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分子生物学与中医药的关系.doc2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7
- 1 - 中医肿瘤、中医药分子生物学硕士 中医肿瘤、中医药分子生物学是一门以中医学作为基础,在肿瘤防治和治疗领域中运用药物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新兴学科。自20世纪90年代起,其在肿瘤防治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本文从中国古代传统医学和中国西医学,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发病机制,以及中药药理机制的研究入手,结合综述中医肿瘤、中药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重点阐述中药抗肿瘤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和中药药理及临床治疗肿瘤技术。 中医传统医学对肿瘤病机理的研究很早。唐代医学家张仲景提出“风者虚,寒者实,热者血瘀,湿者烂”等多种病机的理论,改变了古代“肿瘤为简单病毒”的理论,为研究和治疗肿瘤提供了基础。近代以来,在学者的研究和探讨下,建立了中国西医学和中国传统治疗肿瘤的技术,这些技术包括住院治疗、外用药、放射治疗、手术治疗等。 20世纪90年代中医肿瘤、中药分子生物学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医了解到肿瘤形成和发展的病机,并开发出改变肿瘤发展过程的新型药物,以改变患者传统治疗方法及其不足,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并达到预后改善的目的。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肿瘤护理和中药治疗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例如,结合综合中医特色治疗体系,综合调摄抗肿瘤活性物质,实施系统性综合治疗,以减少病人的症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开展中药药理、肿瘤预防和靶向治疗研究,探究其有效成分的作用机 - 2 -
制,发现药物靶点,以及发展抗肿瘤新药。 此外,还有一些以中药特色为主体的抗肿瘤技术,如细胞免疫治疗、干细胞治疗和浸渍方法,可以有效补充传统抗肿瘤技术。通过研究,已发现一些对肿瘤具有特异性作用的分子,如特异性抗原、抗体及其他多种特异性分子,以提高抗肿瘤药物的效果。 本文综述了中医肿瘤、中药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在抗肿瘤分子机制研究及中药开发中的应用,并结合当前研究发现,提出了中药抗肿瘤和中药药理研究以及肿瘤治疗技术的发展方向。未来,中药分子生物学将在肿瘤防治和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论分子生物学在中医学的应用及其意义贾金靖【摘要】本文从分子生物学在中医理论、中医临床、中药研究及中西医结合等方面的应用论述了其对中医学的意义.分子生物学将会促进中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In this article, the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Biology in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TCM ), clinical TCM, Chinese Pharmacy and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were discussed,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TCM was proved. Molecular Biology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TCM.【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3(008)001【总页数】2页(P24-25)【关键词】分子生物学;中医学;应用【作者】贾金靖【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2008级宗濂班,710061【正文语种】中文分子生物学是一门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为中医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及思路,同时也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1 在中医理论研究中的应用1.1 气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来研究与认识气本质可以概括下列几点:气的物质基础包括二个方面:一是人体内完成慢速调节和快速调节的物质基础。
前者主要是DNA,后者主要是激素和神经介质等物质;二是进行生命活动的能源,主要是ATP等高能化合物。
气的功能可以理解为人体以及各脏腑的慢速调节和快速调节的能力,主要是DNA通过RNA合成蛋白质的能力和对合成出蛋白质空间构型的调节能力。
气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中具有合适活性的蛋白体和适量的ATP分子。
中医理论与现代生物医学的融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医理论与现代生物医学的融合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这种融合旨在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生物医学的实证科学相结合,以提供更全面、高效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探讨中医理论与现代生物医学的融合,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中医理论的基本原则中医理论源远流长,有着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论。
中医强调人的整体性,重视疾病的根本原因而非症状的临床表现。
中医理论的核心原则包括阴阳平衡、气血循环、脏腑功能和经络系统等。
这些原则形成了中医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如脉诊、针灸和中药疗法等。
二、现代生物医学的发展现代生物医学以实证科学为基础,强调疾病的病因与病理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现代医学通常采用疾病分类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
现代医学的研究重点是寻找疾病的生物学基础,以及探索药物和技术的新发展。
三、中医理论与现代生物医学的结合中医理论和现代生物医学虽然有着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但在某些方面存在共通之处。
例如,中医注重个体的整体性,而现代生物医学也越来越重视个体化医疗。
另外,中医的经验治疗和现代医学的临床实证也可以相互补充。
一种可能的途径是将中医理论纳入现代医学的框架下,通过科学的实验证据来证明中医理论的有效性。
这不仅可以加强中医的科学性和可信度,也能为现代医学带来新的疗法和治疗策略。
例如,中医药成分的研究和药效评估可以采用现代药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帮助揭示中药的作用机制和疗效。
另一种途径是将现代生物医学的科学方法应用于中医诊断和治疗中。
例如,结合中医理论和现代技术,可以开发出基于计算机辅助诊断的中医系统,从而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和辅助决策。
此外,现代仪器设备的使用也可以提高中医针灸和推拿等治疗方法的效果。
四、中医理论与现代生物医学的应用中医理论与现代生物医学的融合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在治疗慢性疼痛方面,中医的针灸疗法结合了现代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实现了针灸的精准定位和神经调节作用的最大化。
分子生物学在医药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韩静静摘要分子生物学是对生物在分子层次上的研究。
这是一门生物学和化学之间跨学科的研究,其研究领域涵盖了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等学科。
分子生物学主要致力于对细胞中不同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包括DNA,RNA和蛋白质生物合成之间的关系以及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被调控的。
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遗传物质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进程中的分子基础。
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认为“DNA 制造 RNA,RNA 制造蛋白质,蛋白质反过来协助前两项流程,并协助 DNA 自我复制”。
分子生物技术也称之为生物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主要标志,它是以基因重组技术和细胞融合技术为基础,利用生物体或者生物组织、细胞及其组分的特性和功能,设计构建具有预期性状的新物种或新品种.以便与工程原理相结台进行生产加工.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一个综合性技术体系,其内容包括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DNA测序技术、DNA芯片技术、酶工程技术等。
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诞生以70年代DNA重组技术和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迄今已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
实践证明在解决人类面临的粮食、健康、环境和能源等重大问题方面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受到了各国政府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
是21世纪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
二十世纪生物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对生命现象和疾病本质的认识逐渐向分子水平深入。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为分子医学和基因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们逐渐认识到,无论健康或疾病状态都是生物分子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分子中起关键性作用者为基因及其表达产物蛋白质,因此从本质上说,所有的疾病都可以被认为是“基因病”。
近十年来,分子生物技术已成为医学领域最有力的研究工具,以下从基因工程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核酸序列测定技术、基因诊断与基因体外扩增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在医学研究中为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诊断和药物研制、开发中的应用。
2012年7月中图分类号:R2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4-0111-01*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药剂科(017000)2012年5月5日收稿摘要:目的:探讨甘草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
方法:通过对甘草药用部位及加工炮制的不同造成的其临床功效差异作了初步分析。
结果:不合理使用甘草的现象普遍存在。
结论:甘草研究表明对某些慢性病的治疗更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甘草;临床应用甘草运用浅谈王晓丽*1资料与方法甘草来源于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G .uralensin .Fisch .胀果甘草G .in 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G .glabra l .的干韧根和根茎。
主产我国内蒙、甘肃、新疆等地,而中国甘草是国际甘草市场上久负盛誉的商品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及食品工业的调味剂和赋形剂,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1]。
甘草入药,历史悠久,我国的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即有详细记载,祖国医学认为甘草可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号称“国老”。
以其甘缓之性,能使药力缓慢而持久,通行十二经,可升可降,与补、泻、寒、热、温、凉等类药物配合应用,善调众药,能使各药互相和谐而无相争之弊,所以前人称它具有“调和百药”之功[2]。
由于甘草的药用部位和加工炮制不同,其临床功效亦有差异,生甘草味甘而偏凉,长于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缓急止痛力胜,治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等;甘草的根梢或细根为甘草梢,清火解毒,善治湿热下注膀胱之热及淋浊;根内含棕黑色树脂状物质的部分为甘草节,具有清内热泻心火之功。
通过现代理论和临床研究发现甘草含有甘草甜素,其水解后产生葡萄糖醛酸和甘草次酸,甘草次酸的化学结构、药物作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相类似,促进水分和钠盐潴留及钾离子的排出,呈现明显的抗利尿作用。
2010年我国药典规定甘草的用量为2~10克,临床上长期大量应用时,可出现浮肿、血压高、钠潴留、血钾降低、四肢无力等假醛固酮症,在甘草流浸膏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时部分病例可见到上述不良反应,停药数周后恢复正常。
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中药是我国巨大的医药宝库,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使中药作为重要的天然药源宝库受到世界瞩目。
但由于中药的药物作用机理和毒理作用不明确以及新药有效成分的筛选缺乏科学性这些弊端,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研究中医药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
目前现代生物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中医药研究领域,如中医药药理模型的建立、中药新药的筛选和研制等。
中药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理尚不明确,是制约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
采用生物技术研究中药进入机体内的代谢过程,进而了解中药结构的改变及所形成的各种成分变化,对于研究中药的作用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药提取物成分复杂且各组分间可能存在的各种相互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等),因而对其进行生物活性分析难度很大。
基因芯片可以建立方剂或药物的基因表达谱,并通过处方分析,优化靶标观察不同中药成分的作用及不良反应。
近年来,我国学者从分子生物水平及基因水平上揭示了中药砒霜对于急性早幼粒细胞诱导分化,促使癌细胞凋亡的机理,并得到世界医学界的公认。
最近报道,半胱氨酸酶的激活可能是砒霜诱导Namalwa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因此,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方法来解决中医药所面临的问题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
在现代药物研究中,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技术(BiomolecularInteraction Analysis,BIA)作为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候选药物的高通量筛选、药物靶点确认、药物结构优化以及早期药物毒理学研究中。
该分析技术,尤其是对小分子化合物、天然产物、蛋白质、多肽或其他生物分子间结合作用的定量研究,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提供分子间结合的高度精确且与生理学相关的数据。
特别是在过去的10年里,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的现代生物传感器已经成为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实时分析的标准技术。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教案(7)课程名称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总学时数48课程总结和部分新技术介绍(4学时)一、中医药对基因组作用的研究实验1 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类似于RNA的提取)实验2 Southern blot(方法类似于Northern blot)实验3 PCRPCR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的缩写,中文译作聚合酶链式反应。
其特点是可以在几小时内方便、快捷地将微量DNA(含由微量RNA反转录成的cDNA)扩增达106倍,得到ug级的DNA!该技术发明于八十年代中期,到了八十年代末,由于引用了耐热DNA聚合酶,使这一技术得以蓬勃发展,成为分子生物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由于其方便快捷,在中医药实验研究和临床检测中应用十分广泛。
例如观察慢性炎症的活检组织中一些与肿瘤发生的基因是否存在突变,中医药治疗后防突变的作用如何;一些与肿瘤发生、转归、转移、凋亡等基因的表达如何,中医药的调控如何;探针的扩增等等。
原理采用两段引物,分别与DNA两条链上各一段序列互补,位于模板DNA中拟扩增片段两条链的3'端。
加热使模板DNA变性解链,当反应的温度下降时,两引物分别与模板DNA 两条链发生退火,然后两引物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延伸。
在摩尔数大大过量的两段引物和4种dNTP的反应体中,位于两段引物间的DNA在反复的变性、退火、延伸的循环里,每一轮扩增的产物再一次充当下一轮扩增的模板,使其产物增加一倍。
经过30-40个循环,目的DNA可由原来的1pg扩增到1ug。
1)引物退火与模版DNA结合;2)PCR第一链的延伸;3)再次变性解链后,上下游引物分别退火结合到原先和扩增了的模版上;4)PCR第二轮的延伸;5)再次变性解链;6)再次引物与扩增了的模版退火并延伸。
注意事项PCR的常见问题主要有:1.没有PCR产物。
其主要可能有PCR反应的有关试剂缺乏,循环次数不够,退火温度太高,引物设计不好,模版不够,模版质量差,变性温度过高或过低,变性时间过长或过短,链延伸时间过短,Taq酶数量不够或质量不行,Mg++过低,dNTP过少,模版C/G过于丰富,等等。
分子生物学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张王孝;李红刚【摘要】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其成果为探索现代化的中医学拓展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重点介绍分子生物学在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气、肾本质、脾本质、整体观念等方面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并展望了结合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医学的广阔前景.【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年(卷),期】2012(031)014【总页数】3页(P111-113)【关键词】分子生物学;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应用【作者】张王孝;李红刚【作者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714000;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6100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031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医学的迅速发展,不仅带动了生物学乃至整个科学发展,而且为医药、工农业方面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中医理论体系与分子生物学虽然属于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但两种科学研究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一致的,因此,从分子水平研究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药,对推动中西医结合,促进医药学的发展和防病治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就分子生物学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简述如下。
1 阴阳学说的研究阴阳学说认为机体是阴阳两种力量对立的统一体,“阴阳失调,百病由生”、“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一项基本原则。
从分子水平对其本质进行深入探讨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
1973年,美国生物学家Goldberg[1]提出“阴阳学说与环磷酸腺苷(cAMP)和环磷酸鸟苷(cGMP)双向调节关系假说”,推论cAMP和cGMP是阴阳学说的基础,一般认为,cAMP为阳,cGMP为阴。
李芳生[2]从生物信息系统的活性物质角度来探析阴阳学说的分子基础,其研究发现,cAMP与cGMP具有相互拮抗、相互制约的生物效应,两者相互作用几乎泛及生命过程中所有激素的调节。
再如,TXA2激发血小板凝固形成血栓,以致成为主动脉硬化的始动因子,而PGI2的作用是防止血栓形成,二者的作用相反,又形成另一组阴阳环节。
摘要:介绍医学分子生物学与现代医学相辅相成。
医学分子生物学促进了中医药的研究:医学分子生物学在中医理论基础的研究、中医临床的研究和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及医学分子生物学在中医药研究上的应用和展望。
关键字:医学分子生物学中医药应用及展望医学分子生物学时分子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密切结合,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相互作用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因而广泛地融合到中医药领域中,成为现代中医药学的重要基础。
医学分子生物学与临床各学科广泛交叉和渗透,形成了一些交叉学科,极大地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
医学分子生物学促进中医药的研究医学分子生物学与传统中医药学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但二者都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只是研究的方法不同而已。
近年来,中医药研究在继承的基础上借鉴现代科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拓宽研究思路,在中医药现代化方面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一、医学分子生物学在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中医学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基础理论的发展,而半个世纪以来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尚无突破性进展,迅速发展的生物医学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最先进的技术平台,将现代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技术与中医学相互渗透,必将促进中医药的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从分子水平去研究中医,不仅证实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而且能有机地沟通功能与物质之间的联系。
中医以阴阳学说来解释生命运动变化的对立统一性,如何从客观入手,揭示阴阳学说的物质基础和一般规律?过去曾从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机能变化进行了不少研究。
1973年美国生物学家Goldberg根据cAMP、cGMP这一对环核甘酸对细胞功能的相互对抗、相互制约,保持一定比例关系和相对平衡作用,提出了生物控制的阴阳学说,认为这就是东方医学的阴阳学说的物质基础【1】。
近几年来我国对cAMP、cGMP与中医阴阳学说进行了研究。
不少文献报道阳虚者cGMP水平升高,cAMP/cGMP比值下降;阴虚者cAMP水平升高,cAMP/cGMP比值升高。
进一步分析cAMP、cGMP与阴虚、阳虚的关系,可见阳虚者主要表现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加强的临床证候;而阴虚者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加强的临床证候。
由于环核甘酸是传递细胞信息、调节细胞代谢、影响细胞功能的重要物质,对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具有重大意义,所以,把环核甘酸看作阴阳的物质基础之一,在临床上具有很大实用性。
中医脏象学说认为脏腑之间存在着生理上的相互联系,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如心主血,肝藏血,肝阳上亢可致中风,肝郁气滞可引起心血瘀阻。
现代医学证明,高血压、动脉粥硬化、冠心病与肝关系密切。
如肝脏对脂肪代谢过程亢进,可引起内源性甘油三脂水平升高,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胆固醇升高,肝脏释出较高脂肪时,促使血管内皮增生,并易形成高浓度脂类过氧化物,血管壁内cAMP水平下降,前列腺I2合成减少,导致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进而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冠心病发生或发展。
而很多降血压、降血脂、治疗冠心病的中药都入肝经或心经,不少与调整血浆或血小板的环核甘酸有关【2】。
以上说明中医脏象学说是有医学分子生物学基础的。
二、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遗传病、肿瘤、心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与基因的突变、缺失、插入、表达异常、调控异常有密切关系【3】。
运用中医药治疗这些疾病疗效显著,而且毒副作用小,如根据中医“肾主生殖”理论,运用肾气丸治疗男性不育等男科疾病,其机理为肾气丸能促进体内雄性激素睾酮与核内受体结合,进而启动DNA转录并促进RNA合成【4】。
王振义等【5】从分子水平上研究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理,运用砒霜治疗白血病,印证了中医“以毒攻毒”的治法,疗效十分理想。
运用中药联合核糖核酸进行疑难杂症的治疗,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一个新的开端。
杜元才【6】使用丹参佐以核糖核酸治疗肝硬化腹水,可能与RNA优先进入肝细胞,在丹参的协同下较持久保持其信息大分子的完整性,改善肝脏微循环及促进肝细胞正常代谢有关。
张培宇等【7】使用四君子汤配合RNA,可从不同角度提高晚期化疗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人体一般生理状态,并可提高化疗完成率。
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下,使用中药制剂能够从分子水平得出疗效确切的客观依据,不仅证明了中医药的有效性,而且提示了中医药治疗这类疾病有着广阔的前景。
三、医学分子生物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1、中药品种的鉴定传统药材鉴定方法主要从药材的形态学特征、理化特性等方面进行鉴定,这种方法对于鉴定特殊部位入药的药材,特别是有效成分含量不足的贵重野生药材难度较大。
目前,应用于中药品种的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分为三类:电泳技术、生物免疫技术、DNA分子遗传标本技术。
石俊英等【8】以植物、动物类中药细胞中普遍存在的、受遗传基因控制的蛋白质分子为指标,探索和论证了用凝胶电泳(PAGE)技术从分子水平鉴定的可行性,为中药鉴定学提供了一项新的检测方法和指标。
李先端【9】报道以检测RFLPs进行各种药用植物种内或种间变异的分析,并把生药中残存基因的特定区域扩增克隆,根据检测其碱基序列的差异,来探讨用DNA鉴定生药的可能性。
2、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和优良品种的培育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和优良品种的培育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分子亲缘的研究,广泛收集并保存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可以筛选药用植物的优良品种并防止现有品种的退化;可以改变穿填中药的遗传性状,培育药用植物的优良品种,提高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增强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还可以保存和繁殖那些珍稀濒危的传统动植物的药材,大量生产高品质“道地药材”,在传统药材生产和加工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如胡之璧等【10】应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进行洋地黄培养细胞的生物转化研究。
筛选出高产细胞并获相当好的遗传稳定性,另外已培养出抗癌活性成分三尖杉酯含量高于原植物的三尖杉培养细胞【11】。
邹建华【12】报道使用一个Ri二矢量研究出将外部基因引入到药用植物中的方法,使除草剂耐药性、哺乳动物细胞色素P450和细菌的β-羟基癸酰硫酯脱水酶在植物中转移或表达,或参与除草剂耐受性的特征,或改变其代谢模式。
3、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如生物碱、皂苷、糖苷、黄酮等大部分为次生代谢产物。
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技术可以大量获取原本含量很少的有效次生代谢产物。
中药治病的物质基础是通过其所含的生物活性分子来发挥作用的,因此从分子水平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中药药理和临床机制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提高疗效并找出科学根据。
目前研究较多的为黄芪多糖和人参皂甙。
运用黄芪多糖(APS)能使小鼠脏器DNA、RNA含量明显增加,证明APS对蛋白质合成是通过RNA含量影响,促进脏器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增强细胞功能,并对防止衰老进程有一定的意义【13】。
梁华平等【14】【15】的研究表明APS可促进创伤小鼠IL-2及IL-2R的基因转录表达,对创伤小鼠活化T淋巴细胞内IL-2 mRNA、IL-2R mRNA、IL-2及IL-2R 的降低均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并可降低创伤小鼠血浆及活化T淋巴细胞内cAMP含量,增加cGMP含量。
Yokozawa-T等【16】【17】研究人参皂甙Rb2对糖尿病大鼠RNA聚合酶活性的刺激作用,该药能增加聚合酶Ⅰ、Ⅱ活性,增加碳水化合物和类脂类的代谢,增加肝组织中ATP的含量,提示人参皂甙Rb2可促进rRNA和mRNA的合成。
梁华平等【18】的研究表明人参茎叶皂甙可拮抗烧伤所致淋巴细胞IL-2及IL-2R的基因表达受抑。
4、中药分子药理学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和现代药理学研究方法的引入,中药分子药理学已现雏形。
在分子和基因水平上研究中药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作用机制,阐明中药药性理论,建立分子水平上的中药活性检测系统,或以受体和基因为靶细胞开发新药甚至开展基因治疗,将成为分子药理学的重要课题。
中药作用的受体机制和受体的药理学特性表达、中药对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水平上的药物筛选、药物代谢酶及其基因的鉴定和中药诱发基因结构异常的分析等,将成为中药分子药理学研究中既富挑战性又有前景的新领域。
医学分子生物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展望目前,中医药学正处于传统科学与现代科学的交汇点。
在传统科学这一层次上,中医药已进入了后科学时期。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走向世界,在国际医学大循环中,一方面应通过更广泛的医疗实践来丰富中医药学,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医学分子生物学的综合分析方法及先进技术手段,结合现代科学,使中医药研究有质的飞跃,最终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参考文献:【1】Glodberg nD et al: Advance in cyclic nucleotide research,(3):155,197,New York. 【2】陈奇.分子生物学与中医药研究.江西中医药,1985,(1):57.【3】顾健人.我国基因诊断与治疗的前景及有关问题〔J〕.中华医学杂志,1995,75(9):517.【4】张柏丽.肾气丸对大鼠睾丸组织内DNA和RNA含量的影响〔J〕.天津中医,1995,12(4):30【5】王振义.开展砷剂治疗白血病——临床和机制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6,17(2):57.【6】杜元才.丹参佐以核糖核酸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9(7):434~435.【7】张培宇.四君子汤合用脾脏核糖核酸注射液对化疗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1996,3(11):31.【8】石俊英.中药电泳鉴别法及其在植物、动物类中药应用的研究〔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19(2):74~75.【9】李先端.根据基因探讨药用植物的变异和生药基原〔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6,18(6):44~45.【10】胡之璧.传统药材和现代生物学技术〔J〕.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学报,1996~1997,96.【11】胡之璧.三尖杉培养细胞中抗癌活性成分的研究〔J〕.植物学报,1995,37(6):417.【12】邹建华.药用植物的分子遗传学及生物工程学的研究:基因转移植物研究〔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4,16(6):37.【13】张立洲.黄芪抗衰老药理研究概况〔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6,12(3):63~64.【14】梁华平.黄芪多糖调节创伤小鼠白介素2及白介素2受体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5,(3):27~29.【15】梁华平.黄芪多糖调节创伤小鼠活化T淋巴细胞的分子机制〔J〕.中医药研究,1995,8(3):11~14.【16】Yokozawa T.人参皂甙Rb2对RNA合成的作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4,16(3):42.【17】Yokozawa T.人参皂甙Rb2对糖尿病大鼠RNA聚合酶活性的刺激作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4,16(3):41.【18】梁华平.烧伤后白介素2及白介素2受体基因表达的变化及人参茎叶皂的调节作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5,17(2):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