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建筑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8.23 MB
- 文档页数:26
广州东山花园洋房建筑特点分析——以简园为例【摘 要】简园是民国初期广州原东山区典型的花园洋房建筑之一,建于20世纪初,建设者为爱国侨商,建筑形式受地势地形、风俗习性、侨居文化及西方文化等因素影响,形成了新式独特的住宅建筑风格。
本文介绍了简园建设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推断了简园的建设年代,重点分析了简园的总体布局和主楼的平面功能及立面特征。
【关键词】简园 历史背景 建筑特色崔俊【收稿日期】2019-11-21【作者简介】崔俊,女,山东烟台市人,副研究员,任职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简园,坐落于广州市越秀区培正路13号,始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是著名爱国侨商、书法篆刻家简琴石的别墅,故名“简园”。
1993年8月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将“旧民居建筑区----春园、简园、葵园、明园”公布为第四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13年5月国务院将简园、春园、逵园并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一、历史背景广州市越秀区培正路属于广州市原东山区,最早来这里开发建设的是美国南方浸信会广州分会,随后吸引了大批华侨到此置业安家。
20世纪初,东山环境优美,人口稀少,离旧城区大东门不远,地方广阔,地价便宜,具有郊野天然的清幽宁静,是一个适合花园洋房建设的地方。
东山距离原广九火车站较近,对外交通相对便利,新马路的修建,使该街区现代道路网络渐次形成,洋房也随之开始大片兴建。
(图1)另外,东山基础设施完善,治安良好。
美国南方浸信会广州分会,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开始,先后在此区兴建了福音堂、神道学校、恤孤院、培道女子学堂、安老院、慕光盲人学校、美华浸信会书局、医院等。
当时的国际环境,大多采取排华措施,导致海外华侨回国置业。
东山的地价上涨迅速,地产投资利润丰厚。
简园主人简琴石也是这个时期,也就是20世纪初,从暹罗(泰国)曼谷回到广州,成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广州方面的负责人,抵抗英美烟草公司长期独霸中国市场,发展民族工业。
武汉民国时期建筑风格与楚河汉街空间形态特点分析滕菲【摘要】民国时期的武汉因租界的出现形成了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独特的建筑风格,楚河汉街这一试图建立武汉中央文化区的商业项目对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有一定的继承.文章论述了武汉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的内涵,分析了楚河汉街空间形态的特点,分别从楚河汉街的建筑形式语言、材料结构特点以及空间尺度等方面进行分析、解读.尝试对楚河汉街设计中的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的表达进行评价,希望对当代建筑及城市发展之路起到些许借鉴作用.【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4(032)008【总页数】4页(P192-195)【关键词】民国时期;楚河汉街;空间形态【作者】滕菲【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0民国时期是指从清朝灭亡的1912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大陆被中华民国政府统治的时期。
19世纪,英国海军司令率4艘军舰自上海抵达汉口,要挟湖北地方官员签订《英国汉口租界原约》,将汉口自花楼街巷向东8丈起,至甘露寺江边卡东角止划为租界区。
在此之后的1895年至1898年期间,湖北地方官员又先后与德国、俄国、法国、日本签订了租界合同。
至此,五国租界沿长江北岸一字排开,南起江汉路,北到黄浦路,长达7~8km,面积数千亩。
在整个民国时期,由于居住礼尚与规仪方面的急剧变革,居住观念的更新以及建筑样式的多样化发展,使得这一时期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均存在着中西交汇、新旧交错的现象和时代特征。
民国时期建筑初期的主要风格为19世纪末流行于欧美的复古主义,随后由于新建筑运动在西方国家的兴起,现代建筑派对汉口民国时期的建筑产生了影响,使得这一时期建筑风格主要表现为古典、折中以及现代主义等几种主要的类型。
其中,古典主义大多运用于公共建筑中,折中主义则普遍运用于民国时期的各类建筑之中。
楚河汉街位于武昌区东湖与沙湖之间,地理位置相当于武汉市的几何中心。
“楚河”全长2.2km,水面宽度为40~70m2。
分析历史建筑概念界定及价值/h1 ----本站首页免费课件免费试题整册教案教育资讯计划总结英语角幼儿教育文书写作海量教案免费论文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教学论文经济论文理工论文管理论文法律论文行政论文艺术论文医学论文文史论文农科论文英语论文课程改革教育法规教育管理家长频道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文史论文中国史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分析历史建筑概念界定及价值孰料无独有偶,在2009年,南京因老城南拆迁改造爆出了上书国务院总理的新闻,与发生在北京的“梁林故居”保拆之争可谓同出一辙。
老城南是南京历史最悠久的传统旧城区,也是南京城的发源地。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南京市”推平式”的旧城改造步子不断加快,一片片历史街区濒临消失,于是老城南成了守护古城的最后“领地”。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曾将老城南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即后来被《文物保护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所称的历史文化街区。
依据《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2002年《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2003年《南京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都重申了对老城南的保护。
然而南京市政府确定2009年全市十大项目工程时,竟将危旧房改造规模最大的项目———南捕厅四期工程选定在这里。
于是居住在这里的4200户居民被告知:必须在6月底前完成动迁。
顿时引起了当地居民强烈不满。
老城南该不该列为危旧房改造项目?南捕厅该不该大量拆迁改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江苏省和南京市学术界本来就有两种迥然不同的声音。
此时的动迁通知无疑提供了一个引爆燃点。
当地居民、志愿者、新闻媒体、学术界纷纷加入,瞬间掀起轩然大波。
以致29名专家学者集体上书国务院总理,呼吁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告急。
根据温家宝总理批示,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很快组成联合调查组前往南京。
运漕古镇历史建筑风貌分析运漕镇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城南40公里,总面积70.3平方公里,4.4万人口,被列为安徽省重点建设中心镇之一。
作为古徽州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群,凝固了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对运漕历史建筑风貌的分析,有益于明确其文化资源的生存环境,构建适宜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使历史名城得到保护和发展。
运漕古镇历史渊源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运漕镇历史悠久。
相传,夏禹治水“凿东关石梁为渡漕”时,这里就有了自然的河流,当时只不过是一片汪洋中的土墩,几经流砂淤积变化,逐步形成为“蓼花洲”。
建置之始可上溯至魏晋时期。
东晋时,称蓼花洲,后又称中闸、漕川。
因东汉末年,曹魏领兵伐吴而欲“四越巢湖”,为军事所须,遂自巢湖向东开挖濡须河。
东吴孙权为了抗衡曹军,在运漕东侧约十公里处,又凭借山势而设东关、西关两关,以致“曹操四越巢湖而不成”。
水镇运漕,既是历史变迁的见证,又成吴军粮草辎重的基地,凭此才不断凝聚起人气,并加速了一方商贸与文化的发展。
史称,三国吴赤乌年间,道教曾于镇上建造了三元观,香火一度鼎盛。
《康熙含山县志卷第五》又载:“运漕河,县南八十里。
1/ 15《元和(州)郡县志》云:梁侯景乱(太清二年八月,即548年),王僧辨军次芜湖,景将侯子鉴屯兵梁山,以捍御运漕,故名。
”循此可知,运漕之名最先见诸史册者,当在公元六世纪中叶即548年,至今已有1461年(亦说运漕镇得名始之于明初)。
据《舆地胜纪》和《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运漕镇始于东晋,古称漕运,明末清初改为运漕,沿用至今。
东汉末年(建安十七至二十二年),北魏曹操伐吴,“四越巢湖”,曾屯兵于无、巢、肥江淮一带,为了便于行军作战,运输粮秣军需,曹兵即开濡须水(又称漕河),帆船往来穿梭其间。
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年),东吴孙权派人筑关拒曹,卡住濡须河口,形成东关,以遏巢湖。
运漕河就成了吴兵进退必经之路。
明朝朱元璋亦在此镇迎战过元军。
清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曾派兵驻守运漕、铜闸。
旧建筑保护与开发模式案例分析摘要:本文以南京1912、上海新天地、田子坊为案例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探索如何对旧建筑实行保护与适当的开发。
关键字:旧建筑保护旧建筑开发南京1912 上海新天地田子坊0.引言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
一方面,农村多余的大量人口大规模的转化入城镇,成为城市化的动力;另一方面,越来越大的人口压力迫使城市规模不得不扩大,由此带来一系列的新城开发。
但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很多城市都有着富含深厚文化底蕴的旧城旧建筑。
新城开发带来的用地扩张,已经明显威胁到旧城旧建筑的生存。
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如何利用旧建筑,从功能上获得新生,值得我们思考。
不同的地域特色,不同的文化背景,就要求有不同的保护与开发方式。
本文通过对南京1912、上海新天地、田子坊等三个不同的旧建筑保护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对其共性与差异的研究,探讨如何在新城开发中对旧建筑实行恰当的保护,采取什么样的开发模式,以实现互利双赢。
1.案例介绍1-1 南京1912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纵观南京城几千年了历史,最辉煌的莫过于民国时期了。
作为民国之都,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这里集中了大量的优秀民国建筑。
有建筑学家评论说:“南京地处南北之中,交通便利,形成南京文化兼容并包的特征,其建筑样式既有北方的端庄浑厚,又有南方的灵巧细腻。
比较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民国建筑的‘西化’,南京民国建筑可谓参酌古今,兼容中外,融会南北,有南京文化的王家气度,堪称西风东渐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全国首屈一指,世界范围内亦有典型意义。
”南京1912,位于南京市长江路与太平北路交汇处,由17幢民国风格建筑及太平、博爱、共和、新世纪4个街心广场组成,占地3万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4万平方米。
这片青灰色与砖红色相间的建筑群,风格古朴精巧,错落有致地呈L形环绕总统府。
街区配备140余个地下停车位及近百个地面停车位。
1 概况研究对象在园内孤山的山麓、半山、山顶均有分布,且大多布置在道路交叉口、景点视线中心、景观轴线或是制高点上[1](见图1)。
通过实地调研及整理《西湖亭阁》《西湖文献集成》《西湖孤山》和《西湖风景园林1949-1989》等文献可知,本文研究主体都是于20世纪30年代左右建造而成,均为石质或钢砼结构,皆有纪念意义,现就中山公园内遗存下来的民国时期亭建筑进行现状整理分析(见表1)。
2 特征分析19世纪后,中国传统木构体系在全国范围内仍有发展,而在西方建筑观念影响下,新建筑体系也开始进入大中城市,便造成两种建筑体系共存且相互影响的现象,总体来看,近代新建筑风格大体分成三类,包括洋式建筑(早期殖民式、中后期西方古典和折中主义)、传统复兴式建筑(宫影式、混合式),以及现代建筑(装饰特征为现代式和现代主义)。
如此新旧递嬗的持续过渡型社会形态,铸就了民国杭州城市建筑二重性的特征。
本文研究对象在西风东渐的背景下,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下,应有独属于自身的特点。
2.1 环境特征自民国以来,杭州中山公园皆为利用风景名胜地所建山地园,亭的环境营造也以中国山水园的理论为支撑依据,形成山环水抱、山中有山(假山)的格局[2]。
亭的环境并不是指一般园林中可视范围内的硬质景观,它涉及的范围更广,甚至到了天体以外的空间,所谓“江山无限景,全聚一亭中”并不夸张。
山得水而活,得草木华,得亭榭媚,亭需与其周围山水植物等园林要素取得平衡,联系在一起才能形成和谐宜人的空间感受。
2.1.1 因山而妍亭与山的结合可以共筑成景,成为一种山景的标志,摘要 国内对民国时期亭建筑的研究甚少,杭州中山公园内迄今为止仍留存有不少该时期的完整遗珠,它们独特且具韵味,拥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文章在资料搜集整理和实地调研勘测基础上,分析理法、形制等特征,认为研究对象理法多承古制,形制上体现出传统复兴式、西方折中主义和现代主义形式三种明显的建筑风格,同时具有武人特征且相当推崇实用主义。
雍和宫的五轮塔和招魂亭展开全文雍和宫的五轮塔和招魂亭在北京著名的佛教寺庙雍和宫,曾经拥有过一个座石质五轮塔和一个砖砌招魂亭,因为记载这组建筑的历史的资料不多,只是在零星的老照片中能见到它的身影。
很多人并不知道这组建筑的存在,更不知道这组建筑是何人何时建造,也不知道是何时消失的。
本人特意把相关资料整理,希望真实还原这座塔真实情况。
一、起因-八国联军入侵期间的日本军队建立五轮塔和招魂亭是1901年侵略中国的日军建立的。
五轮塔,又称为法界五轮塔,是由五个轮堆叠而成塔,五个部分分别代表了宇宙的五大要素:空,风,水,火,地。
从上到下分别是:•宝珠形(代表空)•半月形(代表风)•三角形(代表火)•圆形(代表水)•方形(代表地)五轮还可以代表头,面,胸,腹,足。
1900年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原来这场战争原是中国对主权的捍卫和欧洲各国殖民侵略政策的矛盾,与日本的矛盾并不突出,但日本因其扩张需要,趁这次机会大规模出兵中国,以满足其侵略的野心。
八国联军部队以日本派遣的军队人数最多,派遣士兵约23000人,军舰约20艘,陆战队约540人总派遣的军队人数为23540人,日本部队成为八国联军的主力。
日军虽然出兵重多,但作为新兴的亚洲国家,并不为老牌的欧洲各国看重,部队多不与日本部队同行,日军通常行军相对独立,所执行的任务多比较艰苦。
联军与1900年8月14日凌晨到达北京东城墙。
日军负责攻占北京城东面最重要的城门朝阳门。
进攻于7点30分开始,却遭到了守城清军英勇抵抗,此时负责防守的部队主要是由董福祥统帅的“甘军”所构成的清政府的武卫后军。
依托北京明代建成的的高大城墙体系,日军久攻不下,有些伤亡。
一度把朝阳门外东岳庙占据,开辟为战时医院。
到下午日军从攻占东便门的俄军处借来的大炮猛轰朝阳门,轰毁了朝阳门箭楼顶部,以及大部分城门附近的大部分城墙垛口;仍不能攻下朝阳门,直至晚上9点,日军工兵用炸药炸开了朝阳门城门,才算彻底攻占了朝阳门。
龙氏家祠建筑概貌及其分析(上)——平面布局和构造概述与分析马琪;李坚【摘要】龙氏家祠是民国时期云南省主席龙云为祭祖所建,是云南民国时期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该文在研究已发表论文的基础上,对龙氏家祠建筑群的平面布局和构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述和分析,让读者对龙氏家祠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以期对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5(000)009【总页数】8页(P147-154)【关键词】龙氏家祠;平面布局;构造【作者】马琪;李坚【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024龙氏家祠始建于1930年,是当时云南省主席龙云为祭祖修建,其包含了祠堂和宅院两组建筑群以及广场、网球场、花园、道路等。
龙氏家祠建筑群融建筑艺术、雕刻艺术、彩绘艺术于一体,并体现出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云南民国时期建筑的集大成者①。
民国十一年(1922年),龙云母亲病逝,时任滇中镇守使的龙云请风水先生相度地形,为其母的墓地选址于昭通旧城城南12km簸箕湾的小松山上,民国十三年(1924年),龙云将其母亲的灵柩从炎山运至小松山埋葬,并令其胞妹龙志桢为太母大人“立祀享祀” ,其间因战乱拖延。
1930年,龙志桢开始主持修建龙氏家祠,家祠的祠堂部分历时三年,大体完成。
后龙云特派省团务督练分处处长、后为昭宣师管区司令、少将陈纯初兼管修建家祠建筑。
1935年,龙志桢不幸病逝,祠堂未完之工程并同宅院、围墙、花园由陈纯初主持修建,1942年完成所有的修建工程。
解放后,龙氏家祠曾被多个单位进驻,因无文物保护意识,多处发生修改,后又空置,自然破坏亦极其严重。
2003年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开始对家祠建筑群进行维修。
2013年由国务院核定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 龙氏家祠的总平面布局及分析(1)龙氏家祠的总平面布局龙云的母亲葬于迴龙山头部小松山,龙氏家祠建于小松山脚下,这里平畦万顷,山环水抱、风景如画,具有极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