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全本)2015.9
- 格式:doc
- 大小:89.50 KB
- 文档页数:30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1 总则1.1 编制目的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涉及公共危机的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预案。
1.3 事件分级按照突发事件严重性和紧急程度,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重大环境事件(Ⅱ级)、较大环境事件(Ⅲ级)和一般环境事件(Ⅳ级)四级。
l.3.1 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1)发生30人以上死亡,或中毒(重伤)100人以上;(2)因环境事件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3)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4)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5)利用放射性物质进行人为破坏事件,或1、2类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6)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7)因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
1.3.2 重大环境事件(Ⅱ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环境事件:(1)发生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2)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3)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4)1、2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5)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及沿海水域大面积污染,或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件。
1.3.3 较大环境事件(Ⅲ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环境事件:(1)发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下;(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地级行政区域纠纷,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3)3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企业事业单位版)目录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应急预案编制程序 (4)5 应急预案主要内容 (8)6 格式和要求 (17)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企业事业单位版)1适用范围本导则规定了企业(或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编制的基本要求,使企业(或事业)单位能够根据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在切实加强环境风险源的监控和防范措施,有效降低事件发生概率的前提下,规定响应措施,对突发环境事件及时组织有效救援,控制事件危害的蔓延,减小伴随的环境影响。
本导则适用于内涉及环境风险源的企业(或事业)单位,包括: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危险物质的单位以及产生、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等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造成对环境(或健康)影响的单位。
本导则不适用于存在生物安全事故和辐射安全事故风险的单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危险物质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第1号);《剧毒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8部门公告2003第2号);《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腐蚀性鉴别》(GB 5085.1)《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急性毒性初筛》(GB 5085.2)《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易燃性鉴别》(GB 5085.4)《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反应性鉴别》(GB 5085.5)《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毒性物质含量鉴别》(GB 5085.6)《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GB 5085.7)《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 298)《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
一、编制目的为提高我国企事业单位和工业园区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环境事件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导则。
二、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4.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7.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8. 相关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三、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和可能因爆炸、井喷、火灾、泄漏等造成对环境(或健康)影响的生产经营单位,包括:1. 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和工业园区;2. 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危险物质的企事业单位和工业园区;3. 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企事业单位和工业园区。
四、编制程序1. 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明确小组成员职责;2. 开展基本情况调查,了解企事业单位和工业园区的环境风险源、风险等级、潜在影响等信息;3. 进行环境风险源识别与环境风险评价,确定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型、级别和可能发生的区域;4. 开展环境应急能力评估,分析现有应急资源、物资、设备、人员等;5. 编制应急预案,包括以下主要内容:a. 总则:应急预案的目的、依据、适用范围、编制原则等;b. 基本情况:企事业单位和工业园区概况、环境风险源、风险等级、潜在影响等;c. 环境风险源与环境风险评价: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型、级别、可能发生的区域、影响范围等;d. 组织机构及职责:明确应急组织机构、职责、指挥体系、各岗位职责等;e. 预防与预警:监测监控、信息报告、预警发布与解除等规定;f. 应急响应与措施:针对不同级别的突发事件设定启动条件、响应级别、行动指南等;g. 后期处置:善后处理、环境污染损害评估、预案演练、修订与更新等规定;h. 应急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i. 保障措施:应急队伍、物资装备、资金、通信、交通、技术支持、医疗救护、社会动员等方面的准备与调度安排;j. 预案的评审、备案、发布和更新;k. 预案的实施和生效时间;l. 附件: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等;6. 应急预案的评审、发布与更新;7. 应急预案的实施。
浙江省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企业版)浙江省环境保护局二○○六年十一月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国家有关应急预案的法规和标准,以及国家和浙江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及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制定的,是作为浙江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时使用的技术规范。
本规范由浙江省环境执法稽查总队提出。
本规范由浙江省环境保护局监测科技处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本规范由浙江省环境保护局2006年11月13日批准,2006年12月1日实施。
本规范由浙江省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目录1 范围52 规范性引用文件53 名词定义83.1环境保护目标83.2环境敏感区83.3环境污染事故危险源93.4污染源93.5危险化学品93.6危险废物93.7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事故)103.8应急救援103.9预案103.10分类103.11分级103.12应急监测113.13应急演习114 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程序114.1 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124.2 基本情况调查124.3 环境保护目标潜在的危险性分析154.4 危险分析和应急能力评估164.5 编制应急预案164.6 应急预案的评审与发布更新174.7 应急预案的实施175 预案的主要内容185.1 总则185.2 基本情况185.3 危险目标及其危险特性、对周围的影响185.4 保护目标195.5 组织机构和职责195.6 应急设施(备)与物资215.7 报警、通讯联络方式225.8 应急响应和措施225.9 应急监测255.10 人员紧急撤离和疏散265.11 现场清洁净化和环境恢复275.12 信息报告和发布275.13 应急培训和演练285.14 预案的评审、发布和更新295.15 预案实施和生效的时间295.16 附件296 预案格式和要求306.1 格式306.2 基本要求301 范围本导则规定了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的基本要求,使一个单位能够根据法律、法规和它应遵守的其他要求,以及关于重大环境风险分析的信息,规定响应措施,并对实际发生的环境风险事故和紧急情况作出响应,以预防和减少伴随的环境影响。
浙江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1 总则1.1 编制目的规范和强化全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公共事件(以下简称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高政府应对涉及公共危机的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指导全省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适用于应对以下各类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1)超出事件发生地市政府突发环境事件处置能力的应对工作;(2)跨市级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工作;(3)需要由省政府协调、指导处置工作的突发环境事件,或者其他突发事件引发次生、衍生的环境事件。
1.4 预案体系构筑全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包括:(1)市、县(市、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各市、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参照本预案,制定各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2)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可能发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产生有毒有害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重点单位与新建项目,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1.5 工作原则(1)坚持预防为主。
加强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监测、监控并实施监督管理,建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风险防范体系,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消除隐患,提高突发环境事件防范和处理能力,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消除或减轻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中长期影响。
(2)坚持以人为本。
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避免和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附件6《浙江省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修订说明为贯彻落实环境保护部《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和《浙江省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实施办法》,我厅委托浙江省环科院修编完成了《浙江省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导则》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应急预案编制程序、编制类型和编制内容,切实规范了我省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行为。
一、修订背景2012年,浙江省环保厅发布了《浙江省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实施办法(试行)》(浙环函〔2012〕449号)”。
为贯彻落实该办法精神,增强环境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受省环保厅委托,浙江省环科院负责起草了《浙江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企业版)》(以下简称《原导则》),并于2012年11月由省环保厅正式发布。
2015年1月,环境保护部下发了《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浙江省环保厅也于7月相应修订实施了《浙江省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实施办法》(浙环函〔2015〕195号),对企业突发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备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围绕环境应急体系管理新的变化,浙江省环科院结合《原导则》施行期间各方反馈的意见与建议,在其基础上修订完善形成《导则》。
6月,我厅将《导则》下发全省环境监察系统征求意见,并召集部分设区市环境监察机构及专业技术机构代表举行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座谈会进行专题讨论。
8月,在吸收全省环境监察系统意见后再次将《导则》下发至全省环保系统征求意见。
在充分吸收各方意见后,我厅于8月中旬组织召开了专家评审会对其进行评审,根据评审意见,省环科院对《导则》进行了完善。
二、《导则》体例说明《导则》主要由《浙江省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全本)》(以下简称《全本》)、《浙江省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简本)》(以下简称《简本》)、《浙江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表编制导则》(以下简称《应急处置表》)、《浙江省企业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技术规范》及《浙江省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审考核表》组成,结合2015年4月发布的《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第二版)》,形成了一套有机的企业应急预案管理技术规范。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一、当前形势紧迫性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面临的环境风险日益增大,突发环境事件频发,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突发环境事件,减少灾害损失,提高应急处理能力,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
当前形势下,应急预案的编制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专家观点
多位环境应急领域的专家指出,应急预案编制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的工作。
必须紧密结合我国的环境风险特点和实际情况,确保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预案的制定还需要广泛吸纳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形成共识,增强预案的权威性和指导性。
三、支撑数据
为了支撑应急预案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我们需要收集和整理大量的相关数据。
这包括历史突发环境事件案例、环境风险源分布、应急资源现状、灾害影响评估等方面的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环境风险的实际状况,为应急预案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撑。
四、应急有效性说明
应急预案编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因此,预案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在预案编制过程中,我们要注重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启
动、高效应对。
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预案的评估和修订机制,不断完善预案内容,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总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工作。
我们要从当前形势出发,结合专家观点、支撑数据和应急有效性要求,科学制定预案内容,为我国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提供有力保障。
浙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浙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该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浙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环境事件的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
INSERT YOUR LOGO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通用模板The work content,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and other aspects are arranged, and the process is optimized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so as to achieve better scheme effect than expected.撰写人/风行设计审核: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通用模板使用说明:本解决方案文档可用在把某项工作的工作内容、目标要求、实施的方法步骤以及督促检查等各个环节都要做出具体明确的安排,并在执行时优化流程,提升效率,以达到比预期更好的方案效果。
为便于学习和使用,请在下载后查阅和修改详细内容。
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国家有关应急预案的法规和标准,以及国家和××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及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制定的,是作为××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时使用的技术规范。
本规范由××省环境执法稽查总队提出。
本规范由××省环境保护局监测科技处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本规范由××省环境保护局20xx年11月13日批准,20xx年12月1日实施。
本规范由××省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1 范围本导则规定了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的基本要求,使一个单位能够根据法律、法规和它应遵守的其他要求,以及关于重大环境风险分析的信息,规定响应措施,并对实际发生的环境风险事故和紧急情况作出响应,以预防和减少伴随的环境影响。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参考文本)(企业事业单位版)目录1 适用范围................................................................... 错误!未指定书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错误!未指定书签。
3 术语和定义 .............................................................. 错误!未指定书签。
4 应急预案编制程序.................................................. 错误!未指定书签。
5 应急预案主要内容.................................................. 错误!未指定书签。
6 格式和要求 .............................................................. 错误!未指定书签。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企业事业单位版)1适用范围本导则规定了企业(或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编制的基本要求,使企业(或事业)单位能够根据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在切实加强环境风险源的监控和防范措施,有效降低事件发生概率的前提下,规定响应措施,对突发环境事件及时组织有效救援,控制事件危害的蔓延,减小伴随的环境影响。
本导则适用于内涉及环境风险源的企业(或事业)单位,包括: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危险物质的单位以及产生、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等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造成对环境(或健康)影响的单位。
本导则不适用于存在生物安全事故和辐射安全事故风险的单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山东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危险物质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第1号);《剧毒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8部门公告2003第2号);《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腐蚀性鉴别》(GB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急性毒性初筛》(GB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易燃性鉴别》(GB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反应性鉴别》(GB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毒性物质含量鉴别》(GB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GB )《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 298)《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企业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本导则中所使用的术语和定义参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技术规范》。
4应急预案编制程序应急预案编制程序应包括以下步骤:4.1确定编制应急预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2确定应急预案编制的组织机构和责任人;4.3制定应急预案编制计划;4.4开展应急预案编制工作;4.5组织应急预案的评审、审批和发布;4.6应急预案的培训、演练和修订。
5应急预案主要内容应急预案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5.1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5.2应急响应流程和措施;5.3应急资源保障措施;5.4应急信息报告和发布机制;5.5应急演练和培训计划;5.6应急预案修订和完善措施。
6格式和要求应急预案应当符合以下要求:6.1应急预案应当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6.2应急预案应当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6.3应急预案应当具有及时性和准确性;6.4应急预案应当具有完整性和可靠性;6.5应急预案应当具有可评估性和可追溯性;6.6应急预案应当与企业(或事业)单位的其他管理制度相衔接。
以上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的基本内容,企业(或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本导则的要求,制定并不断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做出应对和处置。
术语和定义本文介绍了一系列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
其中包括《危险物质名录》和《剧毒化学品名录》等危险物质名录,以及《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和危险废物鉴别标准等危险废物管理相关文件。
此外,还包括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文件,以及地表水、地下水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等环境质量相关文件。
术语和定义方面,本文给出了危险物质、危险废物、环境风险源、环境敏感区和环境保护目标等概念的定义。
危险物质指的是危险化学品名录和剧毒化学品名录中的物质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废物则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应对各类环境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导则。
1.2 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居民个人在应对各类环境突发事件时,编制、实施和评估应急预案。
1.3 编制原则(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优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
(2)依法依规,科学合理。
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实际,科学制定应急预案。
(3)分级分类,分步实施。
根据环境突发事件类型、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分级分类制定应急预案,分步实施。
(4)协同配合,资源共享。
加强部门间、地区间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合力。
二、预案编制2.1 预案内容(1)环境突发事件风险识别。
分析可能引发环境突发事件的因素,评估其危害程度。
(2)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明确各级应急组织机构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应急工作高效有序。
(3)应急响应程序。
明确环境突发事件发生时的预警、报告、处置、恢复等环节。
(4)应急资源保障。
明确应急物资、设备、人员、资金等资源需求。
(5)宣传教育与培训。
加强应急知识宣传,提高公众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能力。
2.2 预案编制程序(1)组织筹备。
成立预案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
(2)调查研究。
收集相关资料,分析环境风险,评估危害程度。
(3)编制预案。
根据调查研究成果,编制应急预案。
(4)评审与审批。
组织专家对预案进行评审,形成评审报告。
(5)公布与实施。
经批准后,向社会公布预案,并纳入日常管理。
三、应急响应3.1 预警(1)监测预警。
建立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对可能引发环境突发事件的因素进行监测预警。
(2)信息报告。
发现环境风险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3.2 应急处置(1)启动应急预案。
根据环境突发事件类型和危害程度,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
(2)应急响应。
一、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导则。
二、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组织,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时编制应急预案。
三、编制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加强环境风险防控,降低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概率。
2.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
3. 快速响应、协同作战。
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4. 科学决策、精准施策。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规模和影响,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
5. 信息公开、舆论引导。
及时发布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
四、编制程序1. 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
由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成,负责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
2. 收集资料。
收集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源、应急资源、应急队伍等相关资料。
3. 评估风险。
对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进行评估,明确风险等级和应对措施。
4. 编制预案。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包括预警、响应、处置、恢复等环节。
5. 评审、发布与更新。
对应急预案进行评审,发布实施,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
五、应急预案内容1. 总则。
明确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编制原则等。
2. 风险评估。
对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进行评估,包括风险源、风险等级、可能后果等。
3. 组织机构及职责。
明确各级各部门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中的职责和任务。
4. 预警。
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采取预防措施。
5. 响应。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性质、规模和影响,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6. 处置。
针对突发环境事件,采取有效的处置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7. 恢复。
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评估事件影响,总结经验教训。
一、导言为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导则。
二、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其他社会组织。
三、编制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将预防工作放在首位,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环境事件的发生,同时做好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理。
2. 综合治理、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环境事件的特点,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分类指导,提高应急处理效果。
3. 快速反应、协同作战:建立健全应急机制,确保在环境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反应,协同作战,有效控制事态发展。
4. 科学评估、合理应对:对环境事件进行科学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合理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事件的影响。
四、编制内容1. 总则(1)编制依据(2)编制目的(3)适用范围2. 基本情况(1)单位基本情况(2)周边环境情况(3)环境风险源识别与评价3. 组织机构及职责(1)应急组织机构(2)应急组织机构职责4. 预防与预警(1)预防措施(2)预警信号与发布5. 应急响应(1)应急响应流程(2)应急响应措施6. 后期处置(1)环境监测与评估(2)损害赔偿与补偿(3)环境修复与恢复7. 应急培训和演练(1)应急培训(2)应急演练8. 保障措施(1)物资保障(2)技术保障(3)人员保障9. 预案的评审、备案、发布和更新(1)评审程序(2)备案程序(3)发布与更新五、实施与监督1. 各单位应认真贯彻执行本导则,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应急预案。
2.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加强对应急预案的监督管理,确保应急预案的有效实施。
3. 对违反本导则规定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六、附则本导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原有关环保应急预案编制的规定与本导则不一致的,以本导则为准。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一、前言环境污染事故是指突发事件导致环境中污染物质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或规定标准,对环境造成破坏、污染或危害的事件。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对生态环境、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和谐稳定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建立健全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是维护环境安全、保障人民健康的必要措施。
二、应急预案编制原则1.科学性原则:应急预案编制要以科学原理为基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确保应急措施的科学有效性。
2.系统性原则:应急预案编制要具有全面系统性,包括灾害防治、应急管理、社会保障等多个环节的内容,确保各部门的协同合作。
3.灵活性原则:应急预案编制要具备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应急措施,以适应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特点和变化。
4.可操作性原则:应急预案编制要具备可操作性,能够有效指导各应急救援人员的行动,确保事故处置的顺利进行。
5.公开透明原则:应急预案编制要公开透明,充分考虑各方意见,在预案编制过程中进行广泛讨论,并向公众公开,接受监督。
三、应急预案编制程序及主要内容1.风险评估(1)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包括环境敏感区域、可能发生事故的企业、危险化学品库存情况等。
(2)通过专业评估机构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类型、潜在影响范围和可能引发的危害。
2.应急资源准备(1)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应急救援资源需求,包括人力、物资、技术设备等。
(2)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合作协议,确保应急救援资源的有效调配和及时响应。
3.组织机构建设(1)成立应急指挥部,明确职责和权限,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和分工。
(2)培训指挥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预案编制(1)明确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等级划分、应急响应程序和处置措施。
(2)明确各职能部门的任务和责任,协调各部门的行动,确保协同合作。
(3)制定应急预警机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通知相关单位和人员进行应急处置。
5.演练和评估(1)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正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执行方案样本 | BUSINESS PLAN
第2页/总32页 文件编号:KG-AO-5637-48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
则(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前 言 本规范是根据国家有关应急预案的法规和标准,以及国家和××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及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制定的,是作为××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时使用的技术规范。 本规范由××省环境执法稽查总队提出。 本规范由××省环境保护局监测科技处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本规范由××省环境保护局20xx年11月13日批准,20xx年12月1日实施。 本规范由××省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执行方案样本 | BUSINESS PLAN 第3页/总32页 1 范围 本导则规定了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的基本要求,使一个单位能够根据法律、法规和它应遵守的其他要求,以及关于重大环境风险分析的信息,规定响应措施,并对实际发生的环境风险事故和紧急情况作出响应,以预防和减少伴随的环境影响。所制定的应急预案应明确生产经营单位的实际边界、现场区域生产活动领域和所覆盖的时期,应考虑邻近单位周边设施(如工厂、道路、铁路等)可能发生的事故和紧急情况带来环境风险的防范和响应措施。 本导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和可能因爆炸、井喷、火灾、泄漏等造成对环境(或健康)影响的生产经营单位。 国家和省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执行方案样本 | BUSINESS PLAN 第4页/总32页 和国主席令第3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6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3号); 《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02号);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352号);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关于防范环境风险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发〔2005〕152号); 执行方案样本 | BUSINESS PLAN 第5页/总32页 《关于督促化工企业切实做好几项安全环保重点工作的紧急通知》(安监总危化〔2006〕10号); 《××省环境污染监督管理办法》(××省人民政府第216号令); 《危险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第1号); 《剧毒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8部门公告2003第2号);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发〔1998〕089号国家环保局、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公安部颁布); 《××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条例》(20xx年3月29日××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执行方案样本 | BUSINESS PLAN 第6页/总32页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 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等。 3 名词定义 3.1环境保护目标 在突发环境污染事故中,急需保护的环境敏感区域中可能受到影响的对象。 3.2环境敏感区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规定,指具有下列特征的区域: (1)需特殊保护地区: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规划确定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土执行方案样本 | BUSINESS PLAN 第7页/总32页 流失重点防治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地等。 (2)生态敏感与脆弱区:沙尘暴源区、荒漠中的绿洲、严重缺水地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 (3)社会关注区:人口密集区、文教区、党政机关集中的办公地点、疗养地、医院等,以及具有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等。 3.3环境污染事故危险源 可能导致环境污染事故的污染源,以及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或产生、收集、利用、处置危险物质(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其中含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等)。 3.4污染源 产生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 3.5危险化学品 指属于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执行方案样本 | BUSINESS PLAN 第8页/总32页 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和腐蚀品的化学品。 3.6危险废物 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3.7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事故) 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事故)。 3.8应急救援 指在发生事故时,采取的消除、减少事故危害和防止事故恶化,最大限度降低事故损失的措施。 3.9预案 指根据预测可能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类别、危害程度,而制定的事故应急救援方案。要充分考虑执行方案样本 | BUSINESS PLAN 第9页/总32页 现有物质、人员及危险源的具体条件,能及时、有效地统筹指导事故应急救援行动。 3.10分类 根据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对不同突发环境污染事故而划分的类别。 3.11分级 按照事故严重性、紧急程度及危害程度划分的级别。 3.12应急监测 环境应急情况下,为发现和查明环境污染情况和污染范围而进行的环境监测。包括定点监测和动态监测。 3.13应急演习 为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应急准备的完善性、应急响应能力的适应性和应急人员的协同性而进行的一种模拟应急响应的实践活动,根据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单项演习(演练)、综合演习和指挥中心、现场应急组织联合进行的联合演习。 执行方案样本 | BUSINESS PLAN 第10页/总32页 4 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程序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确保预案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预案编制人员需要具备环保、安全、工程技术、环境恢复、组织管理、医疗急救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预案编制小组人员要由各方面的专业人员或专家组成,对于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委托有资质的咨询机构进行编写。具体编制工作程序如图1所示。 4.1 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 针对生产经营单位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别和应急职责,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明确编制任务、职责分工和工作计划。 4.2 基本情况调查 4.2.1单位的基本情况的调查 (1)单位名称,法人、法人代码、详细地址,邮政编码、地理位置(经纬度),详细位置图,所处地形执行方案样本 | BUSINESS PLAN 第11页/总32页 地貌、厂址的特殊状况(如上坡地)等; (2)单位经济性质隶属关系、正常上班人数,来往人数(原料供应商及客户)等; (3)当地气候(气象)特征,降雨量及暴雨期等; (4)其他。 4.2.2单位环境污染事故危险源基本情况的调查 (1)主、副产品及生产过程的中间体等名称及日产量,原材料、燃料名称及日用量,列出危险物质的明细表等; (2)生产工艺流程说明,主要生产装置说明,危险物质储存方式(槽、罐、池、坑、堆放等)、最大容量及日常储量,生产装置及储存设备的平面布置图,雨水或污水收集管网图等; (3)污染物的产生量,污染治理设施去除量及处理后废物产生量,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设备、构筑物说明,企业其他环境保护措施等; (4)危险废物的产生量,转移、处置情况,危险废物处理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资质、处理场
浙江省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编制说明附件6《浙江省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修订说明为贯彻落实环境保护部《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和《浙江省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实施办法》,我厅委托浙江省环科院修编完成了《浙江省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导则》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应急预案编制程序、编制类型和编制内容,切实规范了我省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行为。
一、修订背景2012年,浙江省环保厅发布了《浙江省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实施办法(试行)》(浙环函〔2012〕449号)”。
为贯彻落实该办法精神,增强环境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受省环保厅委托,浙江省环科院负责起草了《浙江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企业版)》(以下简称《原导则》),并于2012年11月由省环保厅正式发布。
2015年1月,环境保护部下发了《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浙江省环保厅也于7月相应修订实施了《浙江省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实施办法》(浙环函〔2015〕195号),对企业突发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备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围绕环境应急体系管理新的变化,浙江省环科院结合《原导则》施行期间各方反馈的意见与建议,在其基础上修订完善形成《导则》。
6月,我厅将《导则》下发全省环境监察系统征求意见,并召集部分设区市环境监察机构及专业技术机构代表举行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座谈会进行专题讨论。
8月,在吸收全省环境监察系统意见后再次将《导则》下发至全省环保系统征求意见。
在充分吸收各方意见后,我厅于8月中旬组织召开了专家评审会对其进行评审,根据评审意见,省环科院对《导则》进行了完善。
二、《导则》体例说明《导则》主要由《浙江省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全本)》(以下简称《全本》)、《浙江省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简本)》(以下简称《简本》)、《浙江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表编制导则》(以下简称《应急处置表》)、《浙江省企业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技术规范》及《浙江省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审考核表》组成,结合2015年4月发布的《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第二版)》,形成了一套有机的企业应急预案管理技术规范。
附件1浙江省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全本)浙江省环境保护厅二○一五年九月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国家和浙江省有关应急预案的法规、标准、指导性文件以及国家和浙江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定的,是作为浙江省企业进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时使用的技术规范。
本规范在下列内容和章节有改变:——标准名称——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程序——综合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专项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现场处置预案的主要内容——预案格式和要求本规范由浙江省环境执法稽查总队组织制订。
本规范起草单位: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本规范由浙江省环境保护厅2015年9月9日批准,2015年9月9日实施。
本规范由浙江省环境保护厅负责解释。
目录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2.1法律法规、规章、指导性文件 (1)2.2标准、技术规范 (3)3 术语和定义 (4)4 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程序 (6)4.1 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 (7)4.2 基本情况调查 (7)4.3 环境风险等级评估 (8)4.4 应急资源调查 (8)4.5 环境风险辨识与应急能力评估 (8)4.6 应急预警级别与响应级别判定 (10)4.7 应急预案编制 (10)4.8 应急预案的评审和演练 (11)4.9应急预案的签署发布 (11)5 综合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11)5.1 总则 (11)5.2 基本情况 (12)5.3环境风险辨识 (12)5.4 应急能力建设 (14)5.5 组织机构和职责 (15)5.6 预防、预警及信息报告 (15)5.7 应急响应 (16)5.8 信息公开 (19)5.9 后期处置 (19)5.10 保障措施 (19)5.11 预案管理 (20)6 专项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20)6.1 环境风险辨识 (21)6.2 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1)6.3 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21)6.4 应急处置措施 (21)7 现场处置预案的主要内容 (23)8 附件 (24)8.1规范化格式文本 (24)8.2关键的路线、标识和图纸 (24)8.3环境应急联络表 (24)8.4有关协议或备忘录 (25)8.5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25)8.6应急资源调查报告 (25)9 预案格式和要求 (25)9.1 封面 (25)9.2 责任表 (26)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全本的框架结构、编制原则、工作程序、编制内容和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浙江省境内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全本的编制,国家和省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规范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2.1法律法规、规章、指导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3〕101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保部令第34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352号);《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17号);《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环发〔2013〕20号);《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2005〕第27号);《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试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0〕113号);《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环发〔2015〕4号);《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省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实施办法(试行)》;《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第二版)》;《浙江省环境污染监督管理办法》;《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名录》;《剧毒化学品名录》;《国家危险废物名录》;《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目录》;《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浙江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2.2标准、技术规范《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建设设计防火规范》;《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储罐区防火堤设计规范》;《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程》;《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石油化工企业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事故状态下水体污染的预防与控制技术要求》;《水体污染事故风险预防与控制措施运行管理要求》。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导则。
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者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者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者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者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指企业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为避免或最大程度减少污染物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厂界外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确保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
环境风险:是指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及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程度。
环境风险物质:指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强腐蚀性等特性,在泄露、火灾、爆炸等条件下释放可能对公众或环境造成伤害、损害、污染的物质。
环境风险单元:可能导致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潜在的环境风险单元。
指长期或临时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环境风险物质的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企业且边缘距离小于500米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环境敏感点:本导则所称环境敏感点,是指宏观条件下把环境敏感区的一个区域看成点。
泛指企业周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企业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1、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3、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环境风险受体:指在突发环境事件中可能受到危害的企业外部人群、具有一定社会价值或生态环境功能的单位或区域等。
事故污水: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生产废水、清净下水、雨水或消防水等各类污水。
环境应急池: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容纳事故污水的水池。
应急准备:指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
应急预警:是指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之前,根据以往总结的规律或观测得到的可能性前兆,向相关部门发出紧急信号,报告危险情况,以避免危害在不知情或准备不足的的情况下发生,从而最大程度的减轻危害所造成损失的行为。
应急响应:指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
应急处置:指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采取的消除、减少事件危害和防止事件恶化,最大限度降低事件损失或危害而采取的处置、救援措施或行动。
4 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程序企业委托专业咨询机构或自行组织预案编制小组按以下程序开展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图4-1 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程序4.1 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成立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针对可能发生的事件类别和应急职责,结合企业部门职能分工抽调预案编制人员。
预案编制人员应来自企业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部门,包括应急指挥、环境风险评估、生产过程控制、安全、组织管理、监测、消防、工程抢险、医疗急救、防化等各方面的专业人员和企业内部、外部专家。
预案编制工作组应进行职责分工,制定预案编制任务和工作计划。
4.2 基本情况调查4.2.1企业概况企业概况调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名称,法人、法人代码、详细地理位置(经纬度)等;2、经济性质、隶属关系、从业人数等;3、“三废”排放去向(水域名称),治理措施、输送方式,排放口位置。
4、其他情况说明。
4.2.2环境概况企业周边环境概况调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所在地的气候(气象)特征、水文特征、历史上发生过的极端天气情况和自然灾害情况等;2、所在区域概况、地形、地貌、地质、植被、生物多样性等;3、周边环境风险受体情况,包括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质量标准及最近一年的环境质量现状等;4、周边环境敏感点情况,包括相邻企业基本情况、周边居民区分布情况、周边道路交通情况等。
4.3 环境风险等级评估依据“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第二版)”进行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评估,确定自身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
4.4 应急资源调查依据“浙江省企业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技术规范”调查企业环境应急队伍、应急装备、应急资源等状况。
4.5 环境风险辨识与应急能力评估4.5.1环境风险辨识环境风险辨识建立在环境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基本方法可参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和“浙江省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第二版)”,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明确企业的生产原料、燃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原料、“三废”污染物等名称、目前数量和可能存在的最大数量、物化性质、对人、动植物的危害、明确各类物质相关标准及限值(居民区大气中有害物最高允许浓度,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及行业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及行业标准等)。
2、明确企业生产工艺(包括工艺名称、反应条件、是否属于淘汰类落后生产工艺装备等情况)、废水排放去向、安全生产控制措施(包括消防验收、安全生产许可、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备案等情况)、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包括截流措施、事故污水收集措施、清净下水系统、雨水系统和生产废水系统等水环境风险防控措施以及毒性气体泄漏紧急处置装置和生产区域或厂界毒性气体泄漏监控预警系统等大气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固废处置和堆放情况)以及环评及批复的其他环境风险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环境风险应急管理(包括应急预案隐患排查、宣传培训)和基础环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