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43.10 KB
- 文档页数:4
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
随着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发展, 对其发生机制已有较新的认识,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 他汀类调脂药及ACEI的确切作用得到充分证实。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机制,治疗,药物The Mechanism and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sis 【ABSTRACT】Atherosclerosis is the m ajor diseases threaten ing the human health.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newunderstanding of itspathogenesis has been reached. The anti-atherosclerotic effect of Statinsand ACEI has been fully confirmed. Great advancement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sis has been m ade。
【KEYWORDS】atherosclerosis; mechanism; treatment; drugs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 lerosis, AS)是指在动脉及其分支的动脉壁内膜及内膜下有脂质沉着(主要是胆固醇及胆固醇脂), 同时伴有中层平滑肌细胞移行至内膜下增生, 使内膜增厚, 形成黄色或灰黄色状如粥样物质的斑块。
它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多发性血管内膜疾病,主要侵犯大、中型动脉, 以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脑动脉为多见,常导致管腔闭塞或管壁破裂出血等严重后果.动脉粥样硬化类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 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研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也刻不容缓。
动脉粥样硬化经历以下几个阶段:课本1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机制病理p1142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随着人们对AS了解的深入,抗AS药物也不断发展。
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调查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或多发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它是由于血管内脂质代谢紊乱引起的,表现为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和动脉壁硬化。
在世界范围内,动脉粥样硬化已成为许多国家的主要死因之一。
因此,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进行调查是非常必要的。
一、研究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是由多种病因因素引起的,其中包括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饮食不当等。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些因素往往是不断積累的,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增加。
二、调查方法为了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情况及其相关病因因素,我们采用一系列问卷进行了调查。
在调查中,我们由多名专家制定了一系列调查问题,其中包括人口统计学、健康状况、生活习惯等问题。
在确定了调查问题后,我们随机抽取了1,000名有中高风险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作为研究样本。
这些居民都接受了详细的问卷调查,并进行了相关的生物检验。
在调查数据收集之后,我们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三、调查结果经过数据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几个发现:1.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在我们的调查中,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为26.4%。
此外,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中有许多人也患有其它疾病,如肥胖症和高血压等。
2.农村居民的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比城市居民低:我们的调查显示,农村居民的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比城市居民低。
这是因为农村居民以稻谷、小麦、玉米等谷类食品为主,较少摄取富含脂肪的肉类和油脂食品,而且农村居民的体力活动量较大。
3.不良生活习惯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我们的调查结果发现,不良生活习惯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有密切关系。
吸烟、饮酒、爱好高热量、高油腻食品等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在我们的调查中,吸烟、饮酒、油腻食品和零食等不良习惯的患病率高于健康生活方式。
四、结论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我们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1.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受损、脂质代谢紊乱和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其临床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疗效明显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传统药物如丹参、川芎、天麻等对冠心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丹参是一种有益于心血管系统的中草药,其有效成分丹参酮对冠心病有显著的抗缺血、抗心肌梗死作用,可降低心肌的氧耗量,增加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
川芎具有活血通络,舒筋活血的功效,对冠心病合并症和病因的调理作用显著。
天麻对冠心病伴有心绞痛、狭窄性心绞痛有一定疗效。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
针刺穴位可以改善心脏供血和心脏功能,降低血压和血脂,减少冠心病发作的次数和减轻症状。
针灸治疗冠心病的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自主神经、改善心肌供血、减轻心脏负荷等途径发挥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冠心病的有效率较高,受到患者的广泛认可。
中医药在冠心病的预防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强调“治未病”,提倡“调理阴阳”,通过药膳调养心脏,增强体质,改善冠心病的易感因素,起到预防作用。
中医治疗也强调“因病施治”,提倡根据个体体质和病情特点,个性化地选取药物治疗,达到个体化预防冠心病的目的。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分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和分子因子的参与,如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
这些研究为治疗冠心病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策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介入治疗技术不断进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技术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加味黄芪生脉饮对老年高脂血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引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饮食习惯的改变,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加重,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
所以在培养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及饮食习惯外积极的寻找有效的治疗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结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理,目前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主要是西药他汀类药物,其现代药理研究及大规模的临床跟踪试验已经证实其有效性。
但由于老年患者群体的特殊性,使其在具体应用时存在诸多的问题,由于老年人机体衰弱,特别是肝肾功能不全,使其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加之老年患者往往一身多病,服用多种药物,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在此种情况下,开发中医药的宝库,从中寻求有效地治疗方法,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中医药是个巨大的宝库,发挥中医优势,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针对老年病的特点,系统研究老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发掘出有效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法,实现在预防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同时对多种相关疾病的预防治疗保健作用,将成为中医界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之一。
研究目的发挥中医的优势,运用中医理论系统研究阐述老年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观察选取切中老年动脉粥样硬化病机的方药,用实验及临床观察的方法,验证加味黄芪生脉饮治疗预防老年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验证所阐述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的正确性,最终将有效方药作为有效方法在临床上加以应用,达到预防治疗保健的综合作用。
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针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发生过程中的主要危险因素血脂的异常,通过临床观察研究加味黄芪生脉饮对老年高脂血症的影响。
2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加味黄芪生脉饮对动脉粥样硬化兔动脉粥样板块的影响,研究其对粥样斑块的直接影响。
3通过临床观察,观察加味黄芪生脉饮对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治疗效果,研究其对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疗效。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形成于动脉内皮层,受许多因素影响,包括高胆固醇饮食、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吸烟等。
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s)的发生,如心肌梗死和中风。
以下将详细介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1. 内皮损伤:内皮细胞是动脉壁的一层薄膜,它们产生一种叫做一氧化氮(NO)的物质,它具有抗炎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有助于保持血管的张力和血液流动的正常。
然而,内皮受损可引起NO产生减少,允许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从血液中渗入血管壁。
2. LDL转运:损伤的内皮细胞释放出化学信号,吸引白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形成脂质斑块。
同时,LDL被氧化,形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DL,ox-LDL),这种ox-LDL更容易被吞噬细胞摄取。
3. 细胞外基质沉积:摄取ox-LDL的细胞会变成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它们从氧化LDL中重新释放出胆固醇,并促使动脉壁中的细胞外基质发生变化,沉积大量胆固醇和其他脂质。
4.斑块形成:细胞外基质的沉积导致斑块的形成。
斑块是一种由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其他免疫细胞和胆固醇等组成的团块,它会增加动脉壁的厚度。
5.斑块破裂:斑块内的巨噬细胞会释放一系列的蛋白酶,使斑块表面的纤维帽薄弱且易破裂。
这可能导致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
6.血栓形成:当血栓形成时,它可能会完全或部分阻塞动脉,导致心肌梗死、中风或其他血液循环障碍。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可能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如血浆中的脂蛋白水平、炎症反应、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
=======总结一下,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内皮损伤、LDL转运、细胞外基质沉积、斑块形成、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
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心脑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动脉粥样硬化是近年来心血管领域的关注热点,有关其发病、检测和干预等的探讨尤其引人注目。
2007年7月20-24日,第9次全国动脉硬化性疾病学术会议在福建召开,会上多学科专家携手共议动脉粥样硬化焦点话题。
本报撷精华刊出,详见C1-C4版。
自从1904年德国莱比锡病理学家Marchand首次提出动脉粥样硬化一词以来,历经无数医学工作者的辛勤工作,人们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已逐步深入。
然而,目前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仍然很高,现有方法虽可减缓该病进程,但尚不能治愈。
究其原因,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学和病理学研究的相对滞后有关。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是因,是果,还是无关的伴随因素?1961年WilliamKannel在Framingham研究中首次提出危险因素的概念,以描述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有关的因素。
显然,危险因素概念的提出和危险因素评估为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做出了很大贡献。
但是,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谱在逐渐变动,新的危险因素与日俱增,那些依照人群调查中统计学相关性确立的危险因素,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是因是果还是无关的伴随因素,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在这众多的危险因素中,除高胆固醇血症外,绝大多数还缺乏单独引发人类动脉粥样硬化晚期斑块的直接证据。
就算最具病因条件的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症,虽然能在动物诱发类似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但也有30%~5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人不具有这些传统危险因素。
尽管我们可以理解这些危险因素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具有协同性而造成个体差异,但同样难以否认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发病因目前仍然未能确定。
从肇事斑块到易损斑块,如何检测?怎样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学研究目前处在描述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部位的特殊性相关。
近二十年来,由于检测技术的改进,介入心脏病学和心血管病理学专家对引发临床事件的肇事斑块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描述,Muller于1994年提出易损斑块的重要概念,这是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学的重大进展,大大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病理学的研究。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卒中的研究进展王圆圆1综述,侯玉立1,陈烜2审校摘要: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在中国,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胰岛素抵抗(IR)与脑卒中发生及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提出了一个联合血脂和血糖的IR新指标,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指数)。
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TyG指数在脑卒中的发生发展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研究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脑卒中的早期预防、治疗及随访至关重要。
关键词:脑卒中;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动脉粥样硬化;胰岛素抵抗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advances in the association of triglyceride-glucose index with atherosclerosis and stroke WANG Yuanyuan,HOU Yuli, CHEN Xuan.(The First Clinical College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1, China)Abstract:Stroke is the second leading cause of death worldwide and is one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in China. Insulin resistance (IR)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stroke,and in recent years,triglyceride-glucose index (TyG index) has been proposed as a new indicator of IR, which combines blood lipids and blood glucose. At present, more and more studies in China and globally have shown that TyG index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stroke, and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nal association between TyG in⁃dex and stroke, so as to achieve the early prevention, treatment, and follow-up of stroke.Key words:Stroke;Triglyceride-glucose index;Atherosclerosis;Insulin resistance脑卒中是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全球第二大死因,在我国,总体卒中终生发病风险也高达39.9%,位居全球首位。
动脉粥样硬化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通过动物实验模拟人体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高胆固醇饮食和缺乏运动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促发因素。
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通过控制饮食、进行适当的运动和药物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引言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主要发生在冠状动脉、颈动脉和大脑供血动脉等处。
它的发生与胆固醇代谢紊乱、炎症反应和内皮细胞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
本实验旨在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探索其预防和治疗方法。
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使用健康的实验小鼠作为研究对象。
2.实验组设定:将小鼠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饲喂正常饮食,实验组饲喂高胆固醇饮食。
3.检测指标:通过血液生化分析和组织切片染色等方法,检测小鼠血脂水平和动脉内膜厚度等指标。
4.数据处理:使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在饲喂高胆固醇饮食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
同时,动脉内膜厚度也明显增加,出现明显的斑块形成。
讨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高胆固醇饮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促发因素之一。
胆固醇在体内积聚,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和堵塞。
2. 运动不足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血液循环,促进胆固醇的代谢和排出。
3. 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在于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和采取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
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受多种因素影响。
本实验通过动物模型成功模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过程,揭示了高胆固醇饮食和运动不足的关键作用。
进一步的研究还需探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寻找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是最常见的动脉疾病之一,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它是由于血管内皮受损,脂质在血管壁中逐渐积聚形成斑块,导致血管壁增厚和僵硬,最终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引发心脑血管事件,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近年来,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以下是一些具有重要意义和突破性的研究进展。
1.造血干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多项研究表明,造血干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外周血中的造血干细胞增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此外,通过干细胞移植或抑制造血干细胞增殖的实验,证明了造血干细胞参与了斑块形成和炎症反应的调控。
2.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动脉粥样硬化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并且炎症反应在斑块形成和破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最近的研究表明,特定代谢物质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引发炎症反应,并参与破裂的发生。
抑制炎症因子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3.生物信息学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信息学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正常人基因表达谱的比较,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基因和途径,如转录因子NF-κB、IL-6信号通路等,这些发现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
4.免疫治疗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近年来也引起了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关注。
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抑制斑块形成和破裂相关的炎症反应,免疫治疗可能成为未来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向之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炎细胞因子和特定抗体的研究显示出潜在的治疗效果。
5.纳米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应用:纳米技术在药物传递、疾病早期检测和斑块稳定性改善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纳米颗粒可以通过被动或主动靶向斑块,将药物递送到斑块区域,减少副作用并提高疗效。
细胞凋亡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引言: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细胞凋亡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细胞凋亡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对病变过程的影响。
一、细胞凋亡的基本概念和机制细胞凋亡是一种自身调控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与细胞增殖和存活维持平衡密切相关。
细胞凋亡的主要特点是细胞膜完整、细胞体积缩小、染色质凝集和DNA断裂。
其机制主要包括外部刺激信号、内部细胞因子和调节蛋白的参与。
二、细胞凋亡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调控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脂质沉积引起的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在此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1. 内皮细胞凋亡内皮细胞是血管内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内皮细胞的凋亡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即开始发生。
内皮细胞凋亡的主要调控因子包括氧化应激、炎症因子、细胞因子等。
这些因子通过激活一系列的信号通路,如线粒体通路、内质网应激通路等,诱导内皮细胞凋亡。
2. 平滑肌细胞凋亡平滑肌细胞是血管壁的主要成分之一,其功能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平滑肌细胞凋亡在动脉粥样硬化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
在病变的早期,平滑肌细胞凋亡能够抑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而在病变的晚期,平滑肌细胞凋亡则促进斑块的破裂和血栓形成。
平滑肌细胞凋亡的调控因子包括氧化应激、凋亡抑制蛋白、细胞因子等。
三、细胞凋亡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细胞凋亡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双重作用,既可以促进斑块的形成,又可以抑制斑块的发展。
1. 促进斑块形成细胞凋亡可以导致细胞碎片和细胞外囊泡的释放,进而诱导炎症反应和斑块的形成。
此外,凋亡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和化学信号物质也能够吸引单核细胞的迁移和血小板的聚集,从而促进斑块的形成。
2. 抑制斑块发展细胞凋亡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起到抑制斑块形成的作用。
氧化应激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作用研究的新进展一、概述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一趋势也在逐渐上升。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其发生和发展的机制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
在众多因素中,氧化应激和炎症被认为是AS形成和发展的两个核心环节。
氧化应激是指体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过多或抗氧化能力下降,导致氧化还原平衡被打破,进而对细胞结构和功能造成损伤。
正常情况下,体内存在着一系列的抗氧化酶,如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等,它们能有效清除ROS,维持细胞的氧化还原稳态。
当ROS 生成超出抗氧化酶的清除能力时,就会引发氧化应激,对细胞内的DNA、RNA、蛋白质和脂质等造成过氧化损伤,从而引发细胞功能障碍和相关疾病。
在AS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氧化应激的影响贯穿始终。
研究表明,从早期的脂纹病变到后期的斑块破裂,氧化应激都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炎症也在AS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涉及多种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的参与。
这些炎症细胞和介质不仅参与了AS的形成,还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深入研究氧化应激和炎症在AS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AS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氧化应激和炎症两个方面,探讨它们在AS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以期为进一步理解AS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氧化应激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氧化应激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的、进行性的血管疾病,其特点是血管内壁的脂质和复合物的积聚,形成斑块,最终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
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和炎症反应等因素导致动脉壁内的沉积物在血管中逐渐增多而引起的。
内皮细胞是血管内皮组织中的主要细胞,它们在维持血液内环境平衡、调节血管舒张、抵御血管内缘紊乱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而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过程中,内皮细胞的功能发生了异常变化,它们释放了多种促炎细胞因子,激活了单核细胞,加速了动脉硬化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内皮细胞功能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内皮细胞是血管内皮组织中的单层扁平细胞,它们密布于血管的内壁,具有维持血管内循环环境稳定、调节血压、平滑肌舒张、防止血管内缘紊乱等多种功能。
然而,当人体缺乏锻炼、饮食不均、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时,内皮细胞的功能会发生异常变化,进一步影响到血管的健康。
内皮细胞的功能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过程是由于内皮细胞受到刺激而产生一系列炎症反应,促使单核细胞黏附于血管壁上,进而形成斑块沉积。
内皮细胞在炎症反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因为它可以诱导血管内转化生长因子(VEGF)的产生,激活单核细胞,破坏动脉的内皮层,更有利于脂蛋白和炎性因子渗入血管壁。
此外,内皮细胞也能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β)等,它们能够激发单核细胞向血管壁的部位聚集,进一步加速斑块的形成和沉积。
内皮细胞调控血管舒张和收缩的作用内皮细胞是血管内皮组织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最外层的一层细胞,它们在调节血管舒张和收缩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内皮细胞感应到血管的高压力和炎症反应时,会释放一系列生物酶和细胞因子,如NO、磷酸酰肌酸酰基酰化酶(PKG)等,然后这些生物酶和细胞因子会作用于血管肌肉细胞,使其发生舒张作用,使血管内径增大,血流量增加,这就是所谓的内皮细胞介导的血管舒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引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着全球范围内的人类健康。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目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主要依赖于药物疗法,然而现有药物治疗的局限性已经显现出来。
因此,寻找新型药物治疗方案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表明,新型药物的研发与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该疾病带来的严重后果。
新型药物通过靶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环节,如抑制胆固醇合成、促进胆固醇的排泄、减少炎症反应等,有效地控制了疾病的进展。
临床试验与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新药不仅能够显著降低胆固醇水平,还能减少动脉狭窄和斑块形成,从而降低冠状动脉事件的风险。
然而,药物治疗的前景与挑战也不容忽视。
虽然新型药物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其长期效果和安全性尚待进一步评估。
此外,药物治疗的成本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新型药物的研发和生产成本较高,会增加医疗资源的压力。
因此,如何平衡疗效、安全性和成本是未来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重要课题。
综上所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方向。
通过深入探索新型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可以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然而,我们仍需持续努力,解决药物治疗面临的挑战,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做出更大贡献。
背景介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以动脉内膜斑块形成和动脉壁增厚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它是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和供血不足的主要原因,也是引发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心脏病的重要诱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心血管事件。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机制目前仍不能全面解释,但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学说,脂代谢紊乱学说、内皮损伤学说、炎症反应学说、壁面切应力以及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调等,这些学说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过程。
1、脂质代谢紊乱学说高血脂作为AS的始动因素一直是相关研究的热点。
流行病学资料提示,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升高与AS的发生呈正相关。
在高血脂状态下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升高,携带大量胆固醇的LDL-C 在血管内膜沉积,并通过巨噬细胞膜上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携带胆固醇进入细胞内。
同时血液中及血管内膜下低密度脂蛋白(LDL)经过氧化修饰后形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其对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的清道夫受体(如: CD36,SR-A,LOX1)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导致Ox-LDL 被迅速捕捉并被吞噬。
然而Ox-LDL 对巨噬细胞具有极强的毒害作用,可以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的快速激活增殖聚集退化,然后凋亡为泡沫细胞,这些泡沫细胞的大量聚集便形成了As 的脂质斑块。
此外,Ox-LDL 通过与血管内皮细胞LOX1 结合导致细胞内信号紊乱并引起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Ox-LDL还能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不断增殖并向外迁移在血管内壁形成斑块。
从脂代谢紊乱学说的病变过程中可以看出,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和氧化应激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环节。
同时对于AS 动物模型的诱导当前国内外使用最多的方法是饲喂高脂高胆固醇饲料促使脂代谢紊乱。
2、内皮损伤学说在正常情况下动脉血管内膜是调节组织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屏障。
由于多种因素(如: 机械性,免疫性,LDL,病毒等)刺激内皮细胞使其受到严重损伤导致其发生功能紊乱与剥落,进而改变内膜的完整性与通透性。
血液中的脂质会大量沉积于受损内膜处,促使平滑肌细胞和单核细胞进入内膜并大量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的不断累积便形成脂肪斑块。
《溶血磷脂酰胆碱的促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动脉血管壁出现脂质沉积及纤维斑块形成,可能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
随着研究的深入,多种生物因子被证实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其中,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将重点研究LPC的促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其机制。
二、溶血磷脂酰胆碱概述溶血磷脂酰胆碱(LPC)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之一,主要参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维持。
在生理条件下,LPC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参与磷脂代谢过程。
然而,在病理条件下,如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LPC的含量和活性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对细胞产生不利影响。
三、溶血磷脂酰胆碱的促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研究表明,LPC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LPC可通过多种机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包括促进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增强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促进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等。
此外,LPC还可通过影响内皮细胞的功能和血管新生等过程,进一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四、溶血磷脂酰胆碱促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1. 促进LDL氧化:LPC可与LDL结合并促进其氧化,形成氧化型LDL(oxLDL)。
oxLDL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可诱导内皮细胞损伤、单核细胞黏附和巨噬细胞泡沫化等过程。
2. 增强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LPC可激活内皮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如选择素和整合素等,从而增强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能力。
这一过程可能导致单核细胞进入血管壁并转化为巨噬细胞,进一步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3. 促进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LPC可刺激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这些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可能导致斑块不稳定和破裂,从而引发心血管事件。
心血管内科--专题报告--动脉粥样硬化案
专题报告
简介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特征是动脉内膜逐渐受损,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和堵塞。
本报告将重点介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发病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血液中的脂质沉积、血管壁损伤和炎症反应等。
这些因素将导致内膜损伤和斑块形成,最终引起血管狭窄和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引起多个器官的血液供应不足,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症状。
常见的症状包括胸痛、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下肢缺血等。
这些症状的程度和部位取决于病变的位置和程度。
诊断方法
诊断动脉粥样硬化依靠临床症状和辅助检查。
常用的辅助检查
包括超声心动图、血液生化指标、冠状动脉造影等。
这些检查可以
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位置和程度,指导治疗决策。
治疗策略
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策略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主要包括降脂药物、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等,旨在控制血脂水平、抑制血栓形成和改善血液循环。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血管成形术
和支架植入术,用于扩张狭窄的血管和恢复血液流动。
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健康
造成威胁。
通过了解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管理这种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血管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是构成内皮层的主要细胞,其将血管间隙与周围组织隔开,同时还参与了许多的生物化学反应,并具有调节血管张力、保护血管壁等功能。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NO、PGI2 等,维持血管的正常功能。
但是,当人体进入到一些病理状态时,例如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时,血管内皮细胞陷入到了异常的状态,同时这也被认为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机制之一。
血管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有关系的慢性疾病,其特征为动脉内膜的炎症、血小板和单核细胞在内膜下的聚集,形成黄色瘤(atheromatous plaques),导致血管的狭窄、硬化,最终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血管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从理论上讲,由于内皮层对血液的粘度和动力学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内皮细胞的损害和功能异常会直接影响到皮下组织的营养以及皮肤毛细血管的扩张等等。
同时,也会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
具体而言,科学家们在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时,发现几种主要的内皮细胞健康状况下所产生的生物化学反应,能够抑制细胞音波中的某些过程,例如炎症、一氧化氮(NOxa2)的释放、血凝、血管通透性,以及反应性氮种的传递等等。
另一方面,当动脉粥样硬化出现时,这些生物化学反应会被加剧,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构成的膜被破坏,接受这些反应的细胞则受到了细胞凋亡和炎症等的影响,最终导致了皮肤的超氧化物和酸含量的增加,从而进一步诱发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机制科学家们同时也注意到,虽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但是内皮细胞的机制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其中之一。
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功能异常与许多生理过程、生理学疾病有关。
为了继续深入探索血管内皮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所发挥的作用,下面会针对其中的三个主要机制做一个简单的讲解:炎症反应:血管内皮细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炎症反应细胞,当局部受到感染、损伤和其他一些刺激作用时,内皮细胞会产生大量的炎性介质,包括白细胞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这些会导致炎症反应的进一步加剧,刺激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文章编号:1007-4287(2007)09-1268-04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李贵星1,刘双凤2(1.四川大学华西院实验医学科,四川成都610041; 2.成都医学院,四川成都610000)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是以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脂质在粥样硬化斑块沉积为特征的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有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三大学说,即脂质学说、炎症学说和感染学说,但仍没有完全阐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因而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缺乏有效的措施。
本文就动脉粥硬化与脂代谢、免疫、感染的关系研究进展作一简述。
1脂化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脂质与冠心病的关系已被证实,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脂质源于血浆脂蛋白的浸润,主要为游离胆固醇(FC)、胆固醇脂(CE),其次为甘油三酯(TG)、磷脂和载脂蛋白。
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随血浆胆固醇水平的升高呈线性加重,血浆胆固醇的浓度与冠心病死亡率呈正相关关系[1]。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及由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LDL-C在不同水平通过各种典型的和不典型的机制起作用。
最近研究表明,天然的与氧化的LDL是几种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细胞(如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有效生长因子。
另外,LDL还调节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种生长因子和生长因子受体[2]。
有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将胆固醇降得越低越好[3]。
有文章分析认为:临床上常见的冠心病患者(尤其是中国人群)LDL-C水平正常,而TG水平升高。
研究发现LDL亚组分颗粒大小同血浆TG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体外模拟实验成功将大颗粒疏松的LDL 在高TG条件下,经胆固醇转运蛋白(C TP)、胆蛋白脂酶(LPL)的作用,转化成为小颗粒致密LDL,故认为体内高TG可引起体内大颗粒LDL向小颗粒LDL 转化。
大颗粒LDL又称为A型LDL,小颗粒致密型LDL又称为B型LDL。
A、B型LDL的氧化易感性不同,B型抗氧化性低,较A型易氧化。
LDL氧化程度(氧化型LDL/LDL比值)同LDL脂质组成(甘油三酯/胆固醇比值)相关,血浆氧化型LDL同小颗致密LDL氧化易感性相关,同小颗粒致密LDL蛋白浓度亦有相关趋势。
因此,认为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的高水平氧化型LDL(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主要来源于氧化的B型LDL[4]。
LDL升高及氧化的B型LDL形成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关键步骤[5],wallenfeld k[6]等研究进一步证实循环中的ox-LDL独立于其它因素与无症状的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相关。
另外,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乳糜微粒(C M)也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二者的残体可转化为LDL而能被巨噬细胞摄取,沉积于粥样斑块内[1]。
最近发放成人血脂处理方案指南指出:TG升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一些富含TG的脂蛋白(常称为脂蛋白残粒),有促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
大量研究证实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生冠心病(CAD)的严重程度与血浆中富含TG的颗粒数呈正相关。
循环中含APO-B的脂蛋白升高,如LDL 和VLDL,已经被认为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展的重要物质。
高密度脂蛋白(HDL)是一组同源微粒,由于它们的合成和代谢及在血管内通过酶和转运蛋白的重塑,形成大小不一、化学组成不同[8,9]的一组脂蛋白。
许多资料表明,HDL-C浓度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负相关,一般新的HDL-C浓度与动脉粥样硬化呈负相关。
且流行病学资料已表明HDL浓度升高具有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作用。
另外,研究表明HDL可通过抑制LDL的氧化,参与氧化型LDL 的逆向转运,降低氧化型LDL引起的损伤,抑制单核细胞粘附和迁移到血管内膜,刺激内皮细胞修复和增殖抑制生长因子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10]。
在过去10年里,使用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降低LDL-C水平,此方法已经表明在冠心病(C HD)的一期及二期预防中有益。
大量干预实验证明升高HDL-C浓度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可行的,通过保健干预,如有氧运动、减轻体重及停止吸烟,升高HDL血浆水平的方法被推荐作为一期预防冠脉疾病[11]的方法。
HDL还没有作为脂代谢紊乱的新目标,最近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HDL的组成成份(如APOA1)的分析,载脂蛋白的深入研究也许会带来新的治疗方法[12]。
有研究表明[13]:APOA1水平增高可减少高胆固醇血症动物的动脉粥样硬化。
大量研究证实,脂代谢紊乱和动脉粥样硬化密相关,约50%有冠脉疾病的病人[7],其脂质变化有LDL、TG、致密LDL、致密VLDL和HDL-2升高。
2免疫与动脉粥样硬化最近研究表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在AS损伤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包括巨噬细胞、CD4+和CD8+细胞、TC Ralphabeta(+)T细胞、树突状细胞及自身抗原(如HSP60/65)和ox-LDL。
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具有识别受体的抗体库,当受体和配体结合后,细胞被活化或吞噬PMPS 颗粒后,诱导炎症反应,多种刺激能活化巨噬细胞并影响一些基因如CD36、ABC A1,后者能影响巨噬细胞的炎性反应及致AS作用[14,15]。
AS损伤处的大多数T细胞是CD4+T细胞[16],大多数CD4+T细胞是分泌细胞因子的TH细胞,T 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控制巨噬细胞的活性和清道夫受体的表达。
基于TH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同,被分为TH1细胞TH2细胞,前者可分泌干扰素-r 和白细胞介素2促进细胞调节的免疫反应,后者可分泌I L4,IL5,I L10和IL3,促进B细胞产生抗体。
CD4+和CD8+T细胞不能降低动脉窦处的损伤,有趣的是缺乏CD4+T细胞可导致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的早期损伤。
当缺乏TCP alpha beta(+)淋巴细胞时,可降低动脉早期和晚期的粥样硬化。
CD8+T细胞的对AS作用至今仍不清楚[17]。
热休克蛋白(HSPs)在细胞受刺激(感染、炎症、氧化物)时大量合成,Wick等[18]指出血管壁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诱发HSPs表达,这些因素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细胞因子、自由基、吸烟的循环产物、机械压力增高如高血压等。
尽管HSPs是一种正常存在于细胞内的蛋白质,应激诱导的过度表达使其存在于细胞表面,引起自身免疫反应从而促进AS发展。
目前有关感染的两种假设均与HSP有关,其一是病原微生物介导交叉免疫反应,由于HSP和内皮细胞产生的HSP分子结构类似引起;另一为感染内皮细胞导致它们表面分泌和暴露HSP及激活先天免疫反应[19]。
研究发现AS组织中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人类HSP60表达增强,而且人类HSP60抗体滴度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相关[18]。
通过分析AS损伤处T细胞受体表达的mRNA,发现T细胞表达TC R-Vbeta6,这种受体类型在识别ox-LDL的T细胞上也可表达,这意味着ox-LDL是一种介导强烈的局部的T细胞对斑块反应的自身抗原[20]。
Ox-LDL可以有效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抗体。
血循环中的抗ox-LDL抗体又可与内皮下蓄积的ox-LDL形成免疫复合物,并以不溶性较大聚合物形式存在局部。
实际上,血液循环中的ox-LDL 相对过剩,更容易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后者可减慢巨噬细胞内组织蛋白酶对ox-LDL降解速率,造成ox-LDL在细胞内大量沉积。
同时也使巨噬细胞表面LDL受体的表达明显增加,导致天然LDL容易进入巨噬细胞内,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促进泡沫细胞的形成[21]。
LDL的修饰不仅加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也改变其它物质的自然构象,产生了一系列修饰的脂质和蛋白。
例如:在apoE缺乏的大鼠,针对ox-LDL 抗原决定簇的抗体滴度与AS的程度相关。
但是, ox-LDL不是均一的,有许多异构体,包括从脂质表面小的构形改变到肽链的断裂。
因此,免疫对各种ox-LDL的产生反应,并且他们对AS进展的关系是非常不同的[22]。
基于现在对免疫系统的认识,人们在鼠模型上进行免疫修饰来探索AS新的治疗方案。
阻断巨噬细胞介导因子或扰乱巨噬细胞上的清道夫受体如SR-A和CD36可抑制AS进展。
将TH1 CD4+T细胞转换为TH2CD4+T细胞可介导抗炎症细胞因子I L10的分泌,从而降低AS的损伤[15]。
3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自1979年,Minick等[23]发现marek病毒感染鸡后,可诱发其产生与人类相似的AS,自此,学者们开始致力于研究病原体与AS的关系。
近几年,大量的血清流行病学、组织病理学、体外细胞培养的证据和动物模型的研究提示肺炎衣原体(CPN)感染与AS和冠心病密切相关。
基因分析还发现人宿主基因被CPN调控增强,这些基因中大部分与脂代谢、粘附受体、激素、激素受体等有关,这些增强基因代表有HSP60、清道夫受体、细胞色素P450及VEGF165R[24]。
还有研究发现内皮细胞的CPN感染可促进LDL氧化[25]。
CPN可激活内皮细胞生成与AS发展有关的生长因子B FGF,Erkilal 等[26]对C57BL/6JBOM-鼠的研究表明,在持续喂饲胆固醇及重复感染CPN时,针对HSP60的自身抗体升高,且感染负荷会增加鼠的旱期脂损伤。
这些都支持CPN与AS发展有关,然而,也有人提出反面证据,认为至今所有报道在猝死病人中证明CPNDNA 阳性的均用的是多聚酶链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假阳性结果,而通过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的REAL-TI ME PC R,CPN没有在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中被测到,而存在于外周血单核细胞上的CPN-DNA并不能预示内皮血管CPN的感染,更有可能的是以前肺部感染的CPN[27]。
孰是孰非,有待进一步证实。
当然,也有大量证据是针对其他病原体的。
有研究通过PC R技术对48个患者粥样硬化斑并以同一病人非AS血管作为对照进行研究,显示疱疹病毒-1DNA在斑块中发现而在对照中未发现,10%的斑块中有巨细胞病毒,2%的有EB病毒,疱疹病毒-2在斑块及对照中均未发现[28]。
Ellis hektoen等[29]均发现了分枝杆菌和心脏疾病有关的临床及实验室证据,XU的动物实验表明分枝杆菌的蛋白可导致实验动物的AS。
而且,一些标志物像CRP、IL6在结核时均会升高。
另外,大量证据支持流感病毒在AS及其并发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0]。
感染致AS的机制可能有以下几方面:¹平滑肌细胞聚集、增生及移行。
º抑制细胞调亡,导致细胞聚集增生,加剧再狭窄及AS。
»促进脂质聚集。
¼导致内皮功能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