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货币流通手段职能和支付手段职能的区分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知识点:货币的职能货币职能的含义:是货币本质的体现,指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货币从产生时就具有的职能)①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则需要现实的货币。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货币的其他职能包括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比较:①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做社会财富的代表被保存起来,这时货币执行着贮藏手段的职能。
②支付手段:随着商品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
在赊销赎够中,货币被用来偿还债务。
后来,它又被用来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
③世界货币:当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外国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时,它就具有了世界货币的职能。
比较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含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与一切商品交换表现形式观念上的货币现实上的货币其他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判断货币的常用职能:①价值尺度:多用“标价”、“价格”等词语。
②流通手段:多用“购买”、“买卖”等词语。
③贮藏手段:多用“保存”、“退出流通领域”等词语。
④支付手段:多用“赊销赊购”、“还债”、“利息”、“税款”、“工资”等词语。
理解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的: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的“基本”是指这两个职能从货币产生时就存在,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
①价值尺度:A、价值尺度含义。
价值尺度主要是以货币为尺度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的价值的大小。
在这里,“一切”体现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
对货币职能及本质的再探讨(一)一、跨越发展阶段去认识货币货币的发展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货币的实物商品本位阶段,简称商品货币阶段。
这一阶段中以实物商品充当货币,例如羊、布、贝、白银,最终,黄金以其天然的优越性成为最适合充当货币的实物商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黄金与美元的脱钩、黄金的非货币化标志着此阶段的彻底结束.其次是货币的信用本位阶段,或称虚本位阶段,简称信用货币阶段或管理货币阶段.其间,货币与实物商品完全脱离关系,货币价值及货币发行量皆取决于一国金融当局的政策。
其内部也划分为二个分阶段:(1)纸币阶段。
以不可兑现的纸币形态为货币的存在方式,目前世界各国均处于纸币阶段;(2)无形货币阶段或称电子货币阶段.即个人、企业及一切经济单位将通过磁卡或网络等高科技介质进行所有的经济、金融活动。
已不需要通过持有纸币来表示对货币的拥有,纸币形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电子货币阶段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初露端倪,并随网络、通讯技术的提高呈蓬勃发展之势.纸币阶段和无形货币阶段的区别在于货币的表现形式,而本质上都属于信用货币阶段。
如果认同上述货币发展阶段的存在,那么目前人们对货币的一些认识,则显得有所局限,不够全面。
对货币的解释应贯穿所有货币发展阶段,不应相对于一个阶段,对应一种货币解释,从而不能准确把握和阐述货币的客观规律性。
本文拟以跨阶段的视角对货币本质及职能进行重新的分析和探讨。
二、各种货币理论的货币定义各种货币理论对于货币职能的认识是相对统一的.早在古希腊时代,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已为货币总结了三项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
人们也普遍认为马克思为货币归纳了五项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而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货币职能的认识也基本在这个框架内.马歇尔在他的《货币、信用与商业》中这样论述道:“货币的主要职能分为二类,货币首先是当场买卖的交换媒介.……货币的第二种职能是充当价值标准或延期支付标准,也就是用来表明一般购买力的数量.”金德尔伯格认为货币具有支付手段、记帐单位、交换媒介和价值贮存等四种职能。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是什么手段?这里的钱充当了商品交换的职能,因此是流通手段。
【解析】
货币的五种职能包括:价值尺度职能、流通手段职能、贮藏手段职能、支付手段职能,以及世界货币职能。
1、价值尺度职能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以自身的价值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例如这件衣服200元,那么这里的200元执行的就是货币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将商品的价值进行货币化,通过货币的方式让大家知道商品的价值。
2、流通手段职能
货币的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以前是以物换物的时代,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货币充当流通手段。
例如我花200元买了一件衣服,那么这里的200元体现的就是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3、贮藏手段职能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成财富加以贮藏。
例如用5000元买了一根金条存起来,那么这5000元就退出了流通领域,而执行了贮藏手段职能。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或金属条块。
4、支付手段职能
货币的支付手段是指在发生赊购赊销的情况下,用货币清偿债务所执行的职能。
除了货币用于清偿债务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体现的都是货币的支付手段。
5、世界货币职能
世界货币是在国际商品流通中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
世界通用货币有美元、欧元、日元、英镑、人民币等,例如某人去美国旅游,没有美元,于是从银行兑换了200美元,这就是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
一、选择题1.快过年了,张先生想买份礼物孝敬父母。
他在商场看中了一款标价498元的足浴盆,正赶上商场活动,最后张先生花了418元买了下来。
在这里“418元”执行的货币职能是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商品流通2.小王从企业领取了2014年2月份的4000元工资后,用380元在天猫购买了一件打折羊毛衫,该羊毛衫原标价为人民币500元。
在这里,4000元、380元、500元分别执行的职能是()A.支付手段、价值尺度、流通手段B.支付手段、流通手段、价值尺度C.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价值尺度D.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3.今天你不会团购、不会使用支付宝,那就OUT了。
随时取出手机——打开团购网——选取心仪商品——支付宝结算,0K。
网购不仅方便,还节省费用。
在这样的网络团购中()①货币已不再是商品交换的媒介②货币履行的是流通手段职能③货币职能发生了一定改变④商品交换的方式发生了变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商品—货币—商品”,这个公式说明①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②买和卖两种行为在同一时间和空间中进行③货币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④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5.2018年国庆期间,小明的爸爸购买了一辆标价为10.8万元的轿车,经过讨价还价,最终支付9.8万元买下该车。
该车挂牌时还缴纳了车辆购置税1.05万元。
这里的货币职能依次是A.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B.支付手段、流通手段、价值尺度C.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D.支付手段、价值尺度、流通手段6.某企业职工用领取的5000元工资中的1000元支付了一批生活必需品,这里的5000元和1000元分别执行了货币职能A.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B.支付手段和支付手段C.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D.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7.某商场有一款秋装标价980元,现促销价380元。
题中的380元,是货币执行着A.价值尺度职能B.流通手段职能C.支付手段职能D.世界货币职能8.王某在商店里买了一台标价6000元的电脑。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第二课时货币的职能、纸币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的本质2、能力目标:了解并结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说明应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和辨证的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待货币以及认识的正确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货币的基本职能。
2.纸币本质和优点三、教学过程探究点一、货币的基本职能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这就是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就是指货币的作用。
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两个基本职能,分别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探究:价值尺度活动:说说钱的单位:当我们用货币衡量一件商品的价值多少时,必须给货币本身确定一定的计量单位。
古时候在纸币没出现之前,货币的单位有哪些?黄金万两。
“两”就是货币单位,除了“两”还有“锭”(一锭银)、“文”(一文钱)、“贯”(一贯铜钱)。
纸币出现以后,货币单位就更多了。
注意:“货币名称”不等于“货币单位”(比如,一美元,美元是货币名称,元才是货币单位)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备课札记备课札记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价格。
备课札记注意: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比如,一台电脑价值5000元,商家卖电脑的时候不需要将5000元的现金放在电脑旁边,只需用数字表明即可)2探究:流通手段。
活动:同学演示教材第6页图片,另一组演示原始人直接的物物交换,思考①这种商品交换活动有什么不同?②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③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总结: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
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
探讨货币流通手段职能和支付手段职能的区分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无论是谁都离不开神奇的货币。
笔者讲授《经济生活》时,发现如何明晰的区分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特别是在分析和考察复杂的经济现象时,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对货币到底是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还是支付手段的职能往往感觉非常困惑,不能明确的区分界定。
因此,笔者查阅了大量与货币理论有关的资料,结合现实的经济活动,探讨科学区分这两个职能的基本原则。
首先,要考察这两个职能各自发生作用的范围。
货币的流通手段是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功能。
因此流通手段起作用的领域是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在非商品交换关系中所执行的职能肯定不是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在商品交换中所起的作用是通过货币的让渡获得商品的让渡,也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在这种买卖双方之间的货币与商品同时相向移动中,货币所承担的职能就是流通手段。
当我们在市场上使用信用卡等卡基货币工具刷卡消费时,我们必须注意到商品交换关系是购买者与商品销售者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持卡人与发卡银行之间的关系。
此时销售者必须第一时间得到货款才会将商品让渡给购买者。
购买者则必须当场付清货款,才能获得商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从销售者和购买者的交易方式看,是当场钱货两清的方式,此时货币承担的是流通手段的职能。
至于购买者使用的是自己的货币,还是使用银行给予的额度或者透支,这与购买者和销售者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无关。
信用卡的透支实质上是持卡人与发卡银行之间的债务关系,不是商品交换中发生的关系,在债务关系里货币承担的职能是支付手段。
起初,支付手段的出现主要是为商品流通服务,但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支付手段职能已经超出了货币流通领域,扩展到其他领域。
在商品流通领域中,支付手段起到的作用是预付款项或者延期付款,比如赊购赊销,这与流通手段的钱货两清明显不同。
在非商品流通领域,货币的转移支付都是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比如赋税、财产的赠与和继承、低保等福利保障资金。
因此,必须清楚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是货币在不同的经济关系中分别执行的职能。
其次,我们需要区分商品的让渡和货币的让渡是否是同时相对转移。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时,商品从卖者向买者转移,货币从买者向卖者转移,二者同时发生,相向而行。
这个过程以卖者获得货币,买者获得商品为终点。
其特点是,在货币出发时,有商品与之相对而行。
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时,商品的让渡和货币的让渡是单向的。
要么先拥有商品,然后延期付款。
要么先支付款项,然后获得商品。
其特点是,在货币出发时,没有商品与之相对而行。
假定我们在附近小卖铺买两瓶饮料,但是手上只有购买一瓶饮料的钱。
如果店主同意我们先支付一瓶饮料的货款,另一瓶的货款可以下次再来还清。
那么,在第一瓶饮料的买卖关系中,货币的支付与商品的让渡是同时相对运动的,此时交付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在第二瓶饮料的买卖关系中,商品转移到了购买者手上,但是货币并没有与商品同时相反运动。
当购买者后期偿还货币时,也就没有商品与之相对移动,此时货币是作为支付手段在起作用。
第三,要注意让渡时商品的完整性。
我们购买商品时,显然会非常关注商品的完整性,特别是功能上的完整性。
不会购买残缺的或者不能使用的商品。
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时,显然让渡货币所获得应该是完整的商品,而且该商品应该是以整体的形式一次性让渡给购买者。
如果支付了货币,购买的商品不是以整体形式一次性让渡给购买者,而是分批分期来到购买者手上,那么除了与当场移交的
第一批物品交换价值相等的货币承担流通手段职能外,其他的货币承担的就是支付手段职能。
作为以具体物质形态存在的实物商品其完整性是比较明显的。
但是服务类商品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第一,服务类商品提供的往往不是实体的劳动产品,而直接提供形式独特的劳动。
第二,购买服务类商品,往往是购买活的人类劳动,而不是购买已经凝固的人类劳动。
第三,由于购买的是活的人类劳动,形成服务类商品的劳动从契约达成时开始,需要经历一个服务者不断提供劳动的过程,因此获得服务类商品往往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服务类商品往往是在某一个具体的服务或者劳务的结束时才获得其完整性。
这一特点使得服务类商品在让渡时不可能以整体形式一次性让渡给购买者,而只能以持续的形式逐步的转移。
我们坐出租车的时候,显然不可能一边坐车,一边不停的付每米的车费。
从我们坐上车要约达成之时起,我们就购买了司机特定的劳动力,司机必须用特定的劳动形式为我们服务,直到到达目的地完成这个服务过程。
这里的商品是司机提供的特殊形式的劳动,我们是先获得了商品,然后才支付费用。
而另一些服务行业商品交换形式,比如听音乐会,看电影,去景点旅游等,货币同样是执行着支付手段的职能,只不过这里一般是先付费,后享用。
正是服务类商品自身形成的特殊性,决定了货币在服务和劳务商品交换中主要执行着支付手段的职能。
第四,要注意购买者获得的是否是商品的所有权。
在商品交换关系发展的初期,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商品的让渡显然是所有权的转移。
随着经济关系的复杂化,我们支付货币可能获得的并不一定是商品的所有权,而是使用权、保管权等非所有权。
那么通过货币的转移获得使用权和保管权是货币在执行哪一种职能,还是可能执行多种职能,这需要具体分析。
我们先回到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商品交换状态中。
在资本论里,马克思说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转移到购买者手里。
如果简单理解这里的“使用价值”,可能会认为在货币让渡的同时不需要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只需要使用价值同时发生转移就可以。
但是我们要注意到,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里,有时候“一个使用价值”的含义就是一个具体的商品,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因此不可能脱离商品而独立存在。
在执行流通手段时,商品交换的结束从商品这一端来说只能是以所有权的转移为结束。
如果购买一台电视机,当场付清款项后,这台电视机即归购买者所有。
这台电视机顾客可能当场提货带走,也可能过段时间由销售者送货上门。
我们不会因为电视机要明天到,或者后天到,而否认这里的货币是在执行流通手段。
其原因就在于,付款以后购买者就获得了电视机的所有权,商品交换过程已经完成。
下面我们看看非所有权的转移。
在租赁关系中,货币的支付者获得的不是商品的所有权,而只是商品一定期限的使用权。
如果我们租一辆车自驾旅游,在租赁公司当场支付款项,开走选中的车辆。
表面上看,在同一时间货币到了出租人手里,商品和使用价值到了我们手里。
实际上我们虽然付出了货币,可是商品并没有向我们飞奔而来,和我们天长地久。
由于我们不享有商品的所有权,过一段时间,它就会离我们而去。
同时,我们虽然付出了货币,由于我们没有获得商品的所有权,租赁过程不会因为我们付出了货币,开走了车辆而完结,而是持续到我们按约定归还车辆。
我们是先支付货币,然后在一定时期内享有商品的使用价值。
因此只购买使用权,以租金形式流通的货币执行的是支付手段。
所有非所有权的转移都具有同样的特点:付出了货币,由于所有权没有转移,因此过程会一直持续到要约规定的结束条件发生时,而不是立刻结束。
在这样的经济关系中
货币就是以支付手段来履行职责。
综上所述,要在复杂的经济现实中分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就必须把握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实质特征,从是否是商品交换的关系;货币转移时有无商品相对转移;商品让渡时是否具有完整性;商品让渡时是否是所有权的转移等四个方面来综合考察。
总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在商品交换关系中,货币让渡的同时商品与货币做反向运动,以完整的形式一次性的向商品购买者转移所有权。
反之,如果不符合上述条件,就是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2011年11月完稿投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