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视角下余华《兄弟》英译本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2.56 KB
- 文档页数:2
038《名家名作》·翻译[摘 要] 《兄弟》是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曾于2002年获得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被誉为“一首闪耀着生命悲欢的史诗”。
以顺应理论为视角,从语境关系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两方面对《兄弟》英译本中的对话进行分析,并探究顺应理论在小说翻译中的作用。
[关 键 词] 顺应理论;对话翻译;语境;交际顺应理论视角下小说对话翻译研究——以余华《兄弟》英译本为例刘 昭一、顺应理论与内涵顺应理论是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论(Jef Verschueren)于1987年在其文章《作为顺应论的语用学》(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中提出的理论。
其后在1999年的语用学专著《语用学诠释》(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中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标志着该理论走向成熟(Verschueren,2000)。
该理论指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是出于语言内部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Verschueren,2000),即语言使用是指语言使用者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满足一定的交际需求, 所进行的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 这种选择不仅取决于语言结构的层次, 而且必须符合交际语境(Verschueren,2000)。
顺应理论包括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的特性四个方面。
在顺应理论视角下,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两种。
交际语境通常为使用者使用语言的情境,如地点、对象、场合等,是语言的外部因素;而语言语境作为语言内部因素,往往指语言发生的上下文背景,如语篇、词语、短语等前后的关系。
一个成功的对话翻译往往需要让源文读者与目的语读者均能接收到大致相同的信息,能够传达出作品的交际意义,因此只有顺应语境,目的语读者才能更好地理解源文本。
作者: 缪佳 邵斌
作者机构: 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出版物刊名: 外国语言文学
页码: 36-4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 语料库语言学 显化 《兄弟》英译本 英语小说语料库
摘要:本文以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将可比语料库和平行语料库相结合,从语内类比显化和语际显化两方面对余华小说《兄弟》英译本的显化程度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相对于英语小说语料库的文本而言,《兄弟》英译本的显化程度更低;但相对于汉语原文来说,《兄弟》英译本呈显化趋势。
这一研究结果与翻译共性显化假设不完全吻合,原因是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导致英语译文语言带上了汉语的色彩,译文语言本质是一种既不同于源语,又有别于译入语的杂合语,是“世界英语”的和谐组成部分。
余华小说《兄弟》中的文化专有词英译研究IntroductionThe novel "Brothers" by Yu Hua is a masterpiec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It depicts the struggle of two brothers during the period of rapid economic change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The novel is rich in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references, and some of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used are unique to Chinese culture.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cultural-specific words and expressions used in the novel and to translate them into English.Part 1: Cultural-specific words and expressions used in "Brothers"1.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This phrase is frequently used in the novel to describe the political ideolog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t refers to the adaptation of Marxist theory to suit Chinese conditions, emphasizing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importance of maintaining socialstability while continuing to promote the class struggle.2.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三峡工程)This is a massive hydroelectric project on the Yangtze River, which has been under construction since the 1990s. It is one of the largest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the world and is considered a symbol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The project appears in the novel as a symbol of the country'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displacement of ruralcommunities.3. "Wu Xiaobo" (吴小波)Wu Xiaobo is a well-known financial writer and commentator in China. He is mentioned in the novel as a metaphor for the rise of finance during China's economic reform period in the 1980s and 1990s.4.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文化大革命)This was a political movement launched by Mao Zedong in 1966 to eliminate opposition to his leadership and to purify the Communist Party. It lasted for ten years and resulted in widespread chaos and violenc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s mentioned in the novel as a traumatic historical event that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Chinese society and people's lives.5. "Guanxi" (关系)This is a Chinese concept that refers to personal connections and relationships. It is often used to describe the importance of networking and building 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Chinese society, especially in business and politics. Guanxi appears in the novel as an integral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social life.Part 2: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cultural-specific words and expressionsTranslation of cultural-specific words and expressions is a challenge for translators because they are oftendifficult to translate literally.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can be used to translate the cultural-specific words and expressions used in "Brothers" into English.1. Literal translationLiteral translation means translating the word or expression as directly as possible,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is strategy is useful when the wordor expression has a direct equivalent in the target language. For example,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can be translated literally into English as "三峡工程."2. TransliterationTransliteration means representing a word or express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using the sound of the original word or expression. This strategy is useful when the word or expression has no direct equivalent in the target language. For example, "Guanxi" can be transliterated into English as "guanxi."3. Cultural substitutionCultural substitution means replacing the word or expression with a culturally equivalent term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is strategy is useful whe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word or expression are the focus of the translation. For exampl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an b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s "Chinese-style socialism."4. ExplanationExplanation means providing a brief explanation of the word or express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is strategy is useful when the word or expression has no direct equivalent or culturally related term in the target language. For exampl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can be explained in English as "a political movement in China during the 1960s and 1970s."ConclusionIn conclusion, the cultural-specific words and expressions used in "Brothers" are an important aspect of its literary richnes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The translation of these words and expressions can be a challenge fortranslators, who must consider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the context in which they are used. The strategie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can be used to translate these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to English and to convey their full cultural meaning to the target audience.。
基于余华《兄弟》语料库的译语简化研究作者:徐湘晓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以余华小说《兄弟》及其英译文Brothers为语料,自建《兄弟》语料库,对译语简化假设进行验证。
研究发现,相较于原文,译文的高频词复现率更高;翻译文本的句子平均长度大于原文;译文的代词密度与连词密度远远高于原文;译文存在译语简化特征。
本研究对于特点翻译共性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兄弟;语料库;译语简化一、翻译共性与译语简化假设语料库翻译学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语料库语言学和描写性译学的兴起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翻译研究范式。
语料库翻译学将语料库语言学和描写性译学理论相结合,采用实证的方法,以真实有效的语料为研究对象,进行大規模的语言数据采集分析,据此描述翻译活动规律,有效地弥补了传统翻译学缺乏定量研究的不足。
对于译语是否存在简化趋势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论。
译语简化假设仍有很多问题尚待探讨。
有鉴于此,本文以《兄弟》及其英译文Brothers作为语料库来源,建设平行语料库,使用高频词复现率、平均句长、代词密度和连词密度等指标,对译语简化假设进行验证,以推动译语共性理论的发展。
二、研究设计本研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与原文相比,译文在词汇使用和句法方面有何特点?是否存在简化趋势?2. 如存在简化特征,造成其简化的原因何在?为回答上述问题,作者自建一个平行语料库。
平行语料库由《兄弟》原文及其英译文Brother构成。
中文小说《兄弟》为原文库语料,共计406087字,经分词处理后,得294549词。
本文将《兄弟》的英译文Brothers作为译文库语料,经分词处理,库容为260945词。
两个语料库内容相同,库容大致相当,有较强的可比性。
本研究使用BFSU Stanford POS Tagger 1.1.2和CorpusWordParser 对中文和英文语料进行赋码,以便于统计特定词类的频数;利用Wordsmith6.0和excel制作词表,统计高频词复现率、代词/连词密度等简化指标,并对译语简化假设进行验证。
采用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分析《一件小事》英译本-英语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引言《一件小事》选自伟大的文学家家鲁迅先生小说集《呐喊》,虽短小精悍却意味深长,是现代小说中传颂最广的名篇之一。
本文选取John Gittings 的英译本为语料,采用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的尝试,希望对其英译本的翻译质量作出评价,也验证豪斯的语篇翻译理论对翻译作品评析的适用性。
二、理论概述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20 世纪90 年代起,语域理论开始在翻译领域呈现强大生机。
根据语域理论,翻译应该实现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变量在语篇中所包含信息的完全传递。
豪斯认为功能对等是判断翻译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功能的实现又要取决于语篇体裁和语域两个变量,二者相符程度越高,翻译质量越好。
(House,1997)只有保持原文和译文在语域中三个变量上的一致,才能保证保证整个信息传译符合情境即语域。
语场是指正在进行的社会活动的本质;语旨是发信人和收信人两者间以及语篇中人物间的关系;语式是指渠道(口语或书面语等)及发信人和收信人间的参与程度(独白、对话等)。
(House:1997)豪斯提出了显性和隐性两种翻译策略。
显性翻译指原文本依赖于源语文化,在源语文化中享有的地位;隐性翻译指在目标文化中享受一种源语篇章状况的翻译。
(House,1997)三、语料分析原文与译文对比分析(1)语场分析语篇类型上,原文是短篇小说,主题是通过撞车描写作者和车夫对老妇的不同态度,揭露的心理弊端,反映的自我反省。
原文语言质朴易懂,译者选词严谨,极少有不匹配之处,但也有例外。
原文: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
译文:By now the loose dust had all been blownaway, leaving the roadway clean, and the rickshaw manquickened his pace.洁白常指纯白的或的,若直译为英文则是white或pure,但显然用white和pure来形容大道是不恰当的,大道不可能是纯白的,也不会用来形容马路。
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下人物语言英译比较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是一种用于评估翻译质量的方法,它通过对翻译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比较,来确定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在这种评估模式下,人物语言的英译是一个重要的翻译领域,因为人物语言通常具有特定的文化和语境背景,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表达。
本文将通过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下的人物语言英译比较,探讨人物语言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一、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是一个系统化的翻译质量评价方法,它通过对翻译文本的语言、文字、语境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来评判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该评估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准确性:翻译的准确性是评价翻译质量的基本标准之一,它主要涉及到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表达是否符合原意。
在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中,准确性是通过对原文和译文的语义,词汇,语法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来评判翻译的。
二、人物语言翻译的特点人物语言是一种具有特定文化和语境背景的语言,它通常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特定的社会意义。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展现文化特征、表达作者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手段。
人物语言的翻译不仅需要准确地表达原文意思,还需要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情感色彩和社会语境。
在人物语言翻译中,常常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物语言往往具有不同的习惯表达方式、社会意义和情感色彩,翻译时容易出现理解偏差和表达不当。
2. 语言特点:不同人物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各异,有的人语言犀利幽默,有的人语言温和柔和,有的人语言直白坦率。
翻译时需要根据人物形象特点和语言风格进行准确地表达,这需要翻译者具备一定的创意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人物语言英译比较分析在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下,人物语言的英译需要对原文和译文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比较,来评判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下面将以一段具体的人物语言为例,进行英译比较分析。
原文:“他的话语带着一种淡淡的讽刺意味,让人不禁想起了他以前的坚定态度和执着性格。
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及其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经常发现同一本书会有很多不同的翻译版本。
这一定程度上使得翻译质量评估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
杰勒德·麦卡莱斯特(2000:231)在谈到翻译评估的研究发展现状时指出,迄今为止只有两本专门研究翻译评估的著作,一是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1977)及其修订本《翻译质量的评估—修订的模式》(1997),二是凯瑟琳·赖斯的《翻译批评:前景与局限》(2000)。
J. House的模式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文本分析、语用理论等基础上,进行了详尽的原文语言—情境分析,以突显其文本功能,再将这一功能作为译文质量评估的标准。
最后的质量评估对原文和译文在语篇功能和文本功能上的对应程度作出陈述。
本文试将J. House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应用于汉-英翻译质量评估。
为证实该模式在汉-英翻译评估中的适用性,论文选取中国先锋派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及其英译本To Live为个案。
论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凸显J. House 模式的重要意义,并为汉英翻译提供一种可行的评估途径。
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将豪斯的模式运用于实践,得出了可观的,令人信服的评估结果。
2)豪斯的评估模式虽然存在些许不足之处,例如参数设置不尽合理,评估模式过于繁琐等,但是很大程度上适用汉英翻译实践。
余华《兄弟》的翻译文学研究——以泉京鹿日译本为例
余华《兄弟》的翻译文学研究——以泉京鹿日译本为例
作者:张元;
作者机构: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来源:芒种:下半月
ISSN:1003-9309
年:2015
卷:000
期:005
页码:P.83-84
页数:2
中图分类:I046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余华;翻译文学;译介
摘要: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最快、最直观的方法就是中国小说在海外的推介。
而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现代小说在海外的影响力仍然不够。
其原因有多种,其中译者在推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本文想重点提及的。
即如何翻译才能使译著尽可能地与原作相符?如何翻译才能在风格上贴近原作?如何翻译才能在保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又能使译文通顺畅达等问题。
本文试以余华《兄弟》原作与泉京鹿女士的日译本为例,通过比较,站在翻译文学的原则标准及方法论的角度来探讨以上几个问题。
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下人物语言英译比较作者:张欧荻高梦瑶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07期摘要:现代中国文学中先锋文学的力量不容小视,其中余华的作品充满暴力、死亡、苦难等主题,语言简洁、生动、冷漠,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从三分,讽刺荒诞的人物语言集中体现着余华小说特色。
从网络书籍销售和书评来看,余华小说在海外很受欢迎,译者在余华中篇作品的海外译介中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
基于多篇中篇小说,基于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中语域理论对比分析特色的人物语言,通过案例分析研究译作品的英译质量。
关键词: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语域人物语言翻译质量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7-0083-02话语分析及语域分析领域自上世纪90年代逐渐成为一些翻译学家关注的焦点。
朱莉安·豪斯作为代表人物,立足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篇分析等理论,出版了《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和其修订本,促进一套逐渐系统化的翻译评价模式得到完善和发展。
屠国元和王飞虹(2003)认为该研究使翻译行为得到规范,翻译质量更加精进,实现了语际转换机制多途径得以实现的目的。
人物话语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申丹,1998)。
她提出人物的言词和思想是很多小说家塑造和丰盈人物的工具,有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
此外,在文学作品当中,人物身份、角色要和人物习惯个性相符合,与所处的场合相符合(郭粉绒,2000)。
在翻译中对人物语言的准确把握能够更加形象丰满地表现人物形象,进而提高故事本身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因此,笔者从余华的两篇中篇小说的语域层面看英译人物语言。
一、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概述功能语言学是该模式的来源和出发点,语域分析是该模式立足的方法,主张翻译质量评估中的“对等”问题中语义、语用及语篇之间的对等性。
豪斯首先考虑到情景角度的重要性,用地域、阶层、介入程度、社会职能、态度等八个维度,并将这八个维度作为标准来对比原文本和目标语文本在不同层面上的异同,分析得出二者之间所有不匹配的地方。
《兄弟》英译本在英语世界的评价与接受——基于全套英文
书评的考察
汪宝荣;全瑜彬
【期刊名称】《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31)004
【摘要】2009年1月,美国汉学家罗鹏与周成荫合译的余华小说《兄弟》英译本在美国出版,引起英美评论界的热烈评价.英美评论家普遍认为《兄弟》以荒诞、夸张的手法,“正面强攻”中国当代历史和社会现实,是一部描写文革中成长的一代中国人的“大众史诗”,值得翻译、出版和阅读;总体上肯定英译本的质量和语言风格,但也有负面评价,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兄弟》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接受.
【总页数】7页(P65-71)
【作者】汪宝荣;全瑜彬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310018;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3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略论杨联陞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中的贡献--以杨联陞英文学术书评为中心的考察[J], 吴原元
2.中国文学英译本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基于两大英文图书网站的调查研究 [J], 梁
秀利
3.中国文学英译本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基于两大英文图书网站的调查研究 [J], 梁秀利;
4.《青铜葵花》英译本在英语世界的接受管窥——从亚马逊读者评论的视角 [J], 颜薇薇
5.《青铜葵花》英译本在英语世界的接受管窥——从亚马逊读者评论的视角 [J], 颜薇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目的论视角下余华《兄弟》德英译本中熟语翻译策略对比作者:赵雯雯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9期摘要: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先后被译成多种语言,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从目的论视角出发,对比英德两个译本中熟语的翻译,进而探究其不同译本中翻译技巧与策略的选择,以期能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
关键词:目的论;德译本;英译本;熟语余华是当代中国先锋小说家,其代表作《兄弟》讲述了重组家庭中两兄弟前后截然不同的命运。
该小说于2009年先后被翻译成德文和英文,一经出版在德语界和英语界引起巨大的反响。
本文将从目的论视角出发,对比两个译本中与熟语相关的翻译,进而探讨其不同翻译技巧和策略的选择。
一、德英译者简介德文译者是高立希(Ulrich Kautz),他从1961年开始接触中国,近30年翻译了包括余华的《活着》以及阎连科的《丁庄梦》在内等众多中国当代知名作家的作品,其翻译的《兄弟》在德语界广受读者的欢迎。
他认为,为了让普通读者能够理解中国文学中特有元素,翻译中做必要的译改是需要的。
英文译者是罗鹏和周成荫,是海外汉学界著名的伉俪,他们是余华和阎连科作品最重要的海外译者,二人合译的《兄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余华嬉笑怒骂口水味十足的笔调,在英语界广受赞誉。
二、目的论20世纪七十年代,汉斯·弗米尔提出(Hans Vermeer)提出目的论(Skopostheorie),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而是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以译文的预期目的功能为出发点,根据各种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
目的论包括三大原则,即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三大原则中,目的性原居于首要,即要根据译入语的预期和要求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
连贯性原则是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忠实性原则是指原文与译文应该存在语际连贯,即忠实于原文,但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取决于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收稿日期] 2019-06-26 [基金项目] 2017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7CYY007);陆军工程大学理学院2017年励志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YLZJJ1711) [作者简介] 郑贞(1982-),女(汉),福建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余华《兄弟》中明喻的翻译研究郑 贞,贡卫东,赵 淼(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基础部,江苏 南京 211101)摘 要:余华长篇小说《兄弟》语言的先锋性主要集中体现在准确而新奇的明喻之中。
研究发现,《兄弟》中的明喻主要采取了保留本体和喻体、省译明喻和增译明喻这三种翻译方法,并产生了相应的审美效果:保留明喻的本体和喻体,就保留了原文中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认知距离,达到了类似的审美效果;省译明喻是通过一种阐释性译法,将明喻的内涵明晰化,缩短了文本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增译明喻会拉大文本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强化和主题相关的意象。
关键词:余华;《兄弟》;明喻;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32(2019)05-0067-06引言先锋小说中的话语狂欢更多地体现在《兄弟》中使用的不同比喻当中。
准确而新奇的比喻是余华语言的一大特点。
《兄弟》中大量地使用明喻,还使用了部分的借喻和暗喻。
比喻的修辞方法往往和全篇的意象紧密联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可以说是将意象连缀成篇的内在线索。
而且比喻中的喻体往往含有比较丰富的意象。
明喻中的“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且多用“像”“如”“似”“宛如”“仿佛”“犹如”等喻词。
而译者采取了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来翻译《兄弟》中的明喻。
1 明喻的翻译1.1 保留本体和喻体 明喻中的本体和喻体是情节或者描述的主要部分,具有传情达意,突出主题的作用。
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巧妙搭配正是作者的用心体现。
而且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距离越大,体现出来的文字试验性和语言先锋性越强。
一般情况下译者会比较忠实地保留原文的本体和喻体。
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下人物语言英译比较在国际交流中,语言的传递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文学翻译中,人物语言的准确传达也是翻译质量的重中之重。
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评估翻译质量的方法,下面将利用这种模式来评估几篇人物语言的英译。
1.《红楼梦》中贾母的语言中文原文:“那是因为你们爷儿们出去丢了大名,白叟自然没脸出去了。
”2.《活着》中福贵的语言中文原文:“汉子嘛,能吃苦就是好汉,不吃苦的人,不是没出息,就是不肯吃苦罢了。
”英文翻译:“A man who can endure hardships is a good man. Those who can’t endure hardships are either useless or unwilling to endure hardships.”评估:该翻译在翻译“汉子嘛”时使用了“A man”,符合福贵的性别特征。
在翻译“能吃苦就是好汉”时,使用了“endure hardships is a good man”,传达了福贵认为吃苦是好汉的特征,符合原文的意思。
而在翻译“不是没出息,就是不肯吃苦罢了”时,使用了“are either useless or unwilling to endure hardships”,传达出福贵的态度,翻译得较好。
3.《白夜行》中赤根的语言中文原文:“一个人到最后,就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到头来都是故意蒙蔽自己。
”评估:该翻译在翻译“到头来都是故意蒙蔽自己”时,使用了“purposely blinds himself”,表达出了赤根的态度,并且使用了“himself”这样的第一人称,符合原文的语气。
但整段翻译存在一些小问题。
首先,翻译中缺失了“一个人”这一拼音dezhong,使得赤根的语言在英译中的重点没有得到很好地传达;其次,在翻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时,使用了“does not know what he wants”,而原文涵盖了一个更大的范围,包括了人生选择的方向等,因此翻译得分较低。
Recreation and Loss of Repetitions in the English Version of“Brother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hetorical and Musical Effect 作者: 熊韡薇
作者机构: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中心,广东广州510970
出版物刊名: 哈尔滨学院学报
页码: 96-9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6期
主题词: 余华;《兄弟》;反复;修辞效果;音乐效果
摘要:反复是余华最擅长使用的语言风格之一,充分地展现了汉语语言的美。
文章以余华的《兄弟》及其英译本为研究文本,以原文本使用了反复的例句为研究对象,应用汉英对比法,从修辞效果和音乐效果两方面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译文很大程度上再现了原文因反复而产生的修辞效果,却很难从音质和节奏上保留原文所拥有的音乐效果。
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视角下余华《兄弟》英译本研究
作为中国先锋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余华在中国文坛颇负盛名且著作颇丰。
他的作品多次被选入中国的初高中教材甚至多次走进海外课堂。
2005年,经过十年的积淀,余华出版了长篇小说《兄弟》上部,而后在2006年又出版了下部,从此这部长篇小说在国内迎来了两极分化的评论。
然而,自2009年《兄弟》英译本在美国和英国发布以来,海外媒体高度赞扬了这部小说及余华本人。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兄弟》英译本推动了其在英美国家的走红。
本文对《兄弟》英译本进行了个案研究和文本分析。
笔者采用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以《兄弟》英译本为研究对象。
旨在通过对豪斯翻译质量模式的述介以及其在《兄弟》英译本质量评估过程中的应用,评价《兄弟》英译本的翻译质量和检测该模式在评估汉英长篇小说译文质量上的适用性。
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立在她对一些翻译基本概念的重新定义和她自创的翻译术语基础上,后来又进行了修订并提出了修订版的豪斯质量评估模式。
在豪斯原有的模式中,她将评估参数分成语言使用和语言使用者两大维度,这两大维度又涵盖了八个具体维度。
而在修订模式中,她吸收了韩礼德的语域理论,并重新设置评估参数,将原有的八个维度融入语域三要素和语类范畴。
豪斯建议,根据原文本和译文本在八个维度上的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的分析后将译文本归为显性翻译或者隐性翻译。
豪斯模式述介之后,笔者将会运用豪斯修订后的评估模式对比分析《兄弟》原文本与译文本在该模式八个维度上的匹配情况从而评估《兄弟》英译本的翻译
质量。
具体的评估操作过程为先将原文本和译文本在语场、语旨、语式和语类上进行对比。
其中语场包括题材和社会行为这两大维度。
语旨则涉及到原文本作者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关系,以及社会态度这三大维度。
而语式涵盖了媒介和介入程度这两大维度。
继而对比原文本与译文本在这八大维度上的分析结果,并检查译文本和原文本在这八大维度上的匹配程度。
最终,根据匹配程度将译文本归结为显性翻译或隐性翻译并评估译文本翻译质量。
通过分析,本文最终得出结论,认为《兄弟》英译本在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中的八个维度上的匹配度很高,英译本为显性翻译且翻译质量极高。
而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也适用于汉英长篇小说译文质量评估。
在未来对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运用中还可以为其寻求更多新的运用领域。
然而,该模式依然存在不足之处,如参数设置不够合理,运行步骤不够简化等导致整个评估过程缓慢耗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