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标识商品化权的概念及其法律保护
- 格式:docx
- 大小:12.90 KB
- 文档页数:3
人格标识商品化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
刘菲;邹卫强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动态》
【年(卷),期】2023()1
【摘要】人格标识商品化权可以定义为将具有一定公众吸引力的特定自然人的人格标识实施商品化利用,将其运用于商品或服务营销过程中相伴而生的权利,且该权利须得到特定主体的许可,否则会构成侵权。
鉴于其与传统人格权客体的表现形式均为人格要素,两者间界限不明,因此对人格标识商品化权的界定,可明晰其与人格要素对应的人格权间的界限;人格标识商品化权的保护模式选择,可在借鉴域外保护模式的基础上,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双重权利保护模式;以知名度、建立身份指向性关系、商业推销效果三个方面为基础进行侵权行为分析,可以得出:第一,不以享有知名度为前提条件,从而将普通人人格标识商品化权纳入保护范围;第二,该注册商标使用之人格标识与被侵权人之间建立稳定身份指向对应关系;第三,商业推销的效果对人格标识享有权人的财产权益造成损害。
【总页数】7页(P90-96)
【作者】刘菲;邹卫强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3
【相关文献】
1.论自然人人格标识商品化权的性质及民法保护
2.我国人格标识商品化权保护困境及对策
3.论人格标识商品化权及其民法保护
4.浅谈人格标识商品化权及其民法保护
5.人格标识商品化权论释与保护模式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人格权商品化相关法律问题研究人格权指的是每个人独特的思想、意志、人格特征等权利,是人类基本的法律权利之一。
然而,随着商业化的发展,人格权也逐渐成为商品,引发了一系列法律问题。
本文将就论人格权商品化相关法律问题进行研究,同时分享三个相关案例。
一、论人格权的商品化人格权商品化是指以人的形象、名誉、声誉等为基础,以商业运作为手段,以牟取经济利益为目的,对人的名誉、尊严、人格等价值进行商业化经营。
这种商业手段实际上是在侵害人的人格权利。
因而,人格权商品化必然引发法律问题。
二、相关法律问题分析首先,人格权商品化侵犯了公民的人格权利。
人格权是每个人享有可依法保护的权利,但商品化的手段把人的人格权利当作一种可以交易的商品,这就涉嫌违反了公民的人格权利。
其次,人格权商品化对知名人士的名誉和声誉带来了威胁。
知名人士的形象和名声往往是其职业价值的基础,商业公司随意使用知名人士的形象和名声,不仅侵犯了知名人士的人格权,也对其名誉和声誉构成了威胁。
最后,人格权商品化会引发知识产权纠纷,某些公司基于经营需要,私自使用知名人士的形象和声音,这涉及到知名人士的肖像权、名誉权、权利等,也会引发知识产权纠纷。
三、相关案例分析1、迈克尔乔丹的肖像权案2009年8月,美国最高法院裁定,迈克尔乔丹的肖像权是受到保护的,一家以“乔丹体育”号称自己是乔丹的工作室,不得以私人名义使用乔丹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英国研究员克里斯托弗·莱里的声音版权2019年,英国高等法院认定研究员克里斯托弗·莱里的声音色彩是具有创造性和独创性的,因此可以拥有声音版权,无据挪用者要赔偿。
3、马云“造星”引发肖像权纠纷2016年,马云的猫头鹰形象在阿里巴巴的新零售战略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这引发了一场肖像权纠纷,有多家公司认为自己购买了权力,可以使用马云的头像和肖像,而其他公司则不同意。
四、结语人格权商品化是当前商业化的附带产品,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格权利。
论人格标识商业化利用的法律保护在当今商业化的社会中,许多企业开始将人格标识作为商品进行利用。
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的发展,然而也带来了一些法律纠纷。
为保障个人权益和商业发展,法律保护人格标识商业化利用的必要性日益凸显。
一是通过法律保护明确权利。
人格标识是一个人的肖像、姓名、声音、形象等具体表现形式的统称。
法律上,个人对其人格标识享有一定的权益。
例如,李娜退役后将其人格标识进行商业化利用,通过相关法律手段保障了自身利益。
二是严格处罚商业化利用人格标识的侵权行为。
商业化利用他人人格标识的行为可能造成侵权,例如未经授权使用明星照片进行广告宣传等。
美国艺人汤姆·克鲁斯的发行团队曾因在电影宣传中使用他人人格标识而被起诉,最终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金。
三是适当限制商业化利用人格标识的行为。
虽然商业化利用人格标识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如果过度利用和没有行业规范也容易导致一些问题。
美国商家在未获得授权的情况下制作川普面具进行市场推广,引起了川普团队的不满,并提出了法律诉求。
总之,法律保护人格标识商业化利用的法律非常重要。
人格标识不仅是个人隐私的体现,更代表着一种形象,需要得到妥善保护。
同时,企业在利用人格标识时也应遵守相关的法律规范,以不违法、不侵权的方式进行商业化利用。
此外,由于人格标识商业化利用的方式多种多样,在现代社会中,法律保护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更新。
一些国家已经开始立法,规定了商业活动中使用人格标识的具体条件和流程,以更好地保护公民的权益。
例如,法国《人格权法》规定,任何人对其肖像权的利用必须经过授权或取得该人口头或书面同意。
此外,法国还颁布了《数字共和法》和《形象权修正法》,规定了对个人形象和人格的保护,诸如图片和声音等的保护,以此来应对互联网和其他数字技术对人格标识利用的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如何合法利用人格标识并没有一套通用法规,但是保护人格标识的法律则可以从个人的正当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和谐这三个方面展开。
论我国人格权商品化的法律保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个人权利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包括人格权。
人格权是指个人的尊严、姓名、声誉、荣誉等权利,是人类的基本权利之一。
然而,随着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发展,人格权也面临着被商业利用和损害的风险。
因此,我国不断加强对人格权保护的法律力度,以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
一、违法侵害名誉权案例近年来,我国的一些网络名人和精英已经越来越被公司、个人商业活动所利用,以谋求经济利益。
例如,电商巨头PDD等平台雇佣网红为广告代言,以打造品牌知名度。
然而,这些商业活动往往会造成名誉权的侵害。
2018年7月,网红“教练蛋”起诉某公司侵害名誉权,要求赔偿20万元。
原告称,被告把自己早期录制的视频在多个平台进行商业化运作,做成汽车广告和广告语,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
在此案中,法院最终支持了原告的诉求,让人们看到了我国对个人名誉权保护的积极态度。
二、隐私权案例人格权还包括隐私权。
由于新媒体的深入发展,人们经常在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等场合上发布个人信息,可能会涉及他人隐私。
因此,在商品化时,有必要保护个人隐私权。
2018年11月,一名上海女子在微博上曝光了一名中学老师给孩子打骂的视频并宣称要诉诸法律。
但是,由于涉及一名未成年学生隐私,法院驳回了她的诉讼请求。
这个案例提示我们,虽然人们对揭露事实和维护公义有责任和义务,但不应牺牲他人的隐私。
三、肖像权案例肖像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个人形象和形象的使用。
然而,很多商业活动都涉及到人物的肖像,在这些活动中,需要考虑肖像权的问题。
2017年11月,一台广告机在北京的地铁车站播放一条广告,其中有一名羽毛球球手的肖像被用于宣传某品牌的产品。
该羽毛球球手认为这是对他的肖像权的侵犯,并要求上海咔博信息科技公司以及北京地铁集团共同承担赔偿责任。
在此案中,法院最终支持了原告的诉求,认为该公司没有得到球手的许可使用其肖像,包括在北京的地铁广告宣传。
结论在保护人格权方面,我国的法律工作仍在不断完善和加强。
人格标识商品化权的概念及其法律保护目前,我国法律对于公民的人格标识保护力度尚不充分,从而使得很多公民在个人权益受到侵害时无法借助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
对此,本文将进行了深入探究,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以下主要围绕着人格标识商品化权的相关概念展开简单分析与探讨。
一、人格标识商品化权的概念分析1.人格标识人格标识通常与公民的个人特征相关,其中包括自然人的声音、肖像、身体形象、姓名、名誉、组织代表(法人身份)等。
通常而言,这些人格标识一直伴随着每一位具体公民,并且不可分离。
2.商品化权商品化权在20世纪初被提出,直到20世纪后期才被大众普遍认知。
一般地,商品化权即指商品形象化,其适用对象主要是人物形象、动物形象、标志等,权利核心是“形象”. 3.人格标识商品化权根据上述的概念阐述,人们很容易明白人格标识商品化权的含义。
通俗来讲,就是指利用特定人物的人格标识,吸引消费者的眼光,从而使商家获取商业利益的行为。
随着市场的迅速发展,“名人效应”越来越强,这种利用人格标识进行商业盈利的现象其实是一种必然趋势。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1.概念界定不够明确在我国法律学界中,人格标识商品化权的概念目前并不明确。
就这一权利的表述,包括:商品化权、商业形象权、商业人格权等。
根据这一权利的概念来看,既要表现出“商业”这一主要特征,也要体现“人格”这一潜在特征,由此来看,“商业人格权”或许是一个较为合适的选择。
然而,我国目前的现行法律中已经有关于“人格权”的相关表述,“商业人格权”这一称谓很容易与其混淆,使人们联想到一些不相关的意义。
因此,本文还是将继续采用“商品化权”这一称谓。
《论人格权商品化的法律保护》一、引言在信息化与商业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人格权商品化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
随着经济价值的转型和知识产权的扩展,人格权商品化现象愈发普遍,其法律保护问题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人格权商品化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法律保护方面的现状与挑战,并就如何完善相关法律保护措施提出建议。
二、人格权商品化的概念及特点人格权商品化,是指将个人的人格特征、形象、名誉等无形资产进行商业化利用,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其经济价值的过程。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无形资产的商业化:人格权商品化将个人形象、名誉等无形资产转化为可交易的商品。
2. 经济价值的实现:通过市场交易,人格权商品化实现了其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3. 法律保护的复杂性:由于人格权商品化涉及个人隐私、名誉、肖像等多个方面,其法律保护的复杂性较高。
三、人格权商品化法律保护的现状与挑战当前,我国在人格权商品化法律保护方面已取得一定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人格权商品化的形式和手段日益多样化,给法律保护带来了新的难度。
另一方面,现行法律对于人格权商品化的规定尚不完善,存在法律空白和漏洞,难以满足实际保护需求。
此外,司法实践中对于人格权商品化的认定和赔偿标准也存在一定争议。
四、完善人格权商品化法律保护的措施为完善人格权商品化的法律保护,应采取以下措施:1. 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人格权商品化的定义、范围、保护方式及侵权责任等,为司法实践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2. 强化司法实践:加强司法机关对于人格权商品化案件的审理力度,统一认定标准和赔偿标准,提高司法效率和公正性。
3. 增强公众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于人格权商品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的良好氛围。
4. 建立行业自律机制:鼓励相关行业建立自律机制,制定行业规范,规范人格权商品化的行为,维护行业秩序和公平竞争。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论人格标识商品化权及其民法保护(下)杨立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 林旭霞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关键词: 商品化权/人格标识利益/商业化开发利用/民法保护内容提要: 人格标识是民事主体标表其个性特征的人身识别因素, 对其进行商业化的开发利用可以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
法律设立商品化权, 就是要保护民事主体的这一权利, 使其人格标识利益产生的经济利益归属于自己支配。
其权利内容包括消极权利和积极权利。
权利保护方法主要是禁令和损害赔偿。
二、商品化权的基本问题(一) 商品化权的概念界定问题界定我国的商品化权的概念, 应当重点研究两个问题: 第一,对这个权利名称应当怎样表述。
对于这个权利名称的表述, 最主要的有: (1) 商品化权; (2) 公开权; (3) 商业形象权; (4) 商事人格权。
对于上述权利名称的不同表述究竟应当采用哪一个, 颇费斟酌。
分析起来, 最贴切的, 应当是美国法中的公开权。
但是, 使用公开权的概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念, 似乎看不出其民事权利的性质和人格权的性质, 容易望文生义, 认为是一个政治权利。
特别是20 世纪90 年代出现的公开化运动, 更容易想到这个概念的政治属性。
因此, 公开权的称谓不大适合我国民法的表述习惯。
商业形象权、商事人格权的概念, 概括力不够, 而形象权又容易与具体人格权中的形象权发生混淆。
相比较而言, 还是商品化权的称谓较为实际, 又能够概括人格标识利益的商品化开发的权利内容及其属性, 因此, 本文采用这一表述作为权利名称。
第二, 对这个权利内涵应当怎样界定。
我国学者对商品化权有不同的表述, 如将此权利定义为: “对自己的姓名、肖像和角色拥有保护和进行商业利用的权利”[ 5 ] (P427 - 431) , 或“将能够产生商品信誉的知名人物姓名、肖像等形象因素进行商业化使用的无形财产权”[ 6 ] 等。
人格标识商品化权的概念及其法律保护
目前,我国法律对于公民的人格标识保护力度尚不充分,从而使得很多公民在个人权益受到侵害时无法借助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
对此,本文将进行了深入探究,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以下主要围绕着人格标识商品化权的相关概念展开简单分析与探讨。
一、人格标识商品化权的概念分析
1.人格标识
人格标识通常与公民的个人特征相关,其中包括自然人的声音、肖像、身体形象、姓名、名誉、组织代表(法人身份)等。
通常而言,这些人格标识一直伴随着每一位具体公民,并且不可分离。
2.商品化权
商品化权在20世纪初被提出,直到20世纪后期才被大众普遍认知。
一般地,商品化权即指商品形象化,其适用对象主要是人物形象、动物形象、标志等,权利核心是“形象”. 3.人格标识商品化权根据上述的概念阐述,人们很容易明白人格标识商品化权的含义。
通俗来讲,就是指利用特定人物的人格标识,吸引消费者的眼光,从而使商家获取商业利益的行为。
随着市场的迅速发展,“名人效应”越来越强,这种利用人格标识进行商业盈利的现象其实是一种必然趋势。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概念界定不够明确在我国法律学界中,人格标识商品化权的概念目前并不明确。
就这一权利的表述,包括:商品化权、商业形象权、商业人格权等。
根据这一权利的概念来看,既要表现出“商业”这一主要特征,也要体现“人格”这一潜在特征,由此来看,“商业人格权”或许是一个较为合适的选择。
然而,我国目前的现行法律中已经有关于“人格权”的相关表述,“商业人格权”这一称谓很容易与其混淆,使人们联想到一些不相关的意义。
因此,本文还是将继续采用“商品化权”这一称谓。
另一方面,目前国内法律学界对商品化权的具体内涵也尚不能明确界定,其主要表现在:对象界定不清晰、具体范围不明确等。
这些问题看起来只需对症下药即可解决,但在解决过程中的一些实际困难才是真正阻碍的根源所在。
2.保护对象较为狭隘
通常而言,商品化权保护的对象应当包括肖像、身体形象、声音、姓名、法人身份、其他方面等。
不过,尽管我国目前现行法律对公民的具体人格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名誉权等)做出了具体保护,但在商品化权方面却依然缺乏有效的保护。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便是保护对象过于狭隘,仅在肖像、形象等方面有一些保护措施,而忽略了其他方面。
三、可供参考的解决办法
1.明确概念的界定
对商品化权的概念界定不清晰的问题,笔者建议首先明确这一权利的具体表述名称,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其中包括的范围。
通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来看,“商品化权”依旧是这一权利的最佳表述。
至于具体范围,其可概括为“公民(自然人)通过利用自身人格标识进行商业化并获取合法利益的权利”.
2.扩大保护的范围
关于保护对象过于狭隘的问题,其直接解决办法必然是扩大保护范围。
然而,这一措施在实现过程上并不容易。
首先,人格标识并不具有特别突出的特征(例如:重名、声音相似等),可能导致被保护对象不明确;其次,对于死者人格标识的保护是一个尚不能明确的问题;最后,公民对于自身商品化权被侵犯但不知情的现象也不利于推动保护。
简而言之,要解决保护范围的问题,一方面必须从具体保护对象入手,加强公民对这一权利的认知,并且还要明确区分商品化权中的人格标识与具体人格权的差异和联系;另一方面,针对特征不明显的情况,应根据实际情况相应地制定一些解决措施。
例如,对于重名的情况,就可以附加规定:若原告不能证明商品化的名称是指向自己,那么就不能认为被告使用了自己的人格标识。
3.结合人格权实现共同保护
正如前文所言,人格权与商品化权具有很多相似性,并且两者都基于公民的人格标识。
正因如此,完全可以对两者进行调整:第一,对于可以明确区分的内容,分别做出表述、范围界定等;第二,对于不可明确区分的内容,如果不存在太大差异,可以考虑不做重大调整,而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用的法律依据;第三,完善尚未覆盖的人格权的保护条款。
目前,声音权、形象权等人格权尚未有具体的法律条文对其做出规定,因此应当考虑补充相关的内容。
在此之前,可以沿用最高法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来对其他人格权进行保护。
四、结语
商品化权及其相关内容主要涉及对公民具体人格标识的商业化并盈利的利益的使用和保护原则。
由于任何一项人格标识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盗用商品化权后都会造成侵害行为,损害当事人的个人利益,因此相关部门十分有必要加强这一方面的立法工作,切实保护公民
的合法权益。
具体而言,目前最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概念界定、保护对象和区分人格权三个方面,而相应的保护措施也应当从这三者出发。
商品化权作为经济高速发展下的产物,应当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只有人们自身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相关侵权行为的发生,并更有效地对公民的人格标识商品化权做出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