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复习课
- 格式:ppt
- 大小:6.11 MB
- 文档页数:46
《动物的运动》说课稿《动物的运动》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作者收集整理的《动物的运动》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动物的运动》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教材在前面虽然已经对动物的运动方式进行了介绍,但未涉及运动的结构基础知识,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其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以便学生对动物运动的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为下一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打下基础。
本节利用一课时间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运动系统的组成”和“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协调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②了解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录像、视频、图片、模型的演示,关节的解剖,培养学生动手解剖、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亲身实践,体验运动产生的生理基础,探究动物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运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分析,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②理解动物通过运动来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环境,从而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严谨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1、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思想观点。
2、使学生阐明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使学生列举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1、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思想观点。
2、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二、说教法图片导入法,观察法,课件演示法等。
三、说学法观察法,思考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动物的运动方式有哪些?动物为什么能运动?(教师稍作引导)二、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提供一组动物捕食、迁徙、求偶的视频。
提问:动物们在做什么?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生存和繁殖)根据什么来判断动物在取食?(如:虎奔跑,虎咬住鹿的颈部)所有动物的取食方式都一样吗?(不一样)简述动物捕食的过程。
第1章动物的运动和第2章动物的行为一、复习目标1.说明运动系统的结构。
2.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3.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复习重难点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四、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知识点1一、人体的支持与运动1、运动系统的组成:人体的骨骼组成(206块骨)骨:头骨、躯干骨、四肢骨连结:支持、运动、保护、连接的作用骨骼肌:骨骼肌具有受到刺激收缩的特性2.骨的基本结构骨膜:坚韧的结缔组织膜;含有血管(血液对骨有营养作用)、神经和成骨细胞(骨的生长和再生)骨密质(长骨骨干部分)骨质骨松质(长骨两端部分,呈蜂窝状)骨髓:骨髓腔、骨松质(红骨髓,终身具有造血功能)3.关节的结构关节头关节面关节窝关节软骨关节囊关节腔关节具有牢固性、柔韧性、灵活性。
4.骨骼肌:肌腹——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红褐色,由肌细胞组成肌腱——骨骼肌两端较细呈白色的部分,由结缔组织组成,肌腱可以绕过关节连在不同的骨上骨骼肌受到神经系统的刺激后,骨骼肌收缩、舒张,牵动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产生各种动作。
5.骨骼肌群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必须由多组肌肉群(至少两组肌肉)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相互协调,共同完成。
如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知识点2 动物的行为1、按照作用不同,动物行为可分为觅食行为、争斗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和社群行为。
2、从动物行为的获得过程来看:动物的行为可以分为:先天性行为(生来就有,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后天性行为(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
3、每种动物行为的产生都是动物体内遗传因素、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系统统等相(二)类型与方法归纳类型一动物的运动习题1.运动系统的组成:骨、骨连结、骨骼肌三部分,骨和骨连结构成了骨骼,也可以说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构成。
骨连结的形式:不活动的连结、半活动的连结和活动的连结(关节,是骨连结的最重要的形式)2.骨骼肌由肌腱(两端白色)和肌腹(中间较粗)两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