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兵团社区建设问题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76.00 KB
- 文档页数:7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社区建设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城市面貌也在不断变化。
作为城市中最基本的组成单位,社区建设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社区建设。
一、提高社区服务能力针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区服务的新需求,社区服务能力的提高是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
比如,社区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服务的完善,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方便、高效的服务,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同时,加强社区管理,提供更加规范、有序的服务和管理,保障社区居民的基本权益,维护社会治安等,也是社区建设的必要内容。
二、健全多元化的社区生活社区作为城市中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其生活环境的舒适程度直接影响着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构建一个健康、舒适、良性互动的社区生活环境,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比如,通过社区文化活动的扶持和引导,吸引更多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促进社区交流和融合,营造和谐美好的社区生活。
三、发展社区经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新型城镇化模式的发展趋势是以城市建设为引领、农村发展为补充,推动城乡融合,形成社区经济。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区建设也应该顺应这一趋势,发挥区域优势和特色,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生产和经营活动,促进社会创新和发展。
四、加强社区环保建设随之而来的城镇化进程,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大量的工业企业和人员密集的生活区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区建设也需要加强环保建设,保障社区居民的生态环境和健康。
通过社区环保组织和宣传,加强环保意识,推广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和科技产品,改善社区生态环境,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
总之,新型城镇化下的社区建设需要以社区居民的利益为中心,强调社区服务能力、社区生活、社区经济和社区环保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建设,才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新疆兵团城市特征及规划对策研究曹西强(上海城市空间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201100)作者简介:曹西强(1985-),男,山东聊城人,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工程师。
专业方向:片区综 合开发,地下空间规划。
K擀询谥!l E dn -將鳖;册嗥»:酣: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59( 2021 )05-0028-02 DOI : 10.16330/j.c n ki.1007-7359.2021.05.014!兵团城市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1.1屯垦戍边时期的兵团城市:石河子市石河子是兵团在共和国"屯垦戍边”背景下,最早开始探索兵团城市发展、并成功实现城市功能的兵团城镇,是兵团 设立的第一个自治区直辖县级市。
自1950年代开始选址建城,至 1976年批准设市,经过30余年的城市建设,目前已经成为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戈壁明 珠城市,发展成就得到肯定,并开创了兵 团城市建设的"石河子”模式。
1.2屯城戍边时期的兵团城市:阿拉尔、图木舒克、五家渠阿拉尔、图木舒克、五家渠是在兵团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集中设立 的第二批自治区直辖县级市。
事实上,阿 拉尔和图木舒克虽参照"石河子模式”但实际上存在师市机关空间异地的问题,加之兵团城市普遍的不对应 的城 市一区域关系(姚凯,2011),致使阿拉 尔、图木舒克的建设效率明显低于石河子。
1.3筑城强边时期的兵团城市:北屯、铁门关及拟设立的11个兵团城市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9号文件,再次要求北屯等条件较好的团 场城镇设立自治区直辖县级市。
2011年 国务院批准北屯市,2012年国务院批准铁门关设市。
2兵团城市建设的模式及评价2.1“师市合一、同地办公”的石河子模式摘 要:自1976年首个兵团城市 石河子市设立以来,其一直以"师市合一"的特殊管理体制、受计划和市场力量的双重推动而区别于地方城市。
生产建设兵团人口聚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杜晓鹏来源:《现代营销·学苑版》2019年第01期摘要:新时期做好兵团工作,发挥兵团“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的特殊功能和调节社会结构、推动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协调、优化人口资源特殊作用,对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兵团的壮大离不开人口的发展,兵团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与兵团事业息息相关。
本文基于《兵团统计年鉴》数据,及作者的实地调研,概述了兵团少数民族人口基本情况、分布特点、发展趋势,及少数民族人口的管理和服务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兵团十一师;人口聚集;现状;问题;对策研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成立于1954年,60多年来,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忠实履行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光荣使命。
广大兵团军垦职工栉风沐雨,扎根边疆,同当地各族人民一道,把戈壁荒漠改造成生态绿洲,开创了新疆现代化事业、建成了规模化大农业、兴办大型工矿企业,建起了一座座新型城镇,充分发挥了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的作用。
兵团为推动新疆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边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
兵团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随着兵团事业的发展壮大,兵团人口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兵团中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截至2015年末总人口2765608人,占全疆总人口的11.72%。
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92720人,占全兵团人口的14.20%。
一、十一师人口聚集现状分析(一)人口总量根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一师统计年鉴(2016)》数据可知:2015年年末,十一师总人口为67106人,比2014年年末的65014人增长了3.22%。
全年出生人口128人,出生率为1.94‰;死亡235人,死亡率为3.5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62‰。
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同期兵团水平(1.2‰),更低于自治区水平(11.08‰)。
城镇化进程中兵团团场社区治理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兵团团场社区治理研究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迅猛推进。
兵团团场作为中国特有的组织形式,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兵团团场向城市社区转型,其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包括社区治理问题。
因此,对兵团团场社区治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兵团团场社区治理研究应当从多个层面进行探讨。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兵团团场社区的支持与管理力度。
政府应该认识到兵团团场社区作为农村城市的组成部分,为了满足居民的需求,应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政府应该加强对兵团团场社区的规划,确保其发展与城市整体发展相协调,并加大对兵团团场的投入。
其次,兵团团场社区治理需要注重社会组织与居民自治。
社区治理不应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而是需要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和能力培养,通过居民自治来解决社区内部的问题。
社区应该建立健全的社区组织,并通过自治机制来提高社区内决策的民主性和透明度。
第三,兵团团场社区治理应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
社会力量可以是企业、非营利组织、基金会等多种形式。
社会力量的介入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源和专业知识,为社区的发展提供支持。
社会力量可以与政府和社区组织合作,共同推动社区治理与发展。
同时,社会力量应该关注社区的利益,遵循社会公益性原则,以确保社区治理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此外,兵团团场社区治理研究还应注重文化建设和环境保护。
文化建设是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通过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同时,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通过科学规划和环境管理,为兵团团场社区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健康的居住条件。
综上所述,兵团团场社区治理研究不仅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价值。
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应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工作,在城镇化进程中,共同推动兵团团场社区的发展。
同时,要注重社会组织建设、与社会力量的合作、文化建设以及环境保护,为兵团团场社区的治理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2023年社区建立情况的调研报告2023年社区建立情况的调研报告2023年社区建立情况的调研报告1:去年下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级会议精神和文件要求,围绕改善农民消费生活条件、推进城镇化进程、破解土地制约瓶颈等一系列问题,把“两区同建”作为加快城镇化建立“打破一点、带活全局”的关键举措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开展的现实捷径,作出了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两区同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打破性进展。
目前,全县上下已掀起了“两区同建”工作的热潮、形成了浓重气氛。
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建立事关当前、受益长远,将强力推动金乡实现兴农富民强县。
“两区同建”工作的调查研究,对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大战略”的顺利施行意义重大。
我们按照“摸清情况、分析问题、提出建议”的要求,经过近期的调查研究,形本钱报告,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现报告如下:一、两区同建的内涵和意义两区同建是指通过农村居住社区和产业园区同步建立,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和农村经济集约开展,促进农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两个转变”,从而实现农村管理形式、农民生活方式和农业规模经营三大变革,加快推进全县城镇化建立进程,最终构建起城乡一体、产城交融开展的新格局。
两区同建是我县提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建立美丽金乡的创新性理论,是把宏伟目的、上级要求与实际行动有机结合的产物。
通过农村社区建立,可以完善农村社区配套,丰富公共效劳内容,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进步农民生活质量,让农村人口向社区集中,社区人口规模、密度不断增加,农民转变为市民。
通过产业园区建立,可以让农业消费向园区集中,工业工程、农产品物流向产业园区安排,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非农产业从业人员、产值比重不断增加;可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加快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让农民不仅住上新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真正享受到富裕体面的新生活。
同时,通过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建立还能让城市生活方式、现代文明、根底设施等向农村延伸,最终实现根本公共效劳的一体化、均等化。
社区基本情况汇报篇一:新华社区建设情况汇报新华社区建设调研报告随着兵团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和城市基础管理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社区已经成为基层管理的平台、服务居民的平台和社会工作的平台,已经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集聚点、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党在城市执政的支撑点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
为进一步促进社区建设,真正发挥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的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关系上的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的促进作用;我们立足实际,广泛调研、深入思考,不断地去发现问题,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从而把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一、基本情况新华社区组建于20XX年底,属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社区工作人员共10名,其中在编人员4名、聘用人员3名、残疾人公益岗位1名、劳动力保障员2名。
目前,辖区驻地单位42家,个体及私营企业654家,辖区居民3418户,人口近12000人,是一个由汉、蒙、维、回、哈、满等多民族构成、居住相对集中、单位众多、商户林立的中心社区。
近年来,在师民政局的领导下,牢记“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宗旨,较好的发挥了社区的职能作用,社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社区组织建设有了新发展,管理体系基本构建一是按照“一社区,一支部”的建设要求,把辖区居民党员、流动党员、托管企业党员纳入社区管理,建立了党组织,选配了书记。
目前,新华社区党总支下设4个支部,直管党员82人。
二是广泛吸纳辖区单位、群团组织、居民代表参与社区居委会建设,不断加强群众自治组织建设,最大限度实现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目前居委会主任为上级任命选派,还未达到依法选举产生的水平,居委会依法建设水平相对较低。
三是设立了群团组织和延伸机构。
组建了妇联、共青团、残协、老年体协、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老年体协等组织,这些组织基本配备了专兼职干部,由于社区人员少,除少数机构是由聘任离退休老同志担任外,基本都是都是由社区现有人员兼职。
建 筑 科 学57科技资讯 S CI EN CE & T EC HNO LO GY I NF OR MA TI ON 兵团各团场和城镇总体以“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方式插花式分布于新疆广大的疆域范围内。
由于特殊的管理体制和属性,兵团城镇在城镇规模、布局结构、功能组成、人口构成等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这些特征或长期存在于兵团城镇之中,或对未来设市城市产生较大影响,分析这些特征是形成兵团城市布局特色的基础。
1 城镇及团场功能特征—— “屯垦戍边”的基本职能突出自1956年成立之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即明确了“屯垦戍边,建设边疆”的历史使命。
后兵团建制虽几经变革,城市功能和产业日益丰富,但其 “屯垦和戍边”基本职能却始终未变。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兵团在产业发展、职能体系等方面逐步丰富,尤其是新疆工作会议后,许多团场和兵团城市开始引进并发展大型工业,但总的来说,多数团场镇仍以农业生产为主。
兵团小城镇的另外一大基本职能既体现在其“兵”字上,即其担任的另外一个基本职能“戍边”。
兵团始终坚持半军事化管理体制,寓兵于民,劳武结合,百万军垦战士是不穿军装、不拿军饷,但又永不专业的部队。
当祖国需要时,兵团职工能够随时拿起手中武器,保卫组团边疆安全稳定。
2 人口和文化特征——移民为主、民兵属性、城乡并存和兵团城市两大基本职能相对应的,是其独特的人口和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城乡双重身份属性:与兵团城镇所承担的军垦特殊职能相对应的,是其居民的特殊身份特征。
团场城镇化以“生产在田园、生活在城镇”为特色。
鉴于兵团城镇未来屯垦职能的保留,以及周边连队的撤并,团场职工这类特殊人群将保持长期稳定。
这类特殊人群特殊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必将影响城镇的空间、社会结构、交通组织等多个方面。
(2)移民为主:兵团的军垦城镇是典型的移民城镇。
第一代垦区人口,主要有部队的转业、复员官兵,有内地支边的知识青年,有从内地分配、调遣或随企业一并迁移进疆的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以及其他自行进疆谋生的青壮年,从整体上看,有相对较高的素质。
新疆兵团团镇合一体制下的社区管理问题研究作者:李慧芳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年第06期[摘要] 团镇合一体制在兵团“三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是兵团在新时期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伴随着快速发展的“城市、垦区中心城镇、一般城镇、中心连队居住区”的城镇体系建设,一系列的伴生问题随之涌现,兵团城镇社区建设没有既定模式可借鉴,积极探索适应团场发展需要的社区管理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 社区管理;团镇合一;兵团建设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6. 058[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6- 0094- 021 城镇社区建设基本情况1.1 城镇社区建设现状社区日益成为了社会管理的重心、改善民生的依托、维护稳定的根基,为兵团更好地履行屯垦戍边使命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随着兵团改革的不断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社区发展迅速。
目前,兵团已建社区居委会840个,管理与服务居民(含流动人口)超过200万人,覆盖居民达75.8%。
团场团部小城镇社区420个,城镇社区占兵团社区总数的77.5%,兵团社区形成了党委领导、行政主导、民政牵头、各部门协同、市场运作相配合的社区建设机制,形成了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同时有效运用了市场和社会力量进行社区管理。
1.2 城镇社区建设难点问题兵团大部分社区都是行政主导,具有半官方性质。
由于制度不完善、体制不顺畅、工作人员综合能力不足等导致社区建设难度大,缺乏样板参考,发展相对滞后。
例如,有的师在团场机构改革时,直接把团场变换成社区的名称,社区承担起了原团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项工作。
目前,兵团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传统的高度集中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结构的变化。
81001 农村研究论文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不断加大当前国内新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水平,尤其要全面推进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新型农村文明建设水平,从而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家园。
习总书记做出指示,各地去在新农村建设开展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信息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规划先行、分类指导,不断完善相关机制,统筹协调的同时还要突出重点,全面改善当前国内农村农民的生产质量和生活水平。
1、问题的提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始终依托于坚持不懈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并要求紧紧围绕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全面推进我国新型的农村社区建设。
从实践中来看,当前国内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然而部分环节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
比如,当前国内广大地区的农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非常的薄弱,尤其是基本的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农村现有的人居环境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当前国内农村生产、生活环节条件和方式的改变,污水横流、垃圾随意倾倒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乡村。
从这一层面来看,城乡面貌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而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宗旨相违背。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农村建设成为工作的重头戏,如何有效缩小城乡之间差距,丰富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2、问题分析从本质上来讲,农村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后方基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一方面是城市快速发展的劳务输出地,另一方面也是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食品来源地。
以城市食品安全为例,其主要得益于现代农村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在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条件下,才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提供了粮食、蔬菜安全保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极大地得到改善,然生活质量以及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脱节,无法保持三者之间的相互统一。
城镇化背景下兵团社区建设问题研究作者:付英来源:《中国名城》2015年第11期摘要:兵团是中央治国安邦战略的一颗重要的棋子。
兵团推进城镇化的进程,既是兵团继续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政治需要,也是适应日益变化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
然而城镇化的推进却改变着兵团传统的社会管理格局,冲击着屯垦戍边力量的组织形式。
如何加强社区建设,筑牢社区作为屯垦戍边事业的社会基础,继续发挥好兵团维稳戍边的作用,是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关键。
关键词:兵团;城镇化;社区建设Abstract:The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rops (PCC) was an important piece in the grand strategy of administrating state affairs well and ensuring national security by Central Government. The process of PCC’s Urbanization, not only performing its political tasks to reclaim land and garrison the frontier, but also meeting the needs of reality of increasingly changing social lives. However,promoting this process meant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structure of PCC’s social management, then shocking the form of organizing and mobilizing the power of reclaiming land and garrisoning the frontier. Hence,it’s key to safeguard the Xinjiang social long-term stability, by reinforcing the community construction,solidifying PCC’s social foundation and continuing to play a positive role of reclaiming land and garrisoning the frontier.Key words: PCC ; Urbanization ; Community Construction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44(2015)-11-21(4)随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和越来越复杂的社会性事物出现,打破了兵团传统的社会管理格局,社区成为社会治理的新主体。
加强社区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兵团存在的政治依据,对确保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兵团社区建设的背景兵团是一个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准军事组织。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城镇化的推进,社区成为承载兵团管理和服务的主要载体。
1.1 兵团城镇化进程中社区成为治理的新主体兵团下辖14个师,在天山南北形成14个大行政区划,分布在自治区的15个地、州、市。
①形成一种自身在管理体制上相对独立、地域上分散,同时又与地方高度融合的分布格局。
这是一种由部队管理延伸出来的新的管理模式,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安排。
自兵团成立以来,这种管理体制既可为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管理和服务,同时也是兵团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制度保障。
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10年新疆工作座谈会后,兵团的城镇化建设进入全面快速发展时期,兵团城镇化率由2001年的34.4%提高到2014年的64%。
随之出现的“社会人”越来越多、单位社会管理与服务功能的剥离、人口流动速度与频率加快、人口管理难度增加,以及随着城镇化进程中出现就业、物业、拆迁回迁、老龄化等问题,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日益增多......这些日益复杂和增多的社会需求和问题,都需要在原有的单位体制之外得到解决,社区就成为兵团管理的新主体。
从全国范围来看,兵团社区建设起步较晚,2004年10月22日,兵团出台了《关于推进兵团社区建设的意见》,这是兵团社区建设史上第一个政策性文件,兵团社区建设步入了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随着兵团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兵团社区的数量还将有大幅的增加,以承接政企分开、政社分开后的社会性事务。
1.2 城镇化改变着兵团传统的社会管理格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兵团实施城镇化战略不仅是适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更是兵团作为履行屯垦戍边特殊组织形式的政治需要。
兵团城镇化的推进,标志着兵团发展进入新阶段,长期以农为主的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城镇化促进兵团由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向工业经济、城市社会转型和发展,改变着兵团传统的社会管理格局。
在城镇化的推动下,兵团同时出现了三种社会管理模式:一是兵团自1954年成立沿袭至今的兵——师——团——连纵向的管理体制。
这种管理体制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也是兵团能够履行屯垦戍边使命的制度保障,是兵团一直沿用的特殊准军事管理模式。
二是兵团城镇管理体制。
进入21世纪,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继续发挥兵团的作用,按照第八师石河子市“师市合一”体制,兵团又相继成立了第六师五家渠市、第一师阿拉尔市、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十师北屯市、第二师铁门关市、第五师双河市和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等七个城市。
这八个城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直辖县级市。
其中第八师的石河子总场于1999年挂牌北泉镇成为兵团的第一个建制镇,2012年第六师102挂牌梧桐镇、103团挂牌蔡家湖镇,2013年第一师1团挂牌金银川镇,2014年挂牌石河子镇和草湖镇。
至今兵团共有6个建制镇。
兵团城镇的管理体制为市——街道(建制镇)——社区的城镇管理模式。
三是城镇化背景下兵团特色的城镇管理体制。
在兵团城镇化进程中,其它没有建市的师和没有建制镇的团场及大量连队整合后形成的中心连队居住区,也有许多被剥离出来的社会性事务和社会人需要依托社区来承接、管理和服务。
但这些师团不是政府,只能以行政机关的身份管理社会事务,在落实编制、资金、经费与执法等方面存在很大困难和障碍。
2 兵团社区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2.1 兵团社区成为承载社会事务的重要载体2.1.1人口的复杂性给社区治理工作带来了压力一是兵团人口数量有所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兵团人口有所增加。
1978年,兵团总人口为219.99万,到2013年,兵团总人口为270.14万。
二是随着兵团城镇化的推进,兵团城镇人口数量大幅增加。
进入21世纪以来,兵团的非农业人口快速增长超过了农业人口的数量(图1)。
兵团的农业人口从2000年的138万人减至2013年底的107.76万人,非农业人口从2000年的104.8万人增加至2013年底的162.55万人。
可见,兵团城镇化的速度很快,兵团城镇人口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人口的增加无疑给城镇社区的治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三是外来流动人口增加。
随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交通通讯条件的明显改善,兵团的流动人口变迁日益频繁,至2013年11月20日,兵团流动人口平台采集33.9万,办理流动人口居住证22.6万张。
由此会引发很多影响社会治安和和谐稳定的问题。
2.1.2 居民的社会归属发生变化给社区治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兵团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大批离退休职工和自谋职业人员涌入社区成为城市居民,其活动与生活都直接与社区发生联系,几乎完全脱离了原工作单位,他们的社会归属由此发生变化。
如何动员组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如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公共服务需求,如何引导居民自治已成为兵团城市社区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2.1.3 居民思想观念的变化给社区治理工作带来挑战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
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广大居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维护自身权益的要求日益强烈。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因素增多、渠道扩大、程度加深。
兵团城市社区已经不适合再用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那种行政命令式社会管理方法了。
2.2 兵团社区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出来2.2.1 社区在承接社会管理和服务事务中职责未明确随着改革的深入,兵团企事业单位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事务向社会转移,而社会组织承接这些社会事务的能力不足,所以兵团社区就承接了除生产经营之外的一切事务,社区成了装载大量社会管理和服务事务的“筐”。
按照法律规定,社区居民委员会是一个居民自治组织。
现在社区居委会的大量精力却是放在处理上级行政部门交给的各项任务,在组织居民开展活动、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等方面不够,居委会成为政府的腿脚,自治的功能大大弱化。
2.2.2 社区承担的工作任务与工作条件不相适应目前兵团社区承接退了退休人员管理、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管理、社会治安管理、环境管理、外来人员管理等多项事务。
但是社区的工作条件却相对滞后,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有些社区办公场所要么是利用老旧厂房改造而成,要么寄租在居民的出租房里,办公环境和条件较极差,没有足够的空间为居民提供学习和活动场所。
2.2.3 社区干部队伍素质与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兵团社区建设起点低、起步晚。
当初为了将社区建立起来,虽然有些社区领导是通过公开招考录入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单位精简或企业改制后调整出来的干部被充实到社区。
为缓解就业压力,一些企业下岗的“4050”人员充实到社区公益性岗位。
很多社区工作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专业知识缺乏,在工作中能力素质不适应的情况较明显。
3 兵团加强社区建设的思路和建议3.1 继续探索和完善符合兵团实际的社区管理体制兵团社区大致可以分为六大类:分别是城市社区112个、师直师部社区43个、企业社区60个、农村社区11个、团场城镇社区386个和连队社区406个。
针对社区类型的不同,要探索兵团的社区管理模式。
兵团城市构建师市民政局、街道、社区的管理模式。
由于石河子设市较早,在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管理模式,即“双重领导”、“师市合一”——石河子市实行自治区和兵团双重领导,第八师与石河子市实行一个党委的领导体制,师市党政部门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实行市、民政局、街道办事处三级管理体制。
师部师直社区探索师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师民政局(社区指导办)、社区居委会的管理模式。
企业社区探索企业党政、民政科、社区居委会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