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大棚养殖林蛙
- 格式:docx
- 大小:26.25 KB
- 文档页数:9
林蛙养殖技术的七个要点林蛙养殖作为新出现的水产类养殖项目,目前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为产业,由于林蛙养殖需要场地的限制,而且林蛙养殖技术也要不断的学习和成熟,下面是林蛙养殖技术的七个要点。
中国林蛙俗称哈士蟆,主广东北,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我国**药用经济蛙种,雌蛙输卵管干制成的哈士蟆油是名贵的中药材,具有润肺养阴、补肾益精、健脑益智等功效。
中国林蛙的自然资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日趋枯竭,近年来中国林蛙的人工养殖在其主产地东北已初具规模,并且正向着产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一、蛙场选址:可在房前屋后,院子选择平整的地面做养蛙场,附近有地下水、河水、池水,土质黑土、黄土均可。
二、蝌蚪池的修建:在蛙场中选择一处地势平整,容易排水的地方建蝌蚪池。
首先将要建蝌蚪池地方的地面用土垫高15-20厘米,以便抬高地面利于排水,然后将池的四周用土堆成土坝,土坝高度在30厘米左右,再将池中及土坝上的小石子等杂物拣干净,以防弄坏塑料布,将两层或三层比较结实的塑料布铺到蝌蚪池上,将塑料布的四边用土压实,在塑料布上面放水,水深20-30厘米,这样蝌蚪池就建成了。
当然,蝌蚪池的宽度**好不要超过2米。
这样利于将池中脏水换掉。
面积的大小要根据引进种蛙的数量而定。
一般100对种蛙有10-15平方的蝌蚪池即可。
三、蝌蚪期的喂养:蝌蚪孵出后,首先吃包卵的卵膜,卵膜吃7-10天,吃完后再开始吃饵料,一般将7份玉米面和3份豆粉混合加入适量的水,煮熟后呈稍干状喂蝌蚪即可。
喂的时候将饵料直接投放到水中即可。
四、幼蛙及成蛙的喂养:蝌蚪经过50天左右的喂养就变成幼蛙,登陆上岸,变成幼蛙以后就要吃小虫,蚊蝇、黄粉虫、蝇蛆等。
只要温度适宜,小蛙就开始活动捕虫,每天用小黄粉虫或蛆虫饲喂,喂时将虫直接撒在蛙场四周的地面上。
实际养殖中,一般采用繁育黄粉虫或蝇蛆来喂养幼蛙及成蛙,黄粉虫用麦麸子繁养(饲养方法极简便,详见技术资料),蝇蛆可用1份猪、牛、羊血(任意一种)兑40-50份水加入少量麦麸子或玉米面放到室外的缸、盆、水泥池、土池中,3-5天自然产出大量的蛆,这种方法简便快捷,来得快,数量大。
林蛙的饲养管理技术大全林蛙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两栖动物,又是一种著名的滋补保健食品。
林蛙是食、药两用的珍贵蛙种,具有明显的润肺养阴、补肾益精、补脑益智等功能,是男女皆宜的保健品。
1.清池消毒蝌蚪池在放养之前,要严格做好清池消毒工作。
将蝌蚪池放干水,清整干净,清除杂草、垃圾、石块、池周附生物等,要防止蝌蚪逃跑及防池漏水。
消毒可使用10%的生石灰全池泼洒,杀死池水及池泥中的水生植物及鱼类、水蛇等。
消毒后需要15天时间,待生石灰药效散失后重新注入新水才能放养蝌蚪。
2.放养密度刚孵出蝌蚪,放养密度可大一些,每平方米水面入养2500尾左右,随着蝌蚪生长发育,个体增大,在孵化后的第10天、第20天、第30 天进行分级饲养,逐渐使饲养密度降至每平方米500~100尾。
以后的密度为:刚变态的幼蛙100只每平方米,幼蛙50只每平方米,成蛙20 只每平方米,种蛙1组(即4雌1雄)每平方米。
3.饲料和投喂刚开食的小蝌蚪先以卵胶膜为其提供营养,之后就会采食其它食物。
孵化后5天即投食豆饼,也可放玉米面、糠麸加工的混合饲料和少量动物性食品,如肉屑、鱼粉等。
每亩水面每天可投放1kg混合饲料,也要投喂少量蔬菜、各种野菜和切碎的青草,以池内不空缺饲料为度。
如果饲料不足,蝌蚪之间会出现自相残杀现象。
蝌蚪孵出后3天开始投喂饲料,等一周后每3天喂1次,以后逐渐增至每天投喂一次。
在蝌蚪生长初期动物性饲料比例应高一些,孵化后的20~30天,蝌蚪生长发育加快,食量不断增加,应注意增加投料次数,也可适当增加清饲料的用量。
各时期投喂的饲料量视蝌蚪的来食情况而定,要充分满足需要,应以采。
怎么养殖林蛙林蛙的繁育技术推荐文章蟋蟀的养殖技术是怎样的热度:大雁的养殖技术是怎样的热度:狍子的养殖技术是怎样的呢热度:泥鳅的养殖技术是怎样的热度:鳄鱼龟有什么养殖技术热度:林蛙以陆栖为主,常在没有强烈光照、湿润凉爽的环境中生活,那林蛙有哪些养殖的技巧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林蛙的养殖方法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林蛙的养殖方法养殖场建设选择森林茂密、水源充足、面积在100-200公顷以上的流域建立林蛙养殖场。
在养殖场内,每10公顷修1一2个越冬池。
池面要有排水孔和排水道。
越冬池的面积不得低于100米2,水深1. 5米以上。
水质清新。
孵化池要选择向阳面,面积大小因地而宜,最好选择离森林较近的位置,以利幼蛙变态后及时上山。
用塑料薄膜、砖、镀锌板、石棉瓦修建养蛙圈,防止林蛙逃跑。
围栏养殖林蛙,陆地面积与水池面积比例,幼蛙期为10:1,成蛙期为(15-20):1。
养殖管理首先,每年的春季(4月份)投放足够的蛙卵或留够蛙种。
孵化池中的蛙卵密度不要过大,每平方米不超过2000尾。
待蛙卵孵化期间,要注意水质清新,适时换水,喂食科学,及时预防蛙病,做到孵化池消毒,鳅鲜变态后,及时引入森林。
幼蛙成蛙虽然不在水中生活,但必须生活的潮湿的陆地上。
当湿度不足时,就要及时补湿,使湿度始终保持在70%以上,保证林蛙能够进行正常的皮肤呼吸。
为此,可在蛙田内设喷灌设施,天旱干燥时刻进行喷灌或入工降雨,也可以用喷壶喷水。
冬季林蛙回池越冬时,池水温度保持4℃以下,水深不得低于1. 5米,防止水面冻干,池水要适时换水,缓慢流水更好。
越冬池内投放些秸秆、树枝等遮掩物,以利林蛙冬眠。
另一种是窖内冬眠。
越冬土窖可建在室外,亦可建在室内。
土窖宽2米、深2米,长度根据林蛙数量而定。
窖底放些石头、瓦头、树枝、秸秆,作为林蛙冬眠时的隐蔽物。
窖口要安装防鼠设备,防止老鼠加害越冬的林蛙。
土窖内放入1尺厚的河沙,喷湿。
林蛙越冬期间一定要注意补湿,使蛙体皮肤湿润,呼吸正常,防止体内二氧化碳中毒。
林蛙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摘要:林蛙养殖是一种常见且盈利较高的养殖业,因其味道鲜美且养殖成本低廉而受到市场的欢迎。
本文将介绍林蛙养殖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养殖环境、饲养管理、疾病防控等方面的内容,为创业者提供养殖林蛙的有益指导。
正文:一、选址和养殖环境林蛙适合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生长,选址时应选择有湖泊、水库或池塘等水源的地方,水源要保持清洁,并具备一定的水质监测和处理能力。
同时,应考虑养殖环境的通风情况,保证林蛙养殖场的空气流通,并降低成蛙的死亡率。
二、饲养管理1. 蛙苗的饲养:蛙苗需要适宜的饲料和环境来稳定自身的生长。
从出苗一周开始,初次喂食应以微小的饵料为主,过度大的饵料可能引发蛙苗的窒息。
饵料的选择包括蜂蛹、水蚯蚓等,这些食物富含营养且易于蛙苗消化吸收。
2. 成蛙的饲养:成蛙的饲养要保证饲料的均衡、多样性。
常见的饲料包括小鱼、虾、蚯蚓等。
同时应考虑到蛙类嗜食天性,合理安排饲料的喂养时间和方式,避免浪费,并定期整理废饲料。
3. 水质管理:保证养殖环境的水质稳定和清洁对于林蛙的养殖至关重要。
通过定期更换水源、增加活性炭过滤等方式来维持水质的清洁和透明度。
还需监测水质中的pH值和溶解氧浓度,保证蛙类的生长和生存环境符合标准。
三、疾病防控林蛙养殖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一些常见疾病的侵袭,为了保证养殖的顺利进行,需要注重疾病预防与控制。
1. 合理的饲养密度:合理控制饲养密度,避免人群过于拥挤栽种引发疾病的传播。
2. 规范的养殖操作:准确把握养殖基本技术,比如定时更换水源、定时对底泥进行过滤等措施,以减少疾病来源和传播。
3. 定期检查和疫苗接种:定期进行蛙类健康体检,注意寻找并采取科学的治疗方法,加强蛙类的免疫力,必要时还可以进行疫苗接种。
四、市场前景林龟养殖是一项利润丰厚的养殖业务。
林蛙的肉质鲜美,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市场需求旺盛。
在养殖成本方面,与其他养殖业相比,林蛙的养殖投入相对较低。
因此,林蛙养殖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
林蛙养殖条件和方法林蛙是一种常见的水生两栖动物,其养殖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养殖业。
林蛙的养殖条件和方法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和保障蛙类健康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林蛙的养殖条件和方法。
一、养殖环境1.水质条件:林蛙适宜生活在清澈、无污染的水质环境中。
水质的PH值应保持在6.5-7.5之间,水温保持在20-30摄氏度之间。
此外,水质中的溶解氧含量也是关键,应保持在5-7毫克/升。
2.养殖池塘:林蛙养殖池塘的选址应远离工业污染和农药污染区域,同时也要避免选择过于阴暗或过于开阔的地方。
池塘应具备良好的排水能力和防渗性能,避免因为积水过多或渗漏导致蛙类生活环境恶化。
3.水生植被:林蛙喜欢栖息在水生植被丰富的环境中,所以在养殖池塘中适当添加一些水生植物是有益的。
水生植物不仅能提供蛙类栖息的场所,还能吸收一部分废物,净化水质。
二、养殖管理1.种苗选购:养殖林蛙的首要条件就是选购健康的种苗。
种苗的体型要健壮,皮肤光滑无损伤,眼睛清澈明亮,肛门周围无肿胀等异常现象。
2.合理密度:林蛙养殖密度的选择要根据养殖池塘的面积和水质条件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每亩养殖面积可放养2000-3000只林蛙。
3.饲料供给:林蛙的饲料主要包括活饵和人工饲料。
活饵可以选择小鱼、虾、蚯蚓等,人工饲料则可以选择蛙用颗粒饲料。
饲料的投喂量要根据蛙类的生长发育情况和水质条件进行调整,避免过多或过少。
4.水质管理:定期检测和调整养殖池塘的水质是保障林蛙健康的重要措施。
及时清理池塘底部的淤泥和残渣,避免水质积累过多废物。
如果水质出现异常,如PH值偏高或偏低,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5.疾病防治:林蛙养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常见的疾病,如红腿病、白点病等。
对于这些疾病的防治,可以采取隔离病蛙、清洁池塘、合理饲养和定期检查等方法进行预防和控制。
三、养殖技巧1.合理投饲:根据林蛙的饮食特点,可以采取定时定量投喂的方式,避免过度饲养或饥饿。
在投喂时要注意将饲料均匀撒开,避免出现食物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的情况。
林蛙的饲养技术林蛙又称雪蛤,集药用、食补、美容功能于一体,富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经济附加值较高。
那么林蛙要怎么饲养?下面店铺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林蛙饲养技术吧。
林蛙饲养技术选种采卵选种目前养蛙主要以种卵为主,以种蛙为辅,大都采于野生,一是自捕(采),二是收购。
春季采集种卵,省时、省力、费用低,是目前养殖户普遍采取的方法,在天然水泡,沼泽水甸子等静水区用撮网捞取卵团,捞捕时间原则上越早越好。
产出不久的卵团体积小,卵团弹性大,不易散开,运输方便。
林蛙产卵高峰期一般在早晨5~8点,因此捞取蛙卵最佳时间应在上午6~11点。
目前尚无种蛙的选择标准,根据林蛙的生长周期和近几年的实践经验,种蛙应选择3~4龄的,体质健壮、体重在50克左右,体色标准即黑褐色比较好。
春采种卵林蛙一般在每年4月初至4月中旬出河,4月中旬到4月末,水温在10℃~11℃时便开始产卵,因此春季采集种蛙应抓紧时间,到河流、沼泽或野外自然泡子中捕捉。
秋采种蛙每年9月中旬到10月中旬是林蛙下山入河时间,在此期间可捕到大量的种蛙。
捕捉种蛙应以网捕、手捉和瓮子捕捉等方法,严禁用药捕、电击等方法捕捉。
收购通过购买种卵、种蛙补充自捕量的不足,也是许多养殖户解决种源的一条重要途径。
春季收购种蛙时应注意掌握好雌蛙排卵时间,准备翌年产卵,且须掌握好回捕时间和方法。
运输种卵运输工具可用水桶,远距离运输或产出时间较长的蛙卵应在桶内撒少量的水,避免卵团互相粘连。
在运输种蛙时不需要装水运输,无论何种方法取得的种蛙,都要避免损伤,种蛙须用麻袋或篓筐装,绝不能用线绳、铁丝等穿眼、鼻孔及上下额。
长途运输时要用笼筐盛装,在笼内加盖稻草等覆盖物,并经常洒水,保持湿度;中途必须用干净河水冲洗,避免蛙体干燥造成死亡。
春季运输时要掌握好运输时间,不能长途运输,如果超过5~6天,种蛙就会不经“抱对”而排未受精卵。
产卵方法人工修建的产卵场与天然产卵场有较大的区别,而且人工繁殖种蛙密度大,林蛙不愿意在产卵场内产卵,所以必须在人工控制下,强制在产卵场内产卵。
中国林蛙1972年在马王堆出土的干尸因历经千年未腐而震惊世界,人们也因填满古尸的蛙皮开始了对中国林蛙的关注,今天就让我们去了解一下中国林蛙。
中国林蛙是我国特有的物种,近年研究表明,林蛙皮不仅具有很强的抗腐功能,而且蛙油具有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的作用,而被国际市场誉为“软黄金”。
看这些美味,是否垂涎三尺了呢?如果在几年前吃林蛙宴的确是一个奢侈之举,因为当时它可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而如今一向对生存空间百般挑剔的林蛙,能够从林间湿地落户寻常庭院,并且告别漫长的冬眠生长,还堂皇的走入了正规宴席,当年人们白天冒雨,夜里挑灯,日夜兼战疯狂捕捉林蛙的场景也已不多见,这些不得不说是件新鲜事。
林蛙是生态平衡的维持者,又具有高的经济价值,怎么样才能把保护生态平衡和丰富人们生活兼顾起来呢?1988年时任黑龙江省农恳总局林业站站长的陈剑锋开始着手中国林蛙的研究。
当时有些人不理解,你为什么要去养蛤蟆呢?老百姓叫他们蛤蟆,你咱养蛤蟆呢?这个人是不是精神病?是不是有病,1993年陈建峰将3000多只野生林蛙作为种蛙放养到自己的蛙圈里,开始在林蛙世界创一翻事业。
然而陈建峰还没有感受到林蛙带来的喜悦,就先品尝了痛苦,仅仅一个月,活蹦乱跳的小林蛙陆续死亡,连原先的老种蛙也全军覆没。
我想第一次的养蛙失败使陈剑锋看到,如何适应林蛙的生活习性才是关键,因此他辞去铁饭碗的工作,来到了武昌老家,就是为了摸透林蛙的生活习性,掌握林蛙的生存环境,连续三年一切心思都扑在了林蛙上。
要研究成,不搞生物群观察. 为了追踪林蛙他上山,下水,进湿地,终于弄明白了林蛙的生活环境特点,以及对天气、阳光和温湿度的要求,并根据观察来的情况,为林蛙建造了一个仿野生状态的生活环境。
这个夏季在圈养林蛙时,在饲养圈里上层搞上乔木,没有高大树木用遮阳设施,遮阳网来模拟这个环境,把郁蔽度模拟出来,创造75%以上的郁蔽度,如果湿度小可以用喷雾设施增湿,温度高用冷水降温,在低一点的灌木层,用低一点的遮阳网,3米高和1、5米高的错开,饲养场的建设问题,最关键的是场地下面要模拟出森林林下既有枯枝落叶层,又能解决林蛙代谢物的场地。
林蛙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林蛙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是指在养殖林蛙时需要关注的一些方法和事项,包括饲养环境、饲料管理、疾病预防等方面。
本文通过对于林蛙的生态习性和养殖需求的分析,提供了一些常用且有效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并给出了相关的建议和解决方案,希望能够对有意从事林蛙养殖的人们有所帮助。
正文:引言林蛙是一种适应性广泛,喜欢栖息在湿润环境下生活的爬行动物。
其需求的饲养环境和注意事项对于提高养殖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林蛙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希望对林蛙养殖爱好者有所帮助。
1. 养殖环境选择林蛙的养殖环境选择直接影响到养殖的成败。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温度和湿度。
林蛙喜欢在湿润的环境中活动,所以养殖场所要保持一定的湿度,并且保持较高的温度,一般在25℃~28℃之间为宜。
其次要保证空气流通,以维持充足的氧气供应和排除污浊空气。
2. 饲料管理林蛙是肉食动物,主要以昆虫、节肢动物及小型爬行动物为食。
在养殖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些常见的饲料,如蝇幼虫、蟋蟀、蚓虫等,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量添加鸟蛋或肉类制品等。
3. 关注健康状况防止疾病是林蛙养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定期观察林蛙的健康状况,并及时发现异常现象,进行适当的处理。
对于常见的疾病,如传染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可以请专业兽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此外,定期清理饲养环境,防止因脏乱引起疾病患病。
4. 繁殖与繁育林蛙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在养殖中应重视繁殖工作。
优质种蛙的选取可以提高繁殖后代的质量。
在蛙卵孵化期,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对蛙卵的孵化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幼蛙的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幼蛙的饲养环境,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合理的饲料,以促进其成长和发育。
5. 注意环境保护在进行林蛙养殖的同时,也要关注和保护自然环境。
林蛙是一种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环境维护和平衡具有一定作用。
在养殖林蛙的过程中,要注意不对外界环境造成过多的破坏,并密切关注相关环保政策和法规。
结论通过对林蛙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林蛙的养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我们关注许多因素。
林蛙的养殖1. 引言林蛙,又称林蛙鼩,是一种生活在林地中的小型两栖动物。
由于其可爱的外观和独特的叫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养殖林蛙作为宠物或者观赏动物。
本文将介绍林蛙的养殖方法,包括合适的栖息地、饲养管理和繁殖技巧等。
2. 合适的栖息地林蛙适宜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因此在养殖林蛙时需要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
以下是为林蛙准备合适栖息地的要点:•水源:林蛙需要充足的水源供应。
可以利用小型池塘或者水槽来供给蛙类足够的水量。
•栖息地:林蛙适合生活在草丛、花坛或者石缝等地方。
可以为林蛙提供腐叶、湿泥土和树枝等自然材料来营造合适的栖息环境。
•温度和湿度:林蛙适宜生活在28-30℃的温暖环境中,并且需要相对较高的湿度(80-90%)。
可以使用加热灯和雾化设备来调节栖息地的温湿度。
3. 饲养管理良好的饲养管理对林蛙的健康和生长至关重要。
下面是一些饲养管理的要点:•饲料选择:林蛙主要以昆虫为食,包括蚊子、蟋蟀、蚂蚱等。
可以在宠物商店购买标准的昆虫食品,也可以在家庭菜园里自行培育昆虫。
•饲喂频率:林蛙需要每天饲喂一次,但不要过量,以免导致消化问题。
每次喂食的量应根据蛙龄和体型来确定。
•营养补充:为了确保林蛙的健康,可以向食物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
可以咨询兽医或者宠物饲养专家来获取更详细的建议。
•定期清洁:保持林蛙的栖息环境清洁是必要的。
定期清理废物和更换水源可以减少病菌的滋生。
4. 繁殖技巧养殖林蛙最有趣的部分之一是观察它们繁殖的过程。
以下是林蛙的繁殖技巧:•繁殖环境:林蛙的繁殖环境需要模拟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繁殖条件。
提供充足的水源和栖息环境,增加温湿度和日照时间可能有助于促进繁殖。
•繁殖行为:林蛙会通过鸣叫和肢体动作来吸引雌蛙的注意,并邀请其前来产卵。
观察并了解林蛙的典型繁殖行为是十分有益的。
•产卵和孵化:雌蛙会在适宜的环境中产卵,一般是在水面上借助水草或者植物。
卵通常会在几周内孵化成蝌蚪,然后需要提供适宜的水生环境和饲料供应来照顾蝌蚪的生长。
林蛙养殖方法与注意事项摘要:林蛙因其美味肉质和极易养殖的特点,备受养殖户的青睐。
本文将介绍林蛙养殖的方法与注意事项,包括前期准备、场地选择、设备搭建、饲料管理、养殖管理等方面,帮助养殖户了解林蛙的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益。
正文:一、前期准备1. 林蛙品种选择: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林蛙品种,推荐选择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的优良品种。
2. 养殖资金准备:确保养殖所需的资金来源,包括场地租赁、设备购置、饲料采购等各项费用。
3. 市场调研与销售渠道建立:在养殖开始前,预先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林蛙市场需求,并寻求与销售商建立合作关系。
二、场地选择1. 水质条件:林蛙适应性广,但对水质有一定要求,选择无污染的水源进行养殖。
水质应清澈,PH值在6.5-7.5之间,水温适宜。
2. 远离污染源:尽量选择远离农药、化学厂等有可能对林蛙带来污染的场所。
3. 场地面积:养殖场地面积要根据养殖规模确定,一般情况下,根据每亩养殖密度8-10万只的计算,合理规划场地面积。
4. 土壤条件:场地土壤应肥沃,水质排放方便,水位稳定。
可进行土壤化验,了解土壤肥力和pH值。
三、设备搭建1. 水池建设:林蛙养殖一般采用浸地式养殖,根据养殖规模选用不同的养殖池。
池塘的修建需要根据池塘数量、大小,选择合适的材料,确保池塘的稳固和耐久性。
2. 隔离设施:在池塘设置不同功能区域的隔离设施,如产卵区、育苗区、成长区等,以便于养殖管理和饲养方式的合理分配。
3. 通风设施:林蛙需要良好的通风环境,养殖池附近可以设置通风口或设立通风设施,保证养殖场内的空气流通。
4. 饲喂设施:合理配置饲喂设施,如自动投喂器、饲料桶等,可以减少人工饲喂的工作量,并提高养殖效益。
四、饲料管理1. 饲料配方:选择适合林蛙生长的饲料配方。
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林蛙需求量,配制营养均衡的饲料,保障林蛙的生长发育。
2. 饲养方法:采用定时定量的方式进行饲养,适量投喂,避免浪费,并定时清理残留饲料。
怎样养殖林蛙中国林蛙俗称哈士蟆,主广东北,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我国著名药用经济蛙种,那么林蛙要怎么饲养呢?下面店铺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林蛙养殖技术概要一、蛙场选址:可在房前屋后,院子选择平整的地面做养蛙场,附近有地下水、河水、池水,土质黑土、黄土均可。
二、蝌蚪池的修建:在蛙场中选择一处地势平整,容易排水的地方建蝌蚪池。
首先将要建蝌蚪池地方的地面用土垫高15-20厘米,以便抬高地面利于排水,然后将池的四周用土堆成土坝,土坝高度在30厘米左右,再将池中及土坝上的小石子等杂物拣干净,以防弄坏塑料布,将两层或三层比较结实的塑料布铺到蝌蚪池上,将塑料布的四边用土压实,在塑料布上面放水,水深20-30厘米,这样蝌蚪池就建成了。
当然,蝌蚪池的宽度最好不要超过2米。
这样利于将池中脏水换掉。
面积的大小要根据引进种蛙的数量而定。
一般100对种蛙有10-15平方的蝌蚪池即可。
三、蝌蚪期的喂养:蝌蚪孵出后,首先吃包卵的卵膜,卵膜吃7-10天,吃完后再开始吃饵料,一般将7份玉米面和3份豆粉混合加入适量的水,煮熟后呈稍干状喂蝌蚪即可。
喂的时候将饵料直接投放到水中即可。
四、幼蛙及成蛙的喂养:蝌蚪经过50天左右的喂养就变成幼蛙,登陆上岸,变成幼蛙以后就要吃小虫,蚊蝇、黄粉虫、蝇蛆等。
只要温度适宜,小蛙就开始活动捕虫,每天用小黄粉虫或蛆虫饲喂,喂时将虫直接撒在蛙场四周的地面上。
实际养殖中,一般采用繁育黄粉虫或蝇蛆来喂养幼蛙及成蛙,黄粉虫用麦麸子繁养(饲养方法极简便,详见技术资料),蝇蛆可用1份猪、牛、羊血(任意一种)兑40-50份水加入少量麦麸子或玉米面放到室外的缸、盆、水泥池、土池中,3-5天自然产出大量的蛆,这种方法简便快捷,来得快,数量大。
五、幼蛙及成蛙养殖圈的搭建:养殖蝌蚪时期可以让蝌蚪在太阳光下直接饲养,当蝌蚪变态成幼蛙以后就要让幼蛙在遮阳保湿的环境下生长,这样就必须为其搭建养殖圈,首先可以用竹杆或竹片,铁筋搭建高度1.8米的拱棚,拱棚上面用遮阳网罩住,遮阳网四周底边用土埋压,在拱棚下修建幼蛙及成蛙养殖圈,修建蛙圈可以修一个大的养殖圈也可以修建数个养殖圈,在规划好养殖圈的大小后,沿每个养殖圈的四周每隔1米-2米埋一根木桩,木桩高出地面1米,埋入地下20-30厘米,然后用塑料布将所有木桩围成一个圈形,塑料布底边埋入土中,上边用1米-2米长的木板卷起用钉子钉到木桩的顶端,使塑料布垂直于地面,塑料布的上边沿在木板的作用下与地面保持平行,与木桩成直角以防蛙逃跑。
林蛙怎么养林蛙养殖技术说到林蛙,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了解,因为林蛙是我国著名的药用经济蛙种。
林蛙不仅药用价值极高,可作为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同时它的食用价值也特别高,具有润肺养阴、健脑益智的功效。
那么大家知道林蛙要如何养殖吗?下面与专业人士一起来了解下吧!林蛙怎么养蝌蚪经过50天左右的喂养就变成幼蛙,登陆上岸,变成幼蛙以后就要吃小虫,蚊蝇、黄粉虫、蝇蛆等。
只要温度适宜,小蛙就开始活动捕虫,每天用小黄粉虫或蛆虫饲喂,喂时将虫直接撒在蛙场四周的地面上。
实际养殖中,一般采用繁育黄粉虫或蝇蛆来喂养幼蛙及成蛙,黄粉虫用稻壳繁养,蝇蛆可用1份猪、牛、羊血(任意一种)兑40—50份水加入少量稻壳或玉米面放到室外的缸、盆、水泥池、土池中,3—5天自然产出大量的蛆,这种方法简便快捷,来得快,数量大。
林蛙养殖技术首先,每年的春季(4月份)投放足够的蛙卵或留够蛙种,孵化池中的蛙卵密度不要过大,每平方米不超过2000尾。
待蛙卵孵化期间,要注意水质清新,适时换水,喂食科学,及时预防蛙病;做到孵化池悄毒,蚌;蚓变态后,及时引人森林。
幼蛙成蛙虽然不在水中生活,但必须生活的潮温的陆地上。
当湿度不足时,就要及时补温,使温度始终保持在70%以上,保证林蛙能够进行正常的皮肤呼吸。
为此,可在蛙田内设喷灌设施,天旱干燥时刻进行喷灌或人工降雨,也可以用喷壶喷水。
冬季林蛙回池越冬时,池水温度保持4℃以下,水深不得低于1.5米,防止水面冻干,池水要适时换水,缓慢流水更好。
越冬池内投放些秸秤、树枝等遮掩物,以利林蛙冬眠。
另一种是窑内冬眠。
越冬土害可建在室外,亦可建在室内。
土窑宽2米、深2米,长度根据林蛙数量而定。
害底放些石头、瓦头、树枝、秸轩,作为林蛙冬眠时的隐蔽物。
害口要安装防鼠设备,防止老鼠加害越冬的林蛙。
土窑内放入1尺@厚的河沙,喷湿。
林蛙越冬期间一定要注意补湿,使蛙体皮肤湿润,呼吸正常,防止体内二氧化碳中毒。
林蛙养殖注意事项入蜇适应期。
正式越冬的前期,秋尾冬初气候不稳定,这一时期中国林蛙由肺呼吸向皮呼吸转化,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三大环境因子间交互作用对林蛙的影响陈夷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笔者在讲述环境三大生态因子“气温、湿度、光照”各自独立作用的时候,时常会插入一些其它因子的作用。
事实上,上述三大因子在现场是交互作用共同组成一个环境小气候的。
而我们就是把林蛙安置在这个小气候环境中进行养殖,因此除了对这三个因子各自独立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认识外,不能不对这三大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后果进行分析,然后得到在应用中另一个角度的、或许是更真实的运用方法。
气温是由光照直接造成、由大地辅助推高的空气温度是由光辐射直接引发,与光照强度、持续时间直接相关。
光可以通过直接的辐射把热量传递到物体之上。
但这种传递的作用非常短暂,略加阻挡热量顿减。
但光又可以用不同频率“波”的方式进行传递。
这种传递遇到介质(物体、水分子、尘埃等)阻碍,可以发生折射、反射、衍射等现象,继续把热量传递到物体之上,其无影无形挡无可挡。
虽然空气比热低很容易被光照热量加热,但也正由于空气的热容量低,一旦失去光照的热传递也就失去了温度。
真正导致夏季高温的原因是比热很高的土壤吸收了大量的热能,由此将土壤温度提升起来成为一个巨大的发热源,把昼夜的基础气温提高了。
另外,地面与光波之间存在着一种交互传递波的能力。
大地在白天自然吸收光波并向空间反射,由此共同推高气温。
而在夜间,土壤散发热量维持住了空气的温度保持在一定的位置上。
日间光照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土壤升温就越高、蓄热程度就越大。
这就是北方维持高温时间短,南方维持高温时间长;北方夏季气温不高,秋临立即降温,而南方还能在相对高的位置上反复折腾拖延几个月之久;北方白天气温很高晚上照样凉爽,而南方不仅白天高温酷热,晚上照样让人大汗淋漓等等自然差异现象的原因。
于是,林蛙选择生活在森林里,尤其是平原受到人类农耕的影响,已经不存在大片幽闭阴凉湿地的区域,由此林蛙分布区急剧以小兴安岭、长白山区为核心地带收缩的自然原因就有了一个最基本的答案。
葡萄架下养林蛙好致富葡萄架下养林蛙好致富走进山东胶州市胶北街道后屯村,一座座现代化养殖大棚格外显眼。
大棚里,数万只林蛙正发出震耳的叫声,仿佛将人带到了夏日雨后的池塘边。
林蛙养殖是胶北街道探索的村企合作扶贫项目,于去年开始运营。
林蛙养殖使当地的村民摇身一变从贫困户成为“创客”,收入直线上升。
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胶州市胶北街道后屯村建起了3000平米的林蛙养殖大棚,尝试“企业养蛙村民养虫”的合作模式,尽管项目运营还不足一年,成效已经开始展现。
参与项目的村民每月有了固定收益,变身“合伙人”。
林蛙因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成为人们餐桌上的著名美食品种,在明、清两代已成为贡品,被列为宫廷“八珍”。
目前林蛙的经济价值不菲,据介绍,成年林蛙市价可达到180元/斤,而且供不应求。
《本草纲目》中称林蛙为“山哈”,别名哈士蟆、雪蛤,主要产于中国东北的长白山区,其雌蛙胎盘的干燥物称之为“雪蛤油”,市价高达5000元/斤,具有补虚润肺、强身健体的功效,自古在民间就被誉为与东北三宝齐名的传世滋补佳品,千百年来广为人们应用,其药理作用亦早已为人所知。
在后屯村林蛙养殖基地看到,整个养殖大棚是一个独立的生态体系,大棚内种植着葡萄树,树间有数十个水泥水池,成群的蝌蚪在池内游弋。
“大概一个月的时间,这些小小的蝌蚪就能变成林蛙。
”大棚负责人林经理介绍说,葡萄园就是林蛙的家和“食堂”,配合部分人工喂养,林蛙吃喝不愁。
整个养殖基地目前共有林蛙50000余只,食物主要为虫子,除了葡萄园内自然繁衍的虫类之外,主要还要靠人工喂养。
为了喂养林蛙,技术人员专门培育了一种黄粉虫,林蛙对这种虫子非常喜欢,由于林蛙对黄粉虫的需求量极大,所以企业和当地村民达成合作,黄粉虫主要靠村民孵化,提供给养殖基地。
也就是说,村民除了可以参与林蛙养殖外,还可以提供黄粉虫。
养殖黄粉虫能赚多少钱呢?后屯村支部书记金国木算了一笔账,黄粉虫从卵到成虫只需100天,一斤黄粉虫的成本是2元钱,成虫的市场价是5元钱,公司按保护价5元/斤进行收购,以每户养殖500斤计算,平均每月收入2500元,纯利润就是1500元。
林蛙养殖技术,回乡养林蛙,一年赚900万回乡养林蛙,一年赚900万徐立军向记者介绍林蛙养殖技术。
规模很大,养殖场就在那边”。
”说起徐立军的养殖基地,新河镇灰埠村村民都竖起大拇指。
今年48岁的徐立军,是平度市第一位攻克人工养殖林蛙难题的特色养殖带头人,成为烟台市2015年度特色养殖的新闻人物。
如今的他毅然回到自己的家乡,把养殖发家致富的理念和养殖经验带给父老乡亲,带领乡亲致富。
创新养殖,缩短生长期记者了解到,林蛙在山东省养殖属于异地养殖,首先要攻克气温对林蛙的生长影响。
其次,是水质影响。
三是成活率难题。
“林蛙不仅是冬季里的美餐佳肴,林蛙油具有极高的医药价值,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疲劳,增强性功能;延缓衰老,抗氧化,滋阴养颜,美白皮肤;调节血脂,辅助抗癌,被医学界誉为‘软黄金’,所以我当时选择养殖林蛙,毕竟健康产业是未来一大趋势,我不怕困难,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徐立军告诉记者。
徐立军从2015年开始在烟台莱州市沙河镇从事林蛙养殖试验,在实验过程中他在借鉴外地成功养殖经验和翻阅大量资料的同时,大胆创新使用养殖专用营养液,促进了林蛙生长速度从原来2~3年生长期缩短为1年,这让他一下成为行业内的焦点,一度成为2015年烟台地区特色养殖的新闻人物。
投资120万,建60个养殖池近日,在新河镇灰埠村徐立军的养殖基地,记者看到,在这里,昔日的荒地一改荒芜景象,形成规模、整齐的养殖棚区,走进养殖场,一切井井有条,工作人员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上。
记者了解到,在烟台养殖成功且做出突出贡献的徐立军并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
2016年,徐立军怀着带动家乡老少爷们养殖发家致富的理念,回到平度市新河镇灰埠村流转了13亩地,投资120万元建造了60个养殖池。
目前60个养殖池每个养殖池里放养两万尾林蛙蝌蚪,蝌蚪已经开始自己进食。
按照2015年养殖技术计算,60个养殖池120万尾林蛙到成长成商品蛙,可获得108万只林蛙。
年赚900万,带动村民就业徐立军告诉记者,2015年成品林蛙在9元至18元之间,按照13.5元的平均价,预计今年收入可达1300万元,扣除每只林蛙的耗料和成本3.5元,纯收入在900万元左右。
一、温室大棚养殖林蛙,是一种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方式。具有如下优点: 1、占地面积小一般一栋温室大棚,仅占地100~300平方米。 2、可防逃由于温室大棚为完全封闭式的养殖环境,能有效地解决逃逸问题。 3、生产周期短在可加温的温室大棚内进行林蛙养殖,由于打破了林蛙的冬眠习性,可使林蛙全年生长,6~8个月就可由幼蛙养成商品蛙规格,而在池塘养殖和在自然条件下,则需19个月才能达到商品规格。
4、可高密度集约饲养一栋12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可养殖林蛙4万~6万只(一年两上生产周期)。
5、便于饲养管理温室大棚面积小,生产场地集中,投饵、控湿控温、水质调节等操作方便。
6、可立体经营由于温室大棚特殊的环境条件,可实行立体经营:室内水中放养林蛙,陆地种植蔬菜、花卉,空中可架起秧盘或土壤箱栽培芽苗菜类或名贵中药材等。
7、林蛙产品可越季上市由于温室大棚养殖可全年生产,不受自然季节的限制,其产品可在淡季作到均衡上市,既可调节市场,又可获得较高的利润。 但温室大棚养殖林蛙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一次性投资较大,要求养殖者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二是技术难度较大,需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和业务知识。
温室大棚养殖林蛙如同将一个几十亩甚至上百亩的池塘养殖场地浓缩在一个百余平方米的小生镜中,不仅包罗了池塘养殖的全部设施、生产程序和技术手段,而且又不完全与池塘养殖相同,其技术要求精度更高,是集蝌蚪培育、幼蛙养殖、亲蛙养殖、池塘养殖技术精华于一体的生产方式。所以,温室内的生产设施,要根据生产特点周密考虑,精心设计。
温室大棚养殖林蛙是近年来的新生事物,尚处在探索创新阶段,虽无一个固定的模式可循,但值者一试。不过应注意如下几点:
(1)室内昼夜温差不可过大,夜间最低温度不可低于16摄氏度,白天最高温度不能高于30摄氏度。
(2)放养密度不可过低,否则生产效率低,设施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成本增大。每平方米放养量为200~250只(按室内全部面积计)。
(3)温室内水面的面积与陆地的面积比例以1:4或1:5为宜,水深0.2~0.4米即可.水面过大,水过深,势必造成水体体积增加,加温困难。 (4)温室内水温与气温的温差不可过大,否则林蛙在进出水时,因水、气温差大,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5)温室大棚养殖林蛙,绝不同于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切不可认为能进行蔬菜生产的大棚就可以养殖林蛙。林蛙对温室大棚内的环境要求,比蔬菜对温室大棚内的环境要求更高,要想利用生产蔬菜的温室大棚养殖林蛙,须进行必要的履行后方可。
(6)有关温室大棚养殖林蛙的生产技术,要灵活参照成蛙、亲蛙和幼蛙的池养技术进行设计。
二、养蛙场的基本建设主要是林蛙产卵孵化池、蝌蚪饲养变态池,越冬池及围栏。另外要建设临时房屋及饵料饲养加工车间。
1、产卵孵化池 林蛙的产卵孵化池选建的条件不同,修建的方法也不同。在水田地或不漏水的场地建池子,可采取挖
土池的办法,既经济又有效,就地挖成长4米宽3米深30厘米的池子若干个,筑池埂高50厘米,内坡要缓,埂要实,防止倒塌,进排水口呈对角线设置,池底铲平扎实,中央留一个锅底坑大小的,坑深50厘米,繁殖场选在其它条件,需要建塑料薄膜产卵孵化池,规格为3米宽、4米长,深30厘米,埂高30-40厘米,先按规格挖深20厘米,清除石块砂砾等硬杂物,铲平池底,将防水卷材或塑料布平铺在池底上,用细土铺垫池底,边铺边压实,保持5厘米土层、池埂外侧和顶部用土把薄膜压实,对角线设水口,水口要在塑料上面,并设防逃网。
2、蝌蚪饲养池 饲养蝌蚪的用水池,修建方法与产卵孵化池相同,二者可发兼用,只需增加数量而已。
3、变态池 是管理由蝌蚪变态成幼蛙的水池,是分散修建在放养场内的水池。变态池的放养密度较大,所以变态池的面积不足饲养的十分之一,变态池要提早修好,提前10天放水浸泡;然后排水消毒。每个放养场修几个变态池及其分布,要根据实条件决定。要在溪流两侧,有流动水源;地势平坦,低洼潮湿,有疏林灌丛,要使变态池距放养区较近而且有较好的天然植被,以利变态幼蛙有较好的栖息环境和上山通道。变态池面积以10平方米为宜,池底四周高,中间低,放水后有10-20厘米深的水层,池埂内壁要有较缓的坡度,便于幼蛙上岸活动。变态池可以修土池子,也可修塑料铺底的池子。 以上三种池可以兼用,如果养蛙规模较小,只需一处修建水池,兼作三池。如果养殖规模较大,在一处修建产卵孵化和饲养池,变态池在放养场内分散修建,适时把蝌蚪送入变态池饲养管理。
4、围栏建设 围栏是保护林蛙资源和提高养蛙经济效益的重要工程。一个较小的养蛙场围栏的位置是从越冬池的栏水坝开始,向左右廷伸直到两山坡顶部,再沿着山脊线把整个蛙场围栏起来,使所有养蛙设施全部在一个围栏之内。如果蛙场较大,围栏要从最低处一个越冬池开始,向两面山坡延伸,把较缓的山坡围栏起来,高山顶部可以不围栏。修建围栏的方法很多,所用材料也不同,有的用铁筛网、水泥板、红砖、石棉瓦和塑料农膜等,效果最好的是用铁筛网做围栏,但一次性投资较大,成本最低的是利用塑料薄膜做围栏,这种方法很普遍。具体做法:在需设围栏的地方,割出一米宽的小道,沿道一侧固定木桩,每隔3-4米立一根,地面以上高60,厘米,木桩向场内倾斜30°度角,在木桩顶端固定细铁丝或穿粗铁线,如用双层农膜不用向回折,在木桩外侧地面挖一小沟,把塑料膜的下沿用土埋在沟内并踏实固定,农膜上沿从外向内搭在铁线上面,伸长40厘米左右,再将塑料膜向回折固定在铁线上,这样在铁线下方就出一个约20厘米长的塑料套,在套内放少量砂粒或穿上铁丝网,就形成了一个向内倾斜的塑料椽子,自然下垂,起到防止林蛙逃逸作用。
5、越冬池的建设 越冬池也叫冬眠池,是供林蛙冬眠的地方。在养殖场内有较大溪流,常年不断水,又有稳水区和深水湾,一般水深1.5米左右,最好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加以适当改造和修建,当前利用这种越冬场所的效果最好,因为这种越冬池接近林蛙自然越冬环境,距放养场较近,一般超不过2公里,林蛙可以自行进出,损失较少。
人工修建越冬池要合理的布局,一个较长的流域分成几个放养区,就修建几个越冬池。越冬池的上游河段一般在300米之内,林蛙可以感受到水的控制,通过河流自行进入越冬池,溪流两侧1000米左右范围内的林蛙,也可以自行集中到越冬池,所以每300米河段修建一越冬池,面积100-200平方米。越冬池要修在溪流的一侧平坦地方,进水口距溪流10米左右,要有引水渠道和防洪措施,不能截断河流,防止被洪水冲垮。修建时向地下挖深2米,靠排水口处留有锅底坑,深达2.5米,上游进水口设闸门与引水渠相通,出水口要高于池底2米,保持池水深2米左右,在出水口下方近地面处予埋排水管,秋季放水捕蛙时使用。在整个越冬过程中,水从上水口进入,从排水口流出,使水池的水体呈微微流动状态,提高水中溶氧量,保证林蛙安全越冬。
三、 随着林蛙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所需林蛙苗种越来越多,单靠移植天然的林蛙受精卵团、蝌蚪已无法满足养殖的需求。为保证适时提供数量充足、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生长迅速的优良品种,必须采取人工繁殖的方法进行林蛙苗种生产。
林蛙人工繁殖生产,有许多优越性:一是林蛙苗种纯;二是饲养管理方便,可以有计划,按需要生产苗种,因地制宜放养,使林蛙产品稳定高产;三是就地自繁自养,避免了苗种长途运输,节约大量人力物力;四是可为当地及周边养殖用户提供亲蛙及苗种,促进林蛙养殖业的发展。
所谓林蛙的人工繁殖,目前系指人工的方法,促使雌、雄亲蛙,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达到性成熟,且能发情、抱对、交配、繁殖,从而获得受精卵,并给予一定的人为条件,使爱精卵发育,孵化出苗。因此,林蛙人工繁殖,包括亲蛙选择、运输、强化培育、催情、产卵、受精卵孵化等一系列过程。 一、亲蛙选择林蛙苗种质量的好坏,幼、成蛙生长速度的快慢,以及人工繁殖中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幼蛙成活率的高低,除人的技术和环境因素外,还取决于亲蛙质量的优劣。因此,亲蛙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必须认真对待。
(一)亲蛙选择标准 1、年龄无论是选捕天然野生的亲蛙,还是从养殖户购买的亲蛙,或是从自养的后备亲蛙中选留亲蛙,都应选择3~4龄,超过6龄的蛙,不宜作亲蛙。
2、个体规格雌蛙体长7.5厘米以上、体重50克以上;雄蛙体长6厘米以上、体重40克以上。
3、体质健壮体表光滑湿润,分泌物多;无病、无伤,无畸形,外形完整,活力旺盛;品质优良,具有典型林蛙特征的个体。
(二)雌、雄蛙鉴别与性比 1、雌、雄蛙鉴别正确鉴定林蛙的性别,在亲蛙的选择和实际生产中是十分重要的。除根据林蛙内部结构和生物学特性的差异进行雌、雄鉴别外,林蛙雌、雄外形的区别主要在前肢指上,前肢指上有瘤壮突起(婚垫)者为雄性,无瘤状突起者为雌性。
2、雌、雄蛙性比配组雌、雄蛙的性的比配组以1:1为宜,雄蛙的比例不宜过大,过大则出现多雄争一雌现象,影响抱对和排卵及受精,同时也增加了投喂饲料的数量和产生活动空间的竞争,增加养殖成本。
(三)选择亲蛙时间 亲蛙的选择工作,最好在每年的初春,林蛙抱对产卵之前一个月左右进行。此时,林蛙刚刚结束冬眠,天气凉爽,林蛙的生理活动较弱,新陈代谢水平较低,便于运输,成活率高。而且亲蛙运抵养殖地后,经短期饲养和强化培育,即可进入繁殖。
也可在晚秋时,林蛙即将进入冬眠之前,进行亲蛙的选择工作。但运抵养殖地后,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的暂养和漫长的越冬冬眠期,增加了饲养管理的工作量,而且在越冬期间,林蛙对外界环境和温度等的变化及对疾病的抵抗力等都较低,往往存在着部分夭折的危险。
在温度较高的5~10月,不宜进行亲蛙的选择和长途运输,此期间林蛙生理活动较旺盛,新陈代谢水平也较高,活动能力强,容易碰撞致死,而且由于气温高,经长途运输易产生各种疾病而导致死亡。二、亲蛙运输由于林蛙的幼、成蛙是用肺呼吸,因此,在运输时可不必象运输受精卵团和蝌蚪那样浸泡在水中,只要能保持一定的湿度,保证透气良好,保持较凉爽的温度即可成功地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