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功能衰竭
- 格式:ppt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19
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急性肝衰竭(ALF)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常常导致患者需要急救和肝移植。
ALF的诊断需要依据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ALF诊断标准,但根据临床实践和研究经验,可以制定一套相对合理的诊断标准,以便于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ALF患者。
一般而言,ALF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首先,患者需要有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表现,如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等。
其次,需要排除慢性肝病和其他慢性肝功能不全的可能,包括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此外,还需要排除药物、毒物和病毒感染等因素对肝功能的影响。
最后,需要进行详细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病毒学检查、自身免疫指标等,以确定肝功能的严重程度和可能的病因。
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ALF诊断标准包括美国急性肝炎研究组(ALFSG)的标准和欧洲急性肝衰竭联盟(EFALD)的标准。
ALFSG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患者需要有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表现,如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等;肝功能指标明显异常,如血清胆红素升高、ALT和AST升高等;凝血功能指标异常,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等;排除其他可能的肝功能不全原因,如慢性肝病、药物中毒、病毒感染等。
EFALD的诊断标准与ALFSG类似,但在一些细节上有所不同,如对病因的判断、实验室检查的内容等。
总的来说,ALF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排除其他可能的肝功能不全原因,以确定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判断,制定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加统一和规范的ALF诊断标准,以便于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ALF患者。
急性肝衰竭急性肝衰竭南京市第⼀⼈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章⽂豪重症⾏者翻译组Lancet 2019; 394: 869–81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是由于突发的肝细胞损伤⽽导致的罕见且严重的结果,并可在数天或数周内演变为致死性结局。
各种原因导致的肝细胞损伤均可表现为转氨酶快速升⾼、精神状态改变和凝⾎功能紊乱。
⽬前缺乏将急性肝衰竭与失代偿性肝硬化和慢性肝衰竭急性加重相区分的肝脏疾病。
急性肝衰竭的病因包括扑热息痛毒性、肝缺⾎、病毒性和⾃⾝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包括处⽅药、中药及保健品)。
诊断需要仔细检查服⽤的药物,并对可能的病毒暴露进⾏⾎清学检测。
由于其罕见性,急性肝衰竭尚未进⾏⼤型随机试验研究,⼤多数治疗建议来源于专家意见。
尽管近30%的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采⽤了肝移植,但是管理上的改进导致死亡率的降低,为临床处置提供了救命的选择。
前⾔急性肝功能衰竭是⼀种独特的、罕见的肝细胞严重损伤综合征,表现为在没有慢性肝病基础的情况下出现的凝⾎和精神状态的改变。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特点是难以预测,发病迅速,影响先前健康个体,往往导致致命的结果。
尽管病因多种多样,但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特征⾮常相似(图1)。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主要表现为凝⾎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率(PT-INR)的延长和肝性脑病,在1970年ALF⾸次被描述为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但这⼀术语现在已基本被抛弃。
急性肝功能衰竭不应与慢性肝功能衰竭急性加重相混淆,慢性肝功能衰竭急性加重是急性肝硬化失代偿所导致的肝外器官系统衰竭。
慢性肝病急性失代偿,出现以下三个原因时,仍然可能被认为是急性肝功能衰竭:肝⾖状核变性、慢性⼄型肝炎感染的再激活和⾃⾝免疫性肝病。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其他常见特征包括⾎流动⼒学不稳定、感染、急性肾损伤,以及在肝病中表现⽐较特别的,脑⽔肿。
尽管急性肝衰竭很少见,但它影响到所有器官系统,需要利⽤⼤量的资源,并且有30%的死亡率,因此引起了多个学科的兴趣和研究。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急性肝功能衰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常发生在原本健康的个体身上,病情发展迅速,危及生命。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急性肝功能衰竭对于患者的救治至关重要。
以下是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供临床医生参考。
一、临床表现。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肝性脑病、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肾综合征等。
其中,肝性脑病是急性肝功能衰竭最常见的表现之一,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精神异常、昏迷等。
凝血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出血倾向,如鼻衄、皮下出血等。
黄疸则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所致。
肝肾综合征则表现为肾功能不全。
以上表现如同时出现,应高度怀疑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可能性。
二、实验室检查。
1. 肝功能指标。
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肝功能指标通常表现为ALT、AST、总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
这些指标的异常表现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初步的诊断。
2. 肝脏影像学检查。
肝脏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B超、CT、MRI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肝脏的形态和结构是否发生异常,有助于诊断急性肝功能衰竭。
3. 病因学检查。
对于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患者,需要进行病因学检查,包括病毒性肝炎、药物中毒、自身免疫性肝病等,通过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找到病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三、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1. 有肝性脑病的表现;2. 凝血功能异常,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3. 肝功能指标异常,如ALT、AST升高,总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4.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功能损害。
综上所述,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于疑似患者应及时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希望临床医生能够加强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为患者的救治做出更大的贡献。
急性肝功能衰竭诊断标准
急性肝功能衰竭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常常会给患者的生命带来威胁。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急性肝功能衰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救治至关重要。
为了规范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以便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急性肝功能衰竭。
首先,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患者在8周内出现凝血功能
异常(国际标准化比值≥1.5);患者无慢性肝病史,或患有慢性肝病但是在8周
内出现了急性肝损伤;患者在出现肝损伤的2至3周内出现了肝性脑病。
其次,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
医生需要通
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排除患者是否有药物中毒、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肝静脉阻塞等引起的肝损伤。
此外,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还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
医生需要检测患者
的肝功能指标,如血清胆红素、ALT、AST等,以及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
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等。
这些检查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肝功能是否出现了明显的异常。
最后,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还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来进行判断。
患者可
能会出现黄疸、腹胀、肝区疼痛、肝性脑病等症状,医生需要根据这些临床表现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急性肝功能衰竭。
综上所述,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结果,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以及根据诊断标准来进行判断。
只有及时准确地诊断急性肝功能衰竭,才能为患者的治疗和救治提供有力的支持。
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急性肝衰竭(ALF)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通常在短时间内发展成为重症。
由于其病情的急剧恶化,及时准确地诊断对于患者的生存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临床表现。
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黄疸、腹胀、恶心、呕吐、肝性脑病等。
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血小板计数下降,凝血功能障碍等症状。
此外,患者可能出现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表现,如发热、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等。
二、实验室检查。
在进行急性肝衰竭诊断时,实验室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血清胆红素、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指标的异常情况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诊断。
此外,肝功能检查、血液生化检查、凝血功能检查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在急性肝衰竭的诊断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超声、CT、MRI等检查,可以观察患者的肝脏情况,排除其他疾病对肝脏的影响,帮助医生进行诊断。
四、病因诊断。
在进行急性肝衰竭诊断时,病因的诊断也是非常重要的。
病毒性肝炎、药物中毒、自身免疫性肝炎等都是可能导致急性肝衰竭的原因。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因,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五、诊断标准。
根据以上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因诊断,医生可以综合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急性肝衰竭。
一般来说,如果患者符合以下条件,可以考虑诊断为急性肝衰竭,1. 在短时间内出现肝功能异常,PT延长,INR升高;2. 存在肝性脑病等表现;3. 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肝功能异常。
六、诊断注意事项。
在进行急性肝衰竭的诊断时,医生需要注意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急性肝炎、肝硬化等。
此外,还需要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了解,包括用药史、疾病史等,以便更准确地进行诊断。
七、结语。
急性肝衰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于患者的生存具有极大的威胁。
因此,医生在进行诊断时需要充分利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因诊断等手段,以便尽早发现并治疗。
重症医学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和肝衰竭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之一,当其功能出现问题时,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
急性肝功能衰竭和肝衰竭是肝脏疾病的两种常见类型,两者之间有些许不同,但又有许多相似之处。
急性肝功能衰竭是指在短时间内(通常是几天到几周内),有明显的肝功能衰竭表现的患者。
其中包括乏力、食欲下降、黄疸、凝血障碍、肝性脑病等症状。
而肝衰竭则更广泛,是指肝脏在长期的病理过程中逐渐丧失其生物化学功能和代谢功能,最终导致肝功能衰竭。
肝衰竭的患者会出现皮肤、巩膜、指甲床黄染、轻度肝肿大、肝功能酶升高、腹痛、腹泻等症状。
无论是急性肝功能衰竭还是肝衰竭,都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很多患者会出现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病、肝肾综合征等。
因此,对于这些疾病的早期检测和治疗至关重要。
在重症医学领域,如何有效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和肝衰竭是医生们一直探索的重点。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提出了针对这两种疾病的六项治疗标准。
其中包括支持性治疗、解毒治疗、肝替代治疗、细胞支持治疗等。
这些治疗方式旨在帮助肝脏恢复正常的肝功能,并减轻并发症的发生。
在重症医院,一些先进的技术也被逐渐应用到肝脏疾病的治疗中。
例如,将干细胞注射到肝脏中,帮助肝组织的再生和修复。
此外,还有一些新颖的药物被用于治疗肝病,如肝脏保护素、肝脏再生素等。
这些药物在治疗肝病方面具有很强的潜力,值得期待。
总的来说,对于急性肝功能衰竭和肝衰竭这两种肝脏疾病的治疗,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通过更加先进的技术和治疗方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更好地帮助患者克服这些疾病,重返健康的生活。
急诊医学科急性肝功能衰竭疾病诊疗技术肝功能衰竭(LF)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常可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脑水肿、继发感染、出血以及各种代谢紊乱等并发症,病死率极高(可达50%~90%),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
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最新指南(2012版)将肝衰竭分为四类:急性肝功能衰竭(ALF)、亚急性肝功能衰竭(SALF)、慢加急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和慢性肝功能衰竭(CLF),其中ALF病情进展迅猛,本节将重点讨论。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病因1.病毒感染在我国引起肝衰竭的首要病因是肝炎病毒(主要是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两种不同肝炎病毒更易发生。
其他病毒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也可引起。
2.药物及肝毒性物质药物以对氨基酚、异烟肼、利福平、四环素等常见。
毒草、鱼胆等肝毒物质也可导致ALF。
3.其他各种原因导致肝脏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如肝豆状核变性、妊娠急性脂肪肝等。
(二)发病机制肝细胞急剧广泛的坏死,同时肝细胞再生能力不足是ALF发生的基础,不同病因所致ALF的机制不同。
1.病毒感染主要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病毒固然可以直接引起肝细胞损伤,但免疫机制中细胞免疫的参与可能更加重要。
细胞免疫主要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为主的免疫损伤,随着细胞因子(cytokine)对血管内皮细胞作用研究的深入和对肝微循环功能障碍在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认为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及淋巴毒素(LT)等在肝损伤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其中TNF-α在抑制病毒复制同时,可通过快速溶解病毒感染的肝细胞,导致ALF。
2.药物和肝毒素药物对肝细胞的损害机制很复杂,主要由药物直接或其代谢产物间接损伤肝细胞。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也可与肝细胞的蛋白质结合,形成新抗原,诱导免疫损伤,如T杀伤细胞或抗体依赖K细胞(ADCC反应)攻击所致。
急性肝衰竭能治好吗
一、概述
急性肝衰竭是一个气势汹汹的疾病,而且病人会有因为有不同程度的凝血机制障碍的问题,所以会有出血的症状和黄疸的症状,而且甚至严重的肝衰竭的病人甚至会有肝性脑病,也就是肝昏迷的出现。
同时病人有腹水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而且病人往往会有临床症候群出现的,病人比较容易有极度乏力的症状,而且病人还有明显厌食的症状,甚至还会有呕吐和腹胀的症状。
急性肝衰竭能治好吗?
二、步骤/方法:
1、急性肝衰竭能治好的,而且大家需要知道,这个疾病的治疗方法其实是以对症处理为主,的而且急性肝昏迷这个疾病的重点在于治黄,也就是治疗黄疸的。
而且同时需要配合软肝的药物,需要去正规医院治疗。
2、急性肝衰竭的病人需要软脾的治疗,而且需要利尿剂等去起到一种消除腹水的作用的,而且需要在治疗中注意改善凝血机制,同时不要给病人吃高蛋白的食物,而且从输液的方面去加强营养治疗。
3、急性肝衰竭的病人需要卧床休息的,而且建议病人需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要对自己的疾病有信心的,而且如果经过医生的同意,那么病人可以适度服用五味子等中药,因为这可是护肝新要素。
三、注意事项:
急性肝衰竭的病人需要卧床休息的,而且自己不要随随便便乱吃药的,大家知道,在中国,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就是肝炎病毒,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需要治疗。
急性肝衰竭是指既往无肝硬化和其他肝病的患者发生伴有肝性脑病和肝脏合成功能受损的严重急性肝损伤。
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的病程不一样,常以疾病持续时间小于26周为界限,国内分为急性肝衰竭和亚急性肝衰竭,治疗原则类似。
以下,本文针对近年的国内外治疗指南要点做相应的解析。
一、一般治疗措施发生急性肝衰竭患者,首先要确定所在的医院有合适的技术条件使患者接受治疗,并且有能力监测肝衰竭是否发生恶化,同时能提供并发症的治疗和营养支持等。
二、急性肝衰竭的实验室检测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病情变化,必须实时监测,每日监测一次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胆红素,每隔3~4天监测凝血指标、血常规、代谢指标和动脉血气分析,同时也要注意监测感染、血糖和电解质等情况。
三、纠正血流动力学紊乱急性肝衰竭最常见的血流动力学紊乱是体循环血管阻力低,加上患者经口摄入减少和液体外渗至血管外间隙,患者可能出现血容量不足,大多数患者需要液体复苏。
对于低血压患者,可用生理盐水复苏,合并酸中毒者可用碳酸氢钠,低血糖要注意补充葡萄糖。
在补液的时候,要注意避免水中毒,以免加重脑水肿。
四、对乙酰氨基酚中毒的治疗。
对氨基酚中毒引起的肝衰竭,是欧美国家的急性肝衰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可能不太受重视。
如果明确和对乙酰氨基酚有关,推荐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
用法是:初始负荷剂量每公斤体重每小时150毫克,持续一小时;随后,每公斤体重每小时12.5毫克,持续4小时;在剩下的67小时,以每公斤每小时6.25毫克的剂量持续静脉输注。
五、凝血功能障碍引发出血的预防肝衰竭时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减弱,容易发生严重的凝血紊乱和出血,对于有凝血因子缺乏的人来说,可谨慎使用新鲜冰冻血浆,但要防止引起液体过剩。
消化大出血的防治,可用H2受体阻滞剂或质子泵抑制剂来预防应激性溃疡。
六、防止感染感染是急性肝衰竭病情加重和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需要积极诊断和治疗感染。
最常见的是呼吸道、尿路和血液的细菌感染,同时也要注意真菌感染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