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赤壁
- 格式:ppt
- 大小:736.00 KB
- 文档页数:24
杜牧《赤壁》原文翻译诗词赏析识点整理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字词注释: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诗词释义如下: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诗词赏析:从艺术上看,诗人杜牧在前两句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的常用手法,这就好比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前朝的人或事来写;还有诗中运用了以小见大这种表现手法,诗的后两句写战争的胜负时,作者并未点破,而是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试想,若东吴前国主和当朝主帅之妻均已被曹军掳去铜雀台,那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这就使得全诗既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富有情致。
杜牧赤壁赏析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是杜牧所作,描述赤壁之战,赞美了周瑜和二乔(小乔和大乔)的军事才能和美貌,深切表现了战争中的残酷与人性的深刻感情。
诗中的第一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反映了古战场上激烈的战争环境,战士失去了战利品,深陷艰难之境。
而“自将磨洗认前朝”则表现出战士不畏强敌而不屈服的顽强精神。
接下来的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将主旨落实到人物描写上。
描写了周瑜的文武双全,但最终境遇悲苦;又写出了小乔、大乔姐妹的美貌与纯洁,但素面朝天的作法藏匿了所虚受的官宦侍女们的多少嘲讽和嫌弃。
总而言之,杜牧通过精彩的文学形式和独特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古战场上的浴血奋战和人性的脆弱与复杂。
同时,赞美周瑜和二乔的理念,也颂扬了坚韧顽强的精神和无畏困难的勇气,以及对正义的渴望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赤壁杜牧扩写600字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赤壁之战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照亮了那个时代,也照亮了后人的道路。
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杜牧以他的诗歌描绘了这场战役的壮丽画卷。
今天,我将尝试以杜牧的视角,扩写这首《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看着眼前的断戟残戈,我感慨万分。
它们曾是士兵们浴血奋战的武器,如今却静静地躺在沙滩上,被岁月侵蚀。
这柄折断的戟,是否就是那个决定天下大势的武器?我不禁陷入沉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回想起那场惊天动地的战斗,如果东风不给周瑜方便,胜败也许会是未知数。
大乔、小乔,这两位绝代佳人,若不是因为战争,她们或许能在这铜雀台过上平淡的生活。
但命运就是这样捉弄人,将她们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我端起酒杯,遥望星空,心中感慨万分。
人生短暂,得意之时应当尽情享受,不要让这金樽空空如也,辜负了这美好的时光。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我放眼望去,江山如画,美不胜收。
这个时代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他们为了理想、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英勇奋斗。
他们的故事将永远被后人传颂。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我脑海中浮现出诸葛亮羽扇纶巾的形象,他淡定自若,谈笑风生间便将敌军消灭。
这就是真正的英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我收回思绪,看着镜中的自己,早已白发苍苍。
但心中的那份激情与梦想从未熄灭。
我愿用我的笔墨,继续描绘这个美丽的世界。
“如今安在哉?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我放下笔,望向窗外滚滚东流的长江水,心中感慨万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都是其中的过客。
珍惜当下,让生命绽放出最美的光彩。
赤壁杜牧详细讲解全文《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原文如下: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创作背景《赤壁》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杜牧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了这首怀古之作。
他在诗中通过描绘折戟、东风、二乔等意象,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深深思考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详细讲解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思是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诗人是在感叹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无情。
后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思是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诗人通过这两个假设的场景,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这首诗是一首怀古之作,诗人借古战场中的折戟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深深思考。
在诗人的想象中,那枚折断的战戟也许就是历史的见证,它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变迁,但依然保留着它的历史价值。
通过磨洗和认出前朝的细节描写,诗人表现了自己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赞美。
周瑜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他的才智和胆略在历史上传为佳话。
诗人通过描绘周瑜借助东风之力取得胜利的场景,赞美了周瑜的聪明才智和胆略。
同时,通过描绘二乔被锁进铜雀台的场景,诗人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赤壁》杜牧《赤壁》杜牧1《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赏析:杜牧于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期间,曾游览黄州赤壁矶。
站在滔滔东去的大江之滨,观“赤壁”而思史,回忆三国时代在鄂州赤壁矶所发生的吴蜀联军大败曹兵,从而尊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
抚今追昔,兴之所至,挥笔写下了这著名的咏史诗。
一、二句写作者在江边淤沙之中,诗人以一柄残戟置于诗端,引发后两句的历史议论,具有历史的纵深感。
三、四句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仅安凭一时侥幸并不是定国之策。
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
这两句诗颇具史论意味,见解独到。
诗人对周瑜的谐谑揶揄,暗示了对曹操的肯定。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
以小见大。
作者介绍: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
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
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
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心时政。
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
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赤壁》杜牧2“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的诗,是晚唐诗坛一大成就,晚唐诗人中只有李商隐能够与之相比。
他有巨大的政治抱负,却处于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种抑郁情怀;他有绝世才华,而且性格豪俊,这又使他的抑郁情怀没有走向消沉凄恻。
杜牧赤壁中用典故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赤壁杜牧赏析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杜牧赏析
译文
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