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马诗》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6
马诗的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学习四个生字,及多音字燕。
2、读通诗句,理解字义和诗句的含义。
能背诵诗句。
3、感悟诗人的情怀,了解诗人渴望被重用的愿望。
教学重点:1、学习四个生字,及多音字燕。
2、读通诗句,理解字义和诗句的含义。
能背诵诗句。
教学难点: 感悟诗人的情怀,了解诗人渴望被重用的愿望。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谈对马的认识能结合刚刚学习的课文《马》,谈谈你对马的认识吗?师:马与生俱来的灵性与忠诚让人而信服,成为人类最好的朋友,正因如此,自古以来,写马,赞马的文章比比皆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马的古诗《马诗》。
二、读诗文,通障碍1、自由读诗,会认的字就读字,不会认的字先读读音节。
2、同桌互听,纠错误,读通诗句。
3、指导读诗,共同纠错,相机指导字的教学。
三、悟诗句,剖意境。
(一)教学前两句诗1、观看课件(前两句诗的图),你看到了什么?(生回答,师相机指导。
出示前两句诗。
)2、练读诗句,读出美。
教学“燕”字:字体演变,指导书写,多音字在本文中的读音。
3、指导朗读。
学生评议。
4、看大屏谈体会:描述读过前两句诗在你脑中呈现的景象?理解:①沙如雪、月似钩②字卡“钩”讲解钩字的字义,并区别形近字③你们无形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为什么?5、师:作者抓住了沙、月的特点运用了比喻方法真切地让我们感受到了塞外边关,放眼望去的大沙漠像铺上了薄薄的白雪,连绵起伏的燕山上空一轮弯月高悬,多么幽静的夜晚啊!又有谁愿打破这片宁静安详!可天不遂人愿,让我们随大屏走进纷乱的战场。
(二)教学后两句诗1、放课件,学生观看,师讲述当时的时局。
2、回顾学过的边塞诗,谈谈诗的意境。
3、交流古今作战的武器,凸显马的神勇。
4、渲染:马在古战场上配合人力发挥出超强的力量,往往一匹良马,配上良将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壮举。
因而谁饲养的马配上好鞍,被送上战场这是马的荣幸。
(回放刚才的课件,给出马的写真前蹄欲奔。
)5、从马姿态中你体会到马的什么心态?(急切)6、从哪个词能体会出着急?(何当)根据生的汇报相机教学踏清秋?7、(出示后两句诗)指导读诗,抓住何当、快走。
《马诗》教学设计《马诗》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课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会写1个字。
2、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技能点)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识点)教学准备:1、查找有关李贺的资料(背景)。
2、课件。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解法等导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马)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好,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与马有关的这首诗。
2、板书课题——马诗3、齐读课题:马诗二、学习新课(一)检查预习1、好,我们再次齐读诗题——《马诗》。
同学们,通过看诗题,我们知道,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2、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收集的有关李贺的资料?(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一起看看诗文写了什么。
首先请同学们听录音读古诗,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课件出示生字)(络)指名读,齐读。
3、我们再把这些生字带到古诗中读一读好吗?课件出示,指名读。
4、五言古诗,朗读时怎样停顿比较好呢?(再听录音)好,谁能按照这样的停顿再读一读。
老师点名(2~3)名。
全班读一遍。
5、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6、品读第一、二句,理解词语。
燕山:钩:7、在这里,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还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8、用自己的话说说一、二句诗句意思。
9、品读三、四句,理解词语。
何当:络脑:清秋:10、这是一匹怎样的马?11、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三、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1、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2、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四、小结: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也是写。
马,希望纵横大漠、,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
五、板书设计:马诗大漠沙如雪,写景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施展才华抒情快走踏清秋。
10 古诗三首马诗(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马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诗歌大意,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马诗》的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2. 诗歌解读:逐句解读《马诗》的意象、语言和情感。
3. 诗歌赏析:分析《马诗》的艺术特色,如韵律、节奏、意境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并背诵《马诗》,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 难点:深入解读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2. 学具:笔记本、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马诗》的相关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马诗》,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解读诗歌意象和情感。
4. 教师讲解:教师深入讲解《马诗》的艺术特色。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 《马诗》教学设计- 提纲:1. 教学目标2. 教学内容3. 教学重点与难点4. 教具与学具准备5. 教学过程6. 作业设计7. 课后反思作业设计1. 必做题:背诵《马诗》。
2. 选做题:撰写《马诗》的鉴赏短文。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马诗》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效果。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概括《鲁滨逊漂流记》的主要情节,理解并分析鲁滨逊的人物形象,掌握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和写作活动,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与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鲁滨逊在困境中的勇气和智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积极态度。
教学内容1. 背景介绍:作者笛福,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文学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情节梳理:按时间顺序,概述鲁滨逊的冒险经历,包括他在荒岛上的生活、自救和最终获救。
3. 人物分析:讨论鲁滨逊的性格特点,如坚韧、聪明、乐观等,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帮助他生存下来。
4. 主题探讨:探讨生存、自我超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主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主要情节,分析鲁滨逊的人物形象,并从中提炼出作品的主题。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鲁滨逊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他如何在孤独和困难中找到生存的意义。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自备《鲁滨逊漂流记》书籍、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荒岛求生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课。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笛福和《鲁滨逊漂流记》的历史背景。
3. 情节梳理: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4. 人物分析:小组讨论,分析鲁滨逊的性格特点,并举例说明。
5. 主题探讨:全班分享,探讨作品中的主题,并联系现实生活。
板书设计《鲁滨逊漂流记》副荒岛生存的勇气与智慧核心内容:鲁滨逊的冒险经历、人物形象、主题探讨作业设计1. 个人作业:写一篇关于鲁滨逊人物形象的短文。
2. 小组作业:制作《鲁滨逊漂流记》的思维导图,涵盖故事情节、人物分析、主题提炼。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让学生不仅了解了鲁滨逊的冒险故事,还深入分析了鲁滨逊的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作品背景及主要情节。
掌握作品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分析鲁滨逊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勇敢、智慧、坚韧等品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享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进行文本解读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勇敢、坚韧的品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生活,积极向上。
二、教学内容1. 《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介绍及作品背景。
2. 作品主要情节的讲解与分析。
3. 鲁滨逊人物形象的分析。
4. 作品主题思想的探讨。
5. 作品艺术特色的品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鲁滨逊漂流记》的主要情节,把握作品主题思想。
分析鲁滨逊的人物形象,学习其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勇敢、智慧、坚韧等品质。
2. 教学难点:作品艺术特色的品味,理解作者运用象征、讽刺等手法的作用。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传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
2. 学具:《鲁滨逊漂流记》原著、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讲解作品主要情节,引导学生关注鲁滨逊在困境中的表现。
3. 分析鲁滨逊的人物形象,探讨其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勇敢、智慧、坚韧等品质。
4. 讨论作品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传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品味作品艺术特色,理解作者运用象征、讽刺等手法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1. 《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2. 主要内容:作者、作品背景、主要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艺术特色3. 板书设计:以时间为轴,梳理作品主要情节;以鲁滨逊为中心,分析人物形象。
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鲁滨逊漂流记》的读后感,要求不少于500字。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设计第一课时一、课题引入1、(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马)你们都知道有关马的哪些知识呢?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
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想)好,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马诗3、齐读课题:马诗二、学习新课(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1.学生汇报:①看诗题明对象;②看作者知背景;③看诗文解大意;④看资料(注释)悟诗情;⑤反复诵读入诗境。
2.师:好,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马诗》。
好,我们再次齐读诗题——《马诗》。
同学们,通过看诗题,我们知道,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3.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指名(李贺)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们收集的有关李贺的资料?4.学生汇报。
(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师:我们已经明确了这首诗的描写对象,又知道了诗人的背景,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一起看看古诗写了什么。
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圈出来,加上拼音,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3.圈好生字了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这些生字,然后把你的识字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4.本课的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吗?老师把这些生字请到大屏幕上来,你们还能认识他们吗?(课件出示)(络锤凿焚)指名读,齐读。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个字各笔画在虚宫格中的位置,然后工工整整地写一遍,展示作业。
这是***写的字,看他写得多好,我们要向他学习,也把字写得这样好。
下面,谁能为这些生字组词呢?同桌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组的词语多。
5.我们再把这些生字带到古诗中读一读好吗?课件出示,指名读。
马诗【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马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2.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李贺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
教师出示马的图片,谈话导入:马是吉祥、幸福、成功的象征。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诗《马诗》,相信对马会有更深刻认识。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一)教师读,学生听准字音。
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一个生字“络”。
一个多音字“燕”。
词语:燕山、月似钩、金络脑、踏清秋。
(二)自读诗文,启迪质疑。
用学过的方法,自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三、再读古诗,细细品读。
(一)品读第一、二句。
1.理解词语: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这里指燕然山,这里借指边界。
(燕:多音字,本课读yān,指地名:燕山。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塞外茫茫沙漠在月光照耀下,颜色像雪一样白。
燕山上的月牙儿就像弯钩一样悬挂在空中。
这两句描绘了战场环境。
)3.思考:“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想一想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
)4.指导朗读。
(二)品读三、四句。
1.理解词语: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这里指戴上金络脑。
走:跑。
清秋:金秋,取自秋高气爽之意。
2.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什么时候才能够带上黄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4.指导朗读。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一)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二)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三)指名学生背诵。
五、小结。
(一)《马诗》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
(二)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
部编人教本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优秀教案《马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本诗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查找有关李贺的资料。
2.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马)你们都知道哪些有关马的知识呢?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
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想)好,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马诗3.齐读课题:马诗二、学习新课(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1.学生汇报:1看诗题明对象,2看作者知背景3看诗文解大意4看资料(注释)悟诗情5反复诵读入诗境。
2.师:好,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马诗》。
好,我们再次齐读诗题——《马诗》。
同学们,通过看诗题,我们知道,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3.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那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指名(李贺)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收集的有关李贺的资料?4.学生汇报。
(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师:我们已经明确了这首诗的描写对象,又知道了诗人的背景,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一起看看诗文写了什么。
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圈出来,加上拼音,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3.圈好生字了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这些生字,然后把你的识字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4.本课的生字你都认识了吗?老师把这些生字请到大屏幕上来,你们还能认识他们吗?(课件出示)(燕钩络踏漠)指名读,齐读。
(3)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大漠”“燕山”等地方,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
也是战马奔驰之地。
)
(4)结合注释理解这句诗的意思。
燕山:这里指边塞。
月似钩:新月如弯钩一般。
诗中的意思是连绵起伏的燕山上空挂着一轮弯弯的月亮,月光下,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沙漠就像铺了一层薄薄的白雪。
(5)齐读三、四句诗,结合注释理解这句诗的意思。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诗的意思是:骏马啊,什么时候能戴上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杀敌呢?)
(6)这是一匹怎样的马??这匹马想要做什么?
(这是一匹战马,期盼能驰骋沙场)
四、再读古诗,体会作者感受。
1、这首诗仅仅是写马吗?
(表面上写骏马在沙漠中奔跑,实际上写何时自己能被重用,报效祖国)
2、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采用什么表达方法?
(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马希望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诗人借马喻人,表达自己渴望为祖国建功立业的志向,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
10 古诗三首
马诗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本诗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李贺的资料。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马) 你们都知道
哪些有关马的知识呢?同学
们说的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 (喜欢)是呀,不但同学
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
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其中在众多歌咏
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
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
诗吗? (想) 好,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一一马诗
3.齐读课题:马诗
二、学习新课
(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
1.学生汇报: 1看诗题明对象,2看作者知背景3看诗
文解大意4看资料(注释)悟诗
情5反复诵读入诗境。
2.师:好,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马诗》。好,我
们再次齐读诗题一- - -《马诗》。
同学们,通过看诗题,我们知道,这首诗,诗人描写
的对象是什么? (马)
3.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那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指名(李贺) 课前,老师让大家.
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收集的有关
李贺的资料?
4.学生汇报。(出示幻灯片) 教师补充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师:我们已经明确了这首诗的描写对象,又知道了诗
人的背景,现在,让我们一起走
进古诗,-起看看诗文写了什么。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
范读古诗,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
圈出来,加上拼音,不熟的地方多
读几遍。
3.圈好生字了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这些生
字,然后把你的识字方法和同桌说
-说。
4.本课的生字你都认识了吗?老师把这些生字请到大
屏幕上来,你们还能认识他们吗?
(课件出示) (燕钩络踏漠) 指名读,齐读。“燕” 除
了yan 这个读音,还读什么?能组成
哪些词?在这些字中,“燕”最容易写错。同学们请看,
“燕” 的部首是草字头吗?那是什
么?对了,这个字nian,指二十,但廿不是燕的部首,
谁知道,燕的部首是什么呢?好,我
们一定要记住,燕的部首是四点底。现在,请同学们仔细
观察燕字各笔画在虚宫格中的位置,
然后工工整整的写一个燕字,展示作业。这是***写的
字,看他写的多好,我们要向他学习,
把字也写得这样好。下面,谁能为这些生字组些词呢?
同桌之间比一比,赛-赛,看谁组的
词语多。5.我们再把这些生字带到古诗中读-读好吗?
课件出示,指名读。(1) 名
6.五言古诗,朗读时怎样停顿比较好呢?学生汇报。好,
谁能按照这样的停顿再读-读。
(2~3)名。我们一起读一遍。
7.自读诗文,启迪质疑。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
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8.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9.品读第一、二句。
理解: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说燕山。古代-直是边疆征战之地。
钩:战场上用的武器。
这两句诗中,哪些词语两两相对?这样写,看起来怎样?
读起来呢?在这里,把什么比
喻成了什么?还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漠漠旷野,沙石像雪-样
晶莹洁白,燕山顶挂着一弯 金钩
似的新月。)边关战事一触即发的形势下, 本是良马
驰骋关山的时刻,可是,情况却是如此吗? (不
是)所以,诗人情不自禁的发出这样的呼喊:.
学生(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0.品读三、四句。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安得,希翼之意。
络脑:马络头。金络脑:说明这是- - 匹被人看重的骏
马。走:跑。
清秋:金秋,取自秋高气爽之意。
这是一匹怎样的马? (引导学生抓住 “金络脑”、“快
走”,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
的风姿。)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什么时候才能够带上黄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
上奔驰杀敌呢? )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内容?是呀,一匹千里之
驹,纵有广阔天地,但不能肆意纵横,驰骋关山;一个
虽有一腔抱负
之人,但不能施展宏才,为国立功,有所作为。这其
中的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
心境又能与谁人说?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境遇,人、马
何其相像!这真是,马,即是人,人,
即是马,马和人早已浑然- -体!好一首《马诗》,写的
分明就是诗人自己呀!一个“何”字,
包含了诗人多少渴望,让我们齐读这首诗;一个“何”
字,包含了诗人多少企盼,让我们齐
读这首诗;一个“何”字,包含了诗人多少愤懑,让我
们再次齐读这首诗!
《马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三、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四、小结: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马,
希望纵横大漠、快踏清秋,在广
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
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