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八年级下册音乐课件第五单元知识和技能(共23张)
- 格式:pdf
- 大小:5.26 MB
- 文档页数:23
人音版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课题:第五课《京腔昆韵》单位:x x x姓名:x x x日期:2014年人音版第16册《京腔昆韵》第1课时学科音乐年级八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40分钟课型综合教育理念京剧被誉为“国剧”、“国粹”,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戏曲活化石”。
京剧最具有民族性、群众性和国际性,代表着中华戏曲文化主流;而昆曲具有细腻温婉、幽远高雅的精神气质,体现着中华文人深邃含蓄的文化风韵。
因此,作为现在的中国公民,都应对京剧和昆曲有所认识和了解。
通过音频或视频,使学生感受其唱腔和表演的高雅。
教学分析《这一封信来得巧》,《定军山》是谭派老生的代表剧目,《这一封信来的巧》是剧中最为经典的一个唱段。
唱腔字字清晰,干净利落,表现了老将黄忠刚强豪迈的性格。
《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叙述了东北解放初期,我人民解放军侦察员杨子荣大智大勇、深入匪巢,在匪徒群中沉着机警巧作周旋,在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下,接应部队一举歼灭匪帮的故事。
《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是剧中的一个唱段。
人民解放军刚来到匪徒盘踞的威虎山周边的村庄,就进入深山老林访贫问苦,打消深受匪害的老乡们对人民解放军的疑虑。
这时,参谋长唱起了这个唱段。
预设目标1、欣赏学唱《这一封信来得巧》,体会【西皮流水】有板无眼的节拍特点,并能模仿体验老生行当的唱腔韵味。
2、学习现代京剧选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亲身实践、体验“二黄”、“西皮”的唱腔,并学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
3、感受、体验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中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中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教学难点学唱《这一封信来得巧》,体会【西皮流水】有板无眼的节拍特点,并能模仿体验老生行当的唱腔韵味。
教学用具准备钢琴、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光盘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预设时间分配组织教学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发声练习学生交流。
第五单元 京腔昆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音版音乐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熟悉京剧《智取威虎山》的故事背景,精准把握《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唱段的音乐风格、唱腔特点,熟练辨别京胡、锣鼓等京剧特色乐器的音色,提升戏曲音乐感知与鉴赏能力。 掌握京剧老生的发声方法、演唱技巧,如韵味的拿捏、气息的控制,能够自信、流畅地演唱该唱段,展现京剧老生的醇厚韵味,通过表演实践增强舞台表现力。 深入了解京剧的行当划分、服饰特色、表演程式等文化知识,知晓杨子荣这一英雄人物形象在京剧艺术中的典型塑造方式,丰富戏曲文化储备。 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聆听、哼唱、分析、模仿、表演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批判性思维与合作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唱段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 组织小组讨论、戏曲角色扮演、戏曲知识竞赛等合作学习形式,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协作,锻炼团队合作与沟通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互动中共同成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传统戏曲文化的热爱与敬畏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 在教学全过程中,教师充分展现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营造温馨、包容、鼓励的学习氛围,助力学生克服对戏曲学习的畏难情绪,树立积极参与戏曲传承的意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京剧艺术中找到自我价值与成就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所展现的杨子荣的英雄气概与亲民情怀,通过细致的音乐分析,让学生理解京剧如何运用独特的唱腔、旋律塑造正义果敢的英雄形象,领略京腔昆韵的独特风采。 帮助学生掌握京剧老生的演唱技巧,尤其是韵味的体现,能够精准演绎,同时熟知京剧相关文化知识,为进一步欣赏京剧作品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 助力八年级学生跨越年龄、文化背景差异,真切领悟京剧背后深厚的历史底蕴、人文精神,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表达,实现深度的戏曲理解与共情升华。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协调学生的不同观点与思路,尤其是在涉及戏曲文化解读、创意表演环节,确保小组讨论高效有序进行,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团队共同进步,培养学生对戏曲传承的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体验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响设备、《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的音频及视频资料(包含不同名家演唱版本、舞台演出实景)、京胡、锣鼓等京剧乐器实物或高清图片、唱段曲谱、京剧脸谱、服饰道具、京剧历史文化资料、小奖品(如京剧主题徽章、书签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身着带有京剧元素的军装风格服装,英姿飒爽地走进教室,步伐矫健,面带微笑,向同学们热情地打招呼:“同学们,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有一群英雄儿女,他们为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冲锋陷阵,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今天,咱们要通过京剧这一独特艺术形式,走近一位传奇英雄。想象一下,冰天雪地的深山老林,一位智勇双全的战士,肩负重任,深入虎穴,他会面临怎样惊心动魄的挑战呢?”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分享心中浮现的画面与感受,激发学生对京剧及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教师播放一段京剧《智取威虎山》的精彩战斗片段视频,画面中杨子荣与土匪斗智斗勇,枪林弹雨,锣鼓喧天,背景音乐选用《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的激昂前奏片段,营造出浓郁的京剧氛围。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的画面是不是让你们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你们知道这位英雄是谁吗?而这首即将带领我们深入了解他的唱段又是什么呢?” 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二)唱段及背景介绍 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讲述:“同学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源自经典京剧剧目《智取威虎山》。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杨子荣所在的部队为剿灭威虎山的土匪,解救受苦百姓,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杨子荣凭借着非凡的智慧与勇气,乔装改扮,打入土匪内部。这段唱词便是他初入匪巢,面对土匪和乡亲时所唱,既展现了人民军队的正义形象,又饱含着对百姓的关怀,有着安抚民心、震慑匪徒的力量。”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京剧的起源、发展历程、四大行当,详细介绍《智取威虎山》的剧情梗概、历史背景,以及京剧独特的艺术风格、表演体系等资料,让学生全方位了解唱段诞生的文化土壤,为后续学习筑牢根基。同时,播放唱段音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唱腔的整体风格、速度、旋律走向,为深入学习做铺垫。 (三)初听唱段 教师播放《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的完整音频,同时在大屏幕上展示一幅动态的、以威虎山的聚义厅为背景,杨子荣身着虎皮大衣,威风凛凛却又面带亲切笑容,周围土匪们或警惕或散漫,乡亲们则面露期盼,画面色调冷峻又不失温情,引导学生闭上眼睛,静心聆听,感受唱段的豪迈激昂、情感基调以及所描绘的戏剧场景。 听完唱段后,教师轻轻走到学生中间,蹲下身子,轻声询问:“同学们,听完这首唱段,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被那种如洪钟般响亮的唱腔所打动,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危机四伏的威虎山,与杨子荣一同感受着责任的担当与对百姓的深情?谁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初听感受?”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分享感受,教师认真倾听,用赞许的眼神、点头等方式给予肯定与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被重视。 (四)分段聆听与分析 再次播放唱段,按照唱段结构,分段深入聆听。 第一段:正义宣言 引导:“现在,让我们聚焦唱段开篇那气宇轩昂的起调,聆听唱腔是如何传递杨子荣的正义之气。” 播放第一段,同时在屏幕上展示杨子荣大步走进聚义厅,目光如炬,身姿挺拔,土匪们被他的气势所震慑,乡亲们眼中燃起希望之光。 讲解:“同学们,这段西皮原板唱腔起始便以稳健的节奏、明亮的音符引入,音域适中,如同杨子荣坚定的内心独白。听,这里的京胡音色,是不是像他手中正义的利剑,刚劲有力?” 教师现场用京胡拉奏一段相似旋律,示范音色特点,“大家注意听,这种激昂的演奏方式是不是让唱段宛如杨子荣初入匪巢时的宣言,带着十足的威严。感受一下这种豪迈、正气的意境。” 让学生再次聆听第一段,教师关注学生反应,对沉浸其中、面露钦佩之色的学生投以赞许的目光,对不太理解的学生,轻轻走到身边,小声引导其关注唱腔特点和乐器音色,比如:“你听,这京胡的声音,是不是像冲锋的号角,彰显着杨子荣的英勇无畏?你可以试着闭上眼睛,专注于这声音,找到那种正气凛然的感觉。” 第二段:亲民抚慰 过渡:“紧接着,杨子荣迅速转变口吻,开始安抚乡亲,进入一段温情脉脉的篇章,我们来看看唱腔如何体现。” 播放第二段,画面切换至杨子荣走向乡亲,面带微笑,轻声询问,眼中满是关怀,乡亲们逐渐放松下来,脸上露出感激之情。 讲解:“此时,唱腔节奏放缓,旋律趋于柔和,音符的起伏变化细腻,如同杨子荣温柔的抚慰。大家注意听,唱腔中的滑音、颤音等技巧运用,是不是像他亲切的话语,温暖人心?” 教师哼唱示范,展示技巧效果,“体会一下这种亲切、温暖的氛围,感受京剧唱腔对人物心境的精妙塑造。”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一段与上一段的唱腔变化,每组安排一名善于沟通、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作为组长,负责协调讨论并记录小组成员观点。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倾听他们的想法,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帮助小组解决讨论中出现的分歧或困惑,如:“对比一下正义宣言和亲民抚慰,唱腔的节奏、旋律走向有什么不同之处,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大家可以结合画面来思考。” 第三段:豪情再展 引导:“在稳定了局面后,杨子荣再次展现豪情,为后续行动鼓舞士气,唱段最后转入一段气冲霄汉的尾声,让我们用心感受这份豪迈与决心。” 播放第三段,画面聚焦在杨子荣振臂高呼,土匪们或被感召或心怀畏惧,乡亲们也受到鼓舞,群情激昂,聚义厅内气氛热烈。 讲解:“在这一段,唱腔又变得高亢激昂,音高起伏增大,仿佛是杨子荣的战前动员。脑后音的运用,让声音更具穿透力,好似在向天地宣告必胜的决心。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这份豪迈而又执着的氛围,是不是能体会到京剧艺术中那份对英雄气概的歌颂?” 邀请几位学生站起来,用简单的身段动作模仿杨子荣的姿态,如抱拳、昂首、阔步等,其他学生在座位上用有力的拍手、跺脚等方式为其伴奏,让学生亲身感受唱段中的情感变化。教师在一旁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对于有些害羞的学生,给予温暖的笑容和鼓励的话语,让他们放下顾虑,参与其中,如:“别害怕,用你的行动把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大家一起体会这份雄浑的热情。” (五)整体演唱与巩固 教师引导学生将三段歌词连贯起来演唱,钢琴伴奏,同时加入一些简单的京剧锣鼓节奏,增强歌曲的京剧韵味。在演唱过程中,教师注意倾听学生的声音,及时纠正唱腔、发声、节奏等方面的问题,提醒学生用洪亮、醇厚、富有韵味的声音演唱,展现京剧老生的独特魅力。如果发现学生声音虚弱或韵味不足,教师可以说:“同学们,想象自己就是那英勇无畏的杨子荣,心中满是对百姓的爱护,咱们的声音要像京剧老生的唱腔一样雄浑有力,再试试……” 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练习,分为男女声部,引导学生倾听对方声部,配合默契。对于声部配合不默契的小组,教师不急于批评,而是耐心分析原因,引导他们相互倾听、调整,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大家别灰心,声部配合需要一点时间磨合,咱们再来一次,注意听旁边同学的声音,一起唱出京剧的磅礴与激昂……” 开展 “京剧之星” 评选活动,邀请几组学生上台演唱,其他学生当评委,教师从旁引导评委从唱腔、表演、团队配合等方面进行评价,给予每一组上台学生充分的肯定与鼓励,让他们在展示中获得成就感。教师可以在学生演唱后说:“看这组同学,个个精神饱满,唱腔纯正,配合默契,把《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大家为他们鼓掌……” (六)拓展与文化交流 教师播放其他京剧现代戏经典唱段片段,如《沙家浜》中的《智斗》,引导学生对比聆听,感受不同现代戏唱段如何用京剧独特的艺术手段塑造革命英雄形象,拓展戏曲视野。 开展 “京剧与革命文化” 主题交流活动,教师先分享自己对一些京剧现代戏与革命历史结合的深入理解,如《红灯记》所反映的抗战精神,然后鼓励学生分享自己通过本节课学习以及课外了解到的相关内容,促进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分享,培养学生的文化多元意识。 (七)课堂总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的唱段结构、唱腔特点、剧情背景、京剧文化内涵等,强化学生的学习记忆。 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给予充分肯定,表扬学生的积极思
《唱脸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欣赏脸谱,使学生了解脸谱是中国京剧中的一种脸部化妆方式;2初步了解京剧的行当;3通过学唱《唱脸谱》,让学生了解中国国粹与流行歌曲的巧妙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兴趣,进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4通过画脸谱,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美术这两种不同感官的艺术学科的结合,培养学生对综合艺术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1认识脸谱知识,认识脸谱在京剧中的作用;2了解和熟悉京歌这种音乐体裁。
教学难点:歌曲结束句“拖腔”的演唱。
教学过程:一:赏析与导入---看脸谱,初步了解京剧行当。
1 组织教学:在京剧音乐声中开始上课。
2 资料展示:多媒体展示收集到的脸谱图片。
3 简介京剧行当:生、旦、净,丑。
二:新授:1多媒体播放《唱脸谱》,学生初听谈感受。
2师范唱《唱脸谱》,问:你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脸谱及人物的知识?生答。
3学唱新歌。
(1)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视唱旋律,然后随老师指挥一起唱。
(2)难点突破,前半拍休止。
(3)随伴奏唱词(体会京剧风味的流行歌曲的特点)。
(4)齐唱歌曲(加深情感体验)。
三:引导创作:1引导:京剧脸谱色彩丰富,主色一般象征某个人物的品质、性格。
(展示各种颜色所表现的品质性格以及代表人物)2创作:学生在音乐声中分组画脸谱;然后展示作品,师生共评。
3 表演:学生戴自画脸谱随伴奏音乐演唱歌曲。
四:延伸与小结。
1欣赏京歌《我的故乡是北京》。
加深对京歌的印象。
2小结。
五:结束。
在京歌《前门情思大碗茶》音乐中走出教室。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音乐知识第一单元华夏古韵《阳关三叠》是以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为唱词的一首著名古代琴歌。
叠:是古代对同曲变奏结构的一种称谓。
三叠是指演唱(变奏)了三次。
《原始狩猎图》骨笛与乐队演奏,钱兆熹作曲。
《哀郢》埙独奏,龚国富作曲。
《楚商》编钟曲,王原平作曲。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套战国早期编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
《流水》古琴曲,天闻阁琴谱,管平湖演奏谱。
《杏花天影》宋代歌曲,姜夔词曲。
姜夔:宋代文学家、音乐家,代表作《扬州慢》《杏花天影》。
《广陵散》——嵇康。
第二单元梨园风采梨园:原是唐代宫廷歌舞艺人集中习艺的地方。
后人加以引申,把梨园一词作为戏曲的代名词,称演员为“梨园弟子”,演出剧本为“梨园传本”。
京剧:是清代乾隆年间形成于北京的一个戏曲剧种,是中国最大的剧种。
其音乐基础是徽调和汉调。
以皮黄腔为主,兼有昆腔、吹腔、高拨子、南梆子以及众多的丝弦曲牌和锣鼓经。
皮黄腔包括西皮、二黄、反西皮、反二黄。
主要板式有导板、回龙、原板、慢板、快三眼、散板、摇板以及二六、流水、快板等。
2006年,京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前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
后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
《海岛冰轮初转腾》选自传统京剧《贵妃醉酒》(又名《百花亭》)。
梅兰芳演唱。
梅兰芳:京剧大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代表剧目《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选自传统京剧《空城计》,马连良演唱。
马连良:京剧大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马派”。
代表剧目《空城计》等。
《儿行千里母担忧》选自传统京剧《三家店》,唱段采用西皮流水板式,是1/4节拍的形式,有板无眼,中快速节奏。
住头:是锣鼓点的一种,通常用于:1、唱段的终止;2、念白的段落或加强语气;3、配合台上的小动作。
《游园惊梦》选自昆曲《牡丹亭》(原名《还魂记》),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
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一封书信来得巧》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京腔昆韵》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首戏曲的选段来自京剧传统戏《定军山》,前为西皮流水后为西皮散板,属于京剧行当中老生的唱腔,旋律明朗、流畅,心情坚决欢快。
【学情分析】本节课教授对象是八年级学生,此阶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了肯定的音乐根底学问和初步鉴赏音乐的力量,学生的参与意识强,古怪心重,对学问和事物的探究欲望浓,学生的人文底蕴、学会学习、实践创等核心素养有待于在课堂教学中予以重视,科学引导,重点培育。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京剧国粹艺术,学生增加宠爱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具有民族骄傲感。
过程与方法:学生作为唱、念、做的主体,参与学唱、赏识、演绎等音乐实践活动,在体验、仿照、制造中,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
学问与技能:唱好《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唱段,仿照老生根本身材神韵,声腔韵味,了解京剧尖字、团字的唱法、锣鼓经慢长锤。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仿照、唱做老生行当的唱腔韵味和身材动作。
难点:学唱《这一封书信来得巧》片段,唱好;学做老生身材动作,做好;实践慢长锤,奏好。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白髯、扇子、大锣、小锣、铙钹、双响筒。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同学们跟教师一起做。
〔学生随《京剧锣鼓》伴奏走台步:女生两手掐腰,右手山膀进教室;站好后双手抱拳。
〕二、进入情境1.教师随伴奏演唱《贵妃醉酒》片段师:〔手势示意请坐〕,欢送同学们来到京剧的世界,伴随《京剧锣鼓》迈着台步开启今日美轮美奂的梨园之行,首先我给大家唱一段〔切换播放《贵妃醉酒》伴奏〕,你们听!〔教师演唱〕感谢你们的掌声,我会更努力的。
其实京剧“叫好”也是一种文化,表演到精彩之处,不管什么场合,不管悲欢离合都可大声喊,“呵!好!”,咱们也学习戏迷叫个好吧?声音扬起来!生:呵!好!师:嘿,真有戏迷的意思!。
你们知道刚刚教师演绎的是京剧的哪个唱段?生:〔略〕。
唱脸谱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唱脸谱》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体会京剧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了解多元文化、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愿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寻京剧韵味中的对比、演唱、模仿等活动让学生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用铿锵有力、开阔豪放的声音演唱《唱脸谱》B段,简单了解京剧脸谱基本知识。
在探寻京剧韵味的各种活动中掌握后半拍起(腰板)的节奏、拖腔的旋律、净行的行腔特点,了解戏歌体裁。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唱歌曲B段,并通过对比、演唱、模仿等活动体会京剧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掌握后半拍起(腰板)的节奏、拖腔的旋律、净行的行腔特点。
3.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欣赏导入*播放北京国际儿童合唱团演唱《唱脸谱》并提问:1、听听歌曲在唱什么?2、歌曲有什么特点?*简介脸谱知识简单介绍脸谱、脸谱人物、脸谱色彩、代表性格。
*简介京剧知识简单介绍京剧、京剧起源。
[设计意图]:从同龄人的歌声入手拉近孩子与京剧的距离,并以歌曲导入直接进入主题。
带着问题欣赏,让学生主动探索。
简单的脸谱京剧知识了解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活动2【活动】二、歌曲教学(一)歌曲分段1、播放全曲并提问:音乐有几个段落?请在听到不同段落时举手?2、总结:分为AB两个段落[设计意图]:感受音乐变化,明确音乐结构。
(二)A段赏析*播放A段提问:找一找有没有不理解的京剧知识?*介绍四击头、学习亮相动作(山膀)介绍:京剧中的一种锣鼓经,主要用于演员上下场和亮相。
*带领学生配合四击头亮相[设计意图]:通过A段的赏析,了解“四击头”及亮相动作,同时为最后的表演做铺垫。
(三)B段学唱——探寻韵味1、曲中京味之——京剧的唱腔*出示京剧唱腔分类介绍,播放B段,找出这一段采用的是哪一种唱腔?*总结:从情绪判断出采用西皮唱腔。
[设计意图]:出示知识点,带问题听赏,探究其中的唱腔特点,同时也是情绪的自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