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药的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15
社,1984,298-305.[9]内蒙古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整骨[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58-61.[10]苏日力格.蒙医传统整骨法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22(2):9-10.[11]杜孟特.舟状夹板对固定锁骨骨折的作用[J].中国蒙医药(蒙)杂志,2015,10(8):70-73.[12]奥•乌力吉.蒙医传统手法结合蒙药治疗锁骨骨折33例[A].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研究所、全国中医药信息工作委员会.第四届全国民族医药学术交流暨中国民族医药杂志创刊10周年庆典大会论文集[C].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研究所、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编辑部,2005:1. [13]包青松,张金玲.蒙医传统整骨疗法治疗锁骨骨折探讨[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22(12):65.[14]吴金海,那日苏.蒙医传统整骨术治疗锁骨骨折3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4,20(9):17-1& [15]那•阿乐木斯.治疗锁骨骨折临床体会[J].中国蒙医药(蒙)杂志,2016,11(9):55-58.2018年11月22日收稿浅谈藏、蒙药部分“巴夏嘎”类药物品种整理研究°旦增曲培2阿茹娜2J尼玛次仁"(1.西藏藏医学院,西藏拉萨850000;2.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级民族医药学博士,北京100029;3.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110)摘要:藏医药和蒙医药是两个民族在实践中,不断同区域疾病斗争中,积累、归纳、总结的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民族医药宝贵财富。
“巴夏嘎”是藏、蒙医常用药材之一,疗效显著,使用历史悠久,具有凉血、解毒、止剌痛之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血热、血刺痛、肝热、产褥热等疾病E。
由于地区传承有异,“巴夏嘎”类藏、蒙药应用中同名异物。
本文通过近年相关文献归纳整理、本草考证、传统药物学调查,对藏、蒙药“巴夏嘎”类的鸭嘴花、瞿麦药用植物进行梳理,并对鸭嘴花、瞿麦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藏医学专业基础设置引言藏医学是中国少数民族医学之一,深受西藏、青海、四川等地藏族、羌族、土族等少数民族的喜爱和信赖。
为了培养具备藏医学基础知识的专业人才,各高校在藏医学专业的教学中,设置了一系列的基础课程。
本文将介绍藏医学专业基础设置,并对其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一、藏医学起源与发展藏医学源于古代吐蕃王朝,经过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藏医四大经典、藏医六部经典、藏医理论等。
在基础课程设置中,学生将学习到关于藏医学起源、发展和理论基础的知识,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
二、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诊断与治疗原则等内容。
学生将学习到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理论、病因病机等知识,以及常见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和药物运用。
三、藏药学藏药学是藏医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主要学习藏药的基本概念、分类、药性与功效、制药技术等内容。
学生将学习到藏药的鉴定方法、药材的采集与加工、藏药的制剂形式以及药物的剂量等知识,为日后的临床应用提供基础。
四、藏医诊断学藏医诊断学是对藏医学专业学生临床诊断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藏医诊病的基本方法、四诊合参、脉诊、舌诊等内容,通过实践和案例分析,提高诊断能力和判断疾病的水平。
五、藏医内科学藏医内科学是对藏医学专业学生内科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掌握。
学生将学习到藏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以及内科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六、藏医外科学藏医外科学是对藏医学专业学生外科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掌握。
学生将学习到藏医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以及外科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七、西藏地理与人文西藏地理与人文课程将介绍西藏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人文背景等内容。
学生将学习到西藏特有的地理现象和人文风情,了解西藏的文化传统和医学用药的特点,为今后在西藏从事医疗工作做好准备。
藏药炮制之传统炮制方法(二)●藏药炮制对药物的影响(目的):增强药物的性能和功效;减轻或去除药物毒性;转变药物的作用功效;缓和或改变药物锐利峻猛的性能。
●藏药炮制学的特点:通过各种方法改变药物的性能和治疗作用;炮制方法多,多种方法合用现象多;操作简单,且炮制后易配伍应用;纯净的因果观念和正确的思想意识;独特秘诀,不易揭秘。
●藏药学常用的炮制方法:储存方法、过筛、去毒法、去核法、清洗污垢、清洗法、拆或裂法、捣碎法、研细末法、干炒法、沙炒法、炒黄、焖烧、煅烧、酿法、制药膏、水煎煮、蒸煮、用火煮。
⑴储存方法:指不能混入药物中的异物和残渣等,进行清除后,选取要应用的物质进行储存。
⑵过筛:指将药物放入筛子内,清除灰尘并分开粗细的一种方法。
⑶去毒法(植物类药局部去毒):指把不能入药使用的药物的外皮和毛刺等剥掉或刮去的方法。
⑷去核法(果实类药局部去毒):指果实类药物只能使用果肉部分时,去掉里面的果核,而只取果肉应用的一种方法。
⑸清洗污垢:指入药配伍的药物表面有不干净的物质或油渍时,用热水、凉水或酒将其洗净的方法。
⑹清洗法(整体去毒):指将药物浸入流动的水中洗涤或用较多的水反复清洗,以清除渣滓和消除药物毒性。
⑺拆或裂法:指用刀或锄头将体积较大的药物切割成体积较小的药物,促进风干,使之不易变质、变坏的方法。
⑻捣碎法:指将石类等较硬的药物,外皮坚硬的药物,与其他药一起不易捣成细粉或不易控制药量的药物,先单独捣碎后去毒,然后将其研磨成细粉配药使用。
⑼研细末法:指根据治疗的需要,将某些药物研磨成极细的药粉而配伍使用的方法。
分为干研和湿研两种。
⑽干炒法:指为增强药物的热性势力,对药物不加任何其他物质而单独在铁锅中进行干炒的方法。
⑾沙炒法:指选取洗去泥土的、干净的河沙,放入锅中用大火炒至沙子未变色,然后将药物放入沙中不断搅和,直至能闻到药物和稍微变黄的方法。
⑿炒黄:指利用火的热量将药物烧至颜色发生变化成黄色、失去水分或油润性而变干枯的方法。
序言:1:藏药方剂学:研究藏药方剂配伍规律、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是体现药物的性、味、效等来源和功效、特点分为几个种类以及单味或多味药相互配伍形成不同种类配方的一门学科。
2:金城公主《月王药珍》(《索玛拉扎》);玉妥·云登贡布《四部医典》北派:强巴·南杰扎桑常见病如风湿证有丰富的治疗经验,擅长应用温热药物、艾灸及放血南派:舒卡·年姆尼多吉:南方草药;其后的医家洛追给布著《祖先口述》第一章:藏药组方1:药物配伍:藏药的功效、药味、药性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组方原则将药物组合、配伍的方法。
2:药物功效分类医热性病药物:冰片、白檀香、牛黄、藏红花、红花、天竺黄、毛瓣绿绒蒿等属于治疗热症疾病的首先药。
医赤巴病的药物:花猫(蒂达)、榜嘎、波棱瓜子、止泻木子、锡金报春花、金腰子、秦艽、小糪等医血病药物:锦鸡儿、兔耳草、紫檀香、西藏猫乳、余甘子、矮紫堇、翼首草、茜草、紫草茸医瘟疫的药:波棱瓜子、牛黄、榜嘎、岩白菜、苍耳子、獐牙菜、角茴香解毒药:陆商(白、黄)、麝香、榜嘎、红乌头、黄乌头、钩藤(白、褐)、藏川芎、翼首草、乌奴龙胆、龙胆花、小糪皮医治肺病的药: 沙棘果、红景天、天竺黄、甘草、葡萄、广木香医治热性龙病的药物:宽筋藤、沉香、紫色悬钩子、茴香、广木香、安息香、大蒜等医治热性培根病的药:木瓜、藏木香、芫荽、沙棘果、绿绒蒿、石榴、干姜、余甘子医治培根和龙合症的药物:山柰、干姜、阿魏、紫磠砂、、葱、蒜医治寒性培根病的药:石榴、黑胡椒、荜茇、干姜、小米辣、草果、小豆蔻、肉桂、大托叶云实、酸果藤、烈香杜鹃、茴香、铁线莲、银莲花、毛茛、紫磠砂、光明盐医治龙病的药:肉豆蔻、红糖、骨头汤医治黄水病的药:乳香、决明子、黄葵子、麝香、西藏猫乳(膏)、小糪医治虫病的药:麝香、阿魏、大蒜、紫珋、天仙子、酸果藤、天南星、花椒医治腹泻的药:葫芦、五味子、郁李仁、小车前、大车前、紫草茸、茜草、医治泌尿道的药:磠砂、光明盐、螃蟹、小豆蔻催吐药:没食子、刺参、藏菖蒲、丝瓜子、草莓苗、金腰子、白芥子下泻药:诃子(干瘦)、巴豆、腊肠果、芦荟、泽泻、大黄、白芷、佛手、亚大黄3、药物的配伍组合:将各种不同成分的药物,根据藏医要学理论的六味、三化味进行科学的配伍组合,藏医学可以将六味相互组合成五十七味,加上六个单味,把药味组合成六十三味进行配伍和治疗疾病。
藏药绿绒蒿的分类、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赵泽军;郭玫;孙政华;王秉鹏【期刊名称】《中国药房》【年(卷),期】2016(27)31【摘要】目的:为进一步研究藏药绿绒蒿提供参考。
方法:以“藏药”“绿绒蒿”“分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Meconopsis horridu-la”“Papaveraceae”“Proaporphine”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0-2015年在Elsevier、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绿绒蒿的分类、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52篇,其中有效文献28篇。
绿绒蒿可分为欧贝类、刺儿恩类、木穷典云类和阿夏择哦类,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挥发油、微量元素等化学成分,具有镇痛、止泻、镇静、抗疲劳、保肝等药理作用。
以往对其化学成分研究较多,对药效方面研究较少,仅仅是对个别种类的绿绒蒿进行药效试验,较局限,而对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更是少见。
今后应加强分子生物学研究,找出种类之间的相同点和异同点,再结合药效研究,可发掘出更多绿绒蒿的潜在价值。
【总页数】4页(P4391-4394)【作者】赵泽军;郭玫;孙政华;王秉鹏【作者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兰州 730000;甘肃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兰州 730000; 甘肃省高校中藏药化学与质量研究省级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00;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怀化 418000;甘肃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兰州 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2.71【相关文献】1.藏药多刺绿绒蒿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J], 袁瑞瑛;旦欧;次登;尼玛顿珠;次旦拉姆2.藏药红花绿绒蒿的化学成分 [J], 吴海峰;宋志军;朱华结;彭树林;张晓峰3.藏药全缘叶绿绒蒿的化学成分研究 [J], 吴海峰;沈建伟;宋志军;格桑索郎;朱华结;彭树林;张晓峰4.藏药五脉绿绒蒿的化学成分研究 [J], 吴海峰;潘莉;丁立生;张晓峰5.藏药全缘叶绿绒蒿化学成分的研究(I) [J], 高黎明;王小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三节吐蕃王系时期目前,多数藏族史书都把公元6世纪后半叶以前的历史称为古代吐蕃,也就是直到581年的囊日松赞为止。
古代吐蕃是指古代青藏高原上比较强大的许多割据地方势力之一,位于当时南山地区雅隆河流穷结、泽当一带,其首领一般被尊称为“赞普”,意思是有势力的君王。
古代吐蕃先后经历了七天座王;中二丁王;六勒王;八德王;五赞王,以及第27代王拉脱脱日年赞。
根据历史记载:这时期的藏族人民就已经认识到动、植、矿物的某些部分有解除身体病痛的作用,能够运用的药物有黄芪、甘草、当归、辣椒、戎盐、硝石、石胆、朱砂、雌黄、雄黄、葡萄、蜂蜜、牦牛等。
藏族史籍《五部箴(zhēn)言.大臣箴》及《西藏王臣记》记载,公元前126年,聂赤赞普在位时期,总结出对臣民社稷([jì] 古代一种粮食作物)有害的因素,提出了六大难题,包括盗贼、敌人、野牛、毒物和咒骂等,向臣下征询解决方法。
“可以用赔赏的办法来对付盗贼,用亲友来对付敌人,用药物来对治毒物,用囊解来对付诅咒”。
由此可见藏医药学已经有了大致的雏形。
同期,从事医事活动的贤者捷普赤西编著了《治疗.白色万药论》、《治毒坚固聚》等著作,可见这时的藏药加工炮制等技术也有了较高的水平。
在吐蕃第27代王拉脱脱日年赞(公元254-374年)在位期间,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地区以及民族的的医学交流,注重医药实践,培养医务人员,使藏医学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公元4世纪的时候,天竺著名医学家碧齐嘎齐、碧嘎拉孜入藏,他们培养的名医董格托觉坚编写了《诊病切脉纲》、《内治药物纲》、《创伤外治纲》等5部医典。
在朗日颂赞时代(公元6世纪后期),盐的使用,不仅促进了当地人的健康,而且还可以作为一种药物来治疗疾病。
随后,由于社会的发展,各种生产知识的增长。
吐蕃人民对医药的认识逐渐提高,据敦煌出土的古藏文史料记载,这时已有了药、野生药、小药、以及有效药的记述,并有了简便有效的医事活动。
总之,吐蕃早期的医事活动已涉及初步的保健型医疗,但其水平远待于提高。
藏药“五大根”的临床应用规范化研究
才让南加
【期刊名称】《中医药导报》
【年(卷),期】2022(28)11
【摘要】运用文献整理、演绎推理方式分析了藏药“五大根”之方渊源及方解、
炮制方法、临床适应证及禁忌证,为提高藏药“五大根”的临床应用安全性及有效性,进一步研发藏药“五大根”的新药等提供科学依据。
藏药“五大根”常由黄精、天门冬、西藏凹乳芹、喜马拉雅紫茉莉、蒺藜5种药物组成,具有滋补强身、延年
益寿作用,主治疾病为“隆”紊乱引起的腰肾寒证、下身寒证、身虚等。
炮制方法
为水中煮沸后,再加牛奶煮沸渗透。
临床适应证为各种泌尿系统及生殖系统疾病、
各种皮肤病、各类寒证疾病等。
禁忌证为热证类疾病及微生物感染类疾病。
【总页数】4页(P133-136)
【作者】才让南加
【作者单位】西藏藏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91.408
【相关文献】
1.孙氏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规范化研究
2.神经根型颈椎病规范化治疗的临床研究
3.藏药“五根散”在临床中的应用
4.藏药五味甘露药浴方的临床应用
规范化研究5.藏药五根散对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智能、记忆力影响的临床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藏药制剂标准正文主要内容(一)藏药制剂标准正文主要内容1. 引言介绍藏药制剂标准的制定目的和重要性,以及该标准的适用范围。
2. 术语和定义解释本标准中使用的专业术语,并给出相应的定义,以便读者理解和运用标准内容。
3. 藏药制剂分类对藏药制剂进行分类,包括方剂、膏丸剂、散剂等,并对不同分类的制剂进行详细描述和区分。
4. 藏药制剂质量要求列举藏药制剂的质量要求,包括外观要求、色泽要求、气味要求等方面,确保制剂的安全有效性。
5. 藏药制剂规格与包装规定藏药制剂的规格要求,包括药品的重量、容量、包装形式等,保证制剂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6. 藏药制剂生产工艺详细描述藏药制剂的生产工艺,包括原材料的选择、制作步骤、配料比例等,确保制剂的质量一致性。
7. 藏药制剂贮存和运输要求规定藏药制剂的贮存和运输要求,包括贮存条件、包装要求、运输温度等,以保证制剂的质量不受损。
8. 藏药制剂的质量控制解释藏药制剂质量控制的相关标准和方法,包括理化指标、微生物限度等,以确保制剂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9. 藏药制剂的检验方法介绍检验藏药制剂质量的方法和步骤,包括外观检查、含量测定、残留溶剂检测等,确保制剂的质量符合要求。
10. 藏药制剂的标签和说明书要求规定藏药制剂标签和说明书的内容要求,包括药品名称、成分含量、用法用量等,方便用户正确使用药品。
11. 附录提供关于藏药制剂制备方法和工艺的补充信息,以供参考和查询。
这些主要内容覆盖了藏药制剂标准的各个方面,包括质量要求、生产工艺、贮存要求等,旨在保证藏药制剂的质量和安全性,促进藏药行业的持续发展和标准化管理。
乌头属藏药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樊萌(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生物系, 西宁, 810008)摘要乌头属药用植物在藏民族医药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疗效确切,在藏医药的应用中突出优势。
但其疗效常与毒性并存,这就大大限制了乌头类藏药的应用。
本文对近年来乌头属藏药的分类、药理药效、毒性等的研究动态进行了综述,以加大这类植物的开发利用,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乌头属藏药分类应用毒性炮制AbstractThe medicinal plants of Aconitum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Tibetan medicine, because of its wide varieties, massive distribution and definite effect. They have highlighted advantage in the application of Tibetan medicine. However its therapeutic and toxicity exist simultaneously,which limits the application of Aconitum. In order to utilize its resources, and ensure safety and validity of clinical using, this research have summarized the classification,pharmacological actions and toxicity of Aconitum plants .Keywords: monkshood of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classification toxic processing applications毛茛科Ranunculaceae乌头属Aconitum L植物作为有毒植物及药用植物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藏医基础知识1、藏医学怎样认识病因?藏医学把疾病发生的原因分为一般和特殊两类:一般病因为季节(天气变化)、饮食起居、中毒、前世罪孽等;特殊病因为房事过度、饥饿、失眠、空腹劳动过度、长期营养不良、暴怒。
饮食因素如过食辛辣、油腻、肉类、酥油、酒、豆、桃、脂肪、焦腐等等;过度饮用山羊奶、乳酪、冷茶、凉水等等皆是发病的外因。
2 藏医艾烤疗法是怎样的?艾灸疗法是藏医最常用的外治法之一,它是将艾绒根据病症不同,做成大小不一的艾炷,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该疗法是藏族医务人员在自己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中医和外来医学的精华,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经验,使之日臻完善。
《四部医典》第4部第21 章就是专门介绍火灸法。
灸法应用广泛,每位藏医艾绒随身带,大部分病症必施灸疗。
藏医灸疗的精华则是化脓灸。
藏医艾灸疗法是以藏医药理论为基础,在选穴、适应症、禁忌症、方法上和中医有不同之处,对某些疾病有非常显著之疗效。
3 艾炷制作过程是怎样的?在秋季择吉日采集艾叶,反复捶打,使之茎断而叶不断,揉搓成圆锥状。
用于关节者,大小如拇指:用于头部和四肢者,大如小指尖;用于脉窍者,大小如羊粪粒或制成条形;用于瘰疬或痞块者,大小如诃子;用于小孩胃部者,大小如豌豆。
4艾灸穴位的分类是怎样的?藏医艾灸穴位可分为二大类,即根据病人自诉疼痛部位选穴,也就是阿是穴;第二类是医生根据五脏六腑所特定的穴位选取。
常用穴位《四部医典》载有71穴。
5藏医艾烤疗法的适应症有哪些?凡用其它方法不能治疗的疾病,灸法一般可收效,即谓之“药之不及,必须灸之”,《四部医典》云:“可施火灸疗法之病症,食积火衰浮肿水肿痞,胆寒头部四肢之黄水,痰核炭疽以及虚热症,疯癫健忘一切脉疾类,发热之后一般火灸除。
总之风痰所转诸寒症,脉病黄水火灸堪称奇”。
对艾灸疗法的适应症阐述得已很清楚凡属消化不良,胃火衰退、浮肿、水肿、寒性胆病(目微黄,不发热,消化不良,右上腹疼痛,大便色白)、疖痈、炭疽、虚热、疯狂痈证、一切脉病、以及热病后的多数疾病均宜艾灸。
藏药珍品独一味(达布巴)(青海省臧医院西宁810000)昂青才旦达布巴系藏医药学临床常用药材,中草药学称独一味,首载于目前藏医药学最早的经典医著《月王药诊》,后载于藏医学经典巨著《四部医典》之中,距今已有一于多年的临床应用历史,著名藏医药学家达莫·曼然巴·洛藏曲札称之为“草药之珍品”。
独一味(达布巴)在藏医药学中分山生和川生两种或黑白两种,山生或白达布巴生于晦拔2800m-5000m的高山草甸、高[h碎石滩或石质的高山草地,高2.5cm—l0cm,叶呈扇形或菱状圆形,长3cm—15cm,宽8cm—13cm,于基部丛生,呈辐射状子展,质厚,通常4片对生,边缘具圆齿,叶脉在两面均明显,叶面皱而凹凸不平,墨绿或灰绿色,脉常显紫色,叶片略卷缩,湿润展开呈三角状卵形,口r面密被白色柔毛,铺贴地面而生;菁短而粗,约长5cm-----l0cm,呈方形,色紫,轮伞花序密集排列成短秘状花序生在茎周,苞片披针形或线形;花紫色,花萼漏斗形,长约10mm,被白色柔毛;根及根状茎圆柱形,长l0cm—15cm,直径约2cm,有时见浅槽或具棱,表面棕黄色或黑褐色,具皱纹,质脆,易折断,断面中心枯朽状,偿之舌头有麻感,盛产于西藏、青海、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甘肃西南部等地区。
川生或黑达布巴生于海拔3000m-5000m的草甸、密林、河滩及:土壤疏松之地,高3cm—12cm,叶呈宽卵形或近菱形,长4cm~6cm,宽3cm~7cm,先端钝圆,边缘具不整齐圆齿,对生具柄,通常2对,基部楔形,叶脉在两面均明显,叶面皱而凹凸不平,毋绿或灰绿色,脉常显紫色,叶片略卷缩,湿润展开呈三角状卵形,叶而密被白色柔毛,铺贴地面而生,叶面手感较白达布巴稍柔软,中间蔟生紫红色至蓝色喇叭状花8—16枚,聚伞花序顶生;茎直立.四棱形,不分枝,被白色长柔毛;根须状,长8cm-5cm.盛产于西藏、青海、四川西北部及甘肃西南部。
对达布巴的认识历代藏医药学家均无大的争议,观点基本相同,但在花的颜色及分类方面稍有异议,著名藏药学家帝玛尔·丹增彭措在他的药学巨著《晶珠本草》中这样描述:达布巴强筋骨、干黄水。
藏医的对疾病的认识及理论体系藏医认为人体的疾病病因分:远因、近因、具体病因三种。
远病因是根本“无明”,即不明诸法无我而产生的烦恼;近病因是“贪、瞋、痴”三毒;具体病因是“隆、赤巴、培根”。
三种病因之间的关系是根本“无明”产生贪、瞋、痴三毒,贪、瞋、痴依次产生隆、赤巴、培根,三者之间互为因果,藏医认为人体生病的根本原因就是“无明”引起贪婪、愤怒和痴愚,扰乱体内“隆、赤巴、培根”三种生命活动的功能物质的平衡而发生各种疾病。
现在看来我们的心理健康是多么的重要与切合实际。
藏医的原理——基础理论藏医药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藏医药学认为,隆、赤巴、培根三大元素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也是进行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量和基础。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三者在人体内保持着协调和平衡的关系,因而是生理性的。
每当三者中的任何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过于兴盛或衰微的情况时,则变成了病理性的东西,而出现隆的病态、赤巴的病态和培根的病态,治疗上就需要对三者进行调整,使其恢复到原来的协调状态,达到健康的水平。
隆、赤巴、培根各有自己的特点,各有自己不同的功能,但它们之间并非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而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
隆:是推动人体生命机能的动力,与生命活动的各种机能密切相关。
它的性质与汉族中医的“气”和“风”很有些相似,但其含义比“气”和“风”更广。
根据隆的不同机能和存在部位的不同,又可以把隆分成五种:维命隆:音译“索增隆”。
它存在于人体头顶部,也即中医所说的百会穴的部位,其运行的部位是咽喉部和胸部。
它司人体的吞咽动作,司理呼吸运动,唾液分泌,打喷嚏,打饱呃,使人的记忆力清醒、增强,感官聪明而敏锐,还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精神状态。
上行隆:音译“紧久隆”。
它存在于人体的胸部,并运行于鼻部、舌头和喉头部位。
它司人体的发声,使人面色红润有光泽、充满活力、精神振奋、善于思考。
遍行隆:音译“恰不其隆”。
它主要存在于心脏,并运行于全身。
藏药洗浴配方“五味甘露散”基源药材品种混杂分析作者:费曜王静明宇高伟苹努尔·艾力钟雪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22年第06期【摘要】“五味甘露药浴散”是藏医外治法药浴的常用处方,由麻黄、刺柏、大籽蒿、水柏枝、烈香杜鹃五种药物组成。
但在实际应用和研究中存在着品种混乱、同名异物的现象。
文章对上述五种药材的正品来源、常见混杂品的植物品种、生境、资源分布、植物形态等异同点进行整理对比,以期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藏药;五味甘露散;品种混乱【中图分类号】R28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2)12-0043-07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Mixture of the Base SourceMedicinal Materials of the Zang Medicine Bathing Formula “Wuwei Ganlu San”FEI Yao1 WANG Jing2* MING Yu1 GAO Weiping1 NUER Aili1 ZHONG Xue11. Integrated Depart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16, China;2.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Chengdu University,Chengdu 610106,China3.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ongqing 402760,ChinaAbstract:“Wuwei Ganlu medicated bath powder” is a common prescription for external treatment of Zang medicine bath. It is composed of five medicines: ephedra, juniper, herba artemisiae, ramulus myricaria, and flos rhododendri anthopgonoidi. But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there are some phenomena such as confusion of varieties and homonyms. In order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this paper compare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above five kinds of medicinal materials in terms of authentic source, common mixed plant species,habitat, resource distribution, plant morphology and so on.Zang Medicine;WuWei Ganlu Powder;Variety Confusion藏藥“五味甘露汤”最早记录于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1],藏药名“堆子阿”,是藏医外治法药浴的常用处方。
神奇而又科学的藏医文化神奇而又科学的藏医文化●历史藏医关于人类起源学说图起源:藏医藏药历史悠久。
早在远古时代,生活在西藏高原的居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逐步认识到了一些植物的性能及其用于治疗的经验;在狩猎过程中,又逐渐知道了一些动物的药理作用。
相传在公元前三世纪,就有了“有毒就有药”的说法。
据《玉妥.云登贡布传》记载,西藏最早流行的一种医学叫《本医》,当时还没有系统的理论,主要靠三种疗法,即放血法、火疗法、涂摩疗法来治病。
同时,还用酥油止血,用青稞酒治疗外伤等等原始简单的办法。
唐卡天文历算图公元四世纪,天竺的著名医学家碧棋嘎齐和碧拉孜入藏,传播了《脉经》、《药物经》、《治伤经》等五部医典,对《本医》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公元六世纪以来,从内地传来了医学和天文历算;七世纪,文成公主入藏,带来四百零四种病方,五种诊断法,六种医疗器械以及四种医学论著如《门介钦莫》(即《医学大全》)等。
八世纪,金城公主入藏时又带来了许多医药人员和医学论著,并把其中一些著作译成了藏文,如《索玛拉扎》(即《月王药珍》)等等。
四部医典赤松德赞时期,藏医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九大著名医学家,即玉妥.云登贡布、碧棋列贡、吾巴曲桑、齐齐谢布、米娘绒吉、昌提杰桑、聂巴曲桑、冬门塔杰和塔西塔布。
其中玉妥.云登贡布最为有名。
藏医始祖宇妥·云丹贡布发展:15世纪以后,藏医开始形成南北两个学派,北方以强巴·南杰查桑(1395年)为代表主要总结了北方高原地区多风湿的临床经验,编著了总则本的注解《事续极明》和论述本的注解《于露流水》、后续本的注解《所需所得》。
另外米尼玛·通瓦顿旦也编写了不少医学书籍。
南方以舒卡·年姆多吉(1439年)为代表,根据地处河谷的特点,擅长使用清解药物治疗温热病。
这两派的共同特点是依据《四部医典》有关人体解剖脏腑测量的论述,绘制了两派风格不同的医药学挂图。
他们的医著有:舒卡·年姆多吉的《藏箱之四部医典》和注解《细经函八一百多年后舒卡·罗珠给布为了寻找工受的医著到娘麦地区,他终于找到了新玉妥的《金注四部医典》。
藏药的分类一.历代药物分类法自8世纪藏医名著《四部医典》至17世纪藏药名著《晶珠本草》的千余年中,藏医药著作百余部,在药物分类上均沿于《四部医典》的分类体系,只是繁简不一,诸家各有不同。
《协据》中分为珍宝类、土类、石类、树类、汁液精华类、湿生草类、旱生草类、动物类等8类。
盐碱类药物包含在土类药物之中。
没有分作物类、水类、火类药物。
各类药物又分成小类。
珍宝类、土类、石类药物逐种论述。
树类药物分根、茎、干、枝、髓、皮、树脂、叶、花、果等10类。
汁液类药物来自草、木、动物药物。
湿生草类分为根、蒂、叶、花、果5类。
旱生草类药物未分小类,论述时合在一起论述。
动物药分为角、骨、肉、肝、胆、脂、脑、皮、爪、毛、粪、尿、昆虫、卵蛋等13类。
《宝堆》中分为树类、旱生草类、土石类、珍宝类、水类、火类、果实类、动物类等8类。
每类又分成小类。
树类药物分为果、花、叶、花丝、皮、根、干、树脂等8类。
旱生草类药物分为根、茎、叶、花、果5类。
土石类药物分为色、味、炮制等6类。
珍宝药物分为23种,归并为君药5种、臣药5种、佐药5种、珍宝8种。
珍宝药自身无分类,根据配伍来分。
水类药物分为15种,有时令水、地域水、泥塘水、泉水、井水、河水、疾病水、雨水、碱水、气味水、臭水、药水、草木水、荫遮水、开水等。
火类药物分为11种,有时令火、地域火、年龄火、威义火、药火、食火、运行火、佐火、疾病火、自然火、养育火等。
作物种子类药物和加工类药物,即作物种子精华和糟粕类药物,分为自然和加工炮制两类。
动物药物分为16类,有毛、角、牙、舌、骨、血、肉、脂、髓、脑、胆、脾、尿、粪、皮、翎等。
让钧多吉在《药性广论》中将药物分为珍宝、石、水、火、树、汁液精华、草、动物的肉等8类。
各类没有分出小类。
这类分法很多。
《晶珠本草》中分为13类,即珍宝类、石类、土粪、汁液精华类、树类、敦布(湿生草)类、俄(旱生草)类、盐碱类、动物类、作物类、水类、火类、膏汁类。
珍宝类药物分为上品珍宝和普通珍宝。
上品珍宝是永恒的大业福波所成的药物。
普通珍宝是暂时益身延寿的药物,分不熔、可熔两类。
不熔性珍宝在火中烧也不熔化,如玉、珊瑚等。
可熔性珍宝在火中烧时就熔化,如金、银等。
石类药物也分为不熔和可熔两类。
可熔性百类药物如银矿石、铜矿石。
不熔性石类药物如赭石、赤石脂等。
土类药物分为自然和加工炮制两类。
自然土类药物如红土和禹粮土。
加工炮制的土类药物如加工干净的硫磺等。
汁液精华药物,在《协据》中和让钧多吉的著述中,除了一般论述外没有详细分类。
在《宝堆》中,关于树、旱生草、土石、珍宝、水、火、作物果实、动物等精华歌诀很多,但这里只论述来自树、旱生草、动物、石四者的精华类药物。
树、汁液精华药物,只论述了白檀、紫檀的树干;诃子等果实;木棉花和蔷薇花;秦皮和桂皮,黑白安息香树脂。
枝是没有高大干的枝条,如吉娘察、小米辣、木通等。
《续》中虽然谈到了根,但在实践中,百种配方里只说到了檗根。
湿生草类,是根部肥大、茎叶每年生长如树,而冬天除根外茎叶枯死,每年轮换的草类,如木香和大黄等。
《协据》中说:"湿生草类药物主药为獐牙菜、哇夏嘎、旱生草类是根细小的草类。
采集时有的要根、叶、花、果四样分别采集,有的则一起采集,有的只采茎、花、果,有的则采全草。
盐碱类药物是由天然土、石、水形成的。
分水生和石生两类。
在使用上又分天然品、配伍品、加工炮制品三类。
动物药根据入药部位分28类。
即角、眼、喉头、舌、齿、心、肺、肝、胆、脾、胃、肠、生殖器、骨、骨髓、脑、脂、血、肉、皮、毛、翎、爪、胃中食糜、粪、小便、乳、昆虫等。
树类药分果实、花、叶、皮、根、树干、树枝、树脂8类。
湿生草类分根、叶、花、果和全草。
旱生草类分根、茎、叶、花、果和全草。
作物类分芒类(稻、谷、麦、青稞)、豆类、蔬菜和加工品(酒、酒曲、油渣)。
水类药物分饮用水、药用水、矿泉水3类。
火类药物分火成药和火灸等11种。
炮制类药物分热制与凉制两类共56种。
以上是历代藏医药著作中对药物分类方法的概况简叙。
二.现代藏药分类法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出现了自然分类系统。
它的优点是更科学化、系统化,更能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
按照我国传统医药(包括汉医药和民族医药)学著作的分类方法,无论是按药用部位(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全草、皮、树脂或心、肝、脾、肾、肉、血、角、爪、骨),或性味功效,或药名条目笔划排列的分类法,都存在一些重复,且有许多问题难以圆满解决。
如同一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皮分别入药时,则在各部位都要出现该种植物。
为了照顾不熟悉自然分类系统方法的老医生,可在书末作一个按药名笔划为序或性味功效的分类附录,以利于查阅。
按自然分类系统,究竟如何排列?笔者主张遵循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其顺序是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3大类。
矿物药按成矿因素或矿物化学成分分类排列。
植物药按孢子植物(藻、菌、苔藓、地衣、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双子叶、单子叶)为序。
动物药按鱼、两栖、爬行、兽、禽、昆虫为序。
藏药的分类自成系统,与其他药学体系不同。
以下仅以矿物药的分类为例,加以分述。
藏文献将矿物药分为珍宝、石、土、盐碱4类,共177品850味。
其品、味数相差如此悬殊,除前所讲一物多名外,其他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书未按矿物成因和成分分类,暂用《晶珠本草》分类法。
(一)珍宝类药物分不熔和可熔性两类。
包括57种,166味。
不熔性珍宝有金刚石、玉石、蓝宝石、吠琉璃、映红、曲亮、曲强奈喇、铜墨、刀拉、翡翠、蛇宝、如意石、水晶、珊瑚、司亮、花斑璃、红玛瑙、琥珀、珍珠等42种,104味。
可熔性的珍宝类药物有金(黄金、赤金)、银、水银、红铜、铁、铁锈、霹雳铁、铁陨石、青铜、黄铜、锡、铅、锌等15种,61味。
珍宝类药物功效广,在治疗疑难重症的处方常用。
如黄金能解珍宝类药物中毒,健体强身、延年益寿。
银能收敛"黄水"、干脓血。
铜清肝、肺之热,干脓血。
铁解肝中毒、消浮肿、治眼疾。
珍珠治脑漏。
珊瑚清肝热、脉热、毒热。
蓝宝石除诸病。
红玛瑙辟邪、治癫痫。
琥珀明目,治翳障。
(二)石类药物分不熔和可熔性两类,包括64种,594味。
可熔性石类约有14种,22味。
如磁石有治脑骨伤、脉病、拔弹镞之效。
金、银矿石可舒泻脉病,引流“黄水”。
花蕊石明目、愈疮、干“黄水”。
银砂接骨。
锡矿愈疮、敛脓、生肌。
不熔性石类药约有49种,527味。
如赤石脂干“黄水”,固骨脂、接骨。
甘石清肝热,敛“黄水”。
寒水石清“培根”热、治骨髓炎。
猪头石补骨、健骨,托引“黄水”。
石燕、石脑、石胆、龙脑石均有补脑、干“黄水”、愈伤之效。
云母石清骨热、利目。
石青舒脉益伤,治肾病、淋病。
滑石疏脉通络。
(三)土类药物土类药物分天然和炮制两类。
包括17种,31味。
如金砂治脉病、肾病。
禹粮土清脉热、愈脏伤、干脓血。
黄丹清脉热、肌热,祛腐生肌。
靛青治烧伤、眼疾。
碱士清烦热、除瘟疫热。
獭洞土治“察乃”病。
在精华类药物中尚有石膏,清肺热、利黄胆。
牛黄、象黄清肝热、腑热。
地松脂(系含金、银、铜、铁、锡、锌等的单一矿复含矿岩中渗出的汁液,凝结成块状物)清胃热、肝热、肾热,除诸热,治一切热性病。
(四)盐碱类药物盐碱类药物的形成是由水素和火热二因素所致。
其形成过程虽有神奇之说,但从藏药理论上讲,它认为盐碱类药物具有水的稀凉、重、钝、缓、润、软七效;具有火的热、锐、燥、糙、轻、干、动七效。
其功效生“培根”、“赤巴”,祛风、通二便。
性锐而开胃、消食、生血。
《协据》(论说医典)记载:“盐碱的功效开窍散痞、生热发汗,提升胃热、开胃;内服过量,会导致脱发、白发、烦渴、生癫、生丹毒、生血、生'赤巴'、肌肤皱纹多、记忆力减退。
”《月光》记载:“盐碱味咸、甘、酸,性重,开通肠结,通二便。
”但不同种类盐碱性味功能也不一样。
大青盐生“培根”、“赤巴”,光明盐和黑盐则不生“培根”、“赤巴”;大青盐利气,而硵砂和白秋石盐则不利气。
因此对不同种类药要作分析。
加察(硵砂)解毒、杀虫、舒脉、祛腐。
治咽喉病、虫病、“黄水”病、脉管炎、疮疡久溃不敛。
加木察(光明盐),《晶珠本草》记载:“光明盐治消化不良、寒性‘培’与‘龙’的合并症。
”光明盐有二品,色白,有光泽,状如水晶,敲碎时破裂呈方粒,此为上品。
反之,色青黑,有星状斑点,为下品,称黑盐。
光明盐性凉,黑盐性温。
卡日察(紫硵砂、藏红盐)提升胃温,消腹胀。
治“培根”、“龙”的合并症,嗳气、胃脘胀满。
但又有记载:紫硵砂性润、温,味辛,治上身“培根”、下身“龙”病,刺痛、身重、便秘、脘腹胀满、胃寒。
嘎策尔(明矾又名白矾)由硫酸盐类矿物明矾石(碱性硫酸铝钾)煎炼而得,轴晶系六面体、八面体、五角十二面体。
清胃火,治口臭、骨病。
坎尔贡(白石脂)为硅酸盐类矿石,高岭石类粘土,主要矿物为多水高岭石受热逐渐脱去二分子水而成。
其功效治虫病、中毒病、凶曜病、龋齿。
吉岗(石灰石)为碳酸盐类矿物,主要是碳酸钙的粉状块。
其功效治肺炎、眼黄病、各种疮痈。
吉娘察(黑盐、盐、井盐、湖盐等)由海水、湖水、井水等咸水蒸发制得的氯化钠结晶,常带有钾、镁、钙、碘等盐。
其功效治“培根”与“龙”合并病症、眼病、消化不良、寒性病。
纳札尔(黑矾、绿矾、青矾、皂矾等)系硫酸盐类矿石,又称皂矾、黑矾、青矾。
其功效治口腔病、牙龈病、伤口腐肉、瘤子。
布圾(胆矾)为五水硫酸铜矿石,亦可化学制备。
有的含镁和锌。
其功效治痈疽肿毒、瘤子、眼中胬肉。
喔朵(碱花)为咸水湖(池)天然生成的一种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混合物的结晶。
其功效祛腐、排脓解毒、助消化。
治“培根”胃胀、虫病、中毒性肝病、胃寒、胃肠炎、食物中毒、伤口久溃不敛、疮痈、大小便不利。
扎日察(卤盐或卤碱)为食盐滴下的卤水收集滤过,蒸干而得的氯化镁,其中尚含少量钠、钾、钙、锶、铁、硼、硫、溴等。
其功效治“培根”病、消化道疾病、生殖腺疾病。
察拉(硼砂)是硼酸盐矿物中最常见的一种。
其功效活血化瘀、祛腐生肌。
治动脉硬化、“黄水”病、月经闭阻、便秘、疮疡不敛。
亚哇卡(芒硝)为硫酸盐类矿石。
其功效温胃、助消化,治胃寒、便秘。
蓝察(大青盐),其功效消食、破痞瘤,治“培根”与“龙”合并症、痞瘤、喉炎、消化不良。
热察(角盐)系野牛、岩羊、山羊的角炒黄、研细粉,三角各1份、食盐3份、水8份共煮,不断搅拌加入少许朱砂和碱花,煮至成糊状,装入白骨质的岩羊角空洞中,置热灰中3昼夜即成。
其功效治胃寒、大小肠寒症、六腑寒性病。
赛尔扎日(黄矾)为硫酸铁类矿石,其功效祛腐生肌,破痞瘤。
藏医药文献中记载矿物药多达177种,850味。
目前已知临床应用的仅百余种左右。
其数相差悬殊的原因,一是部分药物失传,虽有记载,但实物不明。
二是一品名(物)则包括多种别名或加工炮制后的名,如寒水石一名(物)则有500个品名。
其来源是将寒水石分为雄、雌、中、子、女5种,每种又分特、上、中、下四品,即20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