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探究式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1-07-28T10:44:32.133Z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7月作者:卢泉水[导读] 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向学生传授基础的知识和信息,并不断发展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新课程改革强调物理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深度学习,探究式教学方法符合新课改理念,以及对物理教学的要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更快更好地实现物理教学目标。
因此,本文将从实施多样化教学、重视策略性提问、运用小组合作教学、开展科学实验四个方面,来探讨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具体策略。
卢泉水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刘家馆子镇中学 136509【摘要】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向学生传授基础的知识和信息,并不断发展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新课程改革强调物理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深度学习,探究式教学方法符合新课改理念,以及对物理教学的要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更快更好地实现物理教学目标。
因此,本文将从实施多样化教学、重视策略性提问、运用小组合作教学、开展科学实验四个方面,来探讨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探究教学;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1)07-073-01探究式教学,具体指的是教师转变角色地位,突出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凭借自身智慧,发散思维来主动地学习、探究,以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达到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为此,初中物理教师应跟随教育发展改革的变化,不断革新思想,探索并构建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优化整个教学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取得理想化的教学效果。
一、实施多样化教学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层次来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成长。
所以,初中物理教师需转变单一性的教学方式,全面推进多样化教学策略的实施和运用。
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探究式教学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品质。
它在物理教学中的实施,教师可通过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联系实际强化探究等方法实施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物理教学;应用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225-01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1.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的呼吸”。
课堂探究性学习应注意营造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特别是学生在阶段性活动中取得成果时,要予以充分的肯定或表扬,鼓励其继续深入探索。
比如我在讲《凸透镜成像》一节后,有些同学对凸透镜成像是否还有其他规律提出了疑问,我不仅赞同这个想法,而且还鼓励他们大胆探索,通过实验和认真讨论最后得出了一些教材上没有的结论,如物体的移动方向与所成实像的移动方向相反等。
这种教学效果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难以达到的。
教师要放手、”放权”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被广泛调动起来,才能暴露其思维过程,教师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当一名好”导”师,使学生的思维在广泛的交流中被激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班学生的共同研讨。
我在进行”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教学内容时,大多数同学回答”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有关”,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与接触面积有关”。
我当时并没有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出结论。
所以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不能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要因势利导,培养其通过探究抓住矛盾、深入分析寻找原因得出结论的习惯,尽可能使每一位学生在自由的探究中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
探究式学习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摘要: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发展,注重科学探究。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规律、物理概念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有效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学习;课堂应用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式学习越来越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
显然,科学探究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由此可见,开展探究式学习在物理课堂中是多么的重要。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改变观念,融洽气氛新课程改革的基础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为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教材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准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
不再是“授之以鱼”的填鸭式学习,应是“授之以渔”,使学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使课堂上有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感情,学生能放心地学习,放心地思考,不用担心老师的责怪、同学的讥讽。
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率最高,最易产生灵感,语言最易有光彩,见解最易独到。
同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
二、创设情境,营造探究式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
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结果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
因此,实施初中生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所有问题应启迪学生充分思考。
浅谈“探究式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完成,探究式学习是创新教育的有效方法,要找到学生探究动机切入点,帮助学生形成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探究式学习讲究合作,离不开信息的整合,探究式学习关系到国家教育大计,下一代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素质教育的推进。
【关键词】探究切入点方法能力合作整合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
在中学物理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
为此确立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课堂教学策略至关重要。
而探究式学习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探究过程”的课程理念,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途径。
科学探究活动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
如何在现有条件下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和改进我们的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机会,使他们能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自主地获取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是每位教学工作者应该探索而急待解决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一、找到学生探究动机的切入点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一切现象、事物、生活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
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那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把握物理和生活的关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要学生掌握好物理,必须注意生活→物理和物理→生活这一辩证关系。
如在教学初中物理新教材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如果提前一天布置学生在家寻找一些能够发声的简单物体如木片、梳子、铃铛、纸哨、笔套、橡筋、纸盒等。
浅谈探索发现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方面和基础,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最基本规律的科学,是中学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物理教学肩负着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历史重任。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学,处在一种以“刺激----反应”为核心的重复性、操练性、受动式教学局面,既不利于学生基础性学力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提高。
二、理论的源头学习始于疑问,起于经验,成于积累。
学习者以“自己内化了的概念结构、思维模式来把握世界,总是把世界纳入自己的理解和解释交流之中”①,并以自己的价值取向、已有的认识结构和认知方式为前提,面对知识客体用取舍、加工、变革、内化的方式,实现认知方式,认知结构的改造和超越,以致有所“发现”,进而形成主体的新的认知结构与认知方式。
在类似的“知识结构课程论”影响下,为了使发现学习成为可能,现行教材一方面尽可能地把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时的原发现利用起来,如:在章首出示实物或实景照片;在课文开头提出一些与儿童生活较近的不解现象或问题;课文中高密度穿插演示实验;设计大量的资料卡片与纪实性图片等。
另一方面尽量通过“想想议议”、“小实验”和生活性习题等形式诱发学生的再发现。
给“探索--发现”教学法的课堂实践提供了便利。
三、模式的形成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心智的学习,有同化顺应的成分,也有重组再认的成分。
从认知对象与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来看,学习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的改变过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学既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还要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
从学科型态和性质看,概念课、实验课、练习课、活动课的学习都包含着“探索”、“发现”环节。
发现不止限于学习者的未知领域,确切地说,它包含学习者用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办法。
具体教学中虽然没有万能的套路可仿效,但我们在教学中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演绎、提炼形成的如下模式经实践检验是行之有效的:1、了解学习内容。
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长期以来,中学物理教学采用的都是传授式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具有便于教师操作、传授知识快的优点,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曾经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这一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为社会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人才的要求。
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主构建知识,能在最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所以,开展探究式教学势在必行。
本文就开展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提出作者的一些观点。
第一,开展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教师要注重设置恰当的物理问题情境。
众所周知,良好的物理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
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保障。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
所以,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注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构建起自己新的认知结构。
物理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是几个实验活动,可以是多媒体展示,可以是学生的调查或小制作,也可以是教师用语言描述营造的物理氛围。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获取信息,以供思维加工。
同时,教师要适时调控学生思维,激活学生的思考空间。
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夏天早晨山谷间的大雾,深秋早晨房屋上的白霜,鹅毛大雪飘飘洒洒,冬天树枝上的冰凌,烧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等现象。
向同学提出“你看到了哪些自然现象?雾、霜、雪、冰各是什么状态的?它们是由哪种状态变化而来的?它们各自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水蒸气与白气是不是相同?水蒸气为何会变成白气?壶嘴冒出白气的现象与哪种自然现象形成过程基本一致?你还希望知道哪些内容?”等一系列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物理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浅谈探究式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方法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并学习科学的方法,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为注重过程的研究、科学方法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下面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方法的心得体会。
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内容上创设情境,为学生寻找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提供机会,触发学生寻求位置的迫切欲望,使教学过程的推进建立在学生“想学”、“愿学”的基础之上,从而更加自主地去探究新知。
1.利用现实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从生活中入手,引导创设生活中物理情景,如“彩虹”、“风”“雨”、“闪电”的形成等,既能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现象就源于生活,有效增强课堂感染力。
2.利用实验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学习中就有一种渴望感、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探索精神。
变“要我学”
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因此,我经常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如: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实验装置是在一个玻璃槽中装水,然后把一根筷子插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水中的筷子是否变形。
教师接着引导学生,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
把注意力吸引过来,使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利用质疑创设课堂探索情景。
新课程要求学生加强与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恰到好处地利用学生的生活事件和社会热点来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
学生身边的噪声污染来源有哪些及如何控制等。
4.创设教与学动态探究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上师生互动,始终洋溢着民主、活跃的气氛,学生因不同的见解而引发激烈的争论,在争论中,学生提出说明和维护各自的观点,倾听、理解、支持或反驳别人的意见。
能使物理课堂更加开放和更加具有活力。
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与学生共同体验探究过程,共同分享动态生成的结果,通过共同学习和交互作用,达到教学相长。
当然,在探究式教学中,设计策略还有许多许多,如:
合作交流策略、体验式策略、个体差异策略等等。
好的设计策略对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发展学生自我、发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法、培养创新性人才将会有很大的好处。
二、联系生活实际,体现知识的“应用性”
在探究问题时,应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实例入手,这样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与社会、于日常生活的关系。
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标理念,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利用实验设计,培养发散思维,体现创新意识
在探究教学中,多选择适度开放的探究性课题,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灵活多变的探究途径或方法的引领,可以拓展学生的创新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另外,我们也可以利用习题教学来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通过长期的训练一定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四、延伸实验活动――营造科学探究氛围
把物理实验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课堂延伸到生活,营造一种科学探究的氛围。
如开展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手脚充分解放,思维充分活跃,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创新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在经历着一次次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利用一切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资源,大胆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真正得以实现。
总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一项艰巨、长期的教学任务,要把科学探究的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全部过程。
为此,无论是实验探究还是其它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形式,都要有计划的针对教学内容实际,积极创设科学探究的教学情景,渗透科学探究要素,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从而学习知识与技能,体验探究的乐趣,学习探究的方法,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做到高效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应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这种教学的方式、方法。
力求在教学效果上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从而转变教与学的方法,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