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适先生,容忍与自由

  • 格式:docx
  • 大小:17.11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胡适先生《容忍与自由》有感近来闲来无事坐在书房,以前没有读过的《红楼梦》、《三国演义》、《复活》等书再读来仍然饶有兴致,小说的故事总是那么令人着迷。也有非小说的,不经意间瞥见书角一本胡适先生的《容忍与自由》,翻阅了一下午也很惬意。

胡适先生,是我敬仰的先生。他是民国时期著名学者,于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有深入研究和贡献。一生坚持民主自由理想而不辍,作为新文化运动领袖及五四运动核心人物,推动了中国近代文明进程。历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同时,他用自己推行的白话文,开启民智,身体力行地去追求民主,是世代青年的榜样。《容忍与自由》是先生的一部杂文选集,收录了18篇先生的经典杂文,行文流畅,说理深致,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有启发。

以前读胡适先生的书,多半是因为老师的作业的缘故,也因为年龄的限制,我对先生文意的理解总不尽其然,感触没有那么的多倒是其次,关键是读着读着没有感到那么的贴切。

而今再读《容忍与自由》,心情已全然不一样了。全书文意显然,我好像看到先生反复再说:“我年纪越大,越感到容忍比自由更为重要。”这使我想到高中放学后中老师常把我留下给我传授写作文的要领时告诫我的话:“要入格,方能出格,想出乎其外,就要先入乎其内。”我想这就可以作为我对“容忍与自由”的理解吧。

古代的文学大家,闻名世界的撞人墨客,往往也是文体格律的专

家,尤其是对文章的格式和套路研究得极其的深的孔老夫子也说,到七十岁才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也就是前面的五六十年十年都是在小心翼翼、谨谨慎慎地治学为人,不越雷池,不擅目发挥。孔圣人的学说也并非是生前自己编著而成的书,而是由三千弟子或七十二贤人代劳的。这也可以作为“容忍与自由”的理解。

容忍就是虚心学习的阶段,要印在模子里先把它学个形似,再跟着模子学个神似,扔掉模子后才能神形兼备,而后再求风格独立。曾经听说郑板桥学写字,临摹了很长时间,非常辛苦,痞寐不忘,以至于夜半三更梦中临帖,在老婆身上划来划去,闻妻娇声言:“人各有体!”而后顿悟,开创了著名的“板桥体”。于是乎后人就以“人各有体”的故事来教育人保持个性和勇于创新。但是却否定、至少在宣传有意无意地弱化和忽略了摹”的作用。

教育的受众在学习的初期往往是片面的,拿学数学的学生来讲,一个定理,一个推论,其结果往往被他们牢记,而推理论证过程大多是记不住的,时间一长就忘得干千净净。所以一味强调“人各有体”一定是对“临摹”有着极大的否定意义的,就很容易把受教育者引入一个“单纯片面”的错误思维里。殊不知,郑先生若少却了广泛临摹的“容忍”经验,便极有可能没有机会达到后来“创体创派”的“自由”状态的。

容忍是一种成长。基本上,人类喜同而存异,喜欢和自己一样的,不喜欢和自己不一样的。绝大多数人的暴政都是因为“孰能忍,孰不能忍”这股气来干的。一切对异端、宗教自由、思想言论的压迫残害

禁止,都源于此。

容忍的态度,就是求同存异,承认世界上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存在,承认“我们主张并不绝对正确,更不能以此压迫任何其他存在”。容忍他人是自由意志和行为的前提。人愈到晚年愈显温和,先生的那句“不觉不自由,也就自由了”真的很精辟!

在微博、微信、知乎等互联网技术手段兴起的年代,任何人都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本来是好事的,但是却凭空多了许多争论,有时候过激到人身攻击,甚至需要法律援助。借用先生的《容忍与自由》,我们需要的一点点理性和正能量的传递。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每个人也应该尊重他人发表意见的权利。

容忍,就要先尊重。尊重这个世界与你意见不同的群体,尊重别人独立思考的权利。再理性、不急、不闹、不让自己和别人不开心,合理表达自己的意见。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拿夏天吃西瓜来说吧,切成两半的西瓜,有的人喜欢从中间开始吃,有的人喜欢从两边开始吃。喜欢从边上开始吃的人不应该针对喜欢从中间开始吃的人,这个是常理,大家多半都能做到。但是,这时候却蹦出来一个人吃西瓜也吃西瓜皮,有点过于另类了吧。这时,他就会被吃西瓜不吃西瓜皮的人群聚焦起来在微博、微信、知乎等媒体上攻击。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啊,人家吃个西瓜爱怎么吃就怎么吃,合情合法合理,你可以去讨论的是:向他取取经是不是吃西瓜皮美容养颜?会不会容易消化啥的......

一个人的不容忍,可能带来他周围人的不快乐;一群人的不容忍

可能带来的是群体暴力,那社会就不快乐了。胡适先生说的好: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

这样的雅量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还真不是普遍存在的。在很多场合,容忍都是很有必要的。容忍的都具备这些特性:有一定知识,有一定涵养,同理心,宽容,有一定的见识,宽容。

这些特性组成的容忍可以给工作带来好处。在职业工作场合,随着每个人职业成长,权责变大,碰到焦头烂额的事情会越来越多,容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困难,然后一步一步去解决问题。例如和一个同事因为一个工作意见不合要吵起来了。有一定知识,能理解别人坚持的点和原因;有一定涵养,不一上来就提升音量;有同理心,能从别人角度思考问题;有宽容,能理解别人的难处,有一定见识,能考虑一些都有利或者各退一步但是能有好结果的方案,然后心平气和解决问题,我相信大部分问题都能得到妥善解决。

容忍与自由从一个时间片来看,是矛盾的,然而从流动的时间和连续的空间来看,恰好是一因果关系的现实体现,自由的前提往往是容忍,当下的容忍往往是明天或者后天乃至于以后的自由的原因,深层次的自由往注是进一步容忍的结某二人生的阶段不同,面临的“容忍”和“自由”的选择也不同。但是面对因果问题的时候,极端地二选一是不太可取的行为,最好是辩证的看,使二者尽量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必要在求得结果后就忘掉了原因,以为这是一笔重要的经验财富;也没有必要因为“原因”执行起来较为困难就放弃追求结果,因为那是一盏高悬的理想明灯。况且人生中很难规律地出现

因果串联的理想状态,能够使人从容不迫一件一件应对得那么有条不紊。

生活里总是杂乱无章地出现各种“因”和“果”,所以需要“容忍的”和能够“自由的”便时刻混淆在一起,难以辨识。要求人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来从容应对,然而做起来远没有想起来复杂,因为“容忍”是主动的,“自由”是被动的,主动的容忍是要求人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素质和定力或信心的,被动的“自由”却是自然而然地发生,没有太高的要求,所以我们便只需要做好容忍的功课便好。可是做到容忍,也有其不易之处,需要好的脾气,少的欲望,高尚的道德,平静的内心。不过,若没有这些品质而做不到“容忍”以至于失去“自由”,倒也无妨。因为在没有尝过“自由”的滋味之前,谁也没办法将其定义为理想中的“自由”。

懂得了容忍,才有的了自由。

胡适先生最后写到:“我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我现在常常想我们还得戒律自己:我们总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

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被大众看成一个有个性有特色的人,谁都不想“泯然众人矣”,所以我们也应该认真接受这个光怪陆离各有精彩的世界。因为我们都爱一个自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