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三十年的回溯与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357.09 KB
- 文档页数:4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理论本源与发展脉络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是现代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理解人的发展过程和社会动态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理论本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同时也受到了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的影响。
在发展脉络上,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进程,不断与时代的变革相互影响和发展。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理论本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历史的产物,而历史变革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认为人的意识和行为是由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决定的。
这为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提供了思想基础,强调了人的发展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历史的结果。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还受到了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的影响。
从社会学角度看,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强调了社会的影响和决定作用,借鉴了社会学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研究成果。
从心理学角度看,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关注了个体的心理活动和发展过程,引入了心理学对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研究成果。
从教育学角度看,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对于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借鉴了教育学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的研究成果。
随着历史的进程,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和发展对于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发展受到了市场经济、私有制和雇佣劳动的制约,个体的自由和发展受到了物质利益的驱使和剥削。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对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的解放问题提出了包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重要的理论主张,认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和生产关系。
随着当代世界的快速变化和发展,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需要在继承传统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个体的主体性和多样性,更加关注全球范围内人的共同发展问题。
浅析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适
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的过程。
该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初期探索、逐渐成熟和全
面发展三个阶段。
初期探索阶段是指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中国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接受和理解初步形成。
在这一阶段,中国学者广泛研究西方人本思想,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克卢奇和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家等的著作。
中国结合自身国情,对人
本思想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逐渐成熟阶段是指70年代初期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逐渐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学者对于人本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他们认识到
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学者开始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并结合现代社会实际,深化了对人本思想的理解。
中国
的改革开放也为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现实背景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初期探索到逐渐成熟再到全面发展的
历程。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学者通过对西方人本思想的学习和借鉴,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
社会实践,形成了一套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理论体系。
这一体系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
重要的理论指导,为实现社会公平、民主和法治等目标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持。
随着中国
国力的不断增强和时代背景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也将继续发展和创新,为
中国的社会发展贡献更多更好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的人学观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是19世纪的经济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对人类社会和人的发展做出了深刻的思考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的本质、人的解放和人的价值的理论。
马克思的人学观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启示和意义。
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人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人的本质是社会的动物,人通过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与其他人共同创造和共享社会财富。
马克思强调了人的自由和创造力的重要性,他认为人只有在自由的劳动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马克思的人学观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被经济利益所驱动,追求狭隘的个人利益而忽视了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人学观提示我们,人应该追求全面的发展,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包括精神、文化和道德等方面的发展。
马克思的人学观强调了人的社会关系和合作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陷入竞争和利益的争夺中,忽视了与他人的合作和关系。
马克思的人学观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和合作,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的人学观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它提醒我们关注人的社会属性和劳动的重要性,注重人的自由和创造力,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社会关系和合作。
只有通过理解和践行马克思的人学观,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和美好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①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继承,以及对人类学科的理论创新。
它是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人学理论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历史人,是现实人。
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人的社会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的社会历史地位是由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决定的。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历史地位,提高学生的社会历史观念。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人的价值实现。
人学理论认为,人是社会自主子,具有实现自身价值的主观能力和主观目的。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既可以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可以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历史地位,提高学生的社会历史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自由意识,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人性尊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指导要求,从而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可靠接班人做出积极贡献。
马克思主义人学一、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不管后人如何看待,历史的事实终究是改变不了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确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同时,一再明确地强调了自己的出发点,并且直言不讳:“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而且,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这是一种“符合实际生活的”“观察方法”。
确立现实的人作为自己学说的出发点,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前人思想的各种出发点进行批判的结果,是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合乎逻辑的必然结论。
我们知道,宗教神学是以“神”为出发点的,然而在马克思看来,“神”不过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或者说“神”是异化了的人。
马克思揭穿了“神”这个神圣的形象,把它还原成了人。
黑格尔则将“绝对精神”作为自己哲学的出发点。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经过“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
不过,这个“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是头脚倒立的。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绝对精神”看作是黑格尔所创造的改头换面的上帝。
宗教神学和黑格尔哲学殊途同归,他们各自都把“神”或“绝对精神”描绘成创造世界的造物主和主宰人类的精灵,而走向精神上的专制主义。
费尔巴哈对此表示了极度的不满和愤慨,他直接以人为自己学说的出发点,在其创立的人本主义“新哲学”中确立了人的地位。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
”然而,在费尔巴哈那里,“就形式讲,他是现实的,他把人作为出发点;但是,关于这个人生活其中的世界却根本没有讲到,因而这个人始终是宗教哲学中所说的那种抽象的人”。
恩格斯进一步指出:“要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需把这些人当作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研究。
”“但是费尔巴哈所没有走的一步,终究是有人要走的。
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须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
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思想探析
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应用和发展,着重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
实践人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在于“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关系,认为实践和理论是相互依存的,通过实践活动得到的经验和认识又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实践人学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实践人学思想提出实践是人类历史的推动力量,中心是人,历史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反映社会实践。
实践人学思想认为,实践的社会作用是指导人们正确运用实践的知识和技能,使人类社会获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实践人学思想认为,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只有让实践活动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我国当代人性论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沈亚生;杨琦
【期刊名称】《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29)001
【摘要】我国近年的人性论研究出现了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论断为根据的人性论、结构层次人性论、“类哲学”的“双重生命”人性论、文化人性论、伦理本位的人性论等,虽然这些理论探索完全革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性观念,但是,相对于世界思想史上相关的前沿成果,并没有达到实质性的超越.因为对于人性不能做出一劳永逸的封闭性定义,所以,各种人性的研究理论,包括马克思关于人性的理论都需要与时俱进.人性论与社会历史观,两者不是简单的从属关系,而是随着时代变迁而此消彼长.以现代哲学的视角来透视,人性问题完全可以作为人学或整个哲学学术的出发点或核心问题.
【总页数】8页(P66-73)
【作者】沈亚生;杨琦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长春 130012;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马克思的人性论与当代主体性德育研究
2.对我国当代体育的几点回顾与思考——学习《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札记
3.先秦儒家的“人性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4.马克思的人性论与当代主体性德育研究
5.人性论视角下的荀子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当代意义人本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开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内在决定着唯物史观的价值取向与历史主体的行为取向,从而对客观历史的开展起着内趋力的作用。
在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今天,实有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唤醒民众沉睡的人本主义精神的必要,从而重新燃起民众的共产主义激情,保证社会向共产主义方向迈进。
一、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不同于各种人本主义学说。
人本主义学说在社会科学的开展中被不同的学者、学派、学说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历史上出现的人本主义学说因其存在的唯心主义空想与虚幻,或形而上学的简单逻辑认定与推演,使其最终只能在肥皂泡的美丽中幻灭,成为只是看起来诱人的说教。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从来都不是与现实相别离的,虽然思想必然与现实具有一定的张力,但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从未脱离尘世而成为天国,成为无法追求的此岸世界。
相反,马克思正是从人本思想出发,在真正的人本主义精神的鼓励下把目光投向俗世的黑暗,发现人的本质的异化,发现束缚人的全面、自由开展的世俗根源。
当马克思用思维的刻刀裁剪现实的材料时,其价值取向永远是人,是现实的人,是生存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目的是使哲学中的“真正的人”成为现实中的“真正的人”,把抽象的人复原为具体的人;要在现实中实现人的本质。
在这里,马克思所言说的人的本质不是费尔巴哈所倡言的作为人的整体一致性的类特征,马克思所要实现的人与人的关系也不是“爱的宗教”所欢呼的“彼此相爱吧”。
因为马克思知道,在现实面前,任何语言都与作为其内容的思维一样是空洞的,“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来摧毁”。
所以,马克思所言说的人本思想具有不同于各种人本主义学说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既是在对人类社会的客观开展规律深刻认识的根底上升华而来,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开展的主观因素。
也可以说,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本身就是社会开展的客观规律之一。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人类解放为目标的一种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他费尽心思地探索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提出了很多深刻的见解。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是其独特的一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进行探讨。
我们来谈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核心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
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社会的创造者和实践者,是历史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主张消除一切压迫和剥削,为人们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条件。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强调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认为人类应当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束缚。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在当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挑战,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依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日益严重,人的自由和尊严受到了严重的侵犯,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推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促进每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当代价值还体现在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解决上。
在当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人权问题等。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性,提倡人的团结合作和共同发展,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理思路和方式,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还对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在政治领域,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提倡人民主体地位,主张人的自主性和民主参与,有助于推动政治体制的改革和进步,促进人民群众的参与和监督。
马克思主义人学概述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于人的本质及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它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中研究人的本质,分析人在世界中的地位,预测和指明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得以发展和解放的一门科学理论体系。
正如苏格拉底援引希腊德尔菲神庙入口处的圆柱上的铭文“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研究哲学和行动的原则一样,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把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研究哲学的主题时也把人的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主题。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始终应成为不断深化着的认识的客体和主体。
而进行这种认识的最重要的环节,是研究社会的实践生活发展所遵循的规律。
人们根据这些规律,不仅能分析和解释自身在世界中的地位,而且宁预测和指明自身的本质力量得以解放的途经。
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发展反应着矛盾不断得到解决的辩证法。
这些矛盾包括人和自然的矛盾,人和人的矛盾,本质和实在的矛盾,个体和类的矛盾,以及人的需要和使之满足的客观可能性的矛盾。
在这个辩证的矛盾着的自然历史过程中,人类也在不断地变化更新,从自然种族村社状态转变为原始部落状态,又经过阶级社会结构中各种形式的异化状态,最终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条件下每个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可能性都将得到实现的状态。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人学包括以下三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即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人在世界中的地位的理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对人的本质研究入手,来构建自己的人学体系。
还在早起的著作中,马克思已经充分意识到,构造抽象思辨的“人的科学”毫无用处,因为它脱离了社会的活动和人的实践。
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因此,马克思一改以往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一方面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研究人的本质,他认为:“人的本质并非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了社会关系对人的本质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他又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研究人的本质,他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性,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指明了人的活动对社会关系的改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