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人始祖源自本土

中国现代人始祖源自本土

中国现代人始祖源自本土
中国现代人始祖源自本土

中国现代人:始祖源自本土

远古时期人类狩猎情形

[背景]

话说盘古开辟天地之后,天地间出现女娲。女娲在这荒凉天地中感到寂寞,于是,她用泥土对照自己的形体捏出泥偶,放在地上,迎风一吹,便成为活跳跳的人。后来,女娲用藤条蘸泥水甩落到地上,就造出了更多的人。这是中国的神话传说。而西方的传说是上帝花了五日时间创造了大地万物,到第六日他用地上的尘土造男人,取名亚当,又用亚当的一条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叫夏娃。

每一个民族都存在着一部神创造人的传说,为人类寻找自己的起源打下深深的烙印。

时光进入21世纪,随着基因技术的进步,用现代科技探索人类起源成为新的科学,于是“现代人类起源非洲学说”骤然兴起,大量的几乎不容置疑的基因证据优势性地压倒了“多地区进化学说”,近乎冲垮了“北京山顶洞人”是我们的始祖这一论断。但基因毕竟不是化石,其说服力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坚强。而且,随着中国近年来发现的人类化石逐渐增多,学术界又开始了新的论战。

化石证据:人类起源于非洲

记者:研究人类起源,主要是靠化石。我有一个问题,就是假设现在发现了一块头骨化石,如何界定它是人类而不是古猿化石?

吴新智:这是关于人的定义问题。以前定义“人是能够制造工具的动物”,所以在化石旁边发现了工具,就认定是人类化石。比如说,在1959年发现的头骨,就有175万年的石器工具。但在1891年发现了爪哇猿人,就因为没有发现工具定不下来是人还是猿,而且,他的脑子大小介于现代人跟现代猿之间,争论好多年也没有定下来。

后来发现,现代的黑猩猩也可以制造简单的工具。所以以前的这个定义就不再适合了。

到底用什么标志区分人跟猿?猿在什么状态下就是人呢?后来,科学家一致认为是“两只脚直立行走”,这样才算是人,只要是能达到这个标准就是人了。这样,用人本身的身体结构来定义人跟猿的界限就好多了。同时,把人的历史记录又延长了好几百万年。

记者:小时候学的历史课本告诉我们北京原始人是我们的祖先,距今四五十万年。吴老师,重新定义后,人类的历史大概有多少年呢?

吴新智:将中国猿人当作人类始祖,也就是50万年左右时间,这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事。2000年在非洲发现了叫“千禧人”的化石,距今有六七百万年,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因此,目前来说,人类的历史应该有六七百万年。

根据现有证据,比200万年更早的人类化石在非洲以外没有发现过,所以现在大家的共识是人类起源于非洲。目前对于这种说法没有疑问。

记者:这就是说,人类起源于非洲,应该有600多万年了。但是“现代人的起源”跟“人类起源”不是一个概念,现代人起源在哪?有多少年历史?

吴新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现代人起源,就是长得像我们这样的人的起源,而人类起源指的是古猿在何时何地变成人。所以现代人起源指的时间比较近,人类起源的时间要久远得多。我们刚才说的千禧人是人类的起源。

大约在200万年前,人类开始走出非洲。走出来的这部分人开始分化,一部分到达亚洲,一部分到达欧洲。

到达亚洲以后的这部分人的进化史,目前科学家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中间是连续的,我就是持这种观点者其中的一个。这些学者主张中国现代人的祖先主要是中国的古老型人类,他们认为现代人的起源不只发生在东亚,也在欧洲、非洲,甚至东南亚。就是说多地区都进化出现代人,这就是人类的多地区进化假说。有的人认为并不连续,比如说根据现在的活人的DNA研究的结果,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连续进化只是到6万年前。到6万年前的时候,从非洲来了一批现代人,他们先到中国南部,再散布到北部,把原来在中国连续进化的那些人完全给取代了,这样中间就断了,这是走出非洲学说,又叫取代假说。

记者:您刚才说,6万年前有现代人,是指现在人的祖先吧?

吴新智:这些化石从解剖学上来讲跟现代人基本上一样,所以我们称之为解剖学上的现代人。因此现代人不只是包括今天生活的这些人,也包括几万年前的人,就是我们的祖先。学术界争议较大的就是现代人的起源问题。

科学家在复原古人类化石

取代假说的死门:与古文化和古环境资料相矛盾

记者:您刚才说过,现代人起源有许多假说,近几年较为流行的学说是走出非洲假说,又叫取代假说、夏娃说,就是认为在20万年前,出现一个非洲女人,她是我们现在人类的共同祖先。

吴新智:取代假说认为现代人在20万年前出自非洲。1987年刚刚创立这个假说的时候,说的是20万年前,后来认为是15万年前,有的说更晚一点,非洲出现了现代人。那时候旧大陆全都是古老型的人类。这些现代人在非洲进化,大概到10万年前,有的人说6万年前,有部分人就走出了非洲,其中一部分到欧洲,一部分到亚洲。到了中国以后把中国原来的那些人完全取代了。新来的这些人就繁衍后代,成了我们。这种假说就叫做取代说。

记者:那原来的中国原始人哪去了?

吴新智:曾经有人解释,原来的人都死光了,但是中国人类能生活的地域广阔,怎么可能所有的人一下子都死光呢?有的人说用计算机模拟,如果说新来的人比原来的人高明百分之几,就能在一段时间内完全取代原来的人。但高明不高明是相对的,也许我的数学比你好,你的绘画比我强,到底是谁高,这个就说不清。后来大家不相信了。而后通过研究,发现6万年前的地球正处于冰期。

记者:地球共经历4个冰期,最后一个冰期正好是大约7万多年前到1万多年前这个时间段里,将近6万年的时间。

吴新智:于是有人推测:冰期来了,中国原来的这些人是不是就都冻死了?这样的话从非洲过来的人,就很自然地取代了原来的人。

记者:您怎么看这个解释?

吴新智:冰期的时候确实比较冷,我们根据化石来看,在中国的华南、秦岭和大别山一线以南地区,这些地方发现过很多化石,包括动物的化石和人的化石。动物化石当中包括很多犀牛、猩猩、大象等,这些动物能生存的话,说明气候条件不是太恶劣。华北就没有这么暖和了,但是也有牛、马、老虎等动物生存。这说明,在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是有动物生存的。动物能生存,人为什么不能生存呢?所以说,完全取代学说,还有许多逻辑上的问题需要解答。

记者:那么,当初走出非洲假说的最有力的依据是什么呢?

吴新智:1987年,有3位美国遗传学家,他们分析了非洲人、欧洲人、亚洲人、巴布亚新几内亚人的胎盘细胞里的线粒体,发现非洲人基因变异最多,其他地方的人变异则没有那么多。基因变异多意味着传代时间长,因为基因变异是基因突变产生的,用变异速率和变异多少这两个参数就计算出来了非洲现代人的历史大概有20万年。而在其他地方,欧洲、亚洲,当时算出来大概是13万年。而且,在某些基因突点上,有许多相同之处。根据这些资料,就推断出现代人的发展模式:20万年前有一个或一小群现代人的妇女出现在非洲,她的后代后来在大约13万年前走出非洲,散布开来,完全取代了原来生活在亚洲和欧洲的古人,这个妇女就是“夏娃”。

从1998年开始,中国遗传学家分析了中国的现代活人的基因变异,得出结论说,中国有现代人最早是在6万年前,也就是说,有些来自非洲的现代人6万年前到了中国。而要计算这个时间是多少年,必须先假定样品中基因变异的来源都是从非洲来的,就不能容许其中一部分是从本地传下来的,否则就不好算出时间。因此假定从非洲来的现代人与当地的古老人种没有杂交,就是完全取代了。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不可避免地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上。所以,有其自身的缺陷。

记者:既然是首先有一个假设存在,那么,能否从古文化与古环境资料等实物上来印证走出非洲学说呢?

吴新智:现代人走出非洲的要道是今天的以色列这个地方。在以色列已经发现一些石器,这些石器是10万年前的,而这些石器是第三模式的石器。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下工具模式。

吴新智:人类在进化的同时,工具也在发展。最早的人类工具都用石头。迄今所知最早的石器发现于埃塞俄比亚250万年前的地层中,制作粗糙,只是简单地用一块石头多次打击另一块石头,使之产生锋利的尖或刃,没有更高的要求和规范。这种技术被称为第一模式。

到了大约170万年前,在非洲出现了第二模式的技术,其典型工具是两面打制、两侧大体对称的“手斧”。20万年前,出现更加进步的第三模式,从专业上讲,就是有一套严格的制作流程,方法讲究,作法更加细腻;4万至3万年前,除了石器以外,人们还会做很精致的骨器,包括捕鱼的渔叉、缝衣服的骨针等,还会画画,这个叫做第四模式。如果说人类进化模式真的是取代假说这样的话,那么这些掌握了第三模式技术的人的后代,在6万年前到达中国并取代了中国原来利用第一模式的那些人的后代,也就是说,在四五万年前,中国的旧石器应该是普遍变成第三模式,甚至于更进步的第四模式,但是实际上情况不是这样的。从化石上看,当时生活在中国的人类所用的石器工具还是最原始的第一模式。到距今3万年才出现第四模式,所以从这方面来看,现代人出自非洲的学说看样子跟中国石器的发现材料是不符合的。

“现代人”走出非洲情形

连续进化:中国现代人主要发源于本地

记者:您的观点是支持多地区进化假说。学术界有许多人认为,多地区进化假说的最大的缺点就是中国缺少发现10万到5万年前的人类化石。

吴新智:这个说法是对我的论文的误解。因为有些化石是根据动物群来定的时代,因为没有用同位素测定,所以,有的人看了就以为是没有10万到5万年前的化石。其实有的人类化石也用放射性铀间接地测得6.7万年前的数据。近年来,科学家用同位素对一些化石年代进行测定,比如说浙江桐庐一个山洞里有几片人类的头盖骨,是在5万年到10万年前之间;广西甘前洞里面有一些人的牙齿化石,测定在13万年与6.5万年前之间。还有一些地点,比如说郑州的织机洞发现的石器,它的年代就是7.9万年加减1万年。长江三峡库区酆

都县发现过一些石器,测定的年代是距今8万到7.7万年前之间。有石器的地方就意味着有人。所以这些证据可以证明那个时代中国确实有现代人。

记者:看来,在这方面有些误解。近些年来,您一直致力于现代人多地区进化学说方面的研究,有哪些发现和进展?

吴新智: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进化学说,就是说现代人是在好几个地区发展出来的,比如说东亚、东南亚、非洲、欧洲等地。这些地区古老的人,包括猿人、早期智人,在各自的地区进化发展成现代人。

中国到现在为止发现了很多化石,具体来说,有70多个地方发现了人类化石,大部分都比较零碎。还有少部分化石有头骨,也有比较完整的标本。根据对这些标本的研究,我们发现,他们有一些共同特征,比如说化石头骨的脸都比较扁,鼻梁比较塌,不像欧洲人那么高,另外眼眶大体上是长方形的,不像欧洲很多人是圆形的。还有许多其他的特征,比如眼眶外侧的脸面比白种人较为朝向前方,面部骨骼的下缘是弯曲的,鼻腔前方的开口与眼眶之间的骨面是平的。上门牙呈铲形。现在的中国人中上门牙有百分之八九十都是铲形的,反过来,欧洲现在的白种人绝大多数都不是铲形的。

记者:这些特征倒是跟我们现代人有许多相似之处。

吴新智:以上这些特征说明,我们中国化石人是个连续进化过程。反过来,如果说中国人不是连续进化,中间又换了种的话,那么这些共同的特征就应该断掉,不会延续下来。所以这是连续进化的一个证明。

记者:连续进化怎么能说明我们就不是非洲现代人的后代呢。还有其他证据吗?

吴新智:有一些特征是非洲现代人没有,而东亚人有所表现。当然表现频率在各种特征上也不一样。一个是中国人中有的头顶像两面坡一样,我们叫两面坡形的头顶,而非洲人不是这样的,都是呈圆弧状的;智齿,非洲人统统都有,而中国人中有的人没有;夹紧状的鼻梁非洲人没有而中国人有;非洲现代人没有下颌圆枕,而中国现代人就有人有。

如果中国现代人的这些特征也是从非洲夏娃传过来的,那为什么她留在非洲的后代却没有这些特征?而走到中国的后代却出现了这些特征?这些特征用环境来解释比较勉强。反过来,北京猿人的头顶呈两面坡状,有下颌圆枕,这正符合中国现代人的特征,所以,北京猿人是我们的祖先更合理一些。中国化石中有好几个的鼻梁是夹紧状的。陕西蓝田地区发现了一个60万年前的下颌骨,没有最后槽牙,在广西发现的一个头骨化石也是没有第三臼齿。如果说中国现代人的夹紧状鼻梁和缺失第三臼齿这两个特征是从中国的化石人类传下来的,不是比从非洲夏娃传下来的说法更合理一些吗?

记者:您说的是最基本特征,您的观点是“连续进化”,就是说,中国化石人类是一个连续进化的过程,没有杂交吗?

吴新智:有,“附带杂交”,就是说中国的化石人类不是封闭式独自进化,与境外的人类有比较少的杂交。比如说眼眶,中国大部分人类化石的眼眶都是长方形的,而广东马坝头骨的眼眶明显是圆的,中国化石除了这一个圆的眼眶以外再没有别的头骨是这样的了。他这个眼眶是圆的,肯定是基因决定的,这个基因是从哪里来的?在中国找不到根源。而在欧洲,这种圆的眼眶就比较多了。另外广西柳江头骨的枕部鼓起来了,有点像女同志梳了一个发髻,四川、云南各有一个头骨也有这样的构造,这些都是比较晚期的。中国再早的头骨都没有这个构造。而在欧洲,10万到3.5万年前具有这种构造的头骨有很多,10个头骨当中有9个都有这个,而中国再早一些就没有了。所以说这个基因是从欧洲过来的。除此之外,中国还有个别的头骨的鼻梁是比较翘的,这个在中国也找不到根源。

这些情况说明,在连续进化的同时,与境外有少量的杂交,所以叫附带杂交。这种杂交在早期是比较少的,越到晚期,因为人的活动能力强了,交往越来越频繁了,到后来就相当频繁了,就有了外来的基因。因此,中国现代人的眼眶有的是长方的,有的就是圆的,或者是在两者之间的。所以连续进化的共同特征,并不是全部都延续到今天。有的是延续了,比如说铲形门齿,但延续的不像原来那么多,大概百分之八九十,但在一部分人和一部分特征上没有表现出延续。也就是说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假说支持现代人起源假说里面的多地区进化的假说,但不支持取代说。

蓝田人头骨化石

北京人头骨化石

200多万年前的猿人头骨化石

达成共识:需要更多的证据

记者:刚才您说过了,古文化与古环境资料更有利于多地区进化学说,中国旧石器文化传统能否印证连续进化学说?

吴新智:中国自从170万年前有人了,那时用第一模式制造石器,此后一直都是第一模式,一直到3万年前,到这个时候别的模式才多起来了,第三模式也出现得比较多一些。在这个期间,就是170万年到3万年前这个期间,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模式。

记者: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哪里,能说明什么?

吴新智:西方是一、二、三、四模式一步一步地发展过来,很有条理性。中国则是第一模式贯穿始终,一直是连续发展的并没有证据表明突然进化到第三、第四模式。其间也有个别的其他模式,那就是个别地与境外有交流。这个发展模式跟人类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模式不就是不谋而合了吗。

记者:其实现代人类起源的真相只有一个,大家都研究这个共同对象。在我看来,原始数据好像都是同一个,但是从这些数据推导到结论,差别显得很大。所以,就有了走出非洲说和多地区起源学说之分。总的来说,有关现代人起源问题,还有待于我们继续发现更多证据,再做最后的准确评判。

吴新智:我们只能从多方面搜集证据和信息:化石,只要没有经过地层的挤压,基本就能反映当时当地的人的形态;石器,代表当时的生产水平;基因,现在的人类都是从古代慢慢积累和变化而来的,能看到古代的片断,但是其间的丢失、转移、交流等因素也要考虑。只有做了更多的工作,才能达到更高的共识。许多原始资料包括实验室结果往往可以作多种不同的解读,如何进行解读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尽可能地探索并能够与尽量多的原始信息协调,至少是不矛盾的假说,才可能逐渐向真实靠拢。

研究人类的起源与进化,看不见,摸不着,谁都无法经历和直接检验。科学研究就是如此,需要更多的证据、更多的化石、更多基因研究的结果,而且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迷信于任何单纯的一面都不可取。相信总有一天,人类会取得更多的证据,让有关现代人的起源问题得到一个最后的确认,有一个比较科学的结论。

记者:谢谢吴老师。

[人物档案]

吴新智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院士。1984年与外国同行联名提出多地区进化说,该学说为当今关于现代人起源争论的两大学说之一。1998年他对东亚人类的进化提出新假说。发表古人类学论著百余篇(本)。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学

技术进步二等奖,并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获国家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曾任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古生物学会荣誉理事等、《人类学报》主编。

黎族人祖先

黎族人祖先 黎族同胞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由于黎族没有文字记载,黎族的族源问题,专家们意见分岐,只能凭些民间传说,语言习俗进行分析形成不同几种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人类遇到一次灭顶之灾的洪荒时各自逃生,兄妹俩天妃和观音躲进胡芦瓢内,被水冲入海中随处漂流。一天漂流到海南岛昌化江畔的燕窝岭,被一颗榕树卡住而得以幸存。洪水退却后,二人走出胡芒瓢登陆上岸。她们走遍天涯海角,都是不见人迹。随着时间的流逝,兄妹长大成人。二人商量后,决定分头去寻找洪水冲散的亲人。约定每逢农历的三月三日回到燕窝岭来会面。于是哥哥向东行,妹妹向西寻找。艰难的旅程,兄妹俩寻遍天涯海角的山山水水,始终未找到一个亲人。年复一年,妹妹察觉自己的青春即将逝去,家族灭绝,万般无奈。为了繁衍后代,她横下一条心,从山上扯下一根红藤。截去有尖刺的小段,走到水边,借水为明镜,用藤刺刺在脸上、四肢、胸腹部。刺下道道根迹,涂上用碳灰等合成的黑汁涂抹,留下永久的纹迹。当她来年三月三日回到燕窝岭时,其哥哥已认不出她。春天山花烂漫,木棉花开之际兄妹俩结成夫妻。生儿育女,黎族

才得以新生,繁衍后代。男的打猎开荒种粮,女的织布做饭相依为命生存,仍然居住在山洞中。以后有了儿女,搬出洞外找来木料茅草、藤条搭成茅房避风挡雨生存。二人恋旧结婚故地,只是每年的春节天妃和观音带着她们的儿孙们来这里欢集,纪念她们结婚的时候。不知过多少个春天,天妃和观音沉睡在山洞内没有出现,待她们的子孙进去探视时,只见她们已化成了一对石头,永远地沉睡在山洞里。子孙们为了纪念祖先这永远沉睡的洞穴,此洞取名为“娘母洞”。往后,每年的春暖花开之际黎人带着山兰稻酒,棕子,水果等礼品,从四面八方聚集到燕窝岭“娘母洞”进行祭拜。大家集在一起欢乐无比。然后,大家开始唱歌跳舞,热闹至次日开始陆续的离去。久而久之有了时间的概念,时节习俗,为了大家统一日期,把它定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相集,这就有了每年三月三民族节日。

中国人从哪里来:所有中国人都来自南方.

我们都有一个家 数万年前,现代亚洲人的一支,身上带着O3型的染色体,开始向北迁徙;数千年前,O3-122这一支种小米起家的人,开始向东向南扩展,最终遍布中国大地。 文/国家历史主笔黄艾禾 一个布希曼族男孩,从他的面庞上,似乎可以看到我们祖先的影子

“国际Y染色体命名委员会”把全世界的Y染色体分为从A到R的若干大的类型,而中国人所带的,主要是O型、D型,其中D型比较古老,是棕色人种留下的基因,而O型分为O1,O2和O3三种,O1型从越南、广西方向进入中国,沿着海岸线往东北走,形成了百越民族。在距今两万年的时候,O3型中分化出了O3a3b型的一支,即是苗瑶语族的祖先。而O3型其他的人,继续向北走,成为汉、羌、藏等人的共同祖先。耶鲁大学李辉供图 9月初,是新学期开学的日子。复旦大学校园里,到处是报到的新生,复旦大学生命学院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的谭婧泽老师则忙着带几个助手给新生做体检。这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健康检查,她是要配合课题,对学生们进行体质人类学的测量,取得一批数据。“学生们来自全国各地,正好是不错的数据来源”,而建立庞大的全国范围的人群数据库,是复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近年来一直孜孜以求的工作。 复旦的新生们以来自江浙一带的为多,但也有许多学生从云南、江西、河南、山东等省考来。而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主任金力是上海人,李士林是吉林人,其他同事分别来自新疆、甘肃、江苏、湖北……谭婧泽自己是宁夏人。 谭婧泽是18岁就离开宁夏的。到上海之前,她先到北京,在那里上大学和读研究生。毕业后,她又到了上海自然博物馆,再到复旦。从宁夏到上海,相隔“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故乡,已成为户口本或登记表上的“籍贯”,而对于她的下一代,宁夏只是母亲的老家,是自己的上一代向上海迁徙的一个源头。 那么再上一代呢?谭婧泽的父母都是宁夏人。父母的父母呢?他们怎么到宁夏的?再一代代追上去,他们的祖先又是哪里来的呢?——这个问题,总有孩子向自己的父母问起,一代一代问了好多年。

(学习心得体会)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在党校学习推荐的阅读书目中,《中国人的精神》一书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不为别的,就因为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的精神,历史伟人对我们民族精神的评价与分析极其重要,通过对其学习和认识,我们不仅能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有所了解,还能深入的思考精神对一个民族发展的影响。 自从看了辜鸿铭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享誉度很高的著作,书里他提及到的几个地方让我印象很深刻,感触很深刻。对于里面的一些观点,有些是表示赞同的,但有些是觉得值得推敲的。 在“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一章节里,辜先生写到的“在中国,一个人不觉得需要用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因为他确信每个人都认识到公正和正义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因此每个人都认为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这句话高度的褒扬了中国人民由古至今所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与此同时,他也把中国人的精神与西方的传统文化做了对比,写出了自己对此的看法,我很是赞同。他认为,西方人相信传统“性恶”的理论,进而惧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强制力去进行约束,耗费了大量的财物去供养牧师,军队等,更是对人本身造成了强大的约束,这种约束进而促使人走向极端,延伸到国家机器上就形成军国主义。我想,这也是对20世纪初的列强觊觎中国的一大主因,也是帝国主义历史上发动那么多灾难性战争的一大原因。

但是中国则不一样,中国有“好公民的宗教”,即道德感的自我约束,进而延伸到其最高的义务,即忠诚的义务。中国的好公民宗教不需要通过牧师或警察就可以很好的维持国家秩序。而好公民宗教的第一条法则就是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爱的法则是爱父母,正义的法则是忠诚,忠君。于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既具有博学的智慧,又有最原始的善良,所以中华精神是源远流长,不可磨灭的。 作者另一个关于儒学的观点也十分鲜明。他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但能代替宗教,使人们不再需要宗教。对此,作者将儒学中的“仁”“孝”“礼”“爱”分别与西方宗教中的思想进行对比,并引用了《论语》《中庸》中的大量观点和西方宗教和哲学家的言论进行比较,得出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可以代替西方的宗教和军队来维护国家秩序的结论。需要提出的是,这或许是针对作者当代的社会环境和实际情况作出的对比与结论,但到现代,我个人不很是赞同这一观点,因为我们也有军队的存在,也有法律的约束。西方的宗教对于一些国民来说,起码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可能只是作为一种信仰,他们信仰了宗教会使他们心理感受好一点,或者这仅仅只是一种传统,而并不因为他们的道德过不去才出现这样的情况。相反,有中国著名作家指出,中国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食品安全,生产安全,贪污腐败,恰恰因为中国人缺少了信仰。 诚然,我们需要坚持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来思考问题。或者说,在辜老先生的那个年代,社会情况确切如老先生所说那样,但我们不能排除辜老先生心里上有偏心于自己祖国的爱国情愫,甚至有对西方某些地方不满而将其夸大甚至将其描述成西方普遍出现的问题的情况。

苏美尔人与苏美尔文明4

苏美尔人与苏美尔文明4 四、苏美尔文明 苏美尔人是最先进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古代民族之一。“苏美尔”这一名字不是他们自己起的,是后来的阿卡德人的发音。因为苏美尔人最早来自遥远东方的黑发种族,在他们带来的石碑上的文字描述中,自称为“黑头”。 1922年—1934年,英国考古学家伍莱率领一支庞大的队伍对美索不达米亚 南部苏美尔文明的核心聚落乌尔进行了12个季度的大规模发掘,揭示了这个遗址从7000年以前的一个小村庄到逐步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文明都市和在公元元年前后被最终废弃的一幅全景画。 1、历史起源 苏美尔人可能性是从伊朗高原的崇山峻岭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新月型地带)的,因为出土的苏美尔人的最早的建筑物,是按照木结构原理建造的,而木结构建筑通常只是在树木茂密的山区才被广泛采用,不过,这与苏美尔人的神话传说却发生了矛盾。 另一个相反的可能性则是从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来到这大河入海的地方。可在苏美尔女王舒伯—亚德的陪葬品之中,却只有一金一银各长约0.6米的,只能在幼发拉底河上航行的小船模型。 有的研究者认为:可以在从阿富汗山区到印度河谷的居民之中,来寻找到苏美尔人的踪迹,这一区域大约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以东将近2500公里的半径以内。这个假设似乎很快就得到了考古学者的证明,因为在印度河河谷发掘出了一个高度发达的古文化遗址,其出土文物之中,有几个长方形的印章,无论从制作外观上,还是从图案风格上,看起来都与吾珥古城遗址中被挖掘出来的十分相似。 无论如何,一个无法解释的问题是:在远古时代,一个古老的民族或国家,有没有可能全部迁徙到一个远在两千多公里以外的地方,同时既没有在民族神话中留下一丝线索,也没有在文化典籍里保留一点记载。然而,苏美尔人从何处来的问题却始终得不到解答。 2、文明演进

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的起源比较

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的起源比较(上) 第一节:西方城市的起源分析 1)柴尔德的"城市革命"概念 2)西方城市的产生及其早期城市设计中的特点 一、柴尔德的"城市革命"概念 柴尔德根据西亚、埃及和古代欧洲的考古学资料,提出了社会发展史上存在一次"城市革命"。他提出了城市出现的十项标准: (1)最初的城市较过去任何聚落均为广大,其人口亦较稠密. (2)城市人口的构成和功能与前迥异,包括不从事农业、畜牧、渔捞或采集以取得食物的其它阶层-专门化的工匠、运输工人、商人、官吏与僧侣。 (3)直接生产者必须向神或神权下的国王缴纳赋税,以产生剩余财富的集中。 (4)规模较大的公共建筑不但标志产生与前此村落之异,而且作为社会剩余财富的象征。 (5)僧侣、官吏和军事首长形成统治阶级,从事计划、组织等劳心活动。下层阶级从事劳力。 (6)财富的经营迫使文字的发明。 (7)文字的发明进一步推动科学的产生-算学、几何学、天文学。 (8)由剩余财富所供养的其它专家从事美术的新活动,其美术的概念化与复杂化构成各城市中心美术之差异。 (9)剩余财富更用于外来商品之输入,造成贸易的发达。 (10)由于原料能够输入,同时受到以居住地位(非亲族地位)为基础的国家的保护,专门化的工匠成为城市政治构成的下层成员。 从西方城市的城市和发展来看,柴尔德的结论无疑是极有价值的。西方现代都市的组织形式和都市文化均发端于古希腊的"城邦"。 二、西方城市的产生及其早期城市设计中的特点 大多数人对"城邦"的认识和了解来源于古希腊。希腊之成为希腊,自然须追溯到小亚细亚出现希腊城邦的时代。大约在西元前9世纪,所谓希腊历史的黑暗时代已近结束,希腊人接受了两河文化的影响,包括字母、贸易方式,甚至城邦制度-而在两河流域,从事商业的城邦及原始民主已经存在两千多年了。 所以城邦制度并不产生于古希腊,而一直为我们所不熟悉的,位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城邦的产生背景则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间,这个名称的原意是"水中央"。这是一块面积不是很大的冲积平原,腹地数百里内没有丘陵,没有石头,下游是三角洲的冲积平原,也是沼泽地。要在这种生活环境下生存并不容易,所以两河文化的人们要在这种情况下,突破新石器时代的天然环境,另外创造一个环境。于是为了大群体的共同利益就构成了超级村落-就是后来城邦的前身。城邦之间之所以要联合起来,是因为人类感觉到需要拿团体的力量去获取资源,而这些资源有些是远征队带回来的,有些是集体交换的。资源共享是分配最主要的事情,最早的泥版文献之一就是神庙分配物资的记录。这种城邦国家的特点就是共享的与合约的-合约造成民主的现象。这听起来有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意味,但越是早期的人类生活越是受制于自然条件却是不争的事实。 城邦的人群结合原则是地缘的,它有个中心,以城邦本身为中心,地点固定,当地财富的收集也固定。地缘性可以扩张,每次扩张的过程中,又都要有新的合约、新的协议和新的

我们的祖先

《我们的祖先》教学设计(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鄂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第二课《我们的祖先》的内容。爱国情感是人的基本社会情感,爱国情感的基础是人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即使找寻民族的“根”。学习本民族的历史,在历史中寻找民族的根,能培养人的爱国主义基础情感。这也是儿童个体发展中的情感需要。《千年不衰的汉字》一课旨在通过学生了解古老汉字顽强的生命力,汉字成为艺术的独特魅力,深刻领会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根,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感。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古老的汉字经历几千年后仍具有很强生命力的原因,感知汉字不仅是一部历史、一个故事、一幅作品、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更是维系中华民族的一条情感纽带。 2、感受祖先创造出这种表情达意文字的高度智慧,从而发自内心地产生为祖先而骄傲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情的工具,还是维系中华民族的根,感受祖先创造出这种表意文字的高度智慧.,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预设: 一、了解各种文字,追寻汉字起源 1、认识人民币中各少数民族的文字到东巴文字再引出汉字,去追寻汉字起源。我们的祖先一些记事方法:树上刻符号、收集木棒、结绳记事…… 2、了解树上刻符号、收集木棒、结绳记事的方法,知道这些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于是出现了汉字。 二、了解汉字的演变,感受汉字特点

1、汉字是怎样演变过来的,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学习手中的资料并交流,然后请学生排列汉字的演变过程。 2、汉字的书写形体演变交流:重点学习甲骨文,了解他的特点。知道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汉字,他的结构和造字方法与我们今天的汉字一脉相承。 3、甲骨文这样的汉字还有很多,通过猜一猜、找一找的形式来体会他的意思。 4、了解其中一个字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演变特点。(课件演示) 5、学写汉字,小小考古家亲身感受,模仿汉字的演变过程。在写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小结:刚才我们用了几分钟的时间模拟了一个字的演变过程,但实际上文字的发展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艰难的过程,有着悠久的历史。 三、感受汉字文化魅力 1、学习瑞典的汉学家林西莉女士的故事,对我们的汉字就情有独钟,她觉得汉字就是一种最美丽的文字。 2、走进书法的殿堂。(欣赏) 3、班中书法爱好者介绍。 4、神奇的汉字还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 四、感悟汉字精神 1、教材中的补充资料学习,并把课题补充完整。 2、学习理解:汉字不仅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联络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 3、汉字之所以能够历千年而不衰,正是由于无数智慧的中国人民传承了这条情感纽带,延续这个根,并不断发展汉字,使之与时代相适应。同学们,让

中国古塔的起源

中国古塔的起源 公元一世纪前后,印度的窣堵波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塔”字也应运而生(塔字既象形,又涵盖了stupa的音与义,从“土”旁,含有封土之下埋有尸骨或“舍利”之意)。然而,中国并没有滋生印度佛教的社会土壤,佛教只好依附传统的礼制祠祀,佛塔也和古典的楼阁台榭结合起来,“上悬铜串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即在多层的楼阁顶加上一个有九层相轮的塔刹。(三国时,窄融在徐州大建佛寺,寺中造塔,塔的形式是塔顶“上悬铜窣九重,下为重楼阁道”。) 汉魏时已有了造塔的制度,《魏书·释老志》云:九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天全旧状”指的就是印度的窣堵波,“重构之”即为相叠多层的木楼亭阁。可见木楼亭阁顶上放置串堵波,就是那个时期佛塔的基本形式。 和中国人一样,印度人也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那半圆形的窣堵波代表了佛教的宇宙观。传入中国后的佛塔,中国人却把原来坐落在地上的“天”真正高高举到了天上,下面便以方形平面的楼阁来支撑,这是中国人“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体现。 不仅如此,在中国人眼里,佛也具有人性,佛所居住的塔也被赋予世俗生活的内容。佛塔的第二个变化就是原来埋藏佛骨的阴森的地宫走上了地面,变成了“寺”。所以在中国往往寺与塔建在一起,有塔便有寺。古老宫殿式的寺庙平面展开,既是供奉佛祖的神殿,又可居可游;而那孤高耸天的佛塔,以它巨大超人的空间体量,打破传统古典建筑平缓坦然的空间序列,既是佛陀“涅磐”神圣的象征,又成了风景胜地的标志。“雁塔题名”成为历代文人登临咏怀的风流雅事;钱塘江边的六合塔,成了江船夜行的航标;河北开元寺的料敌塔使佛塔兼有军事作用;居庸关过街塔,下面不仅车马行人可以穿行,凡人经过即是对佛进行一次顶礼;有的地方甚至建塔镇妖以免除灾难,于是佛塔又变成风水塔。颇具意味的变化是,中国人把印度窣堵波那种指向神秘苍弯的象征形象,只是作为一种标记而束之高阁,塔刹以下楼阁则赋予现实人生、清醒实用的理性内容。所以中国的佛塔是“人”的建筑,而不是“神”的灵境(王世仁《塔的人情味》,载《美学》第四期)。 在千姿百态的中国佛塔中,不论是密檐塔,还是楼阁塔,风水塔还是文峰塔,细细观察的人总会发现,塔的层数皆为奇数,单层、三层、五层、……十三层、十五层、十七层,偶数层的塔极罕见,连塔刹相轮也不例外。而培的平面智为偶数边形,如四角、六角、八角、十二角塔等,绝对没有奇数边的平面形式。除了构造上的原因外,其构思乃出于中国阴阳对立统一的宇宙观。数字在中国除了它的运算功能外,还被赋予哲学的意义。数字有奇有偶,有阴有阳。天数奇数,为阳数,生数;地数偶数,为阴数,成数。天在上,是圆的,向高发展要用天奇数;地在下,是方的,平面展开要用地偶数,这是中国人对数的讲究。天覆地载,高天厚地,天地合一,“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方才有“博厚配天,高明配地,悠久无疆”崇高境界的追求。 当然,佛教也有自己的解释:塔的四边,象征四圣谛;六边象征六道轮回;八边即是八相

DNA检测显示现代中国人源于非洲

DNA检测显示现代中国人源于非洲 DNA检测显示现代中国人源于非洲 中国科学家自测DNA探秘身世,我们的祖先来自非洲 科学家怎样通过DNA检测,找到祖先的“迁徙地图” 6万年前,中国土著是怎样消失的 中国古人类怎样神秘消失 上海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的金力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通过DNA分析得出结论:现代中国人起源于非洲!因为强有力的科学支撑,他的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可是,如果金力教授的结论是真的,为什么我们跟非洲人长得如此不同?那些在中国考古发现的古人类的后代又都去了哪里?他们是被远道而来的非洲人干掉的吗? 所有现代人的祖先是20万年前的一个非洲妇女? 记者找到上海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的谭婧泽老师,她告诉记者,金力教授发表的这个关于中国人起源于非洲的观点早在2001年就已经问世了。当时他带领一个研究团队专门就中国人的遗传分子进行了研究,他们想研究中国人到底起源于哪里?是否如前人所说的全世界的现代人都起源于非洲?最后他们得出的结果和前人得出的结果竟是一致的。 金力教授他们提出的中国人起源于非洲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1987年的时候就有人推出整个人类都起源于非洲。最早推断出人类起源于非洲的是卡恩和威尔逊两位科学家。 1987年初,卡恩和威尔逊等人提出,将所有婴儿的线粒体DNA向前追踪,最后会追到大约2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个妇女,即现今全世界人的祖先。大约在13万年前,她的一群后裔离开了其生活的非洲家乡,分散到了世界各地,代替了当地的土著居民,最后在全球定居下来,演化成了现代的不同人种。于是有人把这种理论叫做“夏娃理论”。认为现代人类是单一起源并来自非洲。 此后,越来越多的遗传学证据都支持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范围内的现代人都起源于非洲。1998年中国科学家褚嘉祐等人利用30个常染色体微卫星位点分析了南北人群和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遗传结构,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和进化树聚类分析都支持现代中国人来源于非洲,并经由东南亚进入中国大陆。 由于微卫星位点突变率较高,对研究较久远的人类进化事件和人群迁移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宿兵等人发展了一套Y染色体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简称SNP)研究理论,来研究中国人的起源问题。而Y-SNP这套研究理论,也就是金力、李辉他们运用的研究理论。 这个惊天结论是从一个古老的DNA分子引出的 在2001年的时候,金力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全球权威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Y 染色体遗传学证据支持现代中国人起源于非洲》的论文,这篇文章从DNA的角度分析,得出了“现代中国人起源于非洲”这个结论。 在谭婧泽老师提供的这篇支持现代中国人起源于非洲的论文中,记者了解到,金力教授他们是通过人类基因中的Y染色体的遗传特性来研究人类起源的。为什么选用Y染色体?是因为Y染色体从遗传角度来说相对更单纯。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两套染色体,一套来自父亲,一套来自母亲。在这些染色体中,Y染色体是男性染色体,只由父亲一方遗传而来,这就减少了基因突变率,所以通过Y染色体可以更清晰地反映基因遗传的“历史轨迹”,因此,包括金力教授在内的很多遗传学家都把这种遗传物质作为研究现代人类起源的最佳材料。 金力他们利用了3个古老的Y染色体上的SNP作为研究重点,即M89、M130和YAP 这3个古老的Y-SNP,这3个Y-SNP又都是在M168突变型的基础上产生的3个突变类型。

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秩序

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秩序 课程前言 在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征程中,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有一个问题比较突出。人们的精神生活、精神文化、精神世界,这方面的生活水平往往没有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原来我们设想的是人们的经济得到满足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也会越来越高,这样一个伟大的幻想已经破灭了。在现代化的征程中,人们的精神世界出现的问题却越来越多,它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满足而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近些年来,我一直关注这方面的问题,而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精神世界秩序的问题。精神世界是否需要秩序?它需要什么样的秩序?怎么样建构这个秩序?所以今天和大家探讨的题目是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秩序。 我们说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秩序井然,显得井井有条,非常有秩序时,一切事物能够有条不紊,且能够循序渐进的发展基本保证,有条理、有顺序,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一个人才能够循序渐进,不断地得到发展,而如果失去顺序,秩序紊乱,往往容易导致混乱、倒退,甚至崩溃。历史上,秩序井然时,这个国家和民族处于发展时期,财富得到很大的积累,人口数量在增多,而在战争和混乱、失序时,这个国家就会倒退,甚至崩溃,被新的朝代所取代。在我们古代朝代更迭时,每一个朝代的初期,往往统治者能够励精图治,并且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建立一个秩序井然,不断发展的时期。然而,封建社会,往往到一个朝代末期开始混乱,开始失序,被新的朝代所取代。所以,“有秩序——没秩序”的一治一乱的循环,这是人类社会。 其实,正如在自然规律支配下的自然秩序,自然规律、自然世界的秩序,它控制自然界运动变化,水往哪里流、风怎么样刮,其实自然界背后有自然规律控制下的自然秩序。那法制伦理规范和纪律规章制度这些人类创造的文明,它约束下的社会秩序也调节着社会历史的持续发展。在自然界有自然规律支配下的自然秩序,在社会界有社会秩序支配的社会发展。在精神世界里边亦是如此,精神直接的欲望、情感、认知、评价、意志和信仰等维度,它在倾向于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也离不开一定的秩序,以避免精神世界的紊乱。在精神世界领域往往向往自由、追求自由,我的欲望、情感、政治,我都想追求自由,不想被束缚,我想主动

人类文明的起源

人类文明的起源 二千四百年前,大名鼎鼎的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演说和著作里曾经说过,比他早九千年,大西洲的居民已经有了很高的文明。他还对大西洲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建筑式样,作了生动的描述,说那里有许多雄伟壮丽的建筑物,周围还栽上了枝叶茂盛的树木。但是不知哪一年,这个大西洲在一夜之间,突然沉没在浩瀚无际的大西洋中了。 如果柏拉图所说的确有其事,那么早在一万二千年前,人类就已经创造了文明。不过,这个大西洲究竟在哪里,千百年来一直是个无法解开的谜。 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群科学研究人员来到了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附近。他们从八百米的海底里取出了岩心,经过科学鉴定,这个地方在一万二千年前,确实是一片陆地。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导出来的结论,竟然同柏拉图的描述如此惊人的一致! 其实,最近三十年来,考察大西洋海底的科技人员,曾经多次在大西洋底发现庞大的古建筑群。那里有长长的道路,有雕刻精美的石柱,还有其他许多文物。一九七九年,在大西洋的百慕大三角海区,又有惊人的发现。经过美、法两国调查队的仔细考察,证明了这个海区的底下,有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它的建筑时间,比古埃及的金字塔还要早得多。根据科学测定,这座海底金字塔每边长300米,高200米,塔尖距离海面100米。它有两个大洞,海水以极快的流速从洞中穿过,激起了海面上一片汹涌澎湃的狂澜。 那么,早已沉落在大西洋中的古大西洲的居民,究竟是些什么人呢?他们是怎样建设起文明来的呢?他们还给人类创造过哪些奇迹呢?非常可惜,现在还没有人能够作出确切的回答。再说,时间已经相隔一万二千多年,因此对于这些富有兴味的问题,看来只能让科学家们去继续探索和考察了。 自从古猿下树走到地面上来生活,并且用石块作为劳动的工具,到现在已经有三、四百万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人类的祖先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栉风沐雨,披荆斩棘,改造着客观世界,也创造着人类自己。人,有发达的大脑和灵敏的双手,也有丰富的语言和严密的思维。正是依靠这些,在悠久的历史年代里,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绚丽多彩的文明。 尽管大西洋底的文明之谜,还有待于科学家们去进一步揭开,但是,广泛存在于世界上的丰富的历史古迹、众多的地下文物在大量的文字记载,可以清楚地告诉我们,尼罗河畔的古埃及,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今伊拉克一带)的苏美尔和巴比伦,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古印度,以及黄河和长江之滨和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四个摇篮。五、六千年来,她们孕育着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开创了源远流长和科学和艺术,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期间发生的许多事情,都是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现在让我们从尼罗河畔的古埃及开始,讲讲五千年来世界各国的种种历史故事吧! 人类文明的起源及其分布 人类文明的摇篮──古代两河流域 地球上最早出现文明之光的是两河流域,两河是指亚洲西南部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这两条河的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古代希腊人称它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河间之地。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前,这里就居住了苏美尔人。对于苏美尔人,人们虽然至今还不知道他们

科学家证实:中国人最早的祖先来自非洲

科学家证实:中国人最早的祖先来自非洲 开篇 中国人来自哪里?谁是我们最早的祖先? 这个问题,必须从远古人类出非洲开始讲起。早在1871年,达尔文在《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中就写道,“人类的早期祖先曾经生活在非洲大陆,而不是别的地方。”但是,正如“人类是‘猴子’变的”这一命题曾经引起几乎全人类的抵制一样,人类——包括中国人——来自非洲,最初也同样不会为人们所顺利接受。 然而近一个世纪以来,陆续发现的远古猿人化石,尤其是东非的猿人化石,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个事实。 于是,科学家据此推测出了这样一幅图景:较早前的发现是,自“人类”从200万年前走出非洲,进而散布在各地之后,我们的先祖就各安其所,各得其命,他们在旷古洪荒的原野上采摘,在泥沼溪流中渔猎,在幽暗的岩洞中繁衍,生生不息,延绵至今。 然而,正当这一图景渐渐为学界所接受之时,科学家们又有了新的发现:15万年前,人类曾经拥有一个共同的“非洲祖母”,今天的所有人都是她的后代。我们的先祖从东非出发走走停停,直到6万年前才到达东亚南部,而后渐次进入到我们如今生息的这片广阔大陆。炎黄子孙的拜祖大典仪式

中国人从非洲来,与我们是“炎黄子孙”的说法其实也不矛盾。在20世纪20年代的考古发现后,我们一度曾有新的答案:我们来自“北京人”。但是后来水帘洞人的发现,证实我们跟北京人没有血缘关系。 反而是“炎黄子孙”这个说法,隐藏着远古人类自西部进入中国大陆的事实:昆仑神话中的汉藏民族远古图景、汉藏语系中的语言传承密码……所谓炎帝、黄帝,大约就是远古青海一代古羌部族的首领。 我们的迁徙路线图正越来越清晰,但科学家们却并永远不会驻笔,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或许正在于他从不会停止从各种角度探索一个命题:我们从哪里来,又向何处去。 入中国记 黄色人种的近祖之一,是3万~4万年前出现在中亚或南西伯利亚的Y染色体M242,它是M45的后代,他们被天山阻挡后,转向中亚和印度,然后一部分人移民进入了美洲。这批移民至少分为三批,在不同时间到达美洲:第一批是3万年前,由中亚来的部分人走过白令陆桥,到达美洲后南下,成为南美和北美南部大部分的印第安人;第二批在2万年前,从南向北经中国东北到白令陆桥,占据了北美北部;而大约3千年前,爱斯基摩人和阿留申人从白令海峡到美洲,是第三批。人类Y染色体迁移分布图 另一支近祖M175,则继续沿着喜马拉雅山南麓向东、向北

古塔在历史中的发展与演变简述

古塔在历史中的发展与演变简述 摘要:古塔在中国的建筑历史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古塔千姿百态,其造型之美,结构之巧,雕刻、装饰之华丽,均堪与我国其它种类的古代建筑相比。而塔这种建筑并不是我国的固有类型,而是外国的一种建筑。在传入我国以后,塔又和我国原有的建筑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的建筑类型。 关键词:古塔、历史、发展 一、古塔的起源 在不同的资料与文献中关于古塔的起源有不同的介绍与描述,但是普遍学者还是认为是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76年),使臣赴西域求佛法,在大月氏遇到天竺僧人巡叶康腾、竺法兰1,把他们迎到京城洛阳。第二年,汉朝廷在洛阳为两位僧人修建了一所寺院,因为来时一路上用白马驮载了佛经、佛像,寺院就以白马命名2。白马寺是我国第一所佛寺,中心的主要建筑是一座木结构的大方塔。从白马寺开始,随着佛教的传播,佛寺和塔密切联系着遍及各地,凡有佛寺的地方大多有塔。而且由于后来的塔多用砖石砌筑,比寺院更加坚固,往往寺院毁坏之后很久,塔依旧屹立原地,保留着历史的遗迹3。最初是用以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的场所,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后,遂发展演变成为有着特定形式和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常言道:“有塔便有寺”,中国早期的佛教寺院大多是以“塔”为中心的。孤高耸天的佛塔,以它巨大超人的空间体量,打破传统古典建筑平缓坦然的空间序列,是佛陀“涅槃”4神圣的象征。 塔的故乡在印度,它是佛教的产物。据佛经故事,释迩牟尼涅架之后,弟子阿难等人将他的遗骸火化,烧出了色泽晶莹、击之不碎的珠子—舍利。众弟子在各地修建坟家,将舍利分葬。每处都修一个台子,台上建一个覆钵形的坟,坟顶立一根尖刹。这种建筑汉译窣堵坡5、浮屠、浮图等等,晋宋时期的译经人造了一个“塔6”字来译称(更早的文献中没有塔这个字)。在印度的古尸纳伽相传释迎牟尼涅架的地方,有一座著名的佛塔,就是章堵坡的典型7。 二、塔在中国的发展 塔传入我国近二千年,它的初型有少量保存,大量的是发展演化得来的新形式。从建筑艺术史的角度看,外来因素在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而且持续了如此长的历史时期,这无疑是莫大的收获,值得用专门的篇章来描述,当然也值得我们作一番浏览。而我们首先还可以指出,塔的功能,塔和佛寺的相互关系等,也是经历了许多变化的8。塔的最初用途是坟墓,是用来埋葬佛祖舍利的。由印度到中国,塔的主体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实心坟墓变为空心楼阁。建筑结构的巨大变化,实际蕴含着文化内涵的微妙差别。坟墓是用来埋葬死者的,而楼阁则是居住或观光之所,二者对比,表明印度佛教进人中国之后就被中国的人世文化所改造。在中国著名的塔有很多,比如说杭州的雷峰塔,苏州的虎丘塔,西安的大雁塔等等。 1竺法兰,东汉僧,中印度人。 2唐玄奘,《大唐西域记》 3罗哲文:《古塔摭谈》,《文物丛谈》1982年第3期 4涅槃:调理自己的思想,断除大脑里面不好的思想、程序、情感,最终达到没有烦恼,超脱生死的境界,也就是无所得,无执着,随缘。 5窣堵坡,又称窣堵波是源于印度的塔的一种形式,在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南亚、东南亚国家比较普遍。 6葛洪:《字苑》 7蔡华:《中国古塔的历史发展与演变》,《四川水泥》2015 11-0081-01 8罗哲文:《古塔摭谈》,《文物丛谈》1982年第3期

从中国晚期智人颅牙特征看中国现代人起源

第17卷 第4期 1998年11月人 类 学 学 报A CTA AN THRO POLO G I CA S I N I CA V o l 117,N o 14N ov .,1998从中国晚期智人颅牙特征看中国现代人起源 吴新智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 100044) 摘 要 本文提供或援引了中国晚期智人头骨的额骨鳞部最突出点位置、颊部骨骼下缘的形状、头 骨最宽处位置等特征和铲形门齿等牙齿特征的出现率等的有关数据,并探讨了这些特征系来源 于非洲“夏娃”的后裔,还是中国当地更早的人群。所得结论更倾向于后者而不利于前者。中国 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的文化之间缺乏显然的反差,没有中断的迹象,也是不利于中国现代人 起源的替代说的有力佐证。 关键词 智人,颅骨特征,牙齿特征,连续进化,杂交,现代人起源,中国 收稿日期:1998206226 本文作者曾与布劳厄尔(G .B ra βuer )在德国汉堡的汉堡大学人类生物学研究所对中国 和非洲的属于古老型智人的颅骨的一系列形态特征作了比较研究。我们发现有几项形态特征的变异谱在非洲标本中表现出比在中国标本中为宽广(吴新智,1994)。属于这种情况的特征有:额骨最突隆部的位置,枕骨圆枕的形状,项平面后部的形状,颧骨额蝶突所朝的方向,齿槽突颌程度和上颌骨颧突下缘的轮廓等。另外还有一些特征迄今在中国的这一阶段的头骨上还没有发现,而在有的非洲古老型智人头骨上却表现得很明显,例如头骨脑颅部最宽处的位置在其后三分之一部,两侧颞上线之间的最短距离的位置比较靠后等。在该文内我们还指出,值得就这些特征在更新世晚期 全新世解剖学上现代类型人类化石中的表现情况进行研究,以帮助弄清在中国的地区连续进化和外来因素之间,何者在中国解剖学上现代型人类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国晚更新世解剖学上现代型人类中的主要标本,出自山顶洞、柳江和资阳的头骨进行研究,以查明它们在一些特征方面的表现。 1 额骨最突隆部的位置 吴新智等(1994)曾测量中国和非洲的远古型和现代型智人的标本计算两项指数即: a .眉间点区段长 g - b 弦长 b .鼻根点区段长 n -b 弦长 此二指数在该文中被分别称为指数 和 。 本文增加了对山顶洞3个头骨模型的测量,得出中国晚期智人的此二指数及有关测量的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导读:本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态度去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呢。青年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对国家和民族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近,我阅读了有近代中国文化怪杰之称的辜鸿铭先生所著的《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从真正的中国人,中国礼仪,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中国人的精神》原载1914 年的《中国评论》,1915 年更名《春秋大义》在京出版,并很快被译成德文,一时轰动西方。全书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价值,在当时中国文化面临歧视、中华民族遭受欺凌的情况下,其影响尤为特殊。 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在这部著作中辜鸿铭把中国人的精神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就是绅士性。是没有强硬、苛刻、粗鲁和暴力。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庸俗、愚昧、狡黠的,但却并不可怕没有侵略性,没有荒唐,没有邪恶。中国人确实有很多缺点,但这些缺点中却又透露出几分可爱。第二种精神就是强烈的同情心。真正的中国人过着一种感情的受人类影响的生活,可能有时会被人说成忽视了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确是自由的过着一种真实的、感觉的生活。书中还谈到了中国的语言和无法绕开的中国的文明。

作者认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所以真正的中国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灵和成人的头脑的人”。而书中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就必要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不可否认,辜鸿铭所强调的那种“中国人的精神”,确实是令人向往和怀念的。老先生对中国人和西方人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推崇中华文化、儒家文化,认为中国人是深沉的、博大的、纯朴的和灵敏的。在文中,辜先生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助西方文明等论调里在当时的西方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他看来,西方人惧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强制力去进行约束。耗费了大量的财物去供养“闲人阶层”,更是对人本身造成了强大的约束,这种约束进而促使人走向极端,这也是对20 世纪初的列强觊觎中国的一大主因。如今的中国,尽管有一批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却在日益西化的大众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所以会有人总是觉得“西方月亮比中国圆”,从而忘掉根本。以我们当代人的眼光来看,我们对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须继承和发扬,也要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科技,绝不能有那种民族自大的心态,从而能让我们民族的文化在与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融会贯通中继续发扬光大,造福于我们的中华民族。 辜鸿铭是一个天才。学贯中西、精通九种语言、获得13 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语翻译到西方。曾为六国使节当翻译。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辜鸿铭,是应该被历史记下的。探索中国人的精神,没有也永远不会结束。

苏美尔人种语言与中国人之间的关系讲解

苏美尔人种、语言与中国人之关系 苏美尔人的Y-DNA 以前对苏美尔人知道得很少,看到网络上的讨论后,想到要了解一下外国人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和研究状况,即他们对以下问题的看法:苏美尔人是什么人?他们是从别处迁移到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吗?是何时、从哪里来的呢?从有关资料看到部分国外研究者对这些问题比较有影响的看法或研究成果,以及他们对于“苏美尔人”究竟指的是什么人有不同的理解。在苏美尔时代,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居民很可能是由多个不同族群融合而成,可能包括农耕、游牧和渔猎族群。 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自然环境,缺少适当的古人类遗存材料,迄今一直没能测试苏美尔人的Y-DNA[1]。根据其它方面的资料,有人猜测苏美尔人的Y-DNA可能为G、J、L、T或某种R[2],也有人认为是R1b[3]。最近,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找到了一具古人类骨骼,来自6500年前的苏美尔人首都乌尔(Ur),其保存完好的牙齿,可能有足够的软组织进行DNA 测试[1]。鉴于,苏美尔人很可能是由多个不同族群融合而成,不知这一测试结果能够在何种程度上揭示苏美尔人的奥秘。 一、沼泽阿拉伯人的Y-DNA 关于苏美尔人的Y-DNA,由伊拉克、意大利、印度的几位学者联合发表的一篇研究伊拉克沼泽阿拉伯人遗传特征的文章(以下简称《印迹》)影响最大。文中指出,有人认为伊拉克沼泽阿拉伯人可能与苏米尔人有着很深的渊源,但也有观点认为沼泽阿拉伯人为外来移民,并与家养水牛的出现有关,也即可能与南亚农业文化人群有关[4]。该文关于沼泽阿拉伯人Y-DNA研究的要点如下面所述。 需要说明的是,《印迹》中所说的“苏美尔人”,指的是苏美尔时代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地区的所有居民。但通常所理解的苏美尔人,其语言、文化,可能也包括外表,都与他们的闪族邻居和继承人不同。按照这种说法,古闪族应该不属于“苏美尔人”。若据此对《印迹》的观点加以修正,则苏美尔人的基因池中可能不包括或只有很少的闪族Y-DNA单倍群J,主要成分可能是以下单倍群(子群)中的一种或几种:G-M201、R1-L23(R1b1a2a)、Q-M25 (Q1a1b)、L-M76、Q-M378(Q1b1)和R2-M124(R2)。 1、父系Y染色体的多样性。根据对143例健康伊拉克沼泽阿拉伯人男性的父系Y染色体进行的测试结果,得到其Y-DNA的谱系关系以及频率,参见下图(原文图2)。超过90%的基因池可以追溯至西部欧亚大陆成分:中东单倍群J-M304,近东的G-M201、E-M78和E-M123,

中国姓氏人口排名

中国姓氏人口排名 中国姓氏起源要追溯到原始部落时代,当时的姓氏是作为氏族的一个标志符号,多以女字旁为主,如上古八大姓氏“姜、姬、妫、姒、赢、姞、姚、妘”其中7个姓氏有女字,也用来辨别不同氏族的后代。姓氏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里程碑。 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 说到姓氏排名,大多数人第一个想起的就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百家姓》以“赵”姓打头,并非因为“赵”为天下第一大姓,而是因为它是完书于北宋初年,宋代钱塘儒生所作,自古都是皇家第一大姓,否则就是欺君之罪了。 而根据同居数据显示,中国单姓已经达到了惊人的6931个。那么谁是这些姓氏中人口最多的是哪个姓?据了解,2017最新版本的百家姓人口排名已经出炉,第一人口姓氏已经更为李姓。 2017年中国百家姓人口排名前十为: 2017最新排名姓氏人口比例人口数量 1 李汉族人口比例7.94% 95,300,000人 2 王汉族人口比例7.41% 88,900,000人 3 张汉族人口比例7.07% 84,800,000人 4 刘汉族人口比例5.38% 64,600,000人 5 陈汉族人口比例4.53% 54,400,000人

6 杨汉族人口比例3.08% 37,000,000人 7 赵汉族人口比例2.29% 27,500,000人 8 黄汉族人口比例2.23% 26,800,000人 9 周汉族人口比例2.12% 25,400,000人 10 吴汉族人口比例2.05% 24,600,000人 通过姓氏人口数据显示,原先的“赵钱孙李”已经被改写为“李王张刘”,各位观众老爷的姓氏在百家姓人口排名第几呢?

齐齐哈尔水师营历史的文化传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d6926887.html, 齐齐哈尔水师营历史的文化传承 作者:关连芳 来源:《理论观察》2014年第01期 [摘要]齐齐哈尔水师营是清朝水师中的一支劲旅,在反击沙俄侵略、保卫与建设黑龙江三城(瑷珲、摩尔根、齐齐哈尔)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的文化繁荣与发展以及促进经济振兴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齐齐哈尔水师营;历史贡献;传统文化;积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1 — 0070 — 02 清齐齐哈尔水师营正式建制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裁撤。在此期间,齐齐哈尔水师营参加了著名的雅克萨之战,并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其后驻守齐齐哈尔的208年中历尽守城护民之责,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重温这段历史,并挖掘其文化内涵,会给我们以启迪。 一、水师历史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宝贵财富 爱国主义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传承的精髓。水师精神、寿山精神与马占山精神构成了齐齐哈尔古代、近代和现代反侵略历史的三部曲,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宝贵财富。 顺治元年(1644年),百万八旗军入关,“龙兴之地”——盛京仅有千余名兵丁守卫,宁古塔只有数百人可以支用,整个东北完全处于沙俄的“鹰视狼顾”之下。 16世纪的沙俄为了掠夺土地和他们垂涎的皮货,开始越过乌拉尔山迅速东进,成为中国 的“邻居”。叶尼塞斯克城和雅库茨克城成为他们侵入黑龙江下游的桥头堡。匪首波雅科夫、哈巴罗夫和斯捷潘诺夫,先后率领哥萨克匪徒,占据达斡尔的居住地——雅克萨城,屠杀、抢掠古伊古达尔村民千余人;他们袭击瑷珲城,威胁赫哲人的乌扎拉村…… 清政府曾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顺治十五年(1658年)、顺治十七年(1660年)三次对俄军展开清剿。但因清军没有在此长久驻扎和徙民实边,沙俄吞并黑龙江的边患一直存在。 康熙帝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做反击沙俄的准备。 康熙元年(1662年)始,清政府采取奖励投军措施,共在盛京、吉林、宁古塔等地编制“新满洲”兵万余人;康熙十年(1671年)和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帝两次以谒陵的名义巡视东北。他以“非观兵”的姿态表达了对“貔貅健甲”的厚望与自信;康熙十三年(1674年),清政府分拨吉林部分水师分驻黑龙江地方,这一年吉林水师到齐齐哈尔驻防。他们日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