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8.35 KB
- 文档页数:13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张中丞传后叙》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能够概括和阐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3)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学会尊重历史,正确对待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 文本内容的概括和阐述。
3. 作者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的分析与评价。
三、教学难点1. 文中较为复杂的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和解读。
3. 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张中丞传后叙》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本。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概括文本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4. 课堂讲解:讲解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阐述文本的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重点词汇和句式。
3. 调查了解有关张中丞的历史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文本内容、作者观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合作探讨、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文本。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素养。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注释。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背景、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事件叙述和语言特色;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代传记文学的阅读理解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背景、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2.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事件叙述和语言特色;3. 提高学生对古代传记文学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古代文化知识的解释和理解;2. 文中某些难句、生僻字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文中的典型人物、事件进行深入剖析;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4.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背景、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感知人物形象,体会语言特色;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4. 案例分析:选取文中的典型人物、事件进行分析,深入剖析作者的写作手法;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张中丞传后叙》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作业批改: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传记文学的阅读活动,推荐相关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2. 开展古代文化知识讲座,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3. 举办写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锻炼写作能力。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学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这是一篇赞颂唐朝将领张巡在安史之乱中坚守睢阳城、誓死抵抗叛军的事迹的历史散文。
1.2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韩愈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张中丞传后叙》的历史背景。
掌握并运用文言文的断句、翻译方法,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
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二章:作者及创作背景2.1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之一,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
2.2 创作背景《张中丞传后叙》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
这一年,作者韩愈40岁,他因上书谏迎佛骨而贬为阳山令。
在这篇后叙中,作者以极大的热情赞颂了唐玄宗时期的名将张巡在安史之乱中的英雄事迹,以此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爱国情怀。
第三章:课文内容分析3.1 课文结构《张中丞传后叙》分为三个部分:引言、正传、尾叙。
引言部分,作者提出写作动机,即为张巡辩护,反驳世俗对张巡的贬低之词。
正传部分,详细叙述了张巡在安史之乱中的英勇事迹,以及他在被困睢阳城期间的坚守和抵抗。
尾叙部分,作者表达自己对张巡的敬仰之情,并希望世人能永远记住这位英雄。
3.2 课文内容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如“誓死不屈”、“坚守节义”等,理解张巡的英雄形象。
通过具体事例,如张巡在城破前的誓师、城破后的坚守等,感受作者对张巡的赞美之情。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张巡的英雄形象。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关键句子、词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高二语文选修《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重点难点: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等文言基础知识。
了解叙议结合的艺术手法和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设想:反复诵读,根据注释,依靠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读懂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小组合作合作、讨论、探究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背诵《师说》片段,由学生说出作者,引出韩愈及文题。
二、学生介绍韩愈的生平情况,师生补充。
三、师解题并介绍背景四、学生讨论交流,合作解决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疏通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师巡视答疑。
五、学生分组归纳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各组选派代表汇报小组学习成果。
然后师展示自己归纳的基础知识,给学生借鉴。
(一)重点实词:恨:遗憾。
竟:最终。
辞服:请降,投降。
尤:责怪。
遁:逃跑。
擅:拥有。
沮遏:遏制,阻挡。
创残饿羸:严重受创、饥饿衰弱。
延:请。
讲:考虑(二)通假字:“阙”通“缺”,缺少。
“志”通“志”,标志,标识。
“常”通“尝”,曾经(三)一词多义: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记载,动词)然尚恨有缺者,不为许远立传。
(传记,名词)/而必以其言为信(介词,把)以千百就尽之卒(介词,凭借)以此诟远(介词,用)以示贺兰(介词,拿、把)贼以刃胁降巡(介词,用)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连词,因为)/疑畏死而辞服于贼(介词,引出对象,向)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介词,在)与巡同年生,日月后于巡(介词,比)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介词,到)/何苦守尺寸之地(助词,的)远之不畏死亦明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乐成人之美(助词,的)从而尤之(代词,他,代许远)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四)古今异义词:颜色不乱/不能通知二父志/其老人往往说巡、远事/因诵嵩所读书/贪过分之荣禄。
/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日月后于巡/远宽厚长者(五)词类活用:屡道于两府间(道,名作动,走路)贼以刃胁降巡(降,使动用法)(六)特殊句式:1.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张中丞传后叙》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传记文学作品,以记叙张中丞的一生为主,着重描绘了他的忠诚、正直、勇敢和仁爱的品质。
本章主要介绍本篇教案的课程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
1.2 课程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时代背景和文学特点;能够理解并分析文本中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张中丞的忠诚、正直、勇敢和仁爱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1.3 教学重点1.3.1 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张中丞传后叙》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1.3.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和文学风格。
1.4 教学难点1.4.1 文本内涵的解读:深入理解文本中的象征意义、隐喻和寓意。
1.4.2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文本的意义和价值。
1.5 教学方法1.5.1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理解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1.5.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第二章:作者与时代背景2.1 作者简介2.1.1 生平经历:使学生了解韩愈的生平事迹,了解他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2.1.2 文学成就:介绍韩愈在其他作品中的成就,如《师说》、《马说》等。
2.2 时代背景2.2.1 历史背景:使学生了解《张中丞传后叙》创作的历史背景,如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2.2.2 文学背景:介绍唐代传记文学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第三章:文本内容分析3.1 情节梳理3.1.1 使学生了解文本的基本情节,分析张中丞的形象特点。
3.2 人物形象分析3.2.1 张中丞形象:分析张中丞的忠诚、正直、勇敢和仁爱品质。
3.2.2 其他人物形象:分析文本中其他人物的特征和作用。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韩愈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准确理解文意。
3、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物的精神品质。
4、理解作者的观点,体会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
2、难点(1)理解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
(2)体会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文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英雄人物以他们的英勇事迹和高尚品质名垂青史。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张中丞传后叙》就为我们展现了几位在安史之乱中坚守睢阳的英雄形象。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去感受他们的伟大精神。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写作背景安史之乱中,张巡、许远坚守睢阳,抗击叛军,最终城破被俘,英勇就义。
然而,在当时有人对他们的功绩进行了诋毁和污蔑。
韩愈对此深感不平,于是写下了这篇《张中丞传后叙》,为张巡、许远等人辩诬,赞扬了他们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2021年高中语文《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一、作者简介: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
在诗文创作上,他有一整套理论。
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认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
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
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
其中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许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
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序》,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
学习《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
为友情深厚的文学家而作,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
他的碑志文“随事赋形,各肖其人”,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志这种历来枯燥无味的文体增辉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为优秀的传记文学。
《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赠序,手法多样,使赠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学性的实用性的文体。
《答崔立之书》等书启,因人陈词,情真意切。
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
《《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我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本备受学生喜爱的小说《张中丞传》。
对于这本小说,我们不仅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帮助学生增长知识、提高阅读技巧,更可以通过后续的教学设计,加深学生对于这本小说的理解和探究。
一、教学目标通过对《张中丞传》后叙的阅读和探讨,学生将:1.了解《张中丞传》中人物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2.理解并分析小说中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具备更深层次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设计1.预习导入在预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下《张中丞传》中人物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通过阅读资料,听取教师的讲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文化内涵。
2.阅读分析让学生阅读《张中丞传》后叙,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对于小说中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进行分析和讨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1)小说中的是非善恶观——让学生发现和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善恶立场,了解小说该如何定义善恶。
(2)小说中的爱情观——让学生分析两位主角的爱情观,探究他们之间的情感动因。
(3)小说中的家国观——让学生分析人物的家庭观和国家观,理解他们在社会中的作用。
3.写作训练根据学生阅读与分析小说的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教师可以设置多种形式的写作,例如:议论文、读书笔记、书评等等。
通过写作,让学生更好地消化和吸收课堂上的知识点和思想观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化素养。
4.表演展示在课程的结尾,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选择演绎小说中的一个故事情节,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模仿中学习,更好地理解小说的精髓。
在表演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动因,加深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反思在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材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相关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化素养。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教学目的:认知目标: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
技能目标: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虚词。
情感目标:学习主人公以身殉国的牺牲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作者简介: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有《昌黎先生文集》2.题解: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
开元未进士。
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3.背景: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匕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
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
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
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张中丞传》后叙学案整体探究1.“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作者为什么写张巡却从许远写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此句对许远进行了总的评价。
许远位在张巡之上,却“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可见其为国让贤,显示出宽厚、谦和的性格,同时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
“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又表现了他以死报国的高尚情操。
2.分析文中“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中的说理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先以“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的浅显道理证明“城之陷自远始”的非议的“不达于理”,然后以极为愤慨的语气表达自己对小人“不乐成人之美”的斥责和批判,感情激荡,褒贬分明。
3.请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人物的生平事例,并据此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事例略。
(1)张巡形象:①高大,威武,美髯。
②记性好。
③文思敏捷,倚马可待。
④视死如归,从容就义。
⑤有领导能力,服众。
⑥善于军事。
(2)许远形象:①宽厚长者,表里如一。
②忠贞不畏死。
③容人雅量,大事为重。
④不善军事。
(3)南霁云形象:①有义气,能患难与共。
②有勇气。
③强壮有力。
④恩怨分明。
⑤从容就义不畏死。
⑥有谋略。
⑦服从领导。
(4)贺兰进明形象:①善嫉,自私。
②爱才。
4.本文题为《〈张中丞传〉后叙》,而第四段写南霁云乞师就义,第五段则写张巡读书以及于嵩轶事。
《《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张中丞传〉后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古代文学家韩愈,学习张巡和许远的可贵精神。
3、认识本文叙事与议论并重的主要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1、掌握课后练习中的几组古今异义词。
2、能翻译一些比较重要的和特殊的句子。
教学难点:理解叙议结合的艺术特色和刻画人物的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学生查找资料、自学为主;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通读全文,把握知识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师说》讲起。
二、作者简介: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后人尊称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
有《昌黎先生文集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
在诗文创作上,他有一整套理论。
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认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
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
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
其中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许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
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序》,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
学习《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
为友情深厚的文学家而作,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
他的碑志文“随事赋形,各肖其人”,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志这种历来枯燥无味的文体增辉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为优秀的传记文学。
《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赠序,手法多样,使赠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学性的实用性的文体。
《答崔立之书》等书启,因人陈词,情真意切。
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
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精练,富有创造性。
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也有一些“谀墓”之作,当时已受讥斥。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
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
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
韩愈的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阖,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的骈俪文风。
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推陈出新。
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
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聱牙的文句,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韩愈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活动家。
在当时,韩愈是文坛上的领袖,他不仅自己提出理论,参与实践,而且极力推奖提携文学上的同道,如作《荐士诗》推荐孟郊,写状推荐张籍、樊宗师(《荐张籍状》、《荐樊宗师状》),写文为李贺打抱不平(《讳辩》)等。
他自己也说交游很广,“所与交往相识者千百人……或以事同,或以艺取”(《与崔群书》),李翱则说他“颇亦好贤”,像“秦汉间尚侠行义之一豪隽”(《答韩侍郎书》),因此,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作家集团,他们在诗文两方面都进行了具有创新意义的努力。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代古文的发展道路。
三、题解: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
开元未进士。
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丞。
“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或“引”。
“后序”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最初书、文只有序。
自从序固定在书、文的前边以后,作者如果还有要说的话,或者别人要把心得、意见、考证等内容写上去,就写在书、文之后,称为后叙(如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
四、背景: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匕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
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
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诋毁。
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
韩愈出于正义感和对投降派以及腐朽势力的憎恶,更是出于希望改革朝政,重振大唐雄风,强烈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抱负,于“安史之乱”的四十多年后,写下了这篇文章。
本文通过驳斥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调,以及记述南霁云的事迹与补叙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赞美了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的英雄,斥责了安史叛军以及畏敌怕死的将领和诬蔑英雄的小人。
(主题)五、通读全文,把握知识点:(一)古今异义词:成功、通知、数日、从而、而且、从事、往往、感激、时尚、读书、颜色等。
(二)重要句式:(1)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者:助词,附在别的词的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
译“所要孝忠的是国家与君主罢了”。
(2)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宁能:怎么。
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卒:副词,最终。
译“怎么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呢”。
(3)此矢所以志也所以:用来……的。
志:通“识”作标记。
译“这支箭就是用来作标记的”。
(三)特殊句式:(1)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这句既是状语后置句,又是省略句,应该是“疑之畏死而于贼辞服”。
译“怀疑他(许远)害怕死而向敌人说了屈服的话”。
(2)何为久读此: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为”的宾语前置,应该是“为何久读此”。
译“为什么总读这本书呢”。
(3)为所杀:为所:固定句式,表示被动。
译“被武人杀害”。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梳理本文层次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阅读课文,梳理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借评论李翰的《张巡传》,交代了本文写作的缘起。
第二部分(第2、3段),为许远辩诬,展示许远宽厚磊落的人格品性。
(议论为主)第一小层(第2段),辩“其畏死而降敌”。
作者先摆出了大敌当前,许远一心抗战,毫无个人私念的忠贞大度行为,即“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
中间又假设同意诬者所言,而提出有力的反诘:“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后则指明当时的客观情境是人皆知已临死境(“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许远已是抱定必死的决心了。
从这样三个层次反复论证,彰显了许远忠勇坦荡、为国尽职的襟怀品行,也无可辩驳地澄清了许远“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的事实。
第二小层(第3段),辩睢阳之陷落不是他个人的过失。
作者先以“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斋绝之,其绝必有处”两个比喻,论证了睢阳之陷落,许远不当独任其责。
“小人之好议论”以下五句,承上启下。
后又从张巡、许远“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和当时一部分朝廷官员中“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的情况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充分提示并证明了,城失沦人敌手,是必然的后果,守城的烈士没有责任。
相反,倒是那些按兵不动的懦夫奸臣,难道他们能够逃脱罪责吗?张巡、许远他们虽然战败了,却“守一城捍天下”,阻遏敌势,蔽遮江淮,是捍卫大唐统一的真正英雄。
在铁的事实面前,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丑恶行径的实质:“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第三部分(第4、5段),展开对英雄人物南霁云和张巡的轶事的描写。
(叙事为主)第一小层(第4段)写南霁云乞师和就义。
写南霁云乞援于贺兰进明,极为精彩。
经作者精心剪裁,一些不必要的过程,如南霁云如何突出睢阳重围,后又如何进入等,全被略去,只围绕设宴一事选取了一些相关的细节,如贺兰进明之卑劣用心,南霁云之慷慨陈词,抽刀自断一指,一座人之感激泣下,以及出城后之一箭射浮图等,予以浓墨重彩的描绘,于是一个生龙活虎般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光彩照人,千载而下,犹令人感奋不已!最后写张巡与南霁云的一番对话,亦极富有表现力,尤其是“云笑曰”三个字,既呼应上文,展现了南霁云的曲曲心事,又显示了他坚强无畏、视死如归的神情意态。
第二小层(第5段),主要补叙了张巡的几件轶事和许远、于嵩的情况。
张巡读书之多、记忆力之惊人,就义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的神态,乃至他的一些外貌特征,如“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巡怒,须髯辄张”等。
对许远的生动具体的叙述和描写,使张巡聪颖博学,才思过人,爱憎分明的形象须眉毕现,丰富、饱满,充实而有光辉。
另外还补叙了许远的性格、外貌、出生年月等,以及于嵩的有关轶事。
二、学生概述文章内容:本文热情地歌颂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为国为民抗击安史叛军而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批判了那些不顾国家人民安危,忌贤妒能,拥兵谋私的军阀,驳斥了那些小人造谣中伤的流言蜚语,抒发了自己对抗战英雄的崇敬之情,补叙了轶事,澄清了事实,伸张了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