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8.00 KB
- 文档页数:10
三年级下册音乐全册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与目标教学内容:了解本册音乐课程的内容和要求。
明确音乐学习的目标和重点。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对课程有整体的了解。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学习的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1. 介绍本册音乐课程的内容和要求。
2. 强调音乐学习的目标和重点。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学习,激发兴趣。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兴趣表现。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情况。
第二章:音阶与节奏教学内容:学习音阶的构成和识别。
学习节奏的划分和拍子的感知。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掌握音阶和节奏的知识。
运用图表和乐器,帮助学生理解和实践。
教学步骤:1. 讲解音阶的构成和识别方法。
2. 示范音阶的演奏和唱名。
3. 讲解节奏的划分和拍子的感知。
4. 运用图表和乐器,让学生进行节奏练习。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掌握情况。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情况。
第三章:简单乐器介绍教学内容:学习不同乐器的特点和演奏方法。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方法:介绍乐器的特点和演奏方法。
分组练习,让学生亲身体验乐器演奏。
教学步骤:1. 介绍乐器的特点和演奏方法。
2. 示范乐器的演奏。
3. 分组练习,让学生亲身体验乐器演奏。
4.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情况。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情况。
第四章:唱歌与表演教学内容:学习唱歌技巧和表演方法。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方法:讲解唱歌技巧和表演方法。
分组练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唱歌和表演。
教学步骤:1. 讲解唱歌技巧和表演方法。
2. 示范唱歌和表演。
3. 分组练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唱歌和表演。
4.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情况。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情况。
第五章:音乐欣赏与评价教学内容:学习欣赏音乐的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包括音符、节奏、旋律等。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创新、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第一课:《春天在哪里》2.第二课:《小燕子》3.第三课:《小星星》4.第四课:《两只蝴蝶》5.第五课:《茉莉花》6.第六课:《歌声与微笑》7.第七课:《小松树》8.第八课:《小红帽》9.第九课:《数鸭子》10.第十课:《大公鸡》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春天在哪里》1.导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春天的景象,引导学生说出春天的特点。
2.教学歌曲:《春天在哪里》。
先让学生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美妙。
3.分析歌曲:讲解歌曲的节奏、旋律、歌词等。
4.学唱歌曲:引导学生逐句学唱,注意节奏和音准。
5.合唱练习:分组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二课:《小燕子》1.导入:让学生讲述对小燕子的了解,引发学生兴趣。
2.教学歌曲:《小燕子》。
先让学生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美妙。
3.分析歌曲:讲解歌曲的节奏、旋律、歌词等。
4.学唱歌曲:引导学生逐句学唱,注意节奏和音准。
5.表演练习:分组进行表演练习,培养学生的表现力。
第三课:《小星星》1.导入:让学生观察天空,引发学生对星星的兴趣。
2.教学歌曲:《小星星》。
先让学生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美妙。
3.分析歌曲:讲解歌曲的节奏、旋律、歌词等。
4.学唱歌曲:引导学生逐句学唱,注意节奏和音准。
5.创新练习:让学生改编歌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四课:《两只蝴蝶》1.导入:让学生谈谈对蝴蝶的了解,引发学生兴趣。
2.教学歌曲:《两只蝴蝶》。
先让学生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美妙。
3.分析歌曲:讲解歌曲的节奏、旋律、歌词等。
4.学唱歌曲:引导学生逐句学唱,注意节奏和音准。
5.舞蹈练习:根据歌曲创编舞蹈,培养学生的舞蹈素养。
第五课:《茉莉花》1.导入:让学生谈谈对茉莉花的了解,引发学生兴趣。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4课《春》教案一. 教材分析《春》是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4课的一首歌曲,歌曲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歌词中充满了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歌曲的旋律优美,节奏欢快,富有感染力,易于学生演唱。
本节课通过学习这首歌曲,旨在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能够熟练地识谱、唱歌。
但是,对于一些较复杂的音乐知识和技巧,如音乐节奏、音高、音色等,他们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音乐的欣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春》。
2.了解歌曲的节奏、音高、音色等音乐知识。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节奏和音高。
2.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情感。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演唱。
2.讲解法:教师讲解音乐知识和技巧。
3.练习法:学生进行节奏、音高、音色的练习。
4.欣赏法:学生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提高音乐的欣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歌曲《春》的曲谱、歌词。
2.教学乐器:钢琴、吉他等。
3.教学素材:春天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演唱歌曲《春》,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歌曲的节奏和音高,学生跟随教师演唱歌曲。
对于一些较难的部分,教师可以进行个别辅导。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演唱歌曲,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春天的音乐作品,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春天的美好和音乐的魅力。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练习演唱歌曲《春》,并尝试欣赏其他春天的音乐作品。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音乐《小船》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歌曲,歌曲以简洁、优美的旋律描绘了一只小船在海上漂泊的情景,歌词富有诗意,富有想象力。
歌曲节奏轻快,旋律简单,适合三年级学生学习。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音符和简单的乐理知识,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
但在演唱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存在音准、节奏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小船》的旋律和歌词。
2.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3.提高学生的音准、节奏感及音乐表现力。
4.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音准和节奏。
2.呼吸方法和歌唱姿势。
3.歌词的理解和表达。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2.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3.游戏法:通过音乐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4.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歌曲的意义和情感,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歌曲《小船》的旋律、歌词、图片等。
2.音响设备:播放歌曲《小船》。
3.乐谱:歌曲《小船》的简谱。
4.三角板:用于敲击节奏。
5.合唱架:用于学生分组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歌曲《小船》,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妙。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歌曲《小船》的简谱,引导学生认识音符和节奏。
然后,教师逐句教唱歌曲,让学生跟随演唱。
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纠正学生的音准和节奏问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歌曲演唱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教师可以使用三角板敲击节奏,帮助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感。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合唱,检验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歌曲的意义和情感,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进行曲》教案一. 教材分析《进行曲》是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的一首教材,它属于教材中的一个单元。
进行曲是一种富有节奏感和庄严气氛的音乐形式,通常用于表达正式和隆重的场合。
通过学习《进行曲》,学生可以了解到进行曲的特点和风格,培养对音乐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进行曲》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音符和节奏知识,对音乐有一定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然而,对于进行曲的特点和风格,他们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听辨和实践来体验进行曲的特点,并通过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进行曲的节奏和旋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进行曲的特点和风格,培养对音乐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音乐表达情感和创造力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音乐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进行曲的特点和风格的把握。
2.进行曲的节奏和旋律的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进行曲的乐谱和演奏,让学生了解进行曲的特点和风格。
2.听辨法:通过听辨不同类型的进行曲,让学生感知进行曲的节奏和旋律。
3.实践法:通过分组合作演奏进行曲,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表达进行曲的特点。
4.引导法:通过问题引导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进行曲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进行曲的乐谱、图片和视频等。
2.乐器:钢琴、鼓等。
3.分组合作的准备:分组牌、乐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些著名的进行曲,让学生感受进行曲的节奏和旋律,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进行曲的定义和特点,通过展示进行曲的乐谱和演奏,让学生了解进行曲的风格和节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按照进行曲的节奏和旋律进行演奏,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演奏,互相评价和指正,巩固对进行曲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10分钟)学生通过讨论和创作,尝试创作自己的进行曲,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小船》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演唱歌曲《小船》。
学会简单的乐谱知识和节奏练习。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利用集体合作的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歌曲《小船》歌曲的歌词、旋律、节奏和音乐风格。
歌曲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2.2 乐谱知识简谱的读写和识谱技巧。
音符、节奏和拍子的基本概念。
2.3 节奏练习简单的节奏图谱和练习。
拍子的稳定和节奏的准确性。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热身活动学生自由发挥,用口哨或哼唱的方式,创造出小船在水中飘荡的声音。
引导学生用轻松愉快的情绪进入音乐课堂。
3.2 歌曲学习教师播放歌曲《小船》,学生聆听并感受歌曲的美感。
教师教唱歌曲,学生跟唱,注意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性。
3.3 乐谱知识讲解教师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简谱的基本知识和读写方法。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读谱和写谱。
3.4 节奏练习教师出示简单的节奏图谱,学生按照节奏进行拍手练习。
学生分组进行节奏练习,加强节奏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演唱评价观察学生在演唱歌曲时的音准、节奏和情感表现。
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4.2 乐谱知识评价检查学生对简谱的读写能力和识谱技巧。
对学生的乐谱知识进行测试,了解掌握情况。
4.3 节奏练习评价观察学生在节奏练习中的准确性和平稳性。
对学生的节奏感进行评价,并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音乐创作学生分组,每组创作一首简短的儿歌或旋律。
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共同提高音乐创造力。
5.2 音乐游戏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游戏,如“音乐抢答”、“音乐接龙”等。
学生通过游戏,提高音乐感知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案(全册)教案名称:人教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案(全册)课时安排:本册共安排了18个课时,每个课时40分钟。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音乐素养。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歌曲学习:本册共收录了10首歌曲,包括《两只老虎》、《小星星》、《茉莉花》等。
2. 音乐知识:学习音符、节奏、音阶等基本音乐知识。
3. 音乐欣赏:欣赏国内外优秀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课堂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册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本册课程的兴趣。
2. 歌曲学习:《两只老虎》2.1 教学生认识音符、节奏,学会简单的乐谱。
2.2 分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歌曲。
3. 音乐知识:介绍音符、节奏、音阶等基本音乐知识。
第二课时:1. 歌曲学习:《小星星》1.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音符、节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乐谱。
1.2 分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歌曲。
2. 音乐知识:深入学习音阶,引导学生学会识谱。
后续课时以此类推,每节课学习一首新歌曲,同时巩固音乐知识。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参与度越高,得分越高。
2. 学生歌曲掌握情况:检查学生课后练习情况,对歌曲的熟练度进行评价。
3. 学生音乐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材。
2. 音频:每首歌曲的音频文件。
3. 视频:国内外优秀音乐作品欣赏。
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对于音乐基础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和指导。
2.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后练习习惯,加强家校沟通,共同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以上为全册教案,如有未尽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三年级下册《摇船调》音乐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用的是三年级下册的音乐教材《摇船调》。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歌曲《摇船调》的学唱,以及相关音乐知识的讲解。
歌曲《摇船调》是一首富有童趣的民歌,通过学习这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的魅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1. 学会歌曲《摇船调》,并能用欢快的情绪演唱。
2. 了解民歌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
3. 通过对歌曲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会歌曲《摇船调》,掌握基本的音乐节奏和唱腔。
难点:歌曲中的一些特殊音调和节奏的把握,以及对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学用具:钢琴、电子琴、教学录音机、音响设备、乐谱架、教学课件等。
2. 学具:学生音乐课本、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首欢快的民歌《摇船调》,引导学生进入音乐课堂。
在听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2. 歌曲学唱(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摇船调》,讲解歌曲的节奏、旋律和唱腔,引导学生跟唱。
(2)分组进行歌曲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演唱错误。
(3)全班学生一起演唱歌曲,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改进演唱效果。
3. 音乐知识讲解(5分钟)教师讲解民歌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4. 课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布置练习任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挑选学生进行演唱,并对演唱效果进行点评。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摇船调》节奏:X X X X | X X X X |旋律:3 3 3 3 | 2 2 2 2 | 1 1 1 1 |七、作业设计1. 熟唱歌曲《摇船调》。
2. 家长签字确认学生的演唱效果。
3. 写一篇关于《摇船调》的学习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歌曲《摇船调》的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三年级下册《摇船调》音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第六章《童趣盎然》,详细内容为《摇船调》。
通过学习本曲,学生将掌握简单的音乐基础知识,如音高、节奏、旋律等,同时培养音乐欣赏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摇船调》的歌词、旋律和节奏,能独立演唱。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集体演唱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音高、节奏变化及团队协作演唱。
教学重点:歌词、旋律、节奏的学习以及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分享乘坐船的经历,引导学生感受船在水中摇摆的感觉。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乘坐船的摇晃感,引入歌曲《摇船调》。
2. 歌曲学习(15分钟)(1)学习歌词:引导学生跟读歌词,注意咬字、发音。
(2)学习旋律: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跟唱。
(3)学习节奏:分析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带领学生练习。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分组练习: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练习歌曲的歌词、旋律和节奏。
(2)团队协作演唱:各小组合作完成歌曲演唱,教师指导并纠正。
4.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摇船调》2. 歌词:歌词内容3. 旋律:五线谱及音符4. 节奏:节奏谱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复习《摇船调》的歌词、旋律和节奏,为下节课的合唱做准备。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歌曲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查找其他与船相关的歌曲,了解不同风格的音乐,提高音乐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6. 板书设计的信息量7. 作业设计的实用性和拓展性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摇船调》作为一首富有童趣的歌曲,其教学内容需紧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1 第一单元 童趣 第一课时 课题:快乐宝贝 教学目标: 1、这是一节以声乐为主、律动为辅的综合课。学生通过自学和教师指导的学习方式, 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 2、为歌曲创编律动。 教学过程: 一、律动 师生活动:跟着音乐做律动。 二、教唱歌曲 1、范唱(师范唱)。 2、接龙游戏(师生接唱)。3、学唱歌曲(学生跟着录音自己学唱歌曲。)4、指导纠正。重点指导:说的部分切忌大声喊叫;衬词“噜啦”的咬字要清晰,突出快乐宝贝的得意心情;第16小节的“宝贝”用气息支持,唱满四拍。5、巩固新授。通过领唱、齐唱,用自然、和谐的声音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三、创编活动:一边唱《快乐宝贝》,一边即兴表演。 第二课时课题:《对鲜花》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学习,让学生熟悉对唱的这种形式。 2、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并能根据自己对花卉知识的了解为歌曲续编歌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观看电影《刘三姐》对歌的片断,介绍这种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叫“对歌”,大家通过对歌,比谁机智、谁的生活经验丰富,引入《对鲜花》。 二、教唱歌曲 1、听录音范唱,感受歌曲情绪。 2、跟着录音范唱,用哼鸣小声模唱歌曲旋律。 3、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4、指导、纠正。 三、歌曲处理。 (重点指导:“什么”两字要加重语气,唱出一定要难倒对方的心情;“瞒不了我”一句要唱出得意之情;结束句的衬词用富有弹性的声音唱出回答上问题后的高兴与得意。) 四、创编活动 1、创编歌词:根据自己了解的知识续编歌词。 2、设计演唱形式(分小组对唱、一领众对、男女对唱等),完整演唱歌曲《对鲜花》。 第三课时课题:《在钟表店里》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在钟表店里》这首管弦乐曲,提高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以及对音乐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为乐曲命名 一起欣赏一首管弦乐曲,听完后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给乐曲起个名字(欣 赏第一乐段),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题。 二、主题欣赏 1、在这首乐曲中有一段旋律反复出现多次,这就是乐曲的主题音乐(播放主题音乐)。 2、生一边听一边轻轻晃动身体。 3、模唱主题旋律,感受体会这个主题表现了什么?(表现了钟表店里的钟表在准确地 走着;钟表店里的工人们在快乐地招呼客人„„) 三、完整欣赏 1、初听,主题旋律出现了几次(四次)?乐曲的速度有什么变化(快—慢—快)? 2
2、复听,教师可带领学生随着乐曲做一些简单的律动,如表现钟表走动的动作等,以 便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 3、表演欣赏,在琳琅满目的钟表店里,修表工人在清脆的钟表声中愉快的工作的情景。 四、小结 第四课时课题:《鸟店》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鸟店》这首管弦乐曲,教育学生爱鸟、护鸟,为建设我们的绿色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初听 1、出示词语卡片:紧张、恐怖;宁静、安详;欢快、优美。要求听音乐,根据乐曲的情绪,把这几种情绪进行排序。(播放《鸟店》录音) 2、生边听边排序(第一是宁静、安详;第二是欢快、优美;第三是紧张、恐怖;死四又是欢快、优美。) 二、复听 作曲家用音乐表现各种不同的情绪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鸟店里的故事,请同学们看着图画听着音乐再来仔细地欣赏一遍这首乐曲,然后给大家讲讲你从音乐中听到的故事。 三、分段欣赏 四、表演欣赏 1、边听音乐边表演。 2、情感升华:小鸟是那样的可爱,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爱护它们,使它们有一个安全的港湾。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3、生展开讨论。 4、鸟店老板被我们感动了,在猫离开后他打开鸟笼,放小鸟飞回大自然。 5、学生模仿小鸟在音乐声中“飞出” 教室。 第五课时课题:《打秋千》 教学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打秋千》,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在合唱中学会与人合作。 教学过程: 一、二声部发声练习 二、导入:观看荡秋千录像;简单介绍仡佬族的风土人情。 三、学唱歌曲 1、听录音范唱,感受二声部的音响效果。 2、哼唱歌曲旋律,学生以模唱的形式学唱高声部。 3、指导、纠正 4、学生以模唱的形式学唱低声部。 5、指导、纠正 (1)指导学生唱准八分休止符的时值,以表现铃铛的清脆。 (2)纠正“叮当”的咬字、发音。 第二单元 可爱的家 第一课时课题:《小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4/4拍歌曲优美的意境,感受家庭的温暖,深情的演唱歌曲。 2、引导学生认识全音符、了解4/4拍的含义和强弱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听音乐做律动(播放《小小的船》歌曲录音)。 二、教唱歌曲 1、分别听歌曲《小小的船》和《小船》第一段歌词,熟悉歌曲旋律。 (1)复习3/4拍号的含义和强弱规律,引导学生学习4/4拍号的含义和强弱规律。 (2)用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4/4拍的强弱规律。如第一拍拍手;第二拍手打开;第三拍拍腿;第四拍手打开。 3
2、完整聆听《小船》的范唱录音,让学生再次感受4/4拍的韵律,进一步熟悉4/4拍的强弱规律。 3、用哼鸣模唱歌曲旋律。 4、教师声情并茂地范唱歌曲,学生轻声跟唱。 5、学生随伴奏演唱歌曲。 三、指导学生演唱好弱起拍,休止符处声断气连,注意倚音的演唱。 四、这首歌曲表现的是小主人公感到了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你们觉得我们该用 什么样的声音来表达呢? 第二课时课题: 《内依巴河》 教学目标: 欣赏《内依巴河》,了解拉丁美洲民族特色的歌曲,感受作者对内依巴河旁充满爱的、温暖的小草房的眷恋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小船》 二、复习乐理知识表现4/4拍的强弱规律;全音符的形状和时值;巩固对4/4拍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三、欣赏歌曲《内依巴河》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节拍和情绪。 2、简介歌曲的风格特点(拉丁美洲民族特色)。 3、复听歌曲,看歌片心里默唱,进一步感受歌曲风格。 4、分组讨论:为什么说“小草屋如同天堂”? 四、音乐创造 1、师生朗读歌词。 2、轻声跟着歌曲录音演唱歌曲。 3、编配打击乐伴奏。 第三课时课题:《可爱的家》 教学目标:以饱满、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可爱的家》,表达对家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音乐游戏:七色迷宫 游戏规则:找到一条路时,必须把这条路线经过的音唱准确,小组形式找路线,比一比哪个小组找的路线最多,唱的最准确。 二、学唱歌曲 1、听《可爱的家》录音范唱。 2、学习曲谱,教师范唱曲谱。学生随琴学唱第一、二乐句曲谱。 3、教师弹奏第三至第六乐句,学生模唱。 4、朗诵歌词。 5、轻声随琴演唱歌曲。 6、讲述自己“可爱的家”,感受体会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和家庭的温暖。 7、小组讨论:用什么样的声音来演唱这首歌曲? 三、为歌曲伴奏 四、歌表演《可爱的家》。 第四课时课题:《布娃娃》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布娃娃》启发孩子们珍惜自己的幸福并且关爱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教学过程: 一、音乐游戏:七色迷宫 教师弹奏钢琴,学生听辨模唱,并且在迷宫中找到老师弹奏的路线。 二、导入:复习歌曲《可爱的家》。 三、欣赏歌曲《布娃娃》 1、欣赏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2、复听歌曲,轻声跟唱,进一步熟悉歌曲旋律和歌词。 3、了解歌曲的演唱形式、速度等音乐要素对音乐情绪的影响。 4、再次欣赏并演唱歌曲《布娃娃》。 4
第三单元 农家孩子的歌 第一课时 学唱歌曲《小瓜棚》 教学目标:培育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会歌曲。 教学过程: 1.导入。 导入西瓜,西瓜成熟时要有人看瓜,就要搭一个小瓜棚,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看瓜吗? 看瓜是很苦的劳动,同时也是很快乐的,引导学生分析歌词,体会主人公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心情和乐观风趣的性格。 2.听几遍录音范唱。 3.跟着录音轻声学唱歌曲,要求学唱时眼光能同时看到 歌谱。 歌曲中有大量的节奏,要提示学生注意,波音和后倚音处应予解释。 最后离开录音跟着教师的琴声演唱歌曲。 4.布置课外作业为歌曲《小瓜棚》收集、录制背景音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乐曲《森林水车》《打枣》。 教学目标:区别《森林水车》中悠静的旋律与欢快的旋律,初步记住并能辨认描写水车转动的旋律。认识民族乐器唢呐,能辨别唢呐的音色。 教学过程: 一.欣赏管旋乐合奏《森林水车》。 (1)这首乐曲与《在钟表点里》和《森林里的铁匠》被称为世界三大最大最具描绘性的标题鲜明的乐曲,我们要静静地听赏,并争取记住他的音乐,今后再次听到时能够辨认出来。 (2)学习歌曲旋律。(随伴奏学习歌曲旋律) 1.朗读歌词。 2.学唱歌词。 3.表现歌曲。 二.欣赏《牧歌》 1.先听一遍《牧歌》录音,感受内蒙民歌的音调,讲授无伴奏合唱知识:只用人声演唱而不用乐队伴奏的合唱形式。 2.多次反复聆听,除从音色上感受外,再从力度、和声的变化上去体会其美感,教师在每遍听前可作适当的分析引导,启发学生想象。 3.发表想象。 三.小结。 第三课时 《冬瓜和南瓜》 教学目标: 理解歌曲的思想内涵,初步学会歌曲,能有表情地演唱。 教学过程: 1.导入: 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大多数人民生活在农村,农民的状况如何决定着国家的命运引入,再丛改革开放后农村面貌的变化和农村儿童的生活乐趣等方面导入本单元的课题,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和关注。 2.学唱歌曲《冬瓜和南瓜》。(1)请学生阅读或朗读歌词后提问:这首歌曲中的两为位主人公的一种什么精神?(2)学唱歌词,注意歌曲中的切分节奏,还应注意休止符,尤其是八分休止符。(3)学唱最后12小节歌谱,要求学生注意到歌谱中没有“4”和“7”这两个音。 3.再次复习歌曲《冬瓜和南瓜》,并要求课下设计恰当的表演动作。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较为熟练地演唱《小瓜棚》并为之配上背景音响,欣赏歌曲《采蘑菇的小姑娘》。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小瓜棚》的背景音乐和配合歌声运用这些背景音乐,培育学生收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并由此激发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欣赏歌曲《采蘑菇的小姑娘》,使学生感受欢快的民族音调,并对小姑娘的性格产生同感。 教学过程: 1.导入。 在歌曲《小瓜棚》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乐观自信、非常热爱自己、家乡、热爱劳动的农村小男孩的生动形象,本节课我们来欣赏一首描绘性格的小女孩生动形象的歌曲——《采蘑菇的小姑娘》。 (1)初听歌曲。 提问:听了这首歌曲后感到哪几句给你的印象最深? (2)复听歌曲。 进一步领会歌曲的说唱风格和激发学生欢乐的情绪。 小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