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天线发展方向浅析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8
智能天线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分析摘要:目前,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加速了通信行业的进步。
通信技术和质量的提高,使许多不同类型的新生事物不断涌现。
当前智能天线在通信行业的使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本文分析了智能天线的原理,并对智能天线的在通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智能天线技术无线通信原理应用智能天线技术采用空分复用技术,根据信号传播方向上的不一致性把具有相同时隙、相同频率的信号在空域区域进行区分,能够大幅度提高频谱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地形、建筑等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随着无线通信系统容量需求的增加,智能天线技术将会更广泛的应用到无线通信中。
1、智能天线的原理智能天线原名自适应天线阵列(AAA,Adaptive Antenna AHay)。
最初的智能天线技术主要用于雷达、声纳、抗干扰通信、定位、军事方面等。
用来完成空间滤波和定位。
后来被引入移动通信系统中。
智能天线通常包括波束转换智能天线fSwikhed BearIl Antenna)和自适应阵列智能天线(Adap Iive AmIy Antenna)。
智能天线的原理是将无线电的信号导向具体的方向,产生空间定向波束,使天线主波束对准用户信号到达方向DOA(DirectionofArrinal),旁瓣或零陷对准干扰信号到达方向,达到充分高效利用移动用户信号并删除或抑制干扰信号的目的。
同时,智能天线技术利用各个移动用户问信号空间特征的差异,通过阵列天线技术在同一信道上接收和发射多个移动用户信号而不发生相互干扰,使无线电频谱的利用和信号的传输更为有效。
在不增加系统复杂度的情况下,使用智能天线可满足服务质量和网络扩容的需要。
总之,自适应阵列智能天线利用基带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通过先进的算法处理,对基站的接收和发射波束进行自适应的赋形,从而达到降低干扰、增加容量、扩大覆盖和提高无线数据传输速率的目的。
目前,自适应阵列智能天线已经成为智能天线发展的主流。
移动通信信道传输环境较恶劣。
无线通信中的智能天线技术在当今这个信息飞速传递的时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其中智能天线技术的出现更是为无线通信领域带来了一场重大变革。
智能天线技术就像是为无线通信打开了一扇通往高效、优质通信的新大门,让我们的通信体验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要理解智能天线技术,首先得知道什么是天线。
简单来说,天线就是无线通信中用于发送和接收电磁波信号的装置。
而智能天线,则是在传统天线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和自适应控制技术,使其能够更加智能地工作。
智能天线技术的核心在于其能够根据信号的到达方向和传播环境,自动调整天线的参数,从而实现更精准的信号发送和接收。
想象一下,在一个繁忙的通信环境中,各种信号交织在一起,就像一场混乱的交响乐。
而智能天线就像是一位出色的指挥家,能够准确地分辨出每一个音符(信号),并将它们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从而让整个通信过程变得清晰、流畅。
这种自适应调整的能力给无线通信带来了诸多好处。
其一,它大大提高了信号的接收质量。
通过精确地指向信号源,智能天线可以有效地减少多径衰落和干扰的影响,让我们在移动过程中也能保持稳定、清晰的通信连接。
其二,智能天线技术增加了系统的容量。
它能够在有限的频谱资源内,让更多的用户同时进行通信,就好比在一个拥挤的房间里,通过巧妙的安排,让更多的人都能找到舒适的位置。
其三,智能天线还有助于降低发射功率。
因为信号能够更精准地到达目标,所以不需要像传统方式那样使用过高的功率来保证覆盖范围,这不仅节省了能源,还减少了电磁辐射对环境的影响。
那么,智能天线是如何实现这些神奇的功能的呢?这就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技术和算法。
其中,波束成形技术是关键之一。
波束成形就像是将天线发出的信号能量集中成一束“光”,准确地照射到目标用户的方向上,而在其他方向上则尽量减少能量的辐射。
为了实现波束成形,系统需要对接收信号进行实时分析,计算出信号的到达角度和传播特性,然后根据这些信息调整天线的相位和幅度。
2024年智能天线市场调查报告1. 摘要本报告对智能天线市场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
通过对市场规模、增长趋势、市场份额、竞争格局等方面的分析,得出了一系列关键结论。
本报告旨在为投资者、企业主、决策者等相关人士提供有关智能天线市场的全面信息,以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商业决策。
2. 引言智能天线是一种能够根据接收信号的环境自动调整其方向和性能的天线。
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天线市场呈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
本报告将对智能天线市场的现状和趋势进行详细分析,并探讨市场的主要驱动因素和挑战。
3. 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据我们的调查,智能天线市场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增长。
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这主要得益于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以及对更高网络速度和更稳定连接的需求的增加。
4.1 市场份额根据我们的调查,目前智能天线市场主要由几家大型企业垄断,其中包括公司A、公司B和公司C。
这些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庞大的客户网络,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领先地位。
其他小型企业在市场上的份额相对较小。
4.2 竞争格局智能天线市场的竞争格局相对激烈。
大型企业通过不断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来保持竞争优势。
同时,从传统天线市场扩展到智能天线市场的企业也在不断涌现,加剧了市场竞争。
5. 市场驱动因素5.1 智能设备的普及智能设备的普及是智能天线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随着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智能设备的普及,对更高网络速度和更稳定连接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5.2 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为智能天线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随着5G技术的推出,智能天线在提供更快速度和更稳定连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6.1 技术标准的制定智能天线市场的发展面临着技术标准的制定问题。
不同企业采用的智能天线技术存在差异,这给市场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6.2 高端产品价格高昂智能天线的高端产品价格较高,限制了一部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面向5G无线通信的智能天线研究随着5G时代的到来,对无线通信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智能天线成为了5G 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必要方向。
智能天线的发展将开启通信技术的新纪元,将改变未来通信的格局。
智能天线是指具备自动控制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和可编程电子技术的天线。
它可以在不同的天线之间选择,以最高效地使用接收和发送信息。
与传统的天线相比,智能天线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和需求自动调节天线的参数,提高通信效率。
智能天线通过多天线阵列中的算法来增强接收和发射的信息,最终实现更快速、可靠、可扩展的无线通信。
5G对于通信技术的创新可能会由智能天线驱动。
智能天线技术的研究将有助于实现更快的数据传输、更高的频谱效率和更好的数据质量。
这样的优势将使5G无线通信变得更加高效、可靠和快速,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智能天线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有关智能天线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术研究目前,智能天线的研究主要在学术界中展开。
对于智能天线的研究,包括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系统设计等方面。
研究人员通常使用传统的数学分析和计算机仿真方法来分析智能天线的性能,并根据其性能提出改进建议。
当前,研究人员主要集中在阵列天线的设计和调节方面,以实现在5G通信系统中更高的频谱效率。
2. 技术应用智能天线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如卫星通信、雷达、无线电、移动通信等。
为了实现更高的通信速度和更好的用户体验,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将智能天线应用于5G无线通信中。
目前已经有一些企业着手开发智能天线技术,如华为、中兴、爱立信等。
3. 标准制定随着智能天线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相关行业组织已经开始制定有关智能天线的标准。
这些标准对于确保智能天线的互操作性、提高通信效率和促进行业共识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目前已经开始制定针对智能天线的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从而推动智能天线技术的发展。
总的来说,智能天线的研究对于5G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人工智能和其他技术的普及,智能天线的发展将更加迅速和广泛。
智能天线综述报告一、引言随着全球通信业务的迅速发展,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但是移动通信信道传输环境较恶劣,多径衰落、时延扩展造成的符号间干扰ISI(Inter-Symbol Interference),以及由于通信系统中频率复用引入的同信道干扰(CCI,Co-channel interference)、CDMA系统中的MAI(Multiple Access Interference)等都会使链路性能、系统容量下降。
早期的移动通信中,运营商为了降低投资成本,总是希望用较少的基站覆盖尽可能大的区域,这就意味着用户的信号在到达BTS(基站收发信设备)之前可能有较大的路径损耗,为使接收到的有用信号不至于低于门限,可以采用增加移动台的发射功率或者基站天线的接收增益的办法,事实上由于移动台的发射功率是有限的,真正可行的是增加天线增益,相对而言采用智能天线技术可以实现较大增益,且其方法比用单天线容易。
移动通信发展到现在,人们对通信容量的需求与日俱增,为了扩大系统容量,支持更多用户,通常采用的是小区分裂或者扇区化的方法来降低频率复用因子,提高频率的利用率,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干扰的增加。
原来借助路径损耗有效降低的CCI和MAI却较大比例的增加了。
而利用智能天线技术,可以充分利用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在空间方位上的差异,选择恰当的合并权值,形成最优的天线接收模式,即将主瓣对准有用信号,低增益副瓣或者零陷对准主要的干扰信号,从而可更有效地抑制干扰,更大比例地降低频率复用因子,同时支持更多的用户。
智能天线技术能带来很多好处,如扩大系统覆盖区域、降低基站发射功率、节省系统成本、提高数据传输速率、提高系统容量、提高频谱效率、减少信号间干扰与电磁环境污染等。
二、智能天线的发展历史智能天线技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 但在这之前, 有关应用阵列天线改善无线电系统性能的努力是伴随着无线电的发明而开始的。
众所周知, 天线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是辐射特性。
智能天线近年来,蜂窝移动通信的发展十分迅速,用户量呈指数律上升。
但是随着用户量的大幅度地增长,目前的通信系统正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尤其突出的是:信道容量的限制、多径衰落、远近效应、同频道干扰、越区切换、移动台由于电池容量的功率受限等等。
这就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提高系统容量和通信质量的新技术。
这就是智能天线得以提出和发展的客观环境。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分别是在频域、时域和码组上实现用户的多址接入,而空域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
智能天线则致力于空间资源的开发,是一条解决目前频谱资源匮乏的有效途径。
一般地,智能天线被定义为:具有测向和波束成形能力的天线阵列。
实际上,智能天线利用了天线阵列中各单元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就是利用了信号的相位关系,这是与传统分集技术本质上的区别。
智能天线能识别信号的入射方向( DOA - Direction ofArrival),从而实现在相同频率、时间和码组上用户量的扩展。
因此可以把智能天线看作SDMA(Spatial Division Multi-Access)。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智能天线系统还可以认为是自适应天线在现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进一步发展。
而早在60年代,自适应天线就开始应用于诸如目标跟踪、抗信号阻塞等军事电子领域中。
智能天线系统致力于提高移动通信系统的系统容量,这在无线电频谱资源日益拥挤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智能天线系统还能提高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质量,是一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还没有被人们充分开发的新的技术方案。
相对其他技术方案而言,具有投资省、见效快等优点。
目前,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学与公司都竞相致力于智能天线的开发,例如:Stanford, Erics-son, Northern Telecom, BellSouth, BellAtlantic及ArrayComm。
欧洲电信委员会( ETSI - 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Standards Institute)在其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中(UMTS - Univers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 System),明确提出智能天线系统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之一。
TD智能天线综述智能天线是通信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创新,它利用先进的信号处理和调节功能,有效提升了通信系统的性能和覆盖范围。
而TD智能天线则是在TD-SCDMA网络中采用的一种创新型天线技术。
本文将对TD 智能天线的相关特点、应用前景等进行综述。
一、TD智能天线的技术原理TD-SCDMA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而TD智能天线则是在TD-SCDMA网络中实现更好通信性能的关键技术。
它通过优化信号处理、自适应调节以及智能选择天线传输方式等手段,实现了信号的增强和优化,从而提高了通信系统的覆盖范围和容量。
在TD智能天线中,利用多个天线单元构成天线阵列,通过对每个天线单元的控制和优化,可以实现对信号的定向传输和接收。
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抑制多径干扰,提高信号的质量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信号的传输距离和覆盖范围,提高网络的容量和效率。
二、TD智能天线的特点1. 天线效果明显:TD智能天线在信号增强和优化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
它能够对信号进行精确的控制和调节,提高信号的传输质量和稳定性,从而提升通信系统的性能和覆盖范围。
2. 自适应优化:TD智能天线具备自适应优化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通信环境和需求自动进行天线模式的切换和调整。
它可以识别并适应各种信噪比、干扰等因素,实现最佳的通信效果。
3. 网络容量提升:由于TD智能天线能够提高信号的传输质量和稳定性,使得网络的容量得到有效提升。
不仅可以支持更多的用户同时通信,还能够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低的通信延迟。
4. 节省资源成本:由于TD智能天线能够提高网络的容量和效率,因此可以节省网络建设和维护成本。
通过对信号的优化和增强,可以减少设备数量和功率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三、TD智能天线的应用前景TD智能天线作为一项创新的通信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5G时代的到来,对通信系统容量和覆盖范围的要求将进一步增加,而TD智能天线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技术手段。
基于智能天线浅谈其在移动通信中的延伸发展摘要: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及对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组网技术、天线理论等方面的研究逐渐深入,智能天线开始用于具有复杂电波传播环境的移动通信。
本文主要介绍了智能天线技术的原理,及其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以及智能通信技术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智能天线;移动通信;未来展望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and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radio wave propagation, network technology, antenna theory and so on, the smart antenna for complex radio propagation environment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 of smart antenna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nd intelligent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vision for the future.key words: smart antennas; mobile communications; future中图分类号:s972.7+6文献标识码:a1 智能天线的基本原理智能天线包括多波束天线阵列和自适应天线阵列,后者是智能天线的主要形式。
智能天线技术主要基于自适应天线阵列原理,天线阵收到信号后,通过由处理器和权值调整算法组成的反馈控制系统,根据一定的算法分析该信号,判断信号及干扰到达的方位角度,将计算分析所得的信号作为天线阵元的激励信号,调整天线阵列单元的辐射方向图、频率响应及其它参数。
智能天线智能天线被公认为是未来移动通信的一种发展趋势。
一、智能天线的基本概念及组成1、基本概念及工作原理在移动通信中,智能天线是天线阵在感知和判断自身所处电磁环境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准则,自动地形成多个高增益的动态窄波束,以跟踪移动用户,同时抑制波束以外的各种干扰和噪声,从而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智能天线吸取了自适应天线的抗干扰原理,依靠阵列信号处理和数字波束形成技术发展起来。
由于天线有发射和接收两种状态,所以智能天线包含智能化发射和智能化接收两个部分,它们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
2、组成及关键技术(1)射频部分射频部分包括阵列天线和高频处理。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天线阵通常采用直线阵和平面阵两种方式。
阵的形式确定下来后,天线单元的选择非常关键,除了必须满足系统提出的频带、驻波比、增益、极化等性能指标外,在实际中还要做到单元间的互耦小、一致性好和加工方便等,微带天线凭借自身特有的优势,已经在这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高频处理主要是指对接收或发射信号进行放大,以满足A /D变换或发射功率的要求。
考虑到智能天线对误差非常敏感,还要保证射频部分各个支路幅度和相位的一致性。
(2)中频部分目前受数字器件水平的限制,还不能直接对来自天线单元的微波信号进行采样。
较为常用的办法是:先利用下变频器将微波高频信号变到中频,然后使该支路的模拟信号经过滤波和放大等中频处理,最后对它进行采样,典型的实现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双下变频接收机,通过两级混频器,完成高频信号到中频的变换。
这种接收机的优点是降低了对A /D变换器采样速率的要求,而且整个接收机的增益分配也有一定的灵活性。
另一种是直接采样接收机,它借助于更快速度的A /D变换器和其他一些辅助的数字器件,在中频直接对信号进行采样,避免了信道中I和Q 两路信号的匹配问题。
均衡器的作用是补偿各支路间幅度和相位的不一致。
(3)数字波束形成部分数字波束形成(DBF)是智能天线的核心部分,在硬件上需要有高速率的数字信号处理芯片支持。
面向移动通信的智能天线技术研究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天线技术在移动通信领域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智能天线技术的出现为移动通信提供了更好的信号传输质量和较低的干扰水平。
本文将重点探讨面向移动通信的智能天线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智能天线的原理、应用场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智能天线技术是指利用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和射频前端技术,实现天线指向性和辐射特性的自动调整,从而提高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和容量。
智能天线通过对信号的接收和发送进行动态调整,可以减少多径效应、抑制干扰信号并优化信号覆盖范围。
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波束赋形、波束跟踪和干扰抑制。
在移动通信领域,智能天线技术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
首先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基站天线。
通过使用智能天线技术,基站可以根据用户位置和需求自动优化天线指向,从而提供更好的信号覆盖和用户体验。
其次是移动设备中的天线。
智能天线可以实现天线指向性的自动调整,提高无线通信质量和数据传输速率。
此外,智能天线技术也适用于车载通信系统、航空电子设备等领域。
在智能天线技术的研究中,有一些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是天线阵列设计与优化问题。
天线阵列的选取和布局直接影响到智能天线的性能表现。
研究人员需要考虑到天线阵列之间的相互干扰、天线阵列的准确度和天线指向的精确性等因素。
其次是智能天线的波束赋形算法的设计和优化问题。
波束赋形算法是智能天线技术中最关键的部分,研究人员需要通过深入分析信号传输特性和用户需求,设计出高效的波束赋形算法。
最后是智能天线与其他无线通信技术的融合问题。
随着5G和物联网的发展,智能天线技术需要与其他无线通信技术进行融合,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移动通信体验。
未来,面向移动通信的智能天线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首先,随着移动通信系统的不断升级和扩展,智能天线技术将成为实现高速、低时延通信的必要手段。
其次,智能天线技术将与其他新兴技术相结合,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移动通信带来更多创新应用。
智能天线的研究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空间电磁环境日趋复杂,信号频谱密度越来越高,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已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
智能天线就是在这样一种设想下提出来的一种新型天线系统,它通过对多个天线阵元输出的信号进行幅相加权获得所需的天线波束之乡来实现空间分离,最终提高了频谱利用率。
本文首先介绍了智能天线的基本概念、原理、优点、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接着介绍了基站用智能天线的基本阵列模型——线阵及圆形阵波束形成;然后介绍了智能天线的两种基本算法:Capon波束形成算法和空间零点预处理波束合成。
最后,采用数字波束形成技术,形成了基站圆环阵列智能天线数字波束形成算法。
并对基站圆环阵列智能天线的多波束方向图进行综合,得到了希望得到的多个波束。
关键词:智能天线,阵列模型,基本算法,圆环阵列,数字波束形成,软件无线电第一章绪论1.1课题研究背景智能天线是3G的一项关键技术,作为当今三大主流标准之一的TD-SCDMA (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是由中国自主提出使用的TDD方式的(时分双工方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
TD-—SCDMA 的核心技术之一就是智能天线技术。
在TD-—SCDMA系统中使用智能天线技术,基站可以利用上行信号信息对下行信号进行波束成形,从而降低对其他移动台的干扰,同时提高接收灵敏度,增加覆盖距离和范围,改善整个通信系统的性能。
智能天线是一种多天线系统,它按照某种算法来对准期望信号,使得期望信号得到最大增益,而干扰信号被压制。
智能天线系统的核心在于数字信号处理部分,它根据一定的准则,使天线阵产生定向波束指向移动用户,并自动调整权系数以实现所需的空间滤波。
智能天线需要解决以下两个关键问题:辨识信号到达方向DOA(Directions of Arrinal)和数字波束赋形的实现。
在对信号DOA 估计的算法中,作为超分辨空间谱估计技术的MUSIC(Multiple Signal Classification)算法是最经典的算法之一。
浅谈我国智能天线技术与多天线技术的应用研究智能天线技术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使我们看到移动通信技术无论是在语音通信,或是数据传输方面都将会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市场份额。
目前,智能天线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它在推动通信事业发展的同时,也适应了现代高级天线用途领域。
在当今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天线技术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智能天线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通信系统的容纳量,而且如果合理利用其频谱资源,会使得移动通信系统发挥更好的效果。
智能天线技术和多天线技术,能在不增加带宽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和传输质量,是无线通信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
智能天线技术和多天线技术作为提高通信系统容量的重要途径成为了各类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
标签:智能天线技术;多天线技术;多波束智能天线;自适应智能天线引言:在时域、频域、码域资源被充分挖掘之后,在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容量的迫切需求下,空域资源的开发自然的进人人们的视线,智能天线技术、多天线技术等天线技术应运而生,并且成为各类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
1.智能天线技术11智能天线的定义什么是智能天线?许多研究者都对此进行了定义。
简单的说,智能天线就是能够利用多个天线阵元的组合进行信号处理,白动调整发射和接收方向图,以针对不同的信号环境达到性能最优的天线。
1.2智能天线的分类智能天线根据采用的天线方向图的形状,可分为两类:多波束智能天线和白适应智能天线。
南于体积和技术等原因,这两类智能天线目前都仅限于在基站系统中的应用。
1.2.1多波束智能天线多波束智能天线主要采用的是波束转换技术,因此,也称为波束转换天线。
它是在把用户区进行分区(扇区)的基础上,使天线的每个波束同定指向不同的分区,使用多个并行波束就能覆盖整个用户区,从而形成了形状基本不变的天线方向图。
当用户在小区中移动时,根据测量各个波束的信号强度来跟踪移动用户,并能在移动用户移动时适当地转换波束,使接收信号最强,同时较好地抑制了干扰,提高了服务质量。
智能天线发展方向浅析 【摘要】文章分析了智能天线在td-scdma工程以及适应4g网络的需求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智能天线应朝着小型化、电调化、宽带化、与mimo技术结合等方向发展,并对其发展中采用的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智能天线 小型化 电调化 宽带化 mimo 1 引言 自从2009年开始大规模部署td-scdma网络以来,中国移动已建成25万个td-scdma基站。在网络建设中,作为td-scdma基站重要组成部分的智能天线在工程方面遇到了诸多挑战:天线横截面积大、重量大,选址、运输、安装困难,天线下倾角调节难度大,网络优化需要闭站等。
而在td-scdma部署刚满两年之后的2011年初,中国移动决定在6个城市组建td-lte实验网络,现已建立850多个基站。据悉。中国移动将在2012年建立10000~20000个td-lte基站。网络快速更新换代也对智能天线提出了挑战:智能天线如何与4g关键技术相结合,适应4g网络的需求? 2 智能天线发展方向 智能天线是多列取向相同的阵元按照一定方式排列和激励,利用波的干涉原理形成预定波束的阵列结构天线,通过阵元信号的加权 幅度和相位来改变阵列的方向图形,即自适应或以预制方式控制波束宽度、指向和零点位置,使波束指向期望的方向,实现对移动用户的波束跟踪,并自动地抑制干扰方向的副瓣电平。智能天线为了适应4g网络的需求,呈现出下列发展方向:小型化、电调化、宽带化、与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结合。 2.1小型化 智能天线面积大,群众普遍认为电磁辐射强度大,抵触情绪高,加上迎风面积大、固定难度高,造成选点、安装、调试困难,所以其小型化是首要发展方向。小型化方法有多种,比较典型的有: (1)减少阵元数:将常规8阵元天线改为6阵元或4阵元天线。智能天线的性能与天线尺寸密切相关,减少阵元数将使天线垂直波束变宽,增益明显下降。在允许适当降低某些性能的情况下,可采用6阵元或4阵元天线。
(2)缩小阵元间距:td-scdma系统工作的主频段是1880mhz~1920mhz和2010mhz~2025mhz,常规智能天线的阵元间距为波长的一半,约为75mm。将常规的75mm间距缩小到48mm,做成紧凑型天线,可以大幅度降低尺寸。如8阵元紧凑型天线宽度减小为398mm,是常规8阵元智能天线的62%。但是阵元间距的减小导致阵元间互耦增强、隔离度变差,天线赋形半波宽度变宽、增益下降。紧凑型8阵元天线性能稍差于常规8阵元天线,略优于常规6阵元天线。 (3)采用双层阵元:把双层设计引入阵列设计中,将8阵元分两层排列,尺寸为常规8阵元天线的50%,达到常规4阵元天线的尺寸。双层排列天线的相邻阵元隔离度变差,阵元的波束宽度变化较大,赋形增益下降;而且由于单元波束差异较大,广播波束的权值设计与优化存在一定的难度;另外由于前层对后层的遮挡,隔离度变差,覆盖和赋形明显差于常规8阵元天线,整体性能介于常规6阵元和4阵元天线之间。 (4)正交双极化设计:在常规单极化8阵元天线的基础上,用一组双极化辐射单元代替原有单极化辐射单元,在保持端口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阵列数量减少为原来的一半,达到减小天线宽度的目的。由于不同极化方向信道之间的弱相关性,双极化智能天线能够产生极化分集的效果,极化分集增益弥补因天线口径减少引起的天线增益下降,其波束赋形和跟踪功能与常规单极化8阵元天线水平相当,是目前td网络建设的主力产品。
(5)采用介质智能天线:介质智能天线是将介质天线和智能天线相结合而制造出来的几何尺寸较小的智能天线。由于电磁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特性有所不同,因此采用低损耗高频介质作为填充材料,结合适当的天线结构,在选择适当形状、介电常数以及馈电方式的情况下,介质谐振器可以作为天线来使用。介质材料的使用不仅可以减小单个天线单元的尺寸,还可以减小天线单元之间的距 离,从而大幅度减小智能天线整体尺寸(远小于双极化阵元智能天线),目前产品不多。 纵观其上,目前小型化的最佳方案是采用双极化阵元天线,未来或许会采用更小型的介质智能天线。 2.2电调化 在馈电网络增加移相器做成电调下倾天线,改变馈入电波的相位,使天线主波束改变辐射方向。采用电调下倾天线不仅可以实现对天线的远程监控调整,解决呼吸效应,方便维护、优化,还可以解决预制下倾角小、机械下倾引起的方向图畸变和越区覆盖等问题。 使用机械下倾天线,下倾角度较大时,天线方向图严重变形,大幅增加扇区之间的重叠;尤其是蜂窝较小、天线架设高度较高的情况下,其基站辐射功率会覆盖到其他的基站,增加切换的概率。相反电调下倾天线能够均匀地下倾整个波束,减小覆盖范围,降低扇区切换率。二者对比如图1所示: 在进行网络优化、管理和维护时,若需要调整天线下倾角度,电调下倾天线系统无需关机,维护人员也不必爬到天线安放处,而是可以利用移动通信专用测试设备,监测天线倾角,实行远程监控调整,保证天线下倾角度为最佳值。电调天线调整倾角的步进为0.1°,远小于机械调整下倾角的步进。可见电调天线不仅维护方便,而且精度高、效果好。 2.3宽带化 宽带化可以为运营商节约系统的建设成本,不管主设备如何选择频段,天线都避免了更新换代、重复采购、浪费资源,还可以为网络系统的扩频升级做好准备,为td-scdma网络向td-lte的演进奠定基础。目前td-scdma和td-lte网络可用频段有3个:f频段,1880mhz~1920mhz;a频段,2010mhz~2025mhz;d频段,2500mhz~2690mhz。工作频段覆盖f和a段或f、a和d段的天线已完全实现。 但在天线设计中遇到了新的难题。首先是水平维的天线阵元间距选取问题,阵元间距减小,阵元间互耦增强,隔离度变差,阵元水平方向图展宽;其次是垂直维下倾角精度的控制,由于f、d两端频带间隔较大,达到810mhz,同一组赋形权值难以同时满足高、低频的设计需要。为此,需要引入特殊边界技术、宽带馈电技术等,提高阵元间隔离度,改善垂直维下倾角精度。 有了支持多频带的宽频带天线,多系统可以通过合路器实现共天线,如图2所示: 支持多制式的宽频带天线可以解决同一站址天线太多、太乱的问题,达到简化天线安装和美化环境、节约站址安装空间和基站建设成本的目的。 2.4与mimo技术相结合 mimo是lte的关键技术之一,是指发送端和接收端均配备多根天线或天线阵列,将用户数据分解为多个并行的数据流,在指定的带 宽内由多个发射天线上同时发射,经过无线信道后,由多个接收天线接收,并根据各个并行数据流的空间特性,利用解调技术,恢复出原数据流。它利用多天线间形成的多个空间子信道的分集增 益提高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信道容量。 mimo天线系统,频谱效率c=m*log2(1+snr)[bps/hz],其中m=min(发射天线数,接收天线数)。天线数增加一倍,频谱效率也得到倍增。如果将智能天线与mimo技术相结合,系统能同时获得空间分集和空间复用增益。这样天馈系统不但能提供智能天线所带来的覆盖增益,还能通过mimo技术获得m倍的容量增益。 常规智能天线阵元间距为波长的一半,彼此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如果想与mimo技术相结合,需要弱化天线间的相关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向着手: 空间复用,需将天线尽量拉开距离,以满足较低的衰落相关性。衰落相关性依赖于天线间距和角度扩展(角度扩展即角度分布的标准差)。对于宏基站来说,基站端的角度扩展可能仅仅为几度,所以天线的水平间距拉远至10λ(λ为波长)以上才能基本满足信道相关性的要求。 极化复用,可以采用两个相互垂直的极化方向来满足较低的衰落相关性,这些正交极化后的天线阵元彼此间的相关性很小,而且组合成的天线体积会相应缩小。 按照复用方法的不同,现有智能天线系统可以采用以下三种mimo 演进方案:天线拉远、智能天线空间分组拉远、双极化智能天线分组复用,如图3所示。 (1)天线拉远,使用智能天线阵列中相距最远的两个阵元进行信号的发送,两端阵元的间距,决定了阵列所能取得的最大增益。在bs端,以智能天线的几个阵元中相差最远的两个阵元作为mimo的2根天线;在ms端,采用2根天线,构成广义的2*2 mimo系统。在这种方案中,智能天线阵列中除位于两端的两个阵元是被采用的之外,其余几个阵元是被虚置的。 (2)智能天线空间分组复用,是在基站端采用智能天线,并将基站端智能天线的m个阵元平均分成n组,每组内阵元间保持λ/2的间距,同时分组之间可以拉开一定的距离(通常是几个波长),以弱化相关性。此时每个分组可以近似看成mimo系统的一根天线,与ms端的天线构成mimo系统,既保持了部分智能天线的天线增益,又带来mimo系统的复用增益。这种方案中,分组间距是影响系统性能的一个关键因素,其关系到两个分组之间的相关性。另外,由于将智能天线的m个阵元分成了n组,相应地,天线增益会较未分组前有n倍的减少,这是获得复用增益所带来的开销。 (3)双极化智能天线分组复用,是在基站端采用双极化智能天线,工程上通常采用±45°极化,天线阵元按照不同的极化方式分成两组,每组阵元可看作mimo系统的一根天线;由于在基站端采用了正交极化天线,在ms端,为了保证接收的可靠性,同样需要采用 正交极化的两根天线,形成广义的2*2 mimo系统。采用这种方案,天线整体的体积会较空间分组复用时有所减小。 双极化智能天线分组复用的性能优于前两种空间复用智能天线,又兼有天线体积小等好处,是最佳的智能天线与mimo的结合方案。 3 结束语 智能天线作为td-scdma的关键技术,在td-scdma网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技术一直在发展中,从常规单极化8天线发展到天线性能一致但宽度窄一半的双极化天线,从机械调整下倾天线到精度高、可远程操作的电子调整下倾天线,从支持3g的单模式天线到支持3.9g、4g多模式天线,再到支持mimo技术的天线,未来必将会有更多新型智能天线的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