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
- 格式:docx
- 大小:13.70 KB
- 文档页数:2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根据其对病态人格进行的研究提出了人格及其发展理论。
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在此,他对发展心理学的建设也做出了贡献。
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人的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主要包括意识(conciousness)和无意识(unconciousness)两个部分。
弗洛伊德后来修订了这种意识与无意识的“二分法”,而引进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心理结构或人格结构。
“本我”,类似于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中的“无意识”概念。
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它又是强有力的部分。
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
弗洛伊德把本我比拟为充满剧烈激情的陷阱(pit)。
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动机的里比多(libido)被围困在本我中,并且是通过减少紧张的意向表现出来。
诸如,性欲的满足、干渴和饥饿的解除等,都使紧张状态消除而使个体产生快乐。
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个体是要和现实世界发生交互作用的。
即使是进攻、侵略,也是和本我的减少紧张状态的基本原则相联系的。
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是重要。
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由于他们可担忧的事情不多,除了身体的舒适以外,尽量解除一切的紧张状态。
但是,由于生活需要,可能产生饥饿、干渴,于是就产生了紧张,他们等待吃奶、喝水,此时,本我可能会产生幻觉,出现希望目标的想象而且在幻想中获得满足;本我也可能闯入梦境,儿童在梦中吸吮乳头或拿起了水杯。
这被弗洛伊德称之为初级过程思维(primaryprocessthinking)。
儿童随着年龄的递增,不断地扩大和外界的交往,以满足自身增加的需要和欲望,并维持一种令其舒适的紧张水平。
在本我需要和现实世界之间不断接通有效而适当的联络时,自我就从儿童的本我中逐渐地发展出来。
弗洛伊德的三大理论:
一、精神分域理论:
①意识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构成: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②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检查功能,不许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创伤性经验、不良情感以及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进入意识领域;
③无意识: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情感;
二、人格结构理论:
①本我与无意识:最有力、能量中心利比多;生本能、性本能与死本能;自我遵循快乐原则;
②自我:派生与本我,最理智和符合现实的部分;帮助本我根据现实可能性来满足;
③超我: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按照道德原则行事;
本我要满足专横本我的欲求,要应付严酷的现实环境,还要遵从神圣超我的规范;
三、性心理发展时期理论:
1、口腔期出生到一岁左右:前期0-8月——吸吮吞咽;
后期8月-1岁——吞咽咀嚼吞食
产生对养育者的亲密感,把自己与现实环境相分离—自我
2、肛门期两岁至三岁左右:前期——排泄—解除内部压力—快感体验;后期——保
持—痛与性刺激—引起关注
3、性蕾期四岁至五岁之间:恋母恋父性别认同本我与自我冲突激烈
4、潜伏期六岁到12岁左右:学习、活动、性本能受到抑制、种族系统天赋
5、生殖期青春期:青春期开始,异性恋;性快感由口腔、肛门逐渐转移到性器官上;
6、成熟期青春期以后:心理结构平衡不需要多少心理能量来压抑自己的本我冲动;恋亲情结已经完全或几乎完全消除;。
【关键字】作用本能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根据这一理论,人类主要受两大本能的支配一一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而攻击即是一种死的本能,它是一种对内的自我毁灭倾向。
人必须及时将体内积聚的攻击冲动释放和表达出来,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心理疾病。
该理论主要针对的是临床上的心理障碍患者,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社会学习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社会学习理论是研宄攻击性的主要理论基础,该理论强调榜样的作用,认为攻击行为是通过观察和强化习得的。
观察者对榜样的认可度越高,习得的或表现出来的模仿行为的频率就越高。
社会学习论的观点,为本研宄中的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社会认知模式理论该理论认为,攻击者对于社会信息的错误理解导致攻击行为,攻击性产生的基础是个体所面对的社会情境的认知过程。
攻击性的一般模式等人基于社会学习和社会认知理论,提出一个解释一般情绪攻击的理论模型(。
可以说是代表了攻击性的认知研究的最新进展。
更为关注情境中的人的行为,认为人的行为不仅包括人的因素,还包括情境的因素。
其中人的因素又分为人格特征和生理素质。
人格特征又包括特质、信念、态度、价值观、长期目标等内容,而生理素质则是指激素、基因等。
而情境因素一般包括攻击性线索、挑衅、疼痛与不适、挫折、酒精和药物以及诱因等内容。
这两大因素通过个体当时的内部状态,进入决策和评价过程,最后决定个体是否产生攻击性行为。
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影响攻击性因素的模型,它最大的优点就是比以前任何一个理论或模型都更为全面,更具指导意义。
攻击性的相关研究概述目前关于攻击性差异表现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年龄和性别等方面。
攻击性的年龄差异大量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攻击性也随之发生变化。
攻击性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表现主要包括从身体攻击到言语攻击变化,以及由食物和空间争夺向游戏规则等社会问题转化。
但还没有研究能够证明攻击性强度与年龄的关系。
攻击性的性别差异大多实验都表明,攻击性的开始、方式及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性的性别差异。
读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地理师范班罗棋仁10091710126摘要:本文是作者对弗洛伊德最富争议的《性学三论》读后的心得体会。
重点介绍了弗洛伊德这本书的内容:性变态的分析、幼儿性欲的研究、青春期的变化。
并且以书中的诸多观点为参照,对作者(我)的成长历程进行反思。
作者最后的结论是:《性学三论》是一本好的性教育启蒙读物(很多人不同意这个观点,可对我是这样)。
关键词:性对象性目的性倒错性错乱性本能幼儿性欲原欲一、作者简介弗洛伊德(1856——1939)精神分析泰斗,影响二十世纪最大的思想家之一,一九五六年生于捷克夫森堡。
四岁时移居维也纳,其后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此度过。
他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随后专门从事精神医学研究。
一九三九年病逝于伦敦,享年八十三岁。
弗氏的著作十分丰富,主要的作品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少女杜拉的故事》、《性学三论》、《图腾与禁忌》等。
二、本书简介《性学三论》是弗洛伊德对人性的了解最具创意、最永恒的贡献之一,其革命性与重要性足与《梦的解析》等量齐观。
在这本书中,弗氏道出了人性与人类行为动机的主要看法。
第一篇《论性变态》详论同性恋、性错乱、及心理症患者的性冲动。
第二篇详细分析幼儿性欲的来源、目的及其表达方式。
第三篇《青春期的改变》包含弗氏著名的原欲理论。
作者用精神分析来研究性变态和人性发展的过程,这种方法在性学研究中可以说是开创性的,其研究成果,特别是幼儿性欲的发现,颠覆了过去大众的认识,把性本能的影响向前推到了人类的幼年时期,其革命性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对性本能作用的扩大,也遭到世人的诟病。
三、本书综述第一篇、论性变态在这一部分研究中,作者将那些散发着性吸引力的人物称作性对象,而把那些性冲动所竭力以求者,称为性目的。
因此,性变态就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性对象”的变异,包括:性倒错(同性恋)、恋童症、恋兽症;一种是“性目的”的变异,也即“性错乱”包括:解剖学上的变位、“暂时性性目的”的固置。
弗洛伊德的故事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弗洛伊德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弗洛伊德的故事弗洛伊德爱情中的另一人是安娜,安娜也是一名犹太人。
弗洛伊德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担任精神科医生的时候,认识了安娜。
安娜当时是一家制药公司的女工。
两人由于工作的关系认识了。
弗洛伊德很重视爱情。
弗洛伊德的父亲结过三次婚,但是弗洛伊德一生只有一次婚姻,他与安娜的感情很好,没有传出过感情不和的消息。
弗洛伊德与安娜孕育了两个儿子、两个女儿。
弗洛伊德爱情开始于他担任外科医生的时候,弗洛伊德在奥地利维也纳上完大学后,进入了维也纳一家医院担任精神科医师。
在担任精神科医师的过程中,他很认真,经常分析药物对病人的影响。
他还亲自到制药厂察看,在察看的过程中,他认识了安娜。
他同安娜讨论药物对于病人的影响。
在这种讨论的过程中,两个人互相萌发了爱意。
弗洛伊德与自己的妻子安娜一直良好地经营着爱情。
弗洛伊德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很有名气,平时会参加一些社交宴会,但是并没有流传出弗洛伊德有外遇的传闻。
弗洛伊德的妻子安娜虽然是一名普通的制药厂女工,但是弗洛伊德对其不离不弃。
弗洛伊德与安娜在晚年的时候也有爱情佳话。
弗洛伊德晚年的时候患了口腔癌,安娜细心地照顾着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不愿意打止痛药,安娜就耐心得劝说弗洛伊德去打止痛药。
弗洛伊德去世的时候,让子女们好好照顾他们的母亲——安娜。
弗洛伊德的性与发展的理论是什么弗洛伊德提出的很多心理学理论对后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其中,弗洛伊德与性与发展更是被人们广泛讨论,在性与发展的理论中,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划分为五个阶段,虽然这一理论没有得到一致认可,但无疑它对研究人格和情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在弗洛伊德与性与发展中,人的性心理被划分成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两性期,分别是人的0~1岁、1~3岁、3~6岁、6~11岁和青春期,在不同的时期,人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发展自己的性心理。
第二节: 性变态与有关理论学说一.弗洛伊德的性学说对于性变态,虽然各家理论纷纭而不一致,但笔者认为还应首推弗洛伊德对此解释得比较深入与详细。
因此,在本书中,笔者首先介绍弗洛伊德的性学说,然后在性变态一节内,再进行补充。
(一)弗洛伊德的本能论 :弗洛伊德 (S . Freud) 的精神分析学 (psychoanalysis) 认为: 人类在出生后, 即受到其先天诸本能的支配。
本我(Id)是诸本能存在的大本营与精神能量或力比多的源泉。
只有经过后天的教育、训练后,才发展了自我(Ego)的理智与控制本能的能力。
开始他将本能分为:性欲本能和自我保存本能2种;后来,他又将本能分为: 1. 性爱与生存本能—Eros(希腊神话中的爱神)2. 死亡本能—Thanatos(希腊神话中的死神)两类基本本能。
Eros包括两部分:①性爱或性欲本能,为了种族繁殖;②生存本能:包括饮食本能、自我保护、避险求安等本能。
由Eros派生的有:母爱或亲情本能,对家庭、家族、家乡、集体、与国家的爱,生育子女的欲望,对别人亲和或友谊的需要等等。
弗洛伊德特别强调性本能的重要性,他认为个体的生存本能是为种族繁殖的性本能服务的。
由于他过分强调了性本能在人生中(意识或潜意识)所起的重大作用,因此受到“泛性论”的批评。
弗洛伊德对性欲的能量有一特定术语—“力比多”(libido),指性欲本能能量。
幼儿在性心理发展时,如果遇到挫折,其力比多可能固着(fixation)于该阶段,或者退行(regression)到以前的某阶段,从而种下后来性变态的潜意识根源。
以后,C .G .Jung则将力比多的涵义扩大,包含了“精神能量”在内。
因为精神分析学家认为人们的精神能量和其力比多的强弱有关。
Thanatos—死亡本能。
包括:攻击和破坏本能。
由Thanatos派生的有:仇恨、敌视、嫉妒、暴虐、贪婪、野心、斗争、侵略等等。
弗洛伊德认为:有生必有死,死亡也是一种基本本能。
弗洛伊德“死亡本能”理论弗洛伊德“死亡本能”理论2007年05月15日星期二 10:29 P.M.按照弗洛伊德的主张,死亡本能的学说是多数人特别难以接受或了解的。
这种学说认为每个人的身上有一种趋向毁灭和侵略的本能冲动。
而达冲动起初是朝着我们自己本身而发的。
与这个冲动相对的是生命本能。
后者的最初目标是自卫及自足,而且本质上是创造性的一股力量。
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死亡的本能设法要使个人走向死亡,因为那里才有真正的平静。
只有在死亡--这个最后的休息里,个人才有希望完全解除紧张和挣扎。
这个自毁的冲动(还是按着弗洛伊德看法)受生命本能的压制而减弱,或改转了方向。
不过有时候生命本能失去这种力量,这时死亡本能可能借着“自杀“方式表现出来了。
莎士比亚盼《哈姆雷特》剧本里有段台词是以“生存或不生存(死亡)……“开头的。
这里他提出了许多理由,说明为什么死亡对人类具有吸引力。
他也提出了为什么结果也许又不那么吸引人的一些理由。
哈姆雷特王子对“不想寻死“所提出的理由,是那紧护着生命并且保卫着它的生命本能。
生命本能迫使死亡本能以各种形式伪装起来。
例如:像前头得到的那自毁的愿望,是如此地无法抗拒而使得一个人不能不自杀。
否则,这个人顶多只可能成为一个被虐待狂,一个享受自己身心痛警的人罢了。
他或许也可能把所有“毁灭能的方向转向外界,而成为侵略性的人、虐待性的人,甚至也许是个谋杀者。
在同样的压力下,其他的人可能就既溺于酒或药物,也可能变得时常容易发生意外。
甚至于一个人的不能坚守工作,可能正是表现这种压力的巧妙形式呢!如果要提提较广泛而似乎无关的表现方式,咬指甲的习惯就是一个。
一般人都承认死亡在某种环境状况下是诱人的。
比如说在一个人有绝症缠身时;但若是要说服人们相信在普通情况下死亡也一样地吸引人(即使不是这样明显)可就不易了。
不过在弗洛伊德提到死亡本能以前,早有一些人谈论到死亡的诱惑了。
例如:莎士比亚。
《安东尼和克利奥佩特拉》死的震击似爱人的技巧它是伤害者也被欲求着约翰.济慈:《夜的颂歌》我在黑暗中谛听多少次,几乎爱上了安逸的死亡;在诗思里,轻唤他的好名,求他把我一息带往天上,如今死去似乎最为富丽在午夜里溢然魂离人间…有些人活得够久了,知道生命是怎么一回拿。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阶段和相关实例。
1.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概述弗洛伊德是维也纳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本我、自我、超我、性欲发展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
1.1 本我(Id)本我是人格结构的最原始和最基本的部分,它是人类内心的原初冲动和欲望的来源。
本我主要受到生物本能和无意识冲动的驱使,不受理性和道德的约束。
1.2 自我(Ego)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中介者,它试图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自我根据现实的要求和社会的规范来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以满足个体的需求。
1.3 超我(Superego)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和道德规范的代表,它是个体内化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超我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判,以确保其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1.4 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性欲发展理论,认为人的性欲是在不同的阶段中发展和演变的。
这些阶段包括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或阴蒂期)、潜伏期和生殖器期。
每个阶段都与不同的身体部位和心理需求相关联。
1.5 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应对焦虑和压力时会使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和心理平衡。
一些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转移、回避和否认等。
2.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阶段弗洛伊德将人的人格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相关联。
2.1 口腔期(出生至1岁)在这个阶段,婴儿的满足主要通过口腔活动来实现,如吮吸和咀嚼。
如果在这个阶段满足不足或过度满足,可能会导致人格发展中的问题,如嘴巴过度依赖或口腔攻击性。
2.2 肛门期(1岁至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控制排泄,通过训练和奖励来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严厉的管制或过度宽容,可能会导致人格发展中的问题,如强迫症或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人的本能的概念人的本能是指人类生物在不经过思考和学习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的行为和反应。
本能是人类生物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一部分,是人类适应环境和存活下去的基本保障。
本能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类和解释,其中最著名的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本能三分论。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可以分为生存本能、性本能和死亡本能三类。
首先是生存本能,也称自我保存本能。
这种本能是人为了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安全而产生的一种本能。
生存本能表现为对食物、水、空气等生命必需物质的需求和寻求,以及对避免危险和保护自身安全的欲望,如避开火源和危险物体等。
生存本能是人的基本本能,每个人都具有。
其次是性本能,这是弗洛伊德对人类性行为的理论。
性本能并不仅仅指人的性欲望,而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生育和流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本能。
性本能表现为人对伴侣的吸引和追求、性欲的爆发和满足等。
性本能是人的自然倾向,它对人的生殖和社会联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是死亡本能,这是弗洛伊德对人的自毁倾向和死亡欲望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中存在着一种对死亡的渴望,这种渴望主要体现在无意识的心理层面。
死亡本能是对生存本能和性本能的反作用,它表现为人对危险、伤害和毁灭的吸引和追求,以及对自我毁灭的欲望。
死亡本能是人的本无意识倾向,它对人的自我保护和生命力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破坏。
除了弗洛伊德的本能三分论之外,还有其他学者提出的本能理论。
例如,杜威认为人类的本能包括求知本能、表达和创造本能、合作本能和探索本能等。
这些本能都是人类天生具备的,它们对人的智力、创造力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和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本能是指人类生物因为遗传和环境的影响而自然产生的一种行为和反应。
它包括生存本能、性本能和死亡本能等不同类型。
人的本能是人类生物适应环境和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人的本能是天生具备的,但它们也可以通过学习和培养进行调节和修正。
人类通过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本能,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
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和荣格的观点比较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和荣格的观点比较人格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探讨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个性和行为的形成。
弗洛伊德和荣格是两位对人格发展理论做出巨大贡献的心理学家,他们的观点和理论在该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比较弗洛伊德和荣格在人格发展理论方面的观点,探讨他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他提出了心理结构模型,将人格分为三个部分:冲动驱力(本我)、现实自我和道德准则(超我)。
1. 本我(Id):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早形成的部分,它代表了个体最原始的欲望和冲动。
本我追求即时满足,不受现实限制。
2. 自我(Ego):自我是弗洛伊德理论中的现实组成部分,它根据现实情况对本我冲突进行调和,平衡本我的冲动和外界要求。
3. 超我(Superego):超我是个体道德和理想的部分,它代表了社会和文化对个人的内化。
超我通过内化过程形成,影响和限制个体的行为。
弗洛伊德还提出了性格发展的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青春期。
他认为,人格的形成主要受到早期经验和冲突的影响,特别是儿童时期的经历对人格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荣格的人格发展理论荣格的人格发展理论强调了个体在人格发展中的整体性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他主张人格发展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包括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内在力量的平衡。
1. 个人无意识:荣格认为,个人无意识是个体的非常规思维和情感的来源。
它包含了个体不易察觉的心理内容,如潜意识、集体无意识和普遍人类心理模式。
2. 自我:自我是荣格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它是个体对内外世界进行认知和决策的中心。
自我与意识相连,是个体个性的核心。
3. 外界阴影:荣格将外界阴影定义为个体试图避免的、不愿意接受的个性特质。
它是个体的不同面向和潜在能力的一部分,被深埋于个体的无意识中。
荣格的人格发展理论中,他还探讨了个体的类型论,如神经症型、性格型等。
简评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摘要: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是所有人格理论中内容最复杂,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理论。
弗洛伊德的既具独创性又颇受争议的人格理论受到世人瞩目。
文章仅对其人格理论内容作简略介绍和评价关键词:潜意识性本能力比多防御机制1856出生于奥地利帝国摩拉维亚城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其而后的生命中为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位自小天资聪颖而又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病医生在精神分析人格理论上提出了震惊世人而又备受瞩目并影响巨大的诸多观点。
在此对其理论的基本内容做简要阐述。
一.人格结构。
1 弗洛伊德对人类的精神生活提出了基本假设,认为它又三部分构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意识是指那些我们能够觉察到的观念和感觉,它在人格表层活动,在人格的发展和功能方面作用较小。
而前意识包括这样一些经验:它们是潜意识的,但是经过稍微的努力即可成为意识的。
相对来讲,潜意识在人格的最深处活动!它由那些我们无法察觉的经验和记忆构成。
但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却远比我们想象的大!2 弗洛伊德意识到如果允许社会成员将个体的所有冲动都付诸实践,那社会秩序将难以维系。
因此,实际上社会常常严格要求人们放弃自己的冲动,如果他们不遵从,就以惩罚相威胁。
最终父母和他人会向个体灌输社会的价值观,如果他犯了错误就会有罪恶感,而且即使他只是想到要做不恰当的事时也会感到焦虑。
然而,即使存在这种对行为的内部检查作用,人们依然寻求冲动的表达,结果在个体与社会之间就存在着永无休止的冲突。
为了理解个体冲突的动力学,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
他提出心理的三个系统-本我,自我和超我。
他们竞争有限的可利用的心理能量,而能量来源于个体本能的需要。
1.本我。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格的原始部分,以个体的生物学为基础,是生来就有的,由潜意识中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构成。
这些本能可能在不同的情况下协同活动来影响我们的行为。
弗洛伊德把本我比喻为一口沸腾的大锅,里面包括了各种强大的原始冲动和欲望。
十五、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
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
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
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①口欲期;②肛门期;③性蕾欲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
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欲。
1岁半以后学会自己大小便,粪块摩擦直肠肛门粘膜产生快感,叫做肛门期性欲。
儿童到3岁以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这一阶段叫性蕾欲期,其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儿童会体验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结(或称为恋母情节)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或称为恋父情节),这种感情更具性的意义,不过还只是心理上的性爱而非生理上的性爱。
只有经过潜伏期到达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欲。
成年人成熟的性欲以生殖器性交为最高满足形式,兼具繁衍后代的功能,这就进入了生殖期。
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弗洛伊德在后期对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
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
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
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释梦理论
弗洛伊德是一个心理决定论者,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愿望的达成,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
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
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
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