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北地震带_北段_中段_的深部环境与地震关系的初步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599.79 KB
- 文档页数:11
南北地震带北段6级以上地震前ML≥3.0地震活动特征任雪梅;曾宪伟;丁风和;蔡新华【摘要】对1970年以来南北地震带北段6级以上地震前的ML≥3.0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平静或增强现象的特征,并结合主震震源机制解和区域活动性差异,对6级以上地震的平静现象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主震前震中区ML≥3.0地震活动主要存在平静异常,各个区域的平静特征和时间有差异,震中区ML≥3.0地震平静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其主震前活动水平密切相关.【期刊名称】《中国地震》【年(卷),期】2018(034)004【总页数】10页(P818-827)【关键词】南北地震带北段;前兆性平静;增强;活跃;震中区【作者】任雪梅;曾宪伟;丁风和;蔡新华【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银川市北京东路244号 750001;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银川市北京东路244号 750001;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银川市北京东路244号 750001;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银川市北京东路244号 7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0 引言强震前区域地震活动时常会出现一个平静或“缺震”过程,这种现象早已为国内外许多地震学者所关注(Mogi,1969;Wesson,1973;牛志仁,1980;陆远忠等,1985;Wyss et al,1988;宋俊高等,1997;丁韫玉等,1997;蒋海昆等,2000)。
在所有利用地震活动预测强震的前兆信息中,强震前的地震平静现象可能是最有价值的中长期前兆之一。
它有可能提供关于震中位置、时间和强度等的有用信息,因此引起了地震学家的极大关注(Ogata,2004)。
Ohtake等(1977)和Kisslinger(1988)曾利用地震前兆平静现象分别对1978年11月墨西哥瓦哈卡7.8级和1986年7月安德烈亚诺群岛7.7级地震进行了预测,发现震级、时间和发生地点与预测的大致符合,印证了“平静”作为“真正前兆”的确定性。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思想政治社会实践课实习报告(论文)报告题目:革命老区-宁夏红色旅游发展的可行性班级:1211218888学号:11111111姓名:大好人指导教师:徐静波课题来源:2015年暑期社会实践提交时间:2017 年4月1日一、原始资料实践地概况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陕西省以西,西部、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距北京约1300公里,近13小时车程,它自古以来就是内接中原,西通西域,北连大漠,各民族南来北往频繁的地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地处中国西北部地区,黄河中上游,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全区总人口530万,其中回族180万,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回乡文化气息浓郁。
宁夏地处中国地质、地貌“南北中轴”的北段,在华北台地、阿拉善台地与祁连山褶皱之间。
高原与山地交错带,大地构造复杂。
从西面、北面至东面,由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相围,南面与黄土高原相连。
地形南北狭长,地势南高北低,西部高差较大,东部起伏较缓。
银川市银川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东与吴忠市盐池县接壤,西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为邻,南与吴忠市相连,北接石嘴山市平罗县,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相邻,面积为107平方公里。
下辖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永宁县、贺兰县、灵武市。
人口约199万,大部分为汉族,回族约为40万人。
银川自古有塞上明珠的说法,城区内多穆斯林风格建筑,以鼓楼为中心,城南有大型的清真寺和承天寺塔等著名古迹。
银川市文化多元鲜明,是全国101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雄浑的贺兰山与黄河,一起造就了银川平原,在这块土地上孕育了生生不息的文明。
历史的年轮、多元的文化在这里积淀,浓郁的回乡风情,雄浑的大漠风光,秀丽的塞上水色,古老的黄河文明,神秘的西夏文化,构成了“雄浑贺兰、多彩银川”的城市形象。
银川是新亚欧大陆桥沿线的重要商贸城市,也是宁蒙陕甘周边范围内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区位优势明显。
兰州—天水—武都地区重力场变化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孟万辉;孟夏
【期刊名称】《西北地震学报》
【年(卷),期】1999(21)3
【摘要】应用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研究分析了南北地震带北段兰州—天水—武都地区重力场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以105° E为界,其东西二侧重力场变化明显不同.据此判断,沿105° E在地壳的深部存在一条NS向活动构造.1990年以来在甘肃省境内发生的3次5级以上地震前,兰州岸门村和永登树屏2
【总页数】5页(P326-330)
【关键词】甘肃;南北地震带;重力场;流动重力测量;地震
【作者】孟万辉;孟夏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2.1;P315.2
【相关文献】
1.海南岛陆地区重力场变化与地震关系研究 [J], 李盛;陈维超;郭昱琴
2.2001~2006年兰州-天水-武都地区重力场时变小波分析 [J], 徐云马;祝意青;程宏宾;苏瑞
3.甘肃兰州-天水-武都地区重力场及其时空动态演化特征 [J], 徐云马;祝意青;梁伟
锋;程宏宾;刘练
4.鲜水河断裂带地区重力场动态变化及其与5级以上地震的关系 [J], 李铁明;徐云马;杨永林;冯胜涛
5.岷县漳县M_S
6.6地震前武都、天水钻孔应变异常变化分析 [J], 蒲小武;高原;苏永刚;武银;许可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s8,0)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李海兵王宗秀付小方侯立玮司家亮邱祝礼李宁吴富峣提要: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四川汶川)发生了Ms8.0级地震,震后野外考查表明5.12汶川地震发生在NE走向的龙门山断裂带上,该断裂带晚新生代以来的逆冲速率小于1mm/a,GPS观察结果表明其缩短速率小于3mm/a。
这次5,12汶川地震造成了多条同震逆冲地表破裂带,总体长约275km,宽约15 km,发震断裂机制主要为逆冲作用(由NW向SE逆冲)伴随右旋走滑。
地表主破裂带沿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一北川断裂发育,长约275km,笔者称为映秀一北川破裂带。
破裂带具有逆冲兼右旋走滑性质。
地表次级破裂带沿龙门山断裂带的前缘断裂安县一灌县断裂南段发育,长80km,笔者称为汉旺断裂带,破裂带基本为纯逆冲性质。
在这两条破裂带之间发育两条次一级的同震地表破裂带:一条长约20km呈NE走向的地表破裂带,笔者称为深溪沟破裂带,由于这条破裂带靠近主破裂带南段,并且与主破裂带变形特征一致,因此,笔者将深溪沟破裂带划归映秀一北川破裂带;另一条长约6km呈NW走向,由SW向NE逆冲并兼有左旋滑动的地表破裂带,笔者称为小鱼洞破裂带,它连接映秀一北川破裂带和汉旺破裂带,成为侧向断坡。
另外,在灌县一安县断裂东侧的四川盆地内,由都江堰的聚源到江油发育一条NE向的沙土液化带,它可能是四川盆地西部深部盲断裂活动的结果,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表明,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断裂具有强烈的逆冲作用并伴随较大的右旋走滑,断裂向四川盆地扩展。
在龙门山断裂上类似2008年5月12日 Ms 8.0汶川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000-6000a。
关键词:地震地表破裂;地震断层;发震构造;龙门山1、前言2008年5月12 日14时28分,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四川汶川)发生了强烈地震(Ms8.0)(图1),地震导致大量房屋倒塌,并诱发了强烈的山崩、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致使8万多人死亡,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广。
抚仙湖及其附近地震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特征的初步探讨田钧;楼柯【摘要】位处小江断裂带西支的抚仙湖周边地区是云南省潜在的强震危险区之一.该地区不仅历史上发生过5级(Ⅵ度)以上破坏性地震,而且曾多次受到相邻地区≥6级地震的波及.从地震地质构造分析和近年地震活动特征来看,抚仙湖及周边地区仍是未来7~7.5级地震的潜在震源区.因此,按照<防震减灾法>、<云南省防震减灾条例>和<玉溪市防震减灾实施办法>有关规定,建议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对在该区域老鹰地一带筹建的抚仙湖太阳观测基地和天文观测设施所在地,按照国家<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技术标准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价.【期刊名称】《天文研究与技术-国家天文台台刊》【年(卷),期】2008(005)002【总页数】4页(P213-216)【关键词】抚仙湖太阳观测基地;地震;地质【作者】田钧;楼柯【作者单位】云南省玉溪市防震减灾局,云南,玉溪,653100;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云南,昆明,65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183.5拟建的老鹰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基地和天文观测设施所在的抚仙湖周边地区,位于小江断裂带上。
抚仙湖周边十数千米范围内是云南省地质构造相对复杂,强震频繁发生的地区之一。
这是因为青藏高原东部及邻区受到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以及印支、印缅板块的相互作用,在持续的板块碰撞、陆内汇聚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规模宏大的活动断裂和特殊的地形地貌,长期监测认为,在深部物质塑性涡流的推动下青藏高原东部及邻区的上部地壳会产生相应的地壳形变。
从而导致了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使得这一地区成为国际地学界研究前缘性重大科学问题备受关注的热点地区。
小江断裂带正好是这一地区的断裂带之一,然而,正是在这一区域因为其地理纬度、巍峨高山形成的高海拔、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局部地区的干旱少雨和优良的大气视宁度等因素,使这一区域蕴藏着宝贵的天文观测址点资源,抚仙湖太阳观测基地就是其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优良址点[1]。
青藏⾼原东缘龙门⼭冲断带与四川盆地的现今构造表现_数字地形和地震活动证据 2007年1⽉地 质 科 学CH I N ESE JOURNAL OF GE OLOGY 42(1):31—44青藏⾼原东缘龙门⼭冲断带与四川盆地的现今构造表现:数字地形和地震活动证据3贾秋鹏1 贾 东1 朱艾斓2 陈⽵新1 胡潜伟1罗 良1 张元元1 李⼀泉1(1.南京⼤学地球科学系南京 210093; 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29)摘 要 龙门⼭冲断带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原东缘之间,其现今地貌和构造活动表现对于理解青藏⾼原东缘和四川盆地晚新⽣代的演化具有⾮常重要的意义。
已有的认识多数是从“⼭”的⾓度得出的,我们尝试从“盆”这⼀⾓度,利⽤近20年来的地震活动资料和地震反射剖⾯,结合数字⾼程模型(DE M ),通过三维可视化分析软件来探讨四川盆地及龙门⼭的地貌特征和现代构造活动表现。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龙门⼭的现今地貌和地震分布具有明显的南北分段性;2)青藏⾼原东缘活动块体边界表现为由龙门⼭南段北东向构造在安县附近转折为岷⼭的南北向构造;3)龙门⼭南段的现代地震活动已深⼊四川盆地内部,形成地壳规模的楔形逆冲构造,地震活动、现代地貌和地震反射剖⾯的证据揭⽰了龙门⼭及四川盆地存在晚新⽣代构造缩短的可能性。
关键词 地震 地形地貌 构造缩短 晚新⽣代 龙门⼭ 四川盆地中图分类号:P542⽂献标识码:A ⽂章编号:0563-5020(2007)01-031-14 3国家⾃然科学基⾦资助项⽬(编号:40372091)。
贾秋鹏,1982年8⽉⽣,硕⼠研究⽣,构造地质学专业。
2006年1⽉15⽇在“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法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2006-06-14改回。
青藏⾼原东缘的晚新⽣代变形模式是⽬前⼴泛争议的焦点问题之⼀。
从东向挤出模型(Avouac and Tapponnier,1993)到近年提出的下地壳流动模型(Royden et al .,1997),不同学者对青藏⾼原东缘特别是龙门⼭晚新⽣代的隆起存在着不同的认识(Royden et al .,1997;Clark and Royden,2000;Tapponnier et al .,2001;Kirby et al .,2002,2003;Burchfiel,2003;Clark et al .,2005;李勇等,2005)。
©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