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汉唐舞《谢公屐》中“刚柔相济”的动作语言艺术特征-毕业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84.94 KB
- 文档页数:13
舞蹈鉴赏优秀论文舞蹈鉴赏优秀论文——徜徉于舞蹈中不知不觉就到了第18周,最后一节舞蹈鉴赏就这么上完了——本学期的舞蹈之旅到站了——引言身为女生的我天生男相性格,总觉得各种肢体表演(尤其是舞蹈)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忸怩,然而在学期文化素质选修课中,我却凭着一股自己也说不清的冲动选择了——舞蹈鉴赏,并且很幸运的中选了。
第一节课上,路老师就以独特的活泼风格为我们介绍了本课程的大纲,带我们踏入鉴赏舞蹈的艺术之门。
许是路老师轻松幽默的教学与我观念中严肃刻板的舞蹈课堂大为不同,我渐渐地对这门课产生了兴趣,渴望进一步了解对我来说还颇为陌生的舞蹈世界。
我甚至想:既然我不会跳舞,那么就让我在这课堂里尽情徜徉吧。
身虽不动,心有所动,dance in mind也是极好的。
在之后的课堂里,我便在老师的引领下领略了东西方舞蹈的不同魅力。
从《吉赛尔》、《天鹅湖》、《天鹅之死》、《堂吉诃德》、《罗密欧与朱丽叶》到《年轻人与死亡》,从《霓裳羽衣舞》、《踏歌》、《谢公屐》、《千手观音》到《小城雨巷》,从西方到东方,从独舞到群舞,从古典到现代,我彻底被舞蹈艺术所折服。
这翩翩起舞中,表现的不仅仅是人体的柔韧与美丽,另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有的更是引发人们对这个时代的思考与质疑。
词典解释有云:“舞蹈是一种动态的人体形象流动于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的舞台艺术。
”舞蹈之美无处不在,蕴藏于那一系列的动作、韵律、表情、构图、音乐、构图、舞美、服装之中。
舞蹈鉴赏包括三个要素,鉴赏主体、鉴赏客体以及鉴赏中介。
对于深谙舞蹈鉴赏之道的人来说,鉴赏舞蹈表演是一种视听觉的高级艺术享受。
实在不敢说自己是个合格的舞蹈鉴赏者,但是我的确乐于欣赏舞蹈,感受曼妙舞姿,进而感知作品想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本课程中,我领略过梦幻的欧洲芭蕾,欣赏过典雅的中国古典舞和多样的民族民间舞,也观看过印度舞蹈,对于西方舞蹈,我想,还是芭蕾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舞蹈分为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当代舞和芭蕾舞。
中国汉唐古典舞的风格特点汉唐舞蹈是将民间音乐、舞蹈、杂技、武术等丰富多彩的艺术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下面店铺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汉唐古典舞的风格特点吧!一、汉唐古典舞的历史背景汉唐盛世,百姓富足,政治安定清明,实行修生养息之策,以民为本的思想,使得君臣关系和谐,民族和平稳定。
因此,这么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给予了汉唐舞蹈独特的灵魂。
汉代文化艺术基础相对于以前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当时太乐和乐府两个音乐机构对汉代音乐和舞蹈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现在的舞蹈审美风格和艺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汉唐古典舞教研室2001 年在北京舞蹈学院正式成立。
至今, 汉唐派古典舞体系已走过了十多年风雨。
在孙颖教授二十余年的理论思考、创建筹备和严谨考察中,从文化体系切入进行研究再到实践,以多种学科作为建设基础,发展起极具中国特色的舞蹈汉唐派古典舞。
二、汉唐古典舞的风格特征和审美观任何艺术都是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所折射和反映出来的,通过简单的生活特征, 表现出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思想情感。
舞蹈是艺术种类之一,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人们按照艺术规律、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对社会生活进行客观的总结、提炼、升华、想象,体现出一种创造性的反映。
现实生活的各种习惯会直接影响到大家对于每个舞蹈的审美和评定。
在物质生活丰富、社会安定的汉唐时代,舞蹈呈现并留给大家的印象是轻盈快活、优美俏丽。
舞蹈《踏歌》就通过轻快优美的风格,体现了汉唐时代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与和谐安定的闲适生活,展现出了汉唐乐舞的基本面貌和舞蹈风格。
本文就以《踏歌》为例,说明汉唐乐舞的艺术风格。
(一)袖出轻盈柔美在舞蹈艺术中,袖是最具特色的一种舞蹈表现形式,它不同于手绢花、扇子等道具,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用形状和类型来使舞蹈更加丰富,使舞台效果更加理想。
《踏歌》的表现形式主要为舞袖,其中包含很多舞袖的技巧,例如:搭袖、拂袖、振袖、翘袖、抛袖、打袖等,塑造了舞蹈的基本形态且丰富了舞姿的多变元素。
舞出刚柔并济之美舞蹈是一种艺术形式,是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姿势来表达情感、展现美感和艺术性的。
舞蹈不仅是一种纯粹的艺术表达,也是一种身体的锻炼和训练。
舞蹈通过刚柔并济的动作和技巧,展现了独特的美感和魅力。
在舞蹈中,刚与柔是两个截然不同但又相互依存的概念。
刚表示力量、力度和控制,柔则代表优雅、流畅和柔软。
舞者需要在动作中保持力度,同时又不失优雅和柔和的感觉。
刚柔并济的舞蹈动作使得舞蹈更加有韵律感和表现力。
舞出刚柔并济之美的一个典型例子是芭蕾舞。
芭蕾舞以其高度练习的技巧和精湛的控制而闻名。
舞者通过紧张有力的动作展现出力量和力度,同时又保持了舞蹈动作的柔和和流畅。
芭蕾舞中的优雅和力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美感和艺术效果。
另一个例子是现代舞。
现代舞是一种更为自由和个性化的舞蹈形式。
它不拘泥于传统的舞蹈技巧和形式,注重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现代舞中常常使用柔软和流畅的动作来表达情感和故事,同时也会使用力度和力量来传递能量和激情。
现代舞的特点是舞者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使观众感受到舞者真实的内心世界。
在中国传统舞蹈中,刚柔并济的美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例如京剧中的舞蹈表演,舞者通过刚柔相济的舞蹈动作,展现了角色的力量和优雅。
京剧舞蹈中的动作线条流畅而有力,通过优美的身体语言和手势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个性。
街舞也是一种舞蹈形式,充满了刚柔并济的美感。
街舞融合了多种舞蹈元素,包括爵士舞、霹雳舞、锁舞等。
街舞的动作有时强劲有力,充满了力度和能量;有时则灵活流畅,展现了舞者的柔软和灵动。
无论是芭蕾舞、现代舞、京剧舞蹈还是街舞,它们都展示了舞蹈艺术中刚柔并济的美感。
刚柔并济的舞蹈动作使得舞者能够在舞台上展现出力量和控制的一面,同时也能够灵活地表达出柔和和优雅的一面。
这种刚柔相济的美感使得舞蹈更加生动、丰富和有魅力,也让观众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舞蹈的艺术魅力。
93音乐鉴赏浅析汉唐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及剧目赏析摘 要】【古典舞特有的表现形式非但在戏曲中可见,在汉代“百戏”中,在唐代的宫廷乐舞,宋代的队舞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寻觅到它的文化特征。
它是在中国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孕育而成一个崭新的舞蹈种类,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符号和象征。
关 键 词】【汉唐古典舞 发展 失重 气韵 剧目引言《汉唐古典舞》这门课程的创建,可以说有着久远的历史背景,在舞蹈课程训练体系的创建初期,以中国古典传统舞蹈气韵与动律及历史文化作为依据,注重神、形同一,动作行云流水,与西方芭蕾的审美及训练上相反,并吸取了许多戏曲及武术方面的内容,多了很多芭蕾舞不曾出现的身体上的韵律,使中国古典舞具有了自身的特点。
一、汉唐古典舞的发展其影响中国古代舞蹈,流传下来的舞蹈动作,大多保存在戏曲舞蹈中的一些舞蹈姿态和造型,中国老一辈的舞蹈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发展改革,形成了精、气、神和手、眼、身法、舞步完美和谐与高度统一的美学特色。
体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
这也给“汉唐古典舞”的创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及坚实的基础。
汉唐古典舞是由北京舞蹈学院孙颖教授所创办,以中国古代文明史中最辉煌的汉唐精神和艺术气质为审美主干,以汉唐乐舞文化传统和明清以来戏曲舞蹈形式为支点创建的中国古典舞学派。
从汉唐古典舞的创办距今不过短短十几年,但是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点的,科学的训练体系,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表现形态,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舞蹈人才,创作了不计其数的经典剧目作品,可以说汉唐古典舞的发展是对深厚中国文化的一种肯定,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之根的回归。
二、汉唐古典舞学派审美特点古典即为经典,中国古典舞,那一定是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所流传下来的具有典范性的舞蹈。
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审美意识,是一个民族文化上的结晶与瑰宝。
在中国当代的戏曲、汉唐、敦煌、昆曲等古典舞学派中,我对汉唐古典舞情有独衷。
我为它的柔美身段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所深深折服。
中国古典舞唐代的健舞与软舞唐代是中国古典舞蹈发展的黄金时期,其舞蹈形式多样,其中健舞与软舞是最为代表性的两种表达方式。
健舞强调力量与阳刚之美,舞姿矫健有力;而软舞则更注重柔美与姿态的流畅,展现出女性的柔情与优雅。
本文将深入探讨唐代健舞与软舞的特点与魅力。
一、唐代健舞唐代健舞以威武、奔放和气势磅礴为特征,舞姿饱满且力量感十足。
健舞舞蹈动作矫健有力,精神饱满,给人一种阳刚之美的感觉。
这种舞蹈形式常常在宫廷、军队和宴会上表演,具有强烈的欢乐和喜庆氛围。
唐代健舞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华严经》,它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示了佛经中的故事和哲学思想。
舞蹈中的演员一身锦绣华服,舞姿激昂,动作高度协调,展现出佛教文化的庄严和宏大。
另外,唐代健舞中的舞蹈形式还包括武术舞、戏曲舞和宴会舞等。
武术舞强调舞蹈者的力量和技巧,动作较为激烈,常常配合器械如剑、鞭等进行表演。
戏曲舞则是将戏曲角色的形象和动作融入到舞蹈中,具有鲜明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宴会舞则是在宴会场合中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通常以活泼欢快的音乐为背景,舞者以身体的协调和灵活性展现喜庆与活力。
二、唐代软舞唐代的软舞以流畅和优雅为特点,以女性的柔情和幽美为主题。
舞姿缓慢舒展,舞步轻盈,展现了一种温婉、细腻的美感。
唐代软舞常在宫廷和文人雅士中广泛流行,被认为是女性高雅气质的体现。
著名的唐代软舞有《花间曲》。
这支舞蹈以女子在花园中婀娜多姿的舞姿、轻盈的舞步和优美的动作展示了女性的柔美与婉约。
女舞者身着轻纱舞衣,手持细长如花枝的舞扇,舞姿轻盈,踏步细致,给人一种优雅与纯美的感觉。
此外,唐代软舞还表现为女性舞蹈团体的舞蹈形式。
舞蹈者身着华美的服饰,舞姿曼妙,舞步优雅。
这些舞蹈在表达女性的柔情和美感的同时,也展现了唐代女性的自信与魅力。
总结:唐代的古典舞以健舞和软舞两种形式为主要表达方式,健舞强调力量和阳刚之美,而软舞则展示女性的柔美与优雅。
健舞具有力量感和气势磅礴的特点,适用于宴会、军队等正式场合的表演;软舞则以流畅和优雅为主题,适合表达女性婉约、纯美的情感。
- 78 -2023年 第8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心情往往影响着肢体动作的展现。
心情好时动作轻快,以快节奏为主;而当内心惆怅苦闷时,肢体则无力颓丧,以慢节奏为主。
面对亲近之人动作轻柔,大发雷霆时动作刚硬。
不同的心境能往往外化表达出不同的肢体意识和动作效果。
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形式,是对普通动作进行艺术加工和美化的结果,也需要通过舞者的身体动作来传达情感和故事。
它具有清晰的节奏感和丰富的表现力,同时还具备典型的造型特征。
在舞蹈表演中动作的“柔”与“刚”就是舞者需要掌握的重要技巧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舞者在舞蹈表演中的“柔”与“刚”,研究其表达对舞蹈的影响,并寻求在舞蹈中实现二者平衡的方法。
一、舞蹈中的柔性动作与刚性动作柔性动作是指舞者在舞蹈表演中所展示的柔软、流畅的动作。
这种动作往往要求舞者具备柔软的身体,并能够在舞蹈中展现出优美的弯曲、拉伸和流动性。
舞者通过身体的柔软和灵活性,传达出柔和舒缓的感觉,使观众感受到舞蹈的柔美和流动性。
可以增加舞蹈的美感,给观众带来优美的视觉享受。
刚性动作是指舞者在舞蹈表演中所展示的有力、稳定和精确的动作。
这种动作要求舞者具备强大的肌肉力量和身体控制能力,能够展现出稳定、有力和准确的动作,带来强烈的力量感和稳定性。
舞者通过身体的力量和稳定性,展现出肌肉的张力,使观众感受到肢体力量的冲击力。
无论是从动作的运动轨迹还是动作变化的速度,都能明显感受到这两者体现方式上明显的差异。
二、舞蹈中“柔”与“刚”的重要作用(一)表达情感与故事“柔”与“刚”的表达对于传递舞蹈中的情感和故事非常重要。
柔性动作可以传达出舞者内心的柔和、温暖和感性,可以用于表达舞蹈中的柔和、温柔和亲密场景,使观众感受到舞蹈中的爱情、友谊和温情。
刚性动作可以传达出舞者内心的力量、决心和激情,用于表达舞蹈中的紧张、冲突和挑战场景,使观众感受到舞蹈中的战斗、竞争和挑战。
通过“柔”与“刚”相调和的表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刚柔并济”,舞者可以更好地传达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故事,使观众更加投入和理解舞蹈作品,意思就是将刚强的与柔和的动作互相调剂,互相补充,恰到好处,“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柔而不弱、刚而不僵”。
34撰文/肖 瑶传统舞蹈的当代创作理念——以孙颖“汉唐古典舞”为例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流,其内容非常丰富。
面对这些充沛的舞蹈资料,如何使这些沉寂的舞蹈文化获得重生?如何使它们再次大放光彩?许多舞蹈界的前辈都在致力于用他们的实践来回答。
孙颖先生的“汉唐古典舞”就是赋予传统舞蹈文化新生的一个典范,以其独到的艺术理念和独具古风的舞蹈语言,在中国古典舞的建构过程中增加了充满韵味的一笔,使得中国古典舞有了充满汉唐风味所独有的形象和符号。
孙颖先生的汉唐古典舞,顾名思义,可以看出它在时代上就已经有所界定,它与汉代、唐代有密切联系,当然也包括了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但实际上孙颖先生所编创的汉唐古典舞作品中也不乏有周、宋、清等朝代的踪迹。
汉、唐是我国古代文明(包括舞蹈)发展较为鼎盛的时期,因而择定在这一时空范围内的汉唐古典舞,也是相当具有代表性的。
文章通过观看孙颖先生编创的汉唐古典舞作品以及查阅相关文献,将其创作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对传统舞蹈信息进行了现代性的整合;最大范围地关注到中华民族丰富质朴的民间舞蹈以及中国古代的舞蹈文化;在前者基础上的编导人文情怀的体现。
孙颖先生认为中国古典舞应具有两个基础:“古”,即古代的、历史的、传统的;“典”,即经典的、有典范意义的舞蹈。
也就是说中国古典舞应该是中国古代的具有经典性的那些舞蹈的再度创作。
正是因为这位理论与实践同时探索的学者以如此广阔的眼界来进行作品编创,来建构汉唐古典舞体系,他的作品才能够流芳百世,汉唐古典舞的概念深入人心。
同时孙颖先生对作品的编创方法和理念也能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
传统舞蹈信息的现代化整合历史史料记载的舞蹈文化是某个时代人们的创作,是该时代精神和审美意识的体现,而随着朝代的更迭、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信念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这些文化的内涵在现代人眼中就不再是它原本的模样。
因此就要求在把握这些传统舞蹈信息的同时,以现代人的视角,对其进行信息整合。
浅析中国古典舞之汉唐舞摘要:中国古典舞是起源于中国古代,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国家的大力扶持,挖掘古代舞蹈结合当代舞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舞蹈形式,经过无数舞蹈艺术家的辛苦工作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
中国古典舞主要包括三大流派,即新古典舞、汉唐舞、敦煌舞。
本文通过参考各古书文献和笔者亲身实践对汉唐舞进行深入探析,让更多的舞蹈工作者能够清楚全面的了解中国古典舞,寄希望于本论文可以为舞蹈的教学带来参考意义,希望可以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路上,让其发扬光大。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三大流派;汉唐汉唐两朝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然而二者在审美以及舞蹈风格上一脉相承。
因此便有了我们熟知的汉唐舞流派。
汉代乐舞唯美轻盈,独特的审美底蕴为唐代的乐舞顶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代因其稳定强盛的社会环境和发展背景,给舞蹈的繁盛提供了强劲的经济基础,造就了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上的高峰,同时推动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一.汉唐舞蹈特点汉代属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综合国力相对较为强盛,因此汉代人显现出自信潇洒的气质。
而在此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汉代舞蹈更是豪放和宏大气势的精神体现。
于是汉代的舞蹈作品中显示出了巨大的张力生气,映射出了一个雄豪的乐舞时代。
汉代舞蹈融合了江淮流域和黄河流域文化,包含了楚国文化和尊周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俗乐舞的发展高潮。
汉代舞蹈涵盖了中国古代北方人的坚实、厚重、谙于人事的务实风格,同时也囊括了南方巫文化挥洒、坦荡、俏丽、妩媚、敬事鬼神的幻想和热情。
再者,原始儒教至此的纤维化,又为汉代舞蹈注入了飘逸杳渺的气韵,使得汉代舞蹈外观奔放古掘而意蕴巧,形、神都有鲜明的历史特征。
汉代之后,由于战乱和政变,中国封建历史上开始了第一次的人口大迁徙。
在此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和区域开始了文化交流和碰撞。
这些历史因素客观上促进了舞蹈文化的普及和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使传统舞蹈注入了新鲜血液,产生了一些新的元素,也为后来的盛唐乐舞的高峰奠定了更为坚实和广阔的文化背景。
汉唐古典舞中袖子的运用汉唐古典舞中袖子的运用袖舞是中国舞蹈中的一个融入情感联结情感的可舞因素,具有优美的造型性和表现人物丰富内心世界的抒情性。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关于汉唐古典舞中袖子的运用,欢迎参考阅读,希望你喜欢!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袖舞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舞蹈,优美的袖舞如同书法,在行云流水中,空灵缥缈中,袖舞以特有的方式给人们无限的美感。
一、袖舞来历提到袖舞,通常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水袖”,“水袖”这个名词源于戏曲服饰,其最早的叫法是“水衣”,随着舞台表演形势日趋丰富的发展,水衣的袖子逐渐变长,变宽,又因袖子舞动的技法日趋丰富,其形态时而如水波荡漾,时而急湍似箭,故称为“水袖”。
舞蹈中最早的袖舞形式为“长袖舞”,早在《史记》中就有“长袖善舞”的记载,周代宫廷雅乐《小舞》中的《人舞》有“以手袖为威仪”的记载,“手袖为威仪”即徒手袖舞,这种舞蹈多用于宫廷中贵族的飨宴,因此才有了“长袖善舞,多钱善贾”的民谚[1]。
在历朝历代的出土文物、玉器陶俑以及石窟画像中,袖舞的舞姿比比皆是,可见“袖舞”这种表演形式历史悠久,特别是汉,唐时期,史料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隋唐时期也有“纤腰弄明月,长袖舞春风”之说,所以“袖舞”就成为了汉唐古典舞中具有独特韵味且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
二、袖的分类在舞蹈服饰中,大小不等,长短不一,肥瘦不均的袖子,成为了舞者表现思想,抒发情感的身体延伸。
不同的袖子在古典舞中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也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并且有不同的使用技巧。
例如汉唐古典舞《飞虹对鼓》,使用的是一丈的长袖;汉唐古典舞《踏歌》的袖子只长出手指尖一尺,被称为小袖;还有些特殊的袖子如汉唐古典舞《谢公屐》和《楚腰》的博袍宽袖。
三、流动的袖(一)袖的韵律袖韵的产生源于两个方面:动势和节奏,袖子的动势是手臂的延伸,是通过舞者身体的韵律而产生,身体的韵律是从“欲左先右,欲前先后,逢开必合,逢冲必靠”的欲动原则中,运用起承转合的动势,带动袖子的变化,展示袖子的动律变化。
题目:试论汉唐舞《谢公屐》中“刚柔相济”的
动作语言艺术特征
摘要
汉唐古典舞是以中国古代中辉煌的汉唐艺术文化以及其精神气质为审美主干的中国古典舞学派,古典舞中所蕴含的的刚柔相济的审美气韵是其精华所在。
刚柔相济,是我国传统文化内涵和审美精神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本论文从刚与柔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的阐述入手,以汉唐古典舞《谢公屐》为例,从舞蹈表演形式、舞者形象,动作姿态,舞蹈与音律的结合,以及所展现的整体意蕴等几个方面,分析刚柔相济在汉唐古典舞中的表现。
并从古典舞复兴和古典美学以及训练意义方面,阐述汉唐古典舞刚柔相济特点审美价值的体现及训练意义。
通过对刚柔相济在《谢公屐》汉唐古典舞中审美价值的研究,能够更好的研究中国传统舞蹈的发生发展,以及其与现代文化思想的融合,使学界和大众在了解自我本体的舒展和对时尚追求之时,兼回眸传统文化之需。
关键词:汉唐古典舞;刚柔相济;谢公屐;训练意义
目录
摘要 (1)
第一章绪论 (3)
1.1 研究的背景 (3)
1.2 研究现状 (3)
1.3 研究的方法 (4)
第二章《谢公屐》舞蹈表演形式 (5)
2.1汉唐古典舞的定义与风格特征 (5)
2.2《谢公屐》舞蹈的舞姿形态 (5)
2.3《谢公屐》舞蹈的动律特征 (6)
2.4《谢公屐》舞蹈的乐律特征 (7)
第三章刚柔相济特点在《谢公屐》舞蹈表演中的体现 (8)
3.1《谢公屐》舞蹈表演中刚柔相济在气力和舞姿中贯通的体现 (8)
3.2《谢公屐》舞蹈表演中刚柔相济与音律的融合之美 (9)
3.3刚柔相济的文化审美指向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古典舞”是在一定的历史时代中所形成的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并能够代表那一历史时期的审美特点的舞蹈。
古典舞蹈的形成是以古代舞蹈的研究为基础,只有对每个历史时期中各种古代舞蹈的审美特点充分了解才能概括,辨别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舞蹈。
汉唐古典舞是以中国古代文明史中最辉煌的汉、唐、魏晋精神和艺术气质为审美主干,以汉、唐和明、清戏曲舞蹈为支点,全面研究、继承古代具有经典性舞蹈文化,在吸收了其精髓韵味以及风格特征后,创建出的中国古典舞学派。
本学派的创始人孙颖教授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历经了二十余年的理论思考和准备。
继而,从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孙教授以其渊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独特的艺术灵性开始了频繁而艰
苦的创作实践活动,逐步明确了汉唐古典舞学派的形式与风格。
《谢公屐》作为新时期汉唐舞蹈的典范,它从一开始就将中国古典情怀和人文主义精粹灌注到古典舞的体系当中,为中国古典舞内涵的丰富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谢公屐》中刚柔相济的意味贯穿始终。
随着音乐旋律由平稳变、深沉,再到慷慨激昂,舞蹈的情绪似乎也从沉思和伤感,变得刚劲有力。
舞蹈动作舒展但又干净利落,不失一种内在的节奏感和力量。
舞者的动作舒展,刚柔相济,情感丰富,又蕴含着一种内在的力道,气韵天成。
在大开大合之时亦带有一种向上和张扬的动势,带有一种挺拔和激昂的气势。
同时,穿插在在种“外刚”之中是“内柔”的衔接和穿插,刚柔相济的表现使得力量在流动中变得富有弹性,动作与动作之间形成了一种强烈对比与映衬,却又不失流畅,使舞蹈更具有艺术和情感表现力。
它以“刚柔”,作为汉唐古典舞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内在气质美,以“刚”和“柔”的结合,使汉唐古典舞的表演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1.2 研究现状
随着现代舞蹈技法对于中国传统舞蹈的渗透,中国古典舞原来特有的鼓点特质开始消解,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中国古典舞内涵的中国传统的刚柔相济的精神,对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意义重大。
目前,国内从发生学角度对中国古典舞进行研究的专著尚未出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