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
- 格式:doc
- 大小:83.50 KB
- 文档页数:17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一、科技文阅读题出题陷阱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才能轻而易举地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总结出科技文阅读题设置陷阱常有以下十种主要类型。
一、以偏概全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 “全部”等,见到这些词时,就用笔划出来或者做特殊标志。
二、无中生有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三、张冠李戴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考生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四、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五、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一面的,哪些是次要一面的。
六、混淆时间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在阅读原文时,考生应把“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来”等这些修饰限制词语作为关注点,否则就会造成时间的混淆。
七、信息遗漏就是命题者在设置“陷阱”时,故意漏掉原文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从而导致信息不全面。
遗漏信息是最常见的错题设计方式,认真阅读把握准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高中语文科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在高中语文科学类文本阅读中,正确的答题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答题技巧:
1. 仔细审题:在阅读题目之前,务必仔细审题,了解问题的要求和限制。
这样可以避免因误解题意而做出错误的答案。
2. 首先阅读全文:在回答问题之前,建议先整体阅读文章。
这样可以了解文章的主旨和大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细节和判断作者观点。
3. 标记关键信息: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用笔或标记工具标记出关键信息,如重要词汇、作者观点、例子等。
这样可以方便后续查找和理解。
4. 多角度思考:在回答问题时,尽量从多个角度思考,并综合考虑文本给出的信息。
这样可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避免片面和主观的答案。
5. 利用文本线索:文本中常常会给出线索来帮助理解和回答问题。
例如,可以根据文章中的因果关系、比较等来分析问题。
同时要注意利用文本中的例子和事实来支持答案。
6. 细致分析选项:在选择答案时,要仔细分析每个选项,并与文本进行比较和对比。
不要轻易被表面的迷惑所影响,要理性地判断选项的正确性。
7. 注意文本细节:有些问题可能需要细节的支持才能回答。
因此,在阅读文本时,要注意并记住重要的细节信息,包括数字、地点、人物等。
8. 总结归纳:在回答问题之前,可以先对文本进行总结归纳,概括出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内容。
这样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文本,并更准确地回答问题。
通过运用上述答题技巧,可以提高高中语文科学类文本阅读的能力,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中阅读指导】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现代文科学类文章的分类:大纲卷分为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章;新课标卷分为说明类和论述类文章。
《考试大纲》将一般论述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现代文科学类文章的分类:大纲卷分为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章;新课标卷分为说明类和论述类文章。
《考试大纲》将“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列入必考范围。
如2021的全国课标卷,选材注重文化因素,关注社会现实,体现人文情怀;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和导向。
(一)考什么类型的科技说明文?1.科技说明文的类型:社会科学类与自然科学类往往交错考查。
卷全国I卷全国Ⅱ卷新课标卷·宁夏2021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2021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2021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论述类(社会科学类)2021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说明类(社会科学类)2021社会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论述类(社会科学类)(二)科技说明文的结构特点我们的任务就是研究各类考题,它是解题思路的载体,是我们抽象思维的具体化,是教师思想与学生思想沟通的桥梁,是学生思维能力不断进步的阶梯;我们离不开各类考题。
所以,有针对性的做各类考题,是我们复习的重要方法。
一般科技说明文是思路和结构是这样的:第一段:大多介绍说明对象,提出主要观点;第二段:大多按时间顺序说明实验、研究过程,以及遇到的问题;第三段:大多解释科学原理;第四段:大多展望未来前景,或说明科学将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或说明我们将面临哪些任务。
【例1】2021全国1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盖天说与浑天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两大主流学派的理论,两派都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
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奇瑰雄浑,在历史上备受推崇,盖天学派的圭表也广为世人所知。
其实,盖天派还创制了一种盖天图仪,同样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然而遗憾的是,这种盖天图仪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却鲜有提及,所以今天仍有必要介绍和探讨。
高考语文:科技文答题技巧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是丢分特别多的一类题,尤其是科技文。
因为同学们平时接触科技文少,因此对于科技文的答题暂时摸不着头脑,那么接下来我给大家带来的答题技巧,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科技文答题技巧1.认真品读原文,标记重要信息(文字的或符号的)。
重要的文字信息主要指具有特殊指代含义的代词、内涵丰富的词语、中心句、过渡句、感情句,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主旨语等。
这些词语或句子往往对于揭示中心思想、表达作者观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整体阅读中不失时机地标记它们,抓住它们,就等于抓住了做题的主动权。
2.凭借文中的重要信息,准确地概括全文。
通过第一遍阅读,对原文有了初步的印象,产生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这时要趁热打铁,及时概括一下原文用了哪些具体材料,这些材料证明了什么观点,这个观点是怎样证明出来的。
争取在第二遍乃至第三遍的阅读中实现控制原文的目标,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草率从事。
3.找到题干在原文中的位置,大体确定作答范围。
论述类文章阅读试题的答案一般与题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甚至就在题干的附近,及时找到题干所在的位置,就等于答对了该题的一半。
4.缩小范围,仔细取舍,做出答案。
实践证明,正确的作答范围一旦确定,一般都能比较正确地做出答案;作答范围确定不当,失分也就理所当然。
确定好作答范围之后,要找出该范围中最能体现答案的骨干词句或核心信息,对照题干要求,仔细取舍,科学连缀,直至做出准确的答案。
语文科技文阅读解题方法在社科类阅读中,对信息的准确理解是阅读的侧重点。
通读→筛选→比较→排除,是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下面具体说明。
1.通读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是“懂”。
这个“懂”就是读懂材料,理解把握整个材料的基本内容。
要读“懂”,通读是关键,获得整体理解。
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自我训练,提高通读的能力。
第一,要根据文段的一般模式,提高自己一边阅读、一边预测下文、一边自动概括的技能。
高考选文属消息一类,其结构多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后面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
科技文阅读解答技巧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文中比较重要的概念,也常常与文章的整体内容和要传达的主要信息密切相关,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往往是理解整篇文章内容的重要环节。
高考考查要点主要集中在如下一些方面:1、现代科技文中的新词语、新概念。
2、代词或指代短语的指代义。
理解重要概念在文中的含义,要抓两个方面:1、分析词语本身的含义。
2、从句子、语段及全文的整体联系中理解词语。
在具体的句子中,可以从词语所在位置的语法要求、内容要求、整个句子意思完整要求等各方面去确定词语的基本意思。
对有些词语的理解应从语段内容的角度去分析,注意语句前后的层次性、内容的连贯性及内涵的完整性。
个别词语的含义必须通过对全文内容的把握,结合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倾向,来确定其含义,特别是对词语语境义的提炼与概括。
针对不同的考查方式,采取以下不同的方法:(1)对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为基础,筛选出文中有关重要信息,选出揭示概念的有关信息。
(2)对词语比喻义的理解与确认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3)代词指代义的确定必须紧扣上下文的内容,要注意指代内容有近距离指代,也有远距离指代,对有些指代性词语还要特别注意其前后指代是否一致,范围是否统一等。
二、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科技文中重要的句子一般包括:1、文中内容丰富的语句。
2、结构较为复杂的语句。
3、在文中有特定含义的语句。
理解科技文中重要的句子,主要的方法有两种:(1)语法分析。
对复杂的单句要分清主干,明确陈述的对象,理解修饰、限制的成分。
对复句要明确区分分句间的关系。
还要善于借助句群关系来理解句子表达的重点。
(2)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来分析。
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联系来确定语句的基本内容和含义。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
科技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科技类作品的阅读一直是高考的主要测试内容,着重从不同侧面考查学生筛选、提取、推断信息的能力。
其解题技巧总结如下:科技文第1题通常重在检测对文中重要词语或概念的理解,含指代义的理解;重在检测对关键句子或判断的理解,为全面准确地理解科技文做准备。
解答此类题,要认真读好原文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找到前后之间的内在联系,谨防望文生义一类的选择项的干扰。
科技文第2题通常考查对文中局部信息的筛选、提取和辨别。
题目的指向非常明确,有的虽然没有明示,但实际上仅是在某一段落内就可以找到答案。
解答这类题,关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某一段落,注意用词的肯定性、可能性、推测性便能解决问题。
科技文第3题则主要侧重对全文范围内的关键信息、重要信息的筛选、辨别及判定上。
从近几年高考情况来看,或者是对全文不同地方的内容进行提取,或者是对全文重要内容,如主旨、意图、意义等进行提取,或者是根据文章意思转换表述形式。
解答此题,要先整体感知;然后再扣住关键语句,充分认识哪些信息是最重要的,是事关全局的,增强筛选和提取的自觉性;最后对照题目,逐一找准题干每一选项对应的区间,按需踩点,与原文进行对照比较,瞻前顾后找准联系。
科技文最后一道题重在检测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推
测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关键要根据文章已经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合乎事理、情理、逻辑的分析、综合、推演和测定。
一是内容上要有着落,二是推断的过程要合乎思维规律,这样就能比较顺利地完成相关的题目。
科技文阅读答题技巧【答题口诀】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一篇文章看开头和结尾,一个段落看第一句和结尾句。
科技文的阅读一、考纲陈述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意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答题技巧1、依据文章特征读懂文章(1)根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
一类是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学术论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议论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涉及到经济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等,且内容多为介绍学术论点及其分论点,论据,背景和意义。
一类是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科技说明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多为介绍新科技新发现新认识,主体文字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背景,构造,原理,特点,现状,发展,评价(优点缺陷)及其研究应用前景。
(根据文体特征,可边阅读边猜测下文内容,提高阅读速度。
)(2)注重整体阅读。
逐段阅读,标出各段的中心句子,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
最后在找到全文说明对象(议论对象)的基础上整合文意。
2、选择题的解答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添:添加定语或状语,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2)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a、偷换概念: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
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b、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高考科技说明文阅读解题四法近年高考把科技说明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放在了很重要的地位。
如何才能迅速准确地解答这类试题呢?这里有四种方法供参考。
一、主旨辐射法科技说明文给人以科技知识,测试阅读能力,当然应以能否获取科技知识为目标。
要获得知识,首先要整体阅读全文,抓住文章主旨:说明事物的特征怎样,阐明了什么事理,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情况如何等等,然后审析题干要求解题。
如1997年高考卷第23题:“对本文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美国某些科学家否定了每人只有颅脑的观点。
b.美国某些科学家对肠神经的位置和功能提出了新的见解。
c.美国某些科学家对肠胃疾病的产生补充了新的见解。
d.美国某些科学家对人类某些器官的发生过程提出新观点。
”解答此题,就要抓住文章的主旨:美国科学家对传统的人类器官学说提出了挑战,发表了人不但有颅脑,而且有肠脑的新见解,补充说明了肠胃疾病产生的原因新学说,提出了人类某些器官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新观点。
由此辐射本题各选项,acd 三项都是对文章提供的信息的正确理解,而b项把“肠脑位于食管、胃脏、小肠与结肠内层组织的鞘中,含有神经细胞、神经传递质、蛋白质和复杂的环行线路。
结肠炎、过敏性肠综合症等都与肠脑内产生的问题有关”等句的主语,换成了肠神经,背离了本文主旨,是理解不准的项。
再如1996年高考卷第21题。
第四段中,佩蒂说“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他要说明的是a.纸厂规模的缩小b.纸张成本的降低c.生产流程的简化d.纸浆产量的减少解答这道题,如果不弄清本文的主旨,就无从下笔。
本文介绍的是在实验厂(示范厂)取得成功的生产纸浆的新技术。
这项新技术实现商品化能够保护环境,减少建造纸浆厂的投资(以缩小纸厂规模来实现)。
这也正是这种新工艺给人类带来的福音。
佩蒂在第四段所说的这句话就是对alcell工艺少污染、少投资、见效快的数字说明。
据此来辐射本题各选项,a项说明正确,b项偏离主旨,c项无中生有,与主旨沾不上边,d项与主旨背道而驰,仿佛在说明新工艺的缺陷。
2011年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现代文科学类文章的分类:大纲卷分为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文章;新课标卷分为说明类和论述类文章。
《2010考试大纲》将“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列入必考范围。
如2008年的全国课标卷,选材注重文化因素,关注社会现实,体现人文情怀;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和导向。
(一)2010年考什么类型的科技说明文?1.科技说明文的类型:社会科学类与自然科学类往往交错考查。
(二)科技说明文的结构特点我们的任务就是研究各类考题,它是解题思路的载体,是我们抽象思维的具体化,是教师思想与学生思想沟通的桥梁,是学生思维能力不断进步的阶梯;我们离不开各类考题。
所以,有针对性的做各类考题,是我们复习的重要方法。
一般科技说明文是思路和结构是这样的:第一段:大多介绍说明对象,提出主要观点;第二段:大多按时间顺序说明实验、研究过程,以及遇到的问题;第三段:大多解释科学原理;第四段:大多展望未来前景,或说明科学将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或说明我们将面临哪些任务。
【例1】2008年全国1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盖天说与浑天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两大主流学派的理论,两派都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
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奇瑰雄浑,在历史上备受推崇,盖天学派的圭表也广为世人所知。
其实,盖天派还创制了一种盖天图仪,同样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然而遗憾的是,这种盖天图仪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却鲜有提及,所以今天仍有必要介绍和探讨。
(点明说明对象)盖天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天文学理论,传说出自周人之手的《周髀算经》说:“天象盖笠,地法覆盘。
”古人于伞盖之下,仰观其形有若天穹,于是绘制星辰图像于其上,就成为一幅盖天图。
与盖相类者有笠,笠无柄,顶戴于头遮日防雨。
用笠制作法天之器,作用于盖相同。
故有“盖笠”一词。
但笠小盖大,盖上可以绘制更多星辰,这大约就是后代多称“盖天”的原因吧。
盖天图仪之形与天穹相似,人可站立其下仰视,也可以回转盖图以示天空星辰旋转,还可以斜置以演示北极倾斜之状。
既简单又直观,可谓古人法天最理解的器具。
这种图,天区星度布局比较均匀,完全不像后来的平面盖天图误差那么大。
但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并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只能就相似的车盖等来探讨其形制《隋书》中记有一辆南齐帝车:“及平齐,得其舆辂,藏于中府。
……有乾象辇,羽葆圆盖,画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天街云罕。
”乾象即天象,这正是盖天图仪的形制。
另一类盖天图绘于古墓葬中,汉至隋唐的许多墓室设为穹顶,上绘天象,虽稍简陋,但屡见不鲜。
(交代实验过程)流传于古籍中的平面盖天图,则是将球面图形加以平面化,其好处是制作简易,方便携带。
但这样一来所绘星位必然因照顾角度而牺牲距离,而与实际天象不合,于是广受诟病。
其实,在表现天象方面,浑天派也有缺点。
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目视星空的反象,相当于人从天外向下俯视。
从这一点说,它还不如盖天图直观形象。
(介绍科学原理)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由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盖天图仪遂长期为人们的忽视。
今天再进行浑天之争当然已经毫无意义,但如果把盖天图仪纳入人类天文学史,则依然是很有意义的。
(展望未来前景)(摘编自秦建明《盖天图仪考》)【例2】2007年全国2卷: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9分,每小题3分)①生物多样性是一定时间、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的总称。
(点明说明对象)它是由地球上生命以其环境相互作用并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变进化而形成的,是地表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构成成分之一。
生物多样性与其物理环境相结合而共同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美化和稳定生活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等方面对人类的生存所具有的现实和潜在意义难以估量。
因此,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签署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生物多样性公约》。
这是一项全球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战略宣言,目的是为了当代和后代人的利益,为了生物多样性的固有价值,尽最大可能维持、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
②生物物种多样性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水热条件的差异、地形的复杂性和地理隔离程度造成的。
许多热带岛屿和其他一些陆地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地理位置相对孤立,境内地表复杂,使得这里生存的生物种类最多。
(介绍科学原理)③自从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生命以来,由于各种自然原因,难以计数的生物已经灭绝,现存的500——1000万种生物仅是过去曾经生活过的几十亿种中的少数幸存者。
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被破坏,由此造成的遗传多样性的损失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弥补的。
(交代实验过程)这不只是直接减少了人类可利用的生物资源,还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一般认为,一种生物物种的灭绝,将给以其为生存条件的其他10—30种生物的生存带来威胁。
④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起源与进化的基础,生物等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类对生物环境的破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保护不力等原因,生物多样性遭受的损失令人触目惊心。
因此,采取有利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展望未来前景)总结:1.介绍说明对象,提出主要观点;2.按时间顺序说明实验研究过程,以及遇到的问题;3.解释科学原理;4.展望未来前景,或说明科学将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或说明我们将面临哪些任务。
科技说明文问题设置的常见类型有如下几种:1.无中生有:2009年全国Ⅰ卷试题: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各上面不加一横,董作宾称之为”不戴帽子的王“(图1--3),见于于武丁卜辞和武乙、文丁卜辞,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图4--6),行用于其他各时期。
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云基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其中的“王”字,孙诒让释为“立”,卜辞无法通读。
到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才释出此字。
罗振玉首先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全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接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亦‘王’字”,“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
” (点明说明对象)“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
但是这个字的构成一直困扰着古文学家们。
有的说,此字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所以是“王”;也有人说下面像火,火盛像王德,故以为“王”。
如此等等,其说不一。
直到1936年,吴其昌根据青铜器丰王斧的铭文和器形,并列举甲骨文、全文很多“王”字的写法,第一次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交代实验过程)从字形看,“王”字是横置的斧钺的象形。
从甲骨文、金文(图7~9)的写法中还可以看出,最下一笔的初形不是平宜的“一”,而是具有孤刃之形,上端的一横或两横像柄或多属斧钺或多属斧钺阑。
“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
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王曾封周族首领姬昌为西伯,“赐弓斧钺“,授予他对周围小国的征伐之权。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横置的斧钺呢,这也是由这产生的时代决定的。
横置是斧钺实施砍杀功能的状态,而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
荷马时代的希腊人领袖握有的权力不大,亚里士德说:“假如阿伽门农王获得在战场上杀死逃兵的权力,那么在战后的评议会上却只能忍受责骂。
”这就是“王:要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置斧钺来表示的原因。
(介绍科学原理)但这一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说文解字》“王:字下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边其中谓之王。
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
”这显然是后人的臆测了。
请看: 6.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A.所谓“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是说“王”字释读出来以后,含有“王”字的句子可以读通了,没有不顺畅的。
B.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
C.亚里士多德的话是说,荷马时代希腊啊伽门农王的权利仅限于战场上,离开了战场,这种威力就不复存在。
D.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后代的字形,误解了“王”字的结构,以为期中三横代表了天、地、人三者。
【简析】原文有““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
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句。
B.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
这“始终”“最高统治者”属于无中生有。
例2:2009年高考语文宁夏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
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
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
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
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
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
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
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
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
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
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2)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
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
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
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
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3)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
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