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设计艺术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毕加索的艺术人生计

姓名:

专业:

学号:

任课教师:

1·童年的毕加索

毕加索生于西班牙,据说婴儿时期的他还未开始呀呀学语便已学会了涂鸦。孩提时代,他天生对画笔画板等绘画工具异常好奇;童年时期,他就常常蹲在沙堆里全神贯注的创作人生的第一批作品,一画就是几小时,一点儿也不感到寂寞。幼年时强烈的独立创作欲望使毕加索极为罕见的艺术天赋初见端倪。

谈及毕加索的生平,马拉加是个不容忽视的地方。正是在那里,1881年10月25日,伟大的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诞生了,并在那里度过了整整十年。马拉加是毕加索艺术的摇篮、灵感的源泉,那里有他童年时玩耍的土地,是未来作品众多的艺术主题和场景之来源。在马拉加市立博物馆,他第一次欣赏到描绘赫拉克勒斯的画作;在斗牛场,他亲眼目睹斗牛那惊心动魄、宏伟壮观的场面;在家中,他仔细聆听父亲的模特-鸽子们的咕咕低语。年轻的巴勃罗讨厌学校,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他就对学校的课程深恶痛绝,坚决抵制。

2·艺术的开始

1891年,经济上的窘困使鲁伊斯·毕加索一家前往拉科鲁尼亚,巴勃罗·毕加索的父亲在当地一所中学任美术教师。毕加索则在拉科鲁尼亚的一所美术学校开始全面而系统的学习绘画,并以惊人的速度(13岁)提前完成素描和自然写生课程。尽管还很年轻,但此时的毕加索已能严格描摹景物,真实再现自然。不过,最令人称道的还在于他对光影关系的巧妙处理,赋予那些冷冰冰的石膏躯干、手脚以完美的生命力,荡漾着诗一般的神秘色彩。毕加索创作的场所绝不仅限于课堂,在家里他每时每刻都在忙个不停。可供他绘画的素材俯拾皆是,为家人画肖像,对着窗外画风景,还画浪漫的题材和可爱的小动物。随着年龄的增长,作品数量的增多,毕加索创办了自己的杂志社-《拉科鲁尼亚》和《蓝与白》-手写文字稿并自配插图。在拉科鲁尼亚的最后一年,毕加索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用油彩为真人肖像。这些肖像画和人物画不仅展现了年仅13岁的毕加索早熟的绘画技艺,还流露出他天赋中纯粹的西班牙人道主义本色:热爱人类,偏爱人的行为及活动。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使毕加索的作品颇具整体性和“立体性”。

人道主义天性使毕加索的生命与绘画彼此交融,难以割舍,他还曾把作品亲昵的称为“日记”。

1895年,鲁伊斯·毕加索全家又迁居巴塞罗那,一到那儿,隆加艺术学院立即录取了他。为了不让父亲担心,毕加索在美院又学习了两年,其间他不得不接受官方学校专业绘画技巧的灌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日益衰退的传统主义的影响。这一影响尽管只是暂时的,但后来毕加索向卡恩韦勒坦言:“······我痛恨在巴塞罗那接受美术训练的那段时间”。

在巴塞罗那,父亲为毕加索租了一间画室,使他得以自由作画,这是对他真正的支持。从此,他不再受到学校的束缚,也摆脱了令人窒息的家庭气氛。

正是在这间画室里,毕加索糅和多年所学之技巧,创作了第一批大型布面油画:《第一次圣餐》(1895年冬至1896年)和《科学与博爱》(1897年初)。其中《科学与博爱》在马德里全国美术展览会上获得荣誉,后来又在马拉加的展出中荣获金质奖章。1897年秋毕加索离家前往马德里,画家此行的初衷原本是想在圣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继续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其实却宣告了他学习生涯的终结和流浪岁月的来临。从1897年首次离开马德里,至1904年春定居于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巴勃罗·毕加索一流狼就是7年,这7年可分为若干个不同的阶段。

虽然身居西班牙之都马德里,但毕加索眼中只有普拉多博物馆,他常去那儿临摹已故大师们的杰作,去的次数甚至比去圣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更多。

在巴塞罗那的那几年,毕加索似乎被一阵又一阵的灵感冲击着,他以先锋派朋友为题材,创作了大量肖像漫画。

1899~1900年间,毕加索认为唯一值得留在画布上的是那些反映“最终真理”,即人生的虚幻无常和死亡的不可避免的题材,比如追悼会、灵柩边的守夜人、病床上呻吟的跛子、阴森恐怖的“停尸间”或垂死挣扎的女人。最后他成功的创作了一幅大型的作品《最后一刻》,此画1900年初在巴塞罗那参展,同年又在巴黎世博会上展出。

此后,毕加索又重拾画布,创作了蓝色时期的著名作品《人生》(这幅早期作品直到最近应用X 射线检查时才被发现)。

穷尽了现代主义思潮精髓的毕加索很快发现自己走入了一条死胡同,看不到未来,也失去了希望。巴黎再次拯救了他。1900年10月,他来到巴黎蒙马特尔租下一间画室,住到当年年底。短短6个月的生活足以使毕加索的思想大为改观。1902年夏,他在给法国朋友马克斯·雅各布的信中写道,与巴塞罗那那些专写“劣质书”、画“愚蠢画”的朋友共处时,他感到无比孤独。而在巴黎,尽管他只能与西班牙侨民区内的居民接触,尽管他只是漫无目的地用一个外国人的好奇眼光打量周围的一切,他却迅速果断的发现了绘画题材,很快的加入了蒙马特尔画家的行列。

1901年5月至6月上旬,毕加索心无旁骛连续作画,有时他甚至一天创作两到三幅作品。他“从6个月前停下的地方重新开始”,借鉴印象派画家自由、柔和、富有弹性的线条,德加、图卢兹·洛特雷克日本式的精确构图和凡·高绚烂生动的色彩,提前预告了1905年野兽派绘画风格的来临。不过,毕加索创作于1901年春的前野兽派风格作品是唯美的,而不具有主观的、反映心理世界的特点。

6月24日,毕加索个人画展在沃拉尔画廊开幕,展出的65幅作品,除了少数创作于西班牙,大多数都创作于法国。令人震惊的缺乏和谐的题材、一挥而就、连续不断的笔触以及紧张狂热的色调形成了毕加索的沃拉尔风格。虽然这次画展在经济上获得了不小的收益,画展闭幕后不久,毕加索仍然进一步修改这些前野兽主义时期、沃拉尔风格的作品。

这一时期的两幅布面油画《小丑与女友》和《苦艾酒》描绘的是同一个题材-咖啡馆里的人,这是毕加索早期最喜爱的题材。风格上,他们时常被称为彩色玻璃时其代表作与法国的新艺术在审美上如出一辙。这两幅作品中显而易见的彩色玻璃风格预示着理性绘画原则在毕加索作品中的主导地位。

形式上,《小丑与女友》和《苦艾酒》继承了高更的线条,而情感上、思想上则继承了凡·高,他把凡·高的《夜晚的咖啡屋》看做一个恐怖之地,一个“令人死亡、发疯、犯罪之地”。

总体而言,这两幅作品体现了毕加索绘画的两大特点:形式为构图之主导以及富于感性的主题。1901年下半年,毕加索的绘画作品都成熟的表现出这种全新的风格。戴认为,构成这种风格有三个要素,其中形式与感性在《小丑与女友》和《苦艾酒》中已初露端倪,而要素质三就是使用单一的蓝色调-蓝色时期便由此得名,自1901年末至1904年末,历时三年。

尽管毕加索自己反复强调蓝色是其本质上注重内心情感、偏重主观感受,可是多年来,外界一直把这种蓝色调的产生归因于多种美学流派的综合影响。直到1901年秋,以卡萨赫马斯之死为主题而创作的多幅作品隐没了65年之后重新呈现在人们眼前是,毕加索曾对戴说:“想到卡萨赫马斯已离我而去,我便开始用蓝色作画。”

蓝色是阴冷的,象征着难过、伤心、悲痛和不幸。然而,蓝色又最具精神内涵,她是天空的颜色、沉思的颜色、梦幻的颜色,蓝色的意义无穷无尽。20世纪之初,毕加索在诗中写道:“你是世上最美的色彩。你是颜色中的颜色······你是蓝色之最。”

历时三年的蓝色时期孕育了大量从风格到内容都纷繁复杂的美术作品。

《诗人沙巴特的画像》,据沙巴特本人回忆创作于1901年10月至11月间,蓝色主义初期的巴黎。蓝色才是这幅作品真正的主题,反映了诗人内心情感。蓝色很抽象,也充满了整个画面,而坐在咖啡桌边的沙巴特则是蓝色的载体,承载着隐隐漂浮于世界上空的淡淡的忧伤。

画家用蓝色象征悲伤和忧伤,而到了1901年底,为了更直接更明显的表达这种情感,毕加索开始从事雕塑创作。戴说过,形式在毕加索的画中处于无与伦比的主导地位,充分说明了这一倾向。毕加索涉足雕塑领域,不仅因为雕塑这种艺术形式能使他的造型理念变得更为具体,还因为雕塑能迫使他严格的规范自己,甚而用禁欲主义的方式进行表达。

《相会》一图中,与主题相关的一切细节都被高度慨括、高度简约了。毕加索不仅删减细节描写,还有意识的尽量不使用具有各种表现力的绘画技巧。模糊而简约的单一蓝色调与粗糙的构图、泛化的形体、线形的特征配合得天衣无缝。不过,形式虽简化,内容却更为复杂、更有深度,赋予常见的题材—姐妹俩相会于另一世界时的哀伤—以永恒的、跨越时空的意义。

毕加索创作《相会》时很可能首次意识到了不同物体的搭配具有可塑性这一道理。此后,他频频使用之,通过巧妙的安排产生诗一般的离奇效果。诞生与立体主义时期的变形技法便来源于此,并且贯穿于毕加索的整个创作生涯中。

《相会》大约完成于1902年秋,代表了毕加索创作的第一阶段,即蓝色时期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