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彼特创新理论及其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4
论熊彼特创新理论及对中国发展的指导意义摘要:熊彼特的经济创新理论系统地论述了创新的含义、主体、动力、决定因素、经济条件以及它对经济影响。
而对我国目前来讲,尚缺乏真正的企业家精神,现行体制尚不利于新组合的实现,因此,回顾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并从中得以启示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熊彼特创新理论;经济发展;意义熊彼特在西方经济学中第一个系统地、完整地描述创新理论,它从创新角度解释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创新理论首先是由萨斯坦?维布伦(1904)提出,他指出技术的不是社会发展的外因,而是一个内生变量。
一、熊彼特创新理论提出的背景自十九世纪以来,欧洲和北美因工业革命带来技术和经济上的巨大进步,而社会主义思潮也逐渐兴起,法国无产阶级第一次建立起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马克思主义也进入大众的视野,在这样的背景下,熊彼特提出了他的创新理论。
二、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创新的原因熊彼特认为资本的逐利性导致了创新的发生,创新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
(2)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形式熊彼特以其创新理论为理论依据,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多层次经济周期理论。
他认为,经济周期所包含的四个部分,并不是时间意义上的均匀分布,而是以创新活动作为推动力,推进经济进入繁荣期,而这种创新的出现一般是连续不断出现的。
(3)资本主义“自动过渡论”熊彼特也对社会主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随着经济越来越发展,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程度越来越高,随之人的作用越来越低,当科技越来越发达,人在生产中的意义也许只是按一下机器的开关,剩下的所有工作将自动完成。
此时创新活动变为例行事务,社会就自然而然进入社会主义,这就是熊彼特的资本主义自动过渡论。
三、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意义首先,熊彼特创新理论揭示了创新活动,包括技术创新和生产方式的创造性变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的及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古典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的腾飞式增长,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就是很好的例证,说明技术上的创新能够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使经济和人们的效用产生跨越式发展。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实际例子引言熊彼特创新理论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提出的一种经济理论,该理论强调了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通过创造新的产品、生产方法、组织形式和市场结构,创新推动了经济的进步和演变。
本文将探讨熊彼特创新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展示创新是如何在不同领域中推动着变革和进步的。
1.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熊彼特创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技术创新,新的发明和发现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机制。
一个实际的例子是智能手机的兴起。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智能手机的迅猛发展引领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智能手机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通信方式、购物行为、娱乐方式等,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就业机会。
2. 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是指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模式,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获得竞争优势。
这种创新通常涉及到新的销售渠道、定价策略、合作伙伴关系等。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线零售巨头亚马逊。
亚马逊通过建立一个以顾客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了一个巨大的电子商务平台。
亚马逊的创新模式包括方便的在线购物体验、快速的物流服务和丰富的产品选择,这些创新使得亚马逊成为全球最大的在线零售商之一。
3. 社会创新社会创新是指通过引入新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服务模式等来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
一个例子是共享经济的兴起。
共享经济通过在线平台和技术创新,使人们可以共享闲置资源和服务,提供了更加便利和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
共享经济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还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可持续性。
4. 教育创新教育创新是指通过引入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来改革和提升教育质量。
一个实际的例子是远程教育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远程教育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和互动工具,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机会。
远程教育的创新带来了灵活的学习方式、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全球范围内的学习互动,将教育资源和机会扩展到更多的人群中。
原创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简介熊彼特创新理论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在其经典著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提出的。
这一理论对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强调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和变革的主要力量。
熊彼特创新理论对于理解经济发展的动力、市场竞争的本质以及创新对企业和经济体的重要意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创新的含义熊彼特将创新定义为“新产品、生产方法、市场、资源组合以及组织形式的引入”。
他强调,这些创新不仅指技术方面的革新,还包括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各个层面的创新。
创新可以是产品创新、过程创新、组织创新等多个方面的变革。
创新的动力熊彼特认为,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创新者的创业精神和创造力。
创新者不仅能够发现新的商机和机会,还能够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他们追求卓越,并愿意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以追求长期的经济利益。
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创新能够推动经济的增长和转型,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出,并为社会带来更多的经济福利。
通过创新,企业可以在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创造独特的价值主张,实现长期的盈利能力。
创新对市场竞争的影响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市场竞争的核心。
通过创新,企业能够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创新还能够打破现有市场的垄断,引入更多的竞争者,促使市场更加活跃和公平。
创新带来的竞争压力可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市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意义熊彼特强调,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非常高。
通过创新,企业可以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持续的增长和发展。
创新能够帮助企业开拓新的市场,获取新的收入来源,并降低市场风险。
通过不断创新,企业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能力和资源,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创新对经济体的重要意义熊彼特认为,创新对整个经济体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简介熊彼特创新理论是20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一种创新理论。
这一理论在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在创新管理和企业发展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文将介绍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
创新的定义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他将创新定义为一种基于新的科技、制度、市场和资本的新组合,可以带来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
创新不仅包括新产品、新技术的引入,还包括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的创新,以及市场和制度的创新。
创新的类型熊彼特将创新分为两种类型:渐进创新和突破性创新。
1.渐进创新:指对现有技术、市场和制度的改进和优化。
渐进创新通常是在已有基础上进行的,从而提高效率和生产力。
例如,产品性能的改进、流程的优化都属于渐进创新。
2.突破性创新:指对现有技术、市场和制度的根本改变和突破。
突破性创新能够带来全新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具有颠覆性的影响。
例如,互联网的出现和智能手机的发展就是突破性创新的典型案例。
创新的推动力熊彼特认为,创新的推动力来自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因素。
1.内部因素:组织内部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文化是创新的基础。
组织需要具备科学研究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以便不断推动创新。
此外,创新需要有创新精神、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和有效的组织支持。
2.外部因素:包括市场需求、竞争压力和制度环境等外部因素。
市场需求是创新的动力来源,只有满足市场的需求,创新才能有实际意义。
竞争压力则推动企业不断追求新的竞争优势。
制度环境也会对创新产生深远影响,优惠的政策支持和完善的法律体系能够激励创新活动。
创新的影响熊彼特认为,创新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经济增长: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通过创新,企业能够提高生产力、增加产出,从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创新也能够带来就业机会和提高生活水平。
2.竞争优势:创新能够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通过不断推陈出新,企业能够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赢得市场份额和用户认可。
“创新理论”最早是由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 1912 年提出的 , 现在 , 创“新”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热点话题。
作为一位博学的思想家 , 熊彼特不单从经济学意义上论述了“创新理论”,并且特别从社会哲学、经济社会学、经济史学等多重视角阐发了“创新理论”的丰富内涵。
1、创新的内在质变性2、创新的社会历史性3、创新的系统有机性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不单在经济学上拥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 并且在社会哲学层面上揭露出的“创新”的丰富内涵。
“创新”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 年第一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
创新理论概括人们对创新看法的理解最早主假如从技术与经济相联合的角度,商讨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熊彼特。
独具特点的创新理论确立了熊彼特在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领域的独专门位,也成为他经济思想发展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熊彼特以为,所谓创新就是要“成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因素的从头组合”,就是要把一种素来没有的对于生产因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系统中去,以实现对生产因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公司家” 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停地实现这类“新组合”,或许说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类不停创新的结果;而这类“新组合”的目的是获取潜伏的收益,即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收益。
周期性的经济颠簸正是因因为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非平衡性,不一样的创新对经济发展产生不一样的影响,由此形成时间各一的经济周期;资本主义不过经济改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不行能是静止的,也不行能永久存在下去。
当经济进步使得创新活动自己降为“例行事物”时,公司家将跟着创新职能减弱,投资时机减少而消亡,资本主义不可以再存在下去,社会将自动地、和平川进入社会主义。
自然,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社会主义拥有本质性的差别。
技术创新理论技术创新理论(Technical Innovation Theory)[编辑]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技术创新理论(Technical Innovation Theory)的首次由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的《经济发展理论》系统的提出。
”创新”就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the setting up of a new product in function),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结合。
并将其引入生产体系。
创新一般包含5个方面的内容(1)制造新的产品:制造出尚未为消费者所知晓的新产品(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采用在该产业部门实际上尚未知晓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开辟国家和那些特定的产业部门尚未进入过的市场:(4)获得新的供应商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5)形成新的组织形式创造或者打破原有垄断的新组织形式创新并不仅仅是某项单纯的技术或工艺发明.而是一种不停运转的机制.只有引入生产实际中的发现与发明.并对原有生产体系产生震荡效应。
才是创新。
[编辑]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后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被他的追随者发展成为当代西方众多经济学理论的两个分支一是新古典经济学家为将技术进步纳入到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成果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二是侧重研究技术创新的扩散和技术创新的轨道”和范式等理论问题。
从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至今已有将近100年的时间.这期间有众多学者对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许多有特色的理论。
但是由于这些研究的出发点和前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再加上技术创新是一个设计面广。
影响很大十分复杂的过程.所以至今各专家学者以及研究机构对“技术创新概念的定义莫衷一是。
1、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1)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197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索罗(Robert Solow)于1956年提出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该经济使用两类投入(资本和劳动)生产一种均质产品.首先假定技术保持不便.集中考察资本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资本累计模型)。
熊彼特创新理论对中国发展的启示综述熊彼特创新理论在国外国内都得到广泛传播,并且在诸多学者的深入研究下已经形成完备的系统,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批判性的学习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理论界的成熟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今全球经济低迷,中国更是面临内忧外患,努力提升创新能力,更好开拓国内市场,已经是中国进一步发展不可忽略的难题。
1.1 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现状李平义认为,我国仍处于模仿的经济阶段,尚未进入创新阶段:“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分模仿、创新、品牌经营三个阶段。
中国现在基本处于模仿阶段。
一个产业的进步也分研发、制造、品牌经营三个阶段,我们基本处在制造阶段。
中国的单位GDP肯定比美国重。
他们看重知识产权、高级制造业,而我们基本是低层次制造业、基础建设。
”李平义说的不无道理,但是我国正在从模仿转入创新,并且创新能力已经在国家层面上得到重视。
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根据熊彼特创新理论,企业是推动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
但是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进行研发投入的大中型企业仅占到30.5%,有2/3的大中型企业没有进行研发活动。
中国企业相比十几年前的创新能力确实有较大提高,但是现今仍处于引进消化再吸收的阶段,在高端技术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较大依靠从外引进。
整体来说,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普遍不足,这对我国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1.2 熊彼特创新理论同中国实际的结合根据以上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和其他国家创新的成功经验,我国仍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
第一,重视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都以制造业大国著称,先进科技以引进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而以制造业为主导致产品的利润大量流入国外,我国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得到的却是利润的一小部分,长此以往不利于我国的快速发展。
创新意味着发展,意味着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先地位,而知识是创新的原材料。
创新的定义著名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理论”,并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按照的定义,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它包括下述五种情况:1)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5)实行一种新的组织管理方法。
在的创新定义中,“新组合”是一个核心概念。
他认为,生产意味着把我们所能支配的原材料和力量组合起来。
不同的生产方法只有通过组合的方式才能加以区别。
那么,生产其它的东西,或者用不同的方法生产相同的东西,意味着以不同的方式把这些原材料和力量组合起来。
这些不同生产函数的组合,只要是一种“新组合”就是创新。
2、创新的特征创新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次的创新,也可能是本国第一次的创新,可能是在一些行业内的第一次创新,还可能是企业内部的第一次创新,也有可能是对现有产品、技术等的创造性模仿。
正所谓“模仿也是一种创新”,关键是模仿之后,最好能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宁钟编著的《创新管理》(2022年1月)一书,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六点:第一,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
他说:“我们所指的‘发展’只是经济生活中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而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
”尽管投入的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变化能够导致经济生活的变化,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经济变化;还有另一种经济变化,是从体系内部发生的,就是“创新”。
在中国东北有许多国有企业,政府非常鼓励创新,但政府毕竟是个外力,而且政府在创新方面的投资效率是比较低的,如果企业自身不重视创新,则企业无法很好地发展。
第二,创新是一种“革命性”变化。
“革命”的对象是原来的产品、原来的组织和原来的企业。
熊彼特曾作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你不管把多大数量的驿路马车或邮车连续相加,也决不能得到一条铁路。
而恰恰就是这种革命性变化的发生,才是我们要涉及的问题。
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简述概述熊彼特创新理论是一种关于创新和发展的经济理论,它强调了创新对于经济增长和进步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概述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创新的驱动力、创新的类型和创新的广度。
创新的驱动力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他强调了创新对于提高效率和生产力的重要性。
在熊彼特看来,创新不仅仅是科技的进步,还包括了组织、商业模式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改变和创新。
他认为,创新的驱动力来自于竞争和利润追求。
竞争推动企业不断创新,通过改进产品和工艺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增加市场份额。
利润追求使得企业有动力投入研发和创新活动,以获取竞争优势和增加市场竞争力。
创新的类型根据熊彼特创新理论,创新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某种意义上的新和真正的新。
某种意义上的新是指对已有产品或技术的改进和调整,是渐进式的创新。
这种创新通常发生在成熟的产业中,并且更容易被市场接受。
真正的新是指完全革新的产品或技术,是突破性的创新。
这种创新通常发生在新兴产业或领域中,并且更具风险和不确定性。
熊彼特认为,真正的新是带来显著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创新的广度熊彼特还研究了创新活动的广度,即创新在经济中的分布。
他认为创新不仅限于科技领域,还包括了组织、制度和社会领域的创新。
在组织领域,创新可以体现在企业管理和组织结构的改变上,如引入新的管理方法和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企业响应速度。
在制度领域,创新可以体现在法律制度和政策的变革上,如改革市场规制和减少行政限制,鼓励创新和竞争。
在社会领域,创新可以体现在社会习俗和观念的改变上,如科技普及和社会转型,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总结熊彼特创新理论强调了创新对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作用。
创新的驱动力来自竞争和利润追求,创新主要分为某种意义上的新和真正的新两种类型,真正的新是引领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创新的广度涵盖了科技、组织、制度和社会领域的变革和创新。
熊彼特创新理论为我们深入理解创新的本质和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具有指导意义。
熊彼特和他的“创新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简介商经《经济发展理论》一书(副标题“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最初发表于19年。
作者熊彼特第一次在本书中提出创新理论,因而在西方经济学界轰动一时,本书是西方经济学界用“创新理论”来解释和阐述资木主义之所以产生和发展的。
第一本专著,是熊彼特的成名作,在经济学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经济发展理论》全书分为六章,论述的范围相当广阔。
第一章论述由一定环境所制约的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
第二章讲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并着重论述了“企业家”的特点和功能、“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创新”的涵义和新作用。
第三、四、五、六章分别论述了信贷与资本、企业家的利润、资本的利息和经济周期。
所论述的问题虽然不少,但书中最具特色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所讲的“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把一种从未有过的有关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之中。
熊彼特认为,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其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
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木主义社会不断实现这种“新组合”。
熊彼特的所谓“创新”、“新组合”或“经济发展”,包括以下五种情况:1.引进新产品;2.引用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5.实现企业的新组织。
在他看来,“创新”是一个“内在的因素’,“经济发展”也是“来自内部自身创造性的关于经济生活的一种变动”,而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从来不是静止的“创新”、“创新组合”、“经济发展”都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离开了这些,就没有资本主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或者“经济发展理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熊彼特非常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并把这种“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看成是资本主义的最根本的特征。
2.4.1 熊彼特创新管理理论
创新研究最早源自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883-1950)提出的创新理论,他在1912年出版了早期著作《经济发展理论》,在该书中他首次提出“创新概念”,开创了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经济创新理论先河,后又在《经济周期》这本代表作中对该理论做了系统全面的阐述。
1942年,在他的最后一本专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仍以创新理论为基础,表述了他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观点①。
(1)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主要观点
熊彼特认为“创新(Innovation)”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之中,“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②。
这种新组合包括五个方面:一是采用一种新的产品,即消费者不熟悉或具有新特性的产品;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这种方法尚未通过有关制造部门的经验检定;三是开辟一个新市场,即市场创新;四是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不管这种来源已经存在,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五是实现任何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比如形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是打破一种垄断地位③。
值得注意的是,熊彼特重点强调了“创新”不同于“发明”、“试验”。
他认为发明是一个新的人造装置或工序,可以取得专利;试验是一种科技实践行为,可以发现新的知识④。
发明和试验都是科技行为,是一种知识生产活动。
而创新则是以取得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果为目的,创造并运用一种新方案的经济行为。
这种经济行为能够以“发明”和“试验”为基础,但是不一定必须取决于它们。
熊彼特关注的重点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长期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企业家和垄断占据了熊彼特思想的中心地位⑤。
他认为经济创新“不断地从内部使这个经济结构革命化,不断地破坏旧结构,不断地创造新结构。
这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性的事实。
”有价值的竞争不是价格竞争,“而是新商品、新技术、新供应来源、新组织形式的竞争,也就是占有成本上或质量上决定性优势的竞争,这种竞争打击的不是现有企业的利润边际和产量,而是它们的基础和它们的生命⑥。
”然而,面对这个“创造性毁灭过程”(也称“创造性破坏的风暴”),
①朱红恒.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与启示[J]. 社会科学家, 2005, 1:59-70
②张磊,王淼. 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综述[J]. 科技与经济, 2008, 21(121):56-58
③傅家骥. 技术创新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1-5
④朱红恒.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与启示[J]. 社会科学家, 2005, 1:59-70
⑤贾理群, 刘旭. 新熊彼特主义学派关于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进展[J]. 中国科技论坛, 1995 (5): 38-41
⑥李如鹏. 关于熊彼特的经济创新理论[J]. 经济研究参考, 2002, 37:16-22
熊彼特特别指出:“试图无限期地维持过时的行业当然没有必要,但试图设法避免它们一下子崩溃却是必要的,也有必要努力把一场混乱——可能变为加重萧条后果的中心——变成有秩序的撤退⑦。
”同时,熊彼特也特别强调了企业家的定义。
他指出“我们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职能是实现新组合的人们称为‘企业家’”,并认为企业家的职能是特别纯粹的。
“不管是哪一种类型,每一个人只有当他实际上实现新组合时才是一个企业家;一旦当他建立起他的企业以后,也就是当他安定下来经营这个企业,就象其他的人经营他们的企业一样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这个资格⑧。
”后来熊彼特也注意到,创新在大企业中已成为制度化的工作,R&D活动在创新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他后来的著作强调了大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支配作用,并对垄断持有更为宽容的态度⑨。
(2)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发展
熊彼特对于创新问题的研究为创新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其思想过于异端,加之时代的局限,他的观点在当时并不能被广大学者所接受。
直到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人们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逐渐开始重视。
20世纪60年代,技术创新引起了除经济学家之外的多领域专家的关注,如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企业家及政策研究员等⑩。
总体来说,熊彼特之后,创新理论的发展主要有两个方向。
一是以曼斯菲尔德(E.Mansfield)、阿罗(Arrow.k.)等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学派,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研究,并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如:曼斯菲尔德11对新技术推广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分析了新技术在同一部门的推广和对其他部门技术创新的影响,提出了“模仿”、“守成”、“模仿率”等概念;阿罗(Arrow.k.)、卡米恩(Kamien.M.)、施瓦茨(Schwartz.N.) 等人从垄断与竞争的角度对技术创新的过程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提出了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类型12。
二是以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诺斯等人为代表的制度创新学派,对创新的外部环境进行制度分析,分析了制度创新的原因和过程,研究制度的变革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发展了熊彼特理论。
其代表理论有诺斯的制度创新论、拉
⑦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第146-155页
⑧谢国忠. 中国房地产泡沫将破裂[N]. 国际金融报, 2003-07-17
⑨贾理群, 刘旭. 新熊彼特主义学派关于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进展[J]. 中国科技论坛, 1995 (5): 38-41
⑩杨宗仁巨有谦. 创新理论的嬗变和我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J]. 甘肃社会科学, 2009(3), 239-242
11Walsh, V., Niosi, J., Mustar, P.Small firm formation in bio-technology: A comvarison of Franee, Britain and Canada[J].Technovation, 1995, 15(5): 303-327 12张磊,王淼. 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综述[J]. 科技与经济, 2008, 21(121):56-58
坦(V.W. Latan)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等13。
此外,还有学者研究认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被他的追随者发展成为当代西方众多经济学理论的两个分支:一是新古典经济学家为将技术进步纳入到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成果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二是侧重研究技术创新的扩散和技术创新的“轨道”和“范式”等理论问题14。
(3)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评价
1)价值所在
第一,正确揭示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即经济发展主要不是靠资本、靠劳力、靠自然资源,而是依靠创新、依靠科技与经济的结合15,这一观点极大地丰富了经济理论。
第二,熊彼特的创新管理理论对后人有很大的影响,不同领域的学者们在其基础上继续探索,并形成了新的理论,这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果忽略熊彼特创新理论中资本阶级的烙印,把他过于夸大资本主义企业家作用、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庸俗辩护加以扬弃,那么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16。
第三,熊彼特最早提出创新群的概念以及创新出现的蜂聚现象,他指出:“创新不是孤立的事情,并且不在时间上均匀分布,而是相反,他们区域群集,或者说成簇的发生,这仅仅是因为在成功的创新之后,首先是一些,接着是大多数企业会步及后尘;其次,创新不是随机均匀的分布在经济系统,而是倾向于集中于部门及其邻近部门”17。
这种观点对技术创新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缺陷
第一,熊彼特对于创新主体的定义过于狭隘。
他过于强调企业家在创新中的作用,认为“创新主体”就是企业家,然而在实际中,创新主体除了企业家之外还包括管理人员、科技工作者以及普通工人等。
第二,熊彼特只看到了科学技术在经济生活中的积极作用,而忽略了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
实际上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科学技术同样存在其不利的一面,而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却未提及科技的不利因素,这也是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一大不足之处18。
第三,熊彼特创新理论严重夸大了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甚至忽视了生13周正祥. 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EB/OL]. 2006-7-24
14周培栋, 连漪, 田巧莉. 西方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综述[J]. 商场现代化, 2007(6): 228-229
15方在农. 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研究[M]. 北京:民出版社, 2003
16刘奇. 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初探[J]. 经营管理者, 21 (2010): 12-13
17约瑟夫•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M]. 第1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63
18刘奇. 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初探[J]. 经营管理者, 2010(21): 12-13
产关系及其变革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无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的存在及其矛盾激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能量19。
这就使创新理论在解释经济发展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19朱淑珍. 开启创新活动的理性之门——熊彼特创新理论及其评价[J]. 党政论坛, 2002(9): 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