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对心电图PR间期和QRS时限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05.66 KB
- 文档页数:2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1年1月第21卷第2期•15•谷维素片联合胺碘酮、门冬氨酸钾镁治疗伴室性心律失常老年慢性缺血性心肌病心衰的疗效马云飞(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内科郑州450006)摘要:目的:探讨谷维素片联合胺碘酮、门冬氨酸钾镁在伴室性心律失常的老年慢性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7月收治的112例伴室性心律失常老年慢性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慢性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治疗。
在此基础上,将接受胺碘酮治疗的37例患者纳入A组,接受胺碘酮、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的37例患者纳入B组,接受谷维素片联合胺碘酮、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的38例患者纳入C组。
比较三组疗效、治疗前后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三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V0.05),其中C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B组(P V0.05);治疗后C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均高于A组、B组(P<0.05);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B组(P V0.05)。
结论:谷维素片联合胺碘酮、门冬氨酸钾镁治疗伴室性心律失常的老年慢性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的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安全性较好。
关键词:缺血性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谷维素片;胺碘酮;门冬氨酸钾镁中图分类号:R542.2文献标识码:B 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21.02.006缺血性心肌病(ICM)是由于冠心病引起心肌长期缺血,供氧与需氧不平衡,致使心肌弥漫性纤维化,形成心肌瘢痕,产生与扩张型心肌病类似病症,患者心脏收缩、舒张功能障碍,随着病程进展,常诱发心力衰竭,加重病情。
室性心律失常(VA)是ICM 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临床ICM心衰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叫目前胺碘酮是临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单一用药的效果并不突出。
门冬氨酸钾镁辅助胺碘酮对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心电图、心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谢仁兵;沈建宏;顾新红【摘要】目的探讨门冬氨酸钾镁辅助胺碘酮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对病人心电图、心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自2013年2月-2016年9月在如皋市人民医院诊治的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统计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心电图、心率及血压变化;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K+、Mg2+水平变化;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Q-T间期明显延长(P<0.01),且显著长于观察组(P<0.05).两组心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对照组血清K+、Mg2+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显著低于观察组(P <0.05或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门冬氨酸钾镁辅助胺碘酮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可有效提高病人临床疗效,且未对血清K+、Mg2+水平造成影响.【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9(017)004【总页数】3页(P563-565)【关键词】室性心律失常;门冬氨酸钾镁;胺碘酮;心电图;心率【作者】谢仁兵;沈建宏;顾新红【作者单位】如皋市人民医院江苏如皋226500;如皋市人民医院江苏如皋226500;如皋市人民医院江苏如皋226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R256.2临床通常将室性心律失常作为心源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一类心律失常,指采用2~3种药物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后,疗效不佳甚至恶化[1-2]。
据临床报道,存在器质性心脏病病人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患病率较高,同时亦是猝死的风险人群[3]。
急诊应用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临床效果评价一、引言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并发症之一就是心律失常。
冠心病患者常常会出现快速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这些心律失常会导致患者心脏功能急剧下降,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急诊室对于冠心病患者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主要采用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的联合治疗,但其临床效果如何尚需进一步评价。
二、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的作用机制1. 胺碘酮:胺碘酮是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它通过抑制多种离子通道和减缓心肌细胞复极,从而抑制快速心律失常的发作。
胺碘酮还可以延长心室肌动作电位持续时间,抑制心脏肌肉的自律性和传导性,从而减少心室颤动的发生。
2. 门冬氨酸钾镁:门冬氨酸钾镁是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它可以调节心脏细胞内离子通道的活性,从而使心脏细胞的兴奋性和传导性得到控制,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门冬氨酸钾镁还可以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功能。
胺碘酮和门冬氨酸钾镁的联合应用可以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共同抑制快速心律失常的发作,从而达到治疗冠心病患者快速心律失常的目的。
三、临床效果评价1. 科学研究证据近年来,有不少临床研究对于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进行了评价。
其中一项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的研究指出,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可显著降低心室颤动和其他室速的发作,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另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有效率高达90%以上,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
2. 临床实践在临床实践中,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常用方案,广泛应用于急诊室和心内科。
临床医生对于该方案的临床效果普遍持肯定态度,认为其可以迅速有效地控制患者的心律失常,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并且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较少。
3. 临床规范根据国际和国内的相关指南,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已被纳入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规范中,成为一线治疗推荐方案。
门冬氨酸钾镁与胺碘酮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室性心律失常采用门冬氨酸钾镁+胺碘酮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76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立即给予常规治疗。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组给予胺碘酮+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分析药物安全性。
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68%,显著低于观察组的92.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应用胺碘酮+门冬氨酸钾镁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且用药安全性可靠,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胺碘酮;门冬氨酸钾镁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属于常见症状,但是该症状也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死亡率高达5%~20%[1],必须及时治疗。
目前,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以抗心律失常药物为主,但是预后效果不理想。
为此,本研究选择拉萨市人民医院2013年12月~2015年6月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伴有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胺碘酮+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模式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发现室性心律失常的可靠疗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拉萨市人民医院2013年12月~2015年6月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伴有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
观察组,男22例,女16例,平均年龄(59.67±17.69)岁,平均病程(5.36±4.29)h。
对照组,男23例,女15例,平均年龄(59.52±17.21)岁,平均病程(5.28±4.76)h。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入院后,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及对症治疗,包括:扩血管、溶栓、降压、降血糖等治疗。
观察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有效性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过程中,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它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并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
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成为临床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是一种常用的药物组合,被广泛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
它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本文将对观察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来了解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的药理作用。
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是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它的主要成分包括门冬氨酸钾镁和胺碘酮。
门冬氨酸钾镁是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它能够调节心脏细胞的电活动,延长心肌细胞的不应期,抑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从而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胺碘酮是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它具有广谱的抗心律失常作用,能够有效地抑制心脏细胞的异常兴奋和传导,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而联合应用这两种药物,可以相辅相成,增强彼此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从而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室性心律失常。
我们来分析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
研究表明,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一项临床研究观察了10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结果显示,接受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心脏的电活动也更加稳定。
这些患者的心肌梗死范围相对较小,心功能也得到明显改善。
这些结果表明,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在预防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而且在治疗过程中安全性较高。
需要注意的是,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于一些存在明确禁忌症和适应症的患者,应该遵医嘱谨慎使用,以免加重病情。
室性心律失常采用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的有效性分析【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
通过对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胺碘酮和门冬氨酸钾镁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结合相关临床研究结果,对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
研究发现该联合治疗方案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律失常症状,提高心脏功能并减少复发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的局限性,例如样本量较小、研究设计存在缺陷等。
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对室性心律失常具有良好的疗效,但仍需进一步大规模研究验证其临床效果。
【关键词】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门冬氨酸钾镁,联合治疗,有效性分析,临床研究,作用机制,实验设计,结果分析,临床应用,前景展望,局限性说明1. 引言1.1 背景介绍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指的是在心室内产生异常兴奋而导致心脏节奏不规律的情况。
室性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心脏骤停,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胺碘酮是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心脏细胞的异常兴奋性和自动性来治疗室性心律失常。
门冬氨酸钾镁则具有稳定细胞膜电位和调节神经传导的作用,可以改善心脏的电生理功能。
近年来,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备受关注。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该联合治疗方案能够有效地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和减少患者的症状。
本文旨在对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1.2 研究目的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心脏电生理异常导致的心律失常,严重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胺碘酮和门冬氨酸钾镁是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它们单独应用在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时效果有限。
本研究旨在探讨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并对其临床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评估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对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对心律失常的影响机制,探讨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并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和方法。
急诊应用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临床效果评价【摘要】本研究旨在评价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
胺碘酮通过阻断多种离子通道延缓心脏复极过程,起到抑制心律失常的作用。
而门冬氨酸钾镁则能调节心肌细胞的电解质平衡,降低心律失常发作的风险。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观察了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患者。
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安全性良好。
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可作为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案。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探讨该联合治疗的最佳用药方案,以及更大规模、更长期的临床试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急诊、胺碘酮、门冬氨酸钾镁、冠心病、心律失常、临床评价、安全性、研究意义。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病理生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疾病导致心肌缺血和缺氧。
在冠心病患者中,快速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电生理异常,可能导致心悸、胸闷、乏力甚至心源性休克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胺碘酮是一种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其主要机制包括延长心肌动作电位持续时间、抑制特定离子通道、抑制交感神经传导等。
门冬氨酸钾镁是一种组合制剂,具有抗心律失常和保护心肌作用,主要通过调节离子平衡,增强心室肌细胞折返点的阈值,减少早期后除极的病理性。
急诊应用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旨在评价该治疗方案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为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
目前,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类型之一,快速心律失常是冠心病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
胺碘酮是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通过抑制细胞膜上钠、钙、钾通道的活化,延长动作电位和有效不应期,进而延长房室传导系统传导时间,从而减少心律失常的发作。
门冬氨酸钾镁与胺碘酮联合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的疗效【摘要】目的:观察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者,应用门冬氨酸钾镁与胺碘酮联合的效果。
方法:对2020年5月~2022年4月间收治的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者118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参照组(胺碘酮治疗)各59例,对比2组治疗效果情况。
结果:联合组治疗后射血分数和心输出量均明显增高,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
联合组hs-CRP和BUN明显下降、FT3明显提高,同参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
总有效率联合组为99.31%,有效率更高,优于参照组的76.27%。
结论:门冬氨酸钾镁与胺碘酮联合治疗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改善心功能,具有较好的预后及安全性。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门冬氨酸钾镁;联合应用;胺碘酮;效果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迅速[1],室性心律失常为常见心律失常,严重危及患者健康及生命,治疗的难度较大,治疗中有效的终止室性心律失常为治疗的关键。
胺碘酮与门冬氨酸钾镁常用于心律失常的治疗。
本研究对联合应用于AMI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2020年5月~2022年4月间收治的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者118例,联合组59例,其中男27例,女32例,年龄 44~68岁,平均年龄(55.2±4.3)岁;病程1~8.5h,平均病程(5.1±1.2)h。
参照组59例,其中男28例,女31例,年龄 40~67岁,平均年龄(55.0±3.7)岁;病程0.5~8.0h,平均病程(5.5±14)h。
2组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性,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
参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首次用量150mg同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20ml,进行静脉推注,观察心律情况,无变化于15min后,再次推注150mg,再用0.5~1.5 mg/min 维持静脉滴注24小时,胺碘酮总量在1500~3500mg。
观察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有效性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常常导致室性心律失常,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是一种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疗效,本文将深入探讨观察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
一、急性心肌梗死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肌细胞坏死。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过程中,由于心肌细胞的损伤和炎症反应,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导致心源性猝死。
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心室内的快速、不规则搏动,它严重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二、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的药理作用1. 门冬氨酸钾镁门冬氨酸钾镁是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它可以延长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抑制心室肌细胞的早期复极,从而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门冬氨酸钾镁还可以增强心肌细胞的电兴奋性,减小心室肌细胞的不应期间的传导速度,从而抑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三、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的临床研究1. 观察对象本次研究选取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200例患者。
2. 研究方法将这2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恢复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 研究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心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
四、讨论通过本次临床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有明显的疗效,它可以显著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心功能,且安全耐受性较好。
这说明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可以作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在治疗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如心动过缓、心肌损伤、肝功能损害等,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剂量和间断时间,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急诊应用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临床效果评价引言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快速心律失常是其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
对于冠心病患者出现的快速心律失常,急诊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胺碘酮是一种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门冬氨酸钾镁在治疗心衰和心律失常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本文旨在评价急诊应用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
材料与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冠心病患者100例,均为快速心律失常患者。
按照就诊时间分为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组:采用胺碘酮静脉推注,首剂300mg,续用1.5mg/min,持续24h;门冬氨酸钾镁20ml静脉推注,每日3次。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抗心律失常治疗方案,具体治疗方案与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组相同。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心率、心律失常类型、心电图变化、血压、血氧饱和度、心肌酶谱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在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组中,患者心率明显降低,心律失常类型得到有效控制,心电图显示ST段、T波均有改善,并且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均得到较好的保持。
而对照组中,患者的心律失常控制效果较差,心电图显示ST段、T波变化不明显,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出现波动。
在对照组中出现了一些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的心肌酶谱无明显改变。
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急诊应用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胺碘酮具有抑制心室颤动、优化心律、减少心肌氧需的作用,门冬氨酸钾镁能够改善心肌的代谢,增加其耐缺血和耐受低氧的能力,联合使用更能够发挥相互的优势。
与单独应用胺碘酮相比,联合应用胺碘酮和门冬氨酸钾镁可以降低胺碘酮的用药剂量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能够有效缓解冠心病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急诊应用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急诊应用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临床效果评价一、引言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等。
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等,严重时还可导致心跳骤停。
目前,对于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已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本文旨在对急诊应用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胺碘酮胺碘酮是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多种离子通道的电生理活性来治疗心律失常。
其作用机制包括抑制钠通道、钾通道、钙通道和β受体等,从而延缓心脏的传导速度和减慢心率,同时还可延长心肌细胞的不应期,抑制异物性心律失常的发作。
2. 门冬氨酸钾镁门冬氨酸钾镁是一种镁离子补充剂,其主要作用是调节细胞内外离子平衡和电位状态,维持心肌细胞的正常兴奋-传导过程。
镁离子还可通过抑制肾上腺素能系统减慢心室率和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对防止心律失常具有重要意义。
胺碘酮和门冬氨酸钾镁可以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联合应用,互补优势,从而有效地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
三、临床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某三甲医院急诊科就诊的60例冠心病急性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入组标准包括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年龄在18~75岁之间、心动过速伴有心绞痛症状、经急诊心电图确诊为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或室性心动过速(VT),并接受胺碘酮联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
排除标准包括出现心跳骤停、不稳定血压、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
所有患者均按急诊危重症抢救流程进行治疗,包括吸氧、静脉通路建立、心电监测等,同时予以胺碘酮静脉滴注(首剂300mg,维持剂量150mg/d,连续静脉泵注24小时)和门冬氨酸钾镁静脉滴注(门冬氨酸钾40mmol+镁硫酸镁4g,静脉泵注24小时)。
观察心率、血压、心电图及临床症状变化,并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
门冬氨酸钾镁与胺碘酮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目的探讨门冬氨酸钾镁与胺碘酮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1月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00例的临床治疗,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
对照组单独采用胺碘酮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门冬氨酸钾鎂与胺碘酮联合治疗方式。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是否存在不良反应、患者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0%;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6%,对照组患者满意度84%,两组患者在用药后,均未产生不良反应。
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联合用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胺碘酮药物治疗,且其用药不存在不良反应,患者满意度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门冬氨酸钾镁;胺碘酮;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疗效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自我感知能力会相对下降,在其发病过程中,无法准确的判断自身的病情,很容易使得治疗耽误,提高质量难度,产生猝死现象。
尤其是该种病症,本身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因此,患者疾病的复杂性与不可预见性也相对加重,从而导致医疗过程中,医生无法准确预测到患者的病情以及病情发展趋势,这位临床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1]一旦发生意外事件,不断会使得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影响,还有可能导致医患或者医护纠纷的存在,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特别是在人们逐渐重视健康的今天,患者对于医疗水平与医疗服务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以及患者家属,都希望能够快速及时的控制病情,并且使患者达到一个相对健康的状态。
[2]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对于患者本身来说,会使之生命受到威胁,从而降低其生活质量。
因此,在医学发展的过程中,也在针对该种疾病的治疗进行研究,希望可以找到更加有效的治疗方式。
我院近年来使用门冬氨酸钾镁与胺碘酮两种药物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发现其治疗效果较好,能够对患者病情及时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