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基处理方式的选择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摘要:本文结合工程实践,对软土地基几种常用的处理方法进行说明,指出砂垫层和砂石垫层换填、深层水泥搅拌桩等方法在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质量检验标准。
关键词:房建;软土地基;处理方法Abstract: combining with engineering practice, the soft soil foundation some commonly used treatment method to give explanation,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sand pad and sand pad to fill in, deep cement mixing pile and method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attention and quality inspection standard.Keywords: fittest; The soft soil foundation; Processing method一些房建工程对地基的强度及沉降要求较高,特别是软土地基,如施工方法不当或未按规定和操作规程进行,会对房建工程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一、软土工程性质软土是指天然含水量大、压缩性高、承载力低的一种软塑到流塑状态的饱和黏土,多分布在沿海、内陆、平原、山区的湖泊河滩周边等地区。
软土天然含水量高,一般液限WL值较高;天然孔隙比e>1.0。
当软土天然孔隙比e>1.5时为淤泥,天然孔隙比1.0<e<1.5时为淤泥质土;软土压缩性高,强度低,渗透系数小。
软土的工程性质有:(1)触变性。
软土在未破坏时,具固态特征,一经扰动或破坏,即转变为稀释流动状态;(2)高压缩性。
压缩系数大,大部分压缩变形发生在垂直压力为0.1MPa时,造成建筑物沉降量大;(3)低透水性。
软土的透水性很低,可认为是不透水的,因此软土的排水固结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反映在建筑物的沉降延续时间长,常在十年以上;(4)不均匀性。
浅谈建筑工程软土地基处理问题及解决措施建筑工程中,软土地基是一种常见的地基类型。
软土地基的性质往往不稳定,容易出现沉降、渗透、滑动等问题,对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是工程建设的一个必要环节。
本文将对软土地基的处理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进行讨论。
一、软土地基处理问题1.沉降问题软土地基的物理性质以及机械性质均较弱,常常出现沉降现象,给建筑工程造成很大的影响。
软土地基的沉降问题可以导致建筑物的不平衡,使建筑物发生倾斜、裂缝等问题。
2.渗透问题软土地基的渗透性比较强,地下水位的变化会直接影响软土地基的稳定性。
当地下水位上升时,软土地基的稳定性将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建筑物发生滑坡等问题。
3.翻浆问题软土地基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翻浆现象。
当施工现场遇到下雨等天气时,软土地基的稳定性会受到影响,导致软土变得更加松软,出现翻浆问题。
1.加强地基处理对于软土地基的加固处理是一种常见的解决措施。
加固处理可以通过地基加固材料包括钢筋、混凝土、压实土、碎石等。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土质的稳定性,防止出现翻浆现象。
2.排水系统的建设软土地基的渗透性比较强,所以建立一个良好的排水系统可以有效减轻软土地基的负担。
在施工前,需要精确测量地下水位,防止因其变化导致软土地基的不稳定。
软土地基的稳定性不强,加强地基深度可以有效地提高其稳定性。
加固地基深度是一种常见的软土地基处理措施,在工程施工中通常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
如钢筋加固、基础加深及增加挡墙等。
4.压实土的使用压实土具有很好的支撑能力,可以帮助软土地基获得更好的建筑支撑力。
要使用压实土,需要在施工过程中注意土质的稳定性,以防止出现翻浆现象。
总之,软土地基处理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进行软土地基处理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处理措施,以确保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浅谈建筑工程软土地基处理问题及解决措施建筑工程中软土地基处理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软土地基因其土质松散、含水量高、沉陷性大等特点,给建筑工程施工和使用带来了很多困难。
对于软土地基的处理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软土地基的特点入手,分析软土地基处理问题及解决措施,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软土地基是指土质较松、含水量较高、沉陷性较大的地基。
软土地基在建筑工程中常常会引发地基沉降、变形、开裂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建筑物的安全及使用性能。
软土地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软土地基的土质相对较松,抗压强度较低。
这种土质的特点导致了软土地基在承载能力、抗变形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的问题。
软土地基容易受水分影响,含水量较高。
由于含水量高,软土的黏性和可塑性较强,易造成地基沉降、变形等问题。
软土地基的沉陷性大。
软土地基一般会出现明显的沉陷现象,导致建筑物沉降不均匀,从而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软土地基较为脆弱,容易引发地基塌陷等问题。
软土地基在受到外部荷载作用时,容易发生变形和破坏,从而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
软土地基的处理成为了建筑工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软土地基的处理主要包括加固处理和改良处理两种方式。
接下来将分别对这两种方式进行详细介绍,并探讨一些解决软土地基处理问题的具体措施。
首先是软土地基的加固处理。
加固处理是指采用辅助设施来提高软土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以达到保障建筑物安全的目的。
常见的软土地基加固方式包括地基灌浆加固、悬浮桩加固、土石桩加固等。
这些加固方式可以通过改善软土地基的物理性质,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从而弥补软土地基的不足,使其满足建筑物的要求。
在具体的软土地基处理中,需要根据软土地基的实际情况和工程要求,结合地质勘察和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软土地基处理方式。
一般来说,软土地基的处理应该在建筑工程的初期规划和设计阶段就进行充分的调查和评估,制定合理的处理方案,确保软土地基处理的效果和安全性。
浅谈建筑工程软土地基处理问题及解决措施建筑工程中,软土地基的处理一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软土地基指的是土壤的承载能力较低,容易发生沉降和变形的土地。
在建筑工程中,软土地基的处理对于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软土地基处理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浅谈,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软土地基的特点软土地基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 承载力较低:软土地基的承载力较低,无法承受大型建筑物的重量。
2. 易发生沉降和变形:软土地基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沉降和变形,导致建筑物的不稳定。
3. 含水量高:软土地基中含水量高,水分含量的变化会影响土壤的力学性质。
二、软土地基处理的问题软土地基处理在建筑工程中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1. 土壤的力学性质较差:软土地基的土壤力学性质较差,无法直接作为地基使用。
2. 施工难度大:软土地基的处理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施工难度大,工期长。
3. 成本较高:软土地基的处理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较高。
三、软土地基处理的解决措施针对软土地基处理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解决措施:1. 土体加固:通过加固软土地基的土体,提高其承载力和稳定性。
常用的土体加固方法有碎石加固、水泥土加固、搅拌桩加固等。
2. 地基处理:对软土地基进行地基处理,例如挖土换填、加固处理、地下连续墙、地下隔离带等。
3. 预制板桩:在软土地基中设置预制板桩,可以有效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4. 桩基处理:在软土地基中采用桩基处理方法,通过钻孔、打桩等方式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5. 桩筏基础:在软土地基上采用桩筏基础,通过桩和板的组合形式,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四、软土地基处理的注意事项在进行软土地基处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1. 地质勘察:在进行软土地基处理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了解土地基的地质情况,为后续的处理措施提供依据。
2. 施工工艺:软土地基处理的施工工艺需要合理安排,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科技资讯科技资讯S I N &T NOLOGY I NFORM TI O N 2008N O .16SC I ENC E &TEC HN OLO GY I NFO RM ATI O N 建筑科学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投入的不断加大,我国土木工程建设发展很快,土木工程功能化、城市建设立体化、交通高速化,以及改善综合居住环境已成为现代土木工程的特征,工程建设对地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在工程设计中,常常遇到天然地基强度不足,压缩性过大或不均匀时,往往需对地基进行加固或处理。
我们根据地基处理原理的不同,地基处理方法分为:排水固结法;振密、挤密法;置换及拌入法;灌浆法;加筋法;冷处理法;托换法等等。
地基处理方法很多,每种方法均有它的适用范围、局限性和优缺点。
因此对每一具体工程都应从地基条件,处理要求,工程费用以及材料机具来源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以确定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工程中我们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地基处理方法。
1排水固结法当建筑物构筑在软粘土地基上时,我们常采用排水固结法处理地基。
此法可使土体中的孔隙水得到排除,土体慢慢固结,达到减少沉降和提高承载力的目的。
排水固结是通过排水和加压两个系统来完成的。
排水固结排水系统竖向排水体(普通沙井等)水平排水体(沙垫层)加压系统堆载法直空法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电渗法联合法根据排水系统和加压系统的不同,排水固结法分为堆载顶压法、沙井堆载预压法、真空预压法、降低地下水位法和电渗法。
堆载预压法是在建筑物施工前,用其他荷重或堆土的手段对地基进行预压,从而提高地基承载能力,减少建筑物建成后的沉降量。
为了加速地基承载能力的提高,缩短预压时间,常在地基打入沙井,然后进行堆载预压,这种方法称为沙井堆载预压法。
①加载预压法,适用于软粘土、粉土、杂填上、泥炭土地基。
②超载预压法,适用于软粘土、粉土、杂填土、泥炭土地基等。
③真空预压法,适用范围同上。
浅谈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摘要:湿陷性黄土地基是建筑工程中的巨大隐患,这一隐患可以给工程的设计建设带来巨大的危害。
本文主要分析讲述对于湿陷性黄土选取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案,通过比对方案得出最优的处理方式。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处理方法引言湿陷性黄土受到压力容易下沉,且受到水的侵蚀,结构会迅速被破坏。
所以当基础坐落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时,需要严格地考察建筑使用期间不均匀下降的限制区间、地基受水侵蚀的承受能力以及建筑的重要性。
以便建筑物在受到地基湿陷产生的危害时,采取合理有效的综合措施。
1湿陷性黄土概述湿陷性黄土是指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其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
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其土质较均匀、结构疏松、孔隙发育。
在未受水浸湿时,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
当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土结构会迅速破坏,产生较大附加下沉,强度迅速降低。
故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建设,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间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地基湿陷对建筑产生危害。
2湿陷性黄土地地基评价我们在评价湿陷性黄土地时需要考虑到以下三个不同的指标:2.1黄土湿陷系数黄土湿陷系数是一个评价黄土湿陷性的关键指标。
我国规定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规范系数,当黄土湿陷系数小于0.015时,认为此处为非湿陷性黄土,当黄土湿陷系数大于或等于0.015时,认为此处为湿陷性黄土。
黄土湿陷也并不是只有水就可以,还需要外界产生一定的压力,反之如果只有压力而没有水,湿陷性黄土也是不会出现和产生的。
2.2自重湿陷量计算值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需要根据建设场地的取土样本,在实验室内进行浸水压缩试验,测出在当上层土饱和压力下的自重湿陷系数值,在此基础上求出各层土的自重湿陷。
由上文已知湿陷性黄土场地分为非自重湿陷性和自重湿陷两种,其中非自重湿陷场地主要由非自重湿陷性黄土组成,自重湿陷场地主要由自重湿陷性黄土组成。
浅谈地基处理之真空预压法一、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工程行业也有了一定的进步,工程建设规模日益扩大。
我们工程人所面对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其中当属地基处理问题尤为突出。
偌大的中国,960万㎡的土地,如好更好更完美的利用这片土地,实现中国工程行业的辉煌,成了压在每一个工程人肩上的重担。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但是没有一个好的基础也无法实现万丈高楼梦。
因此,地基处理问题是每一个工程开端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二、地基处理分类和处理方法1、处理分类地基处理主要分为:基础工程措施和岩土加固措施两种。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有的工程,为了不改变地基的工程性质,从而只采取基础工程措施;有的工程还同时对地基的土和岩石加固,以改善其工程性质。
选定适当的基础形式,不需改变地基的工程性质就可满足要求的地基称为天然地基;反之,已进行加固后的地基称为人工地基。
地基处理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上层建筑物的安全,如处理不当,往往发生工程质量事故,且事后补救大多比较困难。
因此,对地基处理要求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验收制度,以确保工程质量。
2、处理方法跟随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各种地基处理方法也随之产生。
近年来为了更好的满足国内工程建设,我国又由国外引进了许多新型的地基处理方法。
诸多的处理方法也增加了工程人的选择性,能够更好更合理的选择一种适用于现场实际的方法,从而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换填垫层法、强夯法、砂石桩法、振冲法、水泥土搅拌法、高压喷射注浆法、预压法(真空预压和堆载预压)、夯实水泥土桩法、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石灰桩法、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柱锤冲扩桩法、单液硅化法和碱液法等。
对复合地基而言,在确定地基处理方案时,宜选取不同的多种方法进行比选。
三、预压法之真空预压1、预压法 真空预压法是在软粘土中设置竖向塑料排水带或砂井,上铺砂层,再覆盖薄膜封闭,抽气使膜内排水带、砂层等处于部分真空状态,排除土中的水分,使土预先固结以减少地基后期沉降的一种地基处理方法。
道路工程中软基处理浅谈提纲:1. 软基的定义和特点2. 软基处理的原则和方法3. 软基处理的影响因素4. 软基处理的实施技术和工艺5. 软基处理案例分析一、软基的定义和特点软基是指地基中存在的比较松散、含水率较高、不稳定的地层或土层,其特点是承载能力较差、容易发生地基沉降、变形和破坏等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道路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软基处理的原则和方法软基处理的原则是通过采用科学的技术和工艺,使软基达到一定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从而保障道路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性。
软基处理的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如机械加固、水泥混合填料加固、灰固土等。
三、软基处理的影响因素软基处理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软基土的性质、结构和含水量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软基处理的方法选择和具体实施技术。
四、软基处理的实施技术和工艺软基处理的实施技术和工艺包括处理深度、处理方式、处理材料选用等。
不同的实施技术和工艺也会影响软基处理效果的好坏。
五、软基处理案例分析1. 某高速公路软基处理后出现路面老化问题通过对该工程的调查和分析发现:软基处理方法应采用化学固化的方法,而不是机械加固。
发生问题的原因是由于水泥稳定土材料,不能与路面结构相配合,变形振动时产生裂纹影响到路面的使用寿命。
因此,软基处理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方案,选择适宜的处理方法。
2. 某工业园区软基治理通过采用物理法和化学固化方法进行处理,软基己达到优化效果。
具体而言,采用TDXJ-5机型进行加固,混合使用水泥与各级灰等固化材料,固结时间须在半年以上。
处理后的效果对比传统改土工程明显提高,受地震等条件的影响也有很强的承载力。
3. 某桥梁工程软基治理针对某桥梁工程软基处理需要,工程团队选择了灰浆加固法,加固没有采用完全破坏层,浇筑前仅需钻孔,打入海绵体,再注入灰浆,最后完成施工。
使用效果明显改善了地面稳定性,及后日长期的效果也得到了很好的巩固。
4. 某地铁工程的软基处理在某地铁工程中,通过采用弱胶连膜防渗法,并结合非机械性沉降措施,成功地实现了对软基的治理。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湿陷性黄土指饱和的结构不稳定的黄色土,表现为在自重压力或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下沉的现象,从而对结构物带来危害,使路基及结构物大幅度沉降、折裂、倾斜,严重影响其安全和使用。
标签: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一、概述黄土主要分布在我国陕西、甘肃、山西大部分地区,华北、西北、东北等少数地区也有分布。
它是一种在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的黄色或褐黄色粉状土。
适用范围本工法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段的路基。
工艺原理二、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通常采取拦截、排除地表水的措施,防止地表水下渗,拦截、引导地下水的方法,以达到减少地基湿陷下沉的目的。
若地基土层有强湿陷性或较高的压缩性,且容许承载力低于路堤自重力时,应考虑地基在路堤自重和活载作用下所产生的压缩下沉。
除采用防止地表水下渗的措施外,因地制宜采取垫层法、强夯法、灰土桩挤密法、深层搅拌桩法、干振挤密碎石桩法等措施对地基进行处理。
(一)干振挤密碎石桩干振挤密碎石桩是利用振动式打桩机,使沉管不断振动和反插,制成密实的碎石桩柱体,碎石桩与桩周土互相挤密,形成碎石桩复合地基。
由于碎石桩强度比原地基高,又使桩周土互相挤密,这样形成的复合地基就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小的压缩性,达到加固软土地基的目的。
其主要优点是造价较低、工效高、不受季节限制、加固效果好,适用范围广等,因而被广泛应用。
1.适用条件适用于不排水抗剪强度为15~20kPa地基的处理,最大加固深度为15m,加固后复合地基承载力可达200kPa。
2.成桩及加固机理通过机械振动挤压成孔,并将碎石压入软土中,使原状土受挤压产生径向位移,土体颗粒重新排列,土的孔隙减小,密实度提高,同时碎石桩还置换了一部分软土,形成碎石桩柱。
碎石桩是柔性的离散体,按等量变形原则,桩及桩周土构成复合地基,共同承受上部荷载,由于桩体的压缩模量比桩间土大,所以通过基础传给复合地基的外加压力,随桩及桩间土的等量压缩,应力会集中到桩体上,桩间土应力相应减少,因此比天然地基具有更大的承载力和抗剪强度。
浅谈建筑工程软土地基处理问题及解决措施建筑工程中,软土地基处理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软土地基指的是土壤的物理性质比较松软,抗剪强度较低的土壤。
在软土地基上进行建筑工程时,容易出现不稳定、沉降等问题,严重影响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性。
软土地基的处理成为工程建设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本文将浅谈软土地基处理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软土地基的特点软土地基的主要特点有:松软、含水量大、密实度低、抗剪强度低、承载性能差。
由于这些特点,软土地基往往容易出现沉降变形、不稳定、流变等问题。
在软土地基上进行建筑工程时,容易出现建筑物沉降、裂缝、倾斜等质量问题,对工程安全带来严重隐患。
二、软土地基处理的方法软土地基处理的方法主要有:地基处理、预制桩基、换填、加固和加固桩等。
1. 地基处理地基处理是通过改善地基土壤的承载性能和变形特性,以提高地基土壤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地基处理的方法包括土石方加固、土壤改良、地下水控制等。
土壤改良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土壤加固、压实、加固、预应力加固等。
2. 预制桩基预制桩基是通过在软土地基中安装桩或灌浆桩,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预制桩基在软土地基处理中应用广泛,能够有效改善软土地基的承载性能和变形特性,提高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换填4. 加固三、软土地基处理的关键技术及解决措施软土地基处理的关键技术包括:地基勘察、地基改良、地下水控制、质量检测和监测等。
地基勘察是软土地基处理的第一步,通过对软土地基的地质和工程性质进行详细的勘察分析,确定软土地基的特性和问题,为软土地基的合理处理提供依据和参考。
2. 地基改良3. 地下水控制地下水是软土地基处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过多的地下水会对软土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需要对软土地基的地下水进行控制,采取合适的地下水处理方法,保证软土地基的稳定和安全。
4. 质量检测和监测软土地基处理工程的质量检测和监测是软土地基处理工程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软土地基处理工程的质量和效果进行检测和监测,保证软土地基处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浅谈公路施工中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及适用范围论文导读:软土地基,通常指由淤泥、淤泥质粘土、亚粘土、亚砂土组成的地基。
公路施工过程中如果遇到这样的地基,其承载力达不到其上面的构造物要求的承载力,或虽在建筑施工时能达以要求,但在后期使用过程中由于地基本身的原因或水的原因,使地基失稳,造成构造物沉降过大或不均匀沉降,甚至彻底破坏建筑物。
软基处理方法也很多,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应在大规模施工前进行现场试验,以验证该处治方法的可靠性,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为今后施工提供依据。
关键词:公路施工,软土地基,路基沉降,软基处理0.引言我国目前是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阶段,公路建设的等级不断提高,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由于高等级公路设计速度的提高,相关线型指标也要随之提高。
当公路路基穿过地理形态复杂的软土地区时,必须运用高超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以满足建筑物对地基稳定性的要求,包括改善地基土的变形特性和渗透性,提高公路的抗剪强度和抗液化能力,消除各种不利因素,达到质量检测要求。
1.软土地基的物理特性软土地基,通常指由淤泥、淤泥质粘土、亚粘土、亚砂土组成的地基。
它含水量大、压缩性强、抗剪强度低,在我国分布很广,大部分成型于天然。
公路施工过程中如果遇到这样的地基,其承载力达不到其上面的构造物要求的承载力,或虽在建筑施工时能达以要求,但在后期使用过程中由于地基本身的原因或水的原因,使地基失稳,造成构造物沉降过大或不均匀沉降,甚至彻底破坏建筑物。
所以施工中,为保证结构安全和质量,必须对其进行处理。
2.软土地基处理的常用处理方法由于地质情况千差万别,各地甚至同一地区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
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根据不同情况,总结出以下几种处理方法,现叙述如下:2.1用砂砾垫层增加地面强度在软土层顶面铺设排水砂层,以增加排水面,使软土地基在填土荷载作用下加速排水固结,提高其强度,满足稳定性的要求。
排水砂层对于基底应力的分布和沉降量的大小无显著影响,但可加快沉降,缩短固结时间。
整熊嫠凰浅谈公路软土地基处理的方法李贺西(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厦门分院,福建厦门361022)我国沿海等处广泛分布着软土,而这些地区一般又是经济发达地区,对公路交通需要迫切,尤其要发展高速公路。
因而地基处理方案选择的是否合理亦即处理是否恰当,不仅影响工程的安全和使用,而且对建设速度、工程造价等都有很大影响,在有些时候甚至成为工程建设的关键。
因此,地基处理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多地被^们所认识和重视。
软土指滨海、湖沼、谷地、河滩沉积的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的细粒土。
具有天然含水量高、天然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固结系数小、固结时间长、灵敏度高、扰动性大、透水性差、土层层状分布复杂、各层之间物理力学性质相差较大等待点。
地基处理是指天然地基的工程力学性能不能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设计要求而需经过^工处理后再建造基础者。
1填筑及压实法软基在开挖时要注意解决渗水或雨水两个问题,可采用边开挖边填,沿地基范围外侧挖掘深沟,以利于软土中所含水分较快渗出,如果工期允许,最好经过夏秋烈日暴晒,使土中含水量更多地被蒸发。
也可全部或局部清除后进行全部或局部回填,尽可能换填渗水性材料,并注意及时抽水。
如果路基与两侧沼泽完全隔离,就可按照一般路堤填筑方式进行填筑,分层碾压时控制好含水、碾压遍数、碾压方式及路堤边坡、护坡道的密实程度,要做好泥沼与路堤之间的边沟排水,保证路堤不受水毁,不受冻害。
砂砾或矿渣等工业废渣常作为换填材料,一定要选用渗透性好的砂土作为材料,切不可选用水稳定性差的粉土填底部。
如必须采用渗透性较弱的土类,应填筑在路基的上部。
不同的土类都应以7Y.'-T,-面成层的相互重叠,切不可混填,压实时,为达到较好的压实效果,常采用振动压路机和重型静力压路机(三轮压路机12—15t)。
2换填碎石法对于深度不太大的软基工程,在路堤范围内,将需要处理的软土挖除,动力触探合格后,用碎片石换填,可采用分段挖除,分段分层回填的方法。
浅谈地基处理方式的选择
论文关键词:地基处理;处理方式及工艺;工期比较
论文摘要:软弱地基给城市市政建设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如路基的滑
移,开裂,路面起伏不平,桥涵通道等人工构造物处的跳车颠簸等等。
软弱地基处理的目的是为了整治好、处理好地基,使来往车辆及司乘人
员安全,快速,舒适地行驶。本文将以梅州市东山教育基地学子大道为
例浅析地基处理方式的选择。
在梅州市沿江片区广泛分布着软土,在市政道路建设中经常会遇到软弱
地基,需进行软基处理。
1软弱地基处理的一般原则
1.1自然沉降法:即尽早用堆载预压不作深层处理软基的方法,这种以
自然沉降逐渐达到路基稳定,是一种最经济也简单的方法。但目前基本
建设的程序不能尽早拔款、征地、从容施工,而一旦工程项目付诸实施
时,又往往限于工期,一般情况用自然沉降法将难以实现。
1.2工程技术处理:即在施工工期紧迫,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针对软土
采用不同工程技术方法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