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教学评价
- 格式:docx
- 大小:21.96 KB
- 文档页数:14
1 / 14
伯牙鼓琴教学评价
伯牙鼓琴教学评价第1篇
本文是文言文,同学初次见识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肯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我把重点放在文言文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会上。
理解课文开头,我就引导同学就课题的绝弦绽开争论,理解其含义,告知同学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识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晰。同时,我以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出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出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师认为正确而不怀疑连续学习课文大家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之后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同学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同学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
教学中,我也注意了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同学要读出赞扬的语气,读出知音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快;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同学带着对伯牙孤独 、孤独,无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长: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
2 / 14
时楚国出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出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同学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同学去读书、去思索,步步深入到又精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同学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但是仔细总结这堂课的教学,还有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进一步努力提高:同学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读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但是在范读之后,没有引导同学把朗读的节奏在书上划出来,所以导致总有个别同学朗读的节奏出错。 伯牙鼓琴教学评价第2篇
《伯牙绝弦》一课是我今年刚刚接触到的一篇新课文,也是一篇文言文。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77个字。说它难吧,它又很难。为什么这么说呢?由于这77个字里边叙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这77个字的背后毕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再一次深刻的熟悉到: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老师、同学与文本之间充分对话的一个过程。
一、老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
老师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备课,这是
3 / 14
教学之前的预备工作。预备工作越是充分,课堂教学就越是精彩。拿本课来说,教学片断1中的课前谈话这一部分,正是由于老师进行了充分了预备,所以在后面教学中,对伯牙琴声的理解时,同学才能异口同声,深入到理解。教学片断2中,老师从同学的传奇中引入课文,讲到课文是这个传奇的历史记载,只有五句话,77个字,既镇住了同学,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片断4中对知音内涵的揭示上,也正是由于老师在上课之前对文本有了独到的理解,才能让同学也理解得如此到位。所以,一堂精彩的课,老师的细心预备,老师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老师对文本的独到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同学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
同学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最主要的是就是让同学充分接触文本,了解文本,形成他们对文本的独到理解和熟悉。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几次设计了同学读课文的环节。先是初读,大致熟识一下文言文,让他们说说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时的感受。同学的回答不尽相同,但老师却抓住对他们有利的一面进行引导,告知他们文言文其实很有意思,学起来会很简单,很好玩的,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然后是让同学边读边理解,接下来老师告知他们读文言文的方法,应当如何断句,应当怎么读出轻重缓急来,师进行范读,甚至领读。最终让同学效仿读,学着读。一堂课下来,同学从不会读,读不好,到
4 / 14
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正是他们与文本有了充分对话的有力证明。
三、老师与同学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促进手段。
在课堂上,老师应当力求和同学进行最简洁,最有效的课堂对话。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老师的每一个问题都经过了细心的设计和预备,如在教学片断2中的导入部分,由黄鹤楼引入龟山电视塔再引入古琴台,老师的每一个问题都有着很强的针对性。此外,老师与同学的对话过程还体现在老师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把握上,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他应当是对课堂生成资源具有极强的敏锐度,充分利用课堂上现有的生成资源来进行教学,语文课堂更简单出彩。本堂课中,有一个同学遗忘了钟子期的名字,在回答问题时说了一句那个姓钟的人,引得同学哄堂大笑。
老师就紧紧抓住了这一生成资源,相机提问:是啊,钟子期的确是姓钟,那么,你们是否知道,伯牙姓什么呢?结果,充分预习了课文,收集了相关资料的同学都知道了正确答案伯牙叫俞伯牙,姓俞。,而另一部分同学则回答姓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同学对这一课外学问也加强了记忆。
阅读教学中,只要紧紧抓住老师、同学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充分对话,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生气勃勃,活力无限!
伯牙鼓琴教学评价第3篇
5 / 1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变通地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伴侣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理解知音的真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行求。知音这个词,源于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那就是今日我们所要学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认为正确而不怀疑你们读了这篇课文,对知音会有更深的理解。
2、板书课题,齐读。
二、整体初读。
1、播放乐曲《高山流水》,让同学在音乐中朗读。
2、检查预习状况。
(1)写两个主人公的姓名。
(2)听写词语善鼓琴善听,解释善字。
6 / 14
(3)检查朗读状况,留意节奏和语速。
3、师范读,全班齐读。
三、初识文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能说一说古文大意。
请几个同学说说解意,并询问他们是读了几遍后才了解其意。
三、感悟知音
用故事串起文章,体会伯牙子期相遇相知的经过。
一天,伯牙乘船路过汉江,船至汉口遇大雨天气,与同在山中避雨的樵夫钟子期偶遇,两人相谈甚欢。于是,伯牙情不自禁地操起瑶琴,鼓起曲来
1、教学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必得之。
(1)指导朗读善哉,男女分读。
(2)伯牙的琴声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之外,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请效仿课文第2名,练习表达。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_!
(在表达前,师先引导同学了解:课文第2、3两句中所描述的都是美而好的景物,表达时都是以AABC的形式消失。而类似的词语还有:悠悠白云、袅袅炊烟、绵绵春雨、皎皎明月、依依杨柳、皑皑白雪等)
(3)这就是文中所言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
7 / 14
音知音的含义就是和自己心心相通,情投意合的人。
偶遇知音,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愿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子期却能心领神会。于是,他们整整畅谈了一宿。
(4)两人偶然相遇,子期虽只是一个樵夫,但伯牙所念他必得之,在这样一个无眠的夜晚,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5)议议:当时的伯牙已是楚国闻名的音乐家了,还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唯独把子期当做知音呢?听到不着边际的恭维性的赞美时,伯牙的心情如何?他内心渴望什么?
次日早晨,二人面对青山结拜为忘年之交,因伯牙有要事在身,不得不在汉口洒泪而别。
(6)此时,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二人商定来年今日在此相聚。
(7)指导朗读。
2、教学子期死终身不复鼓。
一年后,伯牙如约来到汉江口,谁知迎接他的却只有一块冰冷的墓碑,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指导朗读。
(2)再解课题。
(3)为什么世上谓可无伯牙,却不能没有钟子期,子期死,伯牙此时的心情如何?
(4)议议: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8 / 14
(5)无人理解,无人能够倾诉的苦痛最终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发泄出来,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琴弦吗,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6)体会伯牙的哀思欲绝,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5句。
(7)面对苦痛与无望的俞伯牙,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四、深悟绝弦
1、出示伯牙在子期墓前的悼词,深悟绝弦。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难过难过复难过,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得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情境朗读。
五、课堂小结
1、背诵。
2、师总结:子期死,俞伯牙又回到了以前那无人能理解、无人能共享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让人们去真实地感受着真知己的境界。
3、同学专心观赏《高山流水》。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钟子期
善鼓琴 知 ︳音 善听
9 / 14
所念 ∣ 必得之
绝弦 (哀思欲绝) 死
(情深意重)
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上课之前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复诵读。然后,我又上网搜寻了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相关音乐等。
由于学校生接触古文甚少,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内容自然应当在详细的语境中诠释。我首先由音乐导入新课,初识大意,初步感悟知音深情,然后通过层层深入到的朗读活动,穿插相关故事,引领同学在读中感悟文本所具有的特定意象和内涵。因此,我把预设重点放在引导同学感悟情感,品尝语言文字的魅力上。
同学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肯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我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进行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同学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同学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由于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这堂课上,我把重点放在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