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60.00 KB
- 文档页数:33
克里斯泰勒是德国的经济地理学家,1933年出版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开创了中心地理论。
他的理论是建立在以下假设的基础之上的。
1.中心地是分布在具有同等土壤肥力、资源均匀分布、没有边界的平原上。
在这个平原上,人口是均匀分布的,人们的收入、消费方式以及对货物的需求都是一致的。
2.平原上有一个统一的交通系统,对同一规模所有城市的便捷性相同;交通费用与距离成正比,朝各个方向的移动都可行。
3.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属于经济行为合理的人。
即生产者为了谋取最大利润,寻求尽可能大的市场区,致使生产者之间的相隔距离尽可能的大;消费者为了尽可能减少旅行费用,都自觉到最近的商店购买货物或取得服务。
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备完成上述行为的完整知识。
4.消费者到离他们居住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他们所需的货物和服务,他们为此付出的实际价格等于货物的销售价格加上来往的交通费用。
克里斯泰勒认为,在这个理想的平原上,有三个原则支配中心地体系的形成,它们是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
在不同的原则支配下,中心地网络呈现不同的结构,而且中心地和服务范围大小的等级顺序有着严格的规定,可排列成有规则的、严密的系列。
1.按照市场原则,低一级的中心地应位于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每一个完整的基本六边形和周围6个基本六边形的1/3,即由三个基本六边形,共同组成了一个较大的六边形。
这正如教材中所说,每一个较大的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总是低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的3倍,所以,市场原则下的服务范围系列是:1,3,9,27,81,243,……由于每个中心地包括了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即高级中心地同时也是低级乃至更低级的中心地,所以,在市场原则下,不同规模中心地出现的等级序列是:1,2,6,18,……(从次高级开始,中心地数目恰好是该级服务范围数与高一级服务范围数之差,也即1,3-1,9-3,27-9,……)2.按照交通原则,低一级的中心地位于联结两个较高等级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每一个完整的基本六边形和周围6个基本六边形的1/2,即由四个基本六边形,共同组成了一个较大的六边形。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4章-1中⼼地理论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第⼀节克⾥斯塔勒的中⼼地理论⼀、中⼼地理论产⽣的背景与⽬的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斯泰勒在1930年完成其博⼠论⽂的基础上,于1933年出版了他的著作《德国南部的中⼼地——关于具有城市职能聚落的分布与发展规律的经济地理学研究》⼀书(中译本《德国南部中⼼地原理》),系统地阐述了这⼀对地理学尤其是对聚落地理学具有重⼤影响的中⼼地理论。
背景:进⼊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度发展,加速了经济活动集聚的进程。
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业、交通的集中点,商业、贸易和服务⾏业的聚集点。
⽬的: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
⼆、中⼼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中⼼地、中⼼商品、中⼼地职能中⼼商品(含服务):在少数的地点(中⼼地)⽣产、供给,⽽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
中⼼地职能:供给中⼼商品的职能。
中⼼地:供给中⼼商品职能(中⼼地职能)的布局场所。
(⼆)中⼼性中⼼性是指就中⼼地的周围地区⽽⾔,中⼼地的相对重要性。
也可理解为中⼼地发挥中⼼职能的程度。
中⼼性⼀般可⽤下式表⽰:C=B1-B2式中: C中⼼地的中⼼性; B1中⼼地供给中⼼商品的总量;B2中⼼地供给中⼼地⾃⾝的中⼼商品的数量。
从上式可知,中⼼性即中⼼地供给⾃⾝中⼼商品后的剩余,也即从中⼼地供给其周围区域的中⼼商品的数量。
(三)补充区域(市场区域、中⼼地区域)以中⼼地为中⼼的区域称为中⼼地的补充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地区域。
具体说,是中⼼地的周围从中⼼地接受中⼼商品供给的区域。
在中⼼地,中⼼商品有剩余,⽽在中⼼地的周围区域中⼼商品不⾜。
中⼼地中⼼商品的剩余部分便⽤于补充周围区域的中⼼商品的不⾜部分,当两者(供给和需求)均衡时的区域范围也就成为补充区域的范围。
(四)商品服务范围(货物的供给范围)商品服务范围有上限与下限两种。
商品服务范围上限(外侧界限)是由对中⼼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地的某种中⼼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中的空间边界。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又称“中心地学说”。
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西欧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是193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首先使用的。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的大量调查研究后提出的,他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
他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数量、职能间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并采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1.基本概念 :(1)中心地: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他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流和服务的地方。
(2)中心货物与服务: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
(3)中心性(度):可以理解为一个地点对他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
即中心职能的大小。
克里斯塔勒 2.理论的核心思想如下 :(1)中心地的等级越高,其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就越齐全,而低等级中心地仅限于供应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少数商品和服务(点)。
(2)两个相领同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中心地的等级越低,其间的距离就越短,间距S与中心地等级n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
(3)各等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网络(网)。
(4)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之间应按K=3、4、7的原则,保持严格的比例关系3.中心地理论的三大原则模型 :(1)市场最优原则这一原则能够确保各级中心地对它所影响的范围提供最大方便的服务 。
这种情况下, 中心地等级体系是由三个低级的地区单位组成一个较高级的地区单位,地区组成的结构从尖端到基层分别是l、3、9、27、81.每一个低级中心地为三个高级中心地所分享,这样每个高级中心地实际上辖有三个(一个完整的K级区和6个1/3K级区)完整的低级中心地。
(2)交通最优原则使次级中心之间以及次级中心与较高一级中心之间的距离最短。
因而在最合理的交通网下形成的中心地网络,应是相邻两个同一级中心地之间的交通线的中点有一个次级中心地。
在这个模型中,每一个低级中心地为两个高级中心地所分享,一个中心地的地区单位,将由其他6个低级中心地的一半服务范围,加上自身范围,也即是6*1/2+1)的4个低一级的单位组成,这时K=4。
(3)行政最优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每一个中心地完全控制其从属的低一级的中心地,次一级中心地不能同时接受两个或两个以外高级中心地的影响。
克氏认为,上级中心地应位于六边形的中心下级中心地应均匀地、彼此距离相等地分布于六边形内。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 Christ… ller)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A.L” sch)分别于 1933年和 1940年提出的, 50年代起开始流行于英语国家,之后传播到其它国家,被认为是本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城市地理学家绍勒尔(P. Scholler)甚至说:“没有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学说,便没有城市地理学,没有居民点问题的研究”。
自中心地理论流行于世界后,唤起世界各国数量众多的学者去实践应用它,修正发展它,目前它已成为城市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克里斯塔勒曾经敏锐地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我们探索这个原因,为什么城市有大有小?我们相信,城市一定有什么安排它的原则在支配着,仅仅是我们仍然不知道而已!”由此,他开始探索城市的分布规律。
通过对德国南部城镇的调查,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发表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系统地阐明了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建立起了中心地理论。
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假设条件和基本概念克里斯塔勒创建中心地理论深受杜能和韦伯区位论的影响,故他的理论也建立在“理想地表”之上,其基本特征是每一点均有接受一个中心地的同等机会,一点与其它任一点的相对通达性只与距离成正比,而不管方向如何,均有一个统一的交通面。
后来,克氏又引入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条件,即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属于经济行为合理的人的概念。
这一概念表示生产者为谋取最大利润,寻求掌握尽可能大的市场区,致使生产者之间的间隔距离尽可能地大;消费者为尽可能减少旅行费用,都自觉地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货物或取得服务。
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备完成上述行为的完整知识。
经济人假设条件的补充对中心地六边形网络图形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克里斯塔勒还提出以下概念:(l)中心地(Central Place),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