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增生性肠炎流行病学调查与防制方法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28.11 KB
- 文档页数:3
116养猪SWINEPRODUCTION(()2018规模化猪场增生性肠炎的诊断及防控王艺娟(福建省漳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漳州363000)中图分类号:S858.285.1 文献标志码:A猪増生性肠炎(Porcine Proliferative Enteropathy, PPE),又称猪回肠炎 (Porcine I l e i t i s, PI),是由胞内劳森氏菌LI)引起的猪的 接触性传染病A它主要发生在后备猪及6"20周龄 的生长肥育猪,临床表现为间歇性下痢、食欲下降和 生长缓慢等A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 和亚临床型。
急性型又称増生性出血性肠病(P H E),可引起后备母猪及肥育晚期的猪只出血性下痢,甚 至 D3E。
慢性型和亚临型主要猪肠病(PIA)、性肠炎(RI)、性肠炎(R E)和回肠 炎(TI),主要 猪只生长度A1931年首次报道[5+",欧、美、和亚洲的主要生猪生产报道 病的在。
主要在猪中发现 ,龄 猪只染在5J"100J间,发病率为 5%"25%,40%,为 5J" 10%,降 6%"25%[5,-。
増生性肠炎是一要 的世界性疾病[%。
1发病情况福建漳州 猪,2017年9 10 发现生长肥育猪 病,猪只食下降,猪只甚至食,出现 和间歇性下痢,病猪 ,生长发育 出现猪只 现 。
肥育猪中150 发病, 6 ,发病猪采用痢菌净、止血3d,。
2诊断2.1临床诊断根据肥育猪出现的食欲 ,间歇性下痢,血,猪,生发育缓慢,等,可 为感染增生性肠炎猪痢。
猪痢 ,例的不佳,所以发生增生性肠炎的可能性较大,需进 检查确诊。
2.2病理剖检诊断所 猪出现全身 ,病理剖检可见回肠、盲肠和结肠的增生、肥厚及 ,直肠内有为数不的血粪。
主要变部位集中于肠道,回肠黏收稿日期=2018-01-09作者简介:王艺娟(1982-),女,福建漳州人,执业兽医师,硕士,主 要从事畜牧兽医与实验室检测工作.E-mail:aixuewang@ 文章编号:1002-1957(2018)02-0116-02膜增厚、坏死,肠管变粗,结肠和盲肠肠壁增厚,肠系 膜水肿,透明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养殖顾问:Consultant☆中国畜牧业猪增生性肠病的诊断与防治文I李永彬(河南省驻马店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猪增生性肠病又呈增生性回肠炎,是养猪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
发病猪以生长发育缓慢、顽固性和间歇性下痢或岀血性下痢等为特点。
在临床上常与仔猪球虫病、猪痢疾、猪传染性胃肠炎等病相混淆,应注意做好鉴别诊断:本文就增生性肠炎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鉴别诊断以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一、流行病学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该病除感染猪外.还可以感染马、兔等动物,感染该病后可出现与猪相似的症状。
各种年龄阶段的猪均可致病,但以7~18周龄断奶仔猪为主要发病群体,成年猪也容易感染发病:此病的传染源是带菌猪和发病猪,致病的病原通过排泄物、呕吐物等排出体外,其后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各种饲养用具传染健康猪只.二、临床症状1.急性出血型回肠炎:发病猪主要易感染4~11月龄育肥猪或种猪。
临床表现为排出黑色软便或血样粪便为主,这种类型的猪大约有一半以上短时间内出现死亡,而剩余的猪可在短时间康复,但体重增加不明显,发病初期仅表现显著苍白,无腹泻症状,可能突然死亡。
2.亚急性型发病猪在临床上症状不明显,主要以生长速度慢、饲料转化率低和体重增长不明显等为特征=3.慢性型病猪精神沉郁,消瘦,皮肤暗淡,被毛粗乱,食欲~般正常,但饲料转化率低.生长速度缓慢,增重不明显,6~20周龄的生长猪体重差异大。
三、剖检变化急性岀血型肠炎病,剖检可见主要病变主要集中的小肠和大肠,主要表现出血性炎症病变,其他内脏器官无明显病变。
慢性型及亚急性型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主要病变是肠黏膜增生性病变。
可见肠壁外观像胶管,变厚和变硬,严重的病例肠黏膜有溃疡面或肠黏膜表面覆盖有灰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严重的可见坏死性肠炎。
四、鉴别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可作初步诊断。
确诊需要进行借助实验室取病猪粪便或肠黏膜组织做PCR免疫荧光检测或通过细菌学以及血清学等方法进行确诊。
猪增生性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防治猪增生性肠炎是一种由某些特定的病原体引起的猪肠道疾病,严重影响了猪的生长发育和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防治几个方面对猪增生性肠炎进行介绍。
一、流行病学1. 病原体猪增生性肠炎的病原体主要是增生性肠炎病毒(PEV),属于轮状病毒科,是一种非包膜的双链RNA病毒。
该病毒主要在肠道内引起感染,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途径,也可通过食物、水源等途径传播。
2. 发病季节猪增生性肠炎的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秋冬季节,气温逐渐下降,饲养密度增加,猪群内病原体传播加剧,容易发生疫情。
3. 感染对象猪增生性肠炎可以感染各个年龄段的猪只,但以生长发育迅速的仔猪和育肥猪为主要感染对象。
二、临床特征1. 症状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腹泻、呕吐、腹痛、厌食、发热等表现。
腹泻通常为水样或稀便,呈现黄色或灰色,并伴有粘液和脓血。
2. 病理变化病理学上主要表现为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变性、脱落,绒毛丧失或变短,小肠肠壁水肿、充血、出血等病变。
三、诊断1. 临床症状根据猪只出现的临床症状,结合疫情的流行特点,可以初步判断猪是否感染了增生性肠炎病毒。
2. 实验室检测通过病毒的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测、PCR检测等方法,可以对疫情进行确诊。
四、防治1. 疫苗预防通过疫苗免疫可以有效地预防猪增生性肠炎的发生。
目前市场上已有对增生性肠炎病毒的疫苗,可以根据疫情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2. 环境卫生管理加强猪舍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猪只的生活环境清洁卫生,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3. 抗生素治疗对于已经感染猪增生性肠炎的猪只,可以根据临床症状选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缓解症状,减少病死率。
4. 饲料管理合理搭配饲料,注重饲料的营养平衡,提高猪只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猪增生性肠炎的发病率较高,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通过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疫苗预防、抗生素治疗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该病的传播,降低猪只的感染率和病死率,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2019年第02期猪增生性肠炎也叫猪增生性肠病,是感染胞内劳森菌而发生的一种肠道综合症,保育猪或生长育肥猪易感,主要特征是发生出血性、间歇性或顽固性下痢。
尽管猪只患病后的死亡率只有5%~10%,但会导致生猪的饲料利用率降低,淘汰率增加,给养猪业造成较大的损失。
1流行病学本病的病原是胞内劳森菌。
菌体通常呈直杆状或者弯曲状,两端钝圆或者细尖,没有运动能力,只能在细胞内寄生。
此病原在含氧量为8%的条件下生存状态最佳,肠黏膜细胞是其生长的主要场所。
本病对大多的家畜都具有普遍的感染性。
在猪群中以6~20周龄的生长育成猪多发,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2~3周,人工感染的潜伏期约8~10d 。
病猪和带菌猪排泄的粪便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
该病的主要通过口腔感染,自然感染猪在7d 后排泄的粪便中可检出病菌,但人工感染发病的猪只会在攻毒21d 的呈现发病高峰期。
感染猪只的排菌持续时间存在差异性,通常都会持续超过10周。
猪增生性肠炎没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全年有患猪出现,但每年的3~6月份发病率较高,一般散发性。
如果猪只受到应激刺激,会诱发增生性肠炎的出现。
尽管猪群感染后的死亡率只有5%~10%,猪只生长发育缓慢,养猪生产需要消耗过多的饲料,平均会增加6%~25%的消耗;饲料利用率降低,比正常猪只降低20%~42%;推迟出售,平均延长大约14d ;容易形成僵猪,平均能够增加15%;死亡淘汰率升高,平均提高大约6%。
2患病表现有的病猪表现临床症状,有的患猪没有患病症状。
如果只是感染轻微的增生性肠炎,一般没有腹泻现象。
但如果在断乳后期至育肥阶段感染,会表现采食能力减弱,生长发育不佳,但一般会在4~6周后康复。
严重患病猪都有持续性腹泻现象,部分患猪还会死亡。
年轻成年猪感染后会发生增生性出血性肠病,呈现急性出血性贫血病状,后期排黄色粪便。
其中会有部分猪只发生突然的死亡,体表皮肤呈苍白状,排泄粪便无异常。
3剖检变化剖检病死猪可见,病变主要集中在消化道,结肠前段、小肠后段以及盲肠会呈现紫红色,并且呈严重的充血和出血状态,在肠道内可见红色血样内容物或血凝块存在,但是在肠壁的表面存在大面积的红紫色,光滑;回肠肠管有所增粗,尤其是靠近回盲瓣处的回肠肠壁可见明显的增厚,肠黏膜明显水肿,可见具有特征性的病变,即发枝状的皱褶。
猪增生性肠炎的流行特点及诊断防治概述:增生性肠炎可以抑制的生长和降低报酬,使的生产性能下降17%~40%。
由于我国的养业长期处于散养阶段,所以以前未见有该病造成明显的危害,但伴随着养集约化的推进,该病已逐渐呈蔓延态势。
1病原增生性肠炎(英文简称PPE)是以回肠和结肠隐窝内未成熟的肠细胞发生腺瘤样增生为特征的的接触性传染病。
该病虽然在1931年由Biester和Schwarce首次报道,但直到1993年Lawson等应用肠源细胞分离到胞内弯曲杆菌,并用纯培养物接种复制PPE成功,才最终确定了该菌的作用和地位,命名为细胞内劳森菌。
2流行病学各个年龄段和品系的均能感染该病,但主要发生于6~20周龄的生长育肥,其中白色品种及其商品易感。
多数成隐性感染,临床以慢性病例最为常见,死亡率低,主要引起患病生长缓慢,免疫力低下,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
生长育肥感染该病后死亡率较高,有时高达40%~50%。
该病传染源主要是病及病原携带,以水平传播为主,其中断奶仔与生长育肥之间的水平传播最易引起该病暴发。
目前尚未有直接证据表明该病可垂直传播。
哺乳仔的传染源可能是母,特别是后备母,但早期断奶10~14日龄并不能防止这种传播。
该病常常并发或继发痢疾、沙门氏菌病、结肠螺旋体病、鞭虫病等,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
3临床症状该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①急性型:多发于4~12月龄的,主要症状为严重腹泻,出现黑色柏油样稀粪,后期转为黄色或血样粪便并瘁死;发病率、死亡率均高,可达40%。
②慢性型:多发于6~12周龄的,群中有10%~15%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消瘦、被毛粗乱、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沉郁或昏睡;间歇性下痢,粪便稀软,呈糊状或水样,颜色深暗,有时混有血液;病弓背弯腰、有的站立不稳,生长发育不良;病程长者可出现皮肤苍白,有些可成为僵,死亡率低于10%。
③亚临床型: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也可发生轻微下痢,但生长速度和利用率明显下降。
猪增生性肠炎的防治技术猪增生性肠炎并非是一种新病,早在1931年,英国就作过描述,目前,本病广泛发生于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均有本病,特别是近几年有关病例的报道逐渐增多。
本病的特点是肠道出现增生性炎症并引发坏死性炎症和出血性炎症,导致饲料利用率下降17%40%,生长受阻,尤其是对育肥猪的影响较大,给养猪业带来经济损失。
1、流行病学: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其病原菌存在于感染猪的粪便中,排出的粪便可污染饲料、饮水及外界环境,经消化道再扩大传染。
本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作用有关,如猪只并群、饲养拥挤、气温骤变、长途运输、环境卫生条件恶化、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不当等均可促使本病的发生。
除猪以外,其它多种动物也可感染,如羊、家兔、大鼠和豚鼠等,猪场应注意这些动物会造成传染。
2、症状:潜伏期36周,本病最常见于断奶后620周龄的育肥猪,多数病例病状轻微,仅见生长受阻、食欲缺乏,一般经过46周食欲复原,生长正常,甚至有些重症病例也能康复,只在屠宰时才见病变的痕迹。
当本病呈现地方性流行时,大多数为温和病例,不易察,但在育肥猪群中可见到有一些病例因肠粘膜发生坏死性肠炎,出现持续性腹泻和严重消瘦,有些局部性回肠炎病例,因肠壁穿孔而引发腹膜炎,致使动物死亡。
出血性肠炎主要发生于412月龄成年猪,表现出血性贫血,可视粘膜苍白,一些急性死亡猪不见粪便异常,但病程较长的猪,可见排出木焦油样黑色粪便。
妊娠母猪发病后,多数在6天内流产。
3、病变:肠壁增厚,肠管外径变粗,粘膜面形成脑沟回样皱壁。
这种特征性病变以回肠段最典型,在空肠后段、盲肠和结肠袢的前段也可见到。
常见肠系膜和浆膜下水肿,粘膜表面湿润,并呈现颗粒状外观,有时见粘附有纤维素性坏死碎片,增生性出血性肠炎的不同点在于肠腔内混有大量血液和渗出物,结肠中可见到黑色的焦油状粪便。
4、诊断:根据临诊症状例如生长迟缓、腹泻或粪便带血等,结合病变特点、流行病学要点,可对本病作出初步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