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_纪录片创作的理性思辨汇总
- 格式:ppt
- 大小:339.50 KB
- 文档页数:26
纪录片《海豚湾》评价与分析——对比《圆明园》,反观中外纪录片之差异时光如梭,人们渴望纪录那些令人为之震撼的瞬间,纪录片应运而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录片的纪录样态、纪录手法等也在发生着变化。
中外关于纪录片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下面通过纪录片《海豚湾》和《圆明园》的比较分析,来了解一下中外关于纪录片的不同理解。
一、了解纪录片首先得了解什么是纪录片。
对于纪录片的界定,中外也各有说法。
纪录片,是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是从现实生活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
这是美国1979年出版的《电影术语词典》中对于纪录片的界定;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视艺术,他通过摄影和摄像手段对于真实的环境里、真实的环境内,发生在真实人物身上的事件所做的记录报道,并给人一定的审美愉悦功能的影视作品,真实是纪录片最根本的特性,是纪录片的灵魂。
这是我国对于纪录片的定义。
纪录片《海豚湾》的拍摄真正契合了外国关于纪录片的界定。
《海豚湾》的拍摄具有一定危险性,因为它触及到一个庞大的捕鲸产业的利益。
在拍摄中,有暗拍、偷拍,还有利用红外线摄影设备拍下的,拍摄画面的摇摆不定,使观众更感觉到拍摄人员所处环境的危险性,为他们暗自捏把汗,拍摄画面也无不触目惊心。
画面的真实客观纪录,将一个个海豚保护者的心境、行动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将捕杀海豚的头目的丑陋狰狞的面目暴露无遗。
相较之《海豚湾》,《圆明园》在拍摄过程中没有那么多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而且前者是当时发生时的客观纪录;而后者是当今时代对已去历史的再现。
在拍摄手法上,前者完完全全是客观的纪录,没有任何的再现表演或补拍成分;后者则大量的运用了演员的再现表演,圆明园的那山那景也是利用现代科技根据历史资料复原的。
从片子节奏编辑和画面的编辑上来说,前者多是表现捕杀场面的惨烈、海豚生活的凄惨、人们的不人道,画面节奏紧凑;后者则有张有弛,在表现圆明园的宏伟壮丽时,节奏舒缓,在表现八国联军侵华时,节奏紧凑。
浅析纪录片创作中的导演思维作者:陈家东来源:《活力》2015年第06期在纪录片创作中抵达其最终效果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发现一种想法,并在整体制作过程中彻底贯彻它。
肯·丹席格尔将这种想法定名为“导演思维”。
这不是只能在创作者脑中演绎的抽象概念,而是可以联系创意与实践的指导准则。
今天我们就从一部片子、几个亮点浅析下纪录片创作中的导演思维。
对生活在哈尔滨这座城市的人们来说,中东铁路具有生活中的现实意义,没有它也许我们彼此不会成为同事、朋友,没有它也许我们的家族历史、人生轨迹都将被重写;对于以拍摄制作专题片为主业的电视工作者来说,《中东铁路》这个题材更具有业务学习的意义。
所以央视纪录片《中东铁路》是很好的范例,很值得谈一谈。
纪录片《中东铁路》是一部典型的央视风格或者说是新华电影制片厂风格的纪录片。
清晰的时间脉络构成了一集接一集的传承,作者们忠于历史,精于设计,力争全面、客观、准确的还历史以真相,符合片子内容及历史情境的动画、不错的配乐,在历史视频资料和老照片中寻找最有效的镜头说明片子要表达的内容,特别要说的是翔实的资料收集,这正是新影厂的长处。
其库存历史资料之浩繁全国无出其右者,这是巨大的优势,当然也是要花钱的(内部价)。
看了前三集片子发现,《中东铁路》的专家学者的出现非常少,每级大概四次左右,必要的说明一下,尤其是在每集的开始给观者一个提示交代就足够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主要由画面和解说阐释,给人以有说服力的流畅观感,显得客观不武断。
专家主要来自黑龙江省社科院、黑龙江大学这样的省内机构,不追求明星效应,效果反倒实实在在接地气。
(反思黑龙江省未来的纪录片创作省社科院应该是我们的智囊选择之一)。
这样的导演谋划就很有指向性,清晰地表明导演知道什么是对的,对片子是有益的。
再说说导演对摄影的把握方面,同样体现了拍摄之前和拍摄中的导演思维:根据片尾字幕提示,本片摄影5人、摄影助理2人。
片子中新拍的画面在每集中比例不超过四分之一。
电视纪实作品期末复习练习题电视专题练习题填空题1、从创作风格上分电视专题片有:()、()和综合型电视专题片。
2、电视专题片从题材内容上分主要有:()、事件、()和历史文化四种电视专题片。
3、电视专题片的文体由()电视专题片、()电视专题片和散文型电视专题片构成。
4、新闻型电视专题片的特点:()、现实性和时效性。
5、政论型电视专题片的特点:科学性、()和()。
6、电视专题片的电视化包括:手段电视化、()、时空和()。
7、电视教育专题片的特征表现:()、科学性、形象性和()8、电视教育专题片的类别划分:()、竞赛类和教学类9、电视教育专题片的构成方式:讲座式、()、()、展示式、表演式和晚会式。
10、从主体意识的淡化上看,电视片()在中国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11、电视纪录片要求形声()化结构。
12、电视纪录片创作应有的思辨主要有:()、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原生态与戏剧性、过程化与蒙太奇。
13、电视纪录片的“三品”:上品:记述人的()、人的感情世界、人们的内心世界,让观众更深层次去理解和把握人中品:展现生活情状下品:仅仅表现()14、电视纪实作品是电子时代()文化的代表。
15、电视屏幕三大支柱节目是:()、电视文艺和电视专题。
16、纪实作品的两种样式是:电视纪录片和()。
17、()这部电视片标志着电视纪实作品在电视屏幕上的基本确立。
18、电视纪实作品的语言系统基本由三种语言形态构成:()、有声语言和()。
19、(),是电视纪实作品的本体语言。
20、“人声语言”表现形态有:()、“解说者”和“播音员”的语言形态。
21、“再现”的三个等级:()“再现”、大胆选择后的“再现”和专心致力于情感的“再现”。
22、电视纪实作品的节奏应该是:(),自然流畅、优美和谐。
23、纪实的镜头语言主要有:隐拍、()、跟拍和抓拍。
24、纪实作品对采访者的基本要求是()。
25、纪实作品中具体的编辑方法有叙事蒙太奇和()蒙太奇。
纪录片创作的理性思辨编辑出版二班张易20110401061.真实与非真实真实与纪实是纪录片的艺术特质。
真实是纪实影像的本质属性,它要求创作者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创作素材,以非虚构的方式从事创作。
而纪实则是一种美学风格。
它不是真实,而是与真实的关联。
纪实风格强调记录行为空间的原始面貌,在创作者投入了情感与评价的“参与的观察”中完成审美过程。
纪录片创作中,真实性与新闻作品中的真实性属于两种价值体系。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将纪录片中真实性概念的理解与传统新闻理论中的真实性概念混淆在一起。
在新闻理论界,真实性作为一个机器重要的核心概念,一般认为,新闻中真实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求新闻中的每一个具体时间必须合乎客观事实,二是对每一种大众传播来说,要求连续不断的新闻向人们呈现一幅现实社会的真实图景。
2.主观和客观纪录片既然是作品,就不可能没有主观创作的参与。
纪录片来源于生活,当我们把这些记录的生活呈现给广大观众的时候,并不是现实中的原生态,尤其不是完整的客观记录。
编导和摄像师在拍摄片子的·时候,就知道我要表现什么,不表现什么。
即使是“完全的”客观记录,也是有大量主观成分的。
显然,纪录片不仅仅只是记录生活的真实,罗列生活的现象,而不存在任何艺术的创造,这显然是一种误解。
客观还是主观,是21世纪初纪录片创作的争论焦点,这一焦点主要是针对纪录片创作者张以庆与其代表性作品《英与白》。
由于张以庆的一部《英与白》在四川国际电视节上获得四项大奖,而揭开了“主观与客观”创作理念的序幕。
3.旁观与介入美国直接电影大师弗里德里克·怀斯曼对此概括为:纪录片旨在反映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切记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化。
因此,在影片中,应排斥一切旁白,这是因为社会问题是复杂的,不应仅用一个声音(即旁白)来回答和阐释。
纪录片,既然需要客观地再现生活,创作者则需与生活本身保持一定的“距离”。
当然,强调创作者与正货本身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不是绝对排斥创作者情感的介入,更不是不允许创作者观点、看法和主张的渗透和阐发,只是强调“通过对生活的审视、感应、领悟和选择、捕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将其“隐藏在生活本身的过程之中”。
《纪录⽚创作》复习资料-刘忠波2012.12⼀、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判断)(⼀)、选择部分1、(1)()的出现宣告了纪录⽚形态的诞⽣,也是浪漫主义纪录电影美学的完美演出。
A.《北⽅纳努克》B.《摩阿那》C.《漂⽹渔船》D.《夜邮》(2)弗拉哈迪先后拍摄了()等探险式纪录⽚。
它为纪录电影提供了⼀种实践⾄今的拍摄模式,还开创了⽤影像来纪录民族独特⽂化的⼈类学纪录⽚类型。
A.《摩阿那》B.《亚兰岛⼈》C.《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D.《北⽅的那努克》(3)()的出现宣告了纪录⽚形态的诞⽣,也是浪漫主义纪录电影美学的完美演出。
A《北⽅纳努克》B《摩阿那》C《漂⽹渔船》D《夜邮》★考核知识点:罗伯特?弗拉哈迪和探险式纪录⽚2、(1)⾥芬斯塔尔的纪录⽚充满了政治宣教属性,1936年她拍摄了关于当年柏林奥运会的(),其拍摄动机让这部杰出影⽚成为服务于纳粹政府的法西斯美学的代表作品,也让她成为了⼀位饱受争议的纪录⽚导演,A《我们为何⽽战》B《普通法西斯》C《奥林匹亚》D《意志的胜利》(2)()这部影⽚记录了1934年9⽉4⽇⾄10⽇在纽伦堡召开的国家社会党第6届全国代表⼤会的实况。
导演莱妮·⾥芬斯塔尔通过出⾊的美学表达,试图通过电影来激发国民的强烈感受。
P35A.《摩阿拿》B.《拖⽹渔船》C.《铆⼯露西》D.《意志的胜利》★考核知识点: 莱尼?⾥芬斯塔尔《意志的胜利》、《奥林匹亚》3、1965年,苏联导演⽶哈伊尔·罗姆拍摄的代表作品(),基本上是由过往的影像资料汇编⽽成,也被称为思想纪录⽚。
A.《夜与雾》B.《普通法西斯》C.《我们为何⽽战》D.《意志的胜利》★考核知识点: ⽶哈伊尔·罗姆《普通法西斯》3、(1)直接电影的理论主张及实践理念包括()。
A.不介⼊拍摄对象B.⾼⽚⽐C.同步摄录D.⽆操纵剪辑(2)纪录者对被拍摄者施加影响⼒的隐性⽅式包括()。
A.不介⼊ B.被动跟随 C.减少摄影机对被摄者的影响 D.纪录者成为作者意图的实现者★考核知识点: 直接电影的实践理念4、(1)直接电影代表性导演包括()。
纪录片创作的理论基础整理框架姓名:陈磊学号: 2012102667专业:广播电视纪录片创作的理论基础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纪实主义意义让真实生活场景与作者的主观情感完美结合起来产生的背景“电影眼睛理论”主要内容即蒙太奇理论意义在纪录片创作界“纪实”一直以来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纪录片创作活动的繁荣,与社会审美心理的变化都息息相关。
无论是从创作方法还是节目形态上,“纪实”都是纪录片的代名词。
纪录片创作者要用真实感人的形象去反映事物的本质,透视人的心灵,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避免那种议论多于事实的现象;纪录片创作中要用形象资料表现形象性不强的内容,用图片、照片等间接材料表现已过去或难以捕捉到的事实;纪录片创作的真实,力求把镜头对准现实,真实的记录社会;创作者要拥有对真实的理解和观众的责任感,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应与时代背景相联系,这需要创作者去伪存真的分析过程这个理论主要是由苏联人维尔托夫提出来的,认为”电影眼睛“比人的眼睛更加完善,人观察不到的世界,电影摄影机能观察到1、强调摄像机的特殊功能,如拍摄角度,景别的应用; 2、主张抢拍和隐藏拍摄; 3、强调蒙太奇作用; 4、主张电影人到生活中去;“电影眼睛”学派的贡献巨大影响深远,历史却证明其因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未能长久的繁荣下去。
对摄像机的造型和蒙太奇太刻意追求了政论艺术论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意义为了达到政治宣传更好目的,将政治元素融入到纪录片中,从而激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1、政论片可以用画面的佐证和文字直述某种观点,而更多更有价值的是通过对特定题目通过深入采访客观记录的形象材料,权威性的访谈和适当的解说词达到政论的效果。
实践证明,有关国际重大的政治题材的纪录片,确实能够直接干预政治,并往往引起较大的反响。
例如:纪录片《战争中的儿童》,该片无疑对呼唤和平反对战争有积极的意义20 世纪 20 年代中叶,英国青年约翰· 格里尔产生的背景逊在高度评价弗拉哈迪非虚构电影《北方的纳努克》创作时候,首次使用了“纪录电影”格里尔逊的“纪录电影论”主要内容1、重视电影的认识功能,强调纪录电影创作要面对现实,剖析社会问题; 2、主张把电影直接用于宣传; 3、主张“创造性地处理生活场景”,允许意义拍摄中进行艺术加工;4、认为电影人首先是政治分析家、宣传员,其次才是艺术家纪录片创作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对世界纪录片创作的影响长达二十多年,后来,“解说 +画面”成为“格里尔逊式”的同义语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影视纪实美学意义纪录片在影视传播领域中,具有双栖品格——以真实特征和传播信息功能与新闻品格重叠,纪录片的功能远不止传播信息。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