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自考2012版)

  • 格式:ppt
  • 大小:97.00 KB
  • 文档页数:3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3.当前中国社会流动的特点p223(常考点,易出简答) 第一,社会流动模式发生重大改变; 第二,社会结构从封闭迈向开放; 第三,社会流动呈向上流动的趋势; 第四,当前,中国社会流动仍然受制于社会转型和体 制转轨,带有明显的转型特点; • 第五,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国的社会流动正在表露 出一些不利于社会开放、公正的消极趋向。
名词解释题 • 社会不平等(广义)
简 述
• 1、简述阶级、阶层和社会分层的含义。 • 2、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 • 3、简述当前中国社会流动的特点。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 第一节 社会不平等 • 第二节 社会分层 • 第三节 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不平等
• 一、社会不平等 广义:就是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 差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狭义:指个人或群体之间的等级差异。
• 二、社会不平等的相关概念 (一)性别和年龄 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 两性的突出的区别: ①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女性优于男性 ②在视觉平衡能力方面女性则不如男性 ③在逻辑思维数学能力方面男性较高于女性 ④在触觉方面女性一般比男性敏感,反应更快 ⑤在竟争性、好胜心和合群方面,男性明显优于女性 ⑥在记忆和观察方面男性则较女性逊色。
第二节 社会分层
• 一、社会分层 • 概念:社会分层的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 等分配,包含社会分层结构和社会流动两方面的基本 内容。
二、社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层的相关理论
• (一)古典社会学家的社会分层理论 • 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 (1)揭示了阶级产生的真正根源和阶级本质,建立了 科学的阶级、阶层分析方法 。 • (2)表现:①阶级的存在,仅仅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 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专政目的是消灭一切阶级和达到无产阶级社会 • (3)贡献:将阶级存在同所有制关系联系起来,来揭 示阶级的本质。
• 二、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 • 1.新中国成立以来五次大规模的社会流动(领会) 1949-1956,1957-1965,1966-1977,1978-1991,1992 至今 • 2.影响中国社会流动的因素和机制(常考,易出材料、 论述)(综合应用) 先赋因素(宏观层面,中观层面)与自致因素(微观 层面)交织,三个层面影响 • 3.当前中国社会流动的特点(常考点,易出简答)
• (三)阶级、阶层 • 阶级:有一些集团因为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 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 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从而 领的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 也不同。 • 阶层:①是指阶级内部的层次划分②泛指具有 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
• 三、社会分工和社会不平等 • (一)私有制与人类不平等的产生 1775年,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 源和基础》一书中,鲜明的论证了人类不平等的产生 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确立的唯一基 础之上的。但卢梭没有深入探讨 ,这个任务先是由亚 当· 斯密,后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完成的
• 2、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由三个维度构建分层理论 (1)阶级范畴,提供了分层经济标准 (2)地位范畴,提供了社会标准 (3)政党范畴,提供了政治标准
• 3、帕累托社会分层理论 代表作:《普通社会学总论》 ①精英阶级理论 ②精英循环理论
• (二)当代社会分层理论
• 1.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观点:社会分层是社会不平等的体现;社会分层之所以在 各个时代、各个社会中普遍存在,是因为社会运行过程的 需要。 代表人物:K.戴维斯和W.摩尔 《分层的若干原理》 推动者:布劳和邓肯,创建“布劳—邓肯地位获得模型”。 功能主义的缺陷(易考点,简答、材料题) 第一,先赋性或继承性的优势,可能会影响到不同资源配置 的逻辑。 第二,能力较强的人未必就能得到高报酬等实质性的刺激。 如中小学教师,警察等,能力较强,但工资很低。 第三,教育不均等,导致地位获得并未均等。穷困的人很难 受到好的教育。才能难以得到发展。 总的来说,社会分层不能保证最有才干的人去扮演最重要的 角色,或培养他们去扮演这些角色。
习 题
单 选
• 1、在社会分层的相关理论中,帕累托提出 的是 D • A.阶级论 B.社会分工论 • C.社会系统论 D.精英理论 • 2、农民成为企业家属于 B • A.竞争流动 B.垂直流动 • C.结构流动 D.水平流动
• 3、戴维斯和摩尔的社会分层理论是 A • A.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B.冲突论的社 会分层理论 • C.互动论的社会分层理论 D.结构主义的社 会分层理论 • 4、由已经获得了较高地位的人根据某种既 定的标准来授予社会地位的社会流动形式是 • A.结构式流动 B.赞助式流动 B • C.代际流动 D.自由流动
• 这一差异导致二者方法论上的不同。 在分层研究看来,体现社会不平等的资源,只存在量 的差别,并没有质的差异。所以它倾向于把所有的分 析维度,都化约为只有数量差异可以通约的“变量”, 然后放进统计模型中,企图计算“谁通过什么方式得 到多少?” 而阶级分析认为,社会不平等首先体现在质的差异上, 然后才是量的差异。
• (二)社会分工与社会不平等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分工理论 (1)分工有“自然分工”和“真实分工”之别。 (2)从“自然分工”到“真实的分工”是质的飞跃,社会 出现了主人和奴隶,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者和被 统治者,社会从无阶级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 (3)与真实的分工出现的同时,产生了产品的不平等分配 和私有制。 (4)分工的发展导致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 (5)“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 乡村的分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不平等根源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中, 其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为核心的生产关系的不平等

社会流动类型: 1.垂直流动(纵向流动)与水平流动(横向流动) 垂直流动指不同层次间的流动如农民变成企业家 水平流动指在同一层次中的流动,比如农民搬家后继续务农 2.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 代内流动指一个人一生中社会地位的变化 代际流动指子女相对于父母的地位的变动 3.结构式流动与自由流动 结构式流动指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变革而引起的规模较大 的社会流动 自由流动指由于个人原因而导致的流动 4.竞争式流动与赞助式流动 竞争式流动指通过个人努力获得的,如高考得高分入名校 赞助式流动指由已经获得较高地位的人根据某种既定的标准来 授予。如高考保送生
• 2.冲突论的社会分层理论 • 观点:强调冲突在不平等过程中的作用。 • 两种理论的折中理论:代表人物格尔哈特•伦斯基,著作 《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
• 三、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及其变迁 • 1.新中国成立以前的阶级阶层结构 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游民无产者阶层 • 2.改革开放前的阶级阶层结构 三个阶段:1949-1952,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53-1956,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977,分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 子阶层 • 3.改革开放以来
第三节 社会流动
• 一、社会流动 • 概念: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 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移动。 • 索罗金的《社会流动》,是第一部用现代观点 论述社会流动的著作
• 社会流动的意义
社会流动是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合理的社会流动是 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 (1)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实现劳动力流动和人才流 动,实现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2)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基于个人出身的地位获得模 式正逐步被基于个人业绩的现代模式所取代,社会流 动成为个人取得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3)社会流动加强了个人才能和成就与其社会地位之间 的联系,有利于造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增强社会 的活力; (4)社会流动有利于加强各社会集团之间的联系,消除 可能存在的隔阂,促进社会成员目标方面的一致认同 ,从而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 四、社会不平等的两个研究传统 • 阶级分析和分层研究构成了社会不平等的两个研究传 统。 1.阶级分析把阶级斗争作为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 2.分层研究是以“生活机会”的分配和获得为核心内容 的社会不平等研究传统。 • 根本区别:对“社会不平等是什么”的本体论假设不 同。 分层研究认为是社会整体的需要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 不平等的形成及其内在逻辑; 而阶级分析则是认为社会不平等只是社会中少数人 (统治阶级)的需要,统治阶级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 不平等的形态及其变化。
• 1.新中国成立以来五次大规模的社会流动(领会) 1949-1956,1957-1965,1966-1977,1978-1991,1992 至今
• 2.影响中国社会流动的因素和机制 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包括先赋因素和自致因素。就中国 的实际情况而言。社会流动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 宏观层面。受制于社会结构和国家的制度安排。如户 籍制度。中观层面。依赖于工作单位。微观层面。 由于个人的后天努力。 那么根据中国特有的制度安排,导致社会流动的机制大 致有四种类型。 第一,制度安排本身导致的社会流动。 第二,制度安排与先赋因素、自致因素混合导致的社 会流动。 第三,制度安排抑制先赋因素或自制因素而导致的。 第四,制度安排中的某些漏洞或者偏向,被一部分社 会成员利用,而导致的社会流动。
• 社会性别和性别不平等 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别,更多地是一种“社会性别”上 的差别,带有社会建构和父权制压迫的特点。同时, “年龄地位”也是构成社会等级的基础。
• (二)种姓、种族和等级的联系与差异 • 种姓:或种姓制度是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 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等 级制度 • 种族:亦称人种,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 遗传特征的人群。 • 等级:指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互相 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