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修辞手法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修辞手法

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 甲(本体) 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 乙(喻体)。

明喻 = 本体 + 喻词 + 喻体

●月儿像柠檬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紅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滚

动着,消失了。

暗喻又称“隐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和明喻不同的是中间不用喻词,而是用系词。其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暗喻 = 本体 +系词 + 语体

●月儿是柠檬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蟑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星空中银盘高挂”中的“银盘”直接代替月亮

●夜色加浓,苍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

①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砖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博喻,就是运用三组或三组以上的比喻描述同一种事物的修辞格。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床大棉被,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像雄师,像奔马……”(《看云识天气》)

朱自清先生《绿》中所写的“水”:“她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裙幅;她滑滑地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有清的一色——但却看不透她!”梅雨潭的水给了作者独特的感受,令他浮想联翩,由水的波纹想到了少妇的裙子,由水的光滑明亮想到了鸡蛋清,由水的纯净想到了温润的碧玉。

《明湖居听书》中白妞“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九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远远坐在墙角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作者采用“画眼睛”的方法,多方设喻,尽显其妙——“秋水”见其明净,“寒星”见其清透,“宝珠”示其光亮,“水银’示其温润,从而把白妞“心灵的窗户”展现得灵活无限、情态万千,也就使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

通感:五官功能能出现互相补充,互相转化的彼此沟通现象。

暮色灰黄而凉爽,本来就宁静的黄昏,静止了一般。(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

---暮色可视不可感,“凉爽”是感觉效果移用于视觉。

被角的湿冷使我惊醒,歌声还在心的深处长颤。(沈从文《遥夜》)

----歌声“长颤”是感觉效果移用于听觉。

突然有钟声缓缓飘上来,很重,很古老,很悠久,很轻柔

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白衣天使

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2、具体代抽象,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形象代本体。例如:上面尘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5、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同元写处,月光如水照绍衣。

你要是爱细腰粉腿,就去跳舞场。(茅盾《现代化的话》)“细腰粉腿”就是借代修辞格,指舞女。

6、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

7、资料代本体。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借代的作用:1、以简代繁;2、以实代虚;3、以奇代凡;4、以事代情。

运用借代需要注意: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相似。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1.拟人:把事物当作人,写出和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

●花喜鹊格格地笑起来。

●瓶里的水自从早上被换水的仆人倒进了花瓶里以后,一直都是怨恨着,叹息着,喃喃地诉说着。

●“小草轻轻地点了点头”中的“轻轻地点了点头”

●“杨柳笑弯了腰”中的“笑弯了腰”

●蜡炬成灰泪始干。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

●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人是没有尾巴的,这里把帝国主义写成兽类了)

●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人,人潮只能慢慢地、慢慢地往前蠕动。

●“人潮涌了上来”中的“涌”

●“树叶上的露珠四处乱窜”中的“窜”

●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我摸摸那条棉被……,简直象纸一样单薄。

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茵,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父亲对我的挚爱与我对父亲的孝心,真是天壤之别。

我发现,城市人和农村人最大的区别,不在于口音,也不在于穿戴,而在于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方法。农村人大喊大叫,城市人不动声色;农村人为一个针头一条线脑能计较出脸红脖子粗的效果来,城市人却决不为一城一地的得失而轻举妄动。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