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贬官制度与不平之鸣——试论开明专制下的文人遭遇与心声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12
广东广州越秀区培正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对于西方文化重逻辑理性的言说,中国文化更偏重于诗性言说,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文化也有思辨性的一面。
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中国文化史上思辨之风最为浓厚的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激荡,辩士云涌。
诸子的思辨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也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
诸子的思辨艺术成为后世说理性文字的源头活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和文体风格。
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身处其中的有识之士对治国平天下各有构想,也各有说辞。
不少人常常游说于诸侯之间,成为一群专门靠思想与口才吃饭的游说之士。
他们没有权力和地位,却能影响君王的决策,甚至影响时局的走向。
有的人佩印封侯,成为一国栋梁;有的人虽不为时人所重,其思想却成为中华文化的根源性基因,持续地影响着后人。
诸子思辨求真求理的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士人特别是古代文论家们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
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子们历来把文学当作经国之大业,有天下大事舍我其谁的自信心和责任感,立德、立功、立言是他们的人生目标。
谦谦君子,遇人当礼让三分,原本是不好与人争辩,但人生短暂,世道纷杂,为了建功立业,又不得不辩。
刘勰说:“辩立有断辞之义。
”思辨性的语言思路清晰、思想明确,给人一种决断之美。
诸子论辩讲究逻辑推理和论辩方法,注重逻辑的力量,就有这种断辞之美。
刘熙载指出:“战国说士之言……如善攻者使人不能守,善守者使人不能攻也。
”严密的逻辑推理,迫使对手甘拜下风,维护了自己的思想立场,就呈现出一种“断辞之美”。
诸子的论辩艺术对后世文章影响很大,比如孟子的文章对唐宋说理文章就影响很大,刘熙载就曾指出:“韩文出于《孟子》。
第七讲:韩愈的文学观念讲授提纲:一、“六经皆文”的文学观念二、以“不平则鸣”为标准的文道统一观念三、复古背景上建构“李杜并尊”的盛唐观念四、以“务去陈言”“气盛言宜”来扶树教道的创作观念韩愈建构的儒家“道统说”及其独具风采的诗文创作对后代(尤为宋为甚)有笼罩性的影响。
宋人对韩愈可谓推崇备至,赞誉主要集中在道学和文学两方面。
如《新唐书·韩愈传》说韩愈“以六经之文为诸儒倡,障堤末流,反刓以朴,划伪为真。
……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指出的正是韩愈在道学方面的成就。
苏洵则赞美其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秦观合诗文而论之,说“韩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
”(《论韩愈》)苏轼将“文”与“道”并举,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
但他将“文”置于“道”之前,略带抑扬,以致后来朱熹说韩愈“裂道与文为两物”,“缘他费工夫去作文,所以读书者,只为作文用。
”(《读唐志》)而赞他“文字尽好,末年尤好。
”(《朱子语录·一三七》)这些评价尽管各有某一方面的偏颇,但都肯定了韩愈在文学方面的成就。
元、明、清这方面的评论更多,不备举。
惟当代陈寅恪先生的论断最有概括性,他说“退之者,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也。
”(《论韩愈》)考察历代对韩愈的推崇,我认为韩愈之所以能取得影响深远、流传千载的文学成就,根源于他深邃的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丰富而复杂的文学观念。
一、“六经皆文”的文学观念魏晋南北朝时代一向被称为“文的自觉”时代,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的含义:(1)认识到“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文章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被突出和强调;(2) 重视文章的审美娱乐特性,讲究声律、词采、典饰,即萧统所说的“综缉辞采,错比文华”;(《文选序》)(3) 具有比较细致的文体分类意识,如曹丕的《典论·论文》(8类)、陆机的《文赋》(10类),刘勰的《文心雕龙》(25类),萧统的《文选》(38类),都体现了较强的文体意识。
2024年四川省绵阳市高考语文二诊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深厚底蕴,是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支撑。
我国古代治国理政最为重要的“治国之具”是礼与法。
古人对礼法关系及其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进行了概括。
如《唐律疏议》中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德礼,即道德,而刑罚乃是为了“为善去恶”而生的必要的“恶”。
《唐律疏议》认为道德的缺陷在于难以形成统一的秩序,法律则弥补了这一不足,以法律政刑为用,凸显了传统法律文化对“治国之具”的准确定位。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礼崩乐坏”局面,使得思想家普遍意识到“法治”的重要性。
《艺文类聚》中载“治国无其法则乱”。
“法治”最为突出的要件就是“立法为公,一断于法”。
而实现公正、平等,且良法能得到妥当施行。
晋朝尚书刘颂曾建言:“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依附名例断之,其正文名例所不及,后世确立了依法断罪的制度。
至唐朝,《唐律疏议》规定,违者笞三十”,这对于限制司法专横具有重要意义。
在具引法典条文前提下,而非一味机械地征引。
例如,《大清律例》在“断罪引律令”条文之下,古代判狱中反复出现的“情法两平”“情罪相允”等词语,都在提醒法司判罪既不可随意出入,而是要始终贯彻“平等”之义。
中华传统法律中处处彰显着民本理念。
在民本理念成为治国理念前,天命和神权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史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但“天命鬼神”并不能延续商朝统治,殷商终究因为统治者奢侈无度、压榨百姓、穷兵黩武,莫之能御也。
”管子也曾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我国法律在立法上,各级政府如果遇到旱、涝、霜、雹、虫、蝗等灾害,相关主管人员如果没有及时汇报或者错误汇报的,突出表现为对生命的重视。
唐太宗确立“三五复奏”这一死刑复核制度,规定“在京诸司,宜二日中五覆奏,天下诸州三覆奏”。
浅议文学作品背后的中国古代贬官文化发布时间:2021-01-12T15:38:00.427Z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12月下作者:南喜燕[导读] 纵观中国文学史,几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数不尽的作品,李白、杜甫、王昌龄…… 一个个精彩的灵魂在展示着他们的精神魅力。
这些人的作品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贬官文化现象,值的探究。
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汉源镇初级中学南喜燕 742100内容摘要:纵观中国文学史,几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数不尽的作品,李白、杜甫、王昌龄…… 一个个精彩的灵魂在展示着他们的精神魅力。
这些人的作品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贬官文化现象,值的探究。
关键词:中国文学史诗词贬官文化训练方法纵观中国文学史,几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数不尽的作品,而那些最具有文学内涵和思想境界的却是被贬官之人的作品,细细数来,屈原、李白、杜甫、王昌龄、刘禹锡、韩愈、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就选入中学课本的被贬之人的作品也有很多,他们的诗文超越了思想、超越了时代、思想境界无人能及。
这些人的作品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贬官文化现象,值的探究。
在这些贬官的官员中有“赐金放还”的李白,他一身傲骨,空有满腹才华,得罪权贵后被驱逐出长安,但他一身傲骨“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虽无法在朝廷立足,但他的潇洒飘逸的诗作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顶级浪漫。
李白不适合在朝为官,桀骜不驯的个性和张扬豪迈的性格让他不可能奴颜媚骨,也不可能安然的当个御用文人,为皇帝粉饰太平,锦上添花。
离开长安,他的灵魂更加得以飞扬,诗作更是多了一层深邃和灵动。
官场上少了一个可有可无的翰林院士,中国文学史上多了一个“谪仙人”。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的理想也蒙上了悲剧的色彩。
再看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失败而被牵连贬官,遭受官场倾轧,被贬。
同僚故意打压,一再搬家。
居住之处简陋至极,愤而书《陋室铭》,高雅的志趣和高尚的人格倾倒众生。
不与统治阶层同流合污,让高洁的人格得以彰显,也在污浊的官场难以生存,一贬再贬,直到柳州。
甘肃省平凉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一诊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
父徙代。
汉兴徙安陵。
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
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
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
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
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
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上怒,起入禁中。
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印。
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日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
此非虚言也。
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
当是之时,赵几霸。
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
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
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
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
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
南宁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共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中国的藏书文化包含着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它的核心则是“仁人爱物”。
所谓“仁人”便是把书与人的关系紧密地联系起来,使所藏尽量发挥其培育人材的社会功能。
从官藏来看,早在老子主管周藏室时,便曾热情地接待孔子来查阅百二十国史记,彼此还进行了学术研讨。
魏晋时期,国家藏书还曾应读者的借阅要求而赠书,如西晋皇甫谧向晋武帝借书,武帝应求赠书一车。
唐宋各代也将官藏作部分开放,如北宋的官藏即向一些官员开放,如因工作需要还可经过一定手续外借。
清代尤其注重官藏利用问题,在《四库全书》纂修以前,多位学者就有机会抄录官藏《永乐大典》所收各书,有一些重要而散佚的著作得到抢救,学者全祖望、徐松等都做过抄录工作,而《宋会要辑稿》之类的重要典籍因此得以流传。
《永乐大典》还被《四库全书》当为采录佚书的来源之一,使古代文化得到更广泛的流传。
《四库全书》修成后,不仅北京文渊阁可有条件地备人参阅,更在南北要地分建六阁,以便各地士人就近抄用,嘉惠士林,保存和普及文化,所尽仁人之心,功不可没。
公藏如书院之藏书本以供士子阅读为主旨,自不待言。
至私藏之体现仁人之心更为显著。
东汉末年学者蔡邕私藏近万卷,当他发现王粲是一位文采斐然的好学之士,虽然其女蔡琰也颇有学识,但他还是将藏书数千卷赠予王粲以培育人材。
宋晃公武之所以能写出一部私家目录名著——《郡斋读书志》,也是得力于四川转运使井度的慷慨赠书五十箧,使晃公武合个人私藏去重后得24500余卷,乃录诸书要旨而成书,体现了藏书文化的仁人效果。
“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中国古代对于诗人的集体认同吴承学内容提要“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在中国古代是共同存在、不可分割的两个诗学论题,将二者放到一起考察,相互印证,对中国诗学的理解才会比较全面和深刻。
虽然“诗能达人”与“诗能穷人”在中国古代诗学话语中都具有真实性与合理性,但人们还是倾向于选择“诗人薄命”、“诗能穷人”、“穷而后工”之说,而“诗能达人”之类表述则被遗忘或被遮蔽,从而形成中国文学批评中“诗人薄命化”的理论倾向。
对于“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的现象、理论的选择与接受,表现出一种基于传统诗学观念与价值判断之上的集体认同。
诗是诗人的精神寄托与神圣信仰,“诗人”是一个被赋予了悲剧色彩的崇高名称,这种集体认同体现了人们对于文学使命的期待。
关键词诗能穷人诗能达人诗人薄命集体认同在古代文论的原始语境中,理论的“生态”往往是平衡的,每种理论常常是和它的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存在的。
但是,经过人们的阐释与接受之后,“平衡”就被打破了。
某些理论凸显了,某些理论隐没了。
考察相关理论从“平衡”到“失衡”的历史与原因,不但是有趣的,也是必要的。
这往往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
司马迁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1]是治史之道,亦是治学之道。
我们需要从中国文学批评的内在理路与文献史料出发,也需要能越超文字之表和惯性思维的悟性与洞察力。
本文试图在还原古代文论原始语境的基础上,从中国古代对于“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的选择中,考察出中国古人的一种文学观念,即对“诗”与“诗人”的集体认同。
[2]“诗人薄命”、“穷而后工”在古代诗学观念中既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理所当然的经典意识。
它的形成是不断被选择的过程,而主导这个过程的就是中国古代基于深层价值观念的集体认同。
了解这一点,再反观“诗人薄命”、“穷而后工”,我们就会感受到更多的言外之意与味外之味。
一、从“伐能”到“薄命”在中国古代,“诗人”这个概念,有广、狭之义。
漫谈中国古代贬谪文化对诗歌的影响中国官员遭贬谪,自古便有之。
但先秦之前,朝中大臣本就不多,疆土也较为有限,流传下来的有记载的史料便极为有限,比较有名的当属屈原了。
《史记》中写道:“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
”屈原由于得罪了小人,加上和楚怀王政见不一致,故遭贬谪,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
被贬谪的屈原很伤心,常年玉树临风的吟游于汨罗江畔。
会作诗的人在当时是很让人刮目相看的,而且他声望较高,故而所作诗歌便流传下来。
秦汉之后,遭贬谪的官员人数开始骤增起来,不仅如此,被罢免的原因,流放的地域,贬谪的形式及最终的命运都复杂起来,这极大的推动了贬谪文化的发展。
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播对这些被贬的官员来说是极为致命的。
对于这群知识分子而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的历史使命,若不能施展抱负,进良言于君,救水火于民,他们便认为自己白活了。
于是问题来了,一旦被贬谪,或悲天悯人,或感天动地,或豁达洒脱,或清风霁月。
陶渊明被贬写下《归去来兮辞》,杜甫被贬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被贬写下《琵琶行》等等,不一而足。
“贬谪”,在整个古代,是许多文士无法回避的一种命运,文士要参政,要进入仕途,就必然有升迁与贬谪。
贬谪是当时诗人普遍经历的人生境遇。
苏轼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但在做官上,他经历了多次贬谪,最著名的“三贬”,分别是被贬到雷州,黄州,琼州。
在这三个地方,苏轼都体现出了作为大家所具有的魄力,即使是一次次的贬谪,他也没有悲观,没有失落,反而更加乐观地面对生活,从被贬时所写的文章就可以看出来,如有名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的“老夫聊发少年狂”“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可以看出东坡居士豪放的风格,又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更体现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真理,追求真我的大无畏精神,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
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2020学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7)页,第Ⅱ卷第(7)页至第(10)页。
2、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9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涂在答题卡上,贴好条形码。
答题卡不要折叠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标号涂黑。
答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试卷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贬谪是对负罪官吏的一种行政处罚,是一种强制性措施,通过对负罪者减秩降职、出之外地等手段,使其“思过自效”。
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现象,贬谪制度起源甚早。
到了唐五代,贬谪制度亦因之完整、严密起来,成为唐代政治制度的重要补充。
②综观唐五代三百四十余年的贬谪史,可谓严酷激烈,繁复多变,其内里蕴含着各种各样的原因,表现出难以缕述的丰富样态,但从整体来看,宽严交替、株连面广、贬杀结合、文士多逐臣,乃是其较为突出的特点。
这几大特点,深层次地反映了唐五代贬谪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某些规律。
③唐五代的贬谪主要有既降品秩又远迁异地者、降秩而不出京者、不出京品秩不降而投闲置散者、被贬出外品秩不降反升者等几种情形;唐五代的贬官主要有左降官、责授正员官、量移官和流人等几种类型;而一些史书未明言为贬实则与贬谪无异的外任,如节度使、观察使、刺史及东都分司官等,亦当视同贬官。
但无论是典型的贬官,还是普通的贬官,在实质上都有相同的一面,那就是都体现了君主对臣子的疏远弃逐,都体现了政治这柄双刃剑给予逐臣的警戒和惩罚。
④我们知道,古代士人价值的实现与其同君主间的距离密切相关。
从大的方面讲,“修身、齐家”的士人必须借助现实的政治权力才能“治国、平天下”;从小的方面讲,个人禄位、仕途风光等亦须尽可能接近君王才能获得。
唐代贬官制度与不平之鸣——试论开明专制下的文人遭遇与心声唐代贬官制度与不平之鸣——试论开明专制下的文人遭遇与心声在我国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历史中,唐王朝称得上是相对开明的时代。
其表现有三:一是以君王专制为主导的封建政体。
在这种专制政体中,君王拥有至高无上、勿庸置疑的权力。
二是建立了一套较为健全的官僚机构,这些机构在功能上互相协调配合,又相互监督制约。
三是在意识形态方面,形成了儒道释思想文化多元共存、互补的格局,并且对于一切外来文化采取开放、融摄的态度。
尽管在不同阶段,这种开明专制发展并不平衡,程度倚轻倚重,社会或治或乱,然而它在维持唐王朝将近三百年的统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正是这种开明专制,成就了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并且促进了唐代文学的空前繁荣。
在这种开明专制之下,有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即在参与朝政中遭遇挫折而受到贬谪的官员。
他们的进退出处、情感心态似乎正为这种开明专制作了注释。
当然贬官的情况千差万别,有的被贬是为了一己的私欲,有的却是心怀天下。
就结局而言,有的建功立业,得以光照史册;有的吟诗作赋,在文坛永垂风流;有的则并不为人同情,从而被遗忘。
贬官的遭遇,除了降职、贬逐前往荒远之地外,不少人还经历过囹圄之祸。
因此他们对于这种专制制度的感受更为深切,心态更为复杂,他们的诗赋作品中蕴涵的文化信息也更为丰富。
本文拟对此加以探讨,以就正于同道。
一、唐代之开明专制对比前朝而言,唐代的官制与法制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唐朝实行的是集体宰相制度,宰相通常由数人乃至十余人担任,史称“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中央政府权力机构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总揽行政,相互配合,同时也相互制约。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
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
”(第13页)又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
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
”(第14页)可知这种三省协调、平章执政的制度,乃是出于一种居心周密的政治安排。
三省之外,又设御史台(一度改称宪台、肃政台)作为中央监察机构,专门负责对官员的监督、列举、弹劾。
又设大理寺,掌管审讯、监狱方面的事项。
另外,在尚书省设有刑部,掌管朝廷刑法律令。
唐代广义刑法之书有四,分别称为律、令、格、式,“律以定刑正罪,令以设范定制,格以禁违正邪,式以轨物程事”(第1837页)。
触犯刑法,构成犯罪的,“一断以律”(第1407页)。
所以就形式而言,唐代法制比较健全。
政治清平之世,官员一般也能依法判案。
初唐时期,作为一代英明之主的李世民居心仁慈,对于死刑犯的处理尤其慎重。
他曾经对身边侍臣说:“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还时刻警惕司法官员“利在杀人,危人自达,以钓声誉”(第238页)。
史载唐初“尽削大业所用烦峻之法,……,务在宽简,取便于时”(第2134页)。
到贞观四年时,天下已是大治,全国判决死刑犯仅29人,“几致刑措”(第239页)。
当时遇到涉及朝廷官员的重大案件,要由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三司会审,其用心也是为了秉公执法,防止误判酿成错案冤狱。
这种开明专制容易给人造成理想化的幻觉。
事实上,如此政体之下的种种开明言论及措施只是对于君王专制独裁的补充。
所以在它的内里,隐藏着两种深刻而又严重的危机。
一是君主本人的喜怒好恶造成执法的错误,当此之时在体制之内缺乏任何制约的力量。
二是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更替,前朝的开明举措随时可能被削弱甚至取消。
贞观五年大理丞张蕴古在太宗李世民盛怒之下被杀,是前一种危机的表现。
张蕴古作为朝廷法官,他将李世民的话私下泄露,又与犯人博戏,虽有罪错,但未至极刑。
太宗一时盛怒,将张蕴古斩于东市。
事后李世民虽然表示追悔,但是人死已经不可复生了。
(第240页)至武则天主宰朝政时,重用酷吏,肆其淫威,士大夫人人自危。
据载:当时朝臣多遭不测,乃至族诛,故入朝之时,必与家人诀别,说:“不知重相见不?”(第4838页)如此混乱局面,则是后一种危机的证明。
其实武则天执掌政权之初,也是想要广收人望,遵守前朝制度的。
后来则转变为实行严刑峻法,“欲以威制天下,渐引酷吏,务令深文,以案刑狱”(第2143页)。
据载:武则天还曾经派遣专使去外地审狱断案,“单车奉使,推鞫既定,法家依断,不令重推;或临时专决,不复闻奏”(第6471页)。
为此御史中臣、知大夫事李嗣真上疏曰:“况以九品之官专命推覆,操杀生之柄,窃人主之威。
案覆既不在秋官,省审复不由门下,国之利器,轻以假人,恐为社稷之祸。
”(第6471页)可见前朝的一切开明措施,此时已经废弃殆尽,正常制度亦遭破坏,以至于由武则天特派的官员一人独断专杀了。
其中最为酷烈者,要数长寿年间派遣使者诛杀六道流人一案。
当时只因有人告发说岭表流人中有“阴谋逆者”,便分遣使者前往各地杀害流人总计数千人,其恐怖的景象不难想见。
《旧唐书》列传记载当时之酷吏,有来俊臣、周兴等11人。
“中宗神龙元年三月,尝列举当时酷吏已死者及未死者,加以惩处,凡二十七人。
……此二十七人,盖当时为虐最甚者,其余尚难悉数。
”(第142页)这些酷吏乘着专制暴虐的威风,肆意招集告密,罗织罪名,陷害良善,枉杀无辜,罹难受害者不可胜计。
所以《旧唐书·刑法志》说:“垂拱已来身死破家者,皆是枉滥。
”唐玄宗李隆基夺取政权后,拨乱反正,朝廷多次修改律令,又制定了《唐六典》,其时天下太平无事长达数十年,出现了史家所称誉的“开元之治”。
治乱盛衰之机,在于玄宗本人的腐化,而导致李林甫的专权。
李林甫为人口蜜腹剑,为了耽宠固权,“复起大狱以诬陷所杀数十百人,如韦坚、李邕等皆一时名臣,天下冤之”(第1415页)。
安史之乱后,天下纲纪崩坏,朝政混乱万状,逶迤以至贞元、元和年间。
永贞革新是当时一批志在刷新政治、除弊图强的年轻士大夫的可贵尝试,然而它很快便归于失败。
宪宗即位,朝局大变。
史称“宪宗英武,视肃、代、德三宗稍胜,故元和之治,陵驾中唐”(第335页),又称宪宗“用刑喜宽仁”(第1417页)。
但看他对于王叔文集团态度之严厉,以至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正显现了这位专制君主性格气度的褊狭与刻薄。
纵览唐代近三百年的历史,大抵明暗相间,开明理知与专制暴行相伴而生,两种势力消长交替,最后则酿成持久严重的社会大动乱,并导致唐王朝的完全崩溃。
唐代的文人,便在这种境遇中生存。
唐代的贬官制度,也就构成了这种政治文化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唐代之贬官制度唐代的贬官制度,是在上述封建专制政治的运作中展开的。
一般地说,朝廷政治清平时,对于贬官的处理则较为宽松而稍具理性;朝廷斗争愈剧烈,对于贬官的措施愈严厉。
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证明。
一、初贬时之情事。
在唐玄宗开元以前,一般遭贬谪的官员大约还有几天到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作出发前的准备。
《唐会要》卷四一载:长寿三年五月三日敕,贬降官并令于朝堂谢,仍容三五日装束。
(开元)十年六月十二日敕,自今以后准格及敕应合决杖人。
若有便流移左贬之色,决讫许一月内将息,然后发遣,其缘恶逆指斥乘舆者,临时发遣。
天宝五载,李林甫加速在朝官中制造冤案以迫害异已,这时对于贬官的态度便立即变得严酷起来:天宝五载七月六日敕,应流贬之人,皆负谴罪,如闻在路多作逗留,郡县阿容许其停滞。
自今以后,左降官量情状稍重者,日驰十驿以上赴任。
(第735页)尚永亮教授有云:“自天宝五载敕文之后,贬官从诏令下达之日起,无不仓促就道,而所犯事大者,更为吏役驱遣,有所羁囚。
戎昱《送辰州郑使君》谓:‘惊魂随驿吏,冒暑向炎方’。
张籍《伤歌行》描写杨凭贬临贺尉的情形是:‘黄门诏下促收捕,京兆尹系御史府。
出门无复部曲随,亲戚相逢不容语。
辞成谪尉南海州,受命不得须臾留。
身着青衫骑恶马,中门之外无送者。
邮夫防吏急喧驱,往往惊堕马蹄下。
’这是何等严苛酷烈、令人心惊动魄的一幕!”(第页)至此,贬谪已是赤裸裸的人身迫害。
二、到贬谪地后的待遇。
贬官皆是负罪之人。
在朝廷的文书中,经常将贬官(左降官)与流人相提并论。
一直到长庆年间,朝廷才申明贬官与流人的区别:贬则降秩,流为摈死。
也就是说,贬官是行政降级的惩罚,流人则是刑法量罪的判决。
这也从反面说明,贬官与流人差别不明,容易混淆。
而且,贬官多被遣往江湘、岭南等僻远穷苦之地。
张说在武后长安三年因直言触怒权贵被贬岭表。
《旧唐书·张说传》载:“(张说)坐忤旨配流钦州,在岭外岁余。
”钦州在今广西。
张说在其《端州别高六戬》诗中描述边地自然环境之恶劣:“南海风潮壮,西江瘴疠多。
”又王昌龄天宝七年被贬龙标尉,龙标即叙州谭阳郡郭下县(今湖南黔阳县),《元和郡县志》引《荆州记》云:“溪山阻绝,非人迹所能履。
”可见贬官在地域安置上也和流人差不多了。
贬官的待遇,由此也可以大体想见。
具体说来,贬官的日常行动往往受到限制,不得擅自离开贬谪之地。
《唐会要》卷四一载:(左降官)至任日,不得别摄余州县官,亦不得通计前后劳考。
元和十二年四月敕,应左降官、流人、不得补职,及留连宴赏,如擅离州县,具名闻奏。
当政治斗争酷烈时,贬官的生命则可能受到威胁。
如以下的事例——(天宝六载)春,正月,辛巳。
李邕、裴敦复皆杖死。
……林甫又奏分遣御史即贬所赐皇甫惟明、韦坚兄弟等死。
罗希奭(殿中侍御史,为李林甫之爪牙)自青州如岭南,所过杀迁谪者,郡县惶骇。
排马牒至宜春,李适之(左相,贬宜春太守)忧惧,仰药自杀。
至江华,王琚(曾任户部尚书,贬江华司马)仰药不死,闻希奭已至,即自缢。
(第6875页)(永贞元年)八月,壬寅,贬王亻丕开州司马,王叔文渝州司户。
(王)亻丕寻病死贬所。
明年,赐(王)叔文死。
(第7619页)与人身遭受限制、生命时遇威胁相交织的是人格的羞辱、精神的压迫,遭摒弃、被剥夺的感觉难以抚平,理想抱负更无从谈起。
刘长卿《初贬南巴之鄱阳,题李嘉佑江亭》诗云:“地远明君弃,天高酷吏欺”,正是这种状态的真实写照。
三、受贬官员的结局。
贬官的前途难以捉摸,有的被贬谪至死,有的可能量移(酌情移近安置,或改任其它官职),也有的后来又回到朝廷,重新活跃于政治舞台。
被贬谪至死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贬官任上被赐死的,如前述王叔文被赐死。
又如杨炎,《旧唐书》本传称其文“风骨俊峙,文藻雄丽”。
《旧唐书·德宗上》载其遭遇:“(建中二年)冬十月乙酉,尚书左仆射杨炎贬崖州司马,寻赐死。
”另一种则是在压抑愤懑的境况中死于贬所,如中唐著名文士刘贲。
他因上疏痛陈宦官秉政之弊,力请澄清政治而遭到宦官的嫉恨,贬为柳州司户而卒。
李商隐《哭刘司户二首》中云:“已为秦逐客,复为楚冤魂”、“并将添恨泪,一洒问乾坤”!当时朝政之昏暗、文人之无奈,殆可想见。
量移改迁如韩愈、白居易之例。
韩愈曾被贬连州阳山令,他在《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诗中回忆当年受贬离京的情景道:“中使临门遣,顷刻不得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