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地球化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4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地质学基础课程代号:02091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地质学基础》是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所接触到的最重要的地质学课程。
本课程涉及了地质科学的各个分支的核心部分,不仅教给学生地质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方向与现状.本课程内容主要分为地球及其物质组成、地质作用及其产物、岩层的产状及其地层系统、褶皱及其断层构造、矿产资源等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目的与基本要求本课程为地理科学、环境工程、地球物理、岩土工程等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和实验,掌握地质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地质学所涉及的最基本的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地球及地质作用、矿物及岩石、构造运动及产物等诸方面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知识,并具有肉眼鉴定和描述多种矿物和岩石标本,收集与阅读地质资料,绘制相应地质图件,对一般地质现象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为学习专业课程和野外工作打下必要的地质基础。
三、本课程与其他学科及相关课程的关系对于地质学其他学科,如地球物理、地质工程、石油地质、环境工程、水文地质等,地质学基础知识是必要的研究基础和前提。
无论是地质理论研究工作者,还是工程勘察设计者,都必须具备扎实地质学知识,学会地质思维,掌握地质学方法,才能保证工作顺利进行,保证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各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既丰富地质学内容,又推动地质学发展。
因此,地质学基础知识是构筑各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石,是做好本专业工作的保证。
《地质学基础》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如元素、矿物、主要岩石类型及形成过程、矿产特征);研究区域地质构造、岩石圈的结构和运动规律等;研究大陆以至整个岩石圈的发展和演化史。
因此,该课程是后续相关专业基础课的先导课程。
在完成该课程的学习基础上,可以相继深入学习《矿物学》、《岩石学》、《地层学与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矿床学》等地质学专业的主干课程.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地质学概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将今论古”法的基本思想,地质学发展简史,地质学的研究意义以及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地质学基础》课程的特点和要求。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地理科学学时54学分 3赤峰学院环境与资源管理系制定人:任晓辉审核人: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地质学基础是四年制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当使学生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掌握有关地壳的物质组成、构造变动和发展历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
同时,地质学基础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矿物、岩石的肉眼鉴定方法;了解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常见的标准化石;掌握阅读平面地质图、绘制剖面地质图和野外地质调查的一般方法,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1.课程内容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重视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又要注重提高教学的起点,反映地质科学的新成就和新进展。
2.作为专业基础课,要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还要注重实用性。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尽管总课时压缩到 54 学时,但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起重要作用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和野外考察等)要进一步强化。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1.根据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要求选用合适的教材,以教材为主线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2.本大纲所列的各章节的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紧密结合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选定教学内容,既注重知识传授,更强化能力培养。
(四)室内实验及野外实习( 8 学时)1.实验一(1)实验名称:观察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2)主要内容与要求:观察矿物的形态、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硬度、解理、断口等主要物理性质,通过观察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学会鉴别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的一般方法,掌握系统描述矿物标本的一般方法,为下一步鉴定矿物打下基础。
(3)学时分配: 2 学时。
2.实验二(1)实验名称:认识常见的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2)主要内容与要求:通过认真观察常见的岩石标本,学会肉眼鉴定岩石的一般方法,并对所观察的岩石进行系统描述,完成实习报告的有关部分;掌握主要岩石的鉴定特征,能够准确鉴定主要岩石。
地球化学资料1地球化学资料(1120101)第⼀章地球化学定义DefinitionB.И.韦尔纳茨基(1922):地球化学科学地研究地壳中的化学元素(chemical elements),即地壳的原⼦,在可能的范围内也研究整个地球的原⼦。
地球化学研究原⼦的历史、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运动(movement)和分配(partitioning),以及它们在整个地球上的成因(origin)关系。
V.M.费尔斯曼(1922):地球化学研究地壳中化学元素---原⼦的历史及其在⾃然界各种不同的热⼒学(thermodynamical)与物理化学条件(physical-chemical conditions)下的⾏为。
V.M.哥尔德施密特(1933):地球化学是根据原⼦和离⼦的性质,研究化学元素在矿物、矿⽯、岩⽯、⼟壤、⽔及⼤⽓圈中的分布和含量以及这些元素在⾃然界中的迁移。
地球化学的主要⽬的,⼀⽅⾯是要定量地确定地球及其各部分的成分,另⼀⽅⾯是要发现控制各种元素分配的规律(laws governing element distribution and partitioning)。
V.V.谢尔宾娜(1972):研究地球的化学作⽤的科学---化学元素的迁移、它们的集中和分散,地球及其层圈的化学成分、分布、分配和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结合。
(地球化学基础)涂光炽(1985):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包括部分天体celestial bodies)的化学组成(chemical composition)、化学作⽤(chemical process)和化学演化(chemical evolution)的科学。
刘英俊等(1987):地球化学研究地壳(尽可能整个地球)中的化学成分和化学元素及其同位素在地壳中的分布、分配、共⽣组合associations、集中分散enrichment-dispersion及迁移循徊migration cycles规律、运动形式forms of movement和全部运动历史的科学。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系统掌握地质学基础课程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包括地球的特征、矿物与岩石、构造运动与构造变动、地壳演化史、地质学在资源与环境中的作用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地质现象,为学生从事中学地理教育打下理论基础。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典型案例的介绍,学生掌握元素、矿物、岩石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能够具备理解由地壳运动产生的构造变动的类型、地壳构造与演化的理论与过程及其相互联系的能力。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一般知识,并为后续课程和中学地理教学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通过室内实验、实习,学生具有进行地质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掌握相应的地质考察方法,具有肉眼识别常见的矿物和岩石、认识典型的构造变动等地质现象的认知能力。
4.通过野外实习,学生具有运用区域地质调查的工作程序和研究方法的能力,能够分析地质与其他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具有绘制简单的地质地貌图的能力,能够正确判读简单的地质地貌图件。
学生具有认识构造运动和地貌演变的机制和过程的能力。
通过调查,获得第一手基础资料和感性认识,进一步提升理解构造运动的特征、发展历史和演变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为学生从事中学地理教育提供乡土调查能力基础。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三、训练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91011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建议教材[1]宋春青,邱维理,张振青等.地质学基础(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2.主要参考书[1]夏邦栋主编.普通地质学.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年.潘凤英.普通地质学基础.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2]长春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合编.地质学基础.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年.吴正.地质学基础导论.广州: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3]成都地质学院岩石教研室编.岩石学简明教程. 北京:地质出版社,1979年.。
地球化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地球化学专业是研究地球化学过程、地球物质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本科阶段的地球化学专业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地球化学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为他们成为优秀的地球化学专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一、地球化学专业课程概述地球化学专业课程包括地球化学基础课程、实验技术与实践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三个部分。
地球化学基础课程涵盖了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与原理,为学生掌握地球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供了基础。
实验技术与实践课程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业选修课程则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提供了进一步的学习机会和深入研究的领域。
二、地球化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1. 地球化学基础课程•地球化学导论•矿物学与岩石学•地球化学原理•地球化学分析与实验技术•地球化学环境与资源2. 实验技术与实践课程•地球化学实验•地球化学实践案例分析•地球化学仪器与设备操作3. 专业选修课程•水体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矿床地球化学•地球化学模拟•环境地球化学•地球化学地球动力学三、地球化学专业课程特点地球化学专业课程设置具有以下特点:1.综合性:涵盖自然科学、物理学、化学等多学科知识,旨在培养学生全面的学科素养。
2.实践性: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践技巧,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选修性: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帮助学生深入研究感兴趣的领域。
4.前沿性:结合当前地球化学研究进展,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使学生紧跟时代科技发展的脚步。
四、地球化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培养地球化学专业人才,地球化学专业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教师理论讲解和演示,为学生提供地球化学基础知识。
2.实践操作:通过地球化学实验和实践案例分析,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3.讨论研究:以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拓和能力的提升。
《地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开课单位:地球科学系
课程负责人:
适用于本科地质学专业
教学时数:48学时
一、课程概况
《地球化学》课程是地质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平台课。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
握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地球化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能够应用地球化学的基本理
论和方法综合分析解释地质问题。为学生学习后续《矿产资源勘查》、《环境地质》、《石油与天然气
地质学》等课程,并为将来矿产地质、石油地质勘探和研究工作打下综合分析研究基础。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有《普通地质》、《矿物学》、《结晶光学》、《岩浆岩与变质岩》、《沉积岩
石学》、《大学化学》等。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主要有《矿产资源勘查》、《环境地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等。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课程学习领会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掌握地球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学会用地球化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地球科学问题。通过地球化学作业、专题读书报告编写和答辩等环
节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得到提高。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绪论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球化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与示踪作用和近年来地
球化学的若干重要进展。
基本要求:了解地球化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掌握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与示踪作用和近年来地
球化学的若干重要进展。
重点: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与示踪作用和近年来地球化学的若干重要进展。
2.太阳系的化学组成
教学内容:太阳系行星的化学组成和基本特征;陨石的化学组成;月球的化学组成;地球的成
因假说。
基本要求:了解太阳系行星的化学组成和基本特征,掌握陨石的化学组成;月球的化学组成。
重点难点:太阳系的元素丰度对地球成因理论提出的约束。陨石被广泛作为地球化学示踪作用
的参照标准的依据。月岩的化学组成为地球早期演化历史提供的成因信息。
3.元素在地壳、地球中的丰度
教学内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组成、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成分;地
球的化学演化。
基本要求:掌握元素丰度、克拉克值基本概念以及特征。
重点难点:元素丰度、克拉克值基本概念,地壳和地球元素丰度研究的地质地球化学意义,地
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在深部研究中的依存关系,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规律。
4.元素的结合规律
教学内容: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元素的类质同像规律;元素的地球化学分类。
基本要求:掌握元素的亲氧、亲硫性质,元素结合规律的最低能量法则;类质同像发生的晶体
化学条件、物理化学环境;元素的地球化学分类。
重点难点:元素结合规律的能量最低法则,元素的地球化学分类。
5.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教学内容:能斯特分配定律和分配系数;岩浆作用地球化学;稀土元素和稀有元素地球化学。
基本要求:掌握能斯特分配定律、主要造岩矿物的分配系数,相容元素与不相容元素的分配规
律;掌握岩浆结晶作用、部分熔融作用定量模型,元素丰度、元素比值与源区示踪原理。
重点难点:分配系数原理,岩浆作用定量模型,元素丰度、元素比值对岩浆源区示踪原理。
6.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教学内容:同位素分馏原理;氧、氢、硫、碳、锶、铅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
基本要求:掌握同位素分馏原理;了解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碳同位素地
球化学的内容;锶同位素和铅同位素地球化学。
重点难点:同位素分馏原理;影响稳定同位素组成的主要因素,稳定同位素在地球化学和大气
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7.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
教学内容: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与计时原理、铷-锶和钐-钕等时线法测年原理;U-Th-Pb法年
龄测定、K-Ar、Ar-Ar法年龄测定; Sr、Nd同位的素示踪原理。
基本要求:掌握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与计时原理,铷-锶和钐-钕等时线法测年原理;了解U-Th-Pb
法年龄测定,K-Ar、Ar-Ar法年龄测定,Sr、Nd同位的素示踪原理。
重点难点:放射性同位素计时原理,等时线法测年样品的选择条件, U–Pb一致年龄和不一致
年龄的地质意义,K-Ar、Ar-Ar法测年原理及其优缺点。Sr、Nd同位素示踪原理及应用。
8.环境地球化学
教学内容:环境地球化学与动、植物和人体健康的关系;环境地球化学与环境污染和质量评价;
环境地球化学与全球环境变化。
基本要求:了解环境地球化学与动、植物和人体健康的关系;掌握环境地球化学与环境污染和
质量评价;了解环境地球化学与全球环境变化。
重点难点:环境地球化学与生态环境关系,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效应,全球地球化学和生物地
球化学循环。
9.油气地球化学
教学内容:自然界中的有机质合元素的循环;可燃类矿床的有机地球化学;金属成矿作用中生
物和有机质作用。
基本要求: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反应及反应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和存储;掌握常见生物标志化
合物谱图的识别;了解不同有机质油气生成特点;掌握烃源岩评价和对比原理和方法;了解有机质
对金属的富集和与生物成因有关的层控矿床。
重点难点:生物标志化合物谱图的识别;烃源岩评价和对比原理和方法。
四、课时分配表
序
号
章 节 内 容
学 时 分 配
合计 讲课 实验 上机 设计 习题课 课外
阅读
其它
绪论 2 2
1 太阳系的化学组成 2 2
2 元素在地壳、地球中的分布 2 2
3 元素的集合规律 8 8
4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12 12
5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12 12
6 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 4 4
7 环境地球化学 2 2
8 油气地球化学 4 4
总 计 48 48
五、实验
开课实验室:油气地球化学实验室
应修实验学时 课程性质
本课程实验教
学目的和基本
要求
实验的考核
指导书要求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学时 实验类别 必做 选
做
实验内容简述
√
√
√
注:实验类别分:演示、验证、综合、设计性、其它五种;必做与选做栏以“√”表示。每个实验项目以2学时
为最小单位)。
六、推荐教材、参考资料
1.推荐教材
韩吟文、马振东主编.《地球化学》(版本).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2.推荐参考书
1.《高等地球化学》,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科学出版社,1998..
2.《地球化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出版社,1996.
3.《地球化学》,刘英俊等编,科学出版社,1990.
4.《地球化学》,陈骏等编,科学出版社,2004.
七、执行大纲说明
由于该课程内容很多,而学时数较少,在讲解的时候只有选择一些重要的、在生产单位用的较
为广泛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性、放射同位素和有机地球化学等,其它内容只作简单介
绍。
制定:达雪娟 参与:
审核: 批准:
制定日期:2012年2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