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4、做一块卵石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类比推理得出卵石形成的原因;2、掌握风化的科学概念,了解风化对岩石的作用;3、初步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作用。
(二)能力目标;1、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2、能大胆想象,进行类比推理得出科学结论。
(三)情感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2、愿意合作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教学要点分析:教学重点:探究卵石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运用类比推理得出大自然中卵石形成原因的结论。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1)卵石(装在盒子里5、6块)。
(2)分组实验材料(六组):每组小锤1把;酒精灯1;广口瓶(带盖,有水);水槽1(装水);信封2个(一个装2块卵石,一个装1块页岩);稍大砖块1;火柴1盒。
2、多媒体课件:(卵石图片,实验提示,风化作用破坏岩石模拟动画,河流中卵石形成的图片)。
教学过程:一、.既得事实,提出问题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可以让大家一饱眼福的东西,想看吗?(出示一块卵石),对,是一块石头(放在展示台上);(再出示一块),嗯,还是石头(再放在展示台上),(再取出一块),老师今天带来的都是石头,(边说边取出余下几块),其实,老师课前给每小组也都准备了两块这样的石头,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摸一摸?那等一会在看、摸的时候,要仔细思考一下,这些石头有什么特点?和普通的石头有什么不同?听明白了吗?请小组长打开你们面前的信封,大家来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
生看、摸、想。
师:谁来说一说?生答(光滑、圆溜、坚硬、近似圆形)师: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对,叫卵石(板书:卵石),你们在哪些地方见到的卵石?你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吗?二、逻辑推理,提出假设1、推理卵石的形成和水的关系:(1)提问: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卵石一般集中在哪些地方?(学生回答)(2)请同学们推测或猜测:卵石的形成与哪一种物质有关呢?(学生回答)2、做一块卵石:(1)讨论制定实验方案:除了水以外,老师还让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出示课件:砖块、石块、小锤、塑料可乐瓶),运用这些材料你能想办法做出卵石吗?小组内讨论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制作出卵石。
10.《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做一块卵石》是青岛版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五年级下册《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单元的第五课时。
本课通过做卵石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一块棱角分明的大石块变小、变圆的过程,从而推想大自然中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
本课探究活动中,主要让学生根据实践经验对不易观察到卵石形成现象进行推想,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教科书由三部分组成:即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和拓展活动。
活动准备:利用文字提示了课堂探究需要的典型材料,酒精灯、有盖的大口玻璃瓶、页岩、碎砖块等,为本课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和卵石磨圆过程的模拟实验做好材料上的准备。
活动过程包括三个活动。
活动一:欣赏美丽的卵石。
教科书提供了四幅美丽的卵石图片,展现了各种各样的卵石。
目的是让学生感知到卵石的多种多样,也通过欣赏卵石活动,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
活动二:做一块卵石。
教科书展示了一幅学生做“卵石”的活动场景图。
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做一块卵石的活动,让学生感知、体验石头变圆要经过的一些过程,为推想大自然中卵石的形成原因作铺垫。
活动三:大自然中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本活动包括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教科书中展现了一幅大自然中卵石形成的卡通图。
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大自然中的卵石存在环境,将做卵石用到的方法与大自然的力量进行类比,推想卵石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第二个环节:教科书中配了两幅图,一幅是学生进行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
另一幅是高山上的岩石受到暴雨的袭击,雨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及图示皆说明:大自然中的岩石在季节变化或昼夜变化中,风化作用使岩石形成碎块,造成了对岩石的破坏。
第三个环节:教科书利用资料卡说明“温度、水、植物等对岩石的破坏叫做风化。
”明确了风化的含义,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
第四个环节:教科书利用卡通人物的语言“说说卵石是怎么形成的?”并配上空白格,引导学生对卵石的形成进行概述。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做一块卵石》教学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做一块卵石》教学参考一、教科书说明:本课通过做卵石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一块棱角分明的大石块变小、变圆的过程,从而推想大自然中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
本课探究活动中,主要让学生根据实践经验对不易观察到卵石形成现象进行推想,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教科书中以各种各样的卵石作为背景,展现了课堂探究的主题。
利用文字提示了课堂探究需要的典型材料,酒精灯、有盖的大口玻璃瓶、页岩、碎砖块等,为本课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和卵石磨圆过程的模拟实验作好材料上的准备。
选择页岩来进行模拟气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的实验,是因为页岩质地较软,实验效果好。
如果找不到页岩,用其他薄片状的岩石,例如风化的花岗岩,也是可以的。
用在卵石磨圆模拟实验中的碎砖块,应尽量选用些棱角明显的,便于实验前后的对比。
另外,教科书还提示学生搜集一些有关卵石形成的资料,目的是丰富学生知识,为课堂探究作充分的准备。
活动过程:包括三个活动。
活动一:欣赏美丽的卵石。
教科书提供了四幅美丽的卵石图片,展现了各种各样的卵石。
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卵石存在较大的区别,如:卵石的大小不同,有的大如鹅卵,有的小如豆粒;卵石的圆度也不相同,浑圆状、椭圆状、长椭圆状都有,其中以椭圆状的居多;卵石的色彩也不同,红、黄、灰、黑、白、黑白相间、红黄辉映等,色彩纷呈,应有尽有,美不胜收。
同时也引导学生发现卵石具有相同点:形状都近似圆形,表面光滑,为下一步学生猜想卵石的成因,提供依据。
在各种卵石图片中间,一卡通的语言嗨,我的名字叫卵石。
显得趣味横生,更贴近学生,增加了亲切感,便于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不仅能使学生感知到卵石的多种多样,也通过欣赏卵石活动,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
活动二:做一块卵石。
教科书展示了一幅学生做卵石的活动场景图。
图中展现了做卵石需要的一些材料:石头、砖块、锤子、瓶子、水等。
【教材】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做一块卵石》一、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材料:课件、卵石、页岩、酒精灯、镊子、水槽、水桶学生准备材料:砖块、锤子、水、火柴、塑料瓶二、教学目标:1、通过类比推理得出卵石形成的原因;掌握风化的科学概念,了解风化对岩石的作用;初步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作用。
2、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能大胆想象,进行类比推理得出科学结论。
3、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愿意合作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卵石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利用模拟实验探究温差变化对岩石的破坏现象。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及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法。
评析人:刘宝东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可以让大家一饱眼福的东西,想看吗?哦,都想啊,那得听我口令,每个小组都有一个黑布袋,里面就是我为大家准备的礼物,现在不要拿出来,先用手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好开始摸。
谁来说一下,你摸到了什么?石头,它是什么样子的?圆溜溜的、表面很光滑、有点圆、很硬。
好,下面把它们从布袋里请出来,一见庐山真面目,真的是石头,你们太厉害了。
知道这种石头叫什么名字吗?卵石,为什么叫卵石呢?原来它们长得圆溜溜的、像鸡蛋,好我们就叫它卵石。
(板书:卵石)你们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卵石?对,大海边、小河边都有很多的卵石的影子,下面跟随老师一起去欣赏美丽的卵石去,请看大屏幕,看到这些漂亮的卵石,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想说吗?(卵石从哪里来的、卵石为什么这么圆、卵石是怎么形成的、是谁制作的卵石……)真替你们高兴,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说明你们想进一步研究卵石,对吧?唉,你们自己做过卵石吗?哦,没有,想不想自己来做一块卵石呢?想啊,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一块卵石(板书:做一块)(评:使学生感知卵石的多种多样,通过欣赏卵石活动,激发学生的研究卵石的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使学生感受的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0课《做一块卵石》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卵石的产生原因和形成变化过程;2.掌握探究卵石制作方法,在科学实验中感受科学的乐趣和魅力;3.加深对于环境和保护意识,爱护自然和环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卵石的定义和特点;2.探究卵石制作原理及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卵石对水有润滑作用的原理;2.理解卵石的形成变化及环境意义。
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教师引入(5分钟)1.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或PPT,呈现课题标题;2.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什么是卵石?卵石有什么作用?第二步:知识讲解(10分钟)1.通过图片展示卵石的形态和特点;2.讲解卵石的定义和原理;3.介绍卵石在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步:实验制作(30分钟)1.安排学生分组,每组3-4人,准备所需材料,如小碗、干燥沙子、卵石、清水等;2.按照步骤,先将沙子倒入小碗中,再放入卵石,用清水浸润,让沙子充满空隙;3.将碗倒扣在工作台上,轻轻拍打到沙子流出为止,制作出最美的卵石。
第四步:实验探究(30分钟)1.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卵石对海岸线的意义;2.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讨论卵石在环境中如何起到保护作用;3.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和乐趣。
第五步:教师总结(5分钟)1.结合实验结果,让学生再次认识到卵石的意义;2.强调爱护环境的重要性,落实环保意识;3.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加深学生对于卵石的印象。
四、教学评价1.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班级讨论和交流;2.对学生作业进行点评和统计;3.提供自查表,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
做一块卵石【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教学目标】一、体验科学探讨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二、喜欢斗胆想象;愿意利用与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取得美的体验。
3、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卵石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卵石形成和风化的模拟实验。
【教具、学具】1.学生用:酒精灯、大口玻璃瓶(有盖)、碎砖块;学生搜集的有关卵石形成的资料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能反映河道上、中、下游岩石散布情况的图片或录像;能反映上游山体风化现象的图片;三角洲图片。
【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出示精美的卵石作品:“大家看,老师这节课给大家带来了礼物,这是什么?”从而导入新课。
师:同窗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生:卵石。
师:看到这些卵石你能猜一猜卵石是如何形成的吗?(鼓励学生斗胆猜想)板书:卵石是如何形成的?二、小组学习,自主探讨1.卵石是如何形成的?(1)谈话:同窗们看卵石周围环境的图片,看完后,你能不能展开想象斗胆猜想卵石是如何形成的。
(2)播放课件,师生互动总结。
石块从高山上滚落下来。
沿河道从上游往下游走,可以发现河道中的岩石愈来愈小,棱角愈来愈不明显,表面愈来愈滑腻。
卵石是在水是搬运进程中逐渐被磨圆的。
(3)小组实验:自己做一块卵石。
一、水对卵石形成的影响实验。
师:同窗们对卵石有了必然的熟悉,那你能自己做一块卵石吗?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带盖的玻璃杯、碎砖、锤子、水,你想怎么利用这些材料来做一块卵石。
学生分组设计模拟实验方案汇报交流实验方案分组实验。
(师进行适时地指导,提示学生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并注意安全)汇报交流:师:你们是怎么实验的,为何这样做,实验的结果怎么样?实验告知咱们什么?生:咱们用锤子把砖块砸碎,发现砖块上有锋利的棱角,这时咱们把这些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口瓶中,把瓶盖拧紧,使劲摇晃,发现碎砖块的棱角没有了,有的碎砖块便成了圆形的。
生:我发现碎砖块在水的冲洗作用下,而且彼此碰撞,棱角渐渐就变没有了。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做一块卵石》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了解卵石的由来和形成过程;2.学习制作卵石的方法;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4.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及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掌握卵石制作的方法;2.学会观察分析卵石的形态、色泽和特征。
三、教学难点1.如何加深学生对卵石形成过程的理解;2.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实践。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结合实物展示;2.分组制作、观察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提问“我们上节课学了什么?”2.结合提问,引出本课主题:制作卵石,或问“卵石是怎么来的?我们今天要从哪个方面学习呢?”引导学生进入新知学习。
2. 学习新知1.教师通过投影演示或黑板书写等方法,向学生介绍卵石的概念,并简单讲解卵石的形成过程。
2.教师分析讨论卵石的特点和颜色等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卵石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3.教师重点讲解制作卵石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3. 实践操作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每组2~3人,从备好的材料中制作卵石。
2.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按照前期学习内容,学以致用,注重观察和体验,丰富自己的卵石形态和色泽的感受。
3.在制作过程中,老师可以适时提醒学生注意技巧,加深学生对卵石形成过程的理解。
4. 实践总结1.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完成卵石后,通过小组内讨论和展示,介绍自己制作的卵石形态、色泽等方面。
2.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技巧,加深对卵石制作过程和特点的理解。
5. 课堂小结1.教师根据本节课学习目标和学生实践情况,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2.向学生展示一些卵石的图片和视频,加深学生对卵石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六、教学反思本堂课采用了讲解、展示、分组制作等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及观察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时间的安排和实践操作的准备上,仍需做出一定的优化和改进。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做一块卵石》新教学设计作品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3.科学知识: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难点: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砖头(小的4、5块,大的一块)、锤子、砂纸、锉、木板、带盖的塑料瓶(半瓶水)、一个大的水桶。
2、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冷水)、碎砖渣一块。
3、课件、冻成冰的瓶子。
卵石评价表一、引入新课,欣赏卵石师:(出示健手球)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有什么特点?生:老师手里拿着是一对健手球。
生:圆溜溜的,很光滑。
师:对,这是人们用石头做的,用来活动手指健身用的。
你知道大自然里有没有这么漂亮的石头吗?生:有,鹅卵石就像这对健手球似的。
(板书卵石)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想不想看?生:想。
(教师出示课件图片)师:这些卵石漂亮吗?生:(齐)漂亮。
师:这些卵石真的很漂亮,还想看吗?(点击“回忆烽烟岁月”图片)师:你看到了什么?生:这是一块石头,上面还有图案,是一个军人。
生:还很值钱呢,能值八万元。
师:是的,这是老师从中国奇石网上找的,它既有欣赏价值也有经济价值。
如果你们想知道更多的奇石可以去“中国奇石网”看一看。
(点击图片)一定会满足同学们的眼福的。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的卵石,你知道卵石有什么用途吗?生:人们可以用卵石来铺路。
生:用卵石可以做装饰品。
师:(点击图片)对,卵石不仅在建筑材料、欣赏价值等方面,还在科学研究方面有很多的用途。
【说明】通过各种各样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更多的卵石,及了解卵石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做一块卵石,进而探索自然界中的卵石形成师:既然,卵石有这么多的用途,我们怎么才能获得这些卵石,能不能自己也做一块卵石呢?生:(齐)能。
4. 做一块卵石-青岛2001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石头的特点和分类。
2.学会用钳子、刷子等工具处理石头。
3.学会用油彩涂色,表现石头的质感。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
1.石头的特点和分类。
2.制作一块逼真的卵石。
三、教学过程
3.1 导入
通过给学生展示一些不同形状、大小、颜色的石头,让学生说出石头有哪些特点,并分门别类地给石头分类。
3.2 操作
1.用刷子清洁石头表面,使表面平整、光亮。
2.用小刀、钳子等工具将石头制作成卵石的形状。
3.用油彩涂色,使卵石看起来更加逼真。
3.3 华丽的收尾
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卵石带回家,交家长与孩子一同观察、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想法和体会。
四、教学重难点解析
4.1 教学重点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最直观的教学重点就是如何用工具将石头加工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这需要教师详细讲解各种工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让学生能够熟练使用。
4.2 教学难点
学生可能会对颜色的选择和涂抹不是很清楚,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石头的表面纹理和质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涂上的颜色和颜色的用量。
五、教学后记
通过本次课程,我们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在制作卵石的过程中,孩子们悉心观察石头表面的纹理和质感,逐渐发掘出石头在自然中的奇特之美,同时也让他们在实现想象中的卵石时,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青岛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通过做卵石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一块棱角分明的大石块变小、变圆的过程,从而推想大自然中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现象。
本课探究活动中,主要让学生根据实践经验对不易观察到的卵石形成的现象进行推想,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
2.喜欢大胆猜想;愿意合作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3.了解卵石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难点:逻辑推理大自然中卵石的成因。
教学过程:学生课前:在进行安全防护的情况下带领学生敲碎砖块使学生明白制作卵石的过程中大的砖块需要破碎。
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感受砖块的破碎,为学生逻辑推理出大自然中卵石的形成的第一步做一理论支撑。
一、欣赏卵石,导入新课。
1.欣赏精美的卵石图片,感受卵石的美丽。
师:美丽的郊外,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上个星期六我在郊游时拍了一些优美的图片,想分享给大家,可以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看能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卵石图片,学生欣赏,说说有什么发现。
2.你们想看一看真实的卵石吗?出示实物卵石,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卵石的共同特征。
学生交流汇报卵石的共同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欣赏卵石的美丽,使学生了解卵石的共同特征,为学生制作卵石提供依据。
】二、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师:同学们看着这些表面光滑、五颜六色的卵石你们都想研究哪些问题?学生汇报,全班梳理问题。
师:感谢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梳理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究大自然中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师:根据我们对卵石的初步探究,你们认为大自然中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三、设计方案,制作卵石。
1.制作方案师:同学们想不想做一块卵石?下面就让我们自己动手做一块卵石。
我为大家准备了砖块(展示大砖块)。
请你们先在小组讨论交流制定卵石的制作方法,并将制作方法填写在记录单上。
《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八宝粥罐、碎瓦块(个较小、有棱角)、小块板岩
教师准备:卵石、小锤、酒精灯、镊子、凉水、水槽、火柴。
教与学的目标
1、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
2、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3、了解卵石是在风化、搬运、打磨等作用下形成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欣赏交流自己手中的卵石,描述卵石的特点。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卵石从哪里来?怎么形成的?
2.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小组讨论并汇报。
(1)温度对岩石的影响
①石头在自然的环境下,要经历春夏秋冬,四季寒暑,温度变化较大,这种温度的变化对石头有什么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试验。
实验:用酒精灯加热板岩,并立即放入凉水中,反复几次,观察板岩的变化。
(强调实验安全)
②冬天,水结冰体积膨胀,会将一些物体涨坏,如:自来水管涨裂,装水的瓮涨裂等,在岩石缝隙里的积水,在低温下结冰膨胀,也会将岩石涨裂。
(2)水对岩石的影响
①水滴石穿。
②在河道中的石块会被水流冲向下游,水的这种作用叫搬运作用。
(3)植物对岩石的影响
长在岩石缝中中的植物对岩石有什么影响?(学生讨论、汇报)
长在岩石缝中的植物,会越长越粗,数根越扎越深,时间长了,裂缝就会被撑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深,最后造成岩石破裂。
小结:温度、水、植物等对岩石的破坏叫做风化。
高山上的岩石,经风化,碎裂滚入河道中,被水流冲击、搬运,怎么就变成了卵石?
小组讨论、汇报(石块之间相互打磨)
3、做一块卵石。
知道了方法,你们想不想自己做一块卵石,那做一块卵石需要什么材料?
(出示一块碎瓦块)如果我们要把这块瓦块变成卵石,你有什么办法?
有的同学可以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猜一猜。
①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②分发实验材料
大家觉得我们在做这个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简单交流)教师强调。
③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卵石成因模拟实验:将棱角分明的碎瓦块(5—8块)装入有半罐水的八宝粥罐中,(罐中放入适量细沙),盖紧盖子用力摇晃,使瓦块充分碰撞、摩擦,过一会儿,看用镊子取出碎瓦片,看瓦片的棱角有什么变化?如果不停地摇晃罐子,瓦片会怎样?
④学生汇报交流。
现在各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成果,让大家一起来分享。
其他小组的同学要认真听,以便与自己的实验结果相对照。
4、总结卵石的成因
学生讨论交流。
高山上的岩石,经风化,碎裂滚入河道中,被水流冲击、搬运,经过石块之间长时间的相互碰撞、磨擦作用,就变成了卵石。
板书:风化河水搬运磨擦
三、科学与生活
1、卵石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1)公园的按摩小路美化生活。
(2)作为艺术欣赏品陶冶情操。
2、作为一种资源,它的现状如何?
学生讨论、汇报
四、拓展活动
调查家乡的老砖房墙砖的风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