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旅游研究现状及前景
- 格式:docx
- 大小:43.65 KB
- 文档页数:7
低碳旅游相关政策
低碳旅游相关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倡导低碳旅游方式:政策倡导旅游者采取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例如骑自行车、徒步、使用公共交通等,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制定绿色标准:政策制定绿色旅游标准,要求旅游企业采取环保措施,推广绿色旅游理念,促进可持续发展。
3.鼓励绿色技术创新:政策鼓励旅游企业研发和应用低碳、环保的技术和产品,例如节能环保汽车、太阳能热水器等,推动旅游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4.加大投资力度:政策加大对低碳旅游项目的投资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低碳旅游建设,推动低碳旅游产业的发展。
5.加强宣传教育:政策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和低碳意识,推动形成绿色旅游风尚。
这些政策旨在推动旅游业向低碳、环保方向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当前旅游现状及其问题1. 旅游业蓬勃发展,但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休闲需求的增加,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的支柱产业。
然而,过度开发和盲目扩张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
许多景区因过量开发导致生态系统崩溃、物种灭绝等问题。
2. 大规模旅游造成资源浪费与能源消耗大量人群涌向知名景点,在旺季期间,往往出现拥堵、长时间排队等情况。
如此庞大的人流量引发了饮食用品包装物等难以处理的废弃物。
同时,交通工具的使用也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等环境污染。
3. 景区管理不善导致服务质量下降由于客流集中在少数几个热门景点周围,这些地方在节假日期间往往面临空间不足、设施老化以及缺乏培训有素的工作人员等问题。
这也导致了游客在流程繁琐、服务质量下降的情况下,付出更高的门票费用。
4. 文化遗产受损为了满足商业需求,一些旅游景区不惜破坏文化遗产,挤压居民生活空间。
这种开发方式对于保护历史建筑、文物以及传统村落等富有价值的资源构成了威胁。
过度依赖旅游开发也会导致当地居民生活失去平衡。
二、解决旅游问题的对策1. 加强政府监管与规划为了防止不良开发和环境破坏,政府应加强对旅游行业的监管,并实施严格规划。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限制旅游项目数量和规模,并确保它们符合环保标准和可持续性原则。
2. 推广低碳环保型旅游鼓励发展低碳环保型旅游,在交通工具上推广公共交通系统,并提供优惠措施鼓励使用共享交通工具。
同时,在景区内设置垃圾分类回收设施,并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等。
3. 多样化旅游产品,分流人流为了减少热门景区的拥堵问题,可通过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往其他地区。
例如,推动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新兴领域的发展,以平衡不同地区之间的负担。
4. 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加强对工作人员培训和管理,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
完善在线预订系统和智能导览设备,在优化服务流程的同时提供更好的体验。
同时还应增加保洁力度,维护好公共环境卫生。
Vol.28No.5M ay 2012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5期(下)2012年5月旅游发展模式是指一国家或地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式与方法.低碳旅游发展模式则是某一特定区域发展低碳旅游的理念与方法的集合[1].根据低碳旅游的实质,即生态文明背景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响应方式和低碳经济理念在旅游业的具体体现,本文将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界定为: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思想,通过定量测算旅游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现状,利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清洁生产等方法具体实践节能减排目标与碳汇机制,明确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的方法与路径.低碳旅游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是实现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一场涉及旅游生产、旅游消费和旅游价值观的变革.1研究方法概述低碳旅游发展的途径共包括五个步骤.首先,对旅游要素的能源消耗与碳排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估;第二步,通过具体方法促进旅游经济活动的低碳化发展;第三步,通过碳汇机制的应用与推广,分析低碳旅游的碳汇影响力;第四步,开展低碳旅游意识的调研,分析促使低碳旅游发展的潜在需求和内在驱动力;第五步,提出针对性的低碳旅游发展保障策略,促使低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2桂林市低碳旅游现状调研桂林旅游业低碳现状调研从旅游场所与环境入手,通过调查、访谈、资料分析等方式,抽样调查桂林的酒店和景区,探知桂林低碳旅游的发展基础,了解统计桂林市酒店与景区的节能减排举措,定性分析桂林市低碳旅游的现状,以便为桂林低碳旅游的发展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路径与方法.2.1旅游酒店现状调研旅游酒店低碳现状调研主要通过调研与资料收集,定性分析酒店与景区的能耗与碳排现状,及现有节能减排举措等内容.针对酒店的调研主要从总能耗、电耗及节电举措、水耗及节水举措、客房及餐饮管理、管理规范及其他管理措施等6部分着手.根据调研可知,桂林市的星级酒店能耗成本大约占到总经营成本的10%-20%,其中电和天然气是主要的能耗来源.电能消耗每天约为2.4万度,年消耗量约为876万度;水能消耗每天约为450吨,年消耗量约为16.43万吨;天然气的年消耗能约为35万立方米.在用电方面,酒店的空调与照明是主要的电耗.其中,空调用电占到总电能消耗的75%,照明用电占15%.国家对空调的温控范围有明确的规定,但是酒店为了营造更舒适的环境,空调温度夏季控制在20-22°、冬季23-25°之间[2].酒店对空调的节能十分重视,空调主机大多选用变频,每月清理一次滤网;在外界温度适中时,利用新风保持自然状态.在照明用电方面,桂林市酒店的节能灯使用率在70%-80%之间,根据旅客流量科学调光.在用水方面,桂林市酒店的水能消耗量较大,目前无中水回收系统,主要的节水措施为开关控制、马桶水量缩减、宣传等形式.其中,桂林市香格里拉酒店的游泳池采用上循环系统,在达到清洁的同时,节约了用水量.在调研时,还获知酒店洗衣房是重要的能耗与水耗场所.各酒店尽量选择能耗低谷时段运作洗衣机器,并选择科学的操作规范精简程序节水节电.在客房与餐饮管理方面,酒店的客房仍供应一次性洗漱用品,但有相应的回收方法;开始注重客基于节能减排现状调研的桂林低碳旅游发展研究吴屹,王丽娜(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通过对桂林旅游相关行业的节能减排现状调研,定性分析桂林市旅游要素的低碳现状,并定量测算桂林市旅游业的能耗与碳排值与变化趋势,有针对性的提出适合桂林市低碳旅游发展的路径与方法.关键词:低碳旅游;现状调研;节能减排;桂林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5-0092-04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2010105961202M04)92--房的绿色环保,引导顾客自主选择床单的更换时间等,马桶由9升更换为6升或5升,采用取电卡控制客房电耗.部分酒店的厨房油烟处理采用水循环或者紫外线照射的方式降低污染.在清洁能源方面,桂林市酒店目前尚未开始使用清洁能源.桂林市各个酒店领导层都十分重视节能减排,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可以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酒店的工程部定期汇报酒店的能耗与水耗,积极发现并解决问题.在对员工的教育方面,酒店采用新员工入职教育和员工培训等形式.其中,桂林喜来登酒店采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SIXSIGMA),不仅能节约经营成本,而且能增加顾客价值.总体而言,通过酒店的节能减排现状调研发现,桂林酒店的能耗主要包括电、天然气和水,其中电能耗是重点.酒店为了节约成本,从技术规范、保养维护、宣传教育等方面体现对节水、节电的重视,但是在使用清洁能源方面仍十分欠缺.究其原因,主要因为酒店采用清洁能源的前期投入太大,投资回报期太长.2.2旅游景区现状调研桂林市景区主要保护山水观光类、历史遗迹类、水上活动类和其他类型.针对景区的调研主要从资源保护、能源管理、旅游产品与活动、管理措施和其他内容等5个方面开展.由于桂林的景区类型多样,在调研时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本文希望通过典型景区反映出桂林市景区的节能减排总体现状.山水观光类的景区在资源保护方面,大多无明确游客接待量控制,在节假日等高峰期会适当通过门票价格来调节.此类型的景区内部交通方法均为电瓶车、自行车等清洁交通方式,照明使用节能灯,但是尚未使用清洁能源;通过采用节水开关与节水马桶节约水资源,并提示游客注重节约用水.景区的领导层面开始重视节能减排,提倡员工注重节能减排,但是尚未有明确的行为规范.桂林历史遗迹类的景区以靖江王府景区为主.在资源保护方面相当重视,景区控制每批入园游客量,景观照明采用节能灯和节能开关.景区内全程禁烟,每个月都会对景区内的遗迹进行维护与保养.水上活动类的景区主要包括两江四湖和漓江等景区.两江四湖景区从规划开发时期,就十分重视节能减排和水资源保护,如垂直升船机、湿运、单级双线船闸等.景区运营方面,船只采用环保船,垃圾储备后统一处理;游船每趟间隔十分钟,以保护资源.在景区管理方法,员工之间有节约评比,提倡无纸化办公.2.3定性分析小结桂林旅游业节能减排现状分析主要从酒店和景区两个方面调研.概括而言,二者都因为成本投入大而未使用清洁能源,酒店有一定的节能减排技术规范贯彻施行,但景区则根据经验实施;在管理方面,二者都十分重视员工教育、宣传引导等内容.总体而言,桂林市低碳旅游发展现状目前处于探索阶段,节能减排的意识已经得到认可,企业领导重视以及政策环境有利于低碳旅游的全面推广和发展;但是,仍缺乏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指导与规范,尤其是酒店方面,节能减排现状参差不齐,酒店之间可互相学习,推广成功经验,提高桂林市酒店的整体水平.而景区方面,由于类型多样,因而造成景区的低碳旅游意识的贯彻执行难度大,需要针对各景区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节能减排工作.3桂林低碳旅游要素定量测算3.1旅游交通旅游交通的能耗与碳排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游客依靠交通方式发生位移的距离;二是每种交通方式每千米能耗强度与碳排量.发展中国家的交通运输中10%是与旅游活动有关.[4]但由于桂林是旅游城市,交通运输中与旅游活动相关的比值高于平均水平,参考国内其他旅游城市的交通比值,本文取20%;在航空运输中,46%的旅客是出于旅游目的.且每种交通方式的单位能耗与碳排放量各不相同.在单位行驶距离下,飞机的能耗与碳排是最高的,汽车次之,火车相对最低,分别为396、132、66gCO2/每人每千米[3].桂林作为国际性的旅游城市,旅游交通包含汽车、飞机、火车等方式,根据各方式的运输量,计算出旅游交通的能耗值和碳排放量.其中,自驾车的旅游公路旅游铁路旅游航空汇总年份20082009200820092008200920082009旅客周转量(亿人每千米)9.6311.897.78.91 1.955 2.46\\能耗PJ17.3421.397.78.91 3.91 4.9328.9535.23碳排放千t127156.9150.8558.7977.42975.47255.42313.23表12008、2009年桂林市旅游交通能耗统计表出游方式难于统计,本文暂予忽略.根据统计出的桂林市旅游交通的旅客周转量,结合能耗与碳排系数,得出表1桂林旅游交通的能耗与碳排放量统计表.可见,2008年桂林市旅游交93--通的能耗为28.95PJ,碳排放量为255.42千t;2009年桂林市旅游交通能耗为35.23PJ,碳排放量为313.23千t.3.2旅游酒店根据我国旅游业现状,旅游住宿业态主要包括星级酒店、无星级旅馆、家庭旅馆和度假村等.旅游酒店的能源消耗主要来自于水、电、气的消耗,通过将酒店年消耗的水电气按一定的系数转换,可得出酒店的能耗量.其中,星级酒店155MJ、无星级酒店130MJ、家庭旅馆120MJ、度假村单位能耗90MJ.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的酒店业绿色意识不强,加之酒店的运营寿命较长,导致能源消耗量高于国际平均水平(130MJ/每床每晚),为155MJ/每床每晚;其他类型的酒店其单位能耗取值113MJ/每床每晚[4].依据旅游酒店的接待人数,即可定量测算出酒店的能耗值.酒店每床每晚的碳排放量数据取43.2gCO2/MJ,根据桂林酒店业年接待人数数据,即可计算出桂林旅游酒店的碳排放量.星级酒店其他汇总年份200820092008200920082009接待量(万人)381.04455.51562.56738.32\\能耗(PJ) 5.917.06 6.368.3512.2715.41碳排放量(千t)16.4619.6824.3031.9040.7651.58表22008、2009年桂林市酒店的能耗统计表(单位:MJ)根据表2可知,2008年桂林市旅游酒店的总能耗为12.27PJ,碳排放量为0.4千t;2009年桂林市旅游酒店的总能耗为15.41PJ,碳排放量为51.58千t.3.3旅游活动随着大众化旅游时代来临,旅游活动方式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由于旅游活动能耗的区域差异和个体差异明显,因此,旅游活动的能源消耗难于准确估算.根据国际上的旅游活动能耗与碳排系数,水上活动的能耗与碳排值最高为236.8MJ/人和15300g/人,探险其次为8.5MJ/人和417g/人,能耗与碳排最低的是历史遗迹参观为3.5MJ/人和172g/人[5].旅游活动要素的能耗与碳排量统计工作难度较大.本文试图通过旅游目的地的景区类型来解决.桂林市的旅游活动类型主要有:以象鼻山、芦笛岩等景区公园为主的山水观光,以漓江和两江四湖为主的水上游览,以靖江王府为主的历史遗迹参观.因为桂林市的旅游活动仍以山水观光为主,所以桂林市全年接待人数中剩余的人数划归于山水观光类型.根据相对应景区的游客接待量,可计算出旅游活动的能源消耗.由于一个景区不仅存在一种旅游活动类型,这样统计结果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主观性.为了便于统计,仅筛选其中最主要的旅游活动类型进行统计.山水观光历史遗迹参观水上活动汇总年份20082009200820092008200920082009接待人数(万人)1291.11443.09117.8145.37218271.541626.91860能耗PJ 1.10 1.230.040.05 5.16 6.43 6.307.71碳排放千t 5.38 6.020.210.2533.3541.5538.9547.81表32008、2009年桂林市旅游活动能耗与碳排放统计表根据表3可知,2008年,桂林市旅游活动的总能耗为6.3PJ,旅游活动的碳排放量为38.95千t;2009年,桂林市旅游活动的总能耗为7.71PJ,碳排放量为47.81千t.3.4定量分析小结横向对比:桂林市的旅游业能耗与碳排都是主要来自于旅游交通,其次是旅游酒店,旅游活动的能耗与碳排占比最低.桂林旅游主要依靠自然山水资源,以观光类型为主,所以旅游活动的能耗与碳排的占比相对最低;而旅游交通方面则不可避免的产生大量能耗与碳排.因此,要充分考虑低碳节能的交通方式,如大力发展旅游公共交通系统和自行车旅游系统,以降低桂林旅游的能耗与碳排,同时也能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旅游者与居民的幸福感.纵向对比:桂林旅游的能耗有所增长,涨幅为18.56%,碳排的涨幅为18.78%.桂林旅游的能耗与碳排的增长是与桂林市旅游业接待量相关联的,加之2009年才提出低碳旅游概念,节能减排的意识还未能得到很好贯彻与实施,由此涨幅属于正常情况.4桂林低碳旅游的发展模式94--4.1在政府主导下构建低碳旅游城市在自身发展方面,桂林目前正在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迫切需要前瞻性、试验性、引导性的改革举措.桂林市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清洁能源、循环经济方面的发展.鼓励清洁能源的产业化发展,积极推广循环经济的应用,积极引入国际上先进的清洁技术与方法,才能促使桂林抓住旅游综合改革的重大机遇,完成桂林旅游产业的升级转型.同时,在发展低碳旅游城市中,要倍加关注城市生产与生活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效益.在区域联动方面,桂林市要充分发挥与区内南宁、柳州,与区外广东省的区域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南宁作为广西首府,又是东盟博览会的会址.桂林在建设低碳旅游城市时,要借组南宁的区域优势,吸引东盟甚至东南亚地区的优秀资源.同时应加强与广东省的交通衔接,多关注广东省等发达省份的旅游业发展态势,积极引入低碳化的旅游活动,更新旅游产品与环境.4.2在高铁背景下打造城市节能交通网络通过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使用清洁能源等方法来实现能耗降低.推广能源效率高的混合动力车,采用先进燃油技术,减少尾气排放.大力发展桂林城际高铁交通,为旅游业提供便捷、高效、低碳的交通服务.全面发展旅游交通租赁服务业.旅游城市需要大力发展快速的旅游公交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鼓励游客选择汽车租赁服务,大力推进自行车租赁、私家车租赁和合租等项目.优化游船、航空等交通条件,通过技术手段和能源原料变更等实现节能减排.4.3在生态保护前提下实现景区低碳旅游产品开发桂林市景区需要从资源保护、旅游活动节能、环境保护、能源管理和经营管理等路径着手,争取改善景区的经营与管理现状,实现旅游业的节能减排.在景区规划与开发期间,应遵循减量化原则,进行保护性开发并注重节能减排计划.采用梯度式开发,强化资源的循环利用.在景观运营期间,应科学控制游客容量,注意环境的承载力,以减少游客活动对旅游资源的影响.旅游活动的节能减排可以通过开发低碳旅游产品、绿色服务与消费等方式实现.提高低碳旅游产品的使用频率和利用效率,提倡主动计算碳足迹,并通过绿色旅游活动抵消碳排放量,增强公众的低碳旅游意识.景区游览方式应采用清洁能源车,游步道设计要考虑便捷性与景观效果.景观能耗是景区中最重要的部分,节能减排的工作任务最重.景观灯光效果采用太阳能灯光,路灯采用光控设施.循环利用水资源,卫生间采用低水量、强引力等设施.尽量利用自然水流制造水景,以减少喷泉、人造瀑布等水景的能耗,可以采用智能化的管理方式,建设数字化、自动化的景区管理系统,实现景区的数字化管理.4.4在人本理念指导下完善酒店业低碳化发展模式酒店低碳化运营是桂林市酒店行业实现低碳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与方法.实现桂林酒店的低碳化发展,可从能源节能、供水节能、绿色客房、绿色管理等路径实现.酒店建设要考虑风向、朝向、采光、建筑材料等对能耗的影响,应积极采用节能新理念、技术,应用可循环能源与建材,普及使用节能灯具,采用双路控制、声控等设施,多考虑自然取光,智能调节灯光亮度,减少照明能耗.温控方面应注重保温建材的使用,可考虑引进冰蓄冷技术,采用分时段控制运行,实时对空调机组进行智能化控制.确保对空调一年两次的保养与维修,以保证空调的正常运作,在换季期间可节约5%的空调运营费用.酒店的供水节能方面,卫生间采用低冲水量或引力免冲马桶设施、刷卡洗浴、感应式水龙头等.可以采用中水回收循环系统,用于绿地灌溉、景观喷泉.酒店的客房讲究健康、环保、生态,多布设无污染、可再生的材料.一次性客用品按顾客意愿尽量减少.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引进六西格玛管理方法,以顾客为主体来确定企业战略目标和产品开发设计的标尺,追求持续进步,改进服务水平,增加顾客价值;高度依赖统计数据,重视改善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管理能力,积极倡导勤于学习的企业文化.———————————————————参考文献:〔1〕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25):13-17.〔2〕黄文胜.论低碳旅游与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J].生态经济,2009(11):100-102.〔3〕石培华,吴普.发展低碳旅游的基本思路与重点举措[J].中国旅游报,2010(10).〔4〕刘益.中国酒店业能源消耗水平与低碳化经营路径分析[J].旅游学刊,2012(1):84-90.〔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95--。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 NO.6,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 UR NA L OF YU N NA NI N ST I TU T E OFS O CI A L I S M 276低碳旅游的发展研究 李海燕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9) 摘 要: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作为一种可量化的新模式,低碳化发展将可持续发展推进到真正的实践阶段,低碳旅游也将真正实现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和可持续旅游,成为旅游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对旅游业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低碳旅游;发展;研究作者简介:李海燕,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网络出版时间:2013-02-21 08:24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53.1133.D.20130221.0824.155.html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 NO.6,2012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277旅游景区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也只有这样,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旅游景区有效的营销策略会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参与到低碳旅游活动中来,从而真正使低碳旅游成为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提升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只有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去设计低碳旅游产品,实施有针对性的营销,才能使得低碳旅游不至于成为旅游景区的一句空的营销口号,才能将低碳旅游真正落到实处 三、低碳旅游发展的优势术等,实现煤的清洁、高效、安全使用。
同时,还要下大力气研究和开发利用绿色能源,所谓绿色能源是指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集中力量进行绿色能源的开发,绿色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已经上升到20%左右。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和“无烟工业”,十分有必要使用绿色能源,对旅游资源进行低碳化开发,从根本上改变旅游产业的能源与资源供给。
产业经济一、前言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愈发关注,“低碳”成为热门词汇,“低碳旅游”迅速成为时尚旅游的发展方向。
在旅途中如何减少碳的排放量,倡导健康生态、环保节能的低碳出游方式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就国内研究现状而言,大多学者对旅游感知的研究分为两部分:模型构建研究与实证分析研究。
相较于国内的低碳旅游研究,国外的研究要相对早一些也更加深入全面一些。
国内外学者对于旅游者在感知方面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有突破,在实践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成就,过去主要集中在对游客及目的地方面的研究,就目前低碳旅游迅速发展的情况来看 ,感知研究尚且不普遍,更不用说是建立在低碳旅游基础上的感知研究了。
笔者认为对游客感知的研究是发展低碳旅游必不可少的奠基石,只有充分了解游客对低碳旅游的认知,才能更有针对性的为低碳旅游的发展出谋划策。
因此,对游客低碳旅游认知度状况的调查研究刻不容缓。
旅游业素有“无烟工业”的美誉,但是伴随着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资源过度开发,旅游者的不恰当行为以及旅游企业的不合理安排,使得碳排放超标,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因此,发展低碳旅游刻不容缓。
低碳旅游的发展不仅是对旅游开发和产业规划提出了规范标准,更是对旅游者消费行为提出了明确要求,使其在食、住、行、游、购、娱等每一个环节都能将低碳理念贯彻始终。
通过对国内游客低碳旅游消费行为的调查研究,可以了解国内游客对低碳旅游的认知程度和消费现状,总结国内游客的低碳旅游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如何提高国内游客对低碳旅游的认知度及完善国内游客低碳旅游消费行为的可行性建议,促进旅游消费模式朝低碳化方向发展。
同时,还可为旅游企业和相关部门制定低碳旅游政策、开发低碳旅游产品提供启示和借鉴。
二、相关概念界定(一)低碳经济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对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新型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旅游发展途径的研究作者:廖光萍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9期“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概念下衍生出来的概念,是基于全球气候变化和日益严重的环境、能源问题而提出的。
本文认为低碳旅游可从旅游者的低碳化和旅游地的低碳化两条途径实现。
旅游者的低碳化需要培养旅游者低碳意识,借助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六方面来实现。
旅游地的低碳化从低碳旅游景区的建立和社区居民低碳意识的培养两方面来实现,其中,低碳旅游景区根据形成原因可分为自然低碳旅游景区和人工低碳旅游景区。
自然低碳旅游景区主要依靠碳汇资源体来建立,人工低碳旅游景区需要人为构建低碳旅游吸引物和低碳设施来实现。
而政府既要对旅游者进行低碳引导,又要对旅游地进行行政监督。
一、低碳旅游概述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是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明确提出,之后在全世界被广泛引用。
各个领域迅速对低碳经济做出响应,并与之结合衍生出一系列新概念:低碳城市、低碳生活、低碳产业、低碳旅游……一些高校专门开设了低碳专业,研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日益严重的环境、能源问题的主要途径。
低碳旅游(Low Carbon Tour)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并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低碳旅游的概念在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迈向低碳旅游业”的报告中提出,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倡导低碳化的旅游方式。
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炭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与对环境损害最小化的全新旅游发展方式,是对低碳经济的响应[1]。
低碳旅游着眼于对旅游发展中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控制,通过发展低碳旅游设施、营造低碳旅游景区、培养低碳旅游理念,减少旅游过程中的碳足迹,从而达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旅游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各个领域的重要追求,文化旅游也不例外。
文化旅游作为一种融合了文化内涵与旅游体验的活动形式,在为人们带来丰富精神享受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挑战。
那么,如何在文化旅游中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绿色低碳发展。
简单来说,就是在发展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文化旅游而言,这意味着要在旅游规划、开发、运营和游客体验等各个环节,都充分考虑绿色低碳的理念和实践。
在旅游规划和开发阶段,应充分尊重当地的自然和文化生态。
许多文化旅游目的地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在规划时,要进行科学的评估和论证,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性建设。
比如,在古建筑修复和保护方面,应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使用环保材料和传统工艺,减少对原有结构和风貌的破坏。
对于自然景观,要划定保护区域,限制游客数量,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交通是文化旅游中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
因此,优化交通方式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之一。
一方面,可以鼓励游客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如高铁、地铁、公交等,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
相关部门可以加强公共交通的线路规划和服务质量,提高其便利性和舒适性,吸引更多游客选择。
另一方面,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如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在景区内设置充电桩等设施,为新能源车辆提供便利。
同时,还可以发展绿色骑行和徒步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欣赏风景的同时,也能减少碳排放。
在景区的运营管理中,能源的节约和资源的循环利用至关重要。
景区可以采用节能照明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降低能源消耗。
对于水资源,要加强管理和循环利用,推广节水器具和污水处理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在垃圾处理方面,实行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减少垃圾的填埋和焚烧,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低碳旅游研究现状及前景 当全球变暖、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成为人们街头巷尾热议的词汇时,节能减排、低碳经济逐渐上升为全球性问题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作为负责任国家毅然做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承诺。作为届时增加值占GDP6%、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①的旅游业注定应承担起必要的减排责任。分析其主要因素有三个:第一,旅游业本身是低碳产业,在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中有着先天优势。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2008年旅游发展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占人类活动所有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9%。②第二,森林、湿地、海洋既是推行碳汇机制的主要载体,又是旅游业中重要的自然旅游资源,可见旅游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与碳汇体的开发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第三,旅游业是窗口行业,有助于推动低碳教育、传播低碳理念,并向世界有效展示我国在低碳行动的努力和成效。1
尽管旅游业被誉为低碳产业,但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耗费仍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占旅游业碳排量绝大多数的交通和住宿业,在节能减排上具有较大的空间。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我国到2020年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世界第四大客源国,若仍按照传统的生态旅游方式运作,必将产生较多弊端。而低碳旅游比生态旅游具有更为丰富而明确的内涵,是旅游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国外低碳旅游理论研究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伴随着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旅游等时代主题,国外低碳旅游理论研究逐渐兴起。
1.碳排量计算。国外相关低碳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碳排量的计算,涉及包括国际/国内旅行航空、游艇、旅游食品生产与销售、住宿业、休闲活动以及旅游者个人碳足迹等旅游相关领域。AndreasSchafera&DavidG.Victor(1999)设计了用于计算国内和国际旅行交通碳排量模型,并计算出各类旅行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量,认为在工业化地区,飞机和高铁已成为出行的主要方式,自驾车旅行将在2050年呈下降趋势,若没有任何政策干扰,到2020年,旅行交通的碳排放量将止涨回稳;但在发展中国家,自驾车旅行仍持续上升,届时将成为所有旅行交通工具中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2当然,就目前而言,占碳排量最大的仍属航空业。IngaJ.Smith&CraigJ.Rod-ger(2009)精确地计算出2005年以新西兰为旅行目的地及以新西兰为旅游客源地的国际航空碳排量,并指出,目前新西兰国内任何一个碳中和策略都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因此,国际组织依旧面临着碳汇的巨大挑战。3除飞机外,游艇也成为新西兰的重要旅行交通工具,OliverJ.A.Howit,tVin-centG.N.Revo,lIngaJ.Smith&CraigJ.Rodger(2010)运用基于行为的自下而上测量模型来计算游艇往返新西兰的碳排放总量,研究还发现当对碳定价影响进行分析时,国际游艇旅行需求量相对于国际航空旅行需求量会有更为明显的下降趋势。4某些食品比其他产品会制造出更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因此,在旅游相关领域控制其使用量将对气候变迁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StefanGssling,BrianGarrod,CarloAal,lJohnHille&PaulPeeters认为对旅游业中的食品进行管理可以减少旅游业的碳足迹。5
如果说以上学者是对旅游业单个领域碳排放量的研究,那么以下学者则综合考虑了旅游者完成一次旅行所涉及的各个方面。SusanneBecken&MurrayPatterson(2006)综合考虑了交通、住宿以及旅游者的休闲活动这三大领域,分别应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模型来测算新西兰国内旅游者和入境旅游者的碳排放总量,并比较了两个模型的优缺点,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6而Nae-WenKuo&Pei-HunChen(2009)则运用生命循环理论,计算出每位旅游者每次赴台湾澎湖列岛旅游所排放的各类杂物,研究发现,飞机是所有旅游交通中能源耗费和碳排量最大的,因此政府应想办法提升游客在澎湖列岛的逗留时间、减少其往来澎湖列岛的次数以降低每人次旅游碳排量。7
2.其他相关研究。国外其他相关低碳旅游的研究还包括碳补偿策略的探讨、国际性政策对旅游业碳排放量的影响等内容。 SusanneBecken(2004)通过问卷调查分别采访了旅游者和旅游业专家对旅游业碳排量的看法以及相对应的碳补偿措施,调查显示,大约近一半的旅游者认为气候变化与旅游相关,而愿意植树的居然有48%,当然他们认为植树的利处有很多,并不仅仅是碳吸收这一项功能。而旅游业专家们认为气候的改变会对旅游业造成潜在的威胁,但不同意旅游业的石化能源消费以及随之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一说法。8征收碳税常常被认为是降低碳排量的有效方法,但RichardS.J.Tol(2007)的研究却得出碳税对于旅行行为的影响很小,他认为一旦征收碳税,远程旅游目的地和跨大洲旅游目的的游客量会大幅度减少,但其他中程旅游目的地人数则会增加。“欧美航空开放协议”(EU-USOpenSkiesAgreement)已于2008年3月正式实施。KarenMayor,RichardS.J.Tol(2008)调查从美国到欧洲的旅游人数变化以及相对应的二氧化碳排量变化,发现从美国到欧洲的航空乘客人数会随着机票价格的大幅下降而出现大于1%~14%的增加,但这种增加并不会引起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因为到除欧洲外的其他目的地的人数会相对应大幅下降。9StefanGssling,JohnBroderick,PaulUp-ham,Jean-PaulCeron,GhislainDubois(2007)探讨了相关组织提出的用于补偿温室气体排放的碳补偿/碳抵消策略,认为这些策略在计算碳排放量、补偿措施、价格水平、公司结构以及评估过程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并进而研究了这些碳补偿策略的有效性和可信性。
二、国内低碳旅游理论研究 国内的相关研究大多数聚焦于概念解析、实现路径、低碳城市/低碳景区建设等定性研究层面。受国外研究影响,近年来,相关碳排量的定量研究也与日俱增。
1.低碳旅游概念解析。低碳旅游缘起于后工业时代,尚属于一个全新的概念。刘啸(2009)认为低碳旅游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在旅游过程中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的理念,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目标。11该概念认为旅游六要素应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节能减排,以实现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旅游。可见,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在旅游目的地、旅游规模、旅游内涵上是完全不一样的,12发展低碳旅游可以明确努力方向、弥补生态旅游在旅游对象、旅游者、旅游过程上模糊不清的不足。13在谈到具体的节能减排上,蔡萌、汪宇明(2010)给出了更为清晰的定义: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14因此,低碳旅游是在保证旅游者旅游质量不降低甚至提升的前提下,实现旅游经济增长与旅游业碳排放脱钩这一目标的新型旅游方式和管理理念。15为什么低碳旅游能使旅游质量不降反增?周永博、沙润(2010)认为低碳旅游是人类面对气候变化寻求旅游活动方式和旅游产业形式创新的结果,将催生出以低碳体验为基本吸引物的全新旅游方式。16
综上所述,作者将低碳旅游定义为涉及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旅游主管部门等多个主体,通过宣传教育、技术改进、机制设立等方式,实现旅游行为改变、旅游吸引物创新、管理方式转变,最终达到旅游经济增长与旅游业碳排放脱钩以及低能耗、低污染条件下的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
2.低碳旅游的实现路径。在考虑低碳旅游概念的基础上,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即如何发展低碳旅游,实现旅游业的低碳化。石培华、吴普(2010)1给出了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的基本思路:第一,狠抓重点环节,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第二,规划先行,从源头趋利避害。而在具体的措施方面,王辉、宋丽、郭玲玲(2010)提出旅游活动的细节约束、开展碳补偿活动以及增强低碳基础设施建设是目前我国旅游业实现低碳化的有效措施。17蔡萌、汪宇明(2010)则在前者的基础上增加了营造低碳吸引物(设计低碳旅游产品)、培育碳汇旅游体验环境两项措施,认为这几项是旅游业响应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行动,为生态文明新时代背景下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指向。14当然,为了合理控制、分担或转移低碳旅游体验的内部成本,低碳旅游产品设计、低碳旅游制度安排、低碳旅游观念培养三者必须紧密结合起来。16此外,廖忠明、王国权、卢志红、刘良源(2010)提出了“最佳低碳旅游运营模式”,即:因地制宜发展低碳旅游业;做好内合外联,产业共兴,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之路;积极发挥旅游业的带动功能;政府制定实施低碳化激励政策。12
3.低碳旅游城市及旅游景区的建设。除了以上从宏观方面提出的低碳旅游实现路径外,相关学者还就某个具体城市及景区给出了完整的低碳旅游建设方案。
在低碳景区建设方面,刘啸(2010)在其《低碳旅游———北京郊区旅游未来发展的新模式》一文中勾勒出低碳旅游区建设的理想方案,该方案在选址、用地规模、规划布局、建筑规模、材料选择方面均给出了合理的建议,并提出在交通和行走、建筑、饮水、食用物品、取暖和煮食、娱乐旅游、垃圾处理等七个方面的低碳化方案。13王辉、宋丽、郭玲玲(2010)则以大连为例,在对岛屿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大连海岛低碳旅游的发展提出一系列建议,包括采取碳补偿活动、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17
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黄文胜(2009)依据台湾坪林低碳旅游景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创建低碳旅游景区,推广低碳旅游理念,实践低碳旅游行为,为创建低碳城市打好基础。18俞棋文(2010)则研究了具有上海特色的低碳旅游开发模式。19而蔡萌、汪宇明(2010)指出低碳旅游城市应基于“减排、微排、中和”的技术经济原理,在充分揭示和认知城市“碳源、碳汇、碳流”机理和现状的前提条件下,按照“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与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三低三高”要求,全面改造和提升旅游城市的旅游业能级和质量水平,促进城市成为生态宜居、产品供给低碳化与体验环境畅爽。14
4.碳排放量研究。受国外研究影响,近几年,国内也逐渐兴起碳排量的研究。
侯文亮(2010)列举了包括UNWTO测算法、CDM基准线法、Kaya公式等国外相关碳排放量的计算模型,并比较了各测量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15罗芬、钟永德、王怀採(2010)认为旅游是旅游经营部门从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