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我市第三产业科学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格式:pdf
- 大小:391.26 KB
- 文档页数:2
如何发展三产服务业1、科学谋划促发展一是着眼全局谋划三产服务业发展。
着眼于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将发展服务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推动器和调整产业结构的联动器,促进为一产、二产服务的第三产业相关业态的发展;着眼于扩大就业、增收富民,通过发展服务业,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着眼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将开发利用周边物流、仓储等资源作为城市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着眼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围绕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以生态休闲旅游的效益支撑生态环境建设,以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效推动生态休闲旅游的发展。
二是结合实际谋划三产服务业发展。
从发展阶段看,射阳湖镇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在加大,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在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在加速,中心城市的潜力在进一步发挥。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许多服务行业都进入大众消费时代。
生态环境、交通设施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为三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从资源禀赋看,射阳湖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需要把发展三产服务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促使其尽快成长为充满活力的支柱产业。
三是根据产业特点谋划三产服务业发展。
把握三产服务业的本质特征,遵循三产服务业的发展规划,是加快三产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根据三产服务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带动面广的特点,要把发展三产服务业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市化、保护生态环境、扩大对外开放相结合,促进三产服务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根据三产服务业竞争性强、市场化程度高的特点,将培育市场主体作为工作重点,积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合理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第三产业中。
2、围绕关键抓落实在培育壮大三产服务业的过程中,要注意围绕关键环节,强化措施,抓好落实,努力促进中心城区向中心商贸区转变。
一是实施“两大战略”。
为了加快三产服务业发展,要积极实施政府主导招商战略和精品发展战略。
统计与管理 二○一五·一区域发展产业结构是一地区经济发展到某一阶段三次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其结构优劣关系今后经济增长,是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它的变动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趋势,并要求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经济增长。
本文以2000年以来的统计数据资料为基础,对秦皇岛市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和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新世纪以来三次产业结构总体的变化2000年以来,秦皇岛市产业结构遵循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性变化,即第一产业产出和就业人数占比逐步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步提高;这反映了秦皇岛自身资源禀赋的特殊性,即港口优势和旅游产业特色。
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为1168.75亿元,比上年增长7.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0.09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444.75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553.91亿元,增长8.0%。
三次产业占比为14.5:38.1:47.4。
(一)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变化突出种植业、渔业、林业比重齐降,畜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2013年,种植业增加值为96.55亿元,占第一产业的比重为56.8%,比2000年下降3.2个百分点;畜牧业增加值56.36亿元,比重为33.1%,比2000年提高5.4个百分点;渔业增加值为14.93亿元,比重为8.8%,比2000年下降1.1个百分点。
林业增加值3.25亿元,比重为1.3%,比2000年下降1.1个百分点。
(二)二产中工业内部结构变化明显2013年,在全市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占二产的84%。
工业结构的演进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第一,轻型工业结构阶段。
秦皇岛市在六十年代中期以前基本处在这个阶段。
第二,重工业阶段。
秦皇岛市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重工业为主导。
第三,高加工度化阶段。
指工业化进入后期,整个工业结构由以原材料等基础工业为中心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的阶段推进,出现高加工度化的结构特征。
关于唐山市第三产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并以其各种服务功能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畅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调整现代经济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市场经济发育,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效率的重要途径。
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步进入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新的产业发展期,我市工业迅猛发展,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正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并逐步转向服务类消费。
经济环境的变化,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内在动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第三产业发展现状1、在全市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稳步提高,增长速度逐年加快。
据初步测算,2004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81.95亿元,同比增长13.7%,增速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生产总值增长4.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28.1%。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01%,比上年提高0.16个百分点,“九五”以来年均提高0.22个百分点。
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邮电业增加值172.16亿元,增长14.6%;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147.96亿元,增长15.4%;房地产业增加值41.67亿元,增长9.4%;其他服务业增加值91.97亿元,增长12.3%。
交通运输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是拉动第三产业增长的主要行业,分别拉动第三产业增长4.7和4.8个百分点。
2、劳动就业人数增加,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渠道。
2004年末,全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02.68万人,比上年增加4.87万人,占我市全部从业人员的26.7%,比“九五”初期提高4.3个百分点。
“十五”以来累计吸纳就业人员8.62万人。
在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行业依然是吸纳就业的主要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18.92万人,批发和零售业33.89万人,住宿和餐饮业9.27万人,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0.30万人,这四个行业从业人员占整个第三产业的70.5%,从业人员比2001年增长5.4%。
苏州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摘要:本文主要苏州市改革开放以来三大产业的结构变化,分析其中的权重构成情况,得出其各自内部不合理的情况并对不合理的内容进行评析。
而后在这样的基础上,对苏州市以后产业布局结构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产业结构苏州市意见1.苏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产业结构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主要表现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
据2010年苏州统计年鉴,自1978- 2010年三大产业占苏州GDP比重数据进行分析,苏州第一产业呈接近零增长趋势;第二产业处于高水平的稳定发展的状态;第三产业远低于第二产业的上升趋势。
2010 年苏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000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可比上年增长13%,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7:57.8:40.5其中完成工业总产值2.8万亿元,增长20.2%,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5万亿元,增长22.3%, 新兴产业实现产值7101亿元,增长29%,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6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0.5%。
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0.6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2740.8亿美元,其中出口1531.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5.33亿美元。
三大产业比重不合理从表1.1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240多倍,经济实力取得了飞跃式的进展。
三大产业比重很明显的从“二一三”发展到“二三一”。
第一产业2004年以来,比重趋于稳定,由于农业的基础地位,我们必须把农业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上,否则整个经济体系会处于瘫痪。
第二产业近些年有所下降,但依然持续高位,第三产业比重,根据最新的数据,2010年将突破40%,但依然低于64%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_5%的平均水平,与苏州经济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
第二产业的比重太大,第三产业处于相对的弱势,函待转型。
第二产业内部比重不合理从表1.2中可以得出,第二产业内部,主要分析工业内部的构成状况,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的比重达到了将近60 070。
District economy| 区域经济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84沈阳经济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葛俊忠辽宁社会科学院 辽宁沈阳 110000摘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瓶颈,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合作共赢的必然选择。
沈阳经济区作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占比偏低、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同地区产业发展水平差距过大、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等,应充分发挥沈阳市的带头引领作用,优化营商环境,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进程,提高科技创新扶持力度,推动沈阳经济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沈阳经济区;产业结构;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673-5889(2020)32-0084-02区域协调发展是打破地区间行政壁垒,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化改革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发展策略,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迎来了新的历史契机。
沈阳经济区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八市,经济总量占辽宁省的比重达到52.1%,整合沈阳经济区要素资源,推动区域内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对辽宁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完成小康社会建设任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沈阳经济区三次产业发展现状2018年沈阳经济区生产总值(GDP)为13194.4亿元,占辽宁省的比重达到52.1%,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877.27亿元、5406.56亿元、6910.58亿元,占辽宁省的比重分别达到43.1%、53.9%、52.1%,三次产业的比重为6.6: 41.0:52.4,根据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1],沈阳经济区整体发展水平处于后工业化阶段。
从沈阳经济区各市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看(如表1所示),根据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沈阳市、鞍山市、本溪市、营口市发展水平处于后工业化阶段,抚顺市、辽阳市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阜新市、铁岭市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8.10•【字号】莆政综[2011]144号•【施行日期】2011.0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莆政综〔2011〕144号)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我市第三产业的质量和水平,实现三大产业协调发展,提升全市的综合竞争力,现就加快我市第三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突出第三产业地位,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一)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达程度,已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近年来,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偏低,落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与我市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是加快我市工业化进程、构筑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战略举措,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有效措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我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第三产业摆在与第二产业同等重要位置,按照抓工业的方法措施来抓第三产业,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有力措施,做大第三产业总量,提升第三产业比重,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意见,围绕“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宜居港城”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我市港口和区位优势,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发展方向,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发展,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和其它产业互动发展,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快提高我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随州经济建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多年来,在两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随州市全体干部群众克难奋进,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取得了可喜成绩,随州市已经成为我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经济发展较快、且具有活力的区域。
但深入分析目前的发展现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试图从存在的问题入手,就加快经济建设发展对策做些探讨。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经济总量不大,对全市所辖区域的辐射带动不强。
随州市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不能体现市域经济“主要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基本仍处于“增长点”阶段,形成“增长面”任重道远。
(二)规划不到位,发展缺乏蓝图。
部分地区至今没有系统科学地编制出台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规划的缺失,导致区内引进项目良莠不齐,结构不合理;布局随意问题比较突出,大小项目均沿316国道分布,形成大量的“插花地带”和典型的“国道经济”。
(三)招商引资质效不高,项目推进速度不快。
自从建市以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先后成功引进20多个大项目,引资额达到50亿元。
但在引进的项目中,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的龙头带动型项目偏少,除波导、爱多电子外,其他项目的产业带动能力较弱,产业链延伸空间狭窄;招商引资存在手段单一、地域狭窄、队伍薄弱、主动性不足等问题,基本上依靠上门招商、节会招商等传统形式,招商地域限于国内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招商队伍由少量机关干部组成,缺乏专业招商人员。
建设项目规模小、建设周期长,并且存在“三少二老” 、“三低二慢”的问题:有效信息少、重大项目少、利用外资少,观摩时老面孔、汇报时老生常谈;项目履约率低、科技含量低、投资强度低,资金到帐慢、竣工投产慢。
(四)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对项目的承载力很弱。
2006年6月以前,受财政压力和融资渠道狭窄的制约,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累计不足3亿元,境内虽进行了316国道包装改造和波导路兴建,但基础设施远未达到“九通一平”要求,发展格局和框架无法拉开,基本上是围绕着单个项目配套基础设施。
-88-新经济NEW ECONOMY 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选择和措施李华青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助理巡视员、深圳分行原总经济师、深圳市外汇管理局原副局长 李华青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正当其时(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多年来第二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近年来社会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事件的普遍关注,珠三角地区的“民工荒”等现象表明,靠消耗资源、毁坏环境和低廉劳动力成本实现的第二产业高速增长已经难以为继。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要求,一方面为促进第三产业,对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特别在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另一方面是提升第三产业产值在GDP 中的比重。
(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选择第三产业对其他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功能,不仅可以改变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不相协调的状况,而且有利于促进生产、服务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的提高,促进第一、二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以金融服务业和文化科技产业为例,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提高资金配置和结算效率,满足各行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均衡持续发展。
文化科技产业的发展,又可以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符合我国目前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选择扩大内需,不仅需要提高居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还应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供应水平,满足越来越多人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需求。
2005年,我国人均GDP关注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89-NOV2014已突破1700美元,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求达到一个新高度。
发展第三产业,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更加舒适、更加周到的生活服务,有效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渠道之一。
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选择和总体思路在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中,应该选择何种发展战略、发展方法和发展路径是各方争论的焦点。
日照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日照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12.28•【字号】日政发[2007]65号•【施行日期】2007.12.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日照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意见(日政发[2007]65号)各区县人民政府,日照经济开发区、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各高等院校,市属各企事业单位,国家、省属驻日照各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九次党代会、市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落实好“十一五”规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早日跨入全省先进行列的奋斗目标,根据国务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见》(鲁政发〔2007〕20号)精神,结合我市产业结构现状和发展趋势,现提出推进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解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实施“四大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基础薄弱、结构层次不高、发展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等,已成为制约全市经济增长、效益提高、后劲增强的重要因素。
突出表现在:一是经济基础薄弱。
至2006年底,我市土地面积占全省的比重为3.41%,人口占全省的比重为2.91%。
但生产总值只占全省的2.32%,其中第二产业仅占1.9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2.11%;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1.5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省的1.36%。
二是产业结构层次不高。
2006年,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4.6:49.7:35.7,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高于全省4.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8个百分点。
在全市第三产业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一、进一步提高对发展第三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今年以来,我们对发展第三产业的认识在不断地提高,力度在逐步加大。
我们成立了市第三产业领导小组,在太峰同志的带领下,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
比如,现在还有一些单位对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在认识上还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误区。
为此,我们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首先,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需要。
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和经济发展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一个地方经济发展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
随着社会事业的逐步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凸现。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我们××在提出“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指导思想之后,如何认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显得更为重要。
我在多次会议上曾反复强调,我们提出“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的战略思想,并不是忽视和放松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更不是要把三次产业发展对立起来。
实际上,如果处理得好,三次产业之间是能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
比如,一个地方的工业发展速度快,工业化程度高,群众收入就会增加,就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所以,工业发展是先行,是基础。
工业发展起来了,群众的腰包就鼓起来了,就会对生活质量有更高的需求,就会影响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反过来,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
比如旅游产品的开发,就既是三产又是工业。
因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把二者割裂和对立起来。
我到××工作后,参加研究工业工作的会议比较多,到项目建设工地上去的次数也比较多。
但是,我并没有忽视一、三产业的发展。
我曾经反复强调,要注意农业上的问题,注意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农业新型合作组织、第三产业发展等问题。
大家一定要正确认识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一定要坚持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对立起来。
第三产业发展对策建议(一)基本思路按照打造“教育名镇、花木之乡、旅游休闲镇”的总体目标定位,及时启动实施“三产扩张”发展战略,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突出特色、差异发展。
规划大物流、发展大商贸、优化大环境、催生大企业。
重点发展商贸物流、花木交易、旅游食宿和教育住房出租等服务业,使全镇第三产业在近期有一个跨越式发展,基本形成一个重点(以旅游食宿和教育住房出租服务为重点)、三条发展轴(休闲旅游、商贸物流、花木交易)的格局,成为庐南重要休闲旅游胜地、边际商贸物流高地。
(二)对策与措施1、推崇“生态环境是可持续生产力”理念,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产业。
巧借一桥相连的赤水市强势打造“神秘赤水河”生态旅游品牌之机,“借船出海”积极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氛围,较好结合“周祠”升级为国家保护文物的人文资源优势,举全镇之力,加快启动实施包装推介、开发建设周祠广场旅游项目。
紧盯赤水8 万多人和每年吸纳上百万游客的潜在消费群体优势,重点做好吃、住、玩、购“四篇文章”。
以名小吃夜宵——曾烤鱼为依托,发展特色餐饮和特色小吃,力促形成特色小吃一条街,推出多风味、多品种的餐饮品牌,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需要。
同时,以集吃住娱乐为一体的三星级宾馆——罗曼假日酒店为依托,立足地方特色,借鉴先进酒店管理模式,不断开拓新的经营形式,提高经营规模、档次,大力发展一批功能齐全、设备现代化、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星级饭店、商务酒店等,提升聚人效应。
以赤水七处国家级风景区和宋袁食品黑桃系列软糖为依托,积极与镇内外旅游业建立畅通旅游网络,吸引接纳镇内外游客,同时,着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好的旅游产品,逐步形成“游、购”相互配套的旅游综合体系,实现“玩在赤水,购在九支”的一一对接。
在公路沿线和锁口森林区,大力发展集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的“农家乐”、“渔家乐”旅游项目,加快观光农业和郊游娱乐业的开发建设,按照生产与观光相结合,以旅游促产业,以产业促旅游的思路,以安居、徐家祠、月台等近郊村为核心区域,充分利用种植花卉传统优势,加大引导开发力度,逐步形成以旅游、观赏为主,科普、科研为辅,融生态旅游和经济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观光旅游区,打造赤水市“后花园”。
Regional Economy区域经济 2014年7月177辽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沈阳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李文国 罗嘉熙摘 要:近年来,辽宁省经济运行平稳,呈现稳中有进、质量趋好态势。
但也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新兴产业规模小、投资效益不高等问题。
2014年,全球经济将缓慢复苏,国内改革力度加大,利好因素增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改善,全省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重点,突出发展和民生两大主题,经济社会主要指标将呈现平稳较快发展。
关键词:稳中有进 质量和效益 发展和民生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4)07(c)-177-02近年来,辽宁省以结构调整促转型升级,以深化改革促科学发展,全力化解经济运行下行压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省经济总体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
但也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新兴产业规模小、投资效益不高等问题。
1 辽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 第三产业比重偏低问题明显2013年,辽宁省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8.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此外,近十年来,辽宁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主要是因为辽宁经济增长长期以来过于依赖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致使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已经成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块“短板”。
1.2 工业产品附加值低的格局改变不大2013年辽宁四大支柱行业(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冶金业和石化业)中农副产品加工业、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行业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粗放、初级产品过多、精细加工产品偏少、大众化产品多、知名品牌少,企业利润空间较窄,经营收益主要依靠薄利多销,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
据统计,2013年1~8月,辽宁省亏损企业2232家,其中重工业达1723家,占比达77.2%(根据《辽宁统计月报9月》计算所得),辽宁省的工业产品仍主要以初级工业制成品为主的格局亟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