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及培养途径
- 格式:doc
- 大小:7.35 KB
- 文档页数:3
论法律信仰的培养
培养法律信仰是指通过教育和其他手段,使人们对法律有深刻理解和坚定的信仰,从而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
以下是一些论述培养法律信仰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1. 法治教育: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和宣传法治理念,使人们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增强对法律的敬畏和信任。
2. 培养法律意识:通过法律教育和日常生活中的法制宣传,培养人们对法律的自觉遵守和自律,提高法律意识的水平。
3. 案例教育:通过案例分析和研究,让人们深入了解法律的实施和应用,明白违法的后果和遵法的价值。
4. 基础教育:从小学开始,加强对法律和法治的教育,让学生在具备基本法律知识的同时,培养法律意识和法律道德。
5. 规范引导: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制定明确的法律规范,并积极引导和监督社会行为符合法律的要求,树立法律权威。
6. 强化执法:加强执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依法严肃处理违法行为,切实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7. 宣传倡导:通过媒体、社会组织等渠道,广泛宣传法律的正义和公平,鼓励人们积极支持和参与法律事务。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逐步培养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和敬畏,增强全社会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程度,从而达到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稳定的目标。
同时,也需要推动法律的改进和完善,提高法律的公正性和可信度,以进一步增强人们的法律信仰。
论我国公民的法律信仰及其培育论文提纲:一、法律信仰的涵义二、法律信仰是法治的理念基础1、法律信仰是法治之法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2、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是社会法治精神形成的前提三、根深蒂固的人治观念是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缺乏的主要原因四、公民法律信仰的培育是个系统工程1、要培育公民的法律信仰,就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要培育公民的法律信仰,就要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提高法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3、要培育公民的法律信仰,就要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
4、要培育公民的法律信仰,就要培养公民的积极守法精神。
5、要培育公民的法律信仰,就要规范权力的运行。
正文:法治社会的建立,离不开公民对法律的信仰。
法律信仰是确保法律由纸面上的法成为实践中的法,乃至成为公民精神上的法的先决条件,也是维持一国法律制度权威与信用的强大心理基础。
法治条件下公民对法律的信仰正是奠基于以下观念之上的,这就是:法律高于权力,而不是相反;权利本位优于义务本位而不是相反;自由、民主、人权优于专制与独裁,而不是相反;每一个公民只有遵守法律才是自由的等等。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典,更需要唤起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激发起公众内心对法律信赖、信任和尊重,培养他们对法律的忠诚和信仰。
只有公众从内心对法律虔诚信仰,才能促成现代法治精神的形成,才能将法律内化为一种民族的精神,才能加速完成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历史使命。
一、法律信仰的涵义法律的信仰,本质上是一种世俗的信仰。
信仰者将自己的幸福寄托于今生今世,公民对法律信仰充分体现出个人对利益的追求、对欲望合理的满足。
法律的信仰则是可知的,是理性与信仰的统一,它是主体在不断接受法律的治理与保障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法律的科学性、正义性、人道性以及与自己本质利益的一致性。
通过公民与法律的互动,公民感到法律是自己自由利益的确认者、生命、自由、安全的维护者,利益、财富的保障者以及在个人利益受到损害时的救济者,正是由于上述信念的不断强化与累积,从而上升为一种精神信仰,因此,法律的信仰充分体现了公民理性的自觉。
浅析大学生法律信仰危机及对策摘要:法律信仰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无限信服与崇拜,并以法律为自身行为的最高准则。
然而,现在在大学生中存在着严重的法律信仰危机问题。
文章分析了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现状,探索了大学生法律信仰危机的原因,并致力于找出解决大学生法律信仰危机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信仰;杀师案2008年10月28日,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园内,22岁大四男生付成励用菜刀砍死正准备上课的程春明教授。
然后,他掏出手机报了警,静静地呆在教室里,等待着警察的到来。
酿成“政法大学学生杀师”一案。
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案件发生在中国政法大学,一所几乎参与了国家所有立法活动,引领着国家法学理论的变革和法律思想的更新,代表着国家对外进行法学领域学术交流的高等法律院校。
且不去考究事件中的双方到底纠结了何等恩怨,这样的悲剧终究让人为之叹息。
由此,也给各大高校和教育者敲响了警钟——大学生法律信仰存在严重的危机。
一、大学生法律信仰危机的现状目前,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法律观念、崇尚法治,但部分学生仅停留在感性认识水平上,没有形成对法律的信仰。
在校园生活中,大学生法律信仰危机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法律知识欠缺,法律观念模糊当前我国大学生大多注重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却很少予以重视,只是临到考试的时候突击,应付了事。
多数大学生过于看重学分,忽视了法律的现实功效,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大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
而且,高校的《法律基础》课学时有限,在短暂的时间内要完成相当于《法律概论》的内容是很难的。
因此,高校大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也是有限的。
法律观念是法律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法律信仰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它与法律知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当前大学生法律知识欠缺,因而容易造成法律观念的模糊,甚至有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
如:权与法的关系不分、违法与犯罪的界限不分、忽视法律的作用,混淆社会主义法和道德的关系等。
中国公民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摘要】本文对于目前中国公民法律信仰缺失的现状,分析了部分原因,一、文化惯性的影响;二、律师和法官的影响;三、法律程序本身的特点。
在分析了原因之后,提出相应对策。
希望通过对中国公民法律信仰这个问题的研究,使法律在中国能够更好地贯彻,从而实现法治社会的目标。
【关键词】法律信仰;缺失;原因;对策当前的中国社会,公民对法律的信仰及信赖程度严重缺失。
这点可以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所表达的言论中得到有效的印证。
社会上的大多数行业及不同阶层的人,遇有纠纷或有事情需要解决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自己是否拥有某项权利或义务,是应该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还是维护法律赋予的权利,又或是按照法律规定的途径去办理。
大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通过找熟人,用金钱或者去找领导等途径解决这些问题。
有时你还会在社会上看到谈法律色变的一些现象。
当和这类人谈及法律的时候,这些人会觉得特别不屑。
他们所持有的一般观点是,法律在中国根本没用,它形同虚设,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
而当你问及没有学过法律专业知识的非专业的人士,“法律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时候,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法律工具主义的表现。
如他们认为法律是政府用以管理人民的工具。
一、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分析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所造成的人们对法律认识的片面性。
“法律”一词本身就是一个舶来语。
在中国古代有“法”字,有“律”字,但是没有把法律二字连起来使用的情况。
“法”字在中国古代曾经有公平正义和惩恶扬善的意义。
中国社会的第一部封建法典也是以《法经》命名。
但是自从商鞅改法为律之后,法律的工具主义色彩日渐强烈。
法律和刑法在中国古代人的心中逐渐划起了等号。
法律在中国社会就更多的体现为其对臣民的威慑和统治而不是其实现公平正义和惩恶扬善的意义。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伦理社会,为适应当时小农经济发展和政治上皇权统治的需要,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正统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礼治,礼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主要规范,违反礼才会受到法的制裁。
高校大学生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缺失原因探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大学生的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缺失问题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一些大学生在面对法律问题和契约精神时,并不重视甚至忽视,这背后是什么原因呢?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探究,希望能够找出一些可能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社会背景在当今社会,法治和契约精神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
而高校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他们的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缺失问题将对社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缺失会影响到高校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出现,从而扰乱校园秩序,影响教育教学质量;这种情况也可能引发一些法律问题,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一定的损失。
探究高校大学生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缺失的原因,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二、可能的原因1. 教育缺失在高校教育中,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的培养并不是一个突出的重点。
大部分高校更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对于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教育却相对薄弱。
这样一来,学生对于法治和契约的认识就会缺乏深度和广度,容易产生对于法律和契约的忽视或者误解。
2. 社会环境当前社会风气的一些不良现象,也对大学生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的培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良的法治观念和虚无主义思潮,这可能会误导一些大学生产生对法治和契约的怀疑和漠视。
3. 人文素养一些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相对较低,对于法治和契约精神的理解和尊重也不够深刻。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一些大学生在面对法律和契约时,显得轻率和不负责任。
4. 网络影响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网络环境中也存在着诸多不良信息和价值观念。
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会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产生对法治和契约精神的误解甚至忽视。
以上种种原因可能导致大学生在法治和契约问题上的认识和态度存在缺失,这就需要我们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
法律意识淡薄简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法律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现实情况却显示出许多人对法律的意识相对淡薄。
本文将探讨导致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教育缺失一些地区和学校在课程中缺乏对法律的有效教育内容,导致学生缺乏对法律的基本了解。
这种教育缺失使得学生在成年后对法律问题的处理能力较为薄弱。
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环境对法律意识的培养也起着重要作用。
当法律不被普遍遵守或被忽视时,人们容易对法律的意识产生淡薄。
例如,一些地区存在普遍的闯红灯、非法停车等违规行为,这些现象可能会导致人们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意识下降。
法律知识难以理解法律的专业性使得一些普通民众难以理解其中的专业术语和具体规定。
对于一般人来说,法律问题复杂且晦涩,使得他们对法律的兴趣和了解度相对较低。
舆论引导的偏差一些媒体和公众人物的言论往往能够影响公众对法律的认知。
当舆论引导偏离事实真相或片面宣传时,人们容易对法律产生误解和偏见,从而导致对法律的意识淡薄。
解决方法教育加强学校应加强对法律的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接触到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实践案例。
此外,在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中也可以增加法律课程,提高社会成年人的法律素质。
加强法律宣传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加大对法律宣传的力度,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通过举办法律讲座、撰写法律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法律的认知。
改革法律表达方式法律的规定常常使用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法律条文,这给普通民众理解法律带来了困难。
为了提高法律意识,相关部门可以考虑简化法律表达方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法律对普通人更加友好。
媒体引导舆论媒体应该在传媒中正确宣传法律知识,引导公众合理看待法律。
通过报道真实案例和相关新闻,增加公众对法律问题的关注度,提高法律意识。
结论法律意识的淡薄是一个现实问题,但可以通过教育加强、法律宣传、改革法律表达方式和媒体引导舆论等多种手段来解决。
高等教育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探析高校主体的法律信仰对于高等教育法治化进程影响重大。
我国高等教育缺乏法律信仰传统的原因不仅在于传统因素的影响,当前高等教育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法律运行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师生对高等教育法律的认同和信仰。
同时,在教学与科研中法律与道德的边界不能很好地划分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标签]高等教育法律信仰缺失影响因素当前高等教育的法治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但离完全实现高等教育法治化还存在一定差距。
法律信仰作为现代法治的理念基础,对于推动法治化进程具有重大影响。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
如果说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那么高校师生对法律的信仰就是法治在高校内部得以实现的关键。
如果没有师生对法律的充分尊重和信仰,即使再完备的高等教育法律制度也难以保障在高等教育系统内真正实现法治。
本文就我国高等教育法治建设中的法律信仰缺失问题进行剖析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推动当前的高等教育法治化建设。
一、树立高等教育法律信仰的重要意义高等教育法律信仰是高等教育体系内部成员从内心深处尊崇法律、相信法的价值和功能,并将其作为指导自身行为的至高无上的规范体系的一种理性观念,它根源于人们对高等教育的科学分析和理性选择。
高等教育法律信仰的主体为高校师生,法律作为师生信仰的对象,其基本要求是高校主体必须以法律作为自我行为准则,同时,又以法律为准则来判断高校主体的具体行为是否符合法律信仰的要求。
法律信仰的最高层次是高校主体不仅从理智层面上服从法律,而且能够在情感层面上信任法律、尊重法律,进而自觉自愿地将法律内化为自我行为的一部分。
法律信仰是法治的合法性的理念基础,法律至上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之一。
法律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权威源自其与高等教育质效优化的目标相适应,但其直接依据则是高等教育主体对它的认同、忠诚和信任。
高等教育法治化能否真正实现,必须以高校主体是否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仰作为最终判断标准。
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与培养途径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法治建设日益完善,法律意识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法律意识缺失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法律教育的力度。
当前,高职院校的法律教育大多停留在纸面上,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法律课程,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刑法基础等,通过案例分析和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知和理解。
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实践教育。
通过参观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使学生近距离接触社会法律环境,增加法律实践经验。
学校可以组织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扮演辩护律师、法官等角色,锻炼其法律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高职院校可以开展一些法律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法治观念。
可以邀请法律专家开展讲座,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法律动态和相关知识。
可以组织法律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和热情。
还可以通过举办辩论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辩论能力。
在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
可以通过政治理论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法律意识的重要性,理解法律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巨大作用。
学校还可以加强法律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道德意识和法律责任感。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一些学生对于法律的认识比较模糊,缺乏对违法行为的认知,而且对违法所面临的法律后果也缺乏了解。
高职院校应该对学生违法行为进行明确界定,并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和纠正。
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从法律教育、实践教育、法律文化活动、思想教育以及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等多个方面入手。
只有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法治建设的需要,为实现国家法治的目标贡献力量。
论法律信仰缺失的思考摘要法律信仰是守护一国法治建设的根基,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至关重要。
法律信仰作为现代法治精神的内核,其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同时又是人类有意识地选择和培育的结果。
我国民众深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有利也有弊,我们必须学会取舍和扬长避短。
在我国法治现代化的进程中,培养民众的法律信仰,必须立足本国国情,保持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适当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达到加速我国法治化进程的目的。
关键词法律信仰缺失法律权威中图分类号:d920 文献标识码:a一、法律信仰的释意法律信仰是守护一国法治建设的根基,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至关重要。
美国著名的比较法学家和法制史学家伯尔曼教授曾经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它不仅包括有人的理性和意志,而且还包含了他的情感,他的直觉和献身,以及他的信仰。
”二、法律信仰的理由和意义法律信仰作为现代法治精神的内核,其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同时又是人类有意识地选择和培育的结果。
然而,大量的社会现实告诉我们现行的法律没有能够真正成为社会公众所信仰的对象,从而决定了培养社会公众崇尚法律的情感的艰难程度。
我国要走向法治化,要建立法治社会,就需要对社会公众进行法律情感的培养,从而激发起他们对法律高度认同的热情,也需要将法律作为整个社会所信仰的对象,从而以社会公众内心的原动力支撑起法治大厦的精神层面。
正如美国著名的比较法学家和法制史学家伯尔曼教授在《法律与宗教》一书中写道:“依法治国无需处处都依赖警察。
”三、我国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分析(一)从传统文化方面看,我国传统文化缺乏法律信仰的生长条件。
1、封建儒家思想严重破坏世人对法律应有的价值观。
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理念与法律信仰精神相排斥,导致法律信仰的精神基础严重匮乏。
“人之初,性本善”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善良的,要注重道德的感化,排斥法律的限制作用。
这种封建教条淡化了法律的教化作用,主导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主流文化。
中国的法律信仰论文中国的法律信仰论文中国的法律信仰论文[摘要]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曾言道“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法律信仰的缺失,是当前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障碍之一。
法律信仰作为现代法治精神的内核,体现的是社会成员对法律的信服和尊重,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关键词]法律信仰;法治社会;培养途径一、中国法律信仰的现状信仰,即你愿意相信。
信仰法律,就是愿意相信法律。
法律信仰是指在精神上对法律的确信和尊重。
法律信仰的实质是人们在观念上和行动上对法律的认同和尊崇,也就是对法律至上的追求。
“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为狂信”。
在当下中国,大多数人遵守法律并不是出于其内心对法律的信仰,而是出于其它的原因。
有些人是从道德判断出发遵守法律。
法律来源于道德,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是建立在道德共识的基础上的。
这是从道德判断出发遵守法律的另一面,因为道德不仅表现为人们内心的信念、行为准则,也表现为一种社会舆论压力。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在一定的群体中生活,需要顾及到在群体中的体面和地位。
一般来说,做了违法的事情会使违法者在社会、在自己密切接触的人群中丧失信誉和威信,特别是当社会公共价值观念与法律相一致,与守法一致时。
因此,舆论压力往往对守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些人是畏惧法律的威慑作用而守法。
他们遵纪守法,依法行事,并非出于对法律的信仰。
有些人从利益出发而守法,这同时也与法律的威慑作用密切相关。
二、我国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法律信仰与一个国家的法律传统有着一定的关系。
中国古代,有尊重权威的'传统,却没有尊重法律的意识。
中国历来是一个“无所信”的民族。
虽然,儒家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但它属于完完全全的世俗宗教。
其追求之中庸、贵和、森严的等级制,赫然彰显的是礼于法的对峙。
在礼重于法的中国传统社会里,法律职业一向就是世俗的,在过去甚至是低贱的。
高校大学生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缺失原因探究高校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的社会主力军,他们的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的缺失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究其原因,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内心素质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高校大学生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缺失的原因进行探究和分析。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1. 社会风气的恶化当今社会,诚信缺失、契约精神不足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高校大学生身处社会大环境,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
社会上存在着许多不守契约、缺乏诚信的现象,这种恶劣的社会风气必然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信仰产生一定的冲击和侵蚀,使其产生消极的思想情绪,丧失对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的信心。
2. 教育体系的缺陷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的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些高校在教育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的培养。
导致部分大学生对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有一定的模糊理解,认知水平不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
3. 社会利益的诱惑现实社会中,金钱权利成为许多人不择手段追逐的目标。
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利益的诱惑更加强烈。
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有些人不择手段,不讲诚信,甚至触犯法律。
这种现象会给大学生的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带来消极的影响,使他们在法治道路上迷失方向。
二、内心素质的问题1. 缺乏责任感责任感是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一些大学生存在责任感缺乏的情况。
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不负责任,对社会公德不尊重,以及对团队合作产生不良的影响,这种缺乏责任感的态度将导致其对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产生疏远和排斥的态度。
2. 自我价值观的扭曲一些大学生的自我价值观存在一定的扭曲,他们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个人利益,对社会公德和法治信仰存在一定的忽视和排斥。
这种自我价值观扭曲的问题会使大学生对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缺失产生内在的原因。
3. 自我约束的不足一些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缺乏自制心和自我约束意识。
在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方面容易出现偏差和失范。
法律信仰缺失原因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
这是一句被广泛认可的真言。
但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法律信仰从未曾正式确立,甚至六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民众对法律缺乏信仰的原因很多,包含以下但不仅限于下述原因。
一是中国传统的人文伦理观念与现代法治精神相悖,阻碍了民众对法律信仰的产生。
几年千的文化古国是我们的骄傲,但同时也让中华民族背上了沉重的改革的包袱。
近现代以来,任何一个革命性的社会改革,总免不了要和封建的、宗法的、专制、官本位、特权、权力至上等封建的遗瘤先做一番艰苦卓绝的抗争。
成功者甚了了,甚至,即使成功,仍然或多或少,或是大多为形式、表面上的胜利,不用说妥协的部分,且说表面上胜利的部分,其中仍然蕴含大多无法消除的阴影。
二是现阶段不良法仍然大量存在。
法的善、恶之分更多的意义来自于普通民众对于公权力在无监督情况下无限扩张本质的一种抵制和平衡。
凡恶法者,公众即可以此为反人道、反人类、反社会的为理由,对公权力进行挞伐,逼其修正。
所以,法律成为社会的普遍信仰,只能也唯有能建立在法为善法、良法的基础上。
但不管是来自历史的原因,还是现实的原因,现阶段法律法规的不良性屡见不鲜。
我们无法苛责历史,但长时间的滞后,不断发生的各类因不良法导致的社会不公平、无正义现象在较长时间内仍然无法得到有效的遏制,没有权威有权部门对此予以呼应和处理,显然,法律信仰缺失不仅仅在普通民众,尤为可怕的是,这一信仰缺失同样流弊于各层级的公权人员。
六十多年前的暴力革命彻底颠覆社会的权力结构,但颠覆后的社会,自中央到地方,经济建设这条主线清晰明朗,而与这须相配套的法治建设成效不明,可怕的是,60多年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来的唯利益论、泛物质化、拜金主义已经泛滥到触目惊心的地步,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高层尚不能以身作则,岂怪普通民众对法律的麻木与冷漠?三是宪法的不可诉引发的对法律权威的怀疑。
从法律体系架构而言,宪法做为根本法与母法,应具有最高性。
高校大学生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缺失原因探究【摘要】高校大学生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缺失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在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影响下,学生对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产生了偏差。
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
学校教育体系的不完善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
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加剧了这一问题的存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法治教育,强化家庭教育,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法治信仰、契约精神、社会价值观念、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体系、法律意识、社会环境、加强法治教育、强化家庭教育、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法律意识、良好社会环境。
1. 引言1.1 高校大学生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缺失原因探究高校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是国家的栋梁和接班人。
然而近年来,一些高校大学生在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缺失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对整个社会的法治建设和社会文明构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法治信仰是指公民对法治体系的信任和尊重,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保障个人权益的基础。
契约精神是指个体对社会和他人之间的合作和信任,是社会关系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一些高校大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缺失,主要原因有多种。
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导致了个体对法治和契约精神的认识模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开始多样化,一些人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逐渐淡化,契约精神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蚀。
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造成高校大学生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家庭忽视对孩子的法治教育,重视的是学业成绩和物质享受,导致孩子缺乏正确的法治观念和契约意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法治信仰和契约精神缺失问题亟待解决。
为此,我们需要深入分析问题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以推动社会的法治建设和文明进步。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及培养一、概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法律意识已经成为了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法律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现实中我们却不难发现,部分大学生在法律意识方面存在明显的缺失,这不仅影响了他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隐患。
探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及培养问题,对于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本文将从法律意识的概念入手,分析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具体表现,如法律知识储备不足、法律信仰缺失、法律实践能力弱等,并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以期能够为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推动社会法治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法律意识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行为规范和权益保护,更是他们参与社会、贡献社会的基础。
法律意识是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在要求。
作为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大学生应当具备高度的自律性和责任感。
法律意识能够帮助他们明确行为边界,遵守法律法规,避免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
同时,通过了解法律对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大学生能够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避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侵害。
法律意识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的基础。
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需要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具备法律意识的大学生能够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社会问题,通过合法途径表达个人意见和诉求,推动社会进步。
同时,在参与社会活动时,他们也能够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法律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法律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涉及面广、实用性强。
教育与职业EDUCATION AND VOCATION 2011.01.48S urvey [调查]法律信仰的产生并非是现代才兴起的产物,早在古希腊罗马的时期,就有了这一概念的雏形,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学界人士郑重提出了“法律信仰”这一命题并逐渐为社会公众所熟知、接受。
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识的最高层次,是人们对法律的一种认同和敬畏。
法律信仰作为现代法治精神的内核,形成和发展有其自然演变过程,但同时也是人们有意识地选择和培育的结果。
在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至关重要。
因此,探析大学生法律信仰现状、问题及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调查◎文·杨彦增 粟远荣对策,对于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和有效地预防、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制教育已经被纳入到当今高校教育系统之中。
但是,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效不是很理想。
近年来大学生违法违纪事件在各地屡有发生,有的甚至轰动一时。
纵观各种大小事件,会发现当事学生并非完全不懂法,而往往是知法犯法,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可见一斑。
比如:有的随意毁约或者违约,有的剽窃他人论文,有的甚至走上严重的犯罪道路。
曾经轰动一时的云南大学马加爵锤杀同室无辜生命案、中国政法大学付成励弑师案等,就是大学生实施的典型案件。
为有效了解大学生法律信仰现状,笔者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贵州凯里学院、湖南师范大学等六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调查问卷为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47份,有效回收率为94.7%。
调查发现,导致大学生知法犯法、法律信仰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大学生道德缺失、法制教育目标不明确以及法制教育环境不理想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三大原因大学生道德缺失。
在大学生个人价值取向的调查中,有39.46%的大学生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就是生活的舒适,14.62%和9.35%的学生则分别选择了财富和权利。
一些大学生在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下,为了贪图享乐进行偷盗、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论文范文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
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喜欢表现自己、设计自我,注重个人的现实利益,对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
但由于某些社会风气、传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其法律意识方面非常淡薄,甚至缺失。
有鉴于此,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就更不容忽视,而且应当成为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1.法律信仰缺乏法律信仰是指基于社会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守法的升华。
部分大学生崇尚权力,迷恋金钱和财富,对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认识没有准确地把握,对法治缺乏信心,甚至认为法律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受权力和金钱的支配,有了权力和金钱,就可以为所欲为,颠倒是非。
2.法制观念淡薄人之为人,最首要的就是其言行举止受到各种规范的约束,如校规、道德、法律,以及各种社会礼仪习惯等,其中,最基本的规范应当是道德和法律,大学生更应如此。
然而,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他们或者动辄恶言相向,互相看不起对方;或者漠视对方权益,无事生非,造谣中伤,恶意攻击他人;或者不知如何保护自己被他人侵犯的合法权益,只能忍气吞声;更有甚者,根本无视法律的存在,最终不得不受到法律的制裁。
例如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恶性杀人案件,还有发生在北京动物园的清华大学生刘海洋的泼熊事件等。
3.法律知识不足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法律素质不高,他们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识,也仅限于课堂上的灌输所得。
他们始终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学习法律便一无是处,从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法规。
殊不知,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命运和前途,而且关系到民族的振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权利和义务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
摘要: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要培养公民对于法律的信仰,这是法治本身的需要;法律信仰缺失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因此树立现代法治理念,增强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坚持公正执法,强化执法、司法人员的法律观念,是培养国民法律信仰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法律信仰培养法治精神虽然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但是审视现实,从理论到实践,我们还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即对物质性的法律制度的过分关注和对精神性的法律观念的极度忽视。
不论个人还是社会都缺乏对法律的真诚的信仰。
一个社会若失去了民众对法律的信仰与敬重,即使制定出千百部再好、再完备的法律,也难以内化为一种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从而难以完成建立法治国家的历史使命。
本文拟就探讨法律信仰在我国缺失原因,并对法律信仰的培育途径做一些阐述,以期唤起个人乃至社会对法律的真诚信仰。
一、培养法律信仰的原因1.从历史角度看,培养法律信仰具有必然性和重要性。
法律信仰的产生并非是现代才兴起的产物,早在古希腊罗马的时期,就有了这一概念的雏形,随后经历了西方的各种宏扬法的正义的精神文化建设将其定形,如十二世纪中叶的罗马法复兴运动以及后来的人文主义者、法学派和启蒙思想家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罗马法基本精神的运动。
应该说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不管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法学家们,还是西方人文主义者、自然法学家和启蒙思想家,都是致力于培养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崇高情感,即重视“信仰”的权威。
纵观古希腊罗马和西方国家的法治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公众的法律信仰的培养对于其法治化的形成,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社会公众的法律信仰就能很好地促成一国法治精神的形成,从而达到一国法治化状态的确立。
现在,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一方面需要自己的不断摸索,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其他法治国家中吸取经验。
而上述的古希腊罗马和西方对法律的崇高追求之情以及信仰之理念正是我们所可以借鉴的,这对于我国法治国家的构筑是不无裨益的。
2.培养法律信仰是法治的内在需要。
“法治应当优于人治”,①亚里士多德著:《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99页。
这已成为定论,尤其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更需要法治。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一个国家法治应具备两方面的条件,其中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忠诚的信仰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关键,因而,仅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肯定培养社会公众的法律信仰是法治的一种内在需要。
首先,我们讲一个国家要实现法治化,就必须有足够的公众对它的尊重、认可和接受,没有社会公众的尊重、认可和接受,即没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法律就会丧失稳定性,法律就会没有权威,犹如一纸空文,那么法治就会论为人治了。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讲,“法律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法治”。
②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81,199页。
其次,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是法治精神形成的重要保证,或者说是法治的“软件”系统设立的基础,其深刻反映了法治的内在意蕴、精神气质;反过来说,法治的这种内在意蕴、精神气质又是整个社会的精神、情感和意识的反映和表达,而构成整个社会的精神、情感和意识的,无疑是那生活于社会之中的全体社会公众对法律的普遍的、共同的精神、情感和认识,即对法律的信仰之理念。
因而,从这一意义上讲,培养社会公众的法律信仰,有利于整个社会法治的精神的形成,从而有利于法治社会的构建。
最后,从法治本身的内涵来讲,法治所要表达的意义是:法治是社会公众普遍具有的共同的一种精神和信仰、意识和观念,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心态;法治的精神在于合法颁布的具有普遍性的法律应当被全社会尊为至上的行为规则。
然而,这些“公式”所要成立的条件是社会成员对法律的信仰,没有社会成员对法律的信仰,这一切只能成为“空中楼阁”。
诚如伯尔曼所讲,“所有的法律制度都不仅要求我们在理智上承认——社会所倡导的社会美德,而且要求我们以我们的全部生命献身于它们,所以正是由于宗教激情、信仰的飞跃,我们才能使法律的理想和原则具有普遍性。
”①「美」伯尔曼著:《法律和宗教》,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54页。
二、法律信仰在我国缺失的原因分析有人在论及法律信仰现状时,认为“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法律信仰”.’我们认为这个
结论太绝对,虽然现实生活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权大于法、人大于法、以言代法等现象展屡发生,但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说我们整个社会还没有法律信仰是不现实的,只能说由于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以及道德的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一部分人缺乏法律信仰.对于具有形而上性质的法律信仰的考察原因分析.我们认为造成一部分人法律信仰缺乏的原因有二个, 1.历史原因:中国有重人治、法治的传统。
我国历史上是长期的自然经济、宗法专制制度和孺家文化三位一体的国家.这种三位一体的状况导致了我国重人治,轻法治的传统。
(l)长期的自然经济必然导致法律不被信仰。
明末清初以前,我国一直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和消费单位的封闭分散的小农经济,完全依赖于大自然所赐予和长辈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播.这一生产生活方式的本质特点决定了以血缘亲族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关系和人身依附关系,不仅是维持单位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据以处理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
人们主要是靠人伦来维护自然经济秩序的稳定和血缘氏族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而法律只是作为维护宗法关系和人身依附关系的手段。
商品经济不发达,使得法律的调节作用不明显,使得法律不被信仰.(2)传统政治文化因素是法律不被信仰的政治基础。
传统政治文化因素造就了君权至上,人们祟尚权力,迷信权力,以权力信仰取代了法律信仰.我国自秦统一中国后政治上是典型的东方式君主专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只剩下了“君主”这样一位受人祟拜和信仰的唯一对象,从而为人们信仰权力奠定了牢不可破的政治基础。
法从属于权,法自君出,法学是围绕如何论证皇帝的金科玉律的合理性而展开的。
此外,在政治生活中,构筑起一套以“尊葬”、“亲亲”为核心的家国同构的权力等级体系和行为调控体系,治国犹如“牧民”,何谈民权至上和依法治理。
因此,中华法系虽悠悠数千年,其主旨都是君权至上的专制的人治观。
权力至上的传统政治文化所酿出的不信仰法律的苦酒。
(3)伦理文化因素是法律不被信仰的心理因素。
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关系之上的。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完全情感化、伦理化与道德化,人们陶然于伦理亲情,钟情于对现实人际关系的把握,并从中,(见范进一《论法律信仰危机与中国法治化》,《法商研究》,199,年第2期。
)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因此,人们对于伦理道德以外的企图通过法去协调人际社会关系的做法,都视为不吉之物。
在传统法文化中,一方面“法即刑”的观念深入人心。
《尔雅?释话》云:“刑、法也”。
《唐律疏义》释:“律之以法,文虽有殊,其义一也。
”明丘浚概之:“刑乃不祥之器。
”这种视法为“不祥之器”的必然结果,使民众从内心情感上排斥法律,这种心灵上的厌恶与排斥是无法形成公众对法律信仰的最原初的动力。
(4)重政策、轻法治的实践活动是法律不被信仰的行为基础。
我们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在当时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我们主要靠政策赢得民心。
新中国建立后,我们也主要是依靠政策治理国家,配置资源,协调关系,法律在行政管理和计划经济中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法律信仰更是无从谈起。
2、现实原因:法律信仰的基础-民主法制建设落后,正义与权利缺失使民众不信仰法律。
(1)我国法律信仰缺乏肥沃的土壤。
市场经济不完善和民主政治不健全导致法律信仰的生长缺乏肥沃的土壤。
我们知道,法律信仰的产生是市场经济逐渐完善和民主政治逐渐健全的产物.而我们的经济体制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经历了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市场)经济转变过程,经济体制仍处于转轨期。
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也很慢。
最终导致法律信仰的生长缺乏肥沃的土壤。
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要想长出丰硕的果实是很难办到的,理想和现实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2) 实践中的司法正义与权利的缺失导致民众不信仰法律。
德沃金在《法律帝国》中有段这样的表述:“在法律的帝国里,法院就是首都,法官就是法律帝国里的王侯,我们则是帝国的臣民,都是法律规则忠实的追随者与信徒。
”这说明司法人员在整个社会正义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
对于司法公正的意义, 公正司法不但关系到社会稳定,更关系到社会和谐的实现。
关于司法不公的危害,培根说:“一次不公的(司法)裁判比多起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
因为这些不公的行为只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给败坏了”。
(【英】培根著:《论司法》,《培根论说文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93? 页)
公正司法其基本内涵是公平、正义、不偏不倚。
因此,司法就是社会正义的最后的和最根本的保障而言,司法正义被置于社会正义的根本地位。
司法被摆在这样一个倍受注目的地位,其原因何在呢?这是因为司法正义是社会正义最后的一道防线,它能通过严格的程序向社会传递一种公平与正义的信息,而这种信息就是构成法律规则信仰的最有效的催化剂。
然而,在历史的影响下,人性的法官也不由自主地被编织到人情、关系网之中,这也是目前社会一直对司法公正进行非议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