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8
《海燕》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选自(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借物抒怀)第一课《海燕》。
这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
它写于1901年,那时正直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不断高涨。
高尔基参加了种种反沙皇统治的斗争,发表了尖锐抨击沙皇的演说。
他根据自己的斗争经历,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又译为《迎春曲》《幻想曲》),《海燕》就是其中的末尾一章。
它的发表具有极大的宣传性和号召力,受到了列宁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教材以这篇文章开篇也具有鼓舞人心的意义。
激励青少年在人生的道路上要不断磨练自己,面对困难要勇往直前。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通读全文,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品味本文振奋激越的语言和强烈奔放的情感。
3、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联系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细读品味文字段落,理解课文的写作技巧及语言特色;联系生活实际,拟写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
2、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海燕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并使学生认识到当下学习海燕精神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领会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前准备查阅资料:1、作者简介。
2、关于《海燕》的写作背景及其他资料。
3、收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还记得《童年的朋友》一文吗?那是哪位名家作品?高尔基请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伟大的文学家/view/3579.htm今天,我们再次和高尔基的名作再会,学习他的一篇著名散文诗——《海燕》,感受他的思想和激情。
1、知识链接:散文诗:简要地说散文诗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体裁。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www.5ykj.com一、单元学习目标.感受和体悟作者在咏物中所抒发的情怀,并在品读中陶冶情操。
2.理解课文所写事物外在特点与内在特点的关系,以及物与情的关系。
3.学习课文根据立意需要,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养成带着感情观察事物,并在观察中把握事物特点的习惯。
4.在诵读中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5.学习在写作中适当地展开联想,通过联想丰富写作的内容。
6.跟别人交流思想时,能够围绕话题,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5课时)《海燕》2课时《白杨礼赞》2课时《石榴》课时《马说》2课时《紫藤箩瀑布》课时诵读欣赏课时写作3课时口语交际课时《鸟》专题2课时三、单元总体分析单元主题定位: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虽然都是写物的散文,但表现的手法又各有特点,教学的设计既要着眼于这一类的共同特点,又要针对每篇课文的个性特点。
《海燕》和《白杨礼赞》《石榴》都运用了象征手法,但《海燕》是一组形象的象征,这些不同的象征物构成一个群体,组合起来表现主题,《白杨礼赞》《石榴》主要通过揭示白杨树、石榴这一主要形象的象征意义表现主旨,《紫藤萝瀑布》则是写作者由紫藤萝所获得的人生感悟。
从语言看,《海燕》是散文诗,语言具有更强烈的抒情性。
所以《海燕》的教学要更注重朗读和吟诵,把课文的背诵和的欣赏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可以借助其他媒体帮助学生领悟课文,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一组形象之间的关系。
《白杨礼赞》《石榴》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阅渎中理解物的“形”与“神”、物与象征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一致。
结构上,《白杨礼赞》又要复杂一些,可以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把握的层次,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
《石榴》的教学可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利用“探究•练习”或设计一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并稍加点拨则可。
《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可以由对紫藤萝花的描写人手,解读所蕴涵的哲理。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目标:1、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怀,并在品读中陶冶情操。
2、理解课文所写事物外在特点与内在特点的关系,以及物与情的关系。
3、学习课文根据文章立意需要,抓住特点写景的主要方法,培养带着感情观察事物,并在观察中把握事物特点的习惯。
4、在诵读中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5、掌握联想的基本方法,学会在写作中适当地展开联想,通过联想丰富写作的内容。
6、在跟别人交流思想时,能够围绕话题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4——15课时课本整体感知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海燕》2课时《白杨礼赞》及学生自荐课文2课时(也可放在课外进行)《石榴》1课时《紫藤箩瀑布》及学生自荐课文2课时《竹溪记》2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写作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单元小结1课时三、教学设想自然万物,不仅孕育了我们的生命,而且给予我们许许多多人生的启示。
高尔基从“海燕”身上看到了革命先驱的无畏无惧,茅盾从“白杨树”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郭沫若写“石榴”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宗璞从“紫藤箩瀑布”中感受到勇气和信心……我们学习这个单元,就是透过大师的文章,感受大师的情怀,使我们对生活有更丰富的解读,对人生有更深刻的领悟。
本单元的重点、难点:一是对象征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领会事物的象征意义,防止牵强附会。
二是品味语言,提高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
所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是教好本单元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
同时,让学生收集有关历史资料,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大量阅读同题材作品,都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学习本单元。
第1课时起始课课后学习:1、课外阅读运用象征、联想手法所写的散文作品。
2、选择校园中的一株你所喜爱的植物,带着感情观察它的生长过程及生长环境,并做好观察笔记。
第2课时《海燕》(一)学习目标:1、介绍背景知识。
这是学生理解课文深刻含义的前提。
2、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设计:常州市实验初中沈帆审稿:常州市北环中学宁静一、单元学习目标一、感受和体悟作者在咏物中所抒发的情怀,并在品读中陶冶情操。
二、理解课文所写事物外在特点与内在特点的关系,和物与情的关系。
3、学习课文按照文章立意需要,抓住特点写景的方式,养成带着情感观察事物,并在观察中把握事物特点的习惯。
4、在朗诵中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积累丰硕的语言素材。
五、学习在写作中适本地展开联想,通过联想丰硕写作的内容。
六、跟他人交流思想时,能够围绕话题,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5课时)《海燕》2课时《白杨礼赞》2课时《石榴》1课时《马说》2课时《紫藤箩瀑布》1课时朗诵欣赏1课时写作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鸟》专题2课时三、单元整体分析单元主题定位: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虽然都是写物的散文,但表现的手法又各有特点,教学的设计既要着眼于这一类文章的一路特点,又要针对每篇课文的个性特点。
《海燕》和《白杨礼赞》《石榴》都运用了象征手法,但《海燕》是一组形象的象征,这些不同的象征物组成一个群体,组合起来表现主题,《白杨礼赞》《石榴》主要通过揭露白杨树、石榴这一主要形象的象征意义表现主旨,《紫藤萝瀑布》则是写作者由紫藤萝所取得的人生感悟。
从语言看,《海燕》是散文诗,语言具有更强烈的抒情性。
所以《海燕》的教学要更注重朗诵和吟诵,把课文的背诵和文章的欣赏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可以借助其他媒体帮忙学生领悟课文,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一组形象之间的关系。
《白杨礼赞》《石榴》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阅渎中理解物的“形”与“神”、物与象征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一致。
结构上,《白杨礼赞》又要复杂一些,可以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把握文章的层次,理解这样安排的益处。
《石榴》的教学可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利用“探讨·练习”或设计一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并略加点拨则可。
《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可以由文章对紫藤萝花的描述人手,解读文章所蕴涵的哲理。
第1课海燕(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2、能正确划分文章段落。
3、说说海燕具有什么特点,把握海燕这一形象。
【教学重点】1. 掌握生字词2.理清文章思路【教学难点】海燕具有特点,把握海燕形象。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海燕》(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本节课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2、能正确划分文章段落。
3、说说海燕具有什么特点,把握海燕这一形象。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1. 请同学们快速的朗读课文,圈划出不会的生字词并解决,或与同桌小声交流讨论。
时间:3分钟学生可能读错的字有:呻吟胆怯翡翠掠起蜿蜒2. 齐读这些生字两遍,并把拼音注在书上。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划分段落)(一)先学。
同学们,大家通过自学,已经能够正确朗读课文了。
下面大家继续自学,请看投影(出示自学指导): 本文以时间为序,着重刻画了几个场面?在不同的场面中海燕都有怎样的表现?(阅读提示:给文章划分三个段落,概括段落大意,要求语言简洁。
)(时间:5分钟)(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在课本上划分层次,写大意。
师巡视、思考后教。
)(二)后教。
1. 老师提请学生回答问题,师点拨,其他生举手帮助纠正补充,最后修改并记录。
2. ppt出示,整体点拨:将近——高傲的飞翔,渴望暴风雨的到来。
(1~6)逼近——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
(7~11)即临——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12~15)五、第三次“先学后教”(把握海燕形象)自学指导:联系时代背景,默读课文,并认真思考下列问题,三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绍时代背景②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文章赞美海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方法:独立找出相关语句并思考,小组交流与讨论(5分钟)时代背景:《海燕》写于1901年。
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
【最新】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教学总体设计一、教学重点1.了解象征、对比、烘托等写作方法及其作用 ;2.品味生动、优美并富有感情的语言;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3.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怀;在阅读理解中陶冶学生情操;4.学习抓住特点有层次的描写景物方法,并学会通过联想和想象丰富写作内容,深化主题.二、设计思路一、朗读背诵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活动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二、协作探究通过师生协作,生生协作等形式探究文本的结构特点,思想情感写作特点和优美的语言风格以及个性化的阅读感受.三、练习强化教师精心设计和整合不同形式的习题及时全面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总计16课时,其中:《海燕》2课时,《白杨礼赞》 2课时《石榴》 1课时《马说》 2课时《紫藤萝瀑布》 2课时《诵读欣赏》 1课时《写作》 3课时《口语交际》 1课时单元测试与单元小结2课时1、海燕高尔基教学目标: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怀理解课文中物与情的关系教学难重点:学习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理解文中象征、对比和烘托手法的运用了解散文诗的特点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难重点:能准确地把握海燕的形象教学步骤:导入课文由我们学过的课文《童年的朋友》导入。
为什么海燕这种鸟儿能唤起高尔基的创作激情?(指导学生看书下注释①)“海燕”在俄语里是个合成词,由“暴风雨”和“信使、预言家”两个词合成。
作者当时已经预感到革命的风暴将要到来,这使他很自然地联想到这种鸟儿。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高尔基是作者的笔名。
他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10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
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
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底层》、《小市民》等。
苏教版语文八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主题定位:亲近自然苏教版语文八下第一单元共四篇文章,第一篇《海燕》是外国文学作品,体裁是散文诗。
《白杨礼赞》《紫藤萝瀑布》是状物散文,最后一篇文言文《马说》,文体是议论性的,近似于今天的杂文。
四篇课文虽咏的是物,但表现手法各异,但是主题是对自然赞颂。
教学设计既要着眼于这一组文章的共同点,又要针对每篇课文的个性特点。
《海燕》和《白杨礼赞》都运用了象征手法,但《海燕》是运用了一组象征,这一组象征物构成一个象征群体,组合起来表现文章主题。
《白杨礼赞》则通过白杨树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表现文章主旨。
《紫藤萝瀑布》则是写作者由眼前的一株紫藤萝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获得了人生的感悟与启迪。
从语言表达角度看,《海燕》是散文诗,文字的抒情性更强,教学上要注重课文朗读,教学过程中适当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白杨礼赞》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理解白杨的“形”与“神”,理解“白杨物”与其象征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紫藤萝瀑布》的教学,由文章开篇对紫藤萝花的描写人手,与紫藤被砍的惨状、十多年前的那株紫藤命运比较阅读,体会文章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由作者对千里马悲惨遭遇的描述,体会作者借此隐喻现实社会人才被埋没现象,表达内心惋惜与痛心、愤懑与不平。
四篇文章,教学中都要加强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感悟。
二、主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章优美词句。
2)了解散文、整散句的相关知识。
3)知道作者相关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圈划批注,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
2)通过朗读,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写景抒情、咏物抒情的写法。
3)通过鉴赏优美语句,体会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并尝试仿写,学习将想象描写得具体化。
4)通过朗读分析,感受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等整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的表达效果,感受散句自由活泼、舒卷自如的表达效果。
---------------------------------------------------------------最新资料推荐------------------------------------------------------ 苏教版语文八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语文八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咏物抒怀﹡内容简析及教学建议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虽然都是写物的散文,但表现的手法又各有特点,教学的设计既要着眼于这一类文章的共同特点,又要针对每篇课文的个性特点。
《海燕》和《白杨礼赞》《石榴》都运用了象征手法,但《海燕》是一组形象的象征,这些不同的象征物构成一个群体,组合起来表现主题。
《白杨礼赞》、《石榴》主要通过揭示白杨树、石榴这一主要形象的象征意义表现主旨。
《欣紫藤萝瀑布》则是写作踊者由紫藤萝所获得的人取生感悟。
从语言看,《澡海燕》是散文诗,语言更具有更强烈的抒情性。
奸所以《海燕》的教学要兆更注重朗读和吟诵,把浩课文的背诵和文章的欣臻赏结合起来;有条件的陨可以借助其他媒体帮助倘学生领悟课文,要引导酸学生充分理解一组形象瘸之间的关系。
《白杨礼累赞》《石榴》的教学,荷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阅芭读中理解物的形与纠神、物与象征意义碱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一致咐。
1 / 5结构上,《白杨礼赞澳》又要复杂一些,可以依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踌论,把握文章的层次,祈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
刀《石榴》的教学可以以姨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盼利用探究#8226 钉 ;练习或设计一两个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养并稍加点拨则可。
《紫粥藤萝瀑布》的教学,可恃以由文章对紫藤萝花的怎描写人手,解读文章所搁蕴涵的哲理。
无疑,作医为一组散文,教学中都巷要加强学生的朗读,但臆要注意把朗读和具体的屑教学目标相结合,使朗壳读为学生感悟课文、理晋解课文服务。
以前学生疾学过一些写景抒情的文娥章,但本单元的文章大咬都运用象征手法,要深百刻理解文章的主旨,必墓须了解时代背景、写作伞背景,作者的遭遇等内爱容,这就使得学生的课猩前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海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读课文,从整体上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
2.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3.了解烘托、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领会文章激情洋溢、音韵铿锵的特点。
2.体会象征、比喻、拟人、反复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掌握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情感目标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深刻领会作品的诗情、画意和理趣。
2.品析含意丰富的语句,理解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设计思路《海燕》是一首充满战斗激情的散文诗。
作品表现出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文笔粗犷、气势磅礴、色彩厚重,情感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教读本文,通过流畅的有感情的朗诵,使学生进入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文内容的理解,重点在于对海燕的艺术形象的把握。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背景材料,从作品整体上领会文中各种象征体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理解作品深刻含意的关键。
研讨作品内容与朗读结合进行,读读议议,使阅读向纵深发展。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研讨点拨法。
3.对比阅读。
与X振铎的散文《海燕》进行对比。
教学媒体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结:下列几个副标题均适用:勇敢的斗士渴望暴风雨的勇士革命的先驱者迎接暴风雨的先驱者无畏的革命者划破乌云的利剑5.合作研讨,疏理文章思路。
文章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
暴风雨来临前的景象构成了海燕活动的特定背景,海燕的艺术形象在景象的变换中逐步完善。
请同学们依照海上图景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变化疏解课文的思路。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后明确: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即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第一个画面(从开头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写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学习目标1、感受和体悟作者在咏物中所抒发的情怀,并在品读中陶冶情操。
2、理解课文所写事物外在特点与内在特点的关系,以及物与情的关系。
3.根据文章需要学习课文,掌握有特色写景的方法,养成有感情地观察事物、在观察中把握事物特点的习惯。
4.在阅读中,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5.学会在写作中适当联想,通过联想丰富写作内容。
6.在与他人交流想法时,你可以围绕主题始终如一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单元课程安排(共15节课)单元整体学习1节课燕子2节课杨树表扬2节课石榴1节课马术1节课紫藤篮瀑布2节课阅读欣赏1节课写作3节课口头交流1节课单元总结1节课单元学习情绪分析学生基础:以前学生学过不少写景的文章,也学过不少议论抒情的文章,但是对于把事物外在特点和内在特点结合起来,并借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理想和追求的托物言志的文章不太熟悉,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学习这些课文就在于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观察事物,处理好物与情的关系,把握此类文章的写法,能够写借物喻理的文章。
学习方法:这些文章都是语言优美的文章。
因此,我们在阅读中要注重语言品味,注重阅读教学,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美的语言离不开联想和想象。
联想训练用于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力;文章中基于事实和愿望的“理性”一句很难理解。
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和研究性学习来突破困难。
关于本单元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本单元主题是“咏物抒怀”,选编了一组描写大自然动植物的文章。
本单元我们将拜访骄傲的海燕,领略他不畏狂风暴雨、穿梭于海上的雄姿;我们也会走近白杨树,细细观赏他平凡的外表下蕴含的伟大精神;石榴的美你领略过吗?郭沫若先生笔下的石榴又是怎样呢?那日行千里的宝马是怎样被埋没的?韩愈的《马说》又诉说了怎样的情怀?更不必说等我们读完《紫藤萝瀑布》,我们一定会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的生命;丰子恺笔下的杨柳告诉我们做人应该永不忘本。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学习目标1、感受和体悟作者在咏物中所抒发的情怀,并在品读中陶冶情操。
2、理解课文所写事物外在特点与内在特点的关系,以及物与情的关系。
3、学习课文根据文章立意需要,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养成带着感情观察事物,并在观察中把握事物特点的习惯。
4、在诵读中提高品味优美语言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5、学习在写作中适当地展开联想,通过联想丰富写作的内容。
6、跟别人交流思想时,能够围绕话题,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单元课时安排(共15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海燕》2课时《白杨礼赞》2课时《石榴》1课时《马说》1课时《紫藤箩瀑布》2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写作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单元小结1课时单元学情分析学生基础:以前学生学过不少写景的文章,也学过不少议论抒情的文章,但是对于把事物外在特点和内在特点结合起来,并借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理想和追求的托物言志的文章不太熟悉,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学习这些课文就在于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观察事物,处理好物与情的关系,把握此类文章的写法,能够写借物喻理的文章。
学习方法:这些文章都是语言优美的散文,因此要注重在诵读中品味语言,抓好诵读教学,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美的语言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利用联想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托物言志的文章中体现“理”的语句难以理解,引导学生利用合作式、探究式、研究式学习,以突破难点。
对本单元阅读教学的一些思考本单元主题是“咏物抒怀”,选编了一组描写大自然动植物的文章。
本单元我们将拜访骄傲的海燕,领略他不畏狂风暴雨、穿梭于海上的雄姿;我们也会走近白杨树,细细观赏他平凡的外表下蕴含的伟大精神;石榴的美你领略过吗?郭沫若先生笔下的石榴又是怎样呢?那日行千里的宝马是怎样被埋没的?韩愈的《马说》又诉说了怎样的情怀?更不必说等我们读完《紫藤萝瀑布》,我们一定会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的生命;丰子恺笔下的杨柳告诉我们做人应该永不忘本。
自然万物,不仅孕育了我们的生命,而且给予我们许许多多人生的启示。
我们学习这个单元,就是透过大师的文章,感受大师的情怀,使我们对生活有更丰富的解读,对人生有更深刻的领悟。
当你了解了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内容后,你一定会思考:该怎样教,才能不辜负这些大自然的精灵?我想起了曾经看到过的一个比喻:语文是哭泣时的泪珠,欢笑时的音符。
这个比喻让我意识到语文常常无须刻意去教,当一个人在用心体会世界时,当一个人能将他的生活、知识、心灵和谐统一时,这个人就徜徉在语文的天地里。
因此,在设计这一单元的阅读教学时,我首先思考的是要努力放飞学生的心灵,给他们一个无拘无束的阅读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我与他们一起,美美的读、美美的听、美美的品、美美的说,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求知、求智、求趣、求美。
认真阅读本单元作品,你会被蘸着浓浓情感的如诗如画的语言打动。
要能让学生也陶醉其中,我想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也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教师的语言应该诗化,要充满感情,要能将学生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其次,教师的讲,应当绽出美丽的火花。
课堂教学要放飞学生的心灵,但不能“听其自然”。
因为许多时候,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拥有的资料、自身的阅历、知识等常常局限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这时,教师的讲就不可忽缺:可以是要言不烦、点到为止,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可以是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能够这样给学生讲课的教师,其本身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足以提升语文的魅力。
因此,我想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不要让自己的讲太随便,它会破坏语文诗情画意般的美感。
第1课时单元整体学习学习目标:1、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
2、确立自己感兴趣的单元活动专题。
课前学习:浏览本册语文教材目录,大致了解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共同总结上学期语文学习的得与失1、八年级(上)语文学习中你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是。
2、在语文学习中,你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你有信心克服吗?你希望得到老师的哪些帮助?3、你认为怎样的课堂教学可以帮助你提高语文能力?二、了解内容,明确目标1、学生浏览单元学习内容,了解课题及作者。
2、教师组织学生交流:(1)我所知道的(作者或课题)(2)我最想知道(作者或课题)3、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见上)三、确立专题,制订阅读计划1、学生再度浏览单元内容,自定或从老师提供的专题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探究题。
参考题:(1)走进(填一动物或植物名)的语言世界(要求:收集描写自己喜爱的动物或植物的语言)(2)在阅读中走近(填本单元的一位作者)2、商定课外阅读的范围(与教材配套的读本、与本单元主题接近的其它优秀作品、与探究题相关的材料等),小组制订合理的阅读计划及检查办法。
四、课后学习:1、课外阅读运用象征、联想手法所写的散文作品。
2、选择校园中的一株你所喜爱的植物,带着感情观察它的生长过程及生长环境,并做好观察笔记。
第2课时《海燕》(一)学习目标:1、了解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培养阅读散文诗的能力。
2、反复诵读课文,在学习象征、烘托、对比手法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作品内涵。
3、体会作品中反映出来的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这篇散文诗,象征手法的运用是难点,文中语言渗透了不同的情感,注意引导学生在美读中思索深刻的主题思想。
课前学习:学生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前夕的的斗争情况以及作家和作品的发表情况。
(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对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教师准备《命运交响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引导欣赏课前彩图,要求学生就自己看后的感受自由交流。
导入课文《海燕》:刚才大家说得都不错,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去欣赏前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写的散文诗《海燕》,看看伟大的文学家是怎样写海燕的。
(板书课题、作者)二、读中动手、听中想象1、学生自由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找出课文中描写海燕的语句。
(学生初读课文,完成任务)鼓励学生朗读文中描写海燕的句子。
教师根据自己的感悟配乐朗读《海燕》,学生听读,想象意境。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方式可以是齐读,也可以是朗读某一语段)三、交流中思索,品读中感悟学生放声读课文,同时思考下列问题:1、当时的环境如何?(提示:可按时间顺序,即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来思考。
)2、结合描写海燕的语句思考:在那样的环境下,海燕是什么形象的化身?3、在这样的环境下,你们面对海燕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情?学生读课文,思考,全班交流。
四、再读课文,把握情感在配乐中学生再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而背诵课文。
五、课堂反思:这节课我的表现怎样?我有怎样的收获?六、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
2、学生自主设计书面课堂作业。
第3课时《海燕》(二)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课文中的象征写法的作用。
2、提高学生朗诵的能力,通过朗诵进一步体会作者对革命前途的深刻信念和炽烈的战斗情绪。
课前学习:收集有关面对逆境不低头的名人的故事或名言。
教学过程;激情背诵,导入新课检查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引导学生回顾海燕这一形象。
精读课文感悟体验(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以下问题: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是大海的主角,那么,海面上还有其他海鸟吗?写海燕为什么还要写其他海鸟?暴风雨来临之前,海面上的景象是如何变化的?把海燕置于这样的环境中又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合作交流,班级交流。
(二)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象征手法学生介绍写作背景,教师做补充,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其他形象,学习象征的表现手法。
列举常见的青松、红旗、鲜花等事物的象征意义。
美感体验感悟人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交流自己读了这首诗后的人生感悟。
四、课堂反思:这节课我的表现怎样?我有怎样的收获?五、作业设计:1、写出下列事物的象征意义“乌云”、“狂风”象征“海燕”象征“太阳”象征“蜜蜂”象征“杜鹃”象征2、《海燕》这首散文诗主要是写海燕,而诗中还写了海鸥、海鸭、企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文中多次提到海燕的“笑”,刻画了海燕怎样的形象?4、下面两句话分别表现了海燕怎样的性格特点?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第4课时:《白杨礼赞》学习目标: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学习本文所用的象征手法,培养阅读散文的能力。
2、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3、能说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象征了根据地的军民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含蓄而奔放的感情。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视频资料歌曲《小白杨》。
学生搜集作者茅盾的资料及写作背景资料、《题白杨图》及相关文章。
教学过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展示白杨树的图片,简要说一说画中白杨树的特点,并适当展开联想,说说运用哪些词形容白杨树比较适合。
引出新课《白杨礼赞》,师生交流本文作者和写作背景。
朗读课文,把握线索教师范读课文,师生扫除字词障碍。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找出抒情线索。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找出课文直接写白杨树不平凡的句子,思考:分别写了白杨树的那些方面的“不平凡”?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最后发言明确:生长环境的不平凡、自身形态的不平凡、精神品质的不平凡。
精读语段,品味感悟用最合适的语速、语调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教师示范赏析第五、六自然段。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感动自己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悟。
先小组内交流,然后将交流结果形成书面材料。
课堂反思:这节课我的表现怎样?我有怎样的收获?作业设计:阅读下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人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分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那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词并给加点字注音。
(1)旁逸斜出:()(2)晕圈:()(3)不折不挠:()(4)参天:()本段中第一句与后四句的关系是______ 。
本段后四句是写白杨树的______ ,它们的结构关系是________。
从表达方式看,将该段分为两层,并归纳段意。
前半部分表达方式是_____ ,后半部分是______ 。
这一段文字的中心句是____ _ 。
这一段文字的描写顺序是由_____到___ 。
这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__ _。
第5课时《白杨礼赞》(二)学习目标:1、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课文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理解反问、排比的手法特点。
2、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