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 格式:doc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28
浅析《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中年危机秦天弋《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发表于1915年,是艾略特早期的成名作之一。
20世纪上半叶英国最著名的诗歌评论家F. R. 利维斯在《英语诗歌的新方向》中指出,这首诗显示出与浪漫主义传统的彻底决裂,标志了诗歌新时代的开端。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这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歌进行了海量研究,但诗中所呈现的中年危机的主题迄今鲜有人涉及,也无人运用荣格心理学理论来分析该主题。
1 普鲁弗洛克的中年危机中年危机是加拿大心理学家艾略特·雅克创造的术语,意指40-60岁之间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 容易产生生理及行为的不适应和情感的不平衡。
人们会意识到生命已过半、死亡临近,并可能会经历一段人生低潮,如同字母U的底部。
人到中年的普鲁弗洛克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
他对身体衰老和死亡迫近感到恐慌,对自己无聊透顶、缺乏激情的生活状态不满,想要改变又缺乏勇气,想用叛逆的行为来缓解压力。
处于“心理更年期”的他遭受多种负面情绪的袭击,有着典型的中年危机的表现:他对自己的身体感到自卑:头发稀疏、开始谢顶;肌肉萎缩,细胳膊细腿。
在精神上也不自信:认为自己愚钝可笑、像个丑角。
为了抵御这种恐慌,看起来年轻有活力,他想追随时尚的步伐:穿上白色法兰绒的裤子,卷起裤腿在海滩散步,却畏首畏尾。
接着两个问句:“我要把头发往后分吗?我可敢吃桃子?”“‘头发后分’”是放荡不羁的波西米亚式风格。
在1910 年代,桃子被认为不易消化,吃的时候要十分谨慎。
‘吃桃子’对普鲁弗洛克而言是大胆的象征,代表着年轻人的鲁莽和无所顾忌。
”[1]因此,他试图通过对年轻人的服饰、发型和行为举止的模仿来重返青春。
对死亡的思考也是中年危机的表现之一。
人到中年往往意识到自己所剩的时日不多,对死亡的焦虑与日俱增。
诗歌开头那一段拉丁文的讽刺短诗暗示了普鲁弗洛克的处境如同圭多,身处现代的人间地狱,表明了他对死亡的恐慌。
所以,他坦承自己并非施洗约翰那样舍生取义的先知,而且还暗自庆幸并宽慰自己,他的头被端在盘子里不过是假想。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修辞及其功能
弗洛伊德·普鲁弗洛克(Florence Puccini)是一位著名的意大利歌手和音乐家,他的音乐作品以深情伤感的旋律闻名于世。
作为一个意大利歌手,普鲁弗洛克的作品中充满了修辞手法,而这些修辞手法对于表达他的感情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普鲁弗洛克的歌曲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便是比喻。
他的歌曲中,常常把感情中的痛苦和孤独比作一个被孤立的人,这是一种比喻的修辞手法,他用这种修辞手法来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例如,他的歌曲《我孤单的心》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我孤单的心就像一个被孤立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被遗弃。
”这句歌词形象地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心痛。
另外,普鲁弗洛克也常常使用排比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他的歌曲《我的爱情》中,他用了很多排比句来表达自己的痛苦,比如:“我的爱情就像一只落单的小鸟,无处可去,无处可寻。
”这句歌词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令人感受到普鲁弗洛克的悲伤情绪。
此外,普鲁弗洛克的歌曲中也有一些反复的修辞手法,比如在他的歌曲《爱的意义》中,他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对爱的思考。
例如,在歌曲中,他反复地唱道:“爱是什么?爱是什么?爱是什么?”这句歌词中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令人感到普鲁弗洛克对爱的无助和痛苦。
总之,弗洛伊德·普鲁弗洛克的歌曲中充满了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使他的歌曲更加深刻,也使他的歌曲更加深入人心。
普鲁弗洛克的歌曲中的修辞手法,不仅可以使他的歌曲更有表现力,更能使他的歌曲更能打动人心。
- 250-校园英语 / 文艺研究论《J. 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用典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张文俊【摘要】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T.S.艾略特的代表作《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多次提到《圣经》中的典故,描述了一个渴望爱情却又胆小懦弱的中年男子的形象。
本文分析诗歌中的用典来揭示诗歌主题。
【关键词】《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圣经》 典故T.S.艾略特是美国著名诗人、评论家和剧作家,194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其代表作包括《荒原》、《四个四重奏》等。
《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艾略特的早期诗作。
这首诗描写了主人公普鲁弗洛克去参加宴会途中以及面对现实世界时所体现的内心的脆弱、痛苦和怯懦。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该诗的研究主要是从隐喻、语用学、语言艺术、讽刺手法等角度来分析。
诗歌中多处提到了《圣经》中的故事,因此本论文将从“互文性”的角度重点分析诗歌中的典故,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诗歌表达的主题。
20世纪60年代,法国当代文艺理论家克里斯蒂娃最早在《符号学:解析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互文性”这一术语,并在《小说文本:转换式语言结构的符号学方法》中详细论述了“互文性”概念的内容。
互文性可以理解为两个具体或特殊文本之间的关系,以及某一文本通过记忆、重复、修正向其它文本产生的影响。
“克里斯蒂娃认为,每个文本的外观都是用马赛克的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情歌》中大量引用了《圣经》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原型,将西方古典文明与现代诗歌有机结合,富含深刻的蕴意。
艾略特曾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诗人不能超越传统,只能在意识到整个文学传统“同时存在”的前提下进行创作,这就是诗人创作时必须具有的“历史感”。
《情歌》中出现的多处经典作品和《圣经》用典体现了现在文本与过去文本发生互文性作用,体现了其“历史意识”的创作原则。
诗歌意义的阐发在得到延伸的同时,也由此生发出多种解读的可能。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第一节解读如何理解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第一节解读普鲁弗,普鲁弗论救赎定义为:“普鲁弗救赎是指上帝通过耶稣基督的受难、死亡和复活以及他的救赎之旅,拯救人类免受罪恶及其后果的宝贵恩典。
” 。
就基督教讲,普鲁弗救赎论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耶稣基督的受难,死亡和复活,上帝解除了我们罪恶的强力和作用,使我们能够以上帝原有的爱和信任重拾祂的生命和恩典。
普鲁弗情歌,普鲁弗情歌是一种由美国的普鲁弗人创作的歌曲,它通常有轻快的旋律,旨在表达爱情、欢乐和惆怅的情感。
歌词多以具有美国风情的形式讲述爱情故事;旋律通常是一系列变调、重复的格子旋律和节奏,听起来会令人欢乐。
普鲁弗情歌第一节,费利克斯·普鲁弗的情歌(Philip Peace Songs)是英国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作词家和指挥家的经典之作。
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用他无尽的才华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了多样的乐趣和思想。
费利克斯·普鲁弗的情歌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当时流行于英国低声部落和其它地方。
它们是由普鲁弗精心创作的歌曲,歌词中经常出现和情感有关的主题,如爱情、友谊、思乡之情等。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第一节解读,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英国浪漫派诗人威廉·普鲁弗洛克(William Wordsworth)的一部重要作品。
它是以物zhi怀的抒情诗,描写了无尽的爱情、美的追求和自然的感受。
这首诗的第一节描绘了一个人穿梭在杜尔兹河边寻找爱情的故事。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我孤独如一朵云)开篇出发,普鲁弗洛克把自己的心情比作一朵自由飘荡的云,体现出他灵魂的空旷无助。
接着说到“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它高翔越过山谷丘陵),把自己比喻成自由自在的云,从而形象地诉说了那种对爱情的向往与渴望。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突然惊喜地看见一群)因于看见了一群人,普鲁弗洛克被这一惊喜地见到的“一群”所吸引,他们都是在“dancing in the dale”(在山谷中跳舞),他把这一情景表达地非常生动。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奇思妙喻的赏析作者:李慧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05期摘要:《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艾略特早期诗歌的代表作,由于早期受到玄学派影响较深,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奇思妙喻使诗歌言之有物而不失幽默感,同时也达到了他所提倡的非个人化的效果,并且增加了诗歌的新颖性,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主要分析了《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一诗中艾略特运用的奇思妙喻及其达到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艾略特奇思妙喻一、引言T.S.艾略特是20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和评论家,194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诗歌和文学评论对现代文学影响深远。
他重视文学传统,并从文学传统中汲取养分,为诗歌的新发展探索道路。
17世纪玄学派作为文学传统的一部分,为艾略特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灵感,也为他的诗学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史蒂夫·埃利斯(2009)在其书中谈到艾略特将玄学诗人作为欧洲传统的一部分,将玄学派的“奇思妙喻”视为情感与思想的结合,也提到了艾略特诗学理论源于玄学诗人的诗学理论,由此可见艾略特受到玄学派影响之深。
根据约翰·安东尼·卡顿(1928)编撰的《文学术语与文学理论词典》,奇思妙喻是作者花费心思构想出的奇特的比喻,包括暗喻、明喻、夸张或矛盾修饰法,目的是通过其蕴含的才智与独特性达到使读者感到惊奇与快乐的效果。
奇思妙喻也分为不同的种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玄学派所使用的奇思妙喻,这一手法成了约翰·邓恩为代表的17世纪玄学派诗人标志性手法。
到了18世纪,人们认为玄学派诗歌过于牵强与反常而淡出文坛。
经过近两个世纪的沉寂,在二十世纪初T.S.艾略特的诗歌与诗论使之又恢复了生机与活力。
艾略特将奇思妙喻视为一种修辞手段大加赞扬,他认为“奇思妙喻是对某一修辞手段精雕细琢、推演深化,使其进入创造性思维所能达到的境界”(李正栓&李云华,2009)。
在他的《玄学诗人》一文中,他赞扬了玄学诗人试图寻找语言对等物去表达思想与情感所做的努力。
· 19 ·外国文学【摘 要】T·S 艾略特在他的代表作《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完整地展现了他的现代主义文学观。
普鲁弗洛克身上的犹豫不决和不作为使他成为现代社会中绝望迷惑的人们的代表。
这首诗中艾略特最常使用的技巧是典故和讽刺等。
在理想主义和理性之间的挣扎导致了普鲁弗洛克现实中的无能。
本文将就现代主义诗歌的特征对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进行分析和赏析。
【关键词】现代主义 典故 无能 犹豫《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现代主义文学特征卫雪然一、现代主义十九世纪后期,工业革命兴起,巨大的变革冲击并改变了人类千百年的文化传统,伴随着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兴起,以及人们工作方式的转变,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个体的人产生了难以抑制的孤独感。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现代主义这种文学风格开始出现,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通常采用一些不同于以往的写作理念和方法,其采用的文学表达方法是现代的时代所特有的,现代主义提倡在宗教教育中融入现代的思想,抗拒宗教中的一些超自然因素,认为超自然因素并不重要。
二十世纪的时候,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文学思潮出现在了文学史上,一般认为现代主义存在于1910年至1930年或者1965年之间。
与之前的古典主义不同的是,现代主义代表了新的思考和生活方式,也催生了人们思想的转变。
现代主义文学最显著的是特征就是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其文学思想主要与隔离,孤独这样的话题有关,常采用意识流的写作方法。
比如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就体现了现代主义作家对意识流的偏爱。
现代主义的文体学特征主要有间接表达,自由联想,意识流和内心独白。
二、本诗中的现代主义特征在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优秀的作家做出了贡献,T·S 艾略特就是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除了现代主义诗歌共有的特征以外,艾略特的诗歌更有其独特的风格。
首先,对社会文化的反映。
蟹立坚刿一个现代人的人生幻灭——《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之探讨施薇(安徽财经大学外语学院,安徽蚌埠233042)摘要:《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二十世纪杰出的现代派诗人T.S.丈略特早期的一部重要作品.也被公认为是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开篇巨著。
在诗中艾略特通过多种现代主义技巧塑造了一个现代都市人的典型形象,揭示了西方现代人的精神荒原现象。
本文试从诗歌中的意象及女性意识方面探讨现代人的人生幻灭的原因和过程,,关键词:现代人意象女性意识1915年艾略特以一首a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揭露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荒原,从而成为两力‘现代主义的开篇巨著。
普鲁弗洛克也成了现代人的代表,阕为寂寞、孤独及无所作为带来的恐慌,他试图在男女感情上寻找精神寄托和安慰,并且决定去赴一名女子的约会,而这场约会,从一开始就注定足失败的,冈为现代人普鲁弗洛克的分裂人格和他自身的精神荒原让他失去了的“爱的能力”。
“那么就让咱们去吧。
我和你,趁黄昏正铺展在天际像一个上了麻醉的病人躺在手术台上”这是该诗的开端,主人公普鲁弗洛克如同一个梦游者开始引领读者走向他那暂不可知的目的地。
而“我和方都好,其实都是从自身利益考虑,想同时拥有林顿的社会地位和希思克利夫一样的自由灵魂,伞然不顾自己的这种自私自利的想法不仅伤害了希思克利夫的感情,而且对林顿也是不公平的。
三年后再次见到希恩克利夫,她明知自己身为人妇却不顾丈夫的感受,仍想独占希思克利夫的灵魂与爱情,她不能克制自已的私欲,任其发展,最终不但伤害了丈夫的真心,还引狼入室,使得希思克利夫得以对整个画眉山庄进行报复。
可以说这一切根源都是凯瑟琳的自私欲望造成的。
在小说中,艾米莉将爱情中的女性自私性和独占性深刻地表现出来,使这一人物更丰满,更真实。
三、次要人物的自私性除了男女主角.一些次要人物的自私性也或多或少推动了悲剧的最终发生。
欣德利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作为凯瑟琳的哥哥明知她爱着希思克利夫.却竭力羞辱希思克利夫.压制真心相爱的爱情。
论艾略特《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现代性特色摘要:英国著名诗人t·s·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一首典型的现代主义诗歌,其现代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意识流技巧的运用上:内心独白、碎片并置、自由联想、时空倒置。
意识流技巧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表现时空,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关键词:t·s·艾略特《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现代性意识流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t·s·艾略特(1888—1965)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巨匠,集诗人、批评家、剧作家和编辑于一身。
在他创作的众多诗歌中,最有名的有四首:《普鲁弗洛克的情歌》(1917)、《荒原》(1922)、《空心人》(1925)、《四个四重奏》(1943)。
其中《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以下简称《情歌》)是其早期诗歌创作实践的实验之作。
他意欲创作出完全不同于传统诗歌的标新立异之作,彻底和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诗歌传统决裂,从而成功地挽救诗歌于危机之时。
他早期的实验诗歌于1917年结集出版,命名为《普鲁弗洛克与其他观感》。
在这本诗集中,《情歌》被排在首位,其重要性已不言自明。
这首诗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其采用意识流技巧来模仿一个现代人支离破碎的意识(更确切地说,无意识)片段。
《情歌》描述的是普鲁弗洛克要和一位女士幽会的心理历程。
诗中所发生的事情按照物理时间来计算的话,可能就短短几分钟,但它却涵盖了普鲁弗洛克的一生,包括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这首诗内容的丰富性主要应归功于现代主义创作技巧意识流的运用。
二意识流按照m·h·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术语汇编》,意识流这个术语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其《心理学原理》(1890)一书中首次使用的,用来描述“处于清醒状态下的意识之中的连绵不绝的感觉、思想和情感之流”。
自此之后,常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小说的一种叙事方法”。
更确切地说,它指的是“长段长段的内省,叙事者在其中详尽地记录下人物头脑中一闪而过的意识”。
《J ·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文学与文化解读摘要:与艾略特的其他诗作相比,其早期诗歌代表作《J ·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较少受到读者和学界的关注。
实际上,这部受到时代潮流和其他作家影响的作品是形成艾略特诗风的关键,是相助艾略特走向“荒原时期”的肇始之作。
艾略特以诗歌主角普鲁弗洛克为中心,既描绘了他所在社会的文化缺失,也揭示了他身处人群的庸俗浅薄;既勾勒了其性格之迁延愚懦,也展示了其内心之丰富敏感,而这些情形则与古代西方璀璨文化与优美人格形成了鲜明对比。
艾略特的信仰与渎神、怀古与讽今、劝诫与反讽、严肃与谐谑、绝望与希望、真挚与不恭,在《J ·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形成某种张力,构成了诗歌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孤独;边缘;意象;典型;诗歌;文学;文化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0)03-0066-04(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李琪∗∗∗第40卷第3期绥化学院学报2020年3月Vol.40No.3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Mar .2020收稿日期:2019-09-29作者简介:李琪(1974-),女,吉林四平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外国文学与西方文论研究。
基金项目:2018年度黑龙江省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二十世纪英国文化批评代表人物研究”(HDYJW2018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纵观艾略特的创作情形,《J ·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在诗风上模仿法国象征派诗人儒尓·拉福格(Jules Laforgue ),处于艾略特的诗歌创作从模仿他人风格到形成自我特色的转折点上。
艾略特在诗中解剖了J ·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这个忠于“心中的自我”的人在前往求爱赴宴途中之所见、所思、所感等错综复杂的矛盾心理,反映出一代知识分子面对生活时产生的情绪。
从隐喻与用典看《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现代性作者:刘倩茹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刘倩茹(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摘要:《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一首奇特的情诗,是现代主义诗人T.S.艾略特的重要诗作,它不仅展现了主人公普鲁弗洛克的懦弱、逃避与痛苦,更影射了西方现代社会衰败、无序的现状。
本文试图从文本细读的角度,聚焦诗歌中人称代词“你”的隐喻和诗中典故的运用,来探讨诗歌对当时庸俗、丑陋、无聊的现代社会的揭露与批判。
关键词:艾略特;《普鲁弗洛克的情歌》;隐喻;用典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185-03作为最伟大的现代主义诗人中的一员,T.S.艾略特从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初期就开始描绘西方世界文明的衰败与没落,其最早出版的诗集《普鲁弗洛克及其他的观察》(1917年)已经显现出了与19世纪英美诗坛传统诗歌截然不同的特征。
在《普鲁弗洛克及其他的观察》这部诗集中,艾略特展现了西方颓废、奢靡的都市生活和庸俗、丑陋的精神文化,同时也聚焦了生活在这样的境况下的西方人萎靡不振的心灵状态。
这部诗集中的《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下文简称《情歌》)则是被视为艾略特的代表作品,在众多学者眼中更是将其视为艾略特代表作《荒原》的前奏。
一、人称代词“你”的隐喻在诗的开篇,诗人艾略特就用了两个人称代词——“你”和“我”,同时在场景的设置上也表现了两个人正要一起去某个地方。
这里的“我”是叙述者,即全诗的主人公普鲁弗洛克,而作为非常重要的陪伴者和倾听者“你”又是谁呢?人称代词“你”虽然在诗中出现的次数不多,但在普鲁弗洛克挣扎、迷茫、痛苦的时候,似乎总有一个“你”,一直在陪伴着他,见证着他的内心活动。
这里的“你”不仅是跟随在他左右的影子,更是他的知己,从始至终倾听着他内心的声音。
许多研究《情歌》的学者都认为,文中的“你”是主人公普鲁弗洛克所分化出的另一个自我,《情歌》也是普鲁弗洛克的内心独白。
,. S’io credesse che mia risposta fosse
A persona che mai tornasse al mondo, Questa fiamma staria senza piu scosse. Ma perciocche giammai di questo fondo Non torno vivo alcun, s’i’odo il vero, Senza tema d’infamia ti rispondo. 假如我认为,我是回答一个能转回阳世间的人, 那么,这火焰就不会再摇闪。但既然,如我听 到的果真没有人能活着离开这深渊,我回答你 就不必害怕流言。
Let us go then, you and I, 那么我们走吧,你我两个人, When the evening is spread out against the sky ,. 正当朝天空慢慢铺展着黄昏
Like a patient etherised upon a table;
好似病人麻醉在手术桌上; Let us go, through certain half-deserted streets,
我们走吧,穿过一些半清冷的街, The muttering retreats
那儿休憩的场所正人声喋喋; Of restless nights in one-night cheap hotels
有夜夜不宁的下等歇夜旅店 And sawdust restaurants with oyster-shells: ,. 和满地蚌壳的铺锯末的饭馆;
Streets that follow like a tedious argument
街连着街,好象一场讨厌的争议 Of insidious intent
带着阴险的意图 To lead you to an overwhelming question...
要把你引向一个重大的问题…… Oh, do not ask, ``What is it?
''唉,不要问,"那是什么?" Let us go and make our visit.
让我们快点去作客。 ,. In the room the women come and go
在客厅里女士们来回地走,
Talking of Michelangelo. 谈着画家米开朗基罗。
The yellow fog that rubs its back upon the window-panes,
黄色的雾在窗玻璃上擦着它的背, The yellow smoke that rubs its muzzle on the window-panes 黄色的烟在窗玻璃上擦着它的嘴,
Licked its tongue into the corners of the evening, 把它的舌头舐进黄昏的角落, ,. Lingered upon the pools that stand in
drains, 徘徊在快要干涸的水坑上;
Let fall upon its back the soot that falls from chimneys, 让跌下烟囱的烟灰落上它的背,
Slipped by the terrace, made a sudden leap, 它溜下台阶,忽地纵身跳跃, And seeing that it was a soft October night,
看到这是一个温柔的十月的夜, ,. Curled once about the house, and fell
asleep.
• 于是便在房子附近蜷伏起来安睡。 • And indeed there will be time 呵,确实地,总会有时间
• For the yellow smoke that slides along the street, 看黄色的烟沿着街滑行,
• Rubbing its back upon the window-panes;
• 在窗玻璃上擦着它的背; • There will be time, there will be time ,. • 总会有时间,总会有时间
• To prepare a face to meet the faces that you meet; 装一副面容去会见你去见的脸;
• There will be time to murder and create, 总会有时间去暗杀和创新,
• And time for all the works and days of hands 总会有时间让举起问题又丢进你盘里的
• That lift and drop a question on your plate; 双手完成劳作与度过时日;
• Time for you and time for me, ,. • 有的是时间,无论你,无论我,
• And time yet for a hundred indecisions,
还有的是时间犹豫一百遍,
• And for a hundred visions and revisions, 或看到一百种幻景再完全改过,
• Before the taking of a toast and tea. • 在吃一片烤面包和饮茶以前。 In the room the women come and go
• 在客厅里女士们来回地走, • Talking of Michelangelo. 谈着画家米开朗基罗。 ,. •
And indeed there will be time
• 呵,确实地,总还有时间 To wonder, “Do I dare?“ and, “Do I dare?“
• 来疑问,"我可有勇气?""我可有勇气?"
Time to turn back and descend the stair, • 总还有时间来转身走下楼梯,
With a bald spot in the middle of my hair--
• 把一块秃顶暴露给人去注意—— ,. (They will say: “How his hair is growing
thin!“)
•
(她们会说:"他的头发变得多么稀!") My morning coat, my collar mounting firmly to the chin,
• 我的晨礼服,我的硬领在腭下笔挺,
My necktie rich and modest, but asserted by a simple pin--
• 我的领带雅致而多彩,用一个简朴的别针固定—— ,. (They will say: “But how his arms and legs
are thin!“)
•
(她们会说:"可是他的胳膊腿多么细!") Do I dare • 我可有勇气
Disturb the universe? • 搅乱这个宇宙?
In a minute there is time • 在一分钟里总还有时间 ,. For decisions and revisions which a
minute will reverse. 决定和变卦,过一分钟再变回头。
For I have known them all already, known them all: 因为我已经熟悉了她们,熟悉了她们所有的人—— Have known the evenings, mornings, afternoons, 熟悉了那些黄昏,和上下午的情景, I have measured out my life with coffee spoons; 我是用咖啡匙子量走了我的生命; ,. I know the voices dying with a dying fall
我熟悉每当隔壁响起了音乐 Beneath the music from a farther room. 话声就逐渐低微而至停歇。 So how should I presume? 所以我怎么敢开口?
And I have known the eyes already, known them all-- 而且我已熟悉那些眼睛,熟悉了她们所有的眼睛—— The eyes that fix you in a formulated phrase, 那些眼睛能用一句成语的公式把你盯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