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河故城的导游词
- 格式:docx
- 大小:25.77 KB
- 文档页数:9
吐鲁番景点导游词(优秀8篇)吐鲁番景点导游词篇1高昌故城遗址坐落在吐鲁番市东面约四十公里的哈拉和卓乡所在地附近,北距火焰山南麓的木头沟沟口(胜金口)约6.5公里,东距鄯善县城约55公里,属吐鲁番文物局管辖。
它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重要门户。
高昌故城的维吾尔语称亦都护城,即"王城"之意,因为此城为高昌回鹘王国的都城,故名。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护单位。
被誉为“长安远在西域的翻版”曾经有一位考古学家这样说“如果想知道盛唐时的长安城是什么样,就来吐鲁番的高昌故城吧,它就是唐时长安远在西域的翻版”时光已逝千年,但当时的繁盛仍依稀可见。
高昌故城奠基于公元前一世纪,是西汉王朝在车师前国境内的屯田部队所建。
《汉书》中最早提到了“高昌壁”。
《北史?西域传》记载:“昔汉武遣兵西讨,师旅顿敝,其中尤困者因住焉。
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
汉、魏、晋历代均派有戊己校尉此城,管理屯田,故又被称为“戊己校尉城”。
公元320_年,前凉张骏在此“置高昌郡,立田地县”(《初学记》卷八引顾野三《舆地志》)。
继之又先后为河西走廊的前奏、后凉、西凉、北凉所管辖。
442年,北凉残余势力在沮渠无讳率领下“西逾流沙”,在此建立了流亡政权。
450年,沮渠安周攻破交河城,灭车师前国,吐鲁番盆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遂由交河城完全转移到高昌城。
460年,柔然人杀北凉王安周,“以阚伯周为高昌王。
高昌之称王自此始也”(《周书。
高昌传》)。
此后张、马、麴氏在高昌相继称王,其中以麴氏高昌统治时间最长,达一百四十余年(499-640)。
这些“高昌王“均受中原王朝的册封。
麴伯雅还曾到隋朝长安朝觐,并娶隋华容公主为妻。
640年,唐吏部尚书侯君集带兵统一了高昌,在此置西州,下辖高昌、交河、柳中、蒲昌、天山五县。
由侯君集所得高昌国户籍档案统计,当时有人口三万七千。
八世纪末以后,吐蕃人曾一度占据了高昌。
九世纪中叶以后,漠北草原回鹘汗国衰亡后,西迁的部分余众攻下高昌,在此建立了回鹘高昌国。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所得,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修改文字! ==新疆景点的导游词新疆交河故城景点的导游词交河故城一:引言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中道上,吐鲁番地区有两个著名的姊妹故城,一个叫高昌,一个叫交河,它们曾经在历史上创造出灿烂的文明,今天我非常有幸带领各位参观其中的一座——交河故城。
二:位置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以西13公里的雅尔乃孜沟中,当地的老百姓称它为“雅尔和图”,我们乘车15分钟就可以到达。
三:名称的由来和交河故城的形状交河一词最早的由来见于班固《汉书。
西域传》:车师前国,王治交河,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
交河故城外观的土崖因河水切割呈柳叶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南北最长1650米,东西最宽处300米,因四周河谷环绕,让人觉得它更像一艘被搁浅的历史巨轮。
四:历史沿革①由于这是一块天然的、地势险要的黄土台地,因此,公元前3世纪左右,姑师人为了躲避战乱、洪水、猛兽,选择了这里定居下来。
②自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在交河与匈奴进行了5次大的战役,史称“五争车师”。
到公元前60年,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从此交河归属于中央王朝的管理。
③两晋南北朝,吐鲁番的政治经济中心偏移到了高昌,交河成为了一个陪都。
④公元640年,唐灭高昌曲氏王国,并设西州,安西都护府的旗帜一度在交河上空高高飘扬。
唐代诗人李颀的“白日登山望峰火,黄昏饮马傍交河”应该是这一历史时期的真实写照。
⑤公元840年,回鹘人西迁,公元866年,一支回鹘人在这里建立了高昌回鹘国,交河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军事重镇。
⑥1275年,由于蒙古族后裔海都、笃哇的攻打,守城半年之久的高昌回鹘国被攻破,交河也随着高昌一起毁于战火之中。
⑦1442年,明朝吏部侍郎陈诚游历交河,写下了“沙河二水自交流,天设危城水上头。
断壁悬崖多险要,荒台废址几春秋。
”由此可见,当时的交河已经被废弃多年。
吐鲁番交河故城英文导游词篇一:吐鲁番交河故城导游词;各位游客:在参观高昌故城后,我们再去交河故城。
与高昌故城一样,交河故城历史上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重镇,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的都城,唐朝安西都护府最早的政府所在地。
汉代班超父子、唐代玄类法师及边塞诗人岑参等都曾到过这里,留下千古佳话和不朽诗章。
“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昔日繁华的交河城,如今仅存城基及断壁残垣,但当年的市井格局及官署、寺院、佛塔、坊曲街巷等仍历历可辨,下面就让我们前去考察吧!交河故城的得名→交河城的历史游客们,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西10公里的雅尔湖乡,处于雅尔乃孜沟中30米高的巨大黄土高台上,东西环水,状如柳叶,为一河心小洲。
故城南北长约1650米,东西最宽处约300米,四周为高达30余米的壁立如削的崖岸,崖下是已近干涸的河床。
故城建筑主要在崖的南端,因此当地人也称其为“崖儿城”,城的建筑以崖为屏障,不筑城墙,又因河水在台地首相交,故有交河的城名。
另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
”接着我来介绍一下交河的历史。
交河系车师人所建,建筑年代早于秦汉,距今已有两三千年。
车师又称为姑师,是最早生活在这里的原始居民。
公元前108年(汉元帝元封三年),汉将赵破奴攻破姑师,分立车师前、后国,交河就是车师前国的国都。
公元450年,车师前国被北凉所灭。
车师前国灭亡后直至唐初,交河一直是历代高昌王国辖下的交河郡治。
唐太宗派兵灭高昌王国后,在此设交河县,并于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在交河故城设置了安西都护府,交河城成了西域军事要塞。
公元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交河城曾一度为吐蕃人所据。
后又成为回鹘高昌王国属地,设交河州。
公元13世纪下半叶,西北蒙古贵族发动战争,率领铁骑12万进攻交河,交河城损失惨重。
1383年,交河城在战火中消亡。
从时间上来看,交河故城比高昌故城的历史要悠久得多,高昌故城是公元前1世纪建立的,而交河故城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生活,从故城中发掘出的残存陶片,即可证明车师人已从原始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逐步过渡到定居和农业生产的基本格局。
新疆导游词的500范文新疆导游词不会写?不妨看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新疆导游词的范文吧。
欢迎阅读借鉴。
交河故城是公元前2世纪至5世纪由车师人开创和建造的,在南北朝和唐朝达到鼎盛,9至14世纪由于连年战火,交河城逐渐衰落。
元末察合台时期,吐鲁番一带连年战火。
交河城毁损严重,终于被弃。
至今城内的官署、寺院、佛塔、坊曲街道等建筑物保存较好,是目前世界上保护得最好的生土建筑城市。
1961年国务院公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被誉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废墟”。
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以西13公里的一座岛形台地上。
因河水分流绕城下,故称交河,最早是西域36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的都城。
交河城址,位于吐鲁番市以西约13公里的亚尔乡,吐鲁番市西郊10公里牙尔乃孜沟两条河交汇处30米高的黄土台上,长约1650米,两端窄,中间最宽处约300米,呈柳叶形半岛。
这里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城郭诸国之一的车师前国都城,是该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吐鲁番的干旱少雨,使故城保存得非常完整,建筑全部由夯土版筑而成,形制布局则与唐代长安城相仿。
城内市井、官署、佛寺、佛塔、街巷,以及作坊、民居、演兵场、藏兵壕、寺院佛龛中的泥菩萨都还可以找到。
寺院占地5000平方米,有汲水井一口。
佛塔群有佛塔101座。
从空中俯视,交河故城像一片大柳叶。
14世纪蒙古贵族海都等叛军经过多年的残酷战争,先后攻破高昌,交河。
同时蒙古统治者还强迫当地居民放弃传统的佛教信仰改信伊斯兰教。
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打击下,交河终于走完了它生命的历程。
古城遗址保存相当完好,古城南北长1600余米,东西最宽处约300米,分为寺院,民居,官署等部分。
古城总面积47万平方米,现存建筑遗迹36万平方米。
城内建筑物大部分是唐代修建的,建筑布局独具特色。
该城保留着宋代以前我国中原城市的建筑特点。
全城象一个层层设防的大堡垒,人行墙外,像处在深沟之中,无法窥知城垣内情况,而在墙内,则可居高临下,控制内外动向,城中布防,也是极为严密的。
新疆的导游词范文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中道上,XX区有两个著名的姊妹故城,一个叫高昌,一个叫交河,它们曾经在历史上创造出灿烂的文明,今天我非常有幸带领各位参观其中的一座——交河故城。
二:位置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以西13公里的雅尔乃孜沟中,当地的老百姓称它为“雅尔和图”,我们乘车15分钟就可以到达。
三:名称的由来和交河故城的形状交河一词最早的由来见于班固《汉书.西域传》:车师前国,王治交河,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
交河故城外观的土崖因河水切割呈柳叶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南北最长1650米,东西最宽处300米,因四周河谷环绕,让人觉得它更像一艘被搁浅的历史巨轮。
四:历史沿革①由于这是一块天然的、地势险要的黄土台地,因此,公元前3世纪左右,姑师人为了躲避战乱、洪水、猛兽,选择了这里定居下来。
②自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在交河与匈奴进行了5次大的战役,史称“五争车师”。
到公元前60年,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从此交河归属于中央王朝的管理。
③两晋南北朝,吐鲁番的政治经济中心偏移到了高昌,交河成为了一个陪都。
④公元640年,唐灭高昌曲氏王国,并设西州,安西都护府的旗帜一度在交河上空高高飘扬。
唐代诗人李颀的“白日登山望峰火,黄昏饮马傍交河”应该是这一历史时期的真实写照。
⑤公元840年,回鹘人西迁,公元866年,一支回鹘人在这里建立了高昌回鹘国,交河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军事重镇。
⑥1275年,由于蒙古族后裔海都、笃哇的攻打,守城半年之久的高昌回鹘国被攻破,交河也随着高昌一起毁于战火之中。
⑦1442年,明朝吏部侍郎陈诚游历交河,写下了“沙河二水自交流,天设危城水上头。
断壁悬崖多险要,荒台废址几春秋。
”由此可见,当时的交河已经被废弃多年。
从此,交河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五:布局交河故城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子午大道,把交河分成了3个区域,上海导游词,交河故城总面积约43万平方米,以现在的建筑来统计,建筑面积大约在22万到30万平方米,现在的交河是它鼎盛时期的规模,大体为唐代遗存。
详细版新疆吐鲁番景点导游词范文5篇吐鲁番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六七千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
当时吐鲁番的人们以狩猎、采集为主。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吐鲁番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详细版新疆吐鲁番景点导游词范文1各位游客:在参观高昌故城后,我们再去交河故城。
与高昌故城一样,交河故城历史上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重镇,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的都城,唐朝安西都护府最早的政府所在地。
汉代班超父子、唐代玄类法师及边塞诗人岑参等都曾到过这里,留下千古佳话和不朽诗章。
“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昔日繁华的交河城,如今仅存城基及断壁残垣,但当年的市井格局及官署、寺院、佛塔、坊曲街巷等仍历历可辨,下面就让我们前去考察吧!交河故城的得名→交河城的历史游客们,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西10公里的雅尔湖乡,处于雅尔乃孜沟中30米高的巨大黄土高台上,东西环水,状如柳叶,为一河心小洲。
故城南北长约1650米,东西最宽处约300米,四周为高达30余米的壁立如削的崖岸,崖下是已近干涸的河床。
故城建筑主要在崖的南端,因此当地人也称其为“崖儿城”,城的建筑以崖为屏障,不筑城墙,又因河水在台地首相交,故有交河的城名。
另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
”接着我来介绍一下交河的历史。
交河系车师人所建,建筑年代早于秦汉,距今已有两三千年。
车师又称为姑师,是最早生活在这里的原始居民。
公元前120_年(汉元帝元封三年),汉将赵破奴攻破姑师,分立车师前、后国,交河就是车师前国的国都。
公元450年,车师前国被北凉所灭。
车师前国灭亡后直至唐初,交河一直是历代高昌王国辖下的交河郡治。
唐太宗派兵灭高昌王国后,在此设交河县,并于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在交河故城设置了安西都护府,交河城成了西域军事要塞。
公元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交河城曾一度为吐蕃人所据。
后又成为回鹘高昌王国属地,设交河州。
2019年精选的新疆吐鲁番旅游景点导游词五篇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疆吐鲁番旅游景点导游词,仅供参考。
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一)各位游客:来到吐鲁番,人们不禁会问:素有“火洲”、“风库”之称,气候极端干燥的地方,怎么会出现大片的绿洲?其中有什么奥秘呢?奥秘就是分布在新疆大地上的坎儿井群,它犹如人体的血脉,延展到茫茫戈壁,灌溉了新疆的大片土地。
奇妙的坎儿井,又在吐鲁番分布最广,成为生命之泉,常绿之源,浇灌着吐鲁番滴翠的葡萄和甘甜的瓜。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参观这一举世闻名的灌溉工程。
坎儿井的结构→坎儿井的建造方法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坎儿井乐园,首先请跟我前往坎儿井博物馆去了解一下坎儿井的建造情况。
坎儿井是生活在新疆的各族劳动人民根据本地气候、水文特点创造出来的一种地下引水工程,新疆大约有坎儿井1600条,其中以吐鲁番最多最集中,据统计,吐鲁番的坎儿井共有1158条,总长约5000公里,相当于从乌鲁木齐到哈尔滨的里程。
坎儿井堪称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地下水利工程之一,被地理学界的专家称为“地下运河”,并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合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
对于坎儿井您可能早有所闻,不过对它的结构也许不很清楚,现在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
坎儿井古称“井渠”,坎儿也就是“井穴”的意思,由立井(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表渠道)和涝坝(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坎儿井之所以能在吐鲁番大量修建,是与这里的自然条件分不开的。
首先吐鲁番盆地地势很低,低于海平面以下的面积就有2085平方公里,而且吐鲁番四面环山,每年高山上的积雪大量融化后流入山谷。
当雪水流经戈壁时便渗入地下形成潜流,这就给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那坎儿井又是怎样建成的呢?请看:坎儿井的建造方法是在高山峡谷地带的雪水潜流处,寻找到水源,然后每隔20米至30米打一眼竖井,井深十米至几十米不等,将地下水汇聚,以增大水势,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凿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流直下,一直连接到遥远的绿洲,才将水由明渠引出地面,加以灌溉。
2021年第11期373经济文化塞外扁舟—交河故城刘佳明交河故城位于新疆吐鲁番以西10公里的雅儿乃孜沟附近,其形状如柳似的河心洲,旧时被两条狭长的河流环抱,河水绕城交汇,故名交河。
交河故城经历了2300多年风雨考验,巍然屹立,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古老庞大同时也是保护最为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
一、建造方式与特点对比高昌故城的夯土堆砌的建造方式,交河故城则采取了多种构筑方法,这主要是由于城内建筑在建造时存在时间差,在交河故城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有多个民族在此生存繁衍,他们在建造房屋修筑工事时所采用的方式都各有不同,大致可分为五类:夯筑法、压地起凸法、垛泥法、土坯、砌筑及开凿窑洞法。
它几乎全是从天然生土中挖掘而成的,整座城市的大部分建筑物不论大小基本上是采用“减地留墙”的方法,从高耸的台地表面向下挖掘而成的。
可以说,这座城市像是汇聚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汗水的伟大艺术作品。
二、古丝绸之路的关键地位交河故城是车师前国国王的治地,是车师前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在古丝绸之路西段中道的位置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军事要塞地位。
唐太宗时期,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初就设立在此。
交河故城的城市布局一方面受到了中原传统城市建筑规制的影响,又独具地方特征。
以街巷为骨架的交通网络、城门及其它建筑,在营建时,无不把军事防御作为其建筑时的指导思想,整个古城就是一个巨大的军事堡垒。
相比之下,高昌故城与交河故城有一定的相似度,其布局形式与长安城大致相仿,主要由外城墙,内城墙,可汗堡所组成,四周夯土堆砌的城墙形成巨大的壁垒。
高昌故城在修筑时,军事防御同样也是其考虑的主要范畴,反映出了历史上这一地区激烈的民族和社会矛盾。
13世纪下半叶,由于战事频发,交河古城屡屡受祸,破坏严重。
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被废弃。
交河故城与高昌故城的兴衰从年代上看其实相差不过百年,两城之间在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交流密切。
高昌国与车师国对于佛教都表现出高度崇拜与虔诚,这从城中佛塔、寺院、佛龛的数量上就能真切感受到,尤其是高昌国,据记载当时城中的僧侣数量接近城中人口的十分之一,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佛教王国”。
吐鲁番交河故城英文导游词篇一:交河故城导游词交河故城导游词各位游客:大家好,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中道上,吐鲁番有两个著名的姊妹故城,一个是高昌,一个是交河,它们曾在历史上创造出灿烂的文明,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参观有“东方庞贝城”之称的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西南大约13公里的牙尔乃孜沟中,从我们现在的宾馆出发,大约需要二十分钟,牙尔乃孜沟是远古时代由洪水冲刷而成的一道河谷,经过千年冲蚀,在河谷中形成了一个平面呈柳叶形状的河心洲,交河故城就座落在这个长1700m最宽处300m的河心洲上。
“交河”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汉书,西域传》中,“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下,故号交河。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交河实际上是汉文的音译,也有可能是中原地区人们对它的称谓。
当地的维吾尔族把交河故城称为“雅尔和图”,是“崖儿城”的意思。
交河故城是历史上有名的奇城,王城和佛城。
为什么说他奇呢?因为它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从原生土中挖出的古城,城里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方法。
这得益于吐鲁番盆地的独特气候,吐鲁番盆地降水量极少,蒸发量大,气候干燥,有了这样极度干燥的环境,聪明的交河古代居民采用了最适合这里的建筑方法。
从生土中掏挖出这样一座城来,创造了建筑史上的奇迹,我们知道,古代的城市最重要的作用是防御,所以一般的古城,城墙都建的很高很厚,而交河故城则利用天然形的陡峭崖岸宽百米深三十米的河谷建起了得天独厚的防御系统。
那么在这样的城里生活的是什么人呢?据《史记》记载,这里早期居住着姑师人,早在战国时期姑师人就已经进入了阶级社会,活动遍及新疆东部,这个河心洲就是他们的据点之一。
西汉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控制着西域,阻断了丝绸之路的交通,甚至经常骚扰汉王朝,汉武帝继位后汉朝有防御转为反击,而姑师人生活的这片的土地是开辟西域的通道,战略地形极为重要,因此西汉王朝与匈奴对“姑师”展开了长期反复的争夺,史称“五争车师”,最终西汉王朝取得了胜利。
新疆吐鲁番导游词新疆吐鲁番导游词精选篇1各位游客:在参观高昌故城后,我们再去交河故城。
与高昌故城一样,交河故城历史上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重镇,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的都城,唐朝安西都护府最早的政府所在地。
汉代班超父子、唐代玄类法师及边塞诗人岑参等都曾到过这里,留下千古佳话和不朽诗章。
“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昔日繁华的交河城,如今仅存城基及断壁残垣,但当年的市井格局及官署、寺院、佛塔、坊曲街巷等仍历历可辨,下面就让我们前去考察吧!交河故城的得名→交河城的历史游客们,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西10公里的雅尔湖乡,处于雅尔乃孜沟中30米高的巨大黄土高台上,东西环水,状如柳叶,为一河心小洲。
故城南北长约1650米,东西最宽处约300米,四周为高达30余米的壁立如削的崖岸,崖下是已近干涸的河床。
故城建筑主要在崖的南端,因此当地人也称其为“崖儿城”,城的建筑以崖为屏障,不筑城墙,又因河水在台地首相交,故有交河的城名。
另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
”从时间上来看,交河故城比高昌故城的历史要悠久得多,高昌故城是公元前1世纪建立的,而交河故城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生活,从故城中发掘出的残存陶片,即可证明车师人已从原始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逐步过渡到定居和农业生产的基本格局。
交河故城遗址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交河故城遗址。
故城的建筑布局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这不禁令人想起了明代吏部员外郎陈诚出使西域来到交河,登临古城写下的那首诗:“沙河三水自交流,天设危城水上头,断壁悬崖多险要,荒台废址几春秋。
”这首《崖儿城》诗,精练而生动地道出了交河故城的特点。
纵览交河故城,全城只有南门、东门两座城门。
古城中央有一条连接南门和佛教大寺院的南北向子午大道,长350米,宽3米,城内建筑以大街为中轴线可分为三个区,东区为官署区,西区为手工作坊和居民住宅区,北部为佛教寺院区,下面我们沿着中心大道进入故城进行参观。
新疆导游词汇总阿勒泰介绍导游词阿勒泰位于新疆北部。
西北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交界,东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达1100多公里。
总面积11.7万平方公里。
北部有阿勒泰山脉,南部是准噶尔盆地。
地势东北高,西南低。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寒冷区。
喀纳斯风景区导游词各位团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片纯洁的净土,那就是喀纳斯,她美丽、富饶而神秘。
卧龙湾、月亮湾、神仙湾、百花园、哈流滩大草原,还有那久居林中的图瓦人,无不使人留连忘返。
莱芜天山仙人谷导游词天山仙人谷景区由五福山、团圆坡和仙人谷三大景区组成。
景区内山青水秀,大小景点星罗棋布。
民俗文化、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奇石文化、神文化汇融为一体,特点鲜明、内涵丰富。
吐鲁番葡萄沟导游词范文3篇各位游客:新疆是我国最大的葡萄产区,也是我国栽培葡萄的发源地。
据调查,新疆葡萄共有50多个品种。
尤其在吐鲁番,到处种植着葡萄,占全疆葡萄种植面积的90%以上,简直成了葡萄的王国。
吐鲁番的葡萄勾起了我们无限遐想。
乌尔禾魔鬼城导游词乌尔禾魔鬼城又名乌尔禾风城。
位于克拉玛依市东北部乌尔禾区境内,距市区90千米,乌尔禾乡东约5千米,有公路可达,交通便利。
乌尔禾魔鬼城呈北西―南东走向,长约5千1/ 6米,宽约3千米,面积约15平方千米,由一系列近北西―南东走向的孤立台地火焰山导游词新疆火焰山位于亚欧大陆腹地,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地质遗迹景观。
本文是火焰山的导游词,仅供参考。
火焰山导游词一:各位游客:众所周知,全国最热点的地方是吐鲁番,而吐鲁番最热的是方当推火焰山。
吐鲁番的导游词吐鲁番市是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新疆中东部,天山东部山间盆地下面是带来的吐鲁番的导游词,欢迎查看。
吐鲁番的导游词一:各位游客,你们好,人们称南京,武汉,重庆为三大火炉,而我们吐鲁番在6-8月间平均气吐鲁番坎儿井导游词新疆坎儿井至今已有20xx年的历史的古代水利工程,是一项伟大的发明,是吐鲁番绿洲的生命之源,被人们誉为奇迹。
介绍新疆的导游词大全新疆是一个物产丰富,风景优美的地方。
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关于新疆的导游词大全,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新疆的导游词1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古称“井渠”。
是古代吐鲁番各族劳动群众,根据盆地地理条件、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特点,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是吐鲁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
吐鲁番坎儿井,出现在18世纪末叶。
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和禾垒地区,尤以吐鲁番地区最多,计有千余条,如果连接起来,长达5000公里,所以有人称之为“地下运河”。
“坎儿”即井穴,是当地人民吸收内地“井渠法”创造的,它是把盆地丰富的地下潜流水,通过人工开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
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
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
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
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
吐鲁番市郊五道林坎儿井、五星乡坎儿井,可供参观游览。
坎儿井的名称,新疆维吾尔语称为“坎儿孜”。
伊朗波斯语称为“坎纳孜”(Kanatz)。
苏联俄语称为“坎亚力孜”(k,lplItK)。
从语音上来看,彼此虽有区分,但差别不大。
中国新疆汉语称为“坎儿井”或简称“坎”。
中国内地各省叫法不一;如陕西叫作“井渠”,山西叫作“水巷”,甘肃叫作“百眼串井”,也有的地方称为“地下渠道。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交河故城讲解词
交河故城地处我国新疆吐鲁番市,这里长约1500米,是汉代车师王前庭治所的所在地。
交河故城的历史源远流长,迄今为止已历经了2300余年的历史沧桑岁月,但是尽管如此,交河故城的城池建筑仍有完整保留,隐约可见当年的风貌。
前来此处旅游的游客也有很多,当游人们踏上这片土地,可以寻古访幽,感受历史的变迁,并且回味着历史的沧桑。
走进交河故城中,你将看到这里被分为官署区和手工作坊区,以及人民居住区这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都体现着不同的建筑特色与其独有的风格,游人们常在此拍照留念,感叹过去,其间得到了诸多颇具历史纵深感的思绪与回味。
交河故城详细介绍:位于吐鲁番市以西10公里处,南北长约1650米,东西最宽处约300米,因为两条河水绕城在城南交汇,故名交河。
故城为车师人开建,建筑年代距今约2000~2300年。
故城由庙宇、官署、塔群、民居和作坊等建筑组成,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
交河是车师前国国王的治地,是车帅前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
13世纪下半叶以后,交河古城屡受战乱祸害,破坏严重,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该城已废。
交河故城几乎全是从天然生土中挖掘而成的,最高建筑物有三层楼那么高,经历了这么长时间后依然保存着。
交河故城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大也是保护得最好的生土建筑城市。
1961年交河故城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吐鲁番交河故城导游词各位游客: 在参观高昌故城后,我们再去交河故城。
与高昌故城一样,交河故城历史上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重镇,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的都城,唐朝安西都护府最早的政府所在地。
汉代班超父子、唐代玄类法师及边塞诗人岑参等都曾到过这里,留下千古佳话和不朽诗章。
“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昔日繁华的交河城,如今仅存城基及断壁残垣,但当年的市井格局及官署、寺院、佛塔、坊曲街巷等仍历历可辨,下面就让我们前去考察吧! 交河故城的得名→交河城的历史 游客们,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西10公里的雅尔湖乡,处于雅尔乃孜沟中30米高的巨大黄土高台上,东西环水,状如柳叶,为一河心小洲。
故城南北长约1650米,东西最宽处约300米,四周为高达30余米的壁立如削的崖岸,崖下是已近干涸的河床。
故城建筑主要在崖的南端,因此当地人也称其为“崖儿城”,城的建筑以崖为屏障,不筑城墙,又因河水在台地首相交,故有交河的城名。
另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
” 接着我来介绍一下交河的历史。
交河系车师人所建,建筑年代早于秦汉,距今已有两三千年。
车师又称为姑师,是最早生活在这里的原始居民。
公元前108年(汉元帝元封三年),汉将赵破奴攻破姑师,分立车师前、后国,交河就是车师前国的国都。
公元450年,车师前国被北凉所灭。
车师前国灭亡后直至唐初,交河一直是历代高昌王国辖下的交河郡治。
唐太宗派兵灭高昌王国后,在此设交河县,并于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在交河故城设置了安西都护府,交河城成了西域军事要塞。
公元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交河城曾一度为吐蕃人所据。
后又成为回鹘高昌王国属地,设交河州。
交河故城的导游词本文是交河故城的导游词,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各位游客:大家好,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中道上,吐鲁番有两个著名的姊妹故城,一个是高昌,一个是交河,它们曾在历史上创造出灿烂的文明,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参观有“东方庞贝城”之称的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西南大约13公里的牙尔乃孜沟中,从我们现在的宾馆出发,大约需要二十分钟,牙尔乃孜沟是远古时代由洪水冲刷而成的一道河谷,经过千年冲蚀,在河谷中形成了一个平面呈柳叶形状的河心洲,交河故城就座落在这个长1700m最宽处300m的河心洲上。
“交河”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汉书,西域传》中,“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下,故号交河。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交河实际上是汉文的音译,也有可能是中原地区人们对它的称谓。
交河故城是历史上有名的奇城,王城和佛城。
为什么说他奇呢?因为它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从原生土中挖出的古城,城里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方法。
这得益于吐鲁番盆地的独特气候,吐鲁番盆地降水量极少,蒸发量大,气候干燥,有了这样极度干燥的环境,聪明的交河古代居民采用了最适合这里的建筑方法。
从生土中掏挖出这样一座城来,创造了建筑史上的奇迹,我们知道,古代的城市最重要的作用是防御,所以一般的古城,城墙都建的很高很厚,而交河故城则利用天然形的陡峭崖岸宽百米深三十米的河谷建起了得天独厚的防御系统。
那么在这样的城里生活的是什么人呢?据《史记》记载,这里早期居住着姑师人,早在战国时期姑师人就已经进入了阶级社会,活动遍及新疆东部,这个河心洲就是他们的据点之一。
西汉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控制着西域,阻断了丝绸之路的交通,甚至经常骚扰汉王朝,汉武帝继位后汉朝有防御转为反击,而姑师人生活的这片的土地是开辟西域的通道,战略地形极为重要,因此西汉王朝与匈奴对“姑师”展开了长期反复的争夺,史称“五争车师”,最终西汉王朝取得了胜利。
公元前109年,汉朝大将赵破奴攻破姑师,将原来姑师人的领地按地理形势划分为八国,车师前国、车师后国和山周六国,交河就是车师前国的王部。
从这时起一直到公元450年车师前国灭亡。
交河一直是车师前国的王城,也是吐鲁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就是我们称它为王城的原因。
车师前国灭亡之后,这里又经历高昌王国、唐西周和高昌回鹘时期,从高昌王国起,吐鲁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移到了交河的姊妹城高昌故城中。
而交河一直作为吐鲁番地区除高昌外的另一个重要城市,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交河的历史一直延续到13世纪末,在那场由西蒙古贵族海都都哇发动的叛乱中,交河损失惨重,就此毁废于连绵的战火之中。
交河的历史结束了,高昌回鹘人成了交河最后的居民,所以现在交河故城中留存的大多是高昌回鹘时期的遗迹。
那交河为什么又是佛城呢?高昌回鹘时期正是佛教盛行时期,当时交河人口不过6000,僧人就有1000多,家家礼佛诵经,是名副其实的佛城。
如今的交河城,在断壁残垣中仍留有不少佛寺和佛塔的遗迹。
现在,交河故城就在眼前。
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这里气候非常炎热,大家要多带些水,以免中暑。
这个城市比较大,徒步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但是里面没有厕所,因此大家可以先去厕所在跟随我进去。
现在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南城门了,您可能会觉得这不过是一条普通的豁口,这是因为战争的破坏,城门上端坍塌的缘故。
交河故城面积约22万平方米,经历了无数次战争劫难,现存的建筑遗迹主要集中在故城中南部,南门入口这一带则是毁坏得最严重的部分。
我们脚下这条横贯南北的子午大道是通向最北端的佛寺的,它把故城分为了东西两块。
东边是官署区,主体面积约8000平方米,但这些建筑大多已不存在了,在这些遗址中唯一可见的就是这座很大的地下庭院了,顶上的天井八米见方,旁边的两道斜坡宽约五米,单从这些遗迹来看,就可以联想到当时门禁森严的情景了。
据考证这里曾是车师前国的王宫,也是安西都护府的治所,它的作用是官署和银行,八百多年前,这里的墙上画满了壁画,并挂着很多佛龛,可见当时佛教多么地下庭院是城内唯一一处广场,当年的车师人就是在这里进行贸易活动的。
官署区有一处奇怪的墓地,几百座半百长的长方形墓穴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埋葬着几百个婴儿,人们称它为婴儿墓,没有姓名没有墓志,整齐地完全一样,墓穴大小排列整齐,交河城内有很多谜,婴儿墓也许是最难解开的谜了。
大道西边是工作坊和居民住宅区,他们挖地为院,隔梁为墙,掏洞为室,这一带有很多民宅都保存的较为完整,甚至今天仍可以堂堂入室。
大家或许已经注意到了,城中大街两旁尽是高厚的围墙,临街不见一个门窗,这便是交河城精心设计,带眼明显防御自卫目的的居民区,纵横连接的街道把建筑分割为若干个小区,很像唐代城市的里坊这种建筑布局足以说明,交河城曾在唐代进行过一次有规划的重修改建,唐以前的痕迹早已面目全非了。
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规模居全城之最的佛教寺院,寺院由山门、庭院、大殿、僧房、古井等组成,南北长88米,东西主体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前面是庭院,后面是佛殿,侧面的这是僧房。
我们先看看寺院的北面的这所佛殿,中间的这个是方形塔柱,塔柱的四面有28个佛龛,可惜的是佛龛的佛像大多被破坏,甚至失去了踪影,这一区的佛寺建筑方法跟前面的官署区以及西面小院有非常明显的差别,采用的是交河特有的板筑法,也只有在这样干旱少雨的情况下,才能采用这种方法。
佛教前面两侧各有一口井,井非常深,大家小心,左边这口井曾经出土过一男两以及一匹马的尸体,专家们推测,可能是在交河最后的战乱中,他们想到佛寺中寻求庇护,结果不小心掉进井里,这座庞大的寺院伴随回鹘高昌王朝走完了最后的岁月。
现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组壮观的塔群,共有101座塔,中央是一座大佛塔,四角各25座小塔,排列成纵横各五的方阵。
遗憾的是由于人为地破坏,只有这些遗迹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佛教是多么昌盛。
由于吐鲁番地区的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交河故城中的珍贵古迹才能保留至今,而它和它的姐妹城高昌故城,也成为了吐鲁番地区几千年来历尽沧桑的见证。
它们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风富得文物而闻名,成为著名的周际游览地。
这两座城同在1961年被列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来到这里就像进入了一个生动的历史课堂,希望大家不虚此行!下面是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可以四处看看,不过请大家注意,如果设有游客止步的牌子,大家一定不要过去,因为年代久远,很多地方都有坍塌的可能。
另外,在井边之类的危险地带一定要注意脚下,注意安全。
半个小时后在停车场集合,希望大家准时归队。
各位游客:在参观高昌故城后,我们再去交河故城。
与高昌故城一样,交河故城历史上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重镇,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的都城,唐朝安西都护府最早的政府所在地。
汉代班超父子、唐代玄类法师及边塞诗人岑参等都曾到过这里,留下千古佳话和不朽诗章。
“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昔日繁华的交河城,如今仅存城基及断壁残垣,但当年的市井格局及官署、寺院、佛塔、坊曲街巷等仍历历可辨,下面就让我们前去考察吧!交河故城的得名→交河城的历史游客们,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西10公里的雅尔湖乡,处于雅尔乃孜沟中30米高的巨大黄土高台上,东西环水,状如柳叶,为一河心小洲。
故城南北长约1650米,东西最宽处约300米,四周为高达30余米的壁立如削的崖岸,崖下是已近干涸的河床。
故城建筑主要在崖的南端,因此当地人也称其为“崖儿城”,城的建筑以崖为屏障,不筑城墙,又因河水在台地首相交,故有交河的城名。
另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
”接着我来介绍一下交河的历史。
交河系车师人所建,建筑年代早于秦汉,距今已有两三千年。
车师又称为姑师,是最早生活在这里的原始居民。
公元前108年(汉元帝元封三年),汉将赵破奴攻破姑师,分立车师前、后国,交河就是车师前国的国都。
公元450年,车师前国被北凉所灭。
车师前国灭亡后直至唐初,交河一直是历代高昌王国辖下的交河郡治。
唐太宗派兵灭高昌王国后,在此设交河县,并于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在交河故城设置了安西都护府,交河城成了西域军事要塞。
公元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交河城曾一度为吐蕃人所据。
后又成为回鹘高昌王国属地,设交河州。
公元13世纪下半叶,西北蒙古贵族发动战争,率领铁骑12万进攻交河,交河城损失惨重。
1383年,交河城在战火中消亡。
从时间上来看,交河故城比高昌故城的历史要悠久得多,高昌故城是公元前1世纪建立的,而交河故城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生活,从故城中发掘出的残存陶片,即可证明车师人已从原始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逐步过渡到定居和农业生产的基本格局。
交河故城遗址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交河故城遗址。
故城的建筑布局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这不禁令人想起了明代吏部员外郎陈诚出使西域来到交河,登临古城写下的那首诗:“沙河三水自交流,天设危城水上头,断壁悬崖多险要,荒台废址几春秋。
”这首《崖儿城》诗,精练而生动地道出了交河故城的特点。
纵览交河故城,全城只有南门、东门两座城门。
古城中央有一条连接南门和佛教大寺院的南北向子午大道,长350米,宽3米,城内建筑以大街为中轴线可分为三个区,东区为官署区,西区为手工作坊和居民住宅区,北部为佛教寺院区,下面我们沿着中心大道进入故城进行参观。
中心大道两侧被纵横交错的短巷分割成一个个高原土垣的坊市,向我们展示了千百年前这里作为车师前王国的国都曾经有过作坊众多、商市繁华的盛景。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城内全部的房屋院宇一半在地下挖掘,一半在地面构筑而成,这种别出心裁的建筑格式,是为了防御外来侵略?还是为了抵挡炎夏的酷热高温?这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之谜。
我们先来参观一下东区,只见东门高高矗立在高达十几米的黄土崖岸上,城门遗址保存完好,两侧岩壁上设置的门额方孔、放哨瞭望的角楼哨所遗址清晰可辨,几口大型深井,星罗棋布。
东门南方,有一座地下庭院,气字不凡,占地约3000平方米,顶上有11米见方的天井,天井东门通道设有四重门栅。
天井北面,有一条宽3米、高2米的地道,长达60米,与南北交通干道相连通。
从这里出土的文物中分析,此处很可能就是车师前国王宫和唐代安西都护府的衙署所在地。
再看西区,建筑比较密集,从发现的陶窑遗存来看,可能曾是车师国的手工作坊区和居民住宅区。
游客们,在刚才的参观中,您是否觉得城中纵横连接的街巷把建筑群分割为若干小区,颇似内地宋代以前城市的作坊和街巷?这种建筑布局足以说明,交河在唐代曾进行过一次有规划的重修改建。
如今游客到此,仍可以走街串巷,穿堂入室。
像这样历史悠久、保存完整的古城遗址,在国内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
佛教寺院→增林遗址位于交河子午大道北端的那幢佛教寺院,是全城规模最大的建筑物,它与东面的官署区,西面的手工作坊区、居民住宅区呈“品”字结构,鼎足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