成人低级别脑胶质瘤的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229.96 KB
- 文档页数:3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6.07.003通信作者:毛颖,200040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Email:maoying@fudan.edu.cn;周良辅,200040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Email:lfzhou@126.com・标准与规范・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和治疗指南》编写组第一章概述胶质瘤是指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将胶质瘤分为WHOⅠ~Ⅳ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胶质瘤[1]。
本指南主要涉及低级别胶质瘤、高级别胶质瘤、大脑胶质瘤病和室管膜瘤的诊治。
近30年来,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发生率逐年递增,年增长率为1%~2%,在老年人群尤为明显[2]。
根据美国脑肿瘤注册中心(CentralBrainTumorRegistryoftheUnitedStates,CBTRUS)统计,胶质瘤约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27%,约占恶性肿瘤的80%;在原发性恶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WHOⅣ级)的发病率最高,占了46.1%,约为3.20/10万,且男性多于女性;其次是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发病率为0.53/10万。
GBM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最高发的年龄为75~84岁,新诊断的中位年龄是64岁[3]。
胶质瘤发病机制尚不明了,目前确定的两个危险因素是:暴露于高剂量电离辐射和与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
近年来,高级别胶质瘤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包括:等位基因的杂合性缺失及基因的遗传性变异研究,DNA错配修复,细胞信号通路紊乱(如EGFR及PDGF通路),PI3K/Akt/PTEN、Ras和P53/RB1通路基因突变和肿瘤干细胞研究等。
胶质瘤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及神经功能缺失。
胶质瘤能活多久?1至4级胶质瘤生存期解读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之一,在广泛意义上,属于癌症。
胶质瘤发端于颅内神经上皮组织,常生长在大脑额叶和颞叶,还可见于脑干、小脑、大脑其他部位,以及脊髓。
据美国癌症学会统计,胶质瘤有三种类型,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和室管膜瘤;胶质瘤按级别还有低级别和高级别的区分,根据胶质瘤的生物学行为和病理表现,世界卫生组织将胶质瘤分为四个等级。
1到2级为低级别,3级和4级则属于高级别,其中1级胶质瘤生长最慢,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成人中很少发生。
4级胶质瘤生长和蔓延的速度最快,多见于60至80岁年龄组的成年人。
胶质瘤的发病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且男性发生胶质瘤的可能性稍高。
患者症状与其他脑肿瘤患者所产生的症状相似,取决于受影响的脑区。
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及恶心呕吐,其他症状可包括记忆力减退、体力虚弱、肌肉控制丧失,平衡障碍、视力问题、言语困难、认知能力下降和性格改变、癫痫发作等。
随着肿瘤的继续生长和对脑细胞的持续破坏,会引起脑部肿胀和颅骨受压,症状可能会恶化或改变。
胶质瘤的确切病因目前仍不清楚,一般认为,胶质瘤多是由于先天的遗传高危因素和环境的致癌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
一些已知的遗传疾病,例如神经纤维瘤病(I型)以及结核性硬化疾病等,为脑胶质瘤的遗传易感因素。
有这些疾病的患者,其脑胶质瘤的发生机会要比普通人群高很多。
此外,一些环境的致癌因素也可能与胶质瘤的发生相关。
有研究表明,电磁辐射,例如手机的使用,可能与胶质瘤的产生相关。
大部分胶质瘤属于恶性肿瘤,在当前的医学条件下很难达到完全根治,只有少数胶质瘤可以达到真正的临床治愈。
胶质瘤尤其是高级别胶质瘤大多会复发,而且复发时大多级别会升高。
并且肿瘤生长的部位越来越深,部位越来越广泛,最后会侵犯最重要的脑内结构,会导致病人发生脑疝,从而死亡。
很多患者是在病情不断升级恶化中因各种并发症死亡。
当被诊断出患有胶质瘤,患者或其家人最关注一个问题就是患者的生存期,换句话说,还能活多久。
如何治疗脑肿瘤通常人们认为脑肿瘤与我们存在很遥远的距离,但实际上,生活中有很多人被确诊患有脑肿瘤,而人们对脑肿瘤的危害认识也不够。
脑肿瘤这种病症比较狡猾,它会在人不经意之间朝人们走来。
因为人们不了解脑肿瘤,对这种病症对神经系统产生的危害也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很多人在发生脑肿瘤以后就会显得惊慌失措,不知道该如何面对。
所以本文也简单的针对脑肿瘤疾病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述,以期待能够增加人们对脑肿瘤这种病症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我们来谈论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脑肿瘤?所谓脑肿瘤也被称之为颅内肿瘤,这种病症是十分常见的神经外科病症。
大部分患者都是起源于颅内的某个组织的原发性的颅内肿瘤。
继发性颅内肿瘤是来源于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到颅内而发病,也或者是因为临近组织肿瘤侵入颅脑而发病。
经统计得出,脑肿瘤的发病人群中男性普遍多于女性,而且该病症可在任何年龄的发病,但通常认为20~50岁是这一疾病的多发阶段。
其次,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脑肿瘤会带给人们哪些危害?肿瘤会导致人失明,这种病症会使人突然失明,人们会首先表现出视力减退的症状,若此时没有进行及时的治疗,将会使患者慢慢的发展成失明。
临床有很多儿童和少数未成年人会护理一侧视力下降的表现,在医院接受检查时却已发现一侧的眼睛已经出现失明的表现。
而且也有一部分年龄较高的人群,患有脑肿瘤的同时也伴随有一些眼科疾病。
因此当其视力出现明显降低时就误认为是眼病而导致的,这会使得治疗产生延误,进而出现失明的表现。
脑肿瘤还会导致人瘫痪,大部分患者都是偏瘫。
因脑肿瘤常常发生在大脑运动区域附近、脑干腹侧、基底节等部位。
所以发病之后患者开始会存在轻微瘫痪症状,慢慢的就会发展成重瘫,一直到全瘫。
在患者出现瘫痪的同时也会伴随一些其他症状,最为典型的就是颅压升高。
所以病变早期若可以得到及时治疗,可以适当改善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
有一些脑肿瘤患者还会伴随出血,忽然出现偏瘫的症状和脑出血相类似,所以要及时对患者进行颅脑CT、 MRI等影像学诊断,以便能够尽早的确定患者的病情并进行及时处理。
32019.03新闻发布预约诊疗服务,通过网络、电话、微信等多途径实现分时段预约挂号、预约检验检查等,使服务更加高效。
通过采用一站式结算、出入院床边结算、手机移动支付等多种缴费方式,减少患者排队次数,缩短缴费时间,使服务更加便捷。
卫健委表示,目前,国家、省、地市、县四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建立,22个省份建立省级远程医疗平台,覆盖包括儿童医院在内的1.3万家医疗机构、条件的二级医院和社区机构设立儿科;以“互联网+”为手段,进一步增加预约诊疗服务比例,大力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和集中预约检查检验;研究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对公众进行儿童预防保健及相关疾病知识宣教,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健全完善儿童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等服务体系,增加逐步建立儿科诊疗服务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引导群众就近、错峰、有序就医。
卫健委称将进一步发挥远程医疗作用卫健委发布脑胶质瘤诊疗“新标准” 电场治疗纳入规范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近日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卫生健康对口支援工作进展有关情况。
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称,卫健委将进一步发挥远程医疗作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焦雅辉表示,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以来,国家卫健委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各项举措不断深化。
截至2018年底,三级医院已派出超过6万人次医务人员参与贫困县县级医院管理和诊疗工作,门诊诊疗人次超过3000万,管理出院患者超过300万,住院手术超过50万台。
通过派驻人员的传、帮、带,帮助县医院新建临床专科5900个,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超过3.8万项。
已有超过400家贫困县医院成为二级甲等医院,30余家贫困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水平。
三级医院优质医疗服务有效下沉,贫困县县医院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焦雅辉指出,为了做好新疆和西藏地区医疗卫生工作,自2015年起,卫健委与中组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选派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援藏选派和交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确保选优派优,无缝交接,抓好从“输血式”支援向“造血式”支援转变。
脑胶质瘤的常见症状和护理作者:周宜强文章来源:北京蓝海中医院胶质瘤的具体症状与老年痴呆症有很相似,常常导致大家的不重视,误诊也非常常见,延误了胶质瘤的治疗时机,为治愈增加了难度。
胶质瘤症状到底有哪些?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仔细讲解一下。
脑胶质瘤的一般症状有哪些?症状1、喷射呕吐。
与胃肠疾病的呕吐相比,脑胶质瘤患者的呕吐不伴有胃脘胀、恶心、腹痛和腹泻。
呕吐与进食无关,而是在一阵头痛后突然出现“喷射呕吐”。
症状2、早上头痛。
在清晨四、五点左右往往会头痛,往往在熟睡中痛醒。
脑胶质瘤的常见症状和护理症状3、视力障碍。
肿瘤引起脑颅内压增高后,眼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导致淤滞水肿,会损伤眼底视网膜上的视觉细胞而使视力下降。
有的患者表现为范围不全的视野缺损,这是脑胶质瘤的早期症状最为常见的。
症状4、单侧耳聋。
若无中耳炎等病史,仅有一侧耳朵听力呈减退,很可能是颅内肿瘤压迫了听觉神经所倒致。
症状5、单眼突出。
即一侧眼球向前突出,严重时导致眼睑闭合不全。
症状6、感觉障碍。
位于大脑半球中部的顶叶患肿瘤,可引起对半侧身体的各种感觉。
如疼痛、触碰、冷热、震动和形体辨别等感觉。
恶性胶质瘤的症状有哪些?1、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恶性胶质瘤为成人大脑半球常见的肿瘤,儿童少见,多发生在40岁左右的成年人,此种胶质瘤是一种恶性度很高的肿瘤,占胶质瘤的23.5%,常位于大脑半球,从白质长出伸展到皮质,甚至可达脑膜。
且多生长在脑干。
其临床特征为病情进展快,病程常在1年以内,由于肿瘤生长在大脑半球,可迅速出现偏瘫、失语及各种感觉障碍等。
2、星形胶质细胞瘤这是恶性胶质瘤中最多见者,占胶质瘤的51.2%,本病在成人中最常见发生部位是额顶、颞叶等,儿童多发生在小脑半球b星形细胞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若肿瘤位于在大脑半球,其临床特点则多出现癫痫、肢体瘫痪及感觉障碍等,颅内压增高征出现较晚,故有长期癫痫发作而无其他体征者。
如生长于小脑,则将产生小脑损害的症状与体征,如眼球震顿、共济失调、轮替动作障碍等;当其压迫第四脑室,即可使颅内压增高,引起头痛、呕吐,视神经孔头水肿等症状。
脑胶质瘤能治好吗?
大脑神经胶质瘤能治好吗?神经胶质瘤是一种异质性脑肿瘤,具有独特的生物学和临床特性。
其中,低级神经胶质瘤(LGG)占成人神经胶质瘤的15%以上,儿童神经胶质瘤的25%。
低级别胶质瘤的手术原则是更大限度地保护脑功能,切除肿瘤尽可能,尽管这很难达到,因为肿瘤和正常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高级别的胶质瘤是常见的实体颅脑肿瘤,占原发性恶性脑肿瘤的50%以上。
HGG的发病率在过去几十年中有所增加,并且对于老年人的影响更大。
尽管最近在了解HGG的基本分子机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影像学,手术和放疗方面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并且发现了一系列新的有前途的药物和靶向药物,但总体预后仍然很差,只有少数例外。
当前用于治疗神经胶质瘤的三种方式——外科手术,化学疗法,放射疗法已用于治疗癌症数十年。
其中外科手术是极为重要的治疗手段,因为其能从根本
上解除肿瘤的占位效应、改善预后,而放化疗则作为辅助手段,多用于在术前减小肿瘤容积或在术后消除残余肿瘤,对于胶质瘤患者来说,手术全切可以为其争取到更佳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高级别胶质瘤患者亦然。
用于治疗脑部胶质瘤的靶向药物仍在研发和临床阶段,此处不作赘述。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精简版)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江涛;张伟;王政
【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
【年(卷),期】2022(49)16
【摘要】脑胶质瘤(glioma)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具有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等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威胁患者生命,给患者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当前脑胶质瘤的分型越来越清晰,传统诊疗方案及新型诊疗方案也逐渐精确化、标准化。
针对中国人群,该指南结合国内长期以来的脑胶质瘤研究成果和国际最新进展,整合了传统诊疗与新型精准诊疗策略,形成适合中国医生、针对中国人群的脑胶质瘤临床诊疗指南,使国内相关从业人员能够与时俱进,提升中国脑胶质瘤综合诊疗水平,更好地服务于脑胶质瘤患者。
【总页数】8页(P811-818)
【作者】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江涛;张伟;王政
【作者单位】不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版)》2022年指南主席团巡讲活动
2.《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CACA胃癌整合诊治指南(精简版)
3.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肝癌(2022精简版)
4.《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
肝癌(2022精简版)5.《中国肿瘤临床》文章推荐: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精简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杨宇飞教授从中医先后天之本治疗脑胶质瘤一例报道张达;杨宇飞【摘要】脑胶质瘤仍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病死率极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是目前唯一可根治的方法,但因其难度较大、损伤面广、后期恢复缓慢、影响患者生活和生存质量等问题而被患者排斥,虽全切率已升至82.7%,但病残率仍有15%之多.同时,术后同步放化疗等因药物无法通过血脑屏障而不能达到所期望疗效.随着脑胶质瘤个体化治疗的发展,中医药治疗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探索.故本文将就杨宇飞教授多年来的一则临床有效案例进行报道,为大家提供更多临床治疗的思路和方法.【期刊名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年(卷),期】2015(017)012【总页数】4页(P2462-2465)【关键词】脑胶质瘤;手术;中医;病案报道【作者】张达;杨宇飞【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3脑瘤有良恶性之分,良性脑瘤生长缓慢,包膜较完整,不浸润周围组织及分化良好;恶性脑瘤生长较快,无包膜,界限不明显,呈浸润性生长,分化不良。
无论良性或恶性脑瘤,均能挤压、推移正常脑组织,造成颅内压升高,威胁人的生命。
近年来,颅内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统计,颅内肿瘤约占全身肿瘤的5%,占儿童肿瘤的70%,而其它恶性肿瘤最终会有20%-30%转入颅内[1]。
由于肿瘤膨胀的浸润性生长,在颅内一旦占据一定空间时,不论其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都势必使颅内压升高,压迫脑组织,导致中枢神经损害,危及患者生命。
颅内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最为多见。
少儿以颅后窝及中线肿瘤较多见,主要为髓母细胞瘤、颅咽管瘤及室管膜瘤。
成人以大脑半球胶质瘤为多见,如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室管膜瘤等,其次为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神经纤维瘤、海绵状血管瘤及胆脂瘤等。
原发性颅内肿瘤发生率无明显性别差异,男稍多于女。
现对一例中医治疗脑胶质瘤患者的病案报道如下。
四级脑胶质瘤手术后能活多久?脑和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有120多种类型。
如今,大多数医疗机构都使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系统来识别胶质瘤。
WHO根据细胞来源和细胞行为(从侵略性最低(良性)到侵略性最高(恶性))对胶质瘤进行分类。
一些肿瘤类型被分配了一个等级,范围从I级(最低恶性)到IV级(最恶性),这表示生长速度。
根据肿瘤类型,分级系统存在差异。
单个肿瘤的分类和等级有助于预测其可能的行为。
在美国,约有359,000人患有原发性大脑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胶质瘤等级分级等级是指病理学家在显微镜下检查时,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外观有所不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胶质瘤的等级从1到4,数字越高表示生长越快,侵略性也更高。
1级:细胞看起来几乎像正常的脑细胞,并且生长缓慢。
2级:与1级肿瘤细胞相比,这些细胞看起来不像正常细胞。
3级:肿瘤中的细胞看起来与正常细胞有很大差异。
异常细胞正在活跃地生长(变性)。
4级:肿瘤的细胞看起来最异常,并且倾向于快速生长。
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致力于中外神经外科技术的交流、合作、促进和提高,同时针对高端人群及疑难手术病例,提供更好的诊疗和手术方案。
INC 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致力于中外神经外科技术的交流、合作、促进和提高,同时针对高端人群及疑难手术病例,提供更好的诊疗和手术方案。
与高级别胶质瘤(3和4级)相比,低级别胶质瘤(1和2级)的细胞看起来更正常,并且生长速度通常较慢。
随着时间的流逝,低级别胶质瘤可能会变成高级别胶质瘤。
但是,成年人比儿童更易发生高级别胶质瘤。
得了胶质瘤怎么办?国内外对于脑肿瘤的治疗规范指出,手术是一线治疗方案,应寻求适合的最佳手术入路,保障首次手术的全切除,这能为患者争取更长的生存周期和更佳的预后水平,同时也能尽可能地减少或杜绝肿瘤残余,极大程度减少复发可能,而且避免了二次开颅手术可能造成的创伤。
放化疗是部分脑肿瘤的术后辅助治疗手段,放疗一般适用于较小肿瘤或术后瘤体残余等时。
激光间质热疗(LITT)治疗胼胝体胶质母细胞瘤胼胝体胶质母细胞瘤尤其难以治疗,因为手术切除的并发症通常超过其潜在的生存益处。
激光间质热疗(LIT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丘脑和岛叶恶性胶质瘤的方法。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脑肿瘤。
尽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新诊断的GBM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仍然小于24个月。
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年龄、诊断时患者的功能状态、肿瘤的遗传特征和切除范围。
通过手术切除的细胞减量治疗已被证明可以改善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因此,与辅助化疗和放疗一起,是治疗的主要方式。
对于脑深部区域的肿瘤,如果没有显著的发病率,就无法实现总切除或近全切除,因此不常尝试。
胼胝体高级别胶质瘤是一种特别具有侵袭性和难以治疗的亚群。
虽然最大限度的细胞减少为GBM患者提供了明显的生存益处,但对于胼胝体肿瘤,侵略性切除的发病率通常超过其潜在益处。
然而,最大安全次全切除的潜在作用,尽管精确的范围和细胞还原方式仍有待确定。
磁共振成像(MRI)引导的激光间质热疗法(LITT)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深部脑肿瘤的方法已显示出前景。
该技术采用立体定向放置激光探针进入肿瘤,通过磁共振测温实时监测热消融程度,使病灶有针对性的热损伤。
根据加热程度的不同,治疗导致靶组织凋亡或凝固性坏死。
在本报告中,我们描述了LITT用于治疗涉及胼胝体的GBM,并证明LIT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适用于15 cm3或以下的病变。
由于本研究是一项集中于安全性和概念验证的中期分析,因此需要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来正式确定这种手术策略的有效性。
尽管如此,LITT 仍应作为胼胝体高级别胶质瘤的一种治疗选择。
目的评价LITT治疗胼胝体胶质母细胞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结果该研究包括新生或复发的胼胝体胶质母细胞瘤患者(n = 15)。
平均年龄54.7岁,前处理Karnofsky表现量表评分平均80.7分,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平均肿瘤体积为18.7cm³。
下丘脑胶质瘤需要手术吗?原发于脑干、丘脑和下丘脑等部位的脑中线区域肿瘤的外科治疗仍然有很多重要问题尚未解浃。
多数肿瘤被认为是不能切除的或无法治疗的。
中线区域肿瘤儿童较成人常见,占儿童脑肿瘤的57%。
尽管肿瘤位置深在,位于脑重要结构区,但仍有些肿瘤是可以暴露的,对于良性,边界清楚的肿瘤可以手术切除。
现代诊断手段如CT和MRI,可确诊肿瘤,而显微外科技术使成功切除肿瘤成为可能。
下丘脑胶质瘤类型和症状下丘脑胶质瘤包括累及视交叉和第三脑室壁的肿瘤。
对肿瘤分类。
1.视交叉肿瘤,主要向前生长(I型)。
有些肿瘤体积巨大,额叶受压移位,肿瘤可向中颅窝生长。
肿瘤常常为实性或部分囊性。
除肿瘤囊外,由于侧裂池和基底池脑脊液循环不畅,某些病例可见到巨大蛛网膜囊肿,这些囊肿常常容易分离。
2.第二组(Ⅱ型)为肿瘤破坏视交叉并向前长入第三脑室。
大脑前动脉(A1)和前交通动脉常常位于二者之间。
3.第三组(Ⅲ型):为主要向第三脑室生长的肿瘤。
有些肿瘤起源于视交叉(Ⅲa);有些肿瘤起源于第三脑室底部(Ⅲb),或者肿瘤侵及整个第三脑室壁,包括第三脑室顶部(Ⅲc)。
在后两种情况中(Ⅲb、Ⅲe),视交叉仅向肿瘤前极移位,而无视交叉受侵。
3.最后一组(Ⅳ型)相对少见,肿瘤主要破坏半侧视交叉并沿单侧或双侧视束生长。
临床特征因肿瘤分型不同而有差异。
I型、Ⅱ型和Ⅲa型的首发症状为视力障碍。
病人入院时症状常常已经很严重,视力障碍通常为非对称性,且常伴有原发性视神经萎缩。
Ⅲb和Ⅲc型肿瘤首要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和下丘脑功能不全。
表现为轻度对称性视力障碍,伴有视乳头水肿和脑积水。
外科治疗下丘脑胶质瘤尚无明确的手术指征。
该部位肿瘤的治疗经验非常有限。
有些医生倡导根治性切除(或次全切除)为首选治疗。
Hoffman等“为诊断和治疗提倡积极手术”,他们认为有进行性视力障碍、明显神经功能障碍和病变明显增大者,需行外科手术治疗。
Medlock和Scott认为,对于巨大性肿瘤(大于50mm)或囊性肿瘤,可以手术缩小肿瘤体积和解除Monm孔梗阻。
丘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及案例展示丘脑胶质瘤的治疗应基于年龄、身体状况、病理等因素综合考量丘脑肿瘤约占所有儿童颅内肿瘤的2-5%,而在所有年龄组中这一比例为1%。
胶质瘤是常见的小儿颅内肿瘤。
然而,儿童丘脑胶质瘤的真实发病率尚不清楚,部分其他原因相对少见。
一些源自周围结构以及丘脑的肿瘤,例如基底神经节和其他间脑结构,这是因为两者很难区分,特别是在早日MRI检查时。
此外,许多临床系列包括儿童和成人人群,有不同的肿瘤生物学。
丘脑肿瘤呈双峰年龄分布。
第一个高峰是第一个和第二个十年,占所有患者的40%以上。
第二个较小的高峰是40多岁。
诊断时患者的平均年龄为8岁,丘脑胶质瘤似乎没有性别偏好。
丘脑胶质瘤的临床症状丘脑肿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有颅内压升高、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综合征、不自主运动、视觉障碍和癫痫。
这些症状受肿瘤确切的解剖位置、大小和生长速度的影响。
1.最常见的症状是颅内压升高50%-75%的病人会出现头痛、恶心和呕吐、乳头水肿、嗜睡,更严重的情况下会昏迷。
在婴儿中,颅内压升高可表现为大头畸型、囟门隆起和缝合线张开。
三分之二的患者存在脑积水,60%-75%的患者在出现症状时或初次治疗后不久就需要进行脑脊液分流手术。
起源于中线结构,即背内侧丘脑的肿瘤更容易引起早期脑脊液通路阻塞。
双丘脑肿瘤引起的ICP症状升高更多是由肿瘤体积引起,而不是脑积水。
2.运动和感觉障碍为第二常见症状30-60%的患者存在运动障碍,通常表现为偏瘫。
这通常是由腹内外侧核的肿瘤向外侧挤压或浸润内包膜引起的。
有趣的是,尽管腹侧丘脑包含主要的感觉中继核,但只有5-25%的患者表现出感觉症状。
这可能是因为幼儿无法用语言表达这些症状。
相当比例的患者(18-55%)出现心理变化和/或心理症状。
这些变化包括情绪、性格、认知和行为、记忆障碍和注意力不集中,可能和丘脑前、内侧核团、穹窿、额叶皮质和边缘区相关。
双侧丘脑肿瘤有时表现为更明显的人格改变和/或智力退化的临床群,虽然这在儿童中不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