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山区小麦-玉米-马铃薯间作套种栽培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149.37 KB
- 文档页数:2
间作套种该注意什么蔬菜,栽培技术在充分利用有限土地发展高产、稳产、多产的需求下,间作套种这种传统的农业经验,越来越受到农民的重视。
许多地方采用多种不同模式的间作套种,有的达到了多产、高产、高效益,有的却造成减产、遭受了损失。
究其造成损失的主要原因,无外乎是对间作套种的理解程度不够,间套方式欠妥。
1.间作套种的作物,植株应能高矮搭配,这样才利于通风透光。
如玉米与大豆或绿豆间作。
2.间作套种的作物,对病虫害要能起到相互制约。
如大蒜套种玉米,大蒜分泌的大蒜素能驱散玉米蚜虫。
3.间作套种的作物,根系应深浅不一,在土壤中各取所需,达到降耗增产的目的。
如小麦和豆科绿肥作物间作。
4.圆叶形作物宜与尖叶形作物套作,这样可避免互相挡风遮光。
如玉米与花生间作。
5.间作套种的主副作物成熟时间要错开,这样晚收的作物在生长后期可充分吸收养分和光能,促进高产。
同时错开收获期,可避免劳力紧张,又利于套作下茬作物。
如玉米间作红薯。
6.间作套种的作物,枝叶类型宜一横一纵,形成通风透光的复合群体,达到提高光合作用效益的目的。
如玉米和红薯间作。
7.间作套种的作物,品种双方要一互一利。
也就是要利于双方发育生长、互利共生或有利于一方,但不损害另一方的生长。
例如玉米套种大豆,大豆的根瘤菌可为玉米提供氮肥,而玉米分泌的无氮酸类,是大豆根瘤菌所喜欢的基质。
8.耐阴作物宜与抗旱作物搭配,这样可充分发挥水肥作用,增强作物抗灾能力。
如玉米、高粱套种红薯,玉米、高粱耐旱,红薯耐阴。
9.茎秆上开花结实的作物与在地下结实的作物套作。
这样不会形成授粉上的互相争斗,地上茎秆开花结实的作物可独享风、虫媒介体,有利于增产。
10.间作套种的作物,种植密度要一宽一窄,这样便于通风,保证增产优势。
如玉米套种蚕豆,蚕豆窄行,玉米宽行。
11.缠绕型作物与秆型作物套作,能节约架条、省工省钱。
如玉米和黄瓜间作,可用玉米秸秆替黄瓜架条,能减轻或抑制黄瓜花叶病。
12.爬蔓型作物宜与直立型作物套作,如春玉米间作南瓜、晚玉米间作冬瓜,玉米往上长,南瓜、冬瓜横爬秧,互不影响,且南瓜花蜜能引诱玉米螟的天敌黑卵蜂寄生,可有效地减轻玉米螟危害。
早熟玉米与大豆间套栽培技术摘要结合生产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子长县的早熟玉米与大豆间套的栽培技术,包括地块选择、施肥整地与起垄覆膜、良种选择、适时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以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早熟玉米;大豆;套种;栽培技术子长县是农业大县,粮食生产以玉米、马铃薯、谷物、大豆等为主。
全县玉米年播种面积5 333 hm2,大豆年播种面积2 667 hm2,常年以单作为主,一年一茬,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多年来的产量调查表明,大田玉米生产水平一般在6 000~7 500 kg/hm2,产值1.125万元/hm2左右,成本3 900元/hm2,净产值7 350元/hm2。
单一播种大豆单产2 250 kg/hm2,产值1.125万元/hm2,成本3 000元/hm2,净产值8 250元/hm2。
而地膜早熟玉米和大豆间作套种,净产值可达到1.365万元/hm2,较单作玉米增收6 300元/hm2,较单作大豆增收5 400元/hm2,效益十分显著。
现将地膜早熟玉米和大豆间作套种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地块选择地块宜选择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力一致、土层较厚的梯田沟坝、旱川地,前茬一般以马铃薯、米谷、玉米等茬口为佳。
2施肥整地与起垄覆膜(1)深翻整地施肥,主要做好秋季深翻、机耕,要求耕深20~25 cm,以利于土壤熟化、保墒以及冻死部分害虫。
春季整地做到随翻地、随耙平、随整地,切实耙透、耙实、耙平,达到上松下实,避免跑墒。
结合耕翻整地施足基肥,一般施农家肥75 t/hm2、碳酸氢铵750 kg/hm2、腐殖酸钾胺750 kg/hm2、过磷酸钙750 kg/hm2。
(2)起垄覆膜。
采用2行玉米与6行大豆(2∶6)的带型间作,玉米垄作覆膜,选用宽80 cm 的地膜,垄间距3 m,起垄要求垄面平整,垄面宽60 cm,垄高10 cm,种2行玉米,3月25日前覆膜,起垄后选用50%乙草胺乳油45 kg/hm2,对水9.0~10.5 t/hm2均匀喷雾,然后覆盖地膜。
冬小麦栽培技术一、播前准备1、选地:一般选择灌排水方便、能适时收割前茬作物、地力较好、盐碱较轻的旱茬地;同时注意协调好冬麦生长中后期同邻作水稻的关系,以免冬小麦的生长受到影响。
2、灌水:播前要灌好“白露”水。
前茬作物收获前7~15天内及时灌水增墒,为冬麦保全苗打好基础。
3、整地:严把整地质量关。
播前整好地,耕深在20厘米以上,做到田面平整、土块细碎、上虚下实;拾净根茬;推荐使用旋耕机械进行作业,以便为冬麦播种及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对稻茬地要适度凉田后整地,只旋不梨。
4、品种选择:全面推广宁冬10号和宁冬11号,生产用种必须使用籽粒饱满,纯度不低于99%、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85%、含水率不超过13%的良种。
5、基肥:播前结合整地每亩基施农家肥2000~4000公斤或有机无机复合肥50公斤;基施化肥亩施碳铵50公斤,普磷35~50公斤,或40%含量以上的复合肥30~40公斤,碳铵30~40公斤。
二、播种技术1、种植方式:可采用常规平种和膜侧种植两种方式。
2、播种规格:常规平种可采用宽窄行,即宽行17厘米、窄行8厘米,或匀行行距12—15厘米;套种12行、20行任选一种;膜侧种植带宽60厘米为一垄,垄宽36厘米,垄间距24厘米;队进行间套种玉米、蔬菜等其他作物的可在播种时预留相应的带宽距离。
3、播期:最适播期在9月20日至1 0月5日。
4、播量:亩播量一般在22到25公斤,亩保基本苗32万以上。
5、播种深度:5~7厘米之间。
6、种肥:播种时每亩带磷酸二铵10~15公斤。
7、播种要求:一般在整地后1—2天及时抢墒播种,播后及时耱地保墒。
做到行直,籽粒均匀,防止漏播和重播。
推荐使用液压悬挂式圆盘开沟播种机或24行大型播种机进行播种。
三、田间管理1、灌足冬水:越冬前要大水灌溉至自然落下,对漏水严重的田块可再次适当补灌。
严禁冰层盖苗。
2、越冬防护:在越冬期要注意防止牲畜等啃吃、侵害幼苗。
3、镇压保墒:冬春季镇压是提高越冬存活率的重要措施,一般在12月下旬土壤封冻后及时打碾,弥合裂缝,保温防冻。
枣强县地膜马铃薯套种玉米栽培技术作者:张文静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第14期引言马铃薯与玉米套作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耕地复种指数;能提高耕地单位面积的产量和产值,能增加耕地生产系统内的抗逆性,提高农业避灾减灾能力;高产高效,一般每亩产马铃薯2.5-3吨,亩产玉米400-550公斤,亩总收入可达2000元以上,亩纯收入达1500元以上。
还可以改良土壤,马铃薯茎叶腐烂后,会释放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等微量元素,可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
本文从套种原理、茬口安排、选用良种、播前准备、田间管理几个方面对这项技术做了详细的讲解。
马铃薯是近几年枣强县新增种植品种,历年来,枣强县的农业就是传统的三大作物即小麦、玉米、棉花轮作倒茬为主要的种植模式,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逐步迈进,越来越多的种植模式被农民朋友们所利用,马铃薯套种玉米就是其中的一种种植模式,是我县技术站近两年主要推广的种植模式。
1套种原理及特点马铃薯套种玉米生产技术充分利用玉米的高光效作用和马铃薯的耐旱喜阴特性,是充分利用高矮作物不同生长期进行搭配,发挥农作物调节作用和边行优势,提高光能利用率,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使马铃薯在夏季高温期间有玉米遮阳降温,减轻马铃薯病毒病害的发生,为马铃薯正常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适应范围广,适应不同海拔、不同类型地区,适应不同土质和肥力条件,适应作饲料、蔬菜、加工等不同需求;二是改良土壤,相互利用,马铃薯茎叶易腐烂,有机质、氮、磷、钾含量高,可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
2合理安排播期和茬口确定最佳播期,一是要趋利避害,充分利用4~6月份水、热资源,避开规律性夏秋干旱;二是玉米与马铃薯共生期以25-30天为宜。
共生期过长,薯苗纤细瘦弱,抗病力减弱;播种过迟,共生期过短,则影响小春作物种植。
三是要在作物适宜生长的温度和环境条件允许范围内来确定最佳播期。
套种的作用及例子套种的作用主要有:1. 充分利用生长期,实现一季多收,增加其他品种产量。
在北方地区一年一熟的地区实行套种,可实现二年五熟;南方在复种一年二熟、三熟的基础上套种后可达五、六熟。
2. 充分利用光能。
套种能配置合理的作物群体,使作物可以高矮相间搭配,互相生长不干扰。
如玉米套种香菇,充分利用玉米来遮挡阳光,给香菇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3. 合理利用、改良土地。
实行粮肥间套、粮豆间套,以地养地,即增产粮食又改良培育土地,有利于持续增产。
4. 能抑制病虫害。
套种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比如:胡萝卜、莴笋、洋葱、甘蓝等蔬菜与马铃薯套种可阻碍马铃薯晚疫病的发展。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套种例子:1. 小麦+蚕豆:小麦套种蚕豆能改变田间小气候,通风透光生长植株良好,特别能减少蚕豆褐斑病、小麦锈病的发生和蔓延,能减轻旱涝灾害。
2. 大蒜+玉米:大蒜的刺激性气味,可抑制玉米螟、蚜虫等虫害的发生。
3. 大蒜+油菜:原理同上,可减轻菜蚜危害。
大蒜间作其他作物也能减少虫害发生。
4. 马铃薯+大蒜:马铃薯与大蒜间作可抑制马铃薯晚疫病发生。
5. 棉花+高粱:棉田间种高粱在棉花畦沟旁栽植少量高粱,可诱集蜘蛛、蚜茧蜂、食蚜蝇、瓢虫、小花蝽等天敌来抑制棉蚜、棉铃虫等害虫的发生和为害。
6. 玉米+黄瓜:玉米间种黄瓜可减少黄瓜病毒病发生。
在玉米行内种黄瓜,可使黄瓜花叶病减少%。
还能利用玉米秸秆做黄瓜架条,省钱省工。
7. 葡萄+黄瓜:葡萄霜霉病和褐斑病发病率会降低。
8. 玉米+南瓜(或花生):玉米间种南瓜或花生可有效减轻玉米螟害。
南瓜花蜜能引诱玉米螟的寄生性天敌——黑卵蜂,通过黑卵蜂的寄生作用,可有效地减轻玉米螟的为害。
另外,玉米间作花生也可使玉米螟的为害明显减轻。
玉米尖形叶,花生圆形叶,一起种植不会互相挡光,提供光能利用率。
9. 玉米+辣(青)椒:玉米与辣(青)椒间作可减轻辣(青)椒病害。
复种、复种指数、轮作、套种、间作复种:同一块土地上在一年内连续种植超过一熟(茬)作物的种植制度,又称多次作。
复种是中国蔬菜集约化栽培的主要特点之一,能显著提高土地和光能利用率,是实现蔬菜高产种类多样、周年均衡供应的一个有效途径。
依各地区条件及生产技术水平等的差异,复种程度有明显不同,通常以“复种指数”作为量度的指标。
复种指数:耕地上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
计算公式为: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复种指数的高低受当地热量、土壤、水利、肥料、劳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等条件的制约。
热量条件好、无霜期长、总积温高、水分充足是提高复种指数的基础。
经济发达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则为复种指数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中国南方水热条件好,耕地利用率高,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省,复种指数均在200%以上。
提高复种指数,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中国复种的耕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一半,复种的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1/2。
复种种类,主要的有稻-稻-麦(油菜)、小麦-玉米、小麦-棉花、小麦-甘薯等。
近几年四川、福建、湖北、湖南、贵州、云南等省发展了小麦-水稻-再生稻种植方式,充分利用了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
(复种指数是指耕地上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或移栽)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
计算公式为: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作物熟制”(即一年几熟)是某地农业光热资源利用的外在表现。
复种指数的高低除受当地热量(积温)影响外,还受土壤、水利、肥料、劳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等许多条件的制约。
热量条件好、无霜期长、总积温高、水分充足是提高复种指数的基础。
经济发达,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则为复种指数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栽培技Z M i i W在生产实践中,为充分利用光、热、水、肥、土地等资源,我们充分发挥豫北 地区早春和夏收后的光、热等自然资源 优势,通过近年来的积极探索,总结出 了一套小麦套种菠菜、玉米的立体种植 高效栽培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 会效益D1.种植模式该模式150cm为一种植带,其中小 麦占83cm,菠菜、玉米占67cm,每一种 植带中,播种5行小麦、6行菠菜和2 行玉米。
小麦用棉麦耧播种,行距 16.6cm,每种5行小麦,留67cm宽的空 地,早春在空地中播种菠菜,菠菜收割 后套种玉米。
套种玉米采用人力拉单腿 点播机播种。
该模式亩产小麦400- 500kg,菠菜 1200-1500kg,玉米 500- 700kg,亩总收人3500元左右。
小麦机 械收割后麦秸直接还田,既减少了燃烧法,畦内起出覆盖土,浇水播种后覆干土。
套种玉米在5月下旬至6月初播种。
插得过早,小麦玉米共生期长,相互影响大,玉米易形成高脚苗,生长发育受阻,麦收后玉米缓苗慢、生长弱、产量下降,同时机械收麦易损伤玉米苗;但播种过晚,选用的中早熟品种如郑单958、浚单29等,会导致成熟不完全,产量受影响。
一般掌握在麦收时玉米有4-6片叶。
2.5足墒下种。
在小麦播种前应浇足底墒;菠菜、玉米播种时也应做到足墒播种,确保出苗齐、全、匀、壮。
2.6药剂拌种。
小麦播种时可用65立克秀、65戊唑醇悬浮剂30-45毫升,拌小麦种子100kg,可防治小麦纹枯病、赤霉病、锈病等;拌种时要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力求均匀,拌过的种子当曰播完,避免发生药害。
玉米应使用包衣种抽穗期和扬花、灌桨期亩用磷酸二氢钾200g,对水40kg,或亩用保丰素24g,对水30-40kg,进行2次叶面追肥,保根护叶,预防干热风,促进灌浆,提高千粒重。
二是及时防治穗蚜。
当麦田蚜量达百株千头时,每亩用255避蚜雾颗粒分散剂10-20g,对水40-50kg,或用105绿色铜粉剂20g,对水40-50kg,均匀喷雾防治。
小麦—玉米—冬瓜一年三熟间作套种栽培技术作者:张学武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11期摘要介绍了小麦—玉米—冬瓜一年三熟间作套种高效栽培模式,并从品种选择、田间配置、适期播种育苗、肥料运筹、冬瓜整枝、病虫害防治、适时早收等方面总结了其栽培技术,以期为采取该模式的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玉米;冬瓜;间作套种;栽培技术;淮北地区中图分类号 S512.1;S513;S64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041-01小麦—玉米—冬瓜一年三熟间作套种高效栽培模式,在淮北地区较为盛行,此模式综合玉米、冬瓜新品种的推广和地膜覆盖技术的普及,提高了麦田综合效益,2015年度净收入约12.00万元/hm2,深受农民欢迎。
此模式的介绍,有利于促进该模式的推广应用。
1 品种选择小麦选用矮抗58、济麦22、淮麦22、烟农5158等半冬性高产品种;玉米选择登海605、登海618、蠡玉16、蠡玉88、中科4号、先玉335等抗病、高产品种;冬瓜选用广东杂交黑皮冬瓜、广东三水牌黑皮冬瓜等品种。
2 田间配置带宽2.2 m种7行小麦,预留行80~100 cm种2行玉米和1行冬瓜,翌年于5月上旬在空行中间套种1行冬瓜,采用地膜覆盖,株距0.8~1.0 m,行距2.4~2.6 m,一般种植3 850株/hm2,麦收后立即在冬瓜两边播种玉米,一般每穴播双株或多株玉米,密度为2.6万~3.0万株/hm2[1]。
3 适期播种育苗冬瓜于3月下旬至4月初育苗,苗床一般选择在田间或地头,排灌方便、背风向阳、地势平坦的地方,1 hm2大田需苗床18 m2。
可用育苗盘,营养土用基质育苗或用书报纸制钵,制钵前将充分腐熟的家禽粪10 kg/m2、复合肥0.3 kg/m2、呋喃丹0.2 kg/m2、多菌灵0.1 kg/m2与苗床土混拌均匀备用。
3月中下旬开始制钵,一般制营养钵5 000~6 000个/hm2。
一年三熟间作套种立体高效栽培技术作者:白会晓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3年第23期偃师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白会晓一、立体高效栽培技术要点(一)株高、株型搭配即高秆与矮秆作物搭配,株型肥大松散、枝叶茂盛、叶片平展生长的作物与株型细瘦紧凑、枝叶直立生长的作物搭配,以形成分布均匀的叶展和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既能充分利用光能,增加光合面积,提高光合效率,又能合理利用空间,提高复种指数,发挥边际效应。
(二)叶型、根系搭配圆叶作物(如豆类、薯类)与尖叶作物(多为禾本科)搭配,减少光的漏射,提高光的截获量,使其需光特性相互交错,以增加全田种植总密度,而又不出现过密的弊病。
深根系与浅根系作物搭配,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
如玉米80%根系集中在40~50cm土层中,而大豆、甘薯的根系密集深度为15~30cm ,这就为间套作不同作物吸收不同层次土壤养分创造了条件。
(三)阴阳搭配不同作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同。
有的喜光,有的喜阴,如甘薯是喜温作物,马铃薯则是喜凉作物,比较耐阴。
还有长日照和短日照之分,如小麦是长日照作物,而玉米则是短日照作物,又是喜光作物。
因此,通过空间、时间、土壤资源及作物品种特性的互补作用,将两者搭配种植,彼此能适应复合群体内部的特殊环境,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马铃薯、鲜食糯玉米、大白菜一年三熟种植模式(一)茬口安排2月中旬播种马铃薯,采用高垄地膜加小拱棚覆盖栽培,4月下旬至5月上旬收获上市。
鲜食糯玉米于4月下旬点播于垄沟或马铃薯收获后整地再播, 7月上中旬嫩玉米棒陆续收获。
然后施肥整地做畦,于8月上中旬直播大白菜,11月中下旬收获。
(二)栽培要点1、马铃薯的栽培。
选用叶茂、茎粗、产量高的早中熟品种东农303和郑薯1号等,于播前25d左右,即1月中旬选择表面光滑、芽眼均匀、无病斑的种薯进行沙藏处理,温度保持在15~18℃,待芽长至5cm左右时,即可扒出见光绿化,以利扎根出苗。
DOI:10.3969/j.issn.1000-8071.2024.04.025栽培技术夏邑县目前小麦常年种植面积为125万亩,玉米常年种植面积为112万亩,花生常年种植面积为6万亩。
在夏邑县发展小麦、花生、玉米间作套种栽培技术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夏邑县的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水分及温度条件较好,作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基地,其开展小麦、花生、玉米间作套种栽培技术势在必行。
相关区域的农业部门应该重视间作套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结合区域内的实际农业生产条件,开展小麦、花生、玉米的间作套种,提高本区域农业产量及农产品质量。
1小麦、花生、玉米间作套种在夏邑县农业种植中的应用价值首先,夏邑县采用小麦、花生、玉米间作套种种植方式能够提高其农业产量[1]。
夏邑县通过开展小麦、花生、玉米的间作套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区域农业种植空间。
这三种农作物的间作套种将会使得种植区域的土壤有机质种类增多、含量提高,为相应的农作物生产提供充足的养分。
相关数据表明,夏邑县采用的小麦、花生、玉米间作套种种植方式将会使得这三种农作物的单产提高15%左右,有效降低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概率,提高农作物的抗病性,保证农作物的成活率,增加农作物产量。
其次,夏邑县采用小麦、花生、玉米间作套种种植方式能够提高其农业经济效益。
一方面,该栽培技术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农户的农业收入,保证市场上相应农作物产量供给稳定。
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生产成本有所降低,相应农作物的市场价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适当下调,这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小麦、花生、玉米间作套种能够将夏邑县的农业用地进行充分利用,一块土地完成多种作物的种植,提高农业耕地资源的利用率。
这能够有效降低农业耕地的土地成本,减少农业化肥等的施入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2]。
最后,夏邑县采用小麦、花生、玉米间作套种种植方式能够提高区域生态效益。
间作套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质,增强土壤养分,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减少农药的施入量,避免农药用量过多而对农业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从而提高农作物的食品安全。
蔬菜间作套种高效栽培模式一、大棚种植模式建造一亩竹木结构大棚需资金4200元左右,亩收入15000元-25000元之间,是一种投入少、收入高的高效设施栽培。
其栽培模式主要有:1、茄子(或西红柿)—菜花—芹菜种植模式10月中旬播种茄子或西红柿,3-4叶分苗于阳畦或温室,2月下旬-3月上旬定植,4月下旬上市,6月20日用遮阳网育菜花,7月下旬茄子或西红柿收获后用遮阳网定植,9月下旬及可上市,8月上旬用遮阳网育芹菜,10月中旬定植,元旦—春节上市,亩产茄子(或番茄)7500kg左右,菜花1600kg,芹菜6000kg,亩收入15000元-25000元左右。
2、西红柿(或茄子)—祘苗—茼蒿种植模式西红柿11月上旬阳畦育苗,2月中旬-3月上旬定植,4月下旬西红柿上柿,7月下旬西红柿清园后条播大祘,10月上旬收祘苗后,11月上旬播种小叶茼蒿,元旦—春节上市,亩产番茄7500kg,祘苗2000kg,茼蒿1600kg,亩收入15000-25000元左右。
3、青椒—丝瓜—芫荽—芹菜青椒10月中旬育苗,2月下旬-3月初定植,4月中旬上市,7月中旬拉秧;同时在3月中旬育丝瓜苗,4月中旬栽于大棚架内侧20cm处,6月中旬上市,8月中旬结束。
7月下旬利用丝瓜秧1遮阳种芫荽,10月上旬上市。
8月上旬育芹菜,10有中旬定植,元旦—春节上市。
亩产青椒3500kg,丝瓜2000kg,芫荽650kg,芹菜6000kg。
4、菠菜-黄瓜-甜椒(西红柿、豆角)10月中旬播种菠菜或油菜,元月下旬-2月初育黄瓜,春节前后菠菜收获,3月中旬定植黄瓜,7月份结束后用遮阳网种甜椒或西红柿、豆角等。
黄瓜亩产5000kg以上,菠菜2000kg以上,甜椒3500kg以上。
二、小麦与蔬菜间作套种模式1、小麦—祘苗(菠菜、芫荽)—西瓜—秋甘蓝(胡萝卜)小麦畦宽3.4米,播种5耧小麦,中间预留行宽1.6米。
10月中下旬在预留行套种蒜苗、菠菜、芫荽等,春节前后收获。