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干旱的地理原因是什么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在地理学中,干旱是如何定义的?一、干旱的概念及分类干旱是指一定时期内降水量明显低于正常水平,或者水资源供应明显不足以满足人类和生态系统对水的需求的地区。
根据干旱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可以将其分为气候干旱、农业干旱和水资源干旱三种类型。
1. 气候干旱气候干旱是指由于长期持续缺水,导致土壤含水量极度不足的干旱。
气候因素是气候干旱形成的主要原因,如气温升高、蒸发潜热增加、降水量减少等。
2. 农业干旱农业干旱是指对农作物生长和发育影响较大的干旱,通常是由土壤水分不足导致的。
农业干旱不仅会导致农作物减产,还会对农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3. 水资源干旱水资源干旱是指水资源供应不足以满足社会和生态系统对水的需求的干旱。
水资源干旱主要由降水减少、地下水过度开采、水资源分配不合理等因素引起。
二、干旱的成因1.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导致干旱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降水分布不均匀,地区之间出现明显的降水偏差。
气候变化会改变大气环流模式,影响降水形态和分布,从而引发干旱。
2. 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利用和覆被变化也会导致干旱的发生和加剧。
过度开垦和滥伐导致水源减少,河流干涸,土壤水分蒸发加快。
此外,不合理的灌溉和排水系统会导致土壤盐碱化和地下水过度开采,加剧干旱的程度。
三、干旱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影响1. 生态系统影响干旱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普遍而深远的。
植被和动物栖息地的减少会导致物种灭绝,破坏生态平衡。
干旱还会导致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生态系统恶化。
2. 农业影响干旱对农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农作物因缺水而减产,农民的生计受到严重威胁。
此外,干旱还会导致灌溉设施破损、土壤盐碱化等问题,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效益。
3. 社会经济影响干旱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缺水导致工业生产和生活用水受限,给社会带来不便。
农业减产会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影响居民的生活成本。
此外,干旱还会导致就业机会减少、社会稳定性下降等问题。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1(一)干旱分布地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
产生原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危害:①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②河塘、湖泊干涸;③人畜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粮食减产;④局部地区社会动荡。
(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治理措施:①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或避免干旱的威胁;②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或改良作物品种);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④营造防护林;⑤改进耕作制度;⑥跨流域调水。
春旱主要发生华北地区。
伏旱(夏旱),以长江中下游多见。
(二)洪涝灾害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世界主要发生地区: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沿海、沿河、沿湖地区。
自然原因:(气候)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②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③台风的影响;④厄尔尼若现象(水文水系);(水系)⑤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⑥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⑦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地形)⑧地势低洼(海河、珠江);人为原因: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②围湖造田;③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如渭河流域)危害:①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作物减产;②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③有的会危及人民的生命。
治理措施:①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②退耕还湖;③修建水利工程;④修建分洪区;⑤裁弯取直,加固大堤;⑥开挖入海河道(淮河);⑦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三)台风——热带气旋发生时间:多发生夏秋季节。
世界上热带气旋威胁最为严重的地区有三个: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
危害:台风灾害由狂风、巨浪、暴雨、风暴潮造成。
引发洪涝,冲毁农田和房屋建筑,中断交通、通信和输电线路。
造成云南干旱的原因是什么云南自西汉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便有水旱灾害的文字记载。
千百年来,水旱相乘,伴随着云南历史的全过程。
那么造成云南干旱的原因是什么呢?干旱会带来哪些危害呢?造成云南干旱的原因1、大气环流异常。
引起大气回流异常的主要原因是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异常现象,一般每2—7年出现一次,厄尔尼诺的全过程分为发生期、发展期、维持期和衰减期,历时一般一年左右,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
所以不能解释云南旱灾逐年增强的现象。
更不能解释三年连旱,因为厄尔尼诺现象不可能三年连续出现。
2、水利设施基础薄弱。
从历史角度来看:明清以来云南旱灾的日益增长,正好与明清以来日益增长的水利设施建设日益增长成正比,很显然,水利设施基础薄弱并不是造成旱灾的原因,恰恰相反,水利设施越多的年代旱灾反而越多。
此外现在抗旱大力开发利用地下水也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过度超采还会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表干旱沙化。
一旦地下水开采完,土地荒漠化严重,一切就晚了。
3、全球变暖。
数据显示:从云南有气象记录的1961以来,云南年平均气温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截至2010年,49年中云南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74℃,其中年升温率为0.015℃/年。
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从历史来看,例如侏罗纪时期气温则是高于今日约摄氏3°,然而侏罗纪时期却是地球历史上最湿润的时期之一。
所以,全球变暖不是导致云南干旱的主要原因。
4、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质构造影响。
云南地处于北回归线附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北回归线所贯串之处,大都是茫茫的荒漠:北非的撒哈拉大沙漠、阿拉伯半岛的鲁卜哈利沙漠、小内天特沙漠,印度半岛的塔尔沙漠……,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也许说明了云南气候注定是干旱的,但是古时候的云南却以温暖湿润气候为著名,只是近百年特别是最近十年来才逐渐转为干旱。
地理旱灾有关知识点总结一、旱灾的概念旱灾是指由于缺乏降水或者降水不足导致的干旱现象,使得土壤干燥、植被枯萎,从而损害农作物和畜牧业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的灾害现象。
旱灾非常具有危害性,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会对社会经济和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二、旱灾的成因1. 气候因素:旱灾的主要成因之一是气候因素,比如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等都会导致干旱发生。
2. 地形因素:地形对于降水分布有着重要影响,比如山地区域降水较多,而平原地区则相对干旱。
3.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对于土壤的保水性和透水性有重要影响,贫瘠的土壤容易出现旱灾。
4. 植被覆盖:植被覆盖率的降低会导致土壤水分蒸发快,使得土壤更容易干燥。
5. 人为活动: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采伐等人为活动也会导致土地退化,从而加剧旱灾的发生和扩散。
三、旱灾的影响1. 农业生产受损:旱灾会导致农作物干旱枯萎,土地荒芜,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导致粮食和经济作物减产或绝收。
2. 水资源短缺:干旱导致水源减少,对城市和农村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等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3. 环境破坏:干旱会导致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影响植被生长,破坏生态平衡,从而对自然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4. 经济损失:旱灾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牲畜死亡,土地退化等,从而给农村经济带来重大损失,同时也影响城市和社会发展。
四、旱灾的防治1. 合理利用水资源:开发水利工程,进行水资源调配,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农田、城市和工业用水的需求。
2. 加强土地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保护植被,减少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的现象。
3. 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选择抗旱品种,改进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减少旱灾对农业的影响。
4. 提高应对能力:建立健全旱灾防治体系,加强灾害监测预警,提高抗旱技术水平,加强旱灾应急救援能力。
干旱的原因干旱是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一般是长期的现象。
干旱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即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它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仍然比比皆是。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长期无雨或少雨,使土壤水分不足、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
可分为土壤干旱、大气干旱和生理干旱三种类型。
土壤干旱是由于土壤缺水,植物根系吸收不到足够的水分去补偿蒸腾的消耗所造成的危害。
大气干旱是空气中分干燥,经常伴有一定的风力,虽然土壤并不缺水,但由于强烈的蒸腾,使植株供水不足而形成的危害。
生理干旱是不良的土壤环境条件使作物生理过程发生障碍,导致植株水分平衡失调所造成的损害。
这类不良的条件有土壤温度过高、过低、土壤通气不良、土壤溶液浓度过高以及土壤中积累某些有毒的化学物质等。
干旱对作物危害程度与其发生的季节、作物的种类、品种、生育期有关。
春季于早影响春播,或造成春播作物缺苗断垄,并影响越冬作物的正常生长。
7-8月份的伏旱,在中国北方,影响玉米、高梁、水稻的正常生长,造成棉花的蕾铃脱落。
在南方,影响早、中稻的正常灌浆和晚稻你移栽成活。
秋旱影响秋作物的产量及越冬作物的播种。
伏旱和秋旱都会使土壤的底墒不足而加剧翌年的春旱。
作物对干旱的抵抗能力称为抗旱性,不同作物的抗旱性不同,水稻的抗旱性最差,遇干旱无灌溉的条件时减产严重,陆稻其次,大麦、小麦、黑麦、燕麦、花生等作物抗旱性中等,糜子、高梁、胡蔵、粟、马铃薯、甘薯、绿豆等作物抗旱性较强。
作物对不同类型干旱的反应是不同的,例如一些豆科作物根系发达,抗土壤干旱的能力强,但不能忍受大气干旱,玉米抗大气干旱能力强而不能忍受土壤干旱。
我国发生干旱最严重的地区是。
甘肃中部、宁夏南部、山西和陕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中西部以及河北省坝上地区等。
1、干旱种类。
干旱是因长期少雨而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气候现象。
其可分为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
(1)气象干旱:不正常的干燥天气时期, 持续缺水足以影响区域引起严重水文不平衡。
(2)农业干旱:是指在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因降水不足、土壤含水量过低和作物得不到适时适量的灌溉,致使供水不能满足农作物的正常需水,而造成农作物减产。
(3)水文干旱:在河流、水库、地下水含水层、湖泊和土壤中低于平均含水量的时期。
2、干旱预警划分:根据旱情可分为蓝色预警、黄色预警、橙色预警、红色预警。
(1)蓝色预警:即轻度干旱,多个区县发生一般干旱,或个别区县发生较重干旱等。
(2)黄色预警:即中度干旱,多个区县发生较重干旱,或个别区县发生严重干旱等。
(3)橙色预警:即严重干旱,多数区县的多个乡镇发生严重干旱,或一个区县发生特大干旱等。
(4)红色预警:即特大干旱,多个区县发生特大干旱,多个县级城市发生极度干旱。
3、作物受旱面积:指在田作物受旱面积。
受旱期间能保证灌溉的面积,不列入受旱面积。
4、受旱作物:指因供水不足使作物正常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造成长势不良的作物。
5、受灾面积:农作物产量因受旱而比正常年份减少10%以上的面积。
6、成灾面积:农作物产量因受旱而比正常年份减少30%以上的面积。
7、有效灌溉面积:指具有一定的水源,地块比较平整,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套,在一般年景下半年能够进行正常灌
溉的耕地面积。
8、旱地缺墒:指在播种季节,将要播种的耕地20cm耕作层土壤相对湿度低于60%,影响适时播种或需要造墒播种。
高中地理干旱成因及措施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高中地理干旱成因及措施干旱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地面降水少于正常值,导致土地干旱、水资源短缺以及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的自然现象。
干旱是全球性的自然灾害,不仅会造成农业、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损失,更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存。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干旱的成因及应对措施,以增强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一、干旱的成因1. 气候因素:高温干燥是导致地区干旱的主要气候因素。
当气压高、湿度低、降水少且不均匀分布时,容易形成干旱。
2. 地貌因素:地势高低不平、植被覆盖率低、土质贫瘠等地貌因素都会加剧一个地区的干旱程度。
3. 人为因素:人类的生产活动、工业排放、乱砍滥伐等行为也会对地球的气候环境造成破坏,导致干旱的发生。
二、干旱的应对措施1. 降雨增雨:利用科技手段增加降雨量,比如云雾消融技术、人工增雨等,来减轻干旱给地区带来的影响。
2. 水资源管理:合理规划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浪费,增加水资源的再生利用。
3. 植被恢复:加强植被保护和恢复工作,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来提高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分蒸发,防止水土流失。
4. 节约用水:加强对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提倡节水意识,采取减少用水、改进农业灌溉方式等措施来保护水资源。
5. 社会保障:建立完善的救灾体系和干旱监测预警系统,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救援措施,保障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安全。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学生不仅需要了解干旱的成因及应对措施,还需要通过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来深入了解干旱对地区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的有效性。
只有深入了解干旱的特点及其应对措施,才能更好地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共529字】第二篇示例:高中地理干旱成因及措施干旱是指一定区域在一段时间内降水稀少或者没有降水的气候现象,这种气候现象会给社会经济和人类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在地理学的研究中,干旱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了解干旱的成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于减轻干旱对人类生存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干旱成因及措施
高中地理中干旱成因主要是由于降水不足和蒸发量大,导致河流、湖
泊等水源减少甚至干涸。
而应对干旱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形成原因。
主要由于降水少、蒸发量大、人为因素导致,如过度抽取
地下水、砍伐森林等,造成地表贮水能力下降。
措施。
1. 生物措施:加强水源工程建设,比如在荒漠化严重的地区建立一些
小型的水库或人工湖泊,存储一定的雨水,同时开辟植被繁茂、水源
涵养齐全的天然草地,提升生态环境,保证雨季的降水可以顺利进入
水库,延长雨水渗入地下的时间,储存的水分不至于因为雨过地皮湿
而浪费掉。
在春旱严重的季节里从水库提取一定比例的库水喷洒周围
土地以降低温度增加湿度,减缓蒸发量的方式效果显著。
还可以建设
雨水收集系统,增加可用水源。
2. 农业节水措施:发展耐旱节水农业,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同时采取轮作休耕的方式,减少耕地破坏和资源浪费。
3. 工业节水措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提高工业用水的利用率。
4. 生态治理:保护和恢复植被,防止土地荒漠化,通过植树造林等方
式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以上措施都可以有效地应对干旱问题,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合
适的措施来缓解干旱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三干旱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三干旱知识点总结干旱是目前全球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之一,也是全球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
干旱导致的环境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的困难以及人民生计的变化,都十分严峻。
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在干旱这一章节中,也涵盖了多种相关的知识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干旱的概念和成因干旱是指长时间内没有降水,或者降水量明显偏低,导致地表水分严重匮乏,自然环境和区域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的一种自然灾害。
干旱的成因有气候因素和人类因素两方面,其中气候因素是指地球气候变化和大气环流变化等因素导致降水减少或分布不对称,而人类因素是指过度开发水资源、环境破坏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干旱。
二、干旱的分类和表现根据研究发现,干旱可以分为气象干旱、土壤干旱和农业干旱三种类型。
其中气象干旱是指长时间没有或极少量降水导致的干旱情况,主要表现为地表水资源减少、能量传输增加,导致地表温度升高和蒸发加剧;土壤干旱是指土壤中的土壤水分量不足,形成干旱,主要表现为土壤中的水分量不足以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严重干旱的地区会出现沙漠化和荒漠化等现象;农业干旱是指在农业生产中由于长时间缺少降水导致的干旱,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成本和效益的下降,严重干旱会导致饥荒和社会动荡。
三、干旱的影响和应对措施1.自然环境:干旱会严重影响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大规模植被死亡、土地沙漠化、地表裸露、地表温度升高等现象。
2.社会经济:干旱会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涨,粮食供给减少,市场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生态补偿不足,资金紧张,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动荡增加等问题。
3.干旱应对措施:干旱应对是从源头上减少干旱带来的影响,减轻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巨大负担。
应对干旱的措施有节水、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调整、科技创新和全球合作等方面。
四、全球干旱的分布和趋势全球干旱的分布和趋势主要受全球气候变化、大气环流变化影响。
干旱地区主要包括西欧、东欧、俄罗斯、中东、撒哈拉沙漠、塔里木盆地、澳大利亚等地区。
干旱的原因华南区以夏秋旱为主,长江区多为伏旱,华北区旱灾频率最大以春旱最为严重,个别年有春、夏、秋连旱;西南地区四季都可能发生旱灾,云南和川西山地多春旱,四川盆地西部与北部地区多夏旱。
它们分别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另外,东北地区到底是以春旱为主还是以夏旱为主?教材上是说盛夏季节常引起旱灾,可人教社星图社地理室合编的星图社出版的地图册上p19“中国的干旱灾害和季节干旱地区分布”一图却又用春旱表示东北区。
干旱在我国是影响面最广,最为危机的气象灾害。
干旱的概念:指在农业技术水平不高的条件下,由于长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涸,土壤缺水,引起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影响正常生物发育而减产失败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干旱的类型:1、按干旱发生的原因分类(1)土壤干旱土壤含水量少,土壤颗粒对水份的吸附力,植物的根系难以在土壤中吸收到足够的水分去补偿蒸腾的消耗,植物体内的水分收支便失去平衡,从而影响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以至发生旱害。
(2)大气干旱虽然土壤中具有一定的、可供植物利用的有用水分,但由于空气极度干燥、光照强、气温高,植株蒸腾加剧,终使水分入不敷出,植株体内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遭致旱害。
2、根据干旱发生的季节分类(1)春旱春旱主要发生在3-5月份,这时我国华北、西北和东北的许多地方,春季温度回升很快,空气干涸,太阳辐射较强,风力大,蒸发力强,在这些地区冬季降水珍稀,一量春季长时间无雨或雨量明明偏少,就易发生春旱。
(2)夏旱日射剧烈,气温很高,空气温度低,因而土壤蒸发及植物蒸腾都很强,如长期少雨或无雨极易造成干旱。
(3)秋旱秋旱的特点与夏旱相类似,但强度稍弱。
秋夏主要影响夏播作物和部分晚熟春播作物的灌浆成熟,影响越冬作物的播种和出苗。
(4)冬旱由于冬季,大陆性干冷气团控制我国广漠地区,降水珍稀,且多西北大1风,气温低,湿度小,就易发生冬旱。
干旱的成因:干旱主要是在高气压长期控制下形成的。
高气压常占据很大的空间,故干旱往往波及广漠地区,即所谓“干旱一大片”。
高中地理干旱成因及措施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高中地理干旱成因及措施干旱是指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降水量严重不足的自然现象,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活和生态环境。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干旱是一个常见的话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干旱的成因和可能的解决措施,以便更好地应对干旱带来的挑战。
一、干旱的成因1. 气候因素:气候是导致干旱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气候变化、气温升高、降水不均等气候因素都会导致降水量减少,进而出现干旱。
2. 地形因素:地形对气候和降水分配有着重要影响。
山脉会挡住云雾,导致雨水无法到达山脉背面地区,进而形成干旱。
3.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干旱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过度开发、过度放牧、过度砍伐等行为导致土地退化,降低植被覆盖率,加速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进而加剧干旱的程度。
二、应对干旱的措施1. 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节约,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2. 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草原恢复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减轻干旱的影响。
3. 强化水土保持:加强水土保持措施,防止土地退化,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增加土壤的保水性和保肥性。
4. 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水-saving irrigation技术,利用雨水,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减少农业用水,提高农作物耐旱能力。
5. 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适应能力。
干旱是一个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才能更好地应对干旱,减轻干旱带来的损失,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建立一个更加绿色、健康的生态环境,让我们的地球更加美好!第二篇示例:高中地理干旱成因及措施干旱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缺乏降水,导致土地干燥、植被凋落、水资源枯竭的自然灾害。
在地球上,干旱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气候现象,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对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地理旱灾知识点地理旱灾是指在特定地区和特定时间内,由于降水不足而引发的干旱灾害。
干旱是一种气候现象,是指长期降雨量低于正常情况下的干旱现象。
地理旱灾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下面将逐步介绍地理旱灾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一、地理旱灾的原因 1. 气候因素:气候变化是地理旱灾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降水分布不均,使得某些地区变得更加干燥。
例如,亚马逊雨林、撒哈拉沙漠等地区都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
2. 地理因素:地理位置也是地理旱灾的原因之一。
例如,地处内陆的地区由于远离海洋的影响,降水量相对较少,容易发生干旱。
3. 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对地理旱灾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过度开发水资源、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等行为都会加剧地理旱灾的发生。
二、地理旱灾的影响 1. 农业受损:地理旱灾对农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干旱导致土壤干燥,作物无法正常生长,农田的产量大幅下降。
这对农民的生计和国家的粮食安全都会造成重大影响。
2. 生态环境破坏:地理旱灾还会破坏生态环境。
干旱导致植被凋落,土壤侵蚀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
这对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生物链的平衡产生了负面影响。
3. 水资源短缺:地理旱灾会导致水资源短缺。
干旱期间,水库和河流的水位下降,地下水资源也减少。
这给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带来了困难。
三、应对地理旱灾的措施 1. 节约用水:加强水资源管理,采取节约用水的措施,例如修复水利设施、推广水资源回收利用等,以减少浪费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 发展抗旱农业:通过科技手段研发抗旱作物和适应干旱环境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减少因干旱而导致的农业损失。
3. 增加水资源供给:加大水资源的开发力度,建设水库、引水工程等水利设施,增加水资源供给,以应对干旱情况的发生。
4. 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建立完善的气象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掌握干旱情况,提前进行预警和应对措施,减少地理旱灾的损失。
总结:地理旱灾是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干旱区地理七下干旱区地理是指降水稀少、水资源匮乏的地区。
干旱区地理七下即是指世界上干旱区分布情况的七个要素。
本文将从以下七个方面介绍干旱区地理的特点。
一、精确定义干旱区干旱区主要指气候干旱区,而不仅仅是局部缺水的地区。
定义干旱区的关键要素是年均降水量和蒸发量之间的差值。
一般认为,年均降水量与年均蒸发量之差小于250毫米的地区为干旱区。
二、干旱区地理分布干旱区地理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地球的中低纬度地区,尤其是位于热带和亚热带的大陆内陆地区。
世界上著名的干旱区有撒哈拉沙漠、澳大利亚的大内陆盆地以及蒙古国的戈壁沙漠等。
三、干旱区影响干旱区地理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由于水资源稀少,干旱区的生态系统脆弱,植被稀疏,动物物种多样性低。
同时,农田的灌溉困难,导致农作物产量低下,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四、干旱区地理形成原因干旱区地理形成原因主要包括环流和地形因素。
干旱区地理多位于大陆内陆或者西风带的背风面,常受到干燥气流的侵袭。
同时,地球上的地形起伏也对干旱区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如高山对湿润气流的遮挡和地势低洼的盆地对水汽的聚集。
五、干旱区对应的人类活动干旱区地理条件恶劣,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挑战。
然而,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努力,干旱区也逐渐实现了一定的开发利用。
例如,利用地下水资源进行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构建抗旱工程和防沙治沙等措施。
六、干旱区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保护干旱区地理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这包括建立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广节水措施,加强环境教育宣传等。
同时,国际间也加强了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干旱区扩展。
七、中国的干旱区中国是世界上干旱区分布最广泛的国家之一,涵盖了西北地区的大部分地区。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干旱区地理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干旱区的挑战,如加强水资源管理、开展抗旱工程建设等。
总结:干旱区地理七下涵盖了干旱区的定义、分布、影响、形成原因、对应的人类活动、可持续发展以及中国的干旱区情况。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华北平原干旱的原因一、知识讲解华北平原干旱的自然原因是:①降水季节分布不均,整体降水少;②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旱情更严重;③缺少大江大河,径流量小。
人为原因: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需水量大;存在水污染及浪费水现象。
治理措施:合理提取地下水;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跨流域调水;人工增雨,海水淡化;发展节水农业;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
二、例题分析“八水绕长安,九湖映古城”曾是古都西安在汉唐时期的盛景(如图)。
但时至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城市扩大,以及上游森林开采导致河流式微,西安成为中国最缺水的城市之一。
2012年西安提出了“八水润西安”的发展规划,以“保水、引水、治水”为重点,以再生水、雨洪水为主水源,计划在2020年全面完成城市水系生态修复、改建和新建,打造现代化水景城市。
(2)说明西安市缺水的主要原因,并说出“八水润西安”规划的优点。
【答案】缺水原因是城市扩大、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不合理利用;河流上游(秦岭北坡)森林开采,河流水量减少。
兼顾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河流众多和降水集中的自然条件),开源(引水、雨洪水)、节流(再生水),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解析】【详解】“八水绕长安,九湖映古城”说明西安曾经水源充足,因此西安市缺水的主要原因来自人为原因,主要表现为:由于西安的城市规模扩大及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大量增加;经济及生活中不注重环保,导致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据图示,当地河流多为渭河南岸的支流,而这些支流主要来自于秦岭北坡,秦岭北坡的植被遭到破坏,导致涵养水源能力降低,从而导致渭河南岸支流水量越来越小。
“八水润西安”主要是通过建设生态引水体系,打造湿地,修复河系,改造湖池,从而使西安生态水面的面积增多,湿地面积增大,同时还能够保障城市供水,因此“八水润西安”规划的优点是兼顾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且各项措施均为因地制宜,其规划以再生水、雨洪水为主水源,显示了规划是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入手,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云南干旱的原因?一是特殊的地理位置影响。
云南处于低纬高原的特殊地理位置,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位于青藏高原东南侧,临近我国南海和孟加拉湾,属季风气候,而且是高原地形,容易形成“焚风效应”。
“焚风效应”是由于比较潮湿的空气在迎风山坡上升时,水汽凝结成云雨,到山顶后空气已经变得比较干燥,然后沿着背风坡下沉增温,此时空气便变得更加干燥和炎热,特别是省内几条近似南北走向的大山脉对气流的隔阻,导致空气中含水量极低,难以形成有效降雨。
二是多变的气候环境影响。
云南气候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受大气环流和海洋洋流周期性变化(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影响大,除此之外还有个特点,就是干湿两季交替明显。
每年的十一月份至第二年的四月份是干季,从五月份到十月份是湿季,一般来说,湿季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所以一旦雨季的降水量不足,就有可能导致整年的干旱。
而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多发,一旦海洋季风无法抵达陆地或者陆地高压(如青藏高原高压)过于强大,使孟加拉湾水汽无法输送到云南地区,或者输送不足,就会造成降雨不足。
三是复杂的地质构造影响。
云南全省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4%,坝子(河谷、盆地)仅占6%,地势垂直高差大,海拔最高点和最低点相差6600多米,山高坡陡,山高谷深,雨水顺着地势快速向谷底江河汇集,利用较为困难。
另外,湖泊、江河虽多但多处于低海拔位置,将水资源从低海拔提引到高海拔地区的难度很大。
全省岩溶面积11万平方公里,岩溶地区的降雨径流大部分或全部下渗至地下,难以发挥对地表植被的涵养作用。
四是水利设施基础薄弱,在09年大旱之前,地方水利设施长期得不到修缮,小型水库、坝塘等多建设与六七十年代,常年失修。
农村供水设施缺乏有效管理,加之水费征收标准低,维护经费投入不足,管护困难。
许多村庄的蓄水池、小坝塘靠天蓄水,管理不到位。
在一些尚未贯彻落实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山区农村,旱情发生前一些村民不重视水利设施管护,不注意节约用水,在旱灾发生时面临无水可用。
造成干旱的地理原因是什么
干旱持续一段时间,就有可能发生农业、水文和社会经济干旱,并产生相应的后果。
经常是在气象干旱发生几周后,土壤水分不足导致农作物、草原和牧场受旱才表现出来。
那么造成干旱的地理原因是什么呢?干旱会带来哪些危害呢?
造成干旱的地理原因
我国南方水多,耕地少,北方水少,耕地多。
这种地区之间水资源的不平衡状况,是形成我国干旱灾害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降水量低于平均值就容易出现干旱。
在我国,不同地区的降水季节变化时形成全国季节性易干旱地区分布的基础。
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夏季风来得早,去的晚,雨季早而且时间长,若7.8月雨量票少,容易产生伏旱。
华北东北地区雨季在6—9月,春旱和春夏连旱特别严重。
西南地区主要依靠西南季风带来的降水,11—次年4月为旱季。
干旱常常以其延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造成饥荒等特点而成为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
干旱可分为相互联系的土壤干旱和大气干旱两个方面。
土壤干旱和气候干旱的主要表现都是降水不足。
因此,降水不足是干旱问题的症结所在,是干旱的根本原因。
降水量是直接影响土地是否干旱的关键因素,发生干旱的几率和降雨量是成正比的,但是干旱并不完全由降雨量决定,还与蒸发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