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98.50 KB
- 文档页数:25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 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记叙文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解答记叙文阅读题的技巧。
4.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主动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概念及特点2. 记叙文的结构分析3. 记叙文人物描写手法4. 记叙文情节安排技巧5. 记叙文环境描写作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记叙文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 讲解:详细讲解记叙文的结构、人物描写、情节安排和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记叙文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 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战演练。
5. 讲解答案:讲解练习题答案,分析解题思路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记叙文的基本特点、结构和写作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记叙文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练习法: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问答法: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练习题解答:评估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4. 长期效果:观察学生在后续课程中的表现,评估本节课的教学成果。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2. 经典记叙文案例:《背影》、《一课》等3. 练习题:历年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及模拟题4. 教学课件:PPT课件,包含知识点、案例分析、练习题等5. 视频资料:关于记叙文阅读的教学视频,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特点、结构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记叙文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战演练,解答记叙文阅读题,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记叙文的概念及特点2. 第二课时:讲解记叙文的结构分析3. 第三课时:讲解记叙文人物描写手法4. 第四课时:讲解记叙文情节安排技巧5. 第五课时:讲解记叙文环境描写作用6. 第六课时:案例分析,练习与讲解7. 第七课时:总结与拓展,布置课后作业九、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整理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3. 阅读一篇记叙文,分析其结构、人物描写、情节安排和环境描写等方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十、教学反思1. 课堂讲解是否清晰易懂,学生是否能跟上教学节奏2. 案例分析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思考3. 练习题是否具有针对性,学生是否能通过练习提高解题能力4. 课堂互动是否充分,学生的参与度如何5. 课后反馈是否及时,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评价如何十一、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为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记叙文作品,让他们在课后进行阅读,以提高阅读量和文学素养。
新人教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围拢在父母身边的日子老愚坐在乱七八糟的都市里,我时常会想起关中平原的家。
在我生长的年代,家是父母用尽全力从土里拱出来的栖身之所。
土墙瓦房,砖头和木头是叫人稀罕的玩意儿,甚至连牙膏皮包装纸都让人眼前一亮。
在这样一个用黏黄土版筑起来的院子里,有土炕和土锅灶,日子便能过下去了。
与土的间隔仅仅在炕上,用枕席把身体与将泥土抹平的炕面隔开,若能就着煤油灯读一本没皮的小说,我就很有幸福感了。
全家人最珍视的宝贝是粮食,在上房顶楼上做成粮仓,四周用席子包起来,沿根脚撒上老鼠药。
夏秋两季,把队里分下来的麦子、玉米一麻袋一麻袋吊到上头,吃粮时,再一斗一斗提下来。
院子里打了地窖,存放红薯和白萝卜,歉收年月,连玉米芯、红薯秧子都要储存起来。
大地是丰饶的,满地的收获却被国家一车车拉走,支援我们一辈子也见不着的“同志加兄弟”。
父亲在院子四角各种了一株泡桐,我负责每天浇水。
猪是最舒服的,每天在圈里哼哼着要吃的。
偷偷饲养的几只母鸡,“咯咯咯咯”叫唤,带着下完蛋的骄傲,向主人邀功:再给一把米吃,明天还能为你下一枚更大的蛋。
老鼠夜里出来,它们躲在厨房案板下,有的钻进风箱里,弄出“窸窸窣窣”的声响,我一跺脚,它们便安静了。
梧桐枝丫伸开,便有鸟驻足,不时掉下气味熏人的排泄物来。
据说,屎掉到谁头上,谁就会有霉运,弄得谁也不敢往树荫里去。
等鸟儿们的屎铺了一层,父亲才让我去把它们铲干净,倒到圈里,在树下重铺上一层新土。
有一年,来了一对喜鹊,它们来回打量了上房屋檐几圈,决定筑巢安居。
一家人面带喜色,好像要添新人一般,走路说话压低嗓门,生怕惊动了贵人。
喜鹊夫妻叽叽喳喳,嘴里衔着从地里拣来的细枝,进进出出,仿佛一对心里盛满喜悦的可人儿。
家里也有神灵。
母亲在上房东屋供奉了神仙,香火长年不断。
木刻的神灵,白天只是一堆杂乱的线条,到夜里便让我害怕。
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提高学生对记叙文主题、情节、人物、环境等方面的分析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记叙文阅读获取信息、提炼观点、发表见解的能力。
4. 引导学生运用记叙文阅读技巧,提升阅读速度和效果。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概念与特点2. 记叙文的要素:主题、情节、人物、环境3. 记叙文阅读技巧:快速阅读、细致阅读、批判性阅读4. 记叙文阅读实践:短文分析、主旨提炼、观点发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记叙文的概念、要素和阅读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记叙文案例,引导学生理解记叙文阅读方法。
3. 实践训练法:布置记叙文阅读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阅读。
4.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记叙文阅读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促进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记叙文的概念与特点2. 第3-4课时:分析记叙文的要素3. 第5-6课时:教授记叙文阅读技巧4. 第7-8课时:进行记叙文阅读实践5. 第9-10课时:讲评记叙文阅读练习6. 第11-12课时:组织学生进行记叙文阅读交流与讨论7. 第13-14课时:总结回顾,查漏补缺8. 第15课时:布置课后记叙文阅读任务,巩固所学知识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记叙文概念、要素和阅读技巧的掌握情况。
2. 阅读练习:评估学生在实际阅读中运用记叙文阅读技巧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观点表达能力。
4. 课后任务: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情况。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记叙文的基本概念与特点记叙文要素的分析方法记叙文阅读技巧的运用记叙文阅读实践的能力培养2. 教学难点:记叙文深层含义的解读批判性思维在记叙文阅读中的应用快速阅读与细致阅读的平衡七、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选择适合初中生水平的记叙文文本。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白板、教学卡片等。
[中考复习教案]《课外现代文(记叙文)阅读》详案[下学期]新人教版doc初中语文一、导入新课。
现代文阅读题目关于专门多学生来讲可能感受无处下手,解答起来也不着边际。
做现代文阅读题目因此需要良好的知识功底,但假如能遵照一定步骤,理清思路,也可化难为易,提高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水平。
我们这一学期也做了六份课外阅读明白得试卷,课前也要求大伙儿总结自己在做课外阅读明白得时所获得的一些方法和心得,请同学们站起来谈谈自己的方法,在你介绍自己的方法或心得时,能够举一些我们平常做的题目为例,如此更便于我们大伙儿明白得。
二、学生自由交流自己的方法与心得。
三、教师总结四大意识和六大步骤:四大意识:整体意识、对应意识、原文意识和要点意识。
六大步骤:整体感知、审清题意、回扣原文、上下联系、分析综合、组织表达。
四、探究〝如何整体感知?〞阅读文章,第一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大致内容。
那个地点所讲的〝整体感知〞确实是通过初步阅读对文章的差不多内容和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确实是〝整体感知〞的几个要点。
1、整体感知的内容。
A、明白得课文的内容和思路B、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阅读记叙性作品时,我们通过对重点词语和关键句、段内涵的认真揣摩,理清作者的思路和要紧内容,领会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而体会作者对生活、人性、世事的感悟、态度,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和感情。
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或观点,那个也确实是我们的答题的思想,在解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也确实是我们所讲的答题时,能往中心上靠的,尽量往中心上靠,围绕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以下咨询题。
如«藤野先生»2、整体感知的方法A、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方法〔1〕写人的记叙文——一样侧重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从描写人物时写的事件中分析人物,在每件事中的言行中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其中包括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一些侧面描写。
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理解记叙文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2. 掌握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 提高学生对记叙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定义及基本特征: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记叙文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 记叙文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运用略读、寻读、精读等方法阅读记叙文。
3. 记叙文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记叙文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提高分析能力。
4. 记叙文阅读实践:提供一定数量的记叙文篇目,让学生进行阅读实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记叙文的定义、分类、特点和阅读方法。
2. 示范法:教师示范阅读记叙文,引导学生模仿。
3. 实践法:学生自主阅读记叙文,进行阅读实践。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记叙文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记叙文的定义、分类、特点和阅读方法。
3. 示范:教师示范阅读一篇记叙文,引导学生关注情节、人物等要素。
4. 实践:学生自主阅读记叙文,进行阅读实践。
5.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测试题,检测学生对记叙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语文教材中相关的记叙文篇目。
2. 参考书目:提供一些关于记叙文阅读的参考书目,供学生自主学习。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一些优秀的记叙文篇目,丰富教学内容。
4.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辅助工具。
七、教学环境:2. 图书馆或阅览室:方便学生查阅参考书目和网络资源。
3. 网络环境: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访问互联网,获取相关资源。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讲解记叙文的定义、分类、特点和阅读方法。
记叙文专项复习教案记叙文专项复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明确记叙文阅读中考考点。
2、掌握基本答题原则和记叙文相关知识点。
3、掌握记叙文解题方法、答题格式和一些常用语。
教学重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关键词句含义及作用是训练重点。
教学难点:判断各种表现手法、写作技巧及分析其作用。
教学过程:一、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聚集1、记叙线索、顺序、详略。
2、理清文章思路,概述内容。
3、理清题旨及文章主旨。
4、揣摩理解关键语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作用。
5、分析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
6、景物描写的作用。
7、通过各种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8、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
9、结合内容进行个性化表述,学会思考和质疑。
二、答题技巧及原则1、四大意识:整体意识、对应意识、原文意识、要点意识2、六大步骤:整体感知——审清题意——回扣原文——上下联系——分析综合——组织表达3、答题原则:一定要有原文意识(答案在原文中一定有根据)4、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1)学会摘关键词(2)学会摘关键句(3)要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把内容概括出来三、知识清单(一)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
(即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晰,印象深刻。
2、倒叙。
(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
(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
(三)记叙线索及作用:1、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2、充当线索的一般有: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作者的见闻等。
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找线索一般要注意:标题、开头、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短语或句子。
《记叙文阅读》复习目标: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知识和阅读规律,能独立、准确地阅读篇幅较长的记叙文体,能基本把握其阅读方法,复习重点:记叙文的基本常识、阅读的基本题型及基本解答方法。
安排:一教时教学教程:一、导入:略二、介绍记叙文的基本知识:按一般文章体裁来分文章可分为记叙文(其中含小说、散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1、记叙文的种类:一般分记事为主的、记人为主的、写景为主的三种。
2、线索: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将有关的场面贯穿起来构成情节的整体。
其安排有:(1)以时空转移为线索;(2)以一人(或人的感情等)、一事、一物为线索(一般贯穿文章的始终)。
如《藤野先生》明线为对藤野先生的崇敬的怀念,暗线为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
3、记叙文的“六要素”:(略)4、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1)叙述: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概括的说明和交代,如人物的经历、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的进展、环境的摆设等。
常与描写交错使用。
叙述的手法(或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
(2)描写:对人物、事件、环境等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3)议论:对人或事等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评价。
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人或事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4)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寄情于人、事、物中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两种。
三、介绍小说的基本知识:文学作品可分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电影等。
(1)“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情节的发展过程:(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3)环境可分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4)小说的分类: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及小小说。
(5)小说的人物是作者虚构的。
四、介绍散文的基本知识:(1)按表达方式的侧重点的不同可分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2)特点:形散而形不散(或形散神凝)。
(3)散文的“贵散”和“忌散”五、记叙文阅读的基本思路与答题方法(一)记叙文简单的文体知识:从一个大范围看:记叙文有一般记叙文和特殊记叙文之分。
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二)环境描写的作用一、答题策略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作用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展示人物性格,交代故事发生时间等背景,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的作用是交代社会时代大背景,突出浓郁的地域风情。
1、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如日月山川、花草树木、阴晴雨雪等。
作用:(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如《孤独之旅》中,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
(2)渲染气氛。
如《故乡》:“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这段环境描写,描绘了故乡萧瑟的景象,渲染了农村萧条、荒凉、沉寂的气氛。
(3)烘托人物心情。
如《羚羊木雕》“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
”烘托出“我”悲凉、哀伤的心情。
(4)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如《故乡》“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一种朦胧的憧憬。
1(5)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如《智取生辰冈》好几处着力写天气,写太阳、写树林,不仅可以烘托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同时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开展。
(6)深化作品主题。
《祝福》最后一段写热闹祥和的祝福景象,与祥林嫂的惨死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礼教杀人、人性冷漠这一主题的揭露。
(7)象征、暗示。
如《孔乙己》最后的环境描写,“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暗示了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2、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
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社会环境的描写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记叙文的能力。
3. 提高学生提取信息、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4. 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记叙文的效率。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概念与特点2. 记叙文的结构分析3. 记叙文中的重要信息提取4. 记叙文主旨的概括与理解5. 记叙文阅读技巧分享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记叙文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记叙文的概念、特点和结构,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基本要素。
3. 实践:让学生阅读一篇记叙文,练习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主旨,教师进行点评指导。
4. 分享: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记叙文时运用的一些技巧,互相学习、交流。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记叙文阅读的重点和技巧。
四、课后作业1. 阅读两篇记叙文,练习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主旨。
2. 总结自己在阅读记叙文时运用的一些技巧,准备在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技巧,高效阅读记叙文。
3. 学生能够提取记叙文中的关键信息,概括文章主旨。
4. 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提高交流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中考记叙文阅读题目,让学生了解中考记叙文阅读的出题规律和难点。
2. 技巧讲解:讲解一些实用的记叙文阅读技巧,如快速找出文章主旨、抓住关键信息、正确理解人物关系等。
3.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记叙文的概念、特点、结构和阅读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考记叙文阅读题目,让学生了解考试要求。
3. 实践练习法:让学生阅读记叙文,实践提取信息、概括主旨等技巧。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记叙文教材,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
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一些中考记叙文阅读题目,增加学生的练习机会。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评价记叙文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率。
4. 通过对记叙文的阅读复习,提高学生中考语文成绩。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概念与特点定义:记叙文是一种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描写、说明、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
特点:真实性强、情节生动、人物鲜活、情感丰富。
2. 记叙文的结构与要素结构:引子、主体、结尾要素:人物、事件、环境、情感3. 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与策略抓住,预测内容细读开头,掌握主题分析人物,理解事件关注环境,感受情感提炼要点,概括总结4. 记叙文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词语理解题句子理解题段落理解题文章主旨题人物分析题事件分析题环境描写题情感把握题5. 记叙文阅读练习与反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记叙文进行阅读练习对照答案,分析错误原因针对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训练定期进行阅读测试,检验学习效果三、教学过程1. 课堂讲解:讲解记叙文的概念、特点、结构、要素等基本知识。
2. 实例分析:分析记叙文阅读实例,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与策略。
3. 练习讲解:针对记叙文阅读练习,讲解答案及解题技巧。
4. 针对性训练:根据学生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5. 测试反馈:定期进行阅读测试,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并对错误原因进行分析。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学生能够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率。
3. 学生在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部分取得优异成绩。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关记叙文的学习内容。
2. 教辅: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题库。
3. 网络资源:有关记叙文阅读的优质教学视频、文章等。
4. 参考书籍: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真题解析、策略指导等书籍。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生动的记叙文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对记叙文阅读的思考。
记叙文阅读──理解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2)一、考纲解说1. 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局部精读的前提。
2. 明确各层次之间的关系——理清行文思路。
3. 理清文章的线索并理解其在组织内容、表达中心方面的作用。
4. 准确地摘取重要细节——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5. 能找到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关键语句——把握思想感情的脉络(显性的关键词语,隐性的具体描述)。
二、考点要求理解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就是要求阅读文章,利用文中信息和日常积累对关键词句、重要段落、写作手法、情感认识等,进行合理的解释。
知识精讲、易错指津:1立足于文章的重要词句,结合语境分析其含义、作用、表达效果。
重要词句:1. 文章题目。
(上一讲内容,请同学们回顾)2. 与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有关的词语或句子。
(上一讲内容,请同学们回顾)3. 文章中议论抒情句。
4. 结合文章中某一信息点,概括回答“为什么”。
示例:一、文章中议论抒情句①有助于揭示和概括文章段意或中心思想的句子。
②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且蕴含哲理的词语和句子。
③能够很好地照应文章的题目,点睛并升华主题的句子。
④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的领起句、总结句,段落之间的过渡句。
例 1 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文字的含义和作用。
(《宛如英雄》)即使是最卑微的人,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也能宛如英雄!2例2 第⑥段中划线句子“倘若,青春的回忆只剩下书本和试卷,那将多么乏味”的含义是什么?(《你遗失了感动吗?》)例3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送你一束花》)●最后一段,连用九个问句,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请分条简要回答。
(《古井》)◆答题技巧:这类题目有时只考含义理解,但有时还和作用一起考。
议论抒情句一般在文章中都有揭示主旨、表达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作用。
所以答题的基本思路就是围绕文章的主题和所表达的情感来组织语言。
先是分析句子中关键词的所指,再结合主旨回答。
例1 第⑥段中划线句子“倘若,青春的回忆只剩下书本和试卷,那将多么乏味”的含义是什么?(《你遗失了感动吗?》)3解析:“书本和试卷”象征着读书和考试,结合文意“只剩下”实际是说没有感动的经历,“那将多么乏味”体现的是一种遗憾。
综合后,答案是:假如青年时代的回忆里仅仅只有苦读和考试等情景,而没有被别人感动和感动别人的珍贵记忆,人生也是不够完美的。
有的考生答成:“一个丰富多彩的青春年华,不应该只有单调的学习,而应该对人生有所体会。
”,很明显没有结合主旨。
例 2 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文字的含义和作用。
(《宛如英雄》)即使是最卑微的人,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也能宛如英雄!解析:含义:贝多芬的音乐能让人汲取到精神的力量,使人获取悲壮美与幸福感,使平凡的人能够超出平常的自己,得到提升。
作用:点明题意,揭示主旨。
学生在答这类问题时,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没有结合主旨,就表面句意说表面句意,4二是能靠上主旨,但语意不明确,似是而非。
例 3 文末为什么说“一个真正的早晨开始了”?请结合上文,谈谈你的理解。
(安徽《晨》)考生答案:①到了人们开始工作和学习的时候了,朝阳将慢慢逝去,新的一天开始了。
(完全没有结合主旨回答)②表面说是时间到了清晨,暗示一个新的开始。
(这里“新开始”比较笼统,从文章内容看,应该是指新生活、新的奋斗,表现作者蓬勃的激情。
这说明考生对主旨的把握不准确。
)二、结合文章中某一信息点,概括回答“为什么”示例:●父亲寄来的DV上面的文字很少,为什么“我”会看懂每一个镜头的含义?(《爱处无声》)5●为什么我对童年的几个片段记忆犹新?(《我看到一条河》)●从甲、乙两句可以看出女孩子的性格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六个馒头》)●为什么一张没有贴邮票的贺卡却按时送到了“他”的手中? (《母亲的贺卡》)答题技巧:这类题目与上面的区别是它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的词语或句子来提问,而是从文章中筛选出某个事实,让学生回答产生这个事实的原因。
这类题侧重答原因,可以遵循直接原因——深层原因这个思路,其中深层原因要结合主题分析。
例4 父亲寄来的DV上面的文字很少,为什么“我”会看懂每一个镜头的含义?其中“我”可以看懂的直接原因是DV记录的是“我”自己的成长经历。
深层原因是:一方面说明我理解了父亲,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父亲对我的爱。
这是文章的主题。
考生有时会没有扣住原因答题,或者只留于表面而没有注意探究深层原因,还有就是当原因比较多时概括不全面。
6DV上的那么多琐碎的旧物和细节记录着“我”的成长过程,包含着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
(评分标准:答出“记录”“成长过程”得1分;答了“包含”父爱得2分。
共3分。
意思对可。
)例1阅读《一生只做一件事》,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生只做一件事池莉①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里,我只长年岁不长心眼,想来真是痴长。
②从前,我外婆家屋后有一座大园子,园子里头长满花木蔬菜和中草药,芙蓉花、鸡冠花、桃树、垂柳、小白菜、香葱、车前草、鸡血藤等混长在一个园子,引得蜂来燕往蝶飞蚓爬,使儿时的我玩得十分着迷。
当然,这种私家的园子后来很快就没有了,支援了国家建设。
园子变成了一座丝织厂,工厂的围墙抵在我家屋后,整日整夜哐当哐当地响。
我不喜欢这声音,我从来就不喜欢工厂。
从此,我一直心怀渴望,非常非常想养花种草。
渴望与日俱增,可多年来就偏是没有机会,既没有自己的住房也没有自己的一寸土地。
十几年熬过去,去年分得一套公寓,奔到阳台上一看,发现竟然留了养花槽。
这一高兴,头脑轰地发了热,不知不觉拿业余爱好当了正经事做。
一连好些日,提只篮子和小桶,四处挖湖泥。
在大大忙了一阵之后,花种上了,草也养上了,菜籽也撒上了。
然后,抱着肩来来回回欣赏,倒真有一种7了却了某个夙愿的感觉。
以后每逢出差或笔会,凡遇上奇花异草,都挺执著地弄点回来栽进盆里。
家里厨房三天两头做鱼、肉,也常记得将洗鱼洗肉的水倒入花槽。
③可是到了秋季,结果并不理想。
葡萄才结了几颗,花儿没开几朵,从庐山植物园特意带回的碗莲之类也都死了。
怎么回事呢?④为此,我特意找了《花经》来读。
读着读着,心中渐亮。
合上《花经》,扔下花铲,淡然一笑:我不再养花了。
⑤实际上,《花经》这本厚书我翻来覆去看的只是前面一小节:序言。
序言里简洁地记叙了本书作者之父黄岳渊先生的一段经历。
黄岳渊先生在宣统元年的时候本是一名朝廷命官,斯时年将三十。
有一日黄先生想:古人曰三十而立,我该如何立人呢?他想,做官要应付人家,做商呢又要坑害人家,得做一件得天趣的事才好,才算立了为人的根本,于是,黄先生毅然辞官隐退。
他做什么呢?他购买田地十余亩(时田价每亩约二十金),渐扩充至百亩。
黄先生从此聚精会神,抱瓮执锄,废寝忘食,盘桓灌溉,甘为花木之保姆。
果然,黄家花园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花异草奇,声名远扬。
每逢花时,社会名流裙屐联翩,吟诗作赋。
更有文人墨客指点花木,课晴话雨。
众人深得启示:既混浊之世,百无一可,惟花木差可引为知己。
⑥黄先生养花养出了《花经》这等好书,养出了人间知己。
据说当时的文坛名人周瘦鸥、郑逸梅等人皆为黄先生的花木挚友。
⑦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恐怕这才叫养花种草!这才叫做了人生一件事!⑧一件事要做好,岂能凭你心中有一点喜欢?有一点迷恋?三天浇点水,五天上点肥?8⑨少年狂妄,自以为聪明。
把表面的一些由头借来,实际标榜自己为至情至性之人。
这也做做,那也试试,好听人评价个多才多艺。
近年来国家大兴经济,文人纷纷“下海”,我也曾与人发议论说作家的智商是足够经商的。
最近由读《花经》而获顿悟: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
政客们终身搞政治,商人们终身搞流通,情种终身搞爱情(比如贾宝玉),黄岳渊先生终身搞花草。
一生的时间并不多,一生的精力也不多,要搞好一件事实在不容易。
用去一生,搞好了一件事,那也就够可以了。
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
⑩总之,我是不敢再说文人经商之类的话了。
也不敢再狂热地养花弄草。
就连剪裁时装、研究烹调之类的兴趣也淡了下来,兴之所至,偶尔为之,拿得起,放得下,决不长期牵肠挂肚。
⑾应该是不受诱惑的年纪了。
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
题目: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你同意作者的说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1)命题目的:考查学生对关键语句的理解能力。
(2)解题思路及答案:9理解(要点):①不自以为聪明,不追潮流,不为虚名所累。
②对于写作以外的业余爱好不狂热、不痴迷,一生只专心写作这一件事。
看法【示例1】同意。
要做好一件事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我们要明确自己的追求,然后潜心去做,始终如一,直到实现目标。
看法【示例2】不同意。
人的潜能有很多,可以全面发展。
培养自己广泛的业余爱好,能使自己多才多艺。
(共4分。
理解2分,看法2分。
)例2阅读《五分熟》,完成后面的试题。
五分熟①每个周末,那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都在他孙子的搀扶下,到这个餐馆里来,临窗而坐。
②自然点的又是蔬菜色拉、鹅肝酱,还有一块牛排。
牛排要的又是五分熟。
③我总有点担心,这五分熟的牛排,老头能嚼得动吗?④我每次的担忧,都被刘大厨的似乎善解人意的目光给融化了。
看看老翁咀嚼得津津有味的神情,显然没有用多大齿力,我说不出该是惊讶还是疑惑。
10⑤每一次,刘大厨都要走过去打个招呼:“吃得怎么样?”老翁和他的孙子总是很满意。
“牛排五分熟吧?”老翁问。
刘大厨也很爽快地回答:“五分熟,你喜欢的。
”说完,总和老翁的孙子相视一笑。
⑥据说,这老翁来这儿已二十多年了。
每次来,要的都是五分熟的牛排,二十多年的跨越,老翁的牙齿恐怕都掉光了,还嚼得动这五分熟的牛排?⑦每次来,都是刘大厨迎客,并亲自掌勺。
这几年,他很少掌勺了,可老翁来,刘大厨总是自己接待。
我们都极为佩服刘大厨,没有这精湛的手艺,谁也是玩不转的。
⑧有一回,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刘大厨给老翁煎的牛排实际上是特意挑选的,且根本不止五分熟。
这刘大厨太鬼了。
我仿佛突然发现了别人的短处似的,对刘大厨的行为倍感不适。
⑨我看见,刘大厨将牛排端到老翁面前,又像往常一样,说了一句“五分熟”。
老翁微微颔首,又津津有味地嚼起来。
我的肺都气炸了。
⑩我终于忍不住,一把抓住老翁孙子的肩膀,将他拉到墙角:“你,你知道吗?给你爷爷煎的牛排,不是五分熟的!”⑾老翁的孙子望着我,一会儿,竟然笑了:“我早知道。
老爷子从小就喜欢吃五分熟的。
多一分、少一分,他都不开心。
可这二十多年,老爷子的咀嚼功能变化多大啊!也难为刘大厨,总是恰到好处地控制火候,让他吃得真正舒服。
”⑿只见老翁一抹嘴,吃得显然很为满意地打了个饱嗝,站起身来准备告辞。
11⒀刘大厨又走近和老人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