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道的理解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5
道与术的理解中国历史悠久,一直坚持着传统文化,对古老的观念和信仰还保有一定的影响和重要性。
而“道”不仅是一种古老的思想观念,也是一种以自然界为蓝本,以和谐共处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它自古以来一直流传不衰,而且影响深远。
另一方面,“术”也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它注重实践,更多的是以实践为准则,以求及自然的形式将其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其实,“道”和“术”的理解,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它们分别代表着一种世界观和一种实践观念,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源于《庄子》,它主张“修身齐家”,把人的个人追求,社会规范以及天地交融有机结合起来,使和谐共处成为自然的客观事实,而且口号“以道为本籍”更是昭示着它的重要性。
由于它跨越一切阶级的层面,被称为“万物之本”,这种思想观念被不断的发扬光大。
而“术”,指的是以实践为准则,以力求达到自然界的和谐状态,它通常与理论结合,经由实践来验证,在行动环境中起一种深刻的影响,而中国古代的“四书”和“五经”都是取自术,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保留下来之本。
其实,“道”和“术”都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对现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两者的共存保证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让中国建立了更加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
一方面,“道”是一种指导世界的思想,它倡导温和态度,强调君子和谐共处,着力于行为的规范性,重视道德的形成,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把人们带进一个新的宇宙观。
另一方面,“术”则是实践的视角,它以实践为准则,以达到道理,开发技术进步,创造新事物,使中国社会在发展中不断前进。
综上所述,“道”和“术”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分别代表着一种世界观和实践观念,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对社会生活中自然界的和谐共处的理解,并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庖丁解牛中对道的理解作文示例回答如下1:Sure, I can help you with that.In "The Butcher Ding and the Ox" from the Zhuangzi, the story of the butcher Ding can be seen as an allegory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Dao. The story emphasizes the idea of harmonizing with nature, adapting to change, and finding inner peace through acceptance. Butcher Ding’s skillful butchery of the ox symbolizes his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Dao.Through this story, we can understand that Dao is not just a philosophical concept, but a way of life. It teaches us to be in harmony with the natural flow of events, to accept change, and to find contentment in our circumstances. Rather than resisting the natural course of things, Butcher Ding's approach teaches us to embrace the inevitable through understanding, patience, and skill.The story also illustrates the principle of wuwei, or non-action. Butcher Ding’s ability to effortlessly dismember the ox without encountering resistance reflects the idea ofwuwei, which is about act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atural order and not imposing one's will upon the world. This concept encourages us to let go of ego-driven desires and instead align ourselves with the rhythm of the universe.Furthermore, the story highlights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all things. Butcher Ding’s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ox's anatomy and the way he smoothly navigates through the ox without encountering any resistance symbolizes his ability to see the world as an interconnected whole. This interconnectedness is a fundamental aspect of the Dao, emphasizing the idea that everything is part of a larger unity.Overall, "The Butcher Ding and the Ox" provides profound insights into the Dao, encouraging us to embrace the natural order of things, find harmony with the world around us, and cultivat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life.现在用中文回答:《庖丁解牛》这个故事出自《庄子》,讲述了庖丁的故事,可以被理解为对道的理解的寓言。
道家思想核心“道”的基本含义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汉书‧艺文志》谓:“道家者流,盖出於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或许是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神秘玄妙,把“道”这个概念推向了中国思想领域的核心;也可能是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玄之又玄,使“道”成为了某种高深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中,道是一个深奥而又平实的概念。
宇宙创生之道,天道、人道、武道、剑道、茶道、官道、师道等等,充分显示了道在古代文化中的份量。
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
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的目标。
道,早已成为中国人心领神会、日用而不知的概念。
按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道的本义,是指道路。
后人由此而引申出了其他的意义。
无论如何,道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确实是一个使用率频高的概念。
王中江先生在他的《道家形而上学》中,对老子之前的典籍中有关道字的含义进行了考察与归纳,认为大致有七种含义。
这七种含义,分别为“道路”、“言说”、“理则或法则”、“方法”、“命令”、“正义或公正”、“通和达”。
老子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形上思想的巨大突破;老子的道的概念,自然而然地被赋予了形而上的含义。
当然,这并不是说《老子》一书中所出现的所有的道,都要从形而上的意义上来理解。
从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事实来看,老子思想的形上突破,使道的含义具有了形而上的意义。
然而,在老子之前已经出现的道的词义,并没有因老子思想的出现而被全部抛弃。
相反,倒是老子的形而上意义的道,把此前的诸多含义融到了一起,为中国古代思想的形上思考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道的各种词义的融合,使此后的思想史上的道更为神秘。
正是道的词义的丰富特色,使道这一概念客观地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种崇高的象征,而使各个领域、各种意义上的道得以相互沟通。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上者,即超越经验者。
从文献资料看,在主客二分的认知模式下,道包含了两个最根本的含义:其一,是指隐藏于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而言的,是指中国人反复强调的“体用不二”之“体”。
《道德经》对道家思想的领悟读后感哎呀,终于把《道德经》这本书给啃完了,真是不容易啊!这本书,可以说是道家思想的“圣经”了,里面那些深奥的哲理,让我这个普通人读起来,真是既兴奋又头疼。
不过,读了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道家思想有了更深的领悟,就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首先,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道”这个概念。
《道德经》里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我读了不下十遍,每次读都有新的理解。
简单来说,就是说真正的“道”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它超越了我们的认知。
这让我想到,有时候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难以解释的事情,可能就是“道”在起作用吧。
就像那些突如其来的好运,或者是莫名其妙的倒霉,可能都是“道”的体现。
然后,就是“无为而治”的思想。
《道德经》里说,“无为而无不为。
”这句话让我眼前一亮。
以前我总觉得,要做成一件事,就得拼命努力,但《道德经》却告诉我,有时候顺其自然,反而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以前在工作中,总是忙忙碌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现在想想,或许我应该学会放手,让事情自然发展,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再来说说“柔弱胜刚强”。
《道德经》里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
以前我总是觉得,只有强硬才能战胜一切,但《道德经》却告诉我,柔弱有时候更有力量。
这让我想到了水,它看似柔弱,却能穿石。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以柔克刚,用智慧和耐心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硬碰硬。
最后,就是“知足常乐”的思想。
《道德经》里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
现在社会,人们总是追求更多的物质享受,却忽视了内心的满足。
读了《道德经》后,我明白了,真正的快乐,不是来自外在的物质,而是来自内心的满足。
我们应该学会知足,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这样才能活得更快乐。
总的来说,读了《道德经》后,我对道家思想有了更深的领悟。
它让我明白了,有时候,顺其自然,以柔克刚,知足常乐,反而能让我们活得更好。
对道家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作文English Answer:The Daoist philosophy, also known as Daoism, is a school of thought that originated in ancient China. It is centered around the concept of the Dao, which can be translated as "the Way" or "the Way of Nature." Daoism emphasizes living in harmony with the natural world and finding balance in life.One key aspect of Daoist philosophy is the belief in the unity of opposites. Daoists believe that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is interconnected and that opposites are complementary rather than opposing forces. For example, yin and yang, two opposing forces, are seen as necessary and interdependent aspects of the Dao.Another important concept in Daoism is the idea of wu wei, which can be translated as "non-action" or "effortless action." It is the idea of going with the flow of natureand not forcing things to happen. Daoists believe that by not interfering or trying to control the natural course of events, one can achieve harmony and peace.Daoists als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simplicity and spontaneity. They value a simple and humble lifestyle, free from unnecessary desires and attachments. They believe that by living in simplicity and embracing spontaneity, one can attain a state of naturalness and tranquility.Furthermore, Daoism encourages individuals to cultivate their inner selves through practices such as meditation and introspection. Daoists believe that by looking inward and understanding oneself, one can gain insight into the true nature of the world and achieve spiritual enlightenment.In summary, Daoism is a philosophy that promotes living in harmony with nature, embracing the unity of opposites, practicing non-action, and cultivating one's inner self. It offers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life and provides guidance on how to find balance and achieve inner peace.中文回答:道家思想,也被称为道教,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体系。
“文以载道”的理解文以载道的理解讲到韩愈《师说》,就要给学生介绍古文运动,自然涉及到“文以载道”,而且和同事们探讨究竟道指的是什么?对道的说法理解种种,我认为这一成语真正含义先要弄清楚字面意思,载:装载,引伸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
指文章是为了说明思想道理的。
那这样的思想道理在《师说》里究竟指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指的是儒家之道。
文以载道最早见于周敦颐《通书·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
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这样可见周敦颐最早提出这一观念。
其实“文以载道”是我们民族自古以来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学观念。
最早儒家的“兴、观、群、怨”和“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诗教说”中,便已滥觞有这种思想。
以后,到了唐代时的韩愈、柳宗元更在此基础上针对“前人纤巧堆朵之习”提出了著名的“文以明道”说。
但“文以载道”一词的出现是在北宋时周敦颐的《通书·文辞》曰:“文所以载道也。
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此后,“文以载道”作为历代正统文学观念,牢固地占据了国人的心灵。
“道”究竟是什么?今人泛指思想体系、规律目的等。
而古人之言“道”,各家的内涵并不相同。
大多是指儒家之道,指经国之方略大道。
“文以载道”理论的提出,往往都带有反形式主义、维护政治统治等色彩。
而且就史实看,刘勰之前的理论批评,尚能辩证地看待文与道之关系,唐以后,逐渐向“载道”倾斜。
一方面,古人反对为文而文,反对言之无物,讲求内容与形式、人品与文品、道德与文章的完美结合,要求社会的人们要有的责任感、道义心。
这方面,也就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的传统,进而成为精髓。
但另一方面,在反形式主义的同时,人们往往矫枉而过正,不适当地抬高了文学的地位,夸大了其功利作用。
文章当“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当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可“经纬天地”、“救治人弊”等等,都是中国文人烂熟于心的古训。
逯薇老师对于道法术的理解
1、道:规则、规律;
2、法:方法、体系;
3、术:行为,具体的操作方法;
道法术依次包含,术法道相互影响又层层递进;
依次包含:
1、道法自然:万事万物都遵循自然规律,也就是我们做的事情要符合相应的规则(道)以及相应的理论体系(远离);
2、法术:法指的是法门(理论体系);术指的是具体的执行的行为;
相互影响:
道法术三者是相互独立存在的,当某一项特别强大的时候,另外两部分就是受到极大削弱,对事件的影响变小。
以皇权、相权为例;道是治理好国家;法是两者平衡关系;术是指配合执行;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通过强大的执行力(术),最终取缔相权(打破平衡),在一定时期内,国家的治理依旧是往前的(道)。
然朱元璋去世后,后世子孙用内阁制度管理国家,内阁首辅与丞相除叫法不一样外,其余权力完全相同,也就是被打破的平衡重新恢复,没有任何力量(法或者术)可以长期凌驾于规律(道)上。
层层递进:
术是指具体的行为和执行,每个人的认知不同,具体的行为体现就会出现偏差,然只要是适合这个个体的术,就可以体现出背后的体系,因材施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具体行为的变差出现同时也证明体系的不完善性,修正之后的体系(法)可以涵盖更多的范围(术),从而更加符合相应的规律(道),运营类工作中常用的复盘就是这个道理。
道家思想的理解论文总结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支重要流派,总结道家思想的特点与内涵是理解道家思想的关键。
道家强调“道”,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源和本质,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其他一切事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
道家思想注重对人性、社会制度等问题的思考,主张自然无为而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
本文将对道家思想进行理解和总结,重点探讨道的含义、道家对人性的看法、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实践等方面。
道,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是道家哲学的根基。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基本规律和本体,是一种无所不在的超越存在。
《道德经》中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表明,道不可言传、不可名状,因为它超越我们的理解和表达。
道家将道视为宇宙的本质和运行的规律,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应当顺应道的规律,摒弃私欲和功利心理,以达到个体与宇宙的和谐。
道家对人性的看法强调“无为而治”,主张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道家认为人性本善,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是人类最高的道德追求。
《道德经》中有云:“完全之美不必劳思,广大之德无须言述,原始之善无须刻舟求剑。
”这句话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也就是言行不离于道,不做刻意追求功利成果的行为,而只需顺应自然的本性。
道家思想将“无为而治”运用到社会管理中,主张实行温和的统治,推崇大公无私的政治理念。
《道德经》中强调:“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这句话表达了道家对于统治者的政治观点,主张通过示范来塑造政治领袖的道德品质,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道家还提倡非攻和心性修养,认为通过内在的道德觉悟和心灵修养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的建立。
道家思想的充分实践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行为准则上。
比如,在待人接物方面,道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追求自然而然的和谐相处。
在修身养性方面,道家主张“以静制动”,通过冥思静虑来陶冶自己的心灵,以提升个体的道德修养。
此外,道家推崇“游心天地间”,以及欣赏自然景物等方式来感受大道的存在与体验。
对道家思想的理解和看法作文英文回答:In my understanding, Daoism is a philosophical and spiritual tradition that originated in ancient China. It emphasizes living in harmony with the Dao, which can be translated as the "Way" or the "Path." The Dao is seen as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that governs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 in it. Daoism teaches that by aligning oneself with the natural flow of the Dao, one can achieve inner peace, balance, and harmony.One of the key concepts in Daoism is the idea of wu wei, which can be translated as "non-action" or "effortless action." This doesn't mean doing nothing, but rather acting in a way that is in tune with the Dao, without forcing or straining. It's about going with the flow and lettingthings happen naturally, rather than trying to control or manipulate outcomes.Another important aspect of Daoist thought is thebelief in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all things. This ideais captured in the concept of yin and yang, whichsymbolizes the complementary and interdependent nature of opposites. For example, light and dark, hot and cold, male and female – these are all dualities that exist in a state of dynamic balance.I find Daoism to be a refreshing and insightful philosophy that offers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on life and the world. It encourages us to let go of our attachmentsand desires, and to embrace the spontaneity and simplicityof the present moment. By cultivating a sense of innerpeace and harmony, we can navigate the ups and downs oflife with grace and ease.中文回答:在我看来,道家思想是起源于古代中国的一种哲学和精神传统。
对道的理解作者:朴正雄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7期摘要: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和基础。
道本身是在百家争鸣中成长起来的,并随着与佛,儒教的交融不断发展。
但是对“道”一词的理解到现在仍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
《道德经》含有着道的概念和告诉我们怎样过有道的生活。
21世纪的人们不断迷失自我,而沦为社会的一个“配件”。
研究道,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课题。
关键词:道道的生活绝对道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263-03一、对“道”的理解——从《道德经》角度解读“道”道是什么?每一个人都有会自己的答案道究竟是什么?或许“道可道,非常道”道在生命之中,在万事万物之中。
道即道对“道”一词的理解从古至今众说纷纭,到现在仍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
古往今来各家各派观点迥异,儒家的孔子把“道”作为最高的文化、生命意义;庄子认为,道是世界的终极根源,是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否认有超越于道的任何主宰;韩非把道视为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天地万物存在与发展的总依据;到宋代,张载以道为气化的过程,提出“由气化,有道之名”;程颐、朱熹则以道为理,表现了气本论与理本论的不同;今人中任继愈先生则认为“道”是物质性的最先存在的实体;冯友兰先生说“道”是物质性的精气;汤一介先生也认为它是混沌的物质状态。
严灵峰先生对它的想法是原子或基本粒子、杨荣国先生的“道”是精神或精神性的东西。
杨兴顺先生的“道”是万物的自然法则。
在这样众说纷纭中大家各执己见,然而公认的事实却是,第一次谈到“道”概念的人是老子,研究他对道的论述是非常重要的。
本论文也将围绕老子提出的道来展开论述。
道家创始人老子确立了“道”为宇宙终极存在的形上学。
老子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世界根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子之日‘道’。
”(《老子》二十五章)在这里,老子把“道”描述为现存形态的自然宇宙存在之前的某物,是浑然一体的东西,无声无形,然而却独立永存,循环不息。
就是万物起源于道,道是宇宙的总根源,总法则。
从逻辑上讲,道先天地而生,自然而然地存在,周而复始地行动。
在“四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中,上至天子,下至百姓,归根结底都要效法和遵循“道”的本体品质。
老子又说:“视之不见,明日‘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分兮不可名,复归于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为道纪。
”(《老子》十四章)从中可以看出,老子说的“道”,是一个超越的存在,它并不是人的感官所能把握的具体存在,它超越了人类的一切感知作用。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老子》二十一章)即是说,作为本体的道的性质是幽隐未形的,它非有非无,亦有亦无。
老子在论世界生成的过程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四十二章)在老子看来,整个世界为道所生,而且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充满升级的生命体,“道”由此取得了宇宙本源的地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
”(《老子》二十五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三十七章)即道在域(空间)之中,道之精神上是无为的。
另外,“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老子》五十一章)也即,“道”又是宇宙程序的决定者,也成为人生,社会的最终目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道”是物资、精神浑然一体的、截然同流的,它除了物质可观外,更兼有精神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赋予“道”这一概念以形上意义和形上性质,成为最高最真实的存在。
总结起来,我们认为“道”包含以下的含义:(1)无形、无名、无谓、无欲的本体。
(2)超验的思辨性。
(3)一直运动,没有停止。
(4)宇宙与世上万物的根本。
(5)所有的万物里都有“道”。
(6)万物的最根本性质是“道”(或者接近“道”)。
以上的第一点到第四点是我根据《道德经》理解提炼的,第五、六点是我对道的认识。
本人在第五点的理解中对“万物”一词一直有着疑问:“万物”的范围是从哪儿到哪儿?在《道德经》里面“万物”这两个字一共出现了19次。
但是老子并没说明“万物”的范围。
本人对“万物”这两个字有两个想法。
(1)非人类干预的自然事物。
这里除了有生命的动物和草木以外,还包括太阳、水、山、空气、火等在地球上没有人也能存在的东西。
(2)人类干预的事物+自然事物。
个人认为老子说“万物”的范围是后者。
因为人们创造的某些物体的根本资源都是自然存在的事物。
比如说,我们在一般情况下不会说“椅子”是“自然”的。
但是椅子是由木头做出来的。
因此在“椅子”里面也有“道”。
但是椅子的道跟木头的道确实是不一样。
不知道木头的“道”是什么样的“道”。
可是椅子的“道”是被人坐着的。
可能这不是椅子的根本“道”。
但是椅子的创造目的是被人坐着的,它最根本性质就是捧人的屁股。
这里的说明跟第六点有关。
本人说“万物的最根本性质是‘道’”所以椅子的道是被人坐着的,书的道是使人提高知识的。
那么人的“道”又是什么?按照第五点的话,人最根本性质是“道”。
人的最基本的是什么?二、怎样的生活才是遵循了“道”的生活我们怎样活着才能算是有“道”的生活呢?我们怎么生活才符合老子的要求呢?我对这个问题有三个观点。
第一观点是“世界上所有的万物按照自然法则,顺从自然”就是“道法自然”。
“顺从自然的生活”真是有魅力的一句话。
现代复杂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想脱离现实回归自然,在自然中享受自由,享受“天人合一”的生活。
就是摈弃人类创造的法规、礼节和各种各样的物质以后,在地球上没有人类干预的自然中生活,过着无为清净的日子,这不就是老子所说的与“道”一起生活的世界吗?可是如果人类碰到自然灾害,发生旱灾或者洪水的时候也要按照“顺从自然”的原则,人类只能受灾。
要是说“顺从自然”是有“道”的生活,因自然灾害所致死也是按照“道”的生活吗?我一定程度上承认顺从自然的生活是有“道”的生活。
可是盲目地顺从自然并不是有“道”的生活。
我们对自然的改造以防治灾害,就是违背天意、不合自然法则。
为了预防洪水人类建设水坝、整治河道是违背自然的,可这不是违背“道”的。
以中国被推为大圣王兼治水奇才的“禹王”为例,如果他的原则是顺从自然的生活,那么他每次路过家门的时候应该进去拥抱自己的孩子。
因为身为父亲希望见到自己的孩子,这是顺从自然的“道”而整治河道防范洪涝是违反顺从自然的“道”。
总的来说,盲目顺从自然的生活也并不完全符合有“道”的生活。
我的第二观点是“按照每个人自己的本能生活就是有‘道’的生活”不被外界所困扰,同时自己也不干涉外界环境。
外界环境跟个体之间没什么交流。
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不需要其他人的认同,也不需要学习,受教育。
就是在大自然中发挥自己的本能这样活着的话因为人和人之间没有交流所以不会发生矛盾。
自己只对自己负责就可以了。
这种观点看起来有道理。
但是按照自己的本能活着也跟有“道”的生活之间发生矛盾。
比如说,如果我现在非常饿,三天没吃没喝,现在我的面前有丰餐美食。
按照我的本能就是吃光我面前的所有的菜。
不是三天饿了吗?但是这样一次性吃太多就会肚子疼,甚至拉肚子。
如果“顺从自然的道”的话不能一次吃那么多也就不能发生这样不好的事。
因此本能的生活也并不是有“道”的生活。
我的第三观点是我所赞同的对有“道”的生活的理解。
我上面说“万物的最根本性质是“道”(或者接近“道”)。
所以“发挥自己最根本性质的生活”就是有“道”的生活。
那到底人最根本性质是什么呢?对本人来说人最根本性质是每个人的特有的东西、没有这个东西就无法与他人区分。
这种能区分个体的东西就是人的最根本性质。
光靠人的外在是不能区分所有的人的。
所以肉体不是人的根本性质。
然而每个人的思想是不一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
而我的精神世界是不能跟其他人共用的(例如双胞胎的肉体是一样,可是精神却是不一样)。
所以我认为“道”就是人们所固有的意识。
再回到我们最开始的问题吧。
“怎么样的生活是有‘道’的生活”。
我觉得有“道”的生活不是只是顺从自然或按照本能的生活,而是个人依据自己的观念意识对某些事情认真思考以后,得出自己觉得最恰当的答案并付与实践就是有“道”的生活。
我的想法跟康德的定言命令很像。
定言命令是认为善行本身是目的和应该做的,它出自先验的纯粹理性,只体现为善良意志,与任何利益打算无关,因而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不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实践理性批判》,30页)。
但是我的想法与康德的定言命令也是有差别的。
他所说的“定言命令”是世界上唯一的。
除了“定言命令”以外没有其他的答案,都是“假言命令”。
但是我认为有“道”的生活的概念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言命令”。
每个人的精神和想法都不一样。
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道”的生活,甚至有个人的“定言命令”。
当然它可能会随着某些积累的经验或者时间的流逝而有所改变。
总之,每个人的“道”和有“道”的生活都不一样。
三、结论21世纪的我们能说比古代人幸福吗?随着科学、文化、政治等的发展,人的幸福感也越来越高了吗?科学的产物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各种各样的产品节省了我们时间和精力。
这些确实是事实。
但是不应该忽视,我们遭遇到的新的困境: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急迫快速,竞争很激烈、没时间持螯赏菊。
现在的孩子从小就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
如果没有机会缓解压力,这样下去容易使人疯狂,而且会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我们21世纪的人正面临丢失人的尊严的风险,而沦为社会中的一个“配件”。
那我们怎么可能活得像个人呢?我的答案是有“道”的生活。
如果每个人能发挥自己的“道”就能创造真正的美好的社会。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这一范畴是道家提出的,后被各家学说所接受,虽各有不同理解,但已成为宇宙本原、普遍规律性的代名词。
它对于提高理论思维水平,探究事物的本原和规律性,曾起促进作用。
每个人对“道”的理解都不一样。
没有一定正确或错误的答案。
每个人的道也是相对的,因此我们都要尊重别人的“道”。
参考文献:[1][日]洼德忠.道教史[M].萧坤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上卷[M],北京: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世界出版社,2009.[4]宫哲兵.道德经——新译与道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5]周易译注[M].周振甫,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6]全峰梅.“道”的形上学及其方法特征[J].广西大学学报,2004,(1).[7]沈文华.道家哲学时间观初探[J].学海,2009,(5).[8]臧守虎.《易经》、《老子》之“道”的比较[J].山东大学学报,2003,(3).[9]王莹.关于《周易》经文“道”、“德”概念的思考[J].周易研究,2003,(2).[责任编辑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